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文言文练习题整理版
高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吾爱之深,恨之切。
B. 之乎者也,古之学者。
C.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D. 之江之滨,有女如云。
答案:C(C项中的“之”字用作代词,其余选项中的“之”字用作助词)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位作者?A. 李白B. 苏轼C. 杜甫D. 王安石答案:B(苏轼《赤壁赋》)3. 以下哪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D(王维《相思》)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果实吸引了人们。
B.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花朵吸引了人们。
C.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美丽吸引了人们。
D.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果实和花朵吸引了人们。
答案:A(比喻有德行的人,即使不自夸,也能受到人们的敬仰)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哪部古代经典?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易经》答案:A(《诗经·周南·关雎》)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__,死亦为鬼雄。
”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答案:生当作人杰2. “________,天涯若比邻。
”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案:海内存知己3. “________,对影成三人。
”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
答案:举杯邀明月4. “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答案:落霞与孤鹜齐飞5. “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
”出自李商隐的《锦瑟》。
答案:此情无计可消除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1. 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高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 之二虫又何知答案:D2. “吾日三省吾身”中“三省”的意思是:A. 每天反省三次B. 每天反省三件事C. 每天反省三次D. 每天反省三遍答案:C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应解释为:A. 说话B. 喜悦C. 说服D. 说服答案:B4.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分别表示:A. 愤怒,郁闷B. 愤怒,启发C. 郁闷,启发D. 郁闷,郁闷答案:C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字的用法是:A. 语气词,无实义B. 代词,指代“他们”C. 语气词,表示肯定D. 语气词,表示疑问答案:A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是”字应解释为:A. 这B. 正确C. 就是D. 表示判断答案:C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勿”字的意思是:A. 不要B. 忘记C. 忽视D. 忽略答案:A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分别表示:A. 迷惑,危险B. 危险,迷惑C. 迷惑,迷惑D. 危险,危险答案:A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坦荡荡”和“长戚戚”分别形容:A. 心胸宽广,心胸狭窄B. 心情愉快,心情忧郁C. 心胸宽广,心情忧郁D. 心情愉快,心胸狭窄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
答案:孔子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______》。
答案:孟子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______》。
答案:易经4.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知”和“仁”分别指:答案:智慧,仁德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______思想。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②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
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
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
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
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
鼎革③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
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贼大恨,卒杀公。
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
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
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
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注释】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
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纠里中壮士为守御________ ②没葬而岁祀之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君一言折之()A.使……屈服B.指责C.使……折服D.证明②全活甚众()A. 全、都B.保全C.成全D.整个(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 民殣于道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 其庶几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翻译以下句子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高中文言文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
授修撰。
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
华有器度,在讲幄[注]最久,孝宗甚眷之。
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郎。
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
瑾败,乃复故。
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
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土论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授刑部主事。
决囚江北,引疾归。
起补兵部主事。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戡宁王宸濠乱。
嘉靖六年,诏守仁总督两广兼巡抚。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姿异敏。
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硃子格物大指。
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
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
而硃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注释】讲幄:指天子、太子听讲官进讲之处。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B.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C.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D.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称礼部尚书。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练习题整理版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1)颁白者不负
.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3)宾曰:“不负
.子也。”(《干将莫邪》)()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
.势竞上。(《与朱元思书》)()
(5)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②偃仰啸歌,冥然兀坐③把酒临风,宠辱偕忘④昼夜勤作息⑤........成败之机在于今日⑥勤心养公姥⑦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
C.①④⑥⑧D.②③⑤⑦
(五)、词类活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
.伯仲间。(《书愤》)()
(4)不堪
.吏人妇,岂合今郎君。(《孔雀东南飞》)()
12.期
(1)非我愆期
.,子无良媒。(《氓》)()
(2)外无期
.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3)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4)失期
.,法皆斩。(《陈涉世家》)()
(5)举
.天下所贡蝴蝶。(《促织》)()
(6)举
.家庆贺。(《促织》)()
(7)举
.首蹙頞而相告曰。(《庄暴见孟子》)()
(8)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举
.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11.堪
(1)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2)可堪
高中文言文试题库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试题库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5题。
(20分)昔有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哪部古典文学名著?(2分)A. 《诗经》B. 《左传》C. 《列子》D. 《庄子》2.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分)A. 为了开垦土地B. 为了改善交通C. 为了建造房屋D. 为了种植庄稼3. 愚公的妻子提出了哪些疑问?(4分)(1)愚公是否有能力移山(2)移山后土石应该放在哪里4. 愚公移山的过程中,谁给予了帮助?(4分)A. 他的子孙B. 京城氏的孀妻C. 京城氏的孀妻的遗男D. 所有邻居5. 愚公移山的故事寓意是什么?(8分)(1)持之以恒,可以克服困难(2)团结协作,可以达成目标(3)面对挑战,不应轻易放弃(4)智慧与勇气,是成功的关键(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6-10题。
(20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 孔子在这段话中提到了哪三种快乐?(6分)(1)学习并不断复习(2)朋友来访(3)不被理解时不生气7. “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字是什么意思?(2分)A. 习惯B. 复习C. 习惯D. 练习8. “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字在古代是什么意思?(4分)A. 朋友B. 同学C. 同门D. 同乡9. “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字是什么意思?(4分)A. 愤怒B. 悲伤C. 忧虑D. 快乐10. 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理念?(4分)A. 重视学习与复习B. 重视友谊与交流C. 重视个人修养与心态D. 重视社会地位与名声二、文言文翻译(共20分)11.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高中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B(“知”在B项中为动词,意为“知道”;其余三项中“而”为连词,表修饰或递进)2. 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是:A.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 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B(“见疑”、“被谤”均为被动用法)二、填空题1. 请根据《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填写下列空缺处:“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
答案:后天下之乐而乐2. 请填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
答案:秋水共长天一色三、翻译题1. 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感到高兴,也不因个人的得失而感到悲伤。
2. 翻译《出师表》中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翻译:在军队失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接受命令。
四、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渔人因为迷路而偶然发现了桃花源。
2. 《岳阳楼记》中,作者范仲淹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的?答案: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五、论述题1. 请结合《史记》中的内容,论述司马迁的史学观。
答案:司马迁在《史记》中展现了其深厚的史学观,他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史学家的任务是真实地记录历史,同时,他还强调了历史人物的品德和行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的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
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
屡辟公府,不起。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乎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桓帝乃以安车玄䌲①,备礼征之,并不至。
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
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
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
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
众怪,不知其故。
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
《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吾无德以堪之。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注】①玄䌲: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B.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C.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D.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孺子是徐稚的字。
高中文言文试题练习题(有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起宗,字元卿,其先上党人,后徙广平洺水县。
起宗生长兵间,学书无从得纸,父削柳为简,写以授之;成诵,削去更书。
年十七,会立蒙古学,学辄成,辟武卫译史。
御史中丞塔察儿爱其才,迁中台译史。
仁宗即位,转中书译史,累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言:“东宫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治也。
”朝廷是之。
迁南台御史。
建康多水,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
文宗初立,命威顺王征八番。
是时,蜀省囊加台拒命未平,起宗极言武昌重镇,当备上流之师,亲王不可远去,力止之。
及王入见,帝谓曰:“八番之行,非秦元卿,几为失计。
”朝议以起宗治蜀,幕府忘其名,曰秦元卿,帝引笔改曰起宗,其眷注如此。
拜中台御史,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明日,立太子,有赦,起宗又奏:“不罪和尚,无以正国法。
”和尚服辜。
帝曰:“为御史,当如是矣。
”又劾闽宪卜咱耳窃父妾以逃,其父愤死,渎乱天常,流之岭南。
自是尽言无讳,皆见听用。
迁都漕运使,帝召谕之曰:“漕输事多废阙,赖御史治之尔。
”出为抚州路总管,至官,有司供张甚盛,问其费所从出,小吏不敢隐,曰:“借办于民。
”遂亟使归之,几席仅给而已。
自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礼即止。
因谕众曰:“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
”居一岁,以老去官。
明年,以兵部尚书致仕,居一岁,卒,谥昭肃。
(节选自《元史•秦起宗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B.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C.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D.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简,古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称为“策”。
高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作代词的是哪一句?A.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B. 之虚所卖之C. 辍耕之垄上D. 无丝竹之乱耳答案:B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以下哪部古代典籍?A. 《诗经》B. 《尚书》C. 《孟子》D. 《礼记》答案:D3. 下列句子中,表示“如果”意思的是:A. 苟富贵,无相忘B.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C. 吾尝终日而思矣D.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案:B二、填空题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出自《________》。
答案:论语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北宋文学家________的名言。
答案:范仲淹三、翻译题6. 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答案:在大道通行的时代,世界是人们共有的。
7.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答案: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饥饿,使他身无一物,使他所做的事颠倒混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四、阅读理解8.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落,并回答问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问题:(1)解释文中“辍耕”一词的含义。
(2)陈涉所说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是什么意思?答案:(1)辍耕:停止耕作。
(2)这句话的意思是,燕雀这样的小鸟怎么会理解鸿鹄(大雁)的远大志向呢?陈涉用这句话比喻那些目光短浅的人无法理解他的远大抱负。
五、作文题9. 根据你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略(考生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撰写作文)【注】本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内容以实际考试为准。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文言文是高中语文的必考题型,除了掌握技巧以外,还要多做习题,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一)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
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
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
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吾力倍蓰①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
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
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
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
众咸惊救。
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
”髯曰:“吾亦知戏,故殴。
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洞庭有孤子陈学奇,聘邹氏女为室,婚有期矣。
女兄忽夺妹志,献苏宦某为妾。
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无如何也。
学奇讼女兄,宦并庇兄不得伸。
学奇窘甚。
一日,值髯途,告之故,且曰:“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髯许诺:“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
”学奇感泣。
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
显者以其多力而勤,甚信爱之,得出入内送闼。
邹女果为其第三妾。
髯得间,以陈情告。
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昆仑②。
髯曰:“毋迫。
”一日,显者夫人率群媵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
髯嘿贺曰:“计行矣!”于是密具舟河干。
众妾登舆,髯舁第三舆,乃邹氏也。
出门,绐③其副,迂道疾行,至河干,谓女曰:“登舟!”舟遽开,帆疾如驶。
群仆骇变,号呼来追。
髯拳人仆地,不能出声。
徐去,则女舟已至陈门矣。
学奇得室忻感,谓古押衙④不是过也。
髯谓学奇,亟宜鸣官以得妻状。
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询知义由髯,赐帛酒花彩以荣。
显者惭,杜门不闻者。
自是义樵名益著。
[注释]①蓰:五倍。
②昆仑:即昆仑奴,唐传奇《昆仑奴》中的义士。
高中文言文专题训练

高中文言文专题训练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中的“说”字,通假为何字,并解释其意义?A. 通“悦”,愉快B. 通“脱”,解脱C. 通“税”,征税D. 通“烁”,闪耀(答案)A二、下列对《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只要广泛学习,就能没有过错。
B. 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且行为没有过错。
C. 君子每天反省自己,就能智慧出众。
D. 君子广泛学习,智慧就会自然明达。
(答案)B三、在《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对“所以”的解释正确的是?A. 用来……的方法B. ……的原因C. 因此D. 所以然(答案)A四、下列对《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壬戌”是干支纪年法。
B. “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六。
C. “苏子”即苏轼,此处为自称。
D. “赤壁”是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
(答案)D五、阅读《陈情表》,下列对“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我像乌鸦一样有反哺之情,希望乞求陛下允许我完成私人的事情。
B. 我像乌鸦一样有私情,希望乞求陛下允许我终身侍奉陛下。
C. 我像乌鸦反哺一样,对长辈有侍奉之情,希望乞求陛下允许我完成对祖母的终养之责。
D. 我像乌鸦一样,对陛下有私情,希望乞求终身被陛下供养。
(答案)C六、在《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A. 生死是虚妄的,不应区分。
B. 将生死等同看待是真实的。
C. 认识到生死有别,不应将彭祖与殇子等同视之是虚妄的。
D. 认识到生死有别,将彭祖与殇子等同看待是虚妄的。
(答案)D七、下列对《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的景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落日与孤独的野鸭一同飞翔,秋天的江水和长空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B. 晚霞与孤独的野鸭一同飞翔,秋天的江水和长空融为一片相同的色彩。
高中文言文试题练习题(有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章文献王嶷,字宣俨,太祖第二子。
宽仁弘雅,有大成之量,太祖特钟爱焉。
起家为太学博士、长城令。
时沈攸之责赕,伐荆州界内诸蛮,遂及五溪,禁断鱼盐。
群蛮怒,酉溪蛮王田头拟杀攸之使,攸之责赕千万,头拟输五百万,发气死。
其弟娄侯墓立,头拟子田都走入獠中。
于是蛮部大乱,抄掠平民,至郡城下。
嶷遣队主张莫儿率将吏击破之。
命田都继其父,蛮众乃安。
时太祖辅政,嶷务在省约,停府州仪迎物。
初,沈攸之欲聚众,开民相告,士庶坐执役者甚众。
疑至镇,一日遣三千余人。
见囚五岁刑以下不连台者,皆原遣。
二千石官长不得与人为市,诸曹吏听分番假。
百姓甚悦。
封豫章郡王,邑三千户。
仆射王俭笺曰:“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公临莅甫尔英风惟穆江汉来苏八州慕义自庾亮以来,荆楚无复如此美政。
古人期月有成,而公自日致治,岂不休哉!”二年春,虏寇司、豫二州,嶷表遣南蛮司马崔慧景北讨,又分遣中兵参军萧惠朗援司州,屯西关。
虏军济准攻寿春,分骑当出随、邓,众以为忧。
嶷曰:“虏入春夏,非动众时,令豫、司强守,遇其津要;彼见坚严,自当溃散,必不敢越二镇而南也。
”是时纂严,嶷以荆州接蛮,虑其生心,令镇内皆缓服。
既而虏竟不出樊、邓,于寿春败走。
寻给班剑二十人。
年四十九,薨。
其日,上再视疾,至薨,乃还宫。
诏曰:“嶷明哲至亲,勋高业始,德懋王朝,道光区县,奄至薨逝,痛酷抽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今便临哭。
九命之礼,宜备其制。
敛以衮冕之服,温明秘器,命服一具,衣一袭,丧事一依汉东平王故事,大鸿胪持节护丧事,大官朝夕送奠。
大司马、太傅二府文武悉停过葬。
”(《南齐书·列传·卷二十二》)(1)下列对文章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公临莅甫/尔英风惟稳/江汉来苏/八州慕义/B. 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公临莅甫尔/英风惟稳/江汉来/苏八州慕义/C. 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公临莅甫尔/英风惟穆/江汉来苏/八州慕义/D. 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公临莅甫/尔英风惟穆/江汉来/苏八州慕义(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汉武帝时五经每经设一博士,称为“五经博士”。
高中文言文试题练习题(有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肃,字才卿,威州洺水人。
金兴定二年词赋进士。
尝为尚书省令史。
时有盗内藏官罗及珠,盗不时得,逮系货珠牙侩及藏吏,诬服者十一人。
刑部议皆置极刑,肃执之曰:“盗无正赃,杀之冤。
”金主怒。
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右司郎中张天纲曰:“吾为汝具奏辨析之。
”奏入,金主悟,囚得不死。
调新蔡令。
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
肃至,命树畜繁者不加赋,民遂殷富。
濒淮民有窜入宋境,籍为兵而优其粮,间有归者,颇艰于衣食,时出怨言曰:“不如渡淮”。
告者以谋叛论,肃曰:“淮限宋境,一水耳,果欲叛,不难往也,口虽言而心无实,准律当杖八十。
”奏可。
继擢户部主事。
金亡,依东平严实,辟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行军万户府经历。
东平岁赋丝银,复输绵十万两、色绢万匹,民不能堪,肃赞实奏罢之。
世祖居潜邸以肃为邢州安抚使,肃兴铁冶及行楮币,公私赖焉。
中统元年,擢真定宣抚使。
时中统新钞行,罢银钞不用。
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
肃建三策:一曰仍用旧钞,二曰新旧兼用,三曰官以新钞如数易旧钞。
中书从其第三策,遂降钞五十万贯。
二年,授左三部尚书,官曹典宪,多所议定。
未几,兼商议中书省事。
三年,致仕,给半俸。
四年,卒,年七十六。
肃性舒缓,有执守。
尝集诸家《易》说,曰《读易备忘》。
后累赠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徒、邢国公,谥文献。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B. 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C. 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D. 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牙侩,原指牙齿咬合,引申为买卖双方居中说合的经纪人,又称牙子、市侩。
高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时:时常)B.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C. 不亦乐乎(乐:快乐)D. 知之为知之(知:知识)答案:D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吾日三省吾身B. 温故而知新C. 学而不厌D. 诲人不倦答案:A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B. 温故而知新C. 不亦乐乎D. 知之为知之答案:D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吾日三省吾身B. 温故而知新C. 学而不厌D. 诲人不倦答案:B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语气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B. 温故而知新C. 不亦乐乎D. 知之为知之答案:C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吾日三省吾身B. 温故而知新C. 学而不厌D. 诲人不倦答案:D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活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B. 温故而知新C. 不亦乐乎D. 知之为知之答案:D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吾日三省吾身B. 温故而知新C. 学而不厌D. 诲人不倦答案:B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语气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B. 温故而知新C. 不亦乐乎D. 知之为知之答案:C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活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日三省吾身B. 温故而知新C. 学而不厌D. 诲人不倦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 子曰:“学而时习之,________。
”答案:不亦说乎2.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答案:传不习乎3. 子曰:“温故而知新,________。
”答案:可以为师矣4. 子曰:“学而不厌,________。
”答案:诲人不倦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中文言文阅读习题(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习题(一)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樊猛,字智武。
幼倜傥,有干略;既壮,便弓马,胆气过人。
青溪之战,猛自旦讫暮,与虏短兵接,杀伤甚众。
台城陷,随兄毅西上京,累战功为威戎将军。
梁南安侯萧方矩为湘州刺史,以猛为司马。
会武陵王萧纪举兵自汉江东下,方矩遣猛率湘、郢之卒,随都督陆法和进军以拒之。
时纪已下,楼船战舰据巴江,争峡口,相持久之,不能决。
法和揣纪师老卒堕,因令猛率骁勇三千,轻舸百馀乘,冲流直上,出其不意,鼓噪薄之。
纪众仓卒惊骇,不及整列,皆弃舰登岸,赴水死者以千数。
时纪心膂数百人犹在左右猛将部曲三十馀人蒙楯横戈直登纪舟瞋目大呼纪侍卫皆披靡相枕藉不敢动。
猛手擒纪父子三人,斩于絺中,尽收其船舰器械。
以功授游骑将军,封安山县伯,邑一千户。
仍进军抚定梁、益,蜀境悉平。
军还,迁持节、散骑常侍、轻车将军、司州刺史,进爵为侯,增邑并前二千户。
永定元年,周文育等败于沌口,为王琳所获。
琳乘胜将略南中诸郡,遣猛与李孝钦等将兵攻豫章,进逼周迪,军败,为迪斩执。
寻遁归王琳。
王琳败,还朝。
天嘉二年,授通直散骑常侍、永阳太守。
迁安成王府司马。
光大元年,授壮武将军、庐陵内史。
太建初,迁武毅将军、始兴平南府长史,领长沙内史。
寻隶章昭达西讨江陵,潜军入峡,焚周军船舰,以功封富川县侯,邑五百户。
历散骑常侍,迁使持节、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宣远将军、荆州刺史。
入为左卫将军。
后主即位,增邑并前一千户,馀并如故。
至德四年,授使持节、都督南豫州诸军事、忠武将军、南豫州刺史。
隋将韩擒虎之济江也,第六子巡摄行州事,擒虎进军攻陷之,巡及家口并见执。
时猛与左卫将军蒋元逊领青龙八十艘为水军,于白下游弈,以御隋六合兵,后主知猛妻子在隋军,惧其有异志,欲使任忠代之,又重伤其意,乃止。
祯明三年入于隋。
(节选自《陈书·樊猛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绿色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纪心膂数百/人犹在左右/猛将部曲三十馀人/蒙楯横戈/直登纪舟/瞋目大呼/纪侍卫皆披靡/相枕藉不敢动/B.时纪心膂数百人/犹在左右/猛将部曲三十馀人/蒙楯横戈/直登纪舟/瞋目大呼/纪侍卫皆披靡/相枕藉不敢动/C.时纪心膂数百人/犹在左右猛将部曲三十馀人/蒙楯横戈/直登纪舟/瞋目大呼/纪侍卫皆披靡/相枕藉不敢动/D.时纪心膂数百人犹在/左右猛将部曲三十馀人/蒙楯横戈/直登纪舟/瞋目大呼/纪侍卫皆披靡/相枕藉不敢动/2.下列对文中橙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兄弟中排行老大(伯、仲、叔、季);五等封爵中的第三等(公、侯、伯、子、男)。
高中文言文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贡师泰,字泰甫。
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
丁外艰,改徽州路歙县丞。
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奉翰林文字。
丁内艰,服阕,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
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见其无主,因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
有徐乙者,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
史佣作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
史既诬服,高亦就逮。
师泰密询之,则里中沈丁载物抵杭而回,渔者张网海中,因盗网中鱼,为渔者所杀,史实未尝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皆白。
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
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
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
时江淮兵起,京师食不足,师泰奉命和籴于浙右,得粮百万石,以给京师。
迁兵部侍郎。
朝廷以京师至上都,驿户凋弊,命师泰巡视整饬之。
至则历究其病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之民,赖以稍苏。
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会朝廷欲仍和籴浙西,因除师泰都水庸田使。
十五年,庸田司罢,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
居亡何,除礼部尚书。
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
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
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
丞相复承制除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二十年,除户部尚书。
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
尤喜接引后进,士之贤,不问识不识,即加推毂,以故士翕然咸归之。
(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B.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C.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D.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最新版)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详细答案

(最新版)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详细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B.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室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C.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D.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指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是对刘邦的尊称。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高中版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高中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学而时习之B. 蚓无爪牙之利C. 吾欲之南海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意”的意思是()。
A. 意图B. 意义C. 意志D. 意见3.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的“规矩”指的是()。
A. 圆规和直尺B. 法律和道德C. 标准和方法D. 圆规和画圆的工具4. “温故而知新”出自()。
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5.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的“锲”的意思是()。
A. 雕刻C. 放弃D. 放弃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的“蹊”指的是()。
A. 道路B. 河流C. 树木D. 果实7.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
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论语》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焉”的意思是()。
A. 哪里B. 怎么C. 什么D. 为什么9.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知”的意思是()。
A. 知识B. 知道C. 认识D. 了解10.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的“青”指的是()。
A. 绿色B. 蓝色D. 紫色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______,死而后已。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2. “______,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3. “______,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4. “______,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学而》。
5. “______,小人喻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
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20分)1. 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将“君子不器。
”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练习题(最新整理)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文:
3、其……,其……也? 可译为:“是……呢,还是……呢?” 例:呜呼!其(难道)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译文:
六、表示其他
1、所以…… 译为:“……的原因”;“ ……的方法”;“用来……”;“ ……的依据”; “ ……的工具”; “ ……的作用” ……
例: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
例: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报任按书》)
译文: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我伐颛臾》)
译文: 2、得无……乎?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可译为:“该不
是……吗?”
例: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 6、若……者 可译为:“好象……的样子” 7、无以…… ;有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没 有……的……”。
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译文: 例: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 例: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译文: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 10、非……则…… 可译为:“不是……就是” 11、"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而是"。 例:非字而画。(《促织》) 译文: 12.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译文: 例: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13.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译文: 22、(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①④⑥⑧D.②③⑤⑦
(五)、词类活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地方:土地方圆
C.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其中夹杂
D.却看妻子
..愁何在(《闻将军收河南河北》)
妻子:爱人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
..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过秦论》)
B.且夫天下
..非小弱也(《过秦论》)
C.然秦以区区
..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二)、同形异义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约为婚姻
..②臣以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将军戮力
..而攻秦⑦臣战河南
..⑧君王为人不忍
..
A.①④⑧B.②③⑥C.②⑤⑦D.④⑥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日之内,一宫之中,而气候
D.试使山东
..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④项伯许诺
..⑤所以
..遣将守关者⑥臣与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
(3)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一、文言文阅读之实词练习题
(一)、通假字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
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
D.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C.臣乃敢上璧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A.其皆出于此乎
.
B.此予之所得也。其孰能讥之乎
.
C.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
D.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
.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0.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因击沛公于坐
.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
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
(8)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
.
6.道
(1)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
.
(4)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乐羊子妻》)()
.
(6)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
5.当
(1)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
(3)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
(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
(5)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
A.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C.北山愚公,年且九十D.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若入前为寿
.
A.崤函之固,自若也B.天涯若比邻
..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去时里正与裹头
.
A.是谁之过与B.蜩与学鸠笑之
..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乃与平原君计
..
三、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练习题
(一)、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1.灭六国者,六国也。
[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
形式:……者,……也。
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1)颁白者不负
.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3)宾曰:“不负
.子也。”(《干将莫邪》)()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
.势竞上。(《与朱元思书》)()
(5)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孔雀东南飞》)()
(6)故不战强弱胜负
.已判矣。(《六国论》)()
(7)苍山负
.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8.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
.也。(《阿房宫赋》)()
(2)一出门,裘马过
..矣。(《劝学》)()
(4)人恒过
.,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
(6)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
(7)而今安在哉?(《鸿门宴》)()
.
2.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
(2)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5)闻大王有意督过
.之。(《鸿门宴》)()
(6)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7)《过
.故人庄》()
(8)一日,大母过
.余曰。(《项脊轩志》)()
9.就
(1)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则利。(《劝学》)()
(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
.职。(《陈情表》)()
(3)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
.其深。(《史记·李斯列传》)()
.
(3)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
(5)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
.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魏灵公》)()
.
(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
(8)善刀而藏之。(《庄子·养生主》)()
.
15.胜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张良出,要项伯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暴:晒
B.距
.关,毋内诸侯距:距离
C.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识:记住
D.小知
.不及大知知:智慧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2004上海高考题)
[答案]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则),您会被楚国抓住。
标志:为……所……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齐(《阿房宫赋》)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阿房宫赋》)
C.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阿房宫赋》)
D.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鱼肉:鱼和肉,比喻被欺对象
B.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项羽本纪》)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
.伯仲间。(《书愤》)()
(4)不堪
.吏人妇,岂合今郎君。(《孔雀东南飞》)()
12.期
(1)非我愆期
.,子无良媒。(《氓》)()
(2)外无期
.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3)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4)失期
.,法皆斩。(《陈涉世家》)()
(4)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5)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
.毙。(《促织》)()
10.举
(1)举
.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2)今亡亦死,举
.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3)是以众议举
.宠为都督。(《出师表》)()
(4)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过秦论》)()
A.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亡:逃跑的人
.
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万千:千变万化
..
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
.
D.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坚固的铠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