第一章彩色电视色度学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三基色原理:
重要
(1)、三基色必须是相互独立,即任何两种 基色都得不到第三种基色; (2)、将三基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引起 各种不同的彩色感觉,可以得到自然界 中的大多数颜色; (3)、合成彩色的亮度等于构成该混合色的 各个基色的亮度之和; (4)、合成彩色的色度由三基色分量色度的 比例决定 。
3、标准光源:
☻绝对黑体:能完全吸收入射光的物体; (不反射光、也不透射光),其所辐的光谱与它的温 度密切相关。(温度升高,绝对黑体光谱蓝色成分 升高)
3.0 可见光区
由图看出,随 着温度的增加 ,绝对黑体辐 射能量增大; 其功率波谱的 峰值向短波方 向移动。
相 对 2.0 辐 射 功 率 1.0
亮度:是指彩色光作用于人眼引起明暗程度的感 觉,通常用Y来表示;亮度与色光的能量及波 长的长短有关。 色调:指彩色光的颜色类别。通常所说的红色、 绿色、黄色等等就是指其色调不同。彩色光的 色调取决于其光谱成分;
饱和度:是指颜色的深浅程度,即颜色的浓度。 对于同一色调的彩色光,其饱和度越高,它的 颜色就越深;饱和度越低,它的颜色就越浅。 某一色调的彩色光中掺入白光,其饱和度下降 ,掺入的白光越多,其饱和度就越低。
4、人眼视觉惰性
◆人眼的视觉惰性:人 眼对于一定的光亮有 一定的视觉暂留的特 性。t2~t3 为视觉暂 留时间 ◆中等亮度刺激下, 正常视力的人视觉暂 留时间为0.1s
光 脉 冲 亮 度
t 人 眼 视 觉 亮 度
t1
t2
t3
t
◆临界闪烁频率:不引起闪烁感觉的最低 重复频率。(约为46Hz,大于48Hz图像 就足够清晰)
193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研制成功可供 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
2、彩色电视发展
1938年,德国人弗莱彻西格提出三枪三束彩色 显像管设想; 1949年,美国首次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三枪三 束彩色显像管; 1954年美国正式开播NTSC兼容制彩色电视
2、彩色电视发展
1967年前联邦德国正式开播PAL兼容制彩色 电视;同年,法国和前苏联开播了SECAM 兼容制彩色电视。 1972年,美国研制成功自动校正会聚误差 彩显管,至此,彩色电视发展日趋成熟。
1、人眼的亮度视觉
(1)当波长λ=555nm, V(λ)=1,颜色为黄绿 色(草绿),亮度感觉 最大,最暗(最迟钝) 的是蓝色和紫色; (2)其余波长V(λ)<1,亮 度感觉减弱; (3)当λ<400nm, λ>760nm时,V(λ)=0, 人眼没有亮度感觉。
V(λ) 1.0 0.8
0.6
0.4
0.2
上节知识回顾 可见光谱 光的特性 色温及标准光源 人眼的亮度和色度视觉 人眼的分辨力
人眼视觉惰性及临界闪烁频率
1.3 色度学基础
本节将主要介绍彩色三要素、三 基色原理;如何对颜色进行度量
和表示以及亮度方程的表示方法
电信学院
1.3 色度学基础
1、彩色三要素:亮度、色调、
色饱和度,其中色调和百度文库饱 和度合称色度。
400
500
600
700
波长/nm
V(λ)为相对视敏度
2、人眼的色度视觉
假设人眼有3种锥状光敏细胞,分别只对 红、绿、蓝色光谱能量的刺激产生视觉反 应。相对视敏函数曲线 VR(λ)、VG(λ) 、 VB(λ)
(1)VR(λ)、 VG(λ) 、 VB(λ)最大值分别在 光谱的红、绿、蓝区 域; (2)某一单色光,波长值 可处在1、2、3条曲 线之下,一束入射光 入人眼,3种锥状细 胞产生不同的反应, 如黄光能激励红、绿 光敏细胞,产生黄色 感觉;
1927年,法恩斯沃思成功用电子
技术把图像从摄像机传输到接收 器上,这是公认的电视诞生标志 !
1936年贝尔德电视公司在英 国开始了电子方式的黑白 电视广播,从此电子电视 的时代开始了。
1957年的电视机 法国
2、彩色电视发展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 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
彩色电视原理
电信学院
第一章 色度学基础
第二章 电视图像转换原理与电视信号 第三章 彩色电视制式 第四章 广播电视信号的发射 第五章 卫星电视传送系统 第六章 电缆电视技术 第七章 彩色电视接收机
第八章 数字电视
前 言
一、电视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 发明之一 二、电视技术发展历程
三、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一、电视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 的发明之一
1.电视是人类进行信息传播变革中影响最 大的研究成果; 2.电视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最先进研究成 果的集合体:
现代电视技术集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光学、 电磁学、材料科学、卫星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色度 学、人类视觉科学等多学科成果于一身的综合性技术
二、电视技术发展历程
d 60 3438 d 2 l 360 l
通常情况下, θ =1′~1.5′
★ 影响分辨力的因素:
(1)、最小视角取决于相邻两视敏细胞间距,即人 的视力 (2)、景物细节的亮度,如果亮度过高,分辨力不 会增加 (3)、景物细节的相对对比度,景物亮度与背景越 接近,分辨力越低 (4)、被观察物的运动速度,运动速度越快,分辨 力越低
fc=a㏒Lm+b Lm为光脉冲亮度(坎/米 2), a、b为常数9.6、26.6 ◆当重复频率>临界闪烁频率;人眼感 觉不到闪烁,其亮度为光脉冲亮度平 均值。
◆影响临界闪烁频率的因素:光亮度、 亮度变化幅度、明亮时间的占空比、 观看者离画面的距离、环境条件
◆临界闪烁频率是隔行扫描电视系 统设计依据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 电视台(早期称北京电视台)试播黑白 电视,9月2日正式播出。同年,我国第 一台“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在天 津诞生。
•1970年,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天津诞生,从 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
三、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97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用8频道在北京地区 试播彩色电视,同年10月1日正式播出;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 在原上海电视机厂; 1987年,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色度学基础
1.2
1.3
电信学院
1.1光的性质
本节将主要介绍光的 性质;以及人眼的亮度 和色度特性、分辨力、 视觉惰性等
电信学院
1.1光的性质
1、可见光谱
☻可见光谱:人眼能够感觉到的可见光谱集中 在5×1014 Hz附近的一个很窄的光谱范围内, 波长为380~780nm。
2、光的特性:
(1).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有限; (2).不同波长的光呈现的颜色不同,随波 长由长到短颜色依次为:红、橙、黄、 绿、青、蓝、紫; (3).只含单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含两 种或两种以上波长的光称为复合光; (4).太阳发出的光包含了所有的可见光, 若用三棱镜可以将太阳光分解。
3、配色方法(相加相减混色)
★相加混色法(时间、空间、生理)
☻时间混色法:三种基色轮流投射到某一表面, 轮换时间足够快,利用人眼视觉惰性,得到 相加混色的效果 (顺序制彩色电视基础)
☻空间混色法:利用人眼空间分辨力有限的特 性,将近距离三基色发光点看成相加混色。 (同时制彩色电视基础)
VY(λ)
VG(λ)
VB(λ) VR(λ)
500
600
700
波长/nm
3、人眼的分辨力
☻人眼的分辨力:人眼分辨景物细节的 能力;
3、人眼的分辨力
◆人眼的分辨力:人眼对被观察物上两点之间能 1 分别的最小视角θ的倒数,即分辨力=
d h
θ
l
θ与d和l相关,其中d表示能分辨的两个相邻点的最近
距离,l表示人眼到被观察物之间的距离。
目前,我国电视国内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记录、 梳理、总结、分析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 以来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的史书 )
数字化
两极 化
装饰化
多频 道化
卫星化
现代电视技 术发展趋势
新材料化
系列化 日视化
高清 化
立体 声化
第一章 彩色电视色度学基础
1.1
光的性质 人眼的视觉特性
1.2 人眼的视觉特性
本节将主要介绍人眼 亮度视觉特性和色度视 觉特性;人眼的分辨力 以及视觉惰性
电信学院
☻人眼的亮度视觉特性:人眼对不同颜色的 光的亮度感觉不一样; ☻同一波长的光,当其强度不一样时,给人 的亮度感觉也是不相同的; ☻人眼的视网膜由大量光敏细胞组成,按其 形状分为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夜晚 视觉,由杆状细胞起作用,白天视觉过 程主要由锥状细胞起作用)。
6000k 5000k 4000k 3000k
0
500nm
1000nm
1500nm
2000nm
☻色温:在可见光谱内,光源的光谱于某温度的绝
对黑体辐射的光谱一样时,则该绝对黑体的温度 称为该光源的色温,单位为K。
光源 油灯 蜡烛 月亮 日出后及日落前太阳光 中午太阳光 下午太阳光 阴天自然光 晴朗的蓝天 色 温/K 1900~2000 1900~2000 4100 2200~3000 4800~5800 4000 6400~6900 8500~22000 光源 白炽灯(10W) 白炽灯(40W) 白炽灯(100W) 白炽灯(500W) 日光色荧光灯 冷白色荧光灯 暖白色荧光灯 普通高压钠灯 色 温/K 2400 2700 2750 2900 6500 4300 2900 2000
三基色的选择(1931年CIE):
红基色:波长为700nm的红光 绿基色:波长为546.1nm的绿光 蓝基色:波长为435.8nm的蓝光
◆互补色:凡是两种
绿 色光相混合而成白光, 这两种色光互为补色。
青 蓝
◆三补色:青、品红、
黄
黄
品红
红
三基色原理的应用:在摄像端将景
色分解成三基色信号传送,在接收 端产生相应基色光,配出原景物的 色彩 。
相 对 视 1.0 敏 度 0.8 VG(λ)
VY(λ)
0.6 VB(λ)
0.4
VR(λ) 0.2
400
500
600
700
波长/nm
(3)两种光谱成分不同的 相 光,只要3种锥状光 对 1.0 视 敏 敏细胞对它们的感觉 度 0.8 相同,则主观色彩感 0.6 觉就相同。 0.4 (4)不同颜色的光对三种 锥状细胞刺激量不同, 0.2 产生的彩色感觉不同, 400 从而人眼能分辨出五 光十色的色彩。
3、卫星广播电视的出现
1962年,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信卫星, 进行了横跨大西洋的电视节目传送实验 1963年,美国发射了世界第一颗同步通信 卫星“同步二号”
4、数字电视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数字电视广 播标准,如欧洲的DVB系统、美国的ATSC 系统、日本的ISDB系统等。
三、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色温并非光源本身的实际温度,而是表
征光源波谱特性的参量
★(如温度为2800K的钨丝灯发出的白光,
色温为2854K)
☻标准光源分类:
A光源:相当于2800K钨丝灯发出的光,色温为 2854K,其光源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区 域,因此光总带着橙红色。 B光源:相当于中午直射的太阳光,色温为 4800K。 C光源:相当于白天的自然光,色温6800K,被 选为NTSC制彩色电视系统的标准白光源。 D65光源:相当于白天平均照明光,色温6500K, 被选为PAL制彩色电视系统的标准白光源。 E光源:一种理想的等能量的白光源,色温为 5500K。
1.电视的诞生
1883年圣诞节(一说为 1884年),德国电气工程 师尼普柯夫(P.Nipkow) 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 盘”用机械扫描方法,作 了首次发射图像传送的实 验。每幅画面有24行扫描 线,图像相当模糊。
1、电视的诞生
1925年,英国的贝尔德(J.L.Baird),发 明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当 时画面分辨率仅30行扫描线,扫描器每 秒只能5次扫过扫描区,画面本身仅有2 英寸高、1 英寸宽。 1926年,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 和接收电视的表演,开创了电视技术研 究的先河!
☻人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力比黑白细节分 辨力低,这是大面积着色原理的依据。
细节色别 黑白 黑绿 黑红 黑蓝 红绿 红蓝 绿蓝 90 26 40 23 19 相对分辨力% 100 94
4、人眼视觉惰性
当一定强度的光突然作用于视网膜时, 不能在瞬间形成稳定的主观亮度感觉, 有一个短暂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增长, 视亮度由大到小,达到最大值后有降为 正常值; 当光消失后,亮度感觉不能瞬间消失, 而是接近指数函数规律逐渐减小,这种 特性称为视觉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