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期课程:医案讲解二

合集下载

《孙曼之亲传临证医案精选》系列课之二(文字版)

《孙曼之亲传临证医案精选》系列课之二(文字版)

《孙曼之亲传临证医案精选》系列课之二(文字版)2·小柴胡汤方义新解及其在临床医案中的具体运用各位朋友、同道大家晚上好!咱们从今天正式开始《孙曼之亲传临证医案精选》医案的分析和解读。

我想医案的解读和分析重点应该是从病因病机、治疗思路入手,其次再讨论处方用药。

没有清晰的治疗思路就无从谈起如何处方用药,即便是勉强处方相信疗效也会差强人意不会很理想。

因为如果连医生自己都对开出的方剂没有自信,那怎么会让患者达到理想中预期的疗效呢?所以我们在学习医案的时候注重的是临床思路的分析,而不是仅仅去学习处方用药。

因为理法方药,理明白了,处方用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们在讲解医案的时候首先是力求对病机的分析透彻。

今天这一讲的主题是“小柴胡汤方义新解及其在临床医案中的具体应用”。

下面咱们先从伤寒论的几个相关条文谈起。

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本条是阳复之后表邪已解余热未尽的证治。

前面第23条的八九日是阳复太过但邪虚正衰的阶段,而这里的“十日以去”是阳复过盛邪热已经基本消散但又没有完全消尽的阶段。

《素问》论脉有“大者病进”说法,这里的“脉浮细”,是邪去正衰的表现,浮是风邪消散正气外浮之象。

以下两种证治,一是胸满胁痛,是余热未尽,伏于少阳经脉,所以用辛苦甘寒和解少阳法的小柴胡汤提出郁热;一是脉但浮,是余热在皮毛拂郁不去的缘故,所以用麻黄汤轻扬走表以宣泄余热。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吴老师医案!

吴老师医案!

吴老师医案!案例一:水寒土湿木郁―胃炎、胆结石夏XX,女,45岁,慢性胃炎,胆囊结石,平时怕冷,性格内向,疲乏、无力,胸闷、大息、两肋胀痛、胃脘胀闷、呃逆、反酸、胃中嘈杂感。

食少、纳呆、大便不畅,失眠、梦多、口干苦、不思饮、舌胖大、润、淡红、苔白腻有津、脉双关弦无力。

辩证:水寒土湿木郁,予温水燥土达木法,方用吴萸四逆二陈合温中汤加减(制附子96g,干姜20g,炙甘草10g,炒吴萸6g,法夏15g,茯苓30g,佛手15g,川芎10g,公丁10g,桂子10g,砂仁10g,台乌10g,海螵蛸15g,远志10g,益智仁10g,茵陈20g,生鸡内金20g)3剂、服药后肠鸣、矢气增加、呃逆明显好转、大便通畅,腹中倍感轻松,口干苦、胃中嘈杂减,唯睡眠改善不明显、眼胀。

守方加茯神20g,夏枯草20g,3剂诸症若失。

按:本例患者胸闷、太息、胃脘胀、口干苦、似肝郁实证,但仔细揣测,双关脉弦而无力,乃虚中有滞,加之平时怕冷、疲乏无力,不思饮,舌胖大、润、淡红,阳虚可见,苔白腻,乃脾虚湿阻。

肾阳虚、釜底无薪、中轴运转无力,湿困于中,故食少、纳呆,口干苦乃胆郁不降反逆于上。

木曲直作酸则胃中灼热反酸,肝木不得畅达则大便不畅,心肾不交则失眠、多梦。

综而观之,当责之水寒、土湿、木郁。

故以吴萸四逆二陈合温中汤温水燥土达木收功。

黄元御:“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风恬。

”案例二:水寒土湿木郁―不孕塔X,女,31岁,教师,结婚6年未孕,体型明显发胖,月经衍期,2-3月甚则半年1行,B超示:多囊卵巢。

易上火,易感冒,长期口服清凉药、声哑,夜间骨蒸潮热,汗出多,颈部前胸明显。

形寒肢冷。

白带多,黄,异味明显,舌淡暗,苔白腻,关脉弦、双尺沉细,辩证:水寒、土湿、木郁,拟吴萸四逆二陈合补肾汤(制附子96g,干姜20g,炙甘草10g,炒吴萸6g,香附15g,川芎10g,茯苓30g,陈皮10g,法夏15g,杜仲20g,续断30g,炙麻根15g,炒小茴10g,炒艾叶10g,苍术15g,焦柏9g,砂仁10g,骨碎补30g,淮牛膝20g,桔梗15g,肉桂15g)因患者住蒙自、复诊不方便,一次取药15剂。

中医医案——消渴证

中医医案——消渴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疗消渴二例病案一:阴阳两虚、气血瘀阻型。

王某,男,20岁。

初诊:1981年1月22日。

主诉及病史:食多、饮多、尿多一年余未予重视。

三个月前,因头晕至协和医院急诊,查血糖38.8mmol/L,尿糖(++++),酮体强阳性,诊为糖尿病。

即用胰岛素治疗,每日60U,病情未能控制,尿中经常出现酮体,身体极度虚弱,饥饿感强,主食控制在一日七两,口微渴,日饮水1500ml,乏力,气短,自汗,畏寒,肢冷。

诊查:唇暗,舌紫,舌下静脉青紫,苔白细腻,脉沉细。

辨证:阴阳两虚,气血瘀阻。

治法:滋补阴阳,理气活血。

处方:生黄芪30g 木香10g 生熟地黄各30g 葛根15g 丹参30g 桂枝20g 制附片10g 茯苓30g 丹皮10g 泽泻10g 山药10g 五味子10g 桑寄生30g 鸡血藤30g 仙灵脾12g 菟丝子15g 枸杞子10g 菊花10g 14剂二诊:2月5日。

四肢转温,舌瘀之象亦轻。

尿酮体(-),24小时尿糖定量25g。

上方加水蛭15g、五加皮15g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继服药14剂。

三诊:2月19日。

诸症均减轻,尿糖微量。

以后以前方为主加减治疗一年余,逐渐停用胰岛素,化验指标正常,余症皆除,现已参加工作。

病案二:气血不足,阴虚内热型。

郭某,男,49岁。

初诊:1985年10月25日。

主诉及病史:患糖尿病3年。

现口渴多饮,多食善饥,乏力,消瘦,自汗,头目眩晕,视物不清,四肢麻木,腰酸腿软,入睡困难,多梦,尿多,大便干燥。

诊查:舌质淡红,苔白少,脉细弦。

空腹血糖11.3mmol/L,餐后两小时尿糖(+++),胆固醇 6.76mmol/L,甘油三酯3.84mmol/L。

辨证: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治法:补气养血,滋阴清热。

处方:生黄芪30g 党参10g 山药10g 苍术15g 元参30g 茯苓10g 生牡蛎30g 花粉20g 麦冬30g 枸杞子10g 黄芩10g 黄连5g 丹参30g 14剂二诊:11月9日。

老中医临床医案讲解

老中医临床医案讲解

老中医临床医案讲解中医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医学,它凭借着自身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中医中,医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材和学习工具。

通过研究医案,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疗法的实践应用,深化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

下面是几个老中医的医案讲解,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例一:痰多嗽喘某女,56岁,体质偏寒,平素容易痰多咳嗽。

前日突发咳嗽,痰多,引起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喘息。

她前往医院进行了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她前往一家中医诊所就诊,在中医师的治疗下,症状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中医师使用咳喘平方加减加料法,给予了咳喘平剂加减加石英、肉桂、半夏、白芍等药物,每日两剂,连服7日。

同时,医师还指导她注意饮食,忌食辛辣、油腻及寒凉食品。

分析:此案属于中医学上的痰热、气阻、肺虚咳喘症,治疗时应注意清热化痰、行气化痰、益肺化痰等方面。

咳喘平方是一种适用于痰热壅肺、呼吸困难的方剂,方中加石英、肉桂、半夏、白芍等药物,可帮助化痰止咳、行气舒肺、益气固本。

同时,注意调节饮食,可以有效地协助治疗,加速康复。

例二:肩臂疼痛某男,42岁,平时工作较为繁忙,经常需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近日突然出现肩臂疼痛。

疼痛程度较为严重,且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他前往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肩周炎,但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后来,他听说了一位老中医,就前往寻求帮助。

该老中医通过诊察,认为此案是“风寒湿气”侵袭所致。

医师采用外用药物加内服药物的治疗方式,给予加减爆苦芪、寇陈薯、羌活、川姜、木香、证龙蛇等药物,同时在患处进行艾灸治疗,连续治疗两周,逐渐缓解。

分析:此案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中医学上的肩周炎。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常见于劳动过度、体质过敏或感受寒湿等原因引起。

中医在治疗肩周炎时,通常采用外用药物和内服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如此案中,医师采用了加减爆苦芪、寇陈薯、羌活、川姜、木香、证龙蛇等药物,同时在患处进行艾灸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讲解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讲解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解析(2020-1-2整理)序言郑卢扶阳医学给傅老师最大的几点启发就是:一、治疗任何病,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治疗次第,一方一法不现实。

扶阳医学治疗次第,用傅老师的话总结就是:有邪去邪、无邪建中理中、最后益肾填精。

所以,我们的处方是“套方”,也就是一整套的处方,完全按照治疗次第来开具,并非一方一法来治病。

二、扶阳医学把治病提升到“法”的层次上面了。

如:切脉表证阳虚桂枝法、切脉里证阳虚附子法、表里皆虚应用附桂法、其他情况非附桂法。

还有近期临证过程中经常应用的“黄连阿胶汤法”、“镇八方之法”、“藿香化湿法”、“川乌法”、“乌梅综合填精法”、“四逆填精法”等等,都有其不同的舌脉证运用指征,效果显著。

三、在脉法药一体论的基础上,又糅合了舌诊,也就是所谓的“舌脉症药相应学”,这在临证中对于临床疗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我们中医四诊中的“望诊”颇为重要,其重中之重就是“望舌”。

舌象的全息理论能够反映几乎人体所有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变化,对于指导临床辨证、立法、遣药、处方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在傅老师近期的临床过程中非常多见,且病人信赖程度大大提升,医患皆满意。

根据一个外地朋友所做的统计:在傅文录老师这里开具的“套方”,经过病人二至三个月的服用,随访50个病人家属,反馈信息说八成以上疗效显著、达到预期目标;少数病人的处方略做调整以后,九成以上的病人都非常满意。

在这些病人里面,好多都是久病多年、八方寻访名医治疗,疗效一般的患者。

所以说:在我们这里,只要您有信心,大夫就有信心!!1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解析(一)原创:傅大夫中原火神傅文录 2019-05-28早期并失眠案孙某某,男,53岁,河南平舆县人,2019年4月6日就诊。

病症:多年乙肝大三阳,最近发现化验肝甲胎蛋白AFP14单位,在省市级医院检查确诊为早期肝癌,但目前只用抗乙肝病毒治疗,其余治疗方法尚未采用。

患者多次提到睡眠比较差,每天晚上1~3点必醒,醒后难以入睡,吃饮正常,胃酸胃胀,大便每天如常,小便黄,出汗多,手脚不凉,冬天怕冷,身困乏力,胸闷气短;舌尖红伴有郁热点,右侧肝郁线上突起小块样物,心区凹陷,右手关脉浮,沉取滑弹指,寸滑,关湿滑滞,命门重按无力,左手脉滑浮滑,沉取滑稍劲,寸细滑弱滞,关洪无力,膀胱紧,尺弱短。

助气解麻汤加减经典医案讲解

助气解麻汤加减经典医案讲解

助气解麻汤加减经典医案讲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助气解麻汤的来源和功效
2.经典医案讲解
3.助气解麻汤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正文
一、助气解麻汤的来源和功效
助气解麻汤,源于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中的《千金翼方》。

此方主要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巴戟天、枸杞子等药材组成,具有益气养阴、健脾祛湿、解表祛风的功效。

适用于气虚湿困、表虚自汗、风湿痹痛等症。

二、经典医案讲解
(1) 患者,男,45 岁。

主诉:关节疼痛,肌肉酸痛,乏力,易出汗。

望闻问切后,诊断为气虚湿困型痹症。

开处方:助气解麻汤加减。

(2) 患者,女,38 岁。

主诉:经常感冒,头痛,肢体关节酸痛。

诊断为表虚自汗型感冒。

开处方:助气解麻汤加减。

(3) 患者,男,52 岁。

主诉:腰痛,下肢无力,尿频。

诊断为肾虚腰痛。

开处方:助气解麻汤加减。

三、助气解麻汤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助气解麻汤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

如关节疼痛者,可加川芎、丹参;肢体麻木者,可加当归、桂枝;头痛者,可加川芎、白芷等。

但运用此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孕妇慎用。

2.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之物。

3.服药后如症状未改善,或出现其他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生。

总之,助气解麻汤是一剂具有益气养阴、健脾祛湿、解表祛风功效的良方。

张锡纯ppt课件

张锡纯ppt课件
弱。寒饮结胸,甚畏寒凉,恒觉胸中满闷 ,似觉有物压之。大气下陷,不畏寒凉, 常觉上气不接下气,胸部并无压迫感。
.
14
二、大气下陷论
7.大气下陷证的鉴别诊断
(2)大气下陷证与喘证
▪ 两者皆见喘息,但一实一虚,喘证多气逆 作喘,用降气药有效;大气下陷证,似喘 非喘,用降气药立危。喘证,必然肩息, 脉象多数或有浮滑之象;大气下陷,必不 肩息,脉象微弱而迟。
力,诸症渐安。
(摘自顾维超《对张锡纯胸中大气学说初探》)
.
22
三、论中风
▪ 注重非风说 ▪ 强调虚实辨证 ▪ 临床分类及治疗方剂 ▪ 脑充血的征兆 ▪ 中风预防 ▪ 几个主要症状的应急处理
.
23
1.注重非风说
▪ “外受之风为真中风,内生之风为类中风”
▪ 真中风系“风自经络袭入”,即“风寒袭入 ”所致的“周身关节皆疼”的历节风;或破 伤风后“受风拙掣”的破伤风,或“伤后房 事不戒”之抽风一类“外风”。
.
31
脑贫血证(李杲从“气虚邪凑”所论中风)
▪ 自拟当归补血汤
▪ 重用黄茂,取黄芪大补元气,升提胸中大气 ,使气上达于脑,或配以当归、芍药、乳、 没以流通血脉,或配以萸肉、枸杞,补益肝 肾,滋补化源,若昏扑偏瘫较重者,可酌加 麝香、冰片以醒神益智。应用指征应以脉虚 而无力,或兼有面色淡白,舌质淡体胖者。
▪ 配滋阴清胃法:可于升陷汤内加石膏、玄参、花粉
、麦冬、太子参。
.
18
医案举例
某妇,年二十余。
【症诊】动辄自汗,胸胁满闷,心中怔忡。脉沉迟 微弱。
【证治】为其脉迟,疑是心肺阳虚,而询之不觉寒 凉,知其为大气下陷。惟胸中大气下陷,致外卫 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呼吸不利而作闷,非气郁 而作闷;心肺同悬胸中,皆大气所包举,大气生 则心有所主,怔忡可止。

临床案例解析在针灸治疗学教学中的运用

临床案例解析在针灸治疗学教学中的运用

临床案例解析在针灸治疗学教学中的运用针灸治疗学是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sup></sup>,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从理论向临床过渡的重要科目,在培养学生针灸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如何使学生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针灸操作技能等一系列中医知识运用于临床针灸疾病诊疗是目前针灸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临床诊疗思维,塑造合格的针灸人才非常重要。

临床案例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的真实记录。

早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有医案记载,战国时期扁鹊治疗虢太子尸厥。

汉代名医淳于意记载了自己治疗的二十五例医案,当时称为《诊籍》,为后世针灸学子留下宝贵的学习资料。

1990年后我国开始广泛探究临床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并得到迅速的发展。

要使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的理、法、方、术,就必须重视针灸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近10年来,临床案例解析在针灸教学中开始得到运用,左政<sup></sup>浅谈《针灸治疗学》的教学体会,他强调教学中应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重现及掌握,在涉及临床各科必须突出针灸特色并兼顾其它,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带动学习兴趣。

1 临床案例是针灸治疗学在临床的运用体现和经验总结针灸临床案例是针灸治疗学在临床经验总结,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可为临床教学提供有依据的、实践有效的诊疗方案,为针灸学生临床诊疗奠定良好基础。

历代医家对临床案例非常重视,余震曾云:“成案甚多,医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尽可揣摩。

”(《古今医案按·序》)王燕昌亦云:“盖临证多则阅理精,练事深则处方稳,此前贤医案所以可贵也。

”章太炎先生<sup></sup>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

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

”张山雷在《古今医案评议》中说:“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嬗,则万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

《医古文》教学大纲

《医古文》教学大纲

《医古文》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80学时课程名称:医古文学分:5分开课(二级)学院:中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讲授先秦至清代文理丰富、医理明易、并能反映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概貌的与医学相关的古文23篇,包括著名医家的传记、医著序文、医论、医话、医案等,并紧密结合篇目,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实践,其中包括断句或标点等阅读素材。

其任务为通过讲授和实践,学生应掌握常用词语一千个左右,并熟谙其主要义项,具备丰富的词汇、句式、句读、今译等感性知识及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需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课程之后开设。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阅读文选的学习,增强感性认识,积累语言材料。

熟读并理解规定文章,认识借字、古字与异体字,掌握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包括实词和成语典故、常用虚词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意义,尤其应注意古今意义不同的实词、同形词以及偏义复词和一词多义的现象。

掌握常见固定结构的今译方法、实词的临时性语法功能和古汉语语序的惯例,理解各篇文章所提供的古代文化知识与所反映的古代文化信息。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重点、难点:文字、词汇、语法、词义辨析。

五、建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前言第一篇扁鹊传第二篇华佗传第三篇钱仲阳传第四篇丹溪翁传第五篇《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第六篇《伤寒论》序第七篇《外台秘要》序第八篇《黄帝内经素问注》序第九篇《本草纲目》原序第十篇《类经》序第十一篇《串雅》序第十二篇《温病条辨》叙讲课时数练习内容阅读1~4阅读5~8阅读9~12阅读13~15阅读16~20阅读21~23练习时数111备注第十三篇宝命全形论第十四篇养生论第十五篇大医精诚第十六篇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第十七篇赠贾思诚序第十八篇医俗亭记第十九篇病家两要说第二十篇失人情论第二十一篇与薛寿鱼书第二十二篇医案六则第二十三篇医话四则合计243746六、课程考核《医古文》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考核方法。

医案六则解读.pptx

医案六则解读.pptx

見血爲熱,惡可用參、耆、河車溫
補耶?血雖止,不日當復來矣。”
延診,因亟令停服,進以花粉、知
母之屬。五六劑後,血忽大來,勢
甚危篤。此友遂斂手不治,以爲熱
毒已深,噬臍無及。子南晨詣,慍
形於色,咎以輕用河車,而盛稱此
友先識,初不言曾服涼藥,且欲責
效於師,必愈乃已。沈自訟曰:
“既係熱症,何前之溫補如鼓
谢谢你的观看

谢谢你的观看
返回主页
8
远:差错很大。
息:脉息。
辟:闭阻。 宛:通“郁”,郁 结。
2019-6-25
爲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爲陽石
剛齊治之。”臣意曰:“公所論遠
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起
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
表裏、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
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論曰:
‘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
饑而傷於飽,傷於飽,其流爲積,
積之久爲此證。夫滯下之病,謂宜
去其舊而新是圖,而我顧投以參.
谢谢你的观看
14
返回主页
完:充足。 一旦:忽然。 霍然:很快病愈。 敛衽:表示恭敬。 善:多。 茗:茶。 瓯:盆盂类瓦器。
2019-6-25
术、陳皮、芍藥等補劑十餘貼,安
得不日以劇?然非此浹旬之補,豈
能當此兩貼承氣哉?故先補完胃氣
《伤寒论》第50条 : “脉浮紧者,法当身 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2019-6-25
谢谢你的观看
30
返回主页 返回
建中汤:即小建中汤(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 有建中补脾,调和气血之功。
加当归、黄芪成 “当归补血汤” ,有补气 生血之功效。

幼儿园中医药课程特色讲解 幼儿园中医药

幼儿园中医药课程特色讲解 幼儿园中医药

课程特色讲解一、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中医药渗透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防治和康复。

在幼儿园中,介绍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可以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中医药观念,培养对中医药的兴趣和了解。

二、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这些理论是中医药的核心。

通过中医药的基础理论教学,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为他们以后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三、中草药的认识与应用中草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

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简单的活动,让孩子们认识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并了解它们的药用价值和应用方法。

四、中医调理养生中医强调养生保健,注重体质的调理。

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讲解中医养生知识,启发孩子们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

五、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讲解中医药文化,培养孩子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六、中医药与现代医学中医药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在现代医学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在幼儿园中,可以适当介绍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并引导幼儿正确看待中医药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关系。

七、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中医药文化,激发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和好奇心。

举办中医药制剂制作活动、中医药文化展示等,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增加对中医药的认知。

幼儿园中医药课程的特色主要包括了对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草药认识与应用、养生保健、文化传承、与现代医学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的讲解和活动。

通过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中医药观念,提高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中医药的价值。

幼儿园中医药课程的特色讲解,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专业研究生《中医名家医案解读》课程学习效果调查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专业研究生《中医名家医案解读》课程学习效果调查
关 键 词 :中 医医 案 ; 课 程 ;研 究 生 ; 评 价
中图 分 类 号 : G6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5 5 5 l ( 2 0 1 3 ) 0 4 — 0 5 6 0 — 0 3
医案 是 医家临 床 实践 中辨 证论 治 、 诊 治 疾 病思
维 活动 过程 的真实 记 录 , 是 中 医理 法 方药 综 合应 用 的具体表 现形 式 , 其 可客 观反 映 出各 医家 的临 床经
的反 映新疆 常见病证 临床证 候规 律和治 疗经验 的典 型案 例 。新疆 医 科 大学 2 0 0 7年 开始 为 中医专业 一
年级研究 生开 设 《 中医名 家 医 案 解读 》 课程 , 每周 4 个 学时 , 共 3 6学 时 。为 了解 研究 生 《 中 医名 家 医案
1 . 2 方法
在 每期课 程教 学前 、 后 分别进 行 问卷调
家 的典 型案例 ; 第 5章 节选 讲 新 疆 名 老 中医 凝炼 出
查 。问卷一律 不 记 名 , 由学 生 自行 填 写 。 由教 师 当
基金项 目: 新 疆 医科 大学 第 五 期 教 育 教 学 改革 项 目( YG 2 0 0 8 0 4 9 )
第4 期
周 光, 等: 新疆 医科 大学 中医专业研 究生《 中医名 家医案解读 》 课程 学习效果调 查
5 6 1
场发卷, 当 场收 回 。问卷 内容共 3 8项 , 其 中 医案基
本 知识 1 3 项, 名家辨 证论 证技 能 1 3项 , 因调 查 内容 具体, 知识 点 明确 , 采用 4级 制 负 向计 分 法评 价 , 得 分越 高 , 表 示该 项 效 果越 好 ; 相关 课 程 辅 助 作 用 , 专 业 思 想与 兴趣 培养 1 2项 , 比较 各项 频率 。 1 . 3 资 料整理 与 分析 所 有 问卷 进行 整理 并 统 一 编号 , 应用 E x c e l 2 0 0 3建 立 数 据 库 进 行 数 据 录人 , S P S S 1 7 . 0软 件 包进 行 统 计 学 分 析 。对 学 习前 、 后 医案 基本 知识 、 名 家 辨证 论 证 技 能 认 知 与 掌握 程 度 比较 采用 配对 样本 t 检验 ; 相 关 课程 辅 助 作用 、 专 业

三则针灸医案课堂教学体会

三则针灸医案课堂教学体会

三则针灸医案课堂教学体会
最近,我参加了一门关于针灸医案的课程,这是一次一般不容易遇到的非常有趣的体验。

在我去参加这门课程之前,我对针灸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没有真正接触和尝试。

这次课程带给我的体验让我学到了很多。

第一,我们老师讲述了针灸的基本原理。

在这一部分的讲解中,老师着重讲述了中医关于“经络”的概念,以及针灸术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来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

老师的讲解让我理解了针灸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运用针灸来治疗疾病。

第二,我们学习了针灸的临床应用。

在这一部分,老师教我们如何识别针灸穴位,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针灸疗法。

老师除了展示基本的针灸穴位外,还讲解了一些有特殊用途的针灸穴位,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下特殊应用针灸的方法。

第三,我们实际操练了针灸技术。

老师在课堂上分组练习针灸,他们演示了正确的针灸针法,以及如何确定穴位和抛穴的要求。

我们也分享了许多关于针灸的经验。

今天的课堂活动让我们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让我们更加了解针灸的技术,也让我们对这一学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总体而言,我参加这次关于针灸医案的课程,让我学到很多宝贵知识,对针灸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加深了我对整个中医学的了解。

在这次课程中,我收获颇丰,也结识了很多新朋友。

经过这次的学习,我更加确信中医药的医疗价值,也更加推崇中医药在调节和治
疗疾病方面的科学精神。

2024年读《中医医案学概论》心得体会样本(三篇)

2024年读《中医医案学概论》心得体会样本(三篇)

2024年读《中医医案学概论》心得体会样本患者蒋先生,男性,年逾花甲,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初次就诊。

患者自述数日前起床时突发眩晕,无法下床行走,伴有恶心及食欲不振。

患者无高血压病史,经荆州中心医院颅内CT检查未见异常,初步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经一周的输液治疗,患者已能下床活动,但眩晕症状依旧,故由家属陪同至我诊所寻求中医治疗。

患者由老伴搀扶,表情痛苦,血压为125/____毫米汞柱,心率为____次/分,意识清晰,可以正常交流。

舌象表现为淡苔白腻,脉象滑。

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型为肝阳上亢、痰阻清窍。

治法上采取清肝泻火、化痰开窍的策略,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加减,包括法半夏15克、白术____克、天麻20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先煎)、陈皮15克、茯苓20克、丹参____克、代赭石30克(先煎)、枸杞15克、枳实15克、甘草____克、夏枯草15克、蔓荆子15克、生姜____片。

嘱患者服用五剂,并保持清淡饮食,平卧休息。

二次就诊时,患者已自行下车,无需家人搀扶,表明眩晕症状有所缓解。

经检查,舌苔较前薄,舌尖红,脉象细且伴有口干、眼干涩、视物不清等症状。

据此调整治法,以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方,包括枸杞30克、菊花15克、枣皮15克、山药15克、熟地20克、茯苓15克、泽泻20克、丹参15克、陈皮15克、半夏12克、白术____克、天麻20克、钩藤20克、首乌20克、寄生20克、石决明20克、当归20克、蔓荆子15克、甘草____克。

继续服用五剂以巩固疗效。

以下病例均为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就诊记录,均体现了中医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的特点。

病例一,患者潘女士,因肝木上升导致头目眩晕,伴随呕吐等症状。

中医诊断为凉肝安胃,使用桑叶、菊花等药材进行治疗。

病例二,患者魏先生,患有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症状多年,经中医诊断为心下有饮,上冒清阳,采用泽泻、白术等药材进行渗利水饮之邪。

第五期藏象脾

第五期藏象脾

三、脾的生理特性
⒈生理特性:喜燥恶湿
含义:脾主运化水液,脾喜燥而易被痰饮水湿所困。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脾喜燥恶 湿,胃喜润恶燥。
脾虚生湿:脾阳虚弱,水湿停聚,则肢倦乏力、纳呆、脘腹
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
湿困脾土:湿邪外侵,湿困脾阳,则头重如裹、脘腹胀闷,
口粘腻,痰多等
《医学求是》:“脾燥则升” 《临证指南医案》:“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
口腔护理
其华在唇
含 义:口唇的形色及功能与脾有密切关系。 生理意义:
脾运化水谷精微至口唇,使口唇肌肉 强健,色泽红润,感觉灵敏。
病理意义: 气血亏少——口唇萎黄,枯而不荣。 脾胃积热——口唇糜烂。
首先要注意清洁,饭后漱口、净 嘴;平时要多饮水,保持嘴唇湿 润;
如嘴唇干裂,特别是在多风的干 燥季节,要擦润唇膏保持滋润, 切不可用舌添嘴唇。
思则气结
在液为涎
含 义:脾与五液中的涎有密切关系。涎为唾液中较清 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生理意义: 涎为脾阴所化,经脾气运化至口腔有润泽口腔,助食 吞咽等作用。正常情况下,涎上注于口而不溢于口外 。
病理意义: 脾胃不和则口涎自出;脾阴虚则涎液减少而口干。
1重点:
①脾为后天之本;②脾气主升;③脾气 统血的涵义与机理。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脾主肌肉、四肢
含义:指人体肌肉的丰满健壮和四肢的正常活动, 皆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脾 之运化机能旺盛,营养物质输送全身和四肢肌肉。
生理意义:
则肌肉得以营养,使肌肉发达。
脾气健运
四肢禀水谷精气,则轻劲有力。
病理意义:

范炳华推拿“辨因论治”临证实例剖析

范炳华推拿“辨因论治”临证实例剖析
针 对 性 强 , 诊 断 准 确 率 高 ,见 效 快 , 疗 效 好 的 优 点 。
月就诊 。患者 因反 复 头晕 、耳 鸣 、视 物 模 糊 、寰枕 痛 1 0年 ,就诊 时 患者 心 情 焦 虑 ,精 神 抑 郁 ,神 疲 乏 力 。
1 O年 来 患 者 往 返 上 海 、 北 京 两 家 著 名 医 院 就 诊 。 多 次
化 ,诊 断 与 治 疗 经 过 ,症 状 变 化情 况 等 ;三 是 细 查 , 根据症 状仔 细做 体 征检 查 ,对 脊柱 源 性 病症 即使 有 明 确 的影 像 学报告 ,也 要 查体 征 ,在检 查 中发现 的问 题
* 基金项 目: 浙 江 省 中 医 药科 学研 究 基金 计 划 范 炳 华 教 授 推
拿 治 疗特 色及 临床 经 验 的 整 理 研 究 , 编 号: 2 0 1 3 Z B 0 7 6 ; 浙 江 省 范 炳 华 名 老 中医 专 家传 承 工 作 室 , 编号 : G Z S 2 0 1 2 0 1 6 ; 国 家 临 床 重
“ 有症 必有 因 ,无 因不 成 症 ”是 范 师 的 一句 名 言 ,
他 认 为 因 有 主 次 之 分 , 症 有 先 后 之 序 ,一 般 情 况 下 , 主 因与先 症关 系 密切 ,在 病 情 持 久 或 反 复 的情 况 下 ,
主 、次 因可相互 交 杂 ,互 为 因果 ;先 、后症 会 交 替反
关键 词 推 拿 审症 求 因 症 因相 关 治 因为先 医案 范炳 华 范炳 华教 授 ,浙江 省 名 中 医 ,第 五批 全 国老 中医
再 次询 问情 况 ,有 时 在查 体 的 过程 中 ,善 于 应用 诊 断
性 治疗手 法予 以鉴 别 。例 如 眩晕 病 ,范 师认 为 :眩晕

医案(二)

医案(二)

痉病表虚津伤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解肌祛邪,生津润燥;栝楼根2桂枝3芍药3甘草2生姜3大枣12)表实郁闭刚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卫闭营郁,经气不利;发汗解表,生津舒经;麻黄3葛根4桂枝2芍药2生姜3大枣12炙甘草2)热盛致痉: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阳明腑实,燥屎阻塞,痞满燥实俱重;峻下燥结,荡涤热实;大黄4厚朴半斤枳实5芒硝3)湿病风湿表实: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轻清宣化,解表祛湿;麻黄半两杏仁10个薏苡仁半两甘草1)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益气除湿;防己1甘草半白术7钱半黄芪1)风湿表阳虚: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温阳散寒,除湿止痛;桂枝4生姜3附子3甘草2大枣12)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白术附子汤:祛除表湿;白术2附子1.5甘草1生姜1.5大枣12)历节病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桂枝4芍药3甘草2麻黄2生姜5白术5知母4防风4附子2)寒湿历节: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麻黄芍药黄芪3甘草3川乌5枚)血痹病重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温阳行痹;黄芪3芍药3桂枝3生姜6大枣12)虚劳病虚劳失精,阴阳两虚失精: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调和阴阳,潜镇摄纳;桂枝芍药生姜3甘草2大枣12龙骨牡蛎3)虚劳腹痛: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二)白通汤——胸满,真假寒热,麻疹坏病,滑泄无度

(二)白通汤——胸满,真假寒热,麻疹坏病,滑泄无度

(二)白通汤——胸满,真假寒热,麻疹坏病,滑泄无度5胸满——黎庇留医案王某某,体质素弱,多服温补剂,渐强壮。

次年3月24日晨,头晕,胸满,四肢逆冷,汗出,即延余诊,与四逆汤一剂,服后手足暖,汗收,能寝一时许,喜甚。

不意甫醒辛苦如故,再服四逆汤稍顺。

十时许,更辛苦,再服四逆汤(附子加重60克),稍能睡,醒后辛苦异常。

余日病势剧烈,然非多服频服则药气过而寒气即发矣。

遂改四逆为白通汤(附子用至90克),入口如烘炉点雪,胸中之阴霾四散,暂安一时。

乃嘱其用吴茱萸炒热布包频频熨之,胸稍舒适,再拟白通原方加吴萸15克,频频服之,安然入睡,至三鼓未醒,余嘱勿扰。

次晨往诊,已行动如常。

后数日连服大剂四逆、白通,始复原。

[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3,(1):40]按语:阳微寒凝,大气不转则胸满;阴寒盛极,虚阳外越则汗出、头晕。

此寒入厥、少二阴,先服四逆汤温少阴而病稍愈,后以白通汤加吴萸同温厥、少之寒,启一阳之生气,病始渐愈。

《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经方临证集要》《名医经方验案》论:加吴茱萸后,可以正常睡觉,此是脏腑俱寒,吴茱萸,逮附子之不及。

此是阳腑胃寒,则少阴与厥阴之脏俱寒,而发脏厥的躁不得眠,烦躁欲死证,观少阴吴茱萸汤提纲,烦燥欲死证则知。

6真假寒热——吴佩衡医案名医吴佩衡曾治杨某,男,32岁。

始因风寒,身热头痛,某医连进苦寒凉下方药十余剂,且重加犀角、羚羊角、黄连等,愈进愈剧,危在旦夕,始延吴氏诊治。

患者目赤,唇肿而焦,赤足露身,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身热似火,渴喜滚烫水饮。

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解,食物不进,脉浮虚欲散。

似乎一派燥热之象。

吴氏认为证系风寒误服苦寒太过,真阳逼越于外而成阴极似阳之症。

“外虽现一派热象,是为假热;而内则寒凉已极,是为真寒。

如确系阳证,内热熏蒸,应见大渴饮冷,岂有尚喜滚饮乎?况脉来虚浮欲散,是为阳气将脱之兆。

”治之急宜回阳收纳,拟白通汤加上肉桂为方:附片60g,干姜26g,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葱白4茎。

吴澄解托、补托二法治疗外损初探

吴澄解托、补托二法治疗外损初探
不 足 , 血亏虚 , 之虚。 者 , 气 谓 损 五脏 亏 损 ” 这 是 吴 氏 对 于虚 劳 内 。 损 的认 识 , 外 损 人 内 “ 寒 则 损 阳 , 热 则 损 阴 ” 外 损 与 内损 而 感 感 , 定 义 的 区 别关 键 在 于 外 邪 。外 损 是外 邪 类 内伤 。对 于外 损 的治 法 , 氏认 为 “ 于 散 者 , 外 邪 不 出而 元 气 反 先 受 伤 ; 于 补 吴 偏 则 偏
法 对 比 4方 面 论 述 了 吴 澄解 托 、 托 二 法 在 外 损证 中 的运 用 , 补 旨在 为 虚 劳 病 的 临床 治 疗 提供 参考 。
【 关键词】 吴澄
虚劳病
外损病
解托法
补托法
231 解 托 法组 方分 析 _ . 见表 1 。从 表 1 得 出解 托 法 的 基 本 可
中 图分 类 号 : 2 3 文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7 5 2 1 )5 0 5 — 2 R4 A 1 0 — 4 X( 0 2 0 — 7 8 0
【 要 】本 文 对 清 代 虚 劳 专 家 吴 澄 所 著 的 《 居 集 》 行 探 讨 , 使 用 原 则 、 治 病 证 、 摘 不 进 从 所 组方 原 则 、 托 补 托 二 解
生甘 草 、 瓜 萎仁 、 桔梗、 生甘草 麦冬
者 , 正气 不 能 遂 复 , 邪 反 陷 入 ” “ 用补 药 必 兼 祛 邪 , 则 而 ,凡 邪去 则
补 亦 得 力 ” 故应 使 用 解 托 、 托 二 法 。 , 补 2 解 托 、 托 法 补 21 解托 、 托 法使 用原 则 解 托 、 托 法 对 于 外 损 效 果 最 佳 , . 补 补 但 对 于 纯 虚 劳 导 致 的发 热 . 万不 可用 , 为 “ 、 之 性 能 升 能 则 因 柴 葛 散 , 肌 达 表 , 能托 邪 , 大 泄 营气 , 走 虽 然 走散 真 阴 ” 。解 托 、 托 法 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经方第五期课程医案讲解二病案解析——心梗危证西医辞治厥阴法则力挽狂澜(2017年7月14日)刘某,女,73岁。

初诊日期:2017年4月12日主诉:心绞痛伴右侧肢体瘫痪七天。

病史简要:一周前患者因心绞痛入当地县医院治疗,第二天出现右侧肢体瘫痪,神志昏昧,诊断为“急性心梗加脑梗”,主张转入上级医院治疗。

同日转入市医院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曾因为剧烈心绞痛注射“杜冷丁”止痛,五天后下病危而出院回家。

刻诊:神志昏昧,时有躁动,呼之可应,可言苦楚。

右侧肢体瘫痪,阵发性心绞痛掣背痛肋痛。

口干口渴,饮多饮温,喉中有痰粘滞,时时呛咳,鼻饲流食。

留置导尿管,尿液深黄有酸臭气。

大便数日不行,需服泻药。

腹痛,周身疼痛,时掀衣掲被,时又喜裹衣被。

夜间烦躁难眠,躁动不安,而白天又常身冷覆被,无汗。

下睑暗边红鲜,目睛少神,面容暗红晦腻,唇色青紫,腹满压痛,下肢肌肤甲错血络浮露,手足扪冷,手背有黑血点,家人挤捏后渗出黑血。

舌脉:脉弦迟缓,舌紫红苔黄厚干裂。

周喜梅:栝蒌薤白半夏汤杨维宇:大柴胡汤郑晓岑:温脾汤宋昱霖:温脾汤赵胜军:栀子大黄汤李晓旭:调胃承气苦酒汤周帅:温脾汤李忠渝:调胃承气加人参苦酒汤欧志穗:大柴胡汤邓茹月:温脾汤刘聚才:桃承气谢雨吟:前胡牡丹汤六病辨证:类厥阴病病机分析:表束+表寒+伤营太阴伤血+水饮阳明里热+里结+里燥+水热+外燥方证:桃核承气汤证处方:桃核承气汤大黄24 芒硝12(冲入)炙甘草12 桂枝12 桃仁24水煎服6剂二诊:目睛已有神,精神已好转,心绞痛大减,惟在服药期间,发生过心前区及心下不适感数次,家人诉肢体功能进步,已可从容翻身,尚不能自行坐起。

口干,饮多,饮温,喉中有痰粘滞,时时呛咳,鼻饲流食。

留置导尿管,尿液深黄味重。

大便四五日一行,便燥。

腹痛身痛已减。

阵发性烦躁有加重现象,时冷时热,时烦躁掀被时又裹紧衣被,无汗。

下睑暗红边红鲜,目睛已有神,面容微红已不晦腻,腹满压痛,下肢肌肤甲错血络浮露,手背有黑血点已不容易渗血。

舌脉:脉弦缓,舌淡紫红苔黄厚舌质已润。

原方续进6剂。

三诊:心绞痛已基本不发作,肢体功能明显进步,已可在家人牵引下走二十几步。

已拔除鼻饲管与导尿管。

烦躁大减,服二诊方中间曾因夜间烦躁谵语加服过两剂调胃承气汤(入暮到夜间一剂分两次服用)。

口干,饮水已少,咽痛,喉中痰滞,咳吐不利,时时呛咳。

大便时软时溏色绿,拔除导尿管后小便不利,数次才能尿完,近日身痛加重,肚皮时痛,腹痛拒按,时冷时热,无汗,眠差。

下睑暗红边红鲜,面容微红已不晦腻,腹满压痛,下肢肌肤甲错血络浮露,手扪微凉。

舌脉:脉弦缓,舌淡紫红苔薄黄白腻。

处方①柴胡加芒硝汤柴胡16黄芩6旱半夏8人参6炙甘草6生姜6大枣8芒硝8(冲入)水煎服6剂②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柴胡48黄芩18人参18炙甘草18生姜18大枣24天花粉24水煎服6剂四诊:心绞痛已基本消失,肢体功能明显进步,已可自主步行(上楼梯需要家人稍加扶持)。

怕热,口干已减,饮水已少,时时呛咳,咳甚耸肩,咳则面红,甚至汗出,汗后不凉。

纳可,大便里急后重,日一两行,时欲便则无,小便浑浊,夜尿一至三次,微有不利,身痛已减,皮肤疼痛,腹满,眠差。

下睑暗红边红鲜,面容微红已不晦腻,按腹满,下肢肌肤甲错血络浮露轻微水气,手扪可。

舌脉:脉弦缓略有结代,舌淡紫红苔黄白腻水滑。

处方:枳实栀子豉汤枳壳36栀子12淡豆豉48酸浆水240ml水煎服10剂。

继续巩固调理。

【解析】初诊:患者神志昏昧,时有躁动,呼之可应,可言苦楚,右侧肢体瘫痪,阵发性心绞痛,彻背痛、肋痛,大家看当时面部的照片,面如死灰,神志昏昧,一派濒临死亡之象,伴随症状:口干口渴,饮多饮温,喉中有痰粘滞,时时呛咳,鼻饲流质饮食,留置胃管和导尿管,尿深黄酸臭,大便数日不行,需服用泻药,腹痛,周身疼痛,时掀衣揭被,时又喜裹衣被,时冷时热,夜间烦躁不眠,躁动不安,白天身冷覆被,无汗,目睛少神,面部暗红晦腻,油垢,泛着一种晦暗的光泽,非常暗滞的脸色,一派败证之象,唇色青紫,腹满压痛,手足冷,手背黑血点,渗出黑血,血干稠。

脉弦迟缓,舌紫红,苔黄厚干裂,下睑暗红边红鲜,下肢肌肤甲错,血络浮露。

六病辨证为类厥阴病,因为在厥阴病中分了两种,《伤寒论》原文中“此蛔厥也,非脏厥”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在仲圣的体系中,厥阴的厥有两种,一种是脏厥,一种是蛔厥,脏厥就是人体的阴阳要离决,要断绝了,是一种真厥阴的现象;还有一种厥阴叫做蛔厥,蛔厥当然并不一定是蛔虫的阻碍,蛔虫是一种邪气,是一种有余的邪气的代名词,那么寒邪、水邪、淤血、气滞一样可以阻滞,所以所谓的蛔厥一定要辨证地去看,就是体内有邪气的阻碍,形成类似阴阳阻断的一种症候群,厥冷的现象或是寒热杂错或是厥热往复的现象,就叫蛔厥。

我们为了便于后世的理解和为了与脏厥(真厥阴)形成区别而命名为类厥阴病。

真厥阴就是脏厥,类厥阴就是蛔厥。

蛔厥在症候群上非常类似真厥阴,但是绝对不能单纯地使用附子干姜等回阳救逆药物,因为它里面有有余的东西,有多余风寒湿燥火,或是蛔虫,或是各种邪气集聚类。

由于本证为类厥阴,故而虽然症状凶险,但是从病机体系来分析还是可治的。

病机中有表束,凡是人体四肢百骸的失调、不安、不和就叫表束,因为经方最讲表里观的,比如说伤寒、中风,这都是有表证有表邪的现象,表束本身又是分层面的,经过我们研究解读《伤寒论》,表束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有表证有表邪,比如麻黄汤证,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既有表位的症状,又有风寒邪气侵袭表位,卫气津血凝滞在表的状态,此即为有表证有表邪。

治法是攻表,用汗法将已经变成废水废血的津液和邪气一起涌散掉即可。

第二个层面叫有表证无表邪,比如说,苓桂术甘汤证,也可以出现身体沉重、疼痛,也可以出现头晕目眩,以表和上焦为所急所苦,但是病机是由于内里的水饮冲逆引起,故而苓桂术甘汤这个方子是以治里为主,以茯苓、白术利小便,为苓术剂、苓甘剂、苓桂剂,以里为主兼顾表位,这就是有表证无表邪。

第三个层面是外证,比如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以复其阳,阳指的是里阳,甘草干姜是温里的。

这就是外证,因为经方的言辞风格跟后世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金匮中,有种水叫里水,按照后世的理解,里水应该以里的表现为主,但是其恰恰相反,用的是甘草麻黄汤,解表的。

那里水是什么?里水是指人体表上的水邪向里走,影响到里叫里水。

比如防己茯苓汤治的是皮水,那我们想,肯定是治表的问题是引起人的症候群的一个原因,但是用的是茯苓配防己,是利小便的,为何叫皮水?是因为里的水饮冲逆,冲滞充斥影响到表的问题,就叫做皮水。

那么外证呢?外证是因为人体内部的失调影响到人体的外部,就叫做外以里为主要病因证,它是,而症候群也会表现在表上,所以经方的概念、名词、研究的风格,我们需要去了解。

患者病机第二个层面是表寒,表寒就是人体表面的、医者的他觉或者是患者自觉的寒冷现象,比如怕风、恶寒、手脚摸起来是凉的都是表寒。

第三个层面是伤营,伤营是人体的津血不能去温煦和濡养而出现的四肢冰冷或肢体麻木的症候群,甚至出现失眠、神志不安。

表位上的病机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后一层病机总能包含前一层病机,即伤精包含伤营包含中风包含表寒(伤寒),而表寒又统摄在表束之下,是这样的一种特点。

此案在太阴层面的病机,有太阴伤血,还有水饮。

伤血,凡是血的不和,不管是血虚、血实、血热、血寒,血的可见性的伤损或者医者可见的患者的面色萎黄、下睑淡白都是伤血层面。

那么水饮呢,水饮有四,有溢饮、淡饮、支饮、悬饮,金匮中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唾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四饮是有明确概念的。

此案阳明层面有里热、里结、里燥、水热、外燥,这些基础病机。

为何叫做基础病机呢?是因为伤寒论的结构是这样的:辨太阳脉证并治、辨某某病脉证病治,是先有辨的过程,然后才有病的概念。

而不能直接套上某某病,那是想当然套上的而不是辨出来的。

辨,就是辨的基础的东西,就是刚刚分析的表的、太阴的、阳明的基础的病机元素,辨出来之后才能上升到六病的层面。

我们用基础病机分析之后才知道,这个病是个类厥阴病,因为它有表里的失和,有表里的、寒热的、阴阳的夹杂,整体又偏阴、偏虚、偏里,那么方证用的是桃核承气汤,大黄24芒硝12炙甘草12桂枝12桃仁24开了6副,据我们考证,其实汉代的1两,用在药上是折合6g的,1升折合60毫升,这是更符合仲圣原貌的,所以我们是原方原量、不加不减地去治病,我们这样已经用了好多年,临床疗效很可观,我建议大家若是做经典,就要从经典入手,尊崇经典,不要做加减,遵从经典的法度,不要楷法入隶。

二诊:目睛已有神,精神好转,心绞痛大减,服药期间,发生过心前区、心下不适感数次,而没有达到明显的心绞痛层面,家人反馈肢体功能有明显的恢复,仅服了六天的药,已经能自行从容翻身,尚不能自行坐起,兼证症候群:口干、饮多饮温,喉中有痰粘滞,时时呛咳,鼻饲流食,留置导尿管,大便4-5日一次,腹痛身痛已减,阵发性烦躁有加重现象,时冷时热,时烦躁掀被,时裹被无汗,大家说这种烦躁加重现象是什么引起的?是加重吗?不是的,这就是厥阴病的厥热胜复,热胜则生,寒胜则死,这个患者非常典型的体现了这种病传的过程,所以这个病案是非常的宝贵,它完整得体现了仲景的厥阴法度是真实存在的,体现了厥热胜复,是经方非常宝贵的理法。

也体现了我们提出的概念:凡病都是阴病转阳、里邪出表,就可以愈,反之,就会加重或死亡。

下睑暗红边红鲜,目睛已有神,面容微红,已经不是污腻感了,面部照片对照第一次,已明显不同。

腹满压痛,下肢肌肤甲错、血络浮露,手背有黑血点,不容易渗血,脉弦缓,舌淡紫红,苔黄厚舌质已润,舌苔较上一次好很多,上次伸舌不出,现在能从容的伸出来了,原方续进6剂,第二次整个眼睑、面色、神情、伸舌的幅度比第一次明显的提高。

三诊:舌苔、面色更好了一步,心绞痛已基本不发作,肢体功能改善明显,已经可以在家人的牵引下行走20余步,胃管、导尿管已拔出,烦躁大减,服二诊期间,曾因夜间烦躁、谵语,加服过2剂的调胃承气汤,两剂调胃承气汤后,烦躁好多,口干,饮水亦少,咽痛,喉中痰滞,咳吐无力,时时呛咳,大便时软时溏色绿,拔出导尿管后小便不利,需数次才能尿完,近日身疼加重,肚皮时疼,腹痛拒按,时冷时热,无汗,眠差,下睑暗红边红鲜,面容绯红,腹满压痛,下肢肌肤甲错,血络浮露,手凉,脉弦缓,舌淡紫红苔薄黄白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