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与顾颉刚(定稿)

合集下载

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在女师大学潮中的真实形象

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在女师大学潮中的真实形象

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在女师大学潮中的真实形象弗兰克·克莫德曾在小说研究的经典之作《结局的意义》中表示过这样的意思:一个故事的结局往往是提纲挈领的,它使此前的一切显出了意义,开篇、中段似乎只是为了它而存在。

线性的犹太-基督教历史从创世到末日大审判,有始有终,而现实中的历史事件没有清晰的源头和终点,但是人们还是可以从某个视角或以某人为中心截取出一个大概来,使之成为头尾俱全的故事。

如果上世纪20年代女师大学潮也是一个故事的话,它有没有象征着正义实现的收束之处?以往学界被“驱杨(荫榆)倒章(士钊)”的口号所迷惑,总是取鲁迅和许广平似乎交代明白了的立场来讲故事的结局,那就是造反学生1925年11月底、12月初的“复校”。

平心而论,对某些人而言,“驱杨倒章”只是为达到目的——易培基出任校长、教育总长——创造条件。

在大量关于女师大驱杨运动的叙述中,英雄(主角)鲁迅在戏台中央英勇作战,易培基(以及背后的李石曾)或不见身影,或像个跑龙套的,在前台一闪而过,仿佛是来暂时填补一个无聊的空白。

【吴奔星先生的长文《鲁迅和“女师大风潮”》(写毕于1976年10月,载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聊城印刷厂1977年10月印行的“鲁迅生平资料丛钞”第二辑《鲁迅在北京》,第94页至147页)史料翔实,是笔者目前所见到的关于这一话题叙述较为完整的研究性论文。

文章以女师大复校、1926年1月13日新任校长易培基到任作为学潮“最后的胜利”。

易培基只是一个突然降临的人物,与此前学生的一切抗争了无关涉。

更常见的是这方面的文章、著作彻底回避易培基。

】鲁迅自己要对此负一点责。

11973年7月,顾颉刚在他1925年8月的日记后补记:李石曾、易培基本是国民党中坏分子,专搞盗窃攮夺工作,西山一带之庙产及此后故宫盗宝案可知也。

慕愚(谭慕愚,即谭惕吾)反对其人,本是合理行为,而李、曾嗾其党羽傅启学等攻击之……。

观女高师案,杨荫榆虽改职入教部,而继其任者乃易培基,鲁迅先生诋杨不遗余力,顾于易之继任乃默无一言,能谓之认识是非乎!【《顾颉刚日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年,第1卷,第659页。

鲁迅为什么厌恶顾颉刚

鲁迅为什么厌恶顾颉刚

鲁迅为什么厌恶顾颉刚凤凰资讯是非还是意气鲁迅为什么厌恶顾颉刚顾颌刚鲁迅小说《理水》中有一座文化山,山上有一位鸟头先生,他鼻子红得发紫,说话结结巴巴。

当人们议论大禹治水时,他立刻把鼻尖涨得通红,吃吃地说:“这这些些都是废话,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

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会治水的吗?”这位乌头先生就是影射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顾颌刚。

据《说文解字》,顾字从页雇声,雇是鸟名,页本义是头,“鸟头”这个绰号即从“顾”字而来。

在《古史辨》第一册中,顾颉刚指出:“禹是上帝派下的神,而不是人。

”他又依据《说文解字》对“禹”字加以解释,说禹是蜥蜴之类的虫。

1919年3月26日,鲁迅在《孔乙己·附记》中反对用小说进行人身攻击,使小说成为一种泼秽水的器具;但16年后他撰写《理水》,却把顾颌刚的生理缺陷当做笔下的嘲讽材料,这显然违反了他当初的创作宣言。

鲁迅后来承认,《故事新编》“内容颇有些油滑,并不佳”(1936年1月18日致王野秋函),也许含有对上述做法的自我批评吧。

说“禹是一条虫,这是一种石破天惊的新论,更丝毫没有可笑之处。

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顾颌刚先生指出,《尚书》今文28篇中的《尧典》、《禹贡》、《皋陶漠》3篇是战国儒家的伪造文件。

伪书的作者利用远古的神话材料,确立了一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古史系统,虚构他们的许多美政,引导人们一心向往儒家宣扬的尧舜盛世。

顾颌刚先生运用翔实的史料,通过缜密的考证,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卫道士径烃守护着的伪古史。

他在史学研究中表现出的“疑古”精神,是当时的反封建思潮的一个侧面。

那么,鲁迅跟顾颉面刚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会发展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呢?。

在致许广平、章廷谦等人的私人信扎中,鲁迅真实袒露了他厌恶顾颉刚的几点理由:一,顾颉刚自称只佩服胡适、陈源两人,而胡适在20年代却多次给封建军阀出谋献策,幻想由他们来“裁兵”“制宪‘’,实行“联省自治”,甚至反对驱逐废帝博仪出宫陈源则是众所周知的鲁迅的论敌。

顾颉刚的硬气

顾颉刚的硬气

顾颉刚的硬气口金星陈丹青的文笔显然要比他的画笔犀利,近读他的《笑谈大先生》,在提到“文革”后一代文人的模样时,他用了“坍塌”一词。

文中写道:“1979年‘文革’后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报纸上许多久违的老脸出现了:胡风、聂绀弩、丁玲、萧军……一个个都是劫后余生。

我看见什么呢?看见他们的模样无一例外地坍塌了,被扭曲了。

……长期的侮辱已经和他们的模样长在一起了。

”这大半是事实,但在那浩劫中,并非全因扭曲而坍塌,宁折不弯者也是有的,如不一般的历史学家顾颉刚。

“文革”开始后,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的顾颉刚,自然也得参加运动。

那时他已70多岁,依然每日上班。

由于挤不上公共汽车,他只得带着毛笔、墨盒及简单的午餐步行来往,到所里接受揭发批判和写交代材料及外调材料。

开批斗会时,批斗对象要站在台上自报身份姓名和罪行。

如文学所所长何其芳,当他报名何其芳时,台上的红卫兵立刻吼道:“什么何其芳!何其臭!”他立刻应声改口道:“何其臭!何其臭!”不与群众顶牛。

但轮到顾颉刚时,他总是出人意外地从容报道:“历史研究所一级研究员,顾颉刚。

”不管台上的红卫兵与台下群众如何叫嚷、叱责,他仍不改口。

陪斗的也有一些比他年轻的人,大都觉得他太迂腐,又怕他挨罚,常在会后悄悄地提醒他。

不料下一次批斗会,他照样如此。

当时社科院的食堂里有一个炊事员,喜欢羞辱从台上下来的批斗对象。

有天傍晚,顾颉刚正要下班回家,那炊事员突然将其截住,历数罪状,试图逼其认罪。

但顾颉刚一言不发,兀自昂首伫立。

炊事员自觉无趣,讪讪而退。

顾颉刚的硬气,早在与鲁迅交往的过程中,就表露无遗。

他与鲁迅在1918年就认识了,还时相过从。

鲁迅在《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就提到过他们的交往,而顾颉刚在《古史辨》等书出版后也曾寄赠给鲁迅。

但不久因思想、观念及学术主张等分歧,彼此间就渐渐地形同陌路起来,但言语的冲撞依然有,最后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确切的证据是顾颉刚曾致函鲁迅,“此中是非,非笔墨口舌可以明了”,还是“听候法律解决”。

顾颉刚评鲁迅:一个尖酸刻薄说冷话而不负责之人

顾颉刚评鲁迅:一个尖酸刻薄说冷话而不负责之人
面的论文。傅斯年当时即说:“外国大学者中尽多是由作人书记起家,何况颉刚只做北大
助教,并非胡适私人书记。”很奇怪,此文未及《中国小说史略》,大约他已知抄袭说不
成立。
他在最后说:“今日鲁迅已为文化界之圣人,其著作普及全世界,研究之者日益多,对于
彼我之纠纷必将成为研究者之一问题。倘我不在此空页上揭露,后人必将无从探索,故勉
:“乃活现一尖酸刻薄、说冷话而不负责之人”。“鲁迅有三个主义:(1)架子,(2)
金钱,(3)党派。”鲁迅比顾颉刚大12岁,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双方纠结如此之深
?过去有过种种猜测,取攻势的鲁迅并没有明说,顾颉刚这些话都是写在私人日记当中,
1927年3月1日这天写得比较详细:
鲁迅对于我排挤如此,推其原因,约有数端:
谷温《支那文学讲话》则确实伤害了鲁迅。陈西滢1926年在《晨报副刊》公开指出,鲁迅
对此有过正式回应,在《语丝》周刊发表的《不是信》中说:“盐谷氏的书,确是我的参
考书之一,我的《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据它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
,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他认为
公开发表与孙伏园的通信,说顾颉刚反对国民党。原文是:“我真想不到,那个反对民党
使兼士(指沈兼士)愤愤的顾颉刚也到这里作教授了。天下老鸦一般黑,我只得走开了!
”(《鲁迅全集》没有收入。)气得顾颉刚要起诉鲁迅,写信要鲁迅别离开广州,等他回
去对簿公堂。鲁迅回信嘲讽日记中说
发信人: vonhabsburg (HRH The Duke of Aled KG GCB OM GCVO FRS), 信区: Forum
标 题: 顾颉刚评鲁迅:一个尖酸刻薄说冷话而不负责之人

鲁迅和近代史学家顾颉刚的恩怨纠纷

鲁迅和近代史学家顾颉刚的恩怨纠纷

鲁、顾交恶,其实并非那么的复杂、纠结。

鲁迅憎恶顾颉刚,大概不出两方面原因:第一,鲁迅认为顾颉刚乃“胡适之的信徒〞、“胡适之陈源之流〞,属“现代评论派〞,而陈那么是鲁迅深恶痛绝的人。

鲁迅爱憎清楚,对敌方不稍宽假,爱屋及乌,恶其余青,是他刚直的一面,也是“派性〞清楚的一面,第二,鲁迅到厦门大学之后,看到顾颉刚所“汲引〞的熟人朋友达六七人之多,认为顾先前所宣称的“不问外事,专一看书〞是骗人的话;还有比拟重要的一点,是鲁迅也感到了顾颉刚和他“安排的羽翼〞对自己的“排斥〞(《两地书》)。

1933年4月,《两地书》出版,涉及顾颉刚的那局部书信中,隐去顾的真名,以绰号“朱山根〞代称之,熟悉内情的人一望便知那就是顾颉刚,这说明鲁迅首先把一件原本属于小范围内的事情全部公开化、社会化了,此前即1927年5月孙伏园在《中央日报》副刊上已有所披露,但未连带更多的人和事。

顾颉刚在同年10月17日的日记中记载,“昨夜在处始见鲁迅《两地书》,其中骂予之语皆彼之‘疑心生暗鬼〞,(《日记》第三卷)。

顾颉刚由此终其一生不再原谅鲁迅。

顾颉刚也清楚,鲁迅最恨的人不是胡适,也不是陈源,而是顾本人,他推断原因,约有四条,其中主要者有两点,第一,自己最先揭露了《中国小说史略》抄袭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第二,自己是胡适的学生(《日记》第二卷)。

关于鲁迅抄袭事,顾颉刚在1927年2月21日日记中有一条记载:“鲁迅对于我的怨恨,由于我告陈通伯,《中国小说史略》剿袭盐谷温《支那文学讲话》。

他自己抄了人家,反以别人指出其剿袭为不应该,其卑怯骄妄可想。

此等人竟会成群众偶像,诚青年之不幸。

他虽恨我,但没法骂我,只能造我种种谣言而已。

予自问胸怀坦白,又勤于业务,受兹横逆,亦不必较也。

〞(《日记》第二卷)由此可见,鲁迅应该早就知道谁是始作谣言者。

1935年底,在为《且介亭杂文二集》所作后记中,鲁迅慨叹道,“男盗女娟〞,这是“人间大可耻事〞,现在《中国小说史略》译为日文,盐谷温的著作也早有了中译本,两国读者“有目共见〞,自己背负了十年之久的“剽窃〞恶名,总算可以卸下了,而陈源那么将永远无法洗刷造谣、说谎的罪名。

顾颉刚与鲁迅的是非曲折

顾颉刚与鲁迅的是非曲折

顾颉刚与鲁迅的是非曲折修前【摘要】顾颉刚与鲁迅曾同时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

虽然如此,两人的交往却极少,只能算作泛泛之交。

一直以来,两人的关系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是越弄越僵,最终几乎要对簿公堂。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其主要表现在“古史辩”、“剽窃案”、“厦大风波”、“留粤听审”等事件中。

关键词:古史辩剽窃案厦大风波留粤听审在谈及两人的是非曲折前,有必要先介绍下顾颉刚,鲁迅就不必了,因为他是众所周知的。

顾颉刚(1893—1980)原名顾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在北大学习期间师从胡适。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民间文学研究家。

历任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近十所高校教授。

是“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

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的创立者,这一学说打破了把古代视为“黄金时代”的观念,曾在史学界引起激烈争论。

著有《古史辨》、《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汉代学术概论》、《中国三千年来民族发达史》等。

一所谓“古史辩”问题,是指顾颉刚在1923年讨论古史问题时,曾说“禹,《说文》云:‘虫也’……,大约是蜥蜴之类,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

”于是他人便将此归纳成“禹是一条虫”。

实际上这只是顾颉刚的一种假设,不久之后,他就放弃此说啦。

但此话一经宣扬,鲁迅知后便极力讽刺奚落。

鲁迅在《故事新编·里水》中,针对顾颉刚的观点(顾颉刚假定鲧是鱼,禹是蜥蜴),把顾颉刚称为“鸟头先生”。

因为“顾”字繁体为“顧”,据《说文解字》,顧字从页雇声,雇是鸟名,页本义是鸟头。

很明显,鲁迅在这里进行了人身攻击。

鲁迅之所以如此对待顾颉刚,是有其背景的。

方时,北大教授分成两派,互不相让。

一为留学英美派,代表人物有胡适、陈源,代表刊物为《现代评论》、《晨报副刊》。

另一派为留学法日派,代表人物有鲁迅、周作人、沈兼士等,均为浙江籍,代表刊物是《语丝》、《京报副刊》。

而当时顾颉刚正师从胡适,不消说,鲁迅将顾颉刚视为英美派(即现代评论派)了,所以对其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百般奚落,认为顾颉刚“将古史‘辨’成没有”。

顾颉刚与《鲁迅全集》注释

顾颉刚与《鲁迅全集》注释

70东方论坛一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1,2021顾颉刚与《鲁迅全集》注释鲍国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摘要: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的注释过程中,注释者除查阅文献资料外,还访问了与鲁迅著作内容相关的当事人和知情人。

史学家顾颉刚曾与鲁迅共事,并产生恩怨纠葛,自然在被访问之列。

在接受访问及与注释者的通信中,顾颉刚以平和坦荡之心,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但在自家日记中,则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立场和观点。

围绕《鲁迅全集》注释的方方面面,在历史的明与暗、思想的显与隐、文本的表与里之间,折射出顾颉刚微妙的政治和文化感受,这成为考察20世纪后半期中国知识分子心态史的一个突出个案。

关键词:顾颉刚;《鲁迅全集》;注释;心态史中图分类号:12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21)01-0070-12在迄今各版本的《鲁迅全集》中,对鲁迅作品的注释,始于1958年版。

①这一版《鲁迅全集》由冯雪峰主持,林辰、孙用、杨霁云、王士菁等担任收集、整理、注释和编辑工作,②“对鲁迅作品的写作背景、涉及的古今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社团、书籍、报刊乃至典故、名物、方言土语、引文出处等等,尽可能一一加以注释疏证”③,共撰写注释5800余条,约54万字,为鲁迅作品的阐释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此后的注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注释,出现在1981年版《鲁迅全集》中。

这一版针对1958年版注释的不足,从1975年底开始,以单行本的形式重新编注出版鲁迅作品的“征求意见本”,对此前的注释进行修订和补充。

“征求意见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幽力、财力,查阅旧的报刊资料,访问当事人和知情人,先后有近200人参加了注释工作。

④在此基础上,人民文学出版社于全国性纪念鲁迅百年诞辰的1981年出版了16卷本《鲁迅全集》,注释总数达23000余条,240万字左右,较1958年版增加三倍以上。

[《顾颉刚日记》中的钱钟书] 顾颉刚日记

[《顾颉刚日记》中的钱钟书] 顾颉刚日记

《[《顾颉刚日记》中的钱钟书] 顾颉刚日记》摘要:抗战结束后,顾颉刚与钱钟书在上海重新聚首,不过,来往很少,只有1946年9月25日的日记中简单地记载着“钱钟书来”,此时钱钟书冷眼观察到了这个现象,便劝告顾颉刚,日记1978年5月5日说:“遇钱钟书,致箴言,我过于爱才,只要人家有一点长处,即不忍使其埋没最近关于顾颉刚的讨论很多,话题多半是由近年台湾出版近六百万字《顾颉刚日记》引起的。

作为现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顾颉刚在古史、古代地理和边疆地理、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以及古籍整理等领域,都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关于顾颉刚的生平和志业,早前我们已经可以通过不少相关的研究著作得知一二,如郑良树《顾颉刚学术年谱简编》、顾潮《顾颉刚年谱》、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以及王煦华《顾颉刚先生学行录》等。

但《顾颉刚日记》的面世,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我们过去对于顾颉刚的认识。

此书北京中华书局据说也要出版,但说了多年,至今不见面世。

而且鉴于各种原因,将来正式出版时恐怕也多半不能完璧。

《顾颉刚日记》保存了顾颉刚长达六十余年(1913年及1919年是片断,1921年后基本完整)的所思所想,他的学术、事业,他的爱情和家庭,他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几乎完整的记录了下来。

不但顾颉刚本人将之视为“生命史中最宝贵之材料”,后世读者也会被其中所蕴藏的大量丰富的史料所吸引。

仅就现代学术史而言,《顾颉刚日记》中就保留了他与大量学人的交游。

顾颉刚少年成名,一生处于学界的核心,现代学术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和他有关联。

如今其日记出版,我们自然可以对诸如顾颉刚与鲁迅之关系、与傅斯年之关系、与胡适之关系等问题加以考察,这些问题关涉现代文学史、现代学术史上的重大关节(如与鲁迅之关系,自然关涉鲁迅的创作、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的前后心态;如与傅斯年之关系,则关系到史语所的创立和宗旨以及顾颉刚本人竭力培养古史辨派的问题;与胡适之关系,更与新文学运动初期考证《红楼梦》以及建国后批判胡适运动等有关)。

顾颉刚状告鲁迅

顾颉刚状告鲁迅

在学术界最 有名的著作是 《 中国小说史 略 》,
这让他 在哪里都 会得到 尊敬 ,可敌方 阵 营为 了打掉鲁迅的声誉 ,由陈西滢等散布 出消息 ,
说鲁迅 的这本 书其实是抄 袭 日本 人盐谷温 的
6 0 l 文史精华 , 2 0 1 7 . 0 1 . 下
YI W ENYI SHI 逸 闻 轶 事
“ 你只 叫我考证生 日,我是 根据现有 的资料
考证 出来 的 ,我是从 学术考 察 ,不是从爬 虫
本 身是一个 大胆 的怀 疑主义者 ,经过胡适 的
点拨 , 更 发展为彻 底的 “ 疑古 ” 学派领军人物 。 在 中国 ,怀疑 主义者很 容易爆 出惊 世骇俗 的 观点 ,所 以顾颉 刚很早 就出了名。
逸闻轶事
YI W ENYI S H
顾 颉 刚 状 告 鲁 迅
◎傅 林
唯 一要与 鲁迅打 官司的 “ 敌人”
在 民 国的文坛上 ,鲁 迅 的敌人 大概是 最
生 日已由顾颉 刚先 生考 出来 了 ,是 6 月 6日, 所 以我们就 定这一 天 为 ‘ 工 程师节 ’。”后 来 ,陈立夫 知道 了原 来顾颉 刚认为 “ 禹是一
话 ”的原则 ,没经过 任何查证 就大 喊 “ 鲁迅
抄袭 了 ”。本来 就对此 极为厌 恶的鲁迅 见哪 个 喊的声音 大就对 哪个下手 ,于是开 始 了对
“ OK ! ”一个不拿拄杖 的学者说 。
“ 不 过 您要 想 想 咱 们 的 太 上 皇 ,” 另 一
个不拿拄杖 的学者道 。
顾颉 刚的冷 嘲热讽 。
多 的。但 只有一次 他 的敌 人和他 到 了对簿公
堂 的地步 ,这人就是顾颉 刚。 顾 颉 刚 是北 京 大 学哲 学 系 1 9 2 0年 的 毕 业生 ,为胡适 、鲁 迅 、周 作人 的学 生辈 。他

鲁迅和顾颉刚开列的书目

鲁迅和顾颉刚开列的书目

鲁迅和顾颉刚开列的书目韩 府 半个多年世纪前,鲁迅先生应好友许寿裳先生之请,为他的儿子许世英开列了一个“中国文学入门书目”。

这个书目正如许寿裳先生所说:“虽仅寥寥几部,实在是初学文学者的必需翻阅之书,他的说解也简单扼要。

”这个书目内容如下: 一、计有功(宋人):《唐诗纪事》(四部丛刊本,又有单行本)。

二、辛文房(元):《唐才子传》(今有木活字单行本)。

三、严可均:《全上古……隋文》(今有石印本,其中零碎不全之文甚多,可不看。

)四、丁福保:《全上古……隋诗》(排印本)。

五、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可知名人一生中之社会大事,因其书为表格之式也。

可惜的是作者所认为历史上的大事者,未必真是“大事”,最好参考日本三省堂出版之“模范最新世界年表”)。

六、胡应麟(明人):《少室山房笔丛》(广雅书局本,亦有石印本)。

七、《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其实是现有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

八、《世说新语》刘义庆(晋人清谈之状)。

九、《抱朴子外篇》葛洪(内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有单行本。

十、《唐摭言》五代王定保(唐文人取科名之状态)。

十一、《论衡》王充(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

十二、《今世说》王 (明末清初之名士习气)。

据孙伏园先生说,鲁迅先生这个书目是为极熟的子侄辈开列的,因此有些地方写得相当随便。

如第三、四两部书,只简单的写了“全上古……隋文”和“全上古……隋诗”,这两部书的全称应当是《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但总的来说,先生是很认真很细心的,不但写出书名、作者,以至作者生活的朝代,有的还指出较好的版本以供选择。

尤为重要的是,鲁迅先生还加了简明扼要的评语和说明,虽只寥寥数语,但往往画龙点睛、一语中的。

比如关于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其优点自然是简明易读了,但它的缺点是“作者所认为的大事者,未必真是‘大事’”,所以,补救的办法是“最好参考日本三省堂出版之‘模范最新世界年表’”。

郁达夫《回忆鲁迅》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题)

郁达夫《回忆鲁迅》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忆鲁迅郁达夫鲁迅第一次的见面,不知是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我对于时日地点,以及人的姓名之类的记忆力,异常的薄弱,人非要遇见至五六次以上,才能将一个人的名氏和一个人的面貌连合起来。

记在心里——但地方却记得是在北平西城的砖塔胡同一间坐南朝北的小四和房子里。

因为记得那一天天气很阴沉,所以一定是在我去北平,入北京大学教书的那一年冬天,时间仿佛是在下午的三四点钟。

若说起那一年的大事情来,却又有史可稽了,就是曹锟贿选成功,做大总统的那一个冬天。

去看鲁迅,也不知是为了什么事情。

他住的那一间房子,我却记得很清楚,是在那两座砖塔的东北面,正当胡同正中的地方。

一个三四丈宽的小院子,院子里长着三四棵枣树。

大门朝北,而住屋――三间上房――却朝正南,是杭州人所说的倒骑龙式的房子。

那时候,鲁迅还在教育部里当佥事,同时也在北京大学里教小说史略。

我们谈的话,已经记不起来了,但只记得谈了些北大的教员中间的闲话,和学生的习气之类。

他的脸色很青,胡子是那时候已经有了;衣服穿得很单薄,而身材又矮小,所以看起来像是一个和他的年龄不大相称的样子。

他的绍兴口音,比一般绍兴人所发的来得柔和,笑声非常之清脆,而笑时眼角上的几条小皱纹,却很是可爱。

房间里的陈设,简单得很;散置在桌上,书橱上的书籍,也并不多,但却十分的整洁。

桌上没有洋墨水和钢笔,只有一方砚瓦,上面盖着一个红木的盖子。

笔筒是没有的,水池却像一个小古董,大约是从头发胡同的小市上买来的无疑。

他送我出门的时候,天色已经晚了,北风吹得很大;门口临别的时候,他不晓说了一句什么笑话,我记得一个人在走回寓舍来的路上,因回忆着他的那一句,满面还带着了笑容。

鲁迅到上海的时日,照理应该在十八年的春夏之交;因为他于离开厦门大学之后,是曾上广州中山大学去住过一年的;他的重回上海,是在因和顾颉刚起了冲突,脱离中山大学之后;并且因恐受当局的压迫拘捕,其后亦曾在广州闲住了半年以上的时间。

1.鲁迅与顾颉刚(定稿)

1.鲁迅与顾颉刚(定稿)

“不过这这也用不着家谱,我的学说是不 不过这这也用不着家谱, 会错的。 鸟头先生更加愤愤的说。 会错的。”鸟头先生更加愤愤的说。“先 许多学者都写信来赞成我的学说, 前,许多学者都写信来赞成我的学说,那 些信我都带在这里……” 些信我都带在这里……” “哼!”鸟头先生气忿到连耳轮都发紫了。 鸟头先生气忿到连耳轮都发紫了。 你竟这样的侮辱我!说我不是人! “你竟这样的侮辱我!说我不是人!我要 和你到皋陶大人那里去法律解决! 和你到皋陶大人那里去法律解决!如果我 真的不是人,我情愿大辟——就是杀头呀, ——就是杀头呀 真的不是人,我情愿大辟——就是杀头呀, 你懂了没有?要不然,你是应该反坐的。 你懂了没有?要不然,你是应该反坐的。 你等着罢,不要动,等我吃完了炒面。” 你等着罢,不要动,等我吃完了炒面。
1934年7月6日,鲁迅致郑振铎的信:“嘴 年 月 日 鲁迅致郑振铎的信: 亦本来不吃,其呐呐者,即因虽谈话时, 亦本来不吃,其呐呐者,即因虽谈话时, 亦在运用阴谋之故。在厦大时, 亦在运用阴谋之故。在厦大时,即逢迎校 长以驱除异己,异己既尽, 长以驱除异己,异己既尽,而此公亦为校 长所鄙,遂至广州……” 长所鄙,遂至广州……”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理论,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理论,其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是认为先秦的历史记载是一层一 层累积起来的,后人不断添加新的材料, 层累积起来的,后人不断添加新的材料,使它 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丰富。 1.“时代愈后 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时代愈后, 1.“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2.“时代愈后 时代愈后, 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 大”; 3.研究者只能看到最早的史料对历史事件的 3.研究者只能看到最早的史料对历史事件的 反映, 反映,却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认识历史事件的 真实状况。 真实状况。

鲁迅与《中央日报》副刊

鲁迅与《中央日报》副刊
l4 0
殷 都 学 刊
20 09年
鲁迅与《 中央 日报 》 副刊
王 吉鹏 , 丽凤 孙
( 宁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院 , 宁 大 连 162 ) 辽 辽 1 0 9
摘 要 : 期 的《 前 中央 日 》 刊 是 很 有特 色 的进 步 副 刊 , 其 鲁 迅 是 持 有 支 持 的 态度 , 孙 伏 园 的 中 介 下 鲁 报 副 对 在
香 港《 侨 日报 》 , 老 调 子 已经 唱 完》 华 上 而《 在香 港 没有得 到 发 表 。后 来 在 3月 的 《 民 新 闻》 国 副刊 《 时代 》 , 以 发表 。恰 逢 《 新 上 得 中央 日报 》 副刊在 汉 口创 刊 。12 9 7年 , 国民 政 府 从 广 州 迁 到 武汉 , 武汉 随 即成 为 了革 命 新 闻 事 业 的 中 心 , 中央 日 《
英 当局 的 无 理 干 涉 , 谓 是 “ 子 之 多 , 胜 枚 可 钉 不
共 出 19期 , 编孙 伏 园 。前 期 的《 5 主 中央 1 》 3报 副 刊是很 有特 色 的进步副 刊 , 刊载 过毛泽 东 的《 湖南 农 民运 动考察 报告 》 和郭 沫若 的长篇讨 蒋檄 文《 脱 离 蒋介 石 以后》 还及 时登载过 上海 “ , 四一二 ” 政变 的 内容 。 12 9 7年 8月 “ 、 合 流 ” , 中 央 副 宁 汉 后 《 刊》 国 民党右 派把持 , 被 变成 了一个 反动副 刊 。对 于前期 的 《 央 日报 》 刊鲁 迅 是 持 有 支 持 的态 中 副
抵香 港 , 青 年会 。 夜九 时演 讲 , 为《 声 之 中 寓 题 无
国》 广平 翻译 。 ; , ” 2月 1 9日:下 午演 讲 , 为《 “ 题 老

真正的大学教授

真正的大学教授

真正的大学教授作者:周勇来源:《视野》2009年第07期天真的大学教授1926年,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摆脱“经济危机”的顾颉刚去了厦门大学,成为鲁迅的同事。

有趣的是,等他要去中山大学投奔好友时,鲁迅也因为不满意厦大的情况要来广州。

两人本无多少矛盾,但因大学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原因,彼此之间的学术风格差异演变成剧烈的冲突。

无奈之下,顾颉刚只好答应林语堂的邀请,前往遥远的厦门大学任国文系主任兼国学研究院主任。

顾颉刚本不想去,但为了生计,只得去了。

1926年8月,顾颉刚抵达厦门后,林语堂给他换了聘书,改为研究教授。

顾颉刚有些惊讶,林语堂只说因为顾颉刚新近出版了《古史辨》第一册,地位比以前更高了。

也许林语堂认为顾颉刚身兼两大主任,职称却不如手下的鲁迅等人高,所以才会如此周旋,以便把顾留住。

其实,顾颉刚要求不高,他只想能读书,给他不错的薪水和科研条件就够了,但厦大国文系及国学院要想在学界扬名。

确实得有名气的大学者来挂帅,新近暴得大名的顾颉刚可谓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可国文系及国学院的人并不都像顾颉刚那样缺少心机,学界的人心以及人际关系就是如此复杂,顾颉刚、林语堂以及厦大所有的人都被卷入这种复杂的局面,以至哪一方都不能实现“从心所欲”。

顾颉刚在厦大的苦乃是无法安心做学问。

天真的他安顿下来后,便写信对老师胡适说:厦门素无文化,生活颇为干燥。

但我志在读书,只要无杂事烦扰,亦可安居乐业。

他真是太天真了,哪里知道人家正在背后不断地给他制造烦恼,使他早点走人。

他与同仁的一切冲突或许都可以归结为“学术文化”差异实在太大,一方面有些人不像他那样以做学问为“真生命”,另一方面,有些人喜欢做的学问与他喜欢的不一样。

前一类人看重的是“位子”,后一类人则看不起顾颉刚做的那种纯粹考证的学问。

顾颉刚本人一直没法回避冲突,他才来几个月便决定离开了。

他去了新组建的广州中山大学。

好友傅斯年1926年底回国就任了中大的文学院院长,能与学术风格相似的好友共事,况且中大眼下经费充裕,薪水稳定。

485_鲁迅与顾颉刚不睦原因新探

485_鲁迅与顾颉刚不睦原因新探
而随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日益边缘化,民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学者则对政治产生了一种疏离甚至强烈排斥的情绪,从而立志一意向学,并且倡导“为学问而学问”的治学态度,这尤其以顾颉刚为代表。早在1920年5月,顾颉刚就应罗家伦之约,为《晨报》“五四纪念刊”撰写《我们最紧要着手的两种运动》一文。在该文中,他提出要改造中国,最紧要的是进行教育运动和学术运动:首先,“我们应觉悟,我们若是诚心要改造政治,总不要用政治来改造政治,务要用社会来改造政治。……要改造社会,先要使全国国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所以我们的责任,并不是要在政治上代一般人负责;是要唤起他们的自觉心,让他们自己去负责。”其次,要进一步开展学术运动,“一个人不要去处置事情也罢,倘然要的,便非有学问不行。……大家有了做学问的诚心,自然使世界上的恶势力都失掉了原来在胡涂脑筋里的根据;更使世界上的好势力,在清明的脑筋里确定了他的根据”。[4]显而易见,顾颉刚认为学术建设比政治运动更重要,只要“大家有了做学问的诚心”,恶势力便会自然消除。鉴于此,他在1921年6月9日致好友王伯祥信中便表示:“我也不想做社会改造运动家,我只愿一生读书,做一个科学的史学者。”[5]36
二、学术观点的分歧
除了治学旨趣的差异之外,鲁迅对顾颉刚的不满还缘于学术观点的分歧。他在致郑振铎的一封信中即曾批评顾颉刚说:“他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无。”[11]477这说明鲁迅不同意顾颉刚的“疑古”主张。
具体说来,鲁迅对顾颉刚所提出“禹是一条虫”的观点十分不满。据传说,禹曾封禅于会稽且葬于会稽,是越族的先人和越文化的代表。作为越文化的继承者,鲁迅对禹相当推崇。他曾在《<越铎>出世辞》中称赞其“卓苦勤劳”[12]39,并作《会稽禹庙窆石考》。另外在其它文章中,他也屡屡不避嫌疑地引用被视为伪书的《尚书·大禹谟》。但顾颉刚却在揭橥“古史辨”旗帜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大胆断言:“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大约是蜥蜴之类”[5]63,从而否定了“禹”的存在。不难想见,这必然激起鲁迅的愤慨。

鲁迅与顾颉刚_一_王富仁

鲁迅与顾颉刚_一_王富仁

贤 及 其 遗 训 只 能 尊 只 能 肯 定 只 能 赞颂 而 不 能 反 对 不 能 批 判 不 能 质 疑
, ,





五 四 新文
化 新文 学 运 动所 要批 判 的 就是这 种 尊 古 主 义 的 文 化 传 统


他 们 不 再将 文化 其 中 也 包 括 中


国 文 化 中 国 传统 文 化 仅 仅 作 为 崇 拜 尊 重 肯 定 的 对 象 而 是 作 为 认 识 的 对 象 研 究 的 对


古代 历史 事 实 的 感 受 和 认识 上 但 其 生 成 却 不 仅 仅依靠 对 中 国 古 代 历史 事 实 的 感 受 和 认识



其 中 既有 他 们对 中 国 现 实社 会 中 国 现实 社 会文 化 的 亲 身 感 受 和 体 验 也 有 对 世界 其 他 民 族
是宋 明 理 学 还 是 清 代学 术 不 论 是 古 文 学 派 的学 术 还 是今 文 学 派 的 学 术 它 们 的
, ;


个共 同

的 特 点 就 是 其 人生 的 价值 标准 不 在 今 不 在 己 而 在 古 而 在 古 圣 先 贤 的 遗 训
, , ,

对于 古 圣 先



但不 是 反 历 史


” 。
他 们 承 认 过 去 的 历 史 只 是不 想 重 复 过 去 的 历史

他们 他们

己 新 的 看法

但 是 并不 否 定 中 国 古 代 的 历 史 是 由

民国“神童”轶事 鲁迅的墓碑由其子周海婴书写

民国“神童”轶事 鲁迅的墓碑由其子周海婴书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神童”轶事鲁迅的墓碑由其子周海婴书写
导语:竺可桢3岁时与父亲上镇;父亲教他念各家店铺招牌上的字,回来时他竟都能记住。

马一浮5岁能背诵《唐诗三百首》。

家中聘请某举人为师,教了两
竺可桢3岁时与父亲上镇;父亲教他念各家店铺招牌上的字,回来时他竟都能记住。

马一浮5岁能背诵《唐诗三百首》。

家中聘请某举人为师,教了两年,因无可再教,自告辞职。

谢冰莹(非谢婉莹)5岁就阅读《唐诗三百首》、《随园女弟子诗集》和《史记》。

舒新城15岁进小学,始学地理,才知有五大洲、二十二行省。

但他5岁于私塾读《三字经》,因内有“魏蜀吴”,以及过年好玩“孔明灯”的缘故,早就知有个叫四川的地方。

俞振飞二三岁时,父亲俞粟庐常亲抱于手中令他睡觉,用惯唱的昆曲《红绣鞋》(见于汤显祖《邯郸梦·三醉》)当作催眠曲:“趁江乡落霞飞鹜,异潇湘云影苍梧。

残暮雨,响菰蒲,晴岚山市语,烟水扑鱼图,把世人闲看取。

”天天哼,如此3年,以至儿子也听熟了。

在他6岁某天突然唱出,有板有眼,丝毫不差。

叶恭绰6岁时,答父亲春雨题,作诗有“几夕无明月”句,受到赞赏。

但当他问询下雨何以无月,不得真谛,始悟致知格物与吟风赏月为两回事。

谢无量幼年号称“神童”,6岁会做诗,有《风筝》诗:“凭藉春风力,直飞上青云。

”有客来访,坐谈良久,不胜厌烦。

谢写就一诗以呈,客见后笑辞说,“小公逐我去矣。


唐文治6岁从祖父学《韩非子》,每随月光读书。

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时期顾颉刚出版的四类作品叙录

民国时期顾颉刚出版的四类作品叙录
关 键 词 顾 颉 刚 '出 版 '民 间 文 学 '图 书 馆 中 图 分 类 号 L"%% 文 献 标 识 码 2 文 章 编 号 !##.(*-"!!"#""##*(#!+.(#,
顾颉 刚 "!/-, 年,!-/# 年%$江 苏 苏 州 人$民 国 时期学术界乃至政治界颇具影响的贤达人士'值得 注 意 的 是 $顾 颉 刚 还 曾 任 职 于 北 京 大 学 图 书 馆 $曾 任 中山大学图书馆中 文 部 主 任$燕 京 大 学 图 书 馆 与 北 平 图 书 馆 采 购 委 员 会 委 员 &中 央 大 学 出 版 部 主 任 &文 通 书 局 总 编 辑 &福 德 图 书 馆 馆 长 &大 中 国 图 书 局 总 经 理兼编辑部主任及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等职 务 ' 其 间 $顾 颉 刚 除 了 编 著 有 丰 厚 的 学 术 著 述 之 外 $ 他还编校教材图 书&标 点 编 订 古 籍&编 著 民 间 文 学$ 并对图书馆文献资 源 建 设 出 谋 划 策$为 中 国 图 书 出 版与图书馆事业亦有积极贡献' ! 编 校 教 材 图 书 !0! 现 代 初 中 历 史 教 科 书 ")本 国 史 *
*新 学 制 国 语 教 科 书 +依 照 全 国 省 教 育 会 联 合 会 学程起草 委 员 会 所 定 *初 级 中 学 国 语 课 程 纲 要 +编 辑 $共 分 为 * 册 '
*新学制 国 语 教 科 书 +第 ! 册$由 范 祥 善&吴 研
因&周予同编辑$顾 颉 刚 没 有 参 与' *新 学 制 国 语 教 科 书 +第 " 册 $由 顾 颉 刚 &范 详 善 &叶 绍 钧 编 $胡 适 &王 岫庐&朱经农 校 订$!-"+ 年 + 月 由 商 务 印 书 馆 在 上 海出版发行 第 , 版$同 年 发 行 第 + 版$!-"% 年 . 月 发行第% 版$!-"* 年 发 行 第 *. 版' 该 册 收 录 了 蔡 元培*理性与迷信+&张 溥 *五 人 墓 碑 记 +&鲁 迅 *鸭 的 喜剧+&周作人*日本的 新 村+&都 德*最 后 一 课+等 ++ 篇 文 章 ' *新 学 制 国 语 教 科 书 +第 , 册 $由 顾 颉 刚 &叶 绍钧编$胡适&王 岫 庐&朱 经 农 校 订$!-", 年 . 月 由 上海商务印书馆 初 版$!# 月 再 版#!-"* 年 , 月 出 版 第+% 版#!-"- 年 发 行 第 *% 版#!-,# 年 第 -# 版# !-,"年国难后第-版'该册 收 录 了 梁 启 超 的 *最 苦 与 最 乐 +&蔡 元 培 的 *建 筑 +&莫 泊 桑 的 *二 渔 夫 +&袁 枚 的*游黄 龙 山 记 +等 +# 篇 文 章' *新 学 制 国 语 教 科 书+第+册$!-"+ 年 出 版 发 行 第 " 版' 顾 颉 刚 等 编 辑$朱经农等 校 订$!-". 年 / 月 上 海 商 务 印 书 馆 发 行 第 +. 版 '!-"- 年 !" 月 第 %. 版 '!-," 年 国 难 后 第 - 版 ' *新 学 制 国 语 教 科 书 +第 % 册 $顾 颉 刚 &叶 绍 钧编 辑$!-", 年 上 海 商 务 印 书 馆 出 版$!-"+ 年 发 行 第 , 版 '!-"* 年 , 月 发 行 第 ," 版 '!-"- 年 / 月 第 +# 版 '!-+" 年 上 海 商 务 印 书 馆 出 版 国 难 后 第 " 版 ' 该 册 收 录 了 范 成 大 *峨 眉 山 行 记 +&白 居 易 *庐 山 草 堂 记+等共+#篇文 章' *新 学 制 国 语 教 科 书 +第 * 册$ 顾颉 刚&叶 绍 钧 编 辑$朱 经 农&王 岫 庐&胡 适 校 订$ !-"+年由商务 印 书 馆 在 上 海 出 版$同 年 + 月 再 版' !-"*年 , 月 发 行 第 "% 版'!-". 年 + 月 发 行 第 ,% 版 '!-," 年 国 难 后 第 " 版 '

顾颉刚的“鲁迅包袱”

顾颉刚的“鲁迅包袱”

当局 又 于 1990年 颁 布 新 人 口政 策 ,不 再 提 “一 个 不 嫌 少 ” ; 的 文 字 是 l952年 8月 23日, “今 日写
的节育口号。●
鲁迅事 ,殊难措 辞。”为何难 以措辞 , ; 日记 并 没 说 明 ,从 日记 内容 可 知 ,所 谓
编辑 /游 铭 ; 的 “鲁迅事”是交代 1 927年与鲁迅打官
中特 别 注 明 自己被 历 史所 里 的革命 青 年 揪 出批 的大 势 由不得 自己拂逆 。
判 ,贴 的大 字 报 是 “把 反 动 史 学 权 威 顾 颉 刚揪 出
可 是 反 复 读 顾 颉 刚 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 及 翻 阅他 的 读 书 笔
来 ” ,被 批 斗 仅 一 个 星期 ,顾 已感 觉 滋 味难 受 , 记 ,笔 者 发 现 顾 颉 刚 真 是 一 个 少 有 的 实 实 在 在 读
度 日如 年 ,如 将 死 之 狗 。 毫 无 疑 问 ,在 这 场 触 及 书人 ,他 只 要 钻 到 书 里 仿 佛 可 以忘 怀 一 切 。 当妻
人 的 灵 魂 的 大革 命 中 ,顾 颉 刚 的鲁 迅 问 题 此 时更 子 张 静 秋 劝 他 暂 时 搁 置 专 业 ,专 心 政 治 学 习 , 以
岁一起 回大 陆 ”。

其后 蒋 梦麟 身体 每 况愈 下 ,频 频 打嗝 、痰 中带 血 、身体 ;
●朱浃 涛
虚 弱 .不 时 陷入 昏迷 ,必 须 使用 氧 气维 生 ;神 志 清醒 时 ,他
会 坚持 去除 氧气 与葡 萄糖等 维生 药 物 。

l964年 6月 19日凌 晨 ,蒋 梦麟 病 逝 ,享 年 七 十 四 。临 终前 他 还 念着 石 f-JTl<库 .并 说 亲眼 看 到石 门水 库 落成 , “这 i

2021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教案

2021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教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
初中语文九年级《怀疑与学问》教案
一、教材解析
《怀疑与疑问》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文章,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

本单元所选均是议论性文章,对于锻炼思辩能力,锤炼思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怀疑与疑问》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和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以及中学生都是富有教益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时间:2课时。

2.本文虽然写作时间较早,但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观点,并真正认识到怀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能逐渐在自己的求学过程中做到不轻信,善思辨。

3.这是本单元第二篇议论文教读篇目,应具体分析论证的方法,品味议论文语言的特点,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学习逐层展开论证的方法,可从议论文写作方面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

4.通过本文的学习,强化学生认识的深刻性和文化积累,而不仅仅停留在分析课文、得出答案这个层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禹出现在西周后期的作品中; 尧、舜出现在春秋末期孔子的言论中; 黄帝出现在秦朝;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颛顼、 帝喾、唐尧、虞舜。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如大禹: 西周:主管主要山川的神灵; 春秋:完成了由神灵向国王的转变; 战国后期:治水的功劳,和尧把权力让给舜, 舜把权力传给禹的过程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比较的近真,决无 圆满的解决。”
大多数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都只是宣传外国 的进步思想,批判中国文化的落后因素,没 有提出自己独创的理论,而顾颉刚却构建了 自己的学说。“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理 论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是二十世纪中 国史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真正的创造。
第二节 鲁、顾恩怨始末
第二章 鲁迅与顾颉刚
第一节
“禹是一条虫”
1927年8月17日鲁迅致章廷谦信:“禹
是虫,故无其人;据我最近之研究:迅 盖禽也,亦无其人,鼻当可聊以自慰 欤。” 1933年8月14日,鲁迅《我们怎样教育 儿童的?》:“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 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 个明确的记录,……则其功德,当不在 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
1923年5月,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 书》 :“禹,《说文》云‘虫也,从禸,象 形。’,《说文》云,‘兽足蹂地也。’以 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 1923年6月, 钱玄同的回信:“《说文》中 从‘禸’的字,在更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里 都不从‘禸’。‘禸’是汉代人杜撰的字, 不能作为说明远古历史的依据。” 1926年1月,顾颉刚:“知道说文中的‘禹’ 字的解释并不足以代表古义,也便将这个假 设丢掉了。”
1934年7月6日,鲁迅致郑振铎的信:“嘴 亦本来不吃,其呐呐者,即因虽谈话时, 亦在运用阴谋之故。在厦大时,即逢迎校 长以驱除异己,异己既尽,而此公亦为校 长所鄙,遂至广州……”
二、中山大学时期的鲁迅与顾颉刚
1926年12月,傅斯年从德国返回,出任中山大 学文科学长兼国文、史学两系主任,力聘顾颉刚 来中大任教。其时,鲁迅任文科教务主任兼中文 系主任。 《顾颉刚自传》:“他(指鲁迅好友孙伏园)回 到厦大,和鲁迅商量的结果,把我聘书销毁了, 鲁迅独自前往。我蒙在鼓里,毫不知道。……不 久,中大来信催我了,我才知道有聘我这一回事, 便束装前往。”
11月11日,鲁迅致许广平的信:“顾颉刚之 流已在国学院大占势力,周览(鲠生)又要到 这里来做法律系主任了,从此现代评论色彩, 将弥漫厦大。” 12月15日,鲁迅致许广平的信:“惟顾颉刚 是日日夜夜布置安插私人。”
川岛(章廷谦)来厦大一事:
顾颉刚致胡适的信:“去年我初到厦门时,曾劝 语堂先生不要聘川岛,孰知这一句话就使我成了 鲁迅和川岛的死冤家。
《论语·子张》:子贡曰:“纣之不善, 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 之恶皆归焉。”
顾颉刚:“汲黯说,‘譬如积薪,后来居 上’,这是造史很好的比喻。”
研究者只能看到最早的史料对历史事件的反 映,却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真 实状况。 顾颉刚:“我们要否认伪史是可以比较各书 而判定的,但要承认信史便没有实际的证明 了。”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理论,其 核心内容,是认为先秦的历史记载是一层一 层累积起来的,后人不断添加新的材料,使它 越来越丰富。 1.“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 大”; 3.研究者只能看到最早的史料对历史事件的 反映,却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认识历史事件的 真实状况。
1926年9月12日,鲁迅致许广平的信: “在国学 院里的,顾颉刚是胡适之的信徒,另外有两三个, 好像都是顾荐的,和他大同小异,而更浅薄……” 9月25日,鲁迅致许广平的信:“看厦大的国学院, 越看越不行了。顾颉刚是自称只佩服胡适陈源两 个人的,而潘家洵、陈万里、黄坚三人,似皆他 所荐引……” 9月30日,鲁迅致许广平的信:“这人是陈源之流, 我是早知道的,现在一调查,则他所安排的羽翼, 竟有七人之多,先前所谓不问外事,专一看书的 舆论,乃是全都为其所骗。他已在开始排斥我, 说我是‘名士派’,可笑。”
一、厦大国学院风波
1926年,林语堂回厦门大学担任文科主任兼 国学研究院总秘书,筹备厦大国学研究院。 林语堂聘请鲁迅、顾颉刚、孙伏园等一批知 名教授。 8月下旬,顾颉刚到达厦大,任研究教授。 9曰4日,鲁迅到达厦大,薪水每月四百元, 主讲小说史和中国文学史。 顾先后引荐了潘家洵、陈乃乾、容肇祖等人。
鲁迅《理水》(1935): “这这些些都是费话,”又一个学者吃吃 的说,立刻把鼻尖胀得通红。“你们是受 了谣言的骗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 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的吗?我看鲧也没 有的,‘鲧’是一条鱼,鱼鱼会治水水水 的吗?”他说到这里,把两脚一蹬,显得 非常用劲。
“不过这这也用不着家谱,我的学说是不 会错的。”鸟头先生更加愤愤的说。“先 前,许多学者都写信来赞成我的学说,那 些信我都带在这里……” “哼!”鸟头先生气忿到连耳轮都发紫了。 “你竟这样的侮辱我!说我不是人!我要 和你到皋陶大人那里去法律解决!如果我 真的不是人,我情愿大辟——就是杀头呀, 你懂了没有?要不然,你是应该反坐的。 你等着罢,不要动,等我吃完了炒面。”
顾颉刚赴中大的原因:一则老友力邀,二则洗脱 鲁迅认为他是林校长死党的嫌疑:”如我不离开 厦大,鲁迅更要宣传我是林文庆的走狗,攻击起 来更加振振有词,我也更没有法子洗刷。我现在 到中大,他至少不能说这句话了,看他用什么方 法对我。” 1927年4月17日,顾颉刚到达中大。18日,鲁迅 对学生说:“顾颉刚来了,我立刻走。” 20日, 鲁迅辞职。 鲁迅致孙伏园的信:“我万想不到那个攻击民党 使兼士愤愤的顾颉刚竟到中大来了!中山大学是 国民党的大学,会得延请了顾颉刚,真是‘天下 老鸦一般黑’,所以我只得退了出来。”
川岛:“又有顾先生派人给我们送来一大碗红烧 牛肉和一碗炒菜花”。
1926年12月31日,鲁迅辞职。1927年1月16 日,前往广州。
林语堂《悼鲁迅》:“我请鲁迅至厦门大学,遭 同事摆布迫逐,至三易其厨……鲁迅顾我,我喜 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川岛《与鲁迅先生在厦门相处的日子里》:“学 校当局则推得一干二净,说鲁迅先生的要走,是 因为从北京来的一伙人当中,有胡适派和鲁迅派, 他们自己内部闹开了,学校留不住,与学校无 干。” 胡适派:“他是因为‘月亮’在广东,厦大的生 活太苦,所以要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