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2)数字控制器设计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自动控制的概念解释自动控制的定义强调自动控制在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介绍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解释数字控制系统和模拟控制系统的区别1.3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介绍稳定性、线性、收敛性和鲁棒性等性能指标解释这些指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二章:反馈控制系统2.1 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介绍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的功能和作用2.2 反馈控制系统的类型解释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区别和应用场景2.3 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介绍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的原理和方法第三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3.1 状态空间表示法介绍状态空间的概念和数学表示方法3.2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推导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求解方法3.3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解释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第四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4.1 非线性系统的分类介绍线性与非线性的区别和常见的非线性特性4.2 非线性方程的求解方法解释求解非线性方程的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4.3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介绍李雅普诺夫理论和Lyapunov 函数的应用第五章:现代控制理论5.1 现代控制理论的概念解释现代控制理论的背景和发展5.2 鲁棒控制理论介绍鲁棒控制的概念和设计方法5.3 自适应控制理论解释自适应控制的概念和应用场景第六章: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6.1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介绍控制系统设计中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原则6.2 控制器设计方法详细讲解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步骤和注意事项6.3 系统仿真与实验介绍使用MATLAB等工具进行控制系统仿真的方法强调实验在控制系统教学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第七章:线性调节器的设计7.1 调节器的作用与分类解释调节器的作用以及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的特点7.2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介绍Ziegler-Nichols方法等经典调节器设计方法7.3 调节器的参数整定讲解如何通过观察系统响应来整定调节器参数第八章:系统辩识8.1 系统辩识的基本概念解释系统辩识的目的和方法8.2 输入输出数据采集介绍如何采集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8.3 系统模型的建立与参数估计讲解如何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第九章:数字控制系统9.1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介绍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部分9.2 数字控制算法详细讲解离散PID控制、模糊控制等数字控制算法9.3 数字控制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数字控制器,包括硬件实现和软件实现第十章: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10.1 工业自动化讲解自动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10.2 家居自动化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案例10.3 汽车自动化探讨自动控制系统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自动控制的概念和分类2. 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类型3. 状态空间分析方法4.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5. 现代控制理论6.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7. 调节器的设计和参数整定8. 系统辩识的方法和模型建立9.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算法实现10. 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难点解析:1. 自动控制的概念和分类: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不同类型控制系统的特点。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 1932年,Nyquist提出了一种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 响应(对稳态正弦输入) 。
• 20世纪40年代,Evans提出并完善了根轨迹法。
• 20世纪50年代末,最优控制系统设计。
• 20世纪50年代末,基于时域分析的现代控制理 论。
• 60年代~80年代:最优控制、随机系统的最优控 制、复杂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和学习控制得到了研 究。
5. 干扰量(Disturbance):引起被控量偏离预定运 行规律的量。除给定值之外,凡能引起被控量变 化的因素,都是干扰。干扰又称扰动
6.反馈(Feedback):将系统输出量引回输入端,并 与参考输入进行比较的过程。
7.前向通路 (Forward Channel):从给定量到被控 量的通道。
缺点: 闭环控制系统的参数如果匹配得不好,会造成被控量的 较大摆动,甚至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例: 飞机自动驾驶控制
被控对象: 飞机
被控量: 飞机的俯仰角 θ
控制任务:系统在任何扰动作用下,保持飞机俯仰角不变。
仰俯角控制系统方块图
IV 复合控制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相结合的一种控制。实质上,它是在 闭环控制回路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个输入信号或扰动作用 的顺馈通路,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
an
d
n n
c(t
)
dt n
+
an-1
d n-1n-1c(t ) dt n-1
+"+
a1
dc(t) dt
+
a0c(t )
=
bm
d m m r (t ) dt m
+ bm-1
d m-1m-1r (t ) dt m-1
+" + b1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④将该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即把与输入量有关的 各项放在方程的右边,把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 方程的左边,各导数项按降幂排列,并将方程中的 系数化为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表示形式,如时间常
二、微分方程建立举例
[例3-1]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
1.直流电动机(Direct-Current Motor)各物理量间的 关系。
②在各环节功能框的基础上,首先确定系统的 给定量(输入量)和输出量,然后从给定量开始,由
左至右,根据相互作用的顺序,依次画出各个环节, 直至得出所需要的输出量,并使它们符合各作用量 间的关系。
③然后由内到外,画出各反馈环节,最后在图上标 明输入量、输出量、扰动量和各中间参变量。
④这样就可以得到整个控制系统的框图。
①列出直流电动机各个环节的微分方程[参见 式3-1~式3-4],然后由微分方程→拉氏变换式→ 传递函数→功能框。今将直流电动机的各功能框列 于表3-1中。
②如今以电动机电枢电压作为输入量,以电动 机的角位移θ 为输出量。于是可由开始,按照电动 机的工作原理,由依次组合各环节的功能框,然后 再加上电势反馈功能框,如图3-15所示。
(或环节)的固有特性。它是系统的复数域模型,也 是自动控制系统最常用的数学模型。
3.对同一个系统,若选取不同的输出量或不同 的输入量,则其对应的微分方程表达式和传递函数 也不相同。
4.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有
对一般的自动控制系统,应尽可能将它分解为 若干个典型的环节,以利于理解系统的构成和系统 的分析。
它还清楚地表明了各环节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它是 理解和分析系统的重要方法。
①全面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和支配系统 工作的物理规律,并确定系统的输入量(给定量)和 输出量(被控量) ②将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单元(或环节或部件),然后 从被控量出发,由控制对象→执行环节→功率。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2. 掌握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了解各类控制器的设计原理;3. 学会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优化。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2.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增强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其基本组成;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控制器设计: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的原理和设计方法;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

3.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

4.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快速性、准确性分析;稳态误差计算。

5. 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控制系统性能优化方法。

6. 实际控制系统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及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控制器设计。

第三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及稳定性分析。

第四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及MATLAB仿真。

自动控制原理数字控制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数字控制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数字控制知识点总结数字控制是指利用数字信号来实现对机械设备或系统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通过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字信号的处理和控制,从而实现对设备或系统的精确控制。

下面将对数字控制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数字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输入设备、计算机、控制器、执行机构、传感器和输出设备。

其中,输入设备用于输入指令和数据,计算机用于对指令和数据进行处理,控制器将计算机输出的控制信号转换为通用信号,执行机构根据通用信号执行相应的动作,传感器用于采集反馈信号,输出设备用于显示控制结果。

二、数字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数字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指令处理和执行两个部分。

指令处理主要包括指令译码、数据处理和插补运算等过程,其中指令译码用于解释指令的含义,数据处理用于对数据进行运算处理,插补运算用于计算轴的位置和速度。

执行部分主要包括控制信号输出和反馈信号采集等过程,控制信号输出将计算得到的控制信号转换为适合执行机构的通用信号,反馈信号采集用于实时监测执行机构的状态。

三、数字控制系统的编程方式数字控制系统的编程方式主要有手动编程和自动编程两种。

手动编程是指操作人员通过手动输入指令和数据来完成程序的编写,适用于简单的控制任务。

自动编程是指利用专门的编程软件和工具来生成控制程序,适用于复杂的控制任务。

自动编程可以根据物体的几何信息和加工要求自动生成控制程序,大大提高了编程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数字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数字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主要有点位控制、直线插补控制和圆弧插补控制等。

点位控制是指通过控制轴的位置来实现对机械设备的控制,适用于点到点的控制任务。

直线插补控制是指通过控制轴的位置和速度来实现对机械设备的控制,适用于直线轨迹的控制任务。

圆弧插补控制是指通过控制轴的位置和速度来实现对机械设备的控制,适用于圆弧轨迹的控制任务。

五、数字控制系统的编程语言数字控制系统的编程语言主要有G代码和M代码两种。

自动控制原理(程鹏)第三章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程鹏)第三章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程鹏) 第三章课件
目录
• 控制系统概述 •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控制系统误差分析 •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 控制系统校正与优化
01
CATALOGUE
控制系统概述
控制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控制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详细描述
控制系统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在设定值与被控变量之间构成的闭环反馈回 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线性与非线性、时 不变与时变、离散与连续等。
优化系统结构
通过优化系统结构,改善系统性能 ,减小误差。
04
04
CATALOGUE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时域性能指标
峰值时间
指系统输出达到峰值所需要的时间。
调节时间
指系统输出从设定值变化到稳态值的95%所需的时间。
超调量
指系统输出超过设定值达到的最大偏差量。
稳态误差
指系统输出达到稳态值后与设定值的偏差量。
串联校正
在系统前向通道中加入补偿环节,改 善系统动态特性。
并联校正
在系统反馈回路中加入补偿环节,改 善系统静态特性。
复合校正
结合串联和并联校正,全面提升系统 性能。
控制系统优化方法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
通过最小化某一二次型代价函数,实现控制 系统性能优化。
极点配置
通过调整系统极点位置,优化系统动态特性 。
频域分析法
通过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或波德图来判断系统 的稳定性。
根轨迹法
通过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意义
01
系统稳定性是控制系统正常工作 的前提条件,只有稳定的控制系 统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笔记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笔记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笔记自动控制原理是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要课程,胡寿松教授的笔记是该领域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按照章节顺序,对胡寿松教授的笔记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1. 自动控制的基本组成: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被控对象。

2. 自动控制的目的:实现对系统的稳态和动态性能的优化。

3. 自动控制的基本术语:控制量、受控量、干扰、传递、转换等。

4.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微分方程: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基本数学工具。

2. 传递函数:描述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重要数学模型。

3. 动态结构图:描述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图形工具。

4. 信号流图:描述控制系统内部信息传递方式的图形工具。

5. 梅逊公式:用于将微分方程转化为传递函数的公式。

第三章线性定常系统的时域分析法1. 控制系统性能的评价指标:稳态误差、超调量、调节时间等。

2.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稳定性定义、代数稳定判据、李亚普诺夫直接法。

3. 系统性能的改善:放大缩小法、超前滞后补偿法、PID控制器等。

4. 一系列具体分析方法的介绍:单位阶跃响应、斜坡响应、李亚普诺夫直接法等。

第四章线性定常系统的根轨迹法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幅值-相位特性、零点-极点关系、渐近线等。

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和步骤:参数方程、几何意义、注意事项等。

3. 根轨迹图的特征分析:闭环零点、极点与系统性能的关系等。

4. 基于根轨迹法的系统优化设计:稳定化控制器设计、增益调度等。

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1. 频率域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频率特性、频率响应、频域分析方法等。

2. 频率域分析方法的应用:稳定性分析、系统性能评估、频率特性设计等。

3.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及其应用:增益边界和相位边界的意义、系统性能的评估等。

4. 基于频率域分析法的系统优化设计:频率相关控制器设计、频率调制等。

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与设计是一个应用于各种系统中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系统的自主控制和调节。

该技术通常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控制算法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优化。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系统的建模:首先要对所控制的系统进行建模,将其抽象成数学模型。

这包括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可以对系统的特性进行分析和预测。

2. 控制器设计:根据系统的数学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器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常用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包括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控制器参数和算法,可以使系统的性能达到要求。

3. 传感器和执行器选择:根据系统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传感器用于获取系统状态的信息,执行器用于输出控制指令,实现对系统的调节。

4. 系统的实时监测和反馈:自动控制系统需要实时监测系统的状态,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控制指令进行调整。

通过不断地校正和调整,使系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保持所需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5. 系统性能评估和改进: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并通过改进控制策略和参数来提高系统的性能。

这可以通过仿真实验和实际系统实验来实现。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设计出满足系统需求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对系统的自主控制和调节。

自动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航天航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2-时间常数-系统动态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2-时间常数-系统动态

p>0 表示系统极点位于 S 平面的右半平面,指数项增加,系统
是不稳定的
p=0,则系统响应关于时间为常数,系统是)
一阶系统动态
• 由一阶对象组成的单位反馈闭环系统仍然是一个一阶系 统,只是系统增益和时间常数变小,为原值的1/(1+K0)
闭环传递函数 G(s) R(s)
i2 (t ) i2 (t ) ss i2 (t )t i2 (t ) ss 0
m2 20m 100 0 m1 m2 10
A1=? A2=?
由于能量无法突变,于是有
10t 10t i2 (t ) i2 (t )t A e A te 1 2
i2 (0 ) 0, Di2 (0 ) 5
t
0
t 3T,c(t ) 0.95K
t 5T, c(t ) 0.993K
22
系统的暂态(动态)
一阶系统动态
考虑比例控制器 闭环传递函数 G(s)
R (s) + E (s)
控制器
K1 K1 T0 s 1 T0 K1 G(s) K1 T0 s 1 K1 s K1 1 1 T0 s 1 T0
(2) 对于 =1, 系统具有相等实根
nt nt xb (t )t A e A te 1 2
m1 m2 n n
2 (3) 对于 0< <1, 系统具有共轭复根 m1,2 n jn 1 , 并且 系统暂态具有阻尼正弦函数形式 Ae t sin(d t )
参考点
xa f(t) K xb
求解
xb (t ) xb (t )ss xb (t )t
t, D2xb=Dxb=0

自动控制原理(孟华)第3章习题解答

自动控制原理(孟华)第3章习题解答

自动控制原理(孟华)第3章习题解答自动控制原理(孟华)的习题答案。

3.1.已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c(t) 1 0.2e 60t 1.2e 10t试求:(1)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Φ(s)=?(2) 阻尼比ζ=?无自然振荡频率ωn=?解:(1)由c(t)得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g(t) 12e 60t 12e 10t (t 0)(s) L[g(t)] 12__12 2 s 10s 60s 70s 6002n(2)与标准(s) 2对比得:2s 2 n nn 600 24.5,702 6001.4293.2.设图3.36 (a)所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如图3.36 (b)所示。

试确定系统参数K1,K2和a。

(a) (b)图3.36 习题3.2图解:系统的传递函数为K12 nK1K2s(s a)W(s) K2 2 K2 2K1s as K1s 2 n n1s(s a)又由图可知:超调量Mp4 3133峰值时间tp 0.1 s自动控制原理(孟华)的习题答案。

代入得2n K1 1 21e30.1 2 n K K2解得:ln32;0.33,n10 2233.3,K1 n 1108.89,a 2 n 2 0.33 33.3 21.98,K2 K 3。

3.3. 给定典型二阶系统的设计性能指标:超调量p 5%,调节时间ts 3s,峰值时间tp 1s,试确定系统极点配置的区域,以获得预期的响应特性。

解:设该二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nG sss 2 n 20.05 p e33 则满足上述设计性能指标:ts nt 1 p2n得:0.69,n 1 n2由上述各不等式得系统极点配置的区域如下图阴影部分所示:自动控制原理(孟华)的习题答案。

3.4.设一系统如图3.37所示。

(a)求闭环传递函数C(s)/R(s),并在S平面上画出零极点分布图;(b)当r(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求c(t)并做出c(t)与t的关系曲线。

图3.37 习题3.4图解:(a)系统框图化简之后有C(s)2 s2 R(s)s 0.5s 2.252 s(s35j)(s j)22z1 2,s1,2零极点分布图如下:35j 2自动控制原理(孟华)的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讲义

自动控制原理讲义

自动控制原理讲义第一章概述1.1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特点1.3自动控制的作用和意义1.4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2.1控制系统的模型化2.2传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2.3电气系统的传递函数2.4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2.5热系统的传递函数2.6液压系统的传递函数第三章时域分析与性能指标3.1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3.2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3闭环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3.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4.1根轨迹的定义与性质4.2根轨迹的绘制方法4.3根轨迹与系统性能的关系4.4根轨迹法的应用举例第五章频域分析与稳定性5.1频域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5.2 Nyquist准则与稳定性判据5.3 Bode图与频率响应5.4频域法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第六章频域设计与校正6.1控制系统的校正问题6.2极点配置法与频率域设计6.3 Bode积分法与相位校正6.4全套控制器的设计与校正实例第七章系统鲁棒性与鲁棒控制7.1系统鲁棒性的定义与评估7.2H∞控制理论与方法7.3鲁棒控制的应用举例与原理第八章自适应控制8.1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与原理8.2参数识别与模型跟踪8.3自适应控制器设计与应用例子8.4自适应控制的发展与前景第九章非线性系统与控制9.1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与性质9.2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9.3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9.4非线性系统的应用实例第十章控制系统优化与参数优化10.1控制系统的优化问题10.2优化理论与方法10.3控制器参数优化的举例与原理第十一章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11.1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1.2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例子11.3神经网络控制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1.4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例子第十二章智能控制与拓展12.1智能控制基本概念与发展12.2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例子12.3控制系统的拓展与创新结语自动控制原理的讲义主要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基本特点,以及自动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3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3

KP值( 值)适中
经过少数几个减幅振荡后,逐渐趋于稳定,有一 定的静差。 静差——当系统稳定运行时,设定值和运行参数之 间的差值。
问:纯比例调节可以消除静差吗?
2、 I控制——积分控制
KI代表积分速度。当输入偏差是常数A时:
当偏差存在时,输出信号将随时间增长。 当偏差为零时,输出才停止变化而稳定在某一值上。 用积分控制器组成控制系统可以达到无余差。
室外温度补偿特性
根据室外温度变化,全年自动调节控制室内温度
3.3.2 软件控制器
1.直接数字控制器(DDC)
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算法
3.可编程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 4.现场控制单元的软件结构
1.直接数字控制器(DDC)
1)DDC系统具有如下的特点:①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能分
3、 D控制——微分控制
加入微分控制的目的:防止出现超调现象。 微分控制方法:输出量与输入偏差对时间的微分成 正比。——根据被控参数变化的快慢进行调节,属 超前控制。
微分控制: TD为微分时间
TD值过大
系统反应过于灵敏,调节时间长,余差大,有时 甚至会出现大幅振荡。
TD值过小 微分作用不明显,超调量大。 TD值适中
②不完全微分PID控制算法。普通的PID控制算式,对具有高频扰
动的生产过程,微分作用响应过于灵敏,容易引起控制过程振荡,
降低调节品质。尤其是计算机对每个控制回路输出时间是短暂的, 而驱动执行器动作又需要一定时间,如果输出较大,在短暂时间 内执行器达不到应有的相应开度,会使输出失真。为了克服这一 缺点,同时又要微分作用有效,可以在PID控制输出串入一阶惯
性环节,这就组成了不完全微分PID调节器。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2高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2高阶系统

PID控制器的优化设计
通过优化算法,对PID控制器进行优 化设计。
高阶系统的状态反馈设计
状态反馈的设计原则
根据高阶系统的状态变量,设计状态反馈控 制器。
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
通过配置状态反馈控制器的极点,实现系统 性能的优化。
状态反馈的鲁棒性分析
分析状态反馈控制器对系统参数变化的鲁棒 性。
状态反馈的优化设计
高阶系统的优化设计
通过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 ,对高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高阶系统的PID控制设计
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根据高阶系统的特性,整定PID控制 器的比例、积分和微分参数。
PID控制器的稳定性分析
通过分析PID控制器的极点和零点, 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PID控制器的抗干扰能力
考虑PID控制器对外部干扰的抑制能 力,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通过研究高阶系统的 特性,可以提高对复 杂系统的理解和控制 能力。
高阶系统在飞行器控 制、机器人导航等领 域有重要应用。
高阶系统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在复杂工业过程中, 高阶系统是常见的被 控对象,如多变量控 制系统。
通过研究高阶系统的 特性,可以提高对复 杂系统的理解和控制 能力。
高阶系统在飞行器控 制、机器人导航等领 域有重要应用。
缺点
对于高阶系统,根轨迹分析可能比较复杂,计算量大。
高阶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
状态空间分析是在状态空间中对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建立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来描述系统的
动态行为。
输入 标题
描述
状态空间分析通过求解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来得到系 统的状态响应和输出响应,可以全面了解系统的动态 性能和稳定性。
CATALOGUE

自动控制原理-三章动画演示

自动控制原理-三章动画演示
还需要考虑控制过程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05
自动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深度学习算法
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系统进行建 模和优化,提高系统的自适应性 和鲁棒性。
强化学习技术
通过强化学习技术实现系统对环 境的自主学习和优化,提高系统 的智能水平。
神经网络控制
利用神经网络对系统进行建模和 优化,实现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和 预测控制。
物联网技术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01
传感器技术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传感器数据 的采集和传输,提高系统的实时 性和准确性。
02
03
远程监控技术
智能家居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和 控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 性。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家居设备的 互联互通和智能化管理,提高生 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云计算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特点
具有自动调节、自动补偿、自动校准、 自动诊断和自动保护等功能,以适应 各种变化的环境条件和工作状态。
自动控制的重要性
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自动控制,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 本。
保证产品质量
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和调整生产过程中的各种 参数,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保障生产安全
在一些危险的环境中,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替代人工操 作,从而保障生产安全。
自动控制原理-三章动画演示
目录
• 自动控制原理概述 • 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 •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自动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 • 三章动画演示
01
自动控制原理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如何通过反馈机 制,自动调节和控制系统的输出,使 其达到预定的目标。

03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2)

03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2)

一,稳态误差的定义
1. 系统误差ε(t)定义为:系统响应的期望值c0(t)与实际值c (t)之差,即: ε (t ) = co (t ) c (t ) ε (s ) = co (s ) c(s ) 通常以偏差信号 R ( s ) H ( s ) C ( s ) 为零来确定希望值,即:
R (s ) H (s )CO (s ) = 0
3.6 系统稳态性能分析
评价一个控制系统的性能时,应在系统稳定的前提 下,对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稳态性能进行分析.如前所 述,系统的动态性能用相对稳定性能和快速性能指标 来评价.而系统的稳态性能用稳态误差指标来评价, 即根据系统响应某些典型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来评价. 稳态误差反映自动控制系统跟踪输入控制信号或抑 制扰动信号的能力和准确度.稳态误差主要与系统的 结构,参数和输入信号的形式有关.
上述三种误差系数定量地描述了系统在稳态误差与给定信号 种类和大小之间的关系,统称为系统静态误差系数. 4.控制系统的型别与无差度阶数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以看成由一些典型环节组成,即:
G K (s) = K sν
∏ (τ s + 1)∏ (τ
i =1 n1 i k =1 n2 j j =1 l =1
2.传递函数: Gc(s)=Kp(1+τds) 若偏差正处于下降状态,则 d τ d e (t ) < 0 dt 说明比例微分控制器预见到偏差在减小,将产生一个适当大小的控制 信号,在振荡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将系统输出调整到期望值. 因此,利用微分控制反映信号的变化率(即变化趋势)的"预报"作 用,在偏差信号变化前给出校正信号,防止系统过大地偏离期望值和 出现剧烈振荡的倾向,有效地增强系统的相对稳定性,而比例部分则 保证了在偏差恒定时的控制作用. 可见,比例—微分控制同时具有比例控制和微分控制的优点,可以根 据偏差的实际大小与变化趋势给出恰当的控制作用. PD调节器主要用于在基本不影响系统稳态精度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相 对稳定性,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3-2

自动控制原理3-2

根据稳态误差计算式:
S • R(S) ess=Lim e(t)= Lim[S • E(S)]= Lim s0 1 + G(S) t s 0 1 • S
s 0
针对输入信号r(t)=1(t), R(S)=1/S S ess=Lim s 0 1 + G(S) 1 = 1 + G(0)
静态位置误差系数Kp=Lim G(S) = G(0)
E(S)=R(S) – B(S) = R(S)
• R(S)
1 = • R(S) 1 + G(S) 1 E(S) e(S) = = 1 + G(S) R(S)
R(S)
E(S)
G(S)
C(S)
B(S) –
1 E(S) 误差传递函数e(S) = = 1 + G(S) R(S)
e(S)取决于系统结构、参数。
j=1
1 ess = 1+k
对于Ⅰ型系统, Kp=, ess =0 对于Ⅱ型II型以上系统,Kp=, ess =0 静态误差系数Kp定量描述了:
控制系统跟踪单位阶跃函数形式输入信号的能力。
例:位置随动系统
R(S) E(S) –
5
1 S(S+1)
C(S)
求:系统输入单位阶跃信号时稳态性能指标ess 解:对于单位反馈系统, 5 1 Gk(S) =G(S) = 5• = S(S+1) S(S+1) 得:系统型号为I型 开环增益K=5
当>2时,系统是Ⅱ型以上系统。 以开环传递函数在S平面原点上极点数目分类优点:
根据已知的输入信号形式,可迅速判断系统是否存在 稳态误差以及误差的大小。
2. 静态误差系数 (1) r(t)=1(t)作用下的稳态误差ess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解析(最新)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解析(最新)

3-1(1) )(2)(2.0t r t c= (2) )()()(24.0)(04.0t r t c t c t c=++ 试求系统闭环传递函数Φ(s),以及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g(t)和单位阶跃响应c(t)。

已知全部初始条件为零。

解:(1) 因为)(2)(2.0s R s sC =闭环传递函数ss R s C s 10)()()(==Φ 单位脉冲响应:s s C /10)(= 010)(≥=t t g单位阶跃响应c(t) 2/10)(s s C = 010)(≥=t t t c(2))()()124.004.0(2s R s C s s =++ 124.004.0)()(2++=s s s R s C 闭环传递函数124.004.01)()()(2++==s s s R s C s φ 单位脉冲响应:124.004.01)(2++=s s s C t e t g t 4sin 325)(3-= 单位阶跃响应h(t) 16)3(61]16)3[(25)(22+++-=++=s s s s s s Ct e t e t c t t 4sin 434cos 1)(33----=3-2 温度计的传递函数为11+Ts ,用其测量容器内的水温,1min 才能显示出该温度的98%的数值。

若加热容器使水温按10ºC/min 的速度匀速上升,问温度计的稳态指示误差有多大?解法一 依题意,温度计闭环传递函数11)(+=ΦTs s 由一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可知:o o T c 98)4(=,因此有 min 14=T ,得出 min 25.0=T 。

视温度计为单位反馈系统,则开环传递函数为Ts s s s G 1)(1)()(=Φ-Φ= ⎩⎨⎧==11v T K用静态误差系数法,当t t r ⋅=10)( 时,C T Ke ss ︒===5.21010。

解法二 依题意,系统误差定义为 )()()(t c t r t e -=,应有 1111)()(1)()()(+=+-=-==ΦTs TsTs s R s C s R s E s e C T s Ts Ts ss R s s e s e s ss ︒==⋅+=Φ=→→5.210101lim )()(lim 23-3 已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1.536.1sin(5.1210)(2.1o tt et c +-=-试求系统的超调量σ%、峰值时间tp 和调节时间ts 。

自动控制原理数字控制器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数字控制器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数字控制器知识点总结数字控制器是自动控制原理中的一种重要设备,它通过数字信号来实现对机器运动的控制。

本文将对数字控制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应用领域等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数字控制器的基本概念数字控制器是一种电子设备,它基于数字信号来控制机械运动。

数字控制器通常由控制器、运动控制部件、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

数字控制器具备高精度、高速度和高可靠性的特点,能够广泛应用于机床、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

二、数字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数字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字信号输入:数字控制器通过输入设备接收来自操作者的指令,包括工作速度、切割深度、加工路径等参数。

2. 数字信号处理:数字控制器将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转换成控制信号。

3. 信号输出:控制信号通过输出接口传递给伺服控制器或步进驱动器,控制机器工作。

4. 反馈信号处理:数字控制器通过传感器获取机器的实际状态信息,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对控制信号进行修正。

5. 运动控制:数字控制器根据输入的控制信号,调节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的运动,实现机器的精确控制。

三、数字控制器的应用领域数字控制器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机床领域:数字控制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机床,如车床、铣床、磨床等。

它能够实现机床的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2. 机器人领域:数字控制器是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核心设备,可以实现机械臂、AGV等机器人的精准定位和运动控制。

3. 自动化生产线:数字控制器可以用于控制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各类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和信息传递。

4. 智能家居:数字控制器可以应用于智能家居系统中,实现对电器设备的远程控制和定时控制,提高生活的便利性。

四、数字控制器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控制器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数字控制器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化控制:数字控制器将更多地与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连接,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min 当 u (k ) 时,采用PD控制 当 u (k ) 时,采用PD控制 umax 其他情况,正常的PID控制
• 串级系统抗积分饱和
副调节器输出达到限幅值时,主调节器输出可 能处于正常状态,此时仍存在积分饱和现象。 串级抗积分饱和:主调节器抗饱和根据副调 节器输出是否越限。
• 抗积分饱和与积分分离的对比
工程上常采用已知结构的PID 控制算法



2. 零阶保持器的处理方法
(1)采样周期足够小时,可忽略保持器,
(2)W 变换设计法:利用下面公式离散化后再进行W 变换,按G(w)进行连续化设计
G( s) G ( z ) (1 z )Z s
1
G ( ) G ( z )
带死区的算法
r(t) T e(k)
B B
p(k)
u(k)
y(t) T
e(k)
e( k ) B B e( k ) A B e( k ) A B
A+B
B 0 -B -A-B
PD 变速积分 PID
t
变速积分 PD
抗积分饱和措施
现象:由于控制输出与被控量不是一一对应的,
控制输出可能达到限幅值,持续的积分作用可 能使输出进一步超限,此时系统处于开环状态, 当需要控制量返回正常值时,无法及时“回 头”,使控制品质变差 。 抗积分饱和算法:输出限幅,输出超限时不积分
普通分离算法:大偏差时不积分
当 e(k )时,采用PID控制
当 e(k )时,采用PD控制
积分分离值的确定原则
y a b

PD
PID
c
PD
t
图9-3 不同积分分离值下的系统响应曲线
变速积分
ui (k ) f [e(k )]Ki e(k ) 1 A e( k ) B f e( k ) A 0
C1 Tf T Tf
T Td C2 (1 ) T Tf Ti T K pT
C4
K pTd T Tf
Td C3 (1 2 ) T Tf T
K pT
理想微分PID与实际微分PID阶跃响应对比
u(k) 微 分 项 u(k)
积分项 比例项 kT
微分项 积分项 比例项 kT 0 1 2 3 (b)实际微分PID k k
t
U ( s) 1 G( s) Kp 1 Td s E ( s) Ti s 离散等效:以求和替代积分,向后差分替代微分

t
0
e(t )dt T e(i )
i 0
k
de(t ) e(k ) e(k 1) dt T
位置算式
T u ( k ) K p e( k ) Ti e( k ) e( k 1) e(i) Td T i 0
设计性能校验:常采用数字仿真方法验证
3.2.1.2 数字PID控制算法
•PID控制算法的优越性:
a.P、I、D三个参数的优化配置, 兼顾了动态过程的现在、过去 与将来的信息,使动态过程快速、 平稳和准确;
b.适应性好,鲁棒性强;
c.算法简单,易于掌握;
理想PID控制算法
连续形式
1 u ( t ) K p e( t ) Ti de ( t ) 0 e(t )dt Td dt
0 1 2 3 (a) 理想微分PID
图9-2 两种微分PID控制作用的阶跃响应
实际微分PID与理想微分PID对比
(1)理想微分PID算法的微分作用仅局限于一个采样周期有一 个大幅度的输出,在实际使用这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控 制输出可能超过执行机构或D/A转换的上下限,二是执行机构 的响应速度可能跟不上,无法在短时间内跟踪这种较大的微分 输出。这样在大的干扰作用情况下,一方面会使算法中的微分 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会对执行机构产生一个大的冲 击作用。相反地,实际微分PID算法由于惯性滤波的存在,使微 分作用可持续多个采样周期,有效地避免了上述问题的产生, 因而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
实际微分PID控制算法
理想微分PID的不足:
(1)干扰作用下机构动作频繁 (2)微分输出常越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实际微分PID的一种连续形式
U ( s) 1 1 G( s) Kp Td s 1 E ( s) 1 T f s Ti s
实际微分的离散化
G( z) U ( z) G( s) E ( z)
z
1 T / 2 1 T / 2
连续控制器的离散化
离散化方法:

1. 双线性变换法: D( z ) D( s ) 2. 向后差分法:
D( z ) D( s )
2 1 z 1 s T 1 z 1

1 z 1 s T

K s ( s z1 )( s z2 ) ( s zm ) 3. 零极点匹配法: D( s ) ( s p1 )( s p2 ) ( s pn )
※相同:某种状态下,切除积分作用。 ※不同:抗积分饱和根据最后的控制输出越限状 态; 积分分离根据偏差是否超出预设的分离值。
微分项的改进
实质:通过低通滤波,克服微分对高频干扰敏 感的不足。 措施: 1. 实际微分算法; 2. 对微分输入项进行低通滤波; 如均值滤波、去极值滤波、限幅滤波等 3. 微分先行算法: 只对被控量进行微分 不适用于副调节器
U ( s) 1 Td s G( s) K p 1 E ( s) Ti s 1 Td Kd s
手动/自动跟踪与无扰动切换
(1)自动到手动
主要由手动操作器的硬件实现
手动操作器:自动状态下----跟随器 切换过程中----保持器 手动状态下----操作器 (2)手动到自动 起主要作用的是计算机PID算法的软件 需硬件支持,采样手动器或执行机构输 出的所谓阀位值 ,即获得 u(k 1)
1
理想PID的增量差分形式
u(k ) q0e(k ) q1e(k 1) q2e(k 2)
u(k ) u(k 1) u(k )
T Td q0 K p (1 ) Ti T 2Td ) 其中 q1 K p (1 T Td q2 K p T
k
u(k ) K pe(k ) Ki e(i ) K d e(k ) e(k 1)
i 0
k
理想PID的递推算式
向后差分法离散化
U ( z) G( z) G( s) E ( z)
s (1 z 1 ) / T
T Td (1 z 1 ) K p 1 1 Ti (1 z ) T 1 T Td 1 1 2 K p (1 z ) (1 z ) 1 1 z Ti T
引言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是控制器。控制 器的任务是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产生满 足工艺要求的控制信号,以输出驱动执行 器,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在传统的模拟 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控制规律或控制作 用是由仪表或电子装置的硬件电路完成的, 而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除了计算机装置 以外,更主要的体现在软件算法上,即数 字控制器的设计上。
连续化设计的基本思想
把整个控制系统看成是模拟系统,利用模拟系统 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得到模拟控制器后 再通过某种近似,将模拟控制器离散化为数字控制 器,并由计算机来实现。
D(s)
r(t)
e(t) T
e(k)
u(k)
u(t)
y(t)
D(z)
T
H0(s)
G(s)
设计假想连续控制器


1. 原则上可采用连续控制系统中各种设计方法
(2)由于微分对高频信号具有放大作用,采用理想微分容易在
系统中引入高频的干扰,引起执行机构的频繁动作,降低机构 的使用寿命。而实际微分PID算法中包含有一阶惯性环节,具有 低通滤波的能力,抗干扰能力较强。
其它形式的实际微分PID
U ( s) 1 Td s 1 G( s) Kp 1 Td Ti s E ( s) 1 s Kd
U ( z ) ( a1 z 1 a2 z 2 an z n )U ( z ) (b0 b1 z 1 bm z m ) E ( z )
u(k ) a1u(k 1) a2u(k 2) anu(k n)
b0e(k ) b1e(k 1) bme(k m)
1 T Td Td 1 Td 2 K p (1 ) (1 2 ) z z 1 1 z Ti T T T
T Td Td 1 Td 2 (1 z )U ( z ) K p (1 ) (1 2 ) z z E ( z ) Ti T T T
第三章(2) 数字控制器设计
本章要点
1. 连续化设计方法 重点:数字PID设计
2. 直接离散化设计方法
重点:最少拍控制算法 3. 大林算法与纯滞后控制 4. 模糊控制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

引言 3.2.1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 3.2.2 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 3.2.3 模糊控制技术 本章小结 思考题
T Td Td 1 Td 2 (T f T ) T f z U ( z ) K pT (1 ) (1 2 ) z z E ( z ) Ti T T T
1
差分形式
u( k ) C1u( k 1) C2e( k ) C3e( k 1) C4e( k 2) u(k ) u(k 1) u( k )
3.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