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一、农业发展现状目前,中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量逐年增长。

另一方面,农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农产品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二、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然而,尽管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落后,农民依然依赖传统的人工作业,生产成本较高。

其次,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农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另外,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三、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为了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应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四、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首先,政府应加大土地承包期限的保护力度,让农民有更长久的土地经营权,增加他们的发展信心。

同时,要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防止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保护农田质量。

此外,也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效率,实现农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五、农产品流通与质量安全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与质量安全问题是目前农业发展的痛点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能力。

同时,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六、农业转型与农民收入农业发展必须与农民收入增长相结合。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转型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产业补贴,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此外,也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综述

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综述

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综述研究。

在概述了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现状。

在分析了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农业技术创新与提升、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结合每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指出了相关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建议。

在展望了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政策制定者、农业从业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对于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为推动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技术创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政策研究、展望。

1. 引言1.1 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概况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热点逐渐聚焦在优化农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融合、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等方面。

在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上,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逐渐得到了重视和支持,各级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纷纷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

研究者们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数理模型构建等方法,对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国内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也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未来研究中,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以应对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问题。

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村贫困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

在新时期,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三农”问题,为农村振兴和农民富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农村经济问题农村经济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村收入偏低等方面。

为解决农村经济问题,需要:1.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

2.加强土地改革和农村土地整治。

拓宽农民土地流转渠道,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土地流转,发挥土地流转、资本流入等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推进农产品市场化。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和营销能力,促进农产品流通有序、价格合理。

农村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教育和卫生条件较差、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需要: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灾害防治设施建设,解决农村能源、交通、通信等日常问题。

2.完善农村教育和卫生条件。

加强乡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和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3.加强扶贫工作。

制定具体的扶贫计划,提供贫困人口必要的物质帮助,同时注重扶贫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三、农民群体问题1.增加农民收入。

优化农村就业结构,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和创新型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2.提高农民教育和素质。

加强农民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造力。

3.保障农民权益。

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保证农村稳定的土地制度,在农民收入分配协调中确保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农民经济集体组织发展,维护农民利益。

综上所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才能够最终实现农村振兴和农民富裕。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新时期,特别是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本文将对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问题的解决。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立足于实际。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研究者们开始更加关注农村的具体问题,包括农民的权益保护、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问题。

这使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注重实证研究。

在过去的研究中,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忽视了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而在新时期,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对农村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

这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

在过去,我国的“三农”问题研究往往只是局限在社会科学领域,忽视了其他学科的贡献。

而在新时期,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农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加以解决。

研究者们开始加强与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以期更好地解决农村问题。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注重政策建议。

在过去的研究中,往往只停留在问题描述的层面,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措施。

而在新时期,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农村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

研究者们开始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这使得研究成果更加贴近实际,并且能够为政府和农民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其主要特点包括立足于实际、注重实证研究、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注重政策建议。

这些进展为解决我国农村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来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综述66

新中国成立以来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综述66
对于农业近代化、农业政策和实践的综合性研究。其中,专著《农业改进史话》论述了晚清新政以来全国的农业改进情况,《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民国时期的农业》有专门章节论述农业科技问题。此外,一些学者分别对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不同时期的农业进行阶段性研究,例如:《试论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晚清时期农业近代化思路和实践》、《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述评》、《清末新政时期的农业改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农村改良政策述评》、《清末新政与中国农业近代化》、《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和《基于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1912-1937)》等论文;台湾学者张玉法的《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农业改良(1901-1916)》也对晚清和北洋政府初期的农业改良情况进行了论述。
1978-1990年,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全面展开,史学界对于近现代的农业问题研究呈现出发展的态势。史学界有部分学者开始就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与不发展展开研究和讨论。论文主要有:《中国近代的农业危机》和《近代农业的困境及其根源》,分别论述近代农田单产下降、农业不发展及原因。《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认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有所发展,生产方法也有所改变,发展很慢但基本上能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还有部分学者对近代农业改良进行探讨,并肯定了近代农业的发展。论文主要有:《从清末到民国的农业推广》、《新中国成立前半个多世纪我国作物育种事业概述》、《我国近代稻作育种事业述评》、《近代小麦良种选育》,分别对中国近代农作物推广,良种选育进行论述。《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和《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国农业近代化》对近代农业教育进行了梳理。这一时期的专著有:郑庆平、岳琛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桑润生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这些著作对民国时期农业改良和农事试验机构的情况有所涉及。郭文韬、曹隆恭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对民国时期的农业教育、农业试验场、农作物改良、农具改良、农田水利和农业推广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

关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

关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

关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前言农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历经了长期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业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农业生产水平的落后和效率低下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开始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农业农村经济改革,推进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合作化;•加强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行粮棉同时种植、多种经营和水稻、小麦轮作的生产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开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这一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没有取得太多进展。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阶段(1978-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得到全面启动和推进。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进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环境;•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农产品营销体系的建设。

在这一阶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第三阶段:新时期阶段(2000年至今)新时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更加注重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特色农产品的创新和生产;•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问题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三农”问题中,涵盖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调整,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深入了解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参考。

1. 农业问题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一方面,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逐渐提高,但我国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农产品生产结构尚未合理优化,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明显。

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农民收入低、基础设施薄弱、医疗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儿童问题和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在新时期,农民问题主要集中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需要逐渐多样化,而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导致农民的就业、教育和医疗问题日益突出。

1. 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产业扶贫也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

2. 制度创新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制度创新。

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大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为农业现代化、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保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3. 人才培养在新时期,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人才以及具有农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4. 农村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应该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5.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中国农村发展中的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发展中的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发展中的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关键,对于中国农村而言尤为重要。

然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资源利用、科技创新和农民素质提升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农村发展中的农业现代化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资源利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之一是资源的高效利用。

然而,在中国农村,资源利用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土地资源紧张。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被大量用于工矿建设和城市扩张,导致农田面积不断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限制。

其次,水资源短缺。

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农村大多数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制约了农业发展。

再次,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度使用,造成了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好农田;加大投入,研发新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环境。

二、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

然而,在中国农村,科技创新存在一定困境。

首先,科技研发投入不足。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科技创新的资金和人才支持相对不足,导致了农业科技进步的滞后。

其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

虽然国家政策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但由于农民创新意识和科技接受能力的限制,科技成果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不够广泛。

为加强科技创新,我们需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提高农业科研人员待遇,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农业领域;加强农技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

三、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现代化需要有素质更高的农民作为主体。

然而,在中国农村,农民素质普遍较低。

首先,农民教育水平不高。

受经济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民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

其次,农民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传统的务农观念使得农民在面对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时较为保守,缺乏创新精神和主动性。

要提升农民素质,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能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倡导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发表时间:2010-10-11T15:03:43.03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2期供稿作者:曹潇滢[导读] 基于学界对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不同观点,提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概念的认识曹潇滢(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摘要:基于学界对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不同观点,提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概念的认识。

指出中国农业现代化不同于世界各国的个性特点以及影响其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及途径。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内涵特点制约因素对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关系着中国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更加富裕型小康社会的实现,而且关系着中国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三农”问题关系着中国的大局。

因此,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在党和政府日益关注“三农”问题的同时,学术界对“三农”问题的研究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

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农学等学科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其中农业现代化问题一直是学术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自20世纪中期我国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来,学者们围绕着农业现代化的科学界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长时期的讨论,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转变论。

人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的过程。

1第二、过程论。

农业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

农业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

农业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当前中国农业现状进行分析,并重点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现状分析农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之一,为国民经济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等基本物质需求。

然而,当前农业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大多数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力劳动和简单机械的方式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生产效率低下。

其次,农民收入难以增长。

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较慢。

再次,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由于缺乏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问题为了解决目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我们应该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例如,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其科学种植和养殖技能,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

三、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是当前农业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如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农产品销售渠道等。

此外,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市场意识,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农村旅游等方式,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事关人们的饮食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要任务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制定更加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

此外,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种植技术,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问题当前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通过农业农村一体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人口结构、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等。

近20年国内“三农”问题研究综述

近20年国内“三农”问题研究综述

a d Ag iu t r ’ b n e n lS h lr n t e ls n rc l e’ y I t r a c oa si h a tTwe t a s u n y Ye r
ZENG an — qu, I Ch g i L U , —y h 2 g a
( o eeo Pli dA mnsao ,ot etl n e i C agh , u a ,103 C ng f ots d i tt nSu C n a U vr  ̄,hnsaH nn 408 ) i a cn i ri h r i s
h s a h g g r t i e e rh r g sicu e ei i o f h r b e o “ o n r , ame d A r ut r ” fcos a ih r ad t i,t rs a c a e ld :d f t n o ep lm f C u t F r ra gi l e ,a tr e o s n n ni t o y n c u
突出表现为户籍制度 改革 , 民问题 主要包括 “ 高素质 ” 农 提 究 队伍不 同、 究角 度不 同, 认 识却 比较一 研 但
真问题或根本 问题 就是农 民问题 。 2“ 、三农 ” 。多数观点认 为 ,三农 ” 说 “ 问题 即农 业问题 、 农
村问题和农 民问题。三者 侧重点 不一 , 必须 一体 化考 虑。农
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 产业 化和现 代化 的问题 , 农村 问题 目前
Ke r s y wo d : te p b e o C u t , ame d A r ut r ” r s ac ;l mi ain h r lm f“ o nr F r ra g i l e ;e e r h i u n t o y n c u l o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低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现代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例如,采用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可以减少人力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还应该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培育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作物和养殖业的产量和质量。

二、绿色农业发展环境污染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绿色农业的理念和措施。

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减少农业产生的污染物。

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确保农产品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满足市场需求。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中国农业的供给结构不合理,存在着供大于求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要进行农产品供给侧结构的调整,减少低附加值农产品的产量,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的供给。

其次,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效应,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还要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服务业转变。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需要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方面。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五、加强农业规划与管理农业现代化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政府应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加强对农业市场的调控,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亟需深入研究和解决。

本文将围绕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展开研究,从土地问题、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土地流转、房地产开发等问题愈发突出。

一方面,农民的土地流转难,限制了农村发展的空间;农村土地过度开发,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解决土地问题是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

加强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要完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和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制度,确保土地权益的有序转移和有效保护。

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要加强农地规划管理,合理配置土地资源,避免土地浪费和过度开发。

要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加强农村土地保护和环境治理。

要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环境保护,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要推动农村面貌改善和乡村旅游等工作,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二、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第二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业正面临着现代化、产业化和科技化的转型升级。

加强农业发展研究,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业增效能力,是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要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攻关,提高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

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培育农村经济新动力。

优化农业支持政策。

要加强农业保险和农资补贴,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农业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

随着城乡差距的扩大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农村稳定和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业现代化工作综述

农业现代化工作综述

农业现代化工作综述农业现代化工作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质量的工作。

农业现代化工作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全面小康的关键环节。

在农业现代化工作中,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农业科技创新涵盖了农业种植、养殖、水利、农机化等各个领域。

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良传统品种、研发新农药、发展新兽药等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和养殖品种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抗灾、抗虫、抗病,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此外,推广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等新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还有助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减少化工农药的使用量。

农业现代化工作还包括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企业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同时,农业产业化也可以促进农产品加工和提高附加值,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是指通过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等手段,打造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系统。

农村经济发展是指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产业的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田旅游、特色农产品等农村产业,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在农业现代化工作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举足轻重。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支持机制,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激发农业市场主体的活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农业现代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农民要提高科学种植、养殖和管理水平,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

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

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也成为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就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的现状1.1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力度,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的耕种方式逐渐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逐渐成熟,推动了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1.2 农产品品质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和监督,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等问题的治理力度,保证了农产品生产的绿色环保和安全可靠。

1.3 农业产业化趋势明显在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带动下,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日益明显。

大规模农业经营、农业企业化经营等现象屡见不鲜,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优化。

1.4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资金支持、科技扶持、土地政策等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尽管中国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是核心关键技术方面,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

2.2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程度不够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有强大的生产经营主体为支撑,目前我国农业经营主体还以家庭农场为主,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有待提高。

农业企业化程度也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2.3 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环节存在瓶颈问题目前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相对滞后,部分地区农产品产地远离市场,农产品运输成本较高。

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 土地资源紧张: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农村土地面临流失和不断减少的问题。

对策: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加大耕地保护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和股份合作,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提高可持续利用率。

2. 农业科技水平有限: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存在效率低下、耕作成本高等问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相对滞后。

对策: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引导科技企业走向农村,鼓励和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和设备,支持科技人员走向农村,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3. 农产品质量问题:目前部分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给消费者带来健康隐患,同时也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贸易。

对策: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4. 农民收入水平低: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渐转移,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

对策:政府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

5. 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安全领域,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也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策:国家应加强对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的完善。

同时,也应该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反映和监督。

同时,鼓励企业加强自律和社会责任,构建更加可靠的供应链。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一章、引言中国是世界最具人口的国家,其农业生产对全球粮食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然而,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面临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其快速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以及对策。

第二章、问题分析1. 技术落后、缺乏创新能力中国农村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距离,技术落后、缺乏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瓶颈。

2. 资金短缺、投入少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农业投入比例较低,使用的现代化设备相对较少,因此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的生产。

3. 土地资源、环境影响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耕地数量有限,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既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第三章、对策研究1. 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首先要靠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引导社会资源的投入,培养和保护农业科研人员,从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化。

2. 加大投入,用好金融工具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农业的投入要求,支持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扶持多项农业领域的创新项目,通过引导社会资源的投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土地保护与合理规划保护农业耕地资源,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推进土地流转、适度扩大规模经营,通过合理规划,使得农业现代化进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四章、结论为了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科技落后、缺乏创新能力、资金短缺、土地资源、环境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土地保护与合理规划等对策才能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 :新 中国成 立 以来 ,史学界 对于 近现代 农业 问题 的研 究基本 上经历 了 曲折发 展和蓬 勃发 展两 个阶段 。研 究领域 侧重 于近 现代农 业经 济、农 业科 技等 方面 。今后 学界 应 当将 中国农业 历史和 现 实的 问题结 合起来 ,对 全球 化背景 下近 现代农 业 与农村 变迁进 行深 入研究 。
关键 词 :近 现代 : 中国 :农业 ;综述
农 业 、农 民和 农 村 问题 是 我 国现 代 化 建设 过 程 中一 直 受 到 关 注 的 问 题 、农 民和 农 村 问题 是 作 0
抗 战前南京国 民政府农业建设述评 、《 清来新政 时期的农业改 革 》 南京 国 民政 府 成 立 初 期农 村 改 良政 策 述 评 》 清 末新 政 与 中 、Ⅸ 、《 国农业近代化 、《 论清末农业政 策的近代化趋 向》和 基于制度变 迁视角下的 中国农业现代化 ( 92 1 3 ) 1 1- 9 7 》等论文;台湾学者张玉 法 的 二十世 纪初期 的中国农业改 良 ( 9 1 1 1 ) 1 0— 9 6 》也对晚清和北 洋政府初期的农业改良情况进行 了论述。 2 .对于农政机构 、农业教育 、农业科学技术 、品种改 良和推 广 进 行 专 题 研 究 。 《 洋 政 府 时 期 的农 政 机 构 与 农 业 政 策 北 (9212 ) 1 1 — 9 8 》和  ̄ 9 0年代中国农政机构之专技人员》分别探讨 14 了民国不 同时期 的农政机构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近代农业教育 和科研在南京》 论民初蚕业改 良》 民国时期美种烟叶在中国种 、《 、 植的演变》、《 邹秉 文和我 国近代农业改进》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 、《 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抗战前南京政府 对美 国棉花品种的引进 、 、《 改 良及推广》 简评南京 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农业政策》 试论南 、《 、《 京国民政府 前期的农业推广政策》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科技改 、《 良》 略 论 中 国近 代 农 业 教 育体 系 的创 立 (8 7 1 3 ) 、《 引 进 、Ⅸ 19 — 9 7 》 从 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试析抗战前南京 国民政府的美 、Ⅸ 棉推广》 金陵大学农学 院农业科研措施及其成就》和 《 、《 浅析北 洋 时期的农业改良及其作 用》等论文分别就 民国时期农业教育、良种 培 育 、农 业 改 良和 推 广 情 况 作 深 入 探 讨 。 另 外 , 中 国 近代 农 业 科 技 史 稿 》 中 国 近代 高 等 农 业 教 育 史》 ,《 等论著对民国的农业科研和新式农业教育进行 了论述。 3 .对 于地区性的农业生产、农 民生活、农业耕种 、农 田水利、 农业改良和 农事试验机构 的综合性或专题性研究,范围涉及江南、 华北 、东北 、安徽 、四川 、贵 州、陕西、甘肃 、湖南、湖北 、广西、 山东 、山西 、黑龙江和江苏等地。其中,综合性的研 究包括 :《 近 代 山东 农 业 科 技 的推 广 及 其 评 价 抗 战 时 期 湖北 国统 区的 农 业 改 、《 良与农村经济》 抗 战时期贵州农业经济与现代科技》 抗战时期 、 、Ⅸ 的广西农业改良》 战时 四川 的农业改良与农村经济》 制度变迁 、Ⅸ I 、《 与华北农业近代化》 清末 民国时期安徽的农业改 良* 民国时期 、《 、《 华 北 小 麦 生 产 与农 民 生活 考 察 》 《 、 民国 时 期 小 麦 生产 在 华 北 农 村 经 济 中的地位与影响》和 《 黄金十年”江苏农业科技改 良的困境及 “ 启示》等论文。在专题研究方面,内容涉及农业试验机构 、农业科 技 、新 式 生产 工具 、品种 改 良 、农 田 水 利 、农 业 信 贷 、农 业 政 策 和 粮食生产等方面,有 甘肃省第一所农业科研机构——甘肃省农业 改 进 所 的 沿 革 变迁 、《 战 时期 “ 州农 业 改 进 所 ”对 贵 州 农 业 经 抗 贵 济开发 的推 动作 用》 近代山东农作物新 品种的引进及其影响》 、《 、 Ⅸ 民国时期 “ 西康农事试验场”的设置及 其实际成效》 民国时期 、《 陕西麦棉 良种改进 的成就与经验》 Ⅸ 、 论抗战时期湖南粮食品种的改 良与推广》 民国和 田社 会农业水利 组织、水权制度及其 生产 效 、《 用 》 民 国 时 期 山西 省绵 羊 改 良实 证 考 察》 1 1 — 9 7年 山 西 农 、 、{ 9 2 1 3 牧 业 技 术 引 进 与 本 土 化 研 究 》 民 国 时 期 甘 肃 小 额 农 贷 与 农 业 生 、《 产》 《 、 论民国华北地区环境 因素与 以小麦为核心 的轮作复种技术》 、 《 民国时期广东蚕丝 改良局述论》 《 、 民国时期一年两作制江南地区 普及 问题考》《 伪满 时期东北地 区粮食生产变迁 的研究》和 Ⅸ 伪满 时期黑龙江省的农 业政策与小麦生产和加工》等论文。 这 一 时 期 地 方性 的农 业 史 专 著 主 要 有 :《 江苏 农 业 发 展 史 略》 、 《 湖北农业开发史》 《 、 广西畜牧史*,《 广西农业科学技术史》 抗 ,《 战 时 期 的 广 西 农 业 》 和 《 夏 农 业 史 》 以上 专 著 对 近 现 代 农 业 问 宁 。 题有所论述或者就 一个 时期 的农业 问题做了专门论述。关于农事试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与路径研究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与路径研究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与路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农业模式正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寻找可行的路径,实现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农业产能、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农业产能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目前,中国农产品供给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产品总产量与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之一是要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对食品的需求。

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同时,还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其次,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农业科技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能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

首先,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的效率。

其次,应推动农业科技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让农民共享科技红利。

此外,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来,鼓励他们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农业科技创新路径。

最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农业在现代化过程中应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的绿色化、生态化和智能化。

应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和精准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

同时,在农业生产中要注重保护土壤、水源和生态环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合理调配水资源,加强土壤保护和治理,推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与路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议题。

我们需要从农业产能、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路径。

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为中国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实现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

农业经济研究综述

农业经济研究综述

农业经济研究综述农业经济研究是对农业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农业经济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内外一些经济学者,或研究本国农业经济,或研究外国农业经济,是农业经济研究的宝库,前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都为后世农业经济研究提供了借鉴。

1.1 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170 万年至1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正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当时已有原始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但尚未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

距今1 万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始创了农业,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畜牧业。

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记载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时代。

中国农业经济研究,是在中国几千年农业生产发展的历程中所产生的,经历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研究、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研究和中国现代农业经济研究三个阶段。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研究,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有较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富民思想,主张在发展农业、工商业的基础上,征收什一税,并提倡节俭,反对奢侈,这些论述在《论语》中都有记述。

孟子与孔子一样,也主张富民思想,但他的富民主张是建立在“制民恒产”基础之上的,通过“薄敛赋”、工商免税等措施保证民之“恒产”。

在《吕氏春秋·上农》中的《任地》《辩土》《审时》等三篇先秦文献,详细记述了农业生产耕作的整个过程,并阐述了掌握农时、运用农业技术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保护耕织,重本抑末。

改变了以前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保护耕牛,普遍使用铁器农具,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问题之一。

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以来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综述发表时间:2010-11-09T09:00:43.72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供稿作者:张晓明[导读] 综上所述,建国以来,史学界对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虽然经历曲折的发展,但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张晓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中图分类号:S-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3-02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对于近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经历了曲折发展和蓬勃发展两个阶段。

研究领域侧重于近现代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等方面。

今后学界应当将中国农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对全球化背景下近现代农业与农村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农业;综述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直受到关注的问题。

考察过去的100多年中,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部分内容来进行的。

本文主要以中国大陆相关研究为基础,回顾建国60年以来史学界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农业问题的研究状况,勾勒出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的基本轮廓,为当前深入研究近现代三农问题提供一些学术背景资料。

一、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的状况(一)曲折发展时期(1949-1990)建国初期,史学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掀起了对中国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等问题讨论的热潮,深入探讨中国古史分期、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农民战争史等问题。

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农业问题研究较少,成果主要有严中平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李文治、章有义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3辑)等资料集;关于晚清民国时期农业的专著和论文比较少。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史范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研究多样化的基本精神被忽视了,近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978-1990年,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全面展开,史学界对于近现代的农业问题研究呈现出发展的态势。

史学界有部分学者开始就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与不发展展开研究和讨论。

论文主要有:《中国近代的农业危机》和《近代农业的困境及其根源》,分别论述近代农田单产下降、农业不发展及原因。

《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认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有所发展,生产方法也有所改变,发展很慢但基本上能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

还有部分学者对近代农业改良进行探讨,并肯定了近代农业的发展。

论文主要有:《从清末到民国的农业推广》、《新中国成立前半个多世纪我国作物育种事业概述》、《我国近代稻作育种事业述评》、《近代小麦良种选育》,分别对中国近代农作物推广,良种选育进行论述。

《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和《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国农业近代化》对近代农业教育进行了梳理。

这一时期的专著有:郑庆平、岳琛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桑润生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这些著作对民国时期农业改良和农事试验机构的情况有所涉及。

郭文韬、曹隆恭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对民国时期的农业教育、农业试验场、农作物改良、农具改良、农田水利和农业推广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

这一时期地方性的农业史专著主要有:《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和《广西农业经济史》。

(二)蓬勃发展时期(1990-2009年)90年代以来,史学界对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普遍关注,近20年的时间内出版的相关的著作超过60种,公开发表的论文更是数量丰富。

有关注全国范围的宏观农业情况,也有重视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的微观农业情况。

一批关于农业政策、农业近代化、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改良和推广的学术成果陆续问世。

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农业近代化、农业政策和实践的综合性研究。

其中,专著《农业改进史话》论述了晚清新政以来全国的农业改进情况,《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民国时期的农业》有专门章节论述农业科技问题。

此外,一些学者分别对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不同时期的农业进行阶段性研究,例如:《试论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晚清时期农业近代化思路和实践》、《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述评》、《清末新政时期的农业改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农村改良政策述评》、《清末新政与中国农业近代化》、《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和《基于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1912-1937)》等论文;台湾学者张玉法的《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农业改良(1901-1916)》也对晚清和北洋政府初期的农业改良情况进行了论述。

2.对于农政机构、农业教育、农业科学技术、品种改良和推广进行专题研究。

《北洋政府时期的农政机构与农业政策(1912-1928)》和《1940年代中国农政机构之专技人员》分别探讨了民国不同时期的农政机构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近代农业教育和科研在南京》、《论民初蚕业改良》、《民国时期美种烟叶在中国种植的演变》、《邹秉文和我国近代农业改进》、《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抗战前南京政府对美国棉花品种的引进、改良及推广》、《简评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农业政策》、《试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农业推广政策》、《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科技改良》、《略论中国近代农业教育体系的创立(1897-1937)》、《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试析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美棉推广》、《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科研措施及其成就》和《浅析北洋时期的农业改良及其作用》等论文分别就民国时期农业教育、良种培育、农业改良和推广情况作深入探讨。

另外,《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等论著对民国的农业科研和新式农业教育进行了论述。

3.对于地区性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业耕种、农田水利、农业改良和农事试验机构的综合性或专题性研究,范围涉及江南、华北、东北、安徽、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广西、山东、山西、黑龙江和江苏等地。

其中,综合性的研究包括:《近代山东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其评价》、《抗战时期湖北国统区的农业改良与农村经济》、《抗战时期贵州农业经济与现代科技》、《抗战时期的广西农业改良》、《战时四川的农业改良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华北农业近代化》、《清末民国时期安徽的农业改良》、《民国时期华北小麦生产与农民生活考察》、《民国时期小麦生产在华北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和《“黄金十年”江苏农业科技改良的困境及启示》等论文。

在专题研究方面,内容涉及农业试验机构、农业科技、新式生产工具、品种改良、农田水利、农业信贷、农业政策和粮食生产等方面,有《甘肃省第一所农业科研机构——甘肃省农业改进所的沿革变迁》、《抗战时期“贵州农业改进所”对贵州农业经济开发的推动作用》、《近代山东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及其影响》、《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设置及其实际成效》、《民国时期陕西麦棉良种改进的成就与经验》、《论抗战时期湖南粮食品种的改良与推广》、《民国和田社会农业水利组织、水权制度及其生产效用》、《民国时期山西省绵羊改良实证考察》、《1912-1937年山西农牧业技术引进与本土化研究》、《民国时期甘肃小额农贷与农业生产》、《论民国华北地区环境因素与以小麦为核心的轮作复种技术》、《民国时期广东蚕丝改良局述论》、《民国时期一年两作制江南地区普及问题考》《伪满时期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变迁的研究》和《伪满时期黑龙江省的农业政策与小麦生产和加工》等论文。

这一时期地方性的农业史专著主要有:《江苏农业发展史略》、《湖北农业开发史》、《广西畜牧史》, 《广西农业科学技术史》,《抗战时期的广西农业》和《宁夏农业史》。

以上专著对近现代农业问题有所论述或者就一个时期的农业问题做了专门论述。

关于农事试验机构研究的著作有贵州档案史料研究丛书编委会编撰的《贵州省农业改进所》。

二、对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的总结与思考综上所述,建国以来,史学界对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虽然经历曲折的发展,但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看,关于近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以下趋势:在研究理论上不断丰富和深化;在研究视野上有宏观把握也有微观分析;在研究内容上有全国性问题也有地区性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从相对单一走向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轨道上来。

我们可以看出近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是从对近现代农业资料收集与整理逐步迈向对晚清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样一条基本轨迹。

其研究触角涉及农业通史、区域农业史、农业制度史、动植物生产史、农田水利史、农业教育史、农业金融与信贷史、科研组织机构史、农业改良与推广等,研究范围相当广泛。

同时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存在的缺憾和不足也是应当为史学界正视和关注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考察近现代农业问题的参照系统或者历史背景很少超越全国范围,多以区域为研究背景,在全球化视野下审视中国近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不多。

因此,对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的视野仍需要扩大。

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几乎“没有一个民族或国家能够孤立的说明自己的问题”。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影响下,人们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与100多年前相比,我国已经从原来的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逐渐建设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无论政治还是经济社会均发生了结构性变迁,这势必对农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但是,在社会飞速变化和演进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把过去的百多年间的农业问题放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其变化动因,具体进程,经济转型过程中城乡互动关系,以及农业现代化演进的过程等,为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因此,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世界经济体系中近现代的农业问题是未来史学界应当加强关注的课题。

(二)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还不够紧密。

仍需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增强时代感。

因为历史的发展有着连续性,今天出现的问题,在昨天或者前天的历史上会有起因和缘起,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大都能够从历史时期找出根源所在。

诸如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型问题,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科技生产力转化问题等现实问题都需要史学界从近现代这一时间段的农业问题中寻找答案和脉络。

应当说,现实生活实际为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研究动因。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史学界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关注农业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重视将历史和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入研究近现代农业与农村变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今后学界应当关注和加强的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张晓明(1975-),男,安徽阜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和旅游学院2008级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