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3章-个体行为分析与管理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3章-个体行为分析与管理课件

韦克斯勒智力分布表
IQ
类别
百分比 (%)
IQ
类别
百分比 (%)
130以上
超常
2.2
120~129
优秀
6.7
110~119 中上(聪明)
16.1
90~109
中等
50.0
80~89
中下(迟钝)
16.1
70~79
低能边缘
6.2
69以下
智力缺陷
2.2
----情绪智力的测量
情绪智力测试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 是乐观测试;一是PONS测试。
例如:-----是这种车突然间增多了吗? -----大班课好还是小班课好? -----我们关注的焦点一样吗?
实验1:
让23个经理人员(财务、销售、技术人员、 后勤等)阅读一份介绍一家钢铁厂全面情况的 材料,阅读后要求他们写出各自认为最主要的 问题。这23个经理人员中,有6个负责销售,5 个负责生产,4个负责会计,8个负责其他部门。 结果每个人所写的主要问题都是与自己业务有 关的问题,而不反映这家工厂的全貌。
态度的成分组成 :
认知——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 情感——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行为(意向)——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 准备状态。
2. 态度的特征
态度的社会性 -----不是生而就有的,是后天习得的。 向和 态度的针对性
-----态度具有特定对象
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图三种因素组成,这三种因素常常是 协调一致的。
实验2: 让一组被试者在实验1小时前进餐,另一组
被试者在实验16小时内不准吃东西,然后,让 这两组人看一些模糊不清的图片,要求他们说 出图片的内容,结果那些16小时未吃东西的人 中,很多人都把图片的内容说成是食物。这说 明随着饥饿程度的增加,被试者更有可能把模 凌两可的图形当成是与食品有关的东西。

组织行为学(第2章)

组织行为学(第2章)
9
12/18/2010
第二章 个性
二、个性的特征
1、社会性 、 2、差异性 、 3、相对稳定性 、 4、整体性 、 5、倾向性 、
12/18/2010
10
第二章 个性
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自然的、遗传性因素: 自然的、遗传性因素:基因与大脑 后天社会化因素 社会实践 偶然因素
12/18/2010
第二章 个性
(2)四种气质类型:(希波克拉底) 四种气质类型:(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
气质类型 多血质 活泼型) (活泼型) 胆汁质 兴奋型) (兴奋型) 粘液质 安静型) (安静型) 抑郁质 抑制型) (抑制型)
12/18/2010
内外向性
情绪稳定性
感受性
外 外 内 内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12/18/2010
18
第二章 个性
(二)个性的特质理论
1、卡特尔的个性理论
A孤独(外向) 孤独(外向) 情绪激动(情绪稳定) C情绪激动(情绪稳定) F严肃(乐天) 严肃(乐天) 胆怯(冒险) H胆怯(冒险) 信赖(怀疑) L信赖(怀疑) 直率(世故) N直率(世故) Q1保守 激进) 保守( Q1保守(激进) Q3不拘小节(自律严谨) Q3不拘小节(自律严谨) 不拘小节
11
第二章 个性
四、个性的基本构成
自尊: 自尊: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感受 人—环境的交互作用 环境的交互作用 社会化过程
12/18/2010
12
第二章 个性
五、有关个性的基本理论
(一)个性的类型理论 1、气质论 、
(1)气质内涵 心理过程速度 心理过程的稳定性 心理过程的强度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12/18/2010 13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面貌——一个人的外部生理特征构成其生理面貌;各种心理特征构成 其心理面貌。
如:甲:工作负责,助人为乐,先人后己,但能力平平性情内向。 乙:性情开朗,待人和蔼,但较为自私。…
13
2.个性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 ——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经常一贯表现的心理特征才是一个
人的个性特征。如一个处事谨慎的人,总是循规蹈矩,持事稳重;关键 时刻舍己救人的英雄,平时也乐于助人,品格高尚。
当一定的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人的个性也会 有所变化。 整体性和系统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一个正常人,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各个方面协调的。
一个人失去了个性的内在统一性,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相互抵触 的动机所支配。这个人的个性是不正常的,是一种人格分裂现象,叫“二 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共同性和个别性 ——在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阶级的共同生活 中,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事、对人、对己所持的态度和价值判断,会 形成相似的或相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这就是共同性。但人与人之间, 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各方面又不尽相同,存在个 别差异,这是个别性。每个人的个性总是与他人不同的。
“圣人之治国也,固有恃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 之以爱为我也。”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 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故明主之治国也, 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 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过受 罪,以功致赏,而不念慈惠之赐。此帝王之政也。”
5
(二)西方现代人性论(社会人性论)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 格雷戈称该假设为X理论,泰勒制是“经济人”假设的典 型代表。 泰勒制的核心思想:胡萝卜加大棒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 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3) 能力与工作匹配
4) 能力的测量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3. 人格
1) 定义: 奥尔波特:“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对环 境的独特适应方式。”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他人交往方式的 总和。”
2) 决定因素: a. 遗传:在幼儿中对人类行为和性情的遗传基础进行观察;对刚 出生就分开的同卵双胞胎进行研究;对不同情境和时间 中工作满意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研究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2020/11/30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1. 传记特点
1) 年龄: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 与流动率负相关;与可以避免的缺勤率负相关,与不可以避免的 缺勤率正相关;与工作绩效不相关;对专业工作者而言,与满意 度正相关,对非专业工作者而言,成U型相关。
2) 婚姻:与生产率不相关;与缺勤率和流动率负相关;与责任感正 相关
3) 性别:女性比男性的缺勤率更高
4) 家庭:出生顺序、同胞数目、异性同胞数目、完整性、结构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2. 能力
1) 定义:反映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2) 种类: a. 体质能力:力量、灵活性、协调性、平衡性 b. 心理能力: 智商—算术、语言理解与表达、推理、想象、记忆 情商—对生命的体验方式;对欲望满足的排序方式;对挫折 的容忍阈;对他人的情绪和需要的敏感度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3. 人格
b. 环境:文化背景、早年生活条件、家庭、朋友和社会群体的规 范及其他经历
c. 情境:不同情境要求一个人的人格表现不同侧面
3) 人格特质:用以描述个体行为的持久、稳定的特点 a. 卡特尔16PF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基础
技能的重要条件
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在社会 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组织管理能力 言语感染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按能力参与其中的活动的性质划分
模仿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 动的能力 例如学画 写字时的临摹;儿童模仿父母的说话 表情等
年龄对工作绩效影响的分析
离职率的变化情况
缺勤率的变化情况 需要考虑缺勤原因
可以避免的 VS 不可避免的
对生产率的影响呢
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呢
生产率
• 争议较大
• 普遍看法认为 年龄与生产率成反比
• 但研究表明 并无相关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
年龄对工作绩效影响的分析
离职率的变化情况
缺勤率的变化情况 需要考虑缺勤原因
10 如果你要选择一个新部属;你会选择: A 具有创见与创造力;但较神经质的一位 B 可靠 细心但缺乏新构想的一位 C 具有高度聪明才智;但有懒散之名的一位
领导力测评: 自 信 心 篇
得分与评价:
1 A—10分 2 A—5分 3 A—0分 4 A—0分 5 A—5分
B一0分
B一10分 B一10分 B一10分 B一10分
15种语言;在一次会议上;他曾用50种语言致祝词
三 个性能力的差异与组织管理
• 1 确保量才录用原则 • 2 使能力与职务匹配 • 3 注重员工能力互补 • 4 加强员工能力培训 • 5 发挥员工潜在能力 • 6 进行能力差异考核
员工能力与绩效分析模型

2 能力低 绩效好




4
能力低
绩效差
1 能力高 绩效好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行为

(2)主观因素(知觉主体自身的特点)
A. 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对客观现实需求的主观反映,而动机则是为了
满足需要而激励着主体采取行动的原因,二者密切相关。 B. 兴 趣
兴趣的不同往往决定着知觉选择性的差异。 一般来说,最感兴趣的事物首先被知觉到,而那些 对于观察者来说无兴趣的事物则往往排除到知觉的背景中。
知觉与行为的关系:人们的行为通常是以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一句话,知觉指导人们的行为.这个世界 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来说十分重要.
2、知觉特性:
(1) 知觉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是指人们寻找对自身最有意义的事物为知觉对象。 双关图型
(2) 知觉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们把现实对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知觉。
(1) 多血质又称活泼型
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 移 以及兴趣容易变换等。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灵活机智,思维敏锐,擅于交际,适应性 强,活泼好动,情感外露,富于创造精神。但是他们往往粗心 大意,情绪多变,富于幻想,生活散漫,缺乏忍耐力和毅力。
(2) 黏液质又称安静型
◆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 定又难于转移以及善于忍耐等。——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坚定顽 强,沉着踏实耐心谨慎,自信心足,自制力强,善于克制忍让, 生活有规律,心境平和,但是却沉默少语,不够灵活,固执拘谨, 因循守旧。
努力。
2.2 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
学习目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个性的 概念和特点,掌握个性差异理论, 提高管理水平。
引例:
是走还是留?
May在一个广告公司任业务专员,性格外向, 责任心强,工作半年后她就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 在年初跳槽时节,May应聘到了一家知名广告公司 做策划文案,虽然级别不如原公司,但大公司的名 头响,并且待遇也不错,于是她便打点行装踏上了 新的征程。如今工作半年了,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 这样成天埋头写东西而没有挑战、缺少交际的工作, 这已成为她最大的烦恼。是去还是留,这个问题开 始困扰她。

组织行为学 个体、团队和组织

组织行为学 个体、团队和组织

组织行为学个体、团队和组织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团队和组织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

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团队和组织是三个核心概念。

1.个体行为:这是组织行为学中的基本单元,指的是特定个体在组织内部的
行为和互动。

个体行为受到个体的人格特征、个体的态度和价值观、个体
的情绪和动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团队行为:团队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团队成员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协
作,共同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

团队行为包括团队沟通、团队决策、团队
协调等方面,这些方面都会对组织的整体绩效产生影响。

3.组织行为:组织是由多个团队和个体组成的,组织行为指的是组织内部各
个层面上的行为和互动。

组织行为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战略等
方面,这些方面都会对组织的整体表现产生影响。

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团队和组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个体是构成团队和组织的基本元素,团队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单元,而组织则是个体和团队发挥作用的大环境。

因此,对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的因素,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组织行为学第2章个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2章个体行为基础

03
知觉与个体行为
知觉过程
知觉选择性
人们只能选择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而忽 略其他信息。
知觉理解性
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和 推断。
知觉整体性
人们将知觉对象视为整体,并依据经验对 信息进行整合。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发生变化时,人们倾向于保持 对它的原有认知。
知觉偏差
01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对后续认知的影 响。
通过分析员工的离职率,评估激励实 践对员工保留的效果。
工作满意度调查
通过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对激 励实践的感受和评价。
组织文化氛围评估
通过评估组织文化氛围,了解激励实 践对员工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价值观与个体行为
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和看法,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 一。
个体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的目标设定、决策方式、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等 方面,例如有的人更注重个人成就,有的人更注重团队合作。
管理者的任务之一是了解和尊重员工的价值观,并创造一个符合员工价值 观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差异性
个体行为因个体差异而异,不同个体在行为方式、 偏好和决策上存在差异。
可塑性
个体行为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可塑 性和适应性。
复杂性
个体行为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心理、 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复杂性。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
个体的生理特征、健 康状况和遗传基因等 生理因素对个体行为
通过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措 施,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向 和努力程度。
工作设计与职业发展 员工参与与授权
通过合理的工作设计和职 业发展规划,满足员工的 内在需求和职业发展期望。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第二篇 个体
精品文档
对个体行为影响较大因素的是一个 人早年经历、能力、态度、人格、 知觉、价值观和学习等。
员工行为与管理绩效有着密切的关 系。如果一个管理者能够了解和预 测员工的行为,就会成为更有效的 领导者;如果能通过不断的教育和 训练影响塑造员工的行为,使之符 合组织的目标,更接近管理者的期 待,则不但会有效地促进管理绩效 的提高,而且会大大增进员工的工 作满意度,形成精品高文档效的工作团队。
创造力
• 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创造力表 现在人能超脱具体的知觉情景、思维定势、传统 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现 象中发现新的联系和关系,提出新的思路,产生 新的产品。
精品文档
3 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 实际能力 是指实际作业已能熟练到某种程 度 。一般人们通常采用成就测量来评定一 个人在知识或技能方面达到的成就,就是 考察人的实际能力。
情商(EQ)
丹尼尔. 戈尔曼(1995)
自我把握的能力
自我意识
控制情绪
自我激励
对他人的感知能力
理解他人的情绪
富有同情心
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人际关系
领导
可信度(信誉)
精品文档
情商自我测试
• 1. 看到自己最近一次拍摄的照片,你有何想法? • A.觉得不称心 B.觉得很好 C.觉得可以 • • 2. 你是否想到若干年之后会有什么使自己极为不安的事? • A.经常想到 B.从来没有想过 C.偶尔想到过 • • 3. 你是否被朋友、同事或同学起过绰号、挖苦过? • A.这是常有的事 B.从来没有 C.偶尔有过 • • 4. 你上床以后,是否经常再起来一次,看看门窗是否关
• 潜在能力 是通过采用人格测验来预测或估 计个人接受训练后可能在知识或技能方面 达到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四、个体行为规律
(一)行为概述
(三)个体行为规律
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 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基本特征: (1)目的性。(2)自主性。 (3)社会性。(4)连续性。 (5)持久性。(6)可塑性。
01 02
03 04
(二)人的行为模式
1.S—R模式 2.S—O—R模式
X理论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懒惰; 2.多数人胸无大志; 3. 目标是相互矛盾; 4.多数人满足基本需要; 5. 少数人能成为管理者。
基于“经济人”假 设的管理和评价
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 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第一节 人性假设
二、“社会人”假设
“经济人”
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人的本性,即资本主义 的利己主义,每一个人的所有活动都会受到利己 心的支配,这种个人利益的追求者就称为“经济 人”。
“经济人”的观点
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 益,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其 他人的利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利益,进而形 成总体社会利益。
(三) 对“自我实现人”假设的评价
事实上,人格和人性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的 物质基础上,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 响实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动改造、变 革的结果。
第一节 “复杂人”假设:
1.每个人的需要和能力各不相同,工作动机复杂多变。 2.人在组织中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和动机。 3.人在不同的组织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动机模式。 4.人能否感到满足,愿意为组织出力,取决于他本身的动机模式、组织关系、工 作性质、个人能力等。 5.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相应做出不同 的反应。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引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学科,旨在了解和预测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二、个体心理在组织中的作用个体心理在组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个体的态度、动机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其次,个体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其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最后,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领导方式。

三、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会对组织的绩效和氛围产生深远影响。

积极主动的个体往往能够带动团队不断进步,提升整体绩效;而消极抱怨的个体可能会破坏团队凝聚力,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了解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心理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个体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方式,例如情绪低落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而积极心态的员工则更容易展现出高效的工作表现。

同时,个体的行为会反过来影响其心理状态,形成一个循环。

五、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生活经历、组织文化等。

人格特质对个体心理与行为有着深远影响,例如外向性的员工更善于与人交往,而开放性的员工更乐于接受新观念。

生活经历也会塑造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如曾遭遇挫折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

六、如何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组织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发挥个人潜力,激励团队协作。

其次,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支持。

最后,注重员工心理健康的培训和关怀,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七、结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了解和引导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对组织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更全面地认识个体心理与行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从而为组织管理和个体发展提供参考。

组织行为学理解组织内部的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

组织行为学理解组织内部的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

组织行为学理解组织内部的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组织内部的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

通过研究这些行为和协作过程,管理者可以了解员工的动机、行为和互动方式,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引导团队,提高组织绩效。

本文将从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

一、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组织中每个员工个体的行为表现和动机。

了解个体行为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从而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

1. 动机理论动机是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影响着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积极性。

常见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才会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追求。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工作动机分为满足因素和激励因素,满足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等,而激励因素则是个体通过工作本身获得的满足感。

2. 个体行为特征除了动机之外,个体行为还受到个体的性格、能力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性格特征包括外向性、亲和性、开放性等,不同性格特征的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和相处方式上会存在差异。

能力是个体在工作中表现优劣的重要因素,管理者需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安排适合的工作任务。

而个体的态度则对工作表现和团队合作产生重要影响,正向的工作态度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二、团队协作团队协作是组织内部的协同合作过程,在现代企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的团队协作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的整体绩效。

1. 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指创建和维护一个高效的工作团队,其中包括确定团队目标、选择合适的成员、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等。

团队建设需要管理者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激励员工参与团队合作,并及时解决团队内部的冲突。

此外,管理者还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性质和团队成员的特点,制定适当的团队组织形式,例如分工合作、项目团队等。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研究员工在组织内部行为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强调个体、团队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提升组织绩效和员工幸福感。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理解组织行为学的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和激励员工,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的要素:个体行为组织行为学关注个体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个体行为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动机与激励:人的行为通常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或获得某种奖励。

了解员工的动机和如何激励他们,可以帮助组织达到更好的绩效。

2. 人格特质与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这些特质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了解和评估员工的人格特质,有助于更好地适应他们的工作和工作环境。

3. 情绪与情感:情绪在工作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满意度。

有效管理员工的情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幸福感。

二、团队的要素:团队协作组织行为学还关注团队如何协作和取得共同目标。

团队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团队动力与激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矛盾会直接影响团队的绩效。

了解如何激励团队成员,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合作性,对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团队决策与沟通:团队决策和沟通是团队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团队决策和沟通,可以提高团队的决策质量和工作效率。

3. 领导与权力:领导风格和权力对于团队的发展和绩效也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不同的领导风格和权力分配方式,有助于提高团队的效能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三、组织的要素:组织结构与文化组织的结构与文化是组织行为学的关键领域,它们对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行为有深远影响。

1. 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内部的权力和职责分配,以及信息流动和决策制定的方式。

了解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设计方式,可以优化组织的运作和效能。

2. 组织文化与价值观: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持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五章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五章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意义、特征、规律、角色、类型,以及决定个体行为的个性因素、共性因素、职业生涯的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个体行为概述一、个体行为的意义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是组织整体行为的基础,是组织中群体行为的具体体现。

任何组织目标都要通过个体行为去实现,组织行为的效能与价值最终取决于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效能与价值之和。

所以,认识个体行为的规律,加强对个体行为的管理,是组织行为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个体行为是构成组织行为的基本元素个体行为作为构成组织行为的基本元素,是由个体行为的结构属性所决定的。

组织行为是由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的整体行为构成的,而群体行为、整体行为又是以个体行为为元素所形成的,是个体行为的有机组合。

(二)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管理的基本对象个体行为作为组织行为管理的基本对象,是由个体行为的主体属性所决定的。

人是组织管理的主要对象,组织目标要靠人去实现,其他资源的能量要靠人来释放,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

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就必须以具体的人即个体的人为基本对象,以个体人的行为为管理的基本点。

(三)个体行为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个体行为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是由个体行为的功能属性所决定的。

个体是构成群体、整体的基本单位,群体、整体所具有的功能都是在个体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体功能的有机组合。

(四)个体行为是体现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个体行为作为体现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是由个体行为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

组织文化有行为化的、物象化的、符号化的等多种表现形式,而以个体行为为基础的行为化的表现形式是组织文化的主体形态。

二、个体行为的特点(一)个性化——主体特征与组织中的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整体行为相比较,个体行为作为以个体成员为主体的行为必然具有个性化的主体特征。

(二)职业性——角色特征与社会中一般的个体行为相比较,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具有职业性的角色特征。

组织行为学原理

组织行为学原理

组织行为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原理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类在组织中的行为、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这些关系的因素。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组织行为学原理。

一、个体行为1. 个体动机个体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实现某种目标或愿望的内部力量。

它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类型。

内部动机来自于个人内心深处,如自我实现、成就感等;而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界刺激,如奖励、惩罚等。

2. 个体知觉个体知觉是指个人对周围环境和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它可以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决策。

而这种感知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验、文化背景等。

3. 个体学习个体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反馈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它可以通过正向强化、负向强化、惩罚和消极反馈等方式实现。

二、群体行为1. 群体动态群体动态是指在组织中成员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形成阶段、风暴阶段、规范阶段和执行阶段。

2.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在组织中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决策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集思广益、多数原则等方式实现。

3. 群体合作群体合作是指在组织中成员共同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协调和沟通等方式实现。

三、领导行为1. 领导风格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处理问题和与下属交往的方式。

它可以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自由型等多种类型。

2. 领导行为领导行为是指领导者在组织中具有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它可以通过激励、赞扬等方式实现。

3. 领导效能领导效能是指领导者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贡献度。

它可以通过有效地激励下属,提高团队凝聚力等方式实现。

四、组织结构1. 组织设计组织设计是指组织结构和职位分配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层级结构、职能划分等方式实现。

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

它可以通过传统、符号和仪式等方式实现。

3.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内部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而进行的改变。

它可以通过管理者的领导、员工的参与等方式实现。

组织行为学第3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3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第3章个体行为的基础第一部分:本章概要1.1 重点概念1.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2.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的知觉。

3.选择性知觉(selective perception):人们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个性、定型的知觉及心理预期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而本能地忽略或歪曲那些使他们觉得不舒服或威胁到他们观点的信息。

4.晕轮效应(halo effect):指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突出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

5.归因(attribution):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内的内部责任来源;外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外的外部责任来源。

6.情绪(emotion):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

当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感到快乐或害怕时,你就是在表达你的情绪。

也就是说,情绪必须针对某一具体的客体产生。

7。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EI):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8.情绪失调(emotional dissonance):人被要求的情绪与真实情绪之间的冲突9.态度(attitudes):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相对积极或消极,喜欢或不喜欢。

10.压力(stress):当超出正常水平的心理和生理刺激出现时,个体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

1.2 关键知识点1.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包括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自我概念、认知结构等;(2)知觉对象的特征;包括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如大小、颜色、形状等;(3)情境特征;情境或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效果。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个体行为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 影响个体行为的其它因素 对行为的激励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知觉(perception) :个体为了对环境赋予 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归因(attribution) :个体考察行为时对行 为原因的判断 学习(learning):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 持久的行为的变化
学 习
学习(Learning) :通过练习而发生的、 由直接或间接经验导致的、在人的行为 或潜在行为中产生的一种相对持久的变 化。行为改变是学习的结果。从心理学 来看,学习是指人们经过练习而获得的、 带有永久性的行为改变。 -例子:小孩的教育、员工的教育、学生 的教育。
学 习
学习的传统观点:经典的条件反射 -经典的条件反射是一种简单的学习形式, 他把条件反射同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 学习的现代观点:一个认知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包括有意识的、 积极的行为。
内向
外向
稳定
胆汁质
胆汁质,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心 境变化剧烈,抑制能力较差。易于冲动, 热情直率,不够灵活,精力旺盛,动作 迅猛,性情暴躁,脾气倔强,容易粗心 大意。感受性较高而耐受性较低,外倾 性明显。 李逵就是胆汁质的代表
多血质
多血质,情绪兴奋性高,思维言语动作 敏捷,心境变化快但强度不大,容易恢 复平静。活泼好动,富于生气,灵活性 强。乐观亲切,善交往,浮躁轻率,缺 乏耐力和毅力。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 可塑性。外倾性明显。 王熙凤是多血质的典型
第一章 个体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 影响个体行为的其它因素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
个体行为模式:历史研究 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 质
Temperament 是指个人典型的 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 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等 动力方面的特点。
气质类型和特点
多血质 胆汁质 黏液质 抑郁质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 四种体液 ●黄胆汁 ●血液 ●粘液 ●黑胆汁
气质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气质无好坏 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 成就高低 影响人的活动效率、情感 和行为
现实型 偏好需要技能、力量、
协调性的体力活动。
研究型 偏好需要思考、组织
和理解的活动。
社会型 偏好能够帮助和提高
别人的活动。
传统型偏好规范、有序、
清楚明确的活动。
企业型 偏好能够影响他人
和获得权力的言语活动。
艺术型 偏好需要创造性表达的、
模糊的、无规则可循的活动。
画家,音乐家,作家,室内装磺设计师
角色沟通练习:
埃里克森的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 自我的作用不仅仅是调和本我和超我, 更是一种发展的积极力量。 强调自我、社会文化因素在个性发展 中的作用。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2、同一性渐成说 个性发展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 在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 8个发展阶段,解决8对矛盾
第二章 个体行为
如何理解 人的行为 呢?
学习要点:
1、能力、个性、气质与管理 2、影响知觉的因素 3、归因理论 4、态度的三要素和改变态度的三个 阶段 5、员工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我国古代圣智之人的察人之法
孔子 提出对人的行为的七种测试方法:
忠诚、礼仪、能力、智慧、气节、品性和操守
远使之而观其忠 近使之而观其敬 烦使之而观其能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委之以利而观其守
错 觉
1)含义:是对外部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2)常见的错觉现象: A、视错觉 B、时间错觉 C、其他错觉
米勒· 莱尔幻觉:哪条红线更长? 两条红线完全等长。
这 些 是 完 全 的 正 方 形 吗 ?
鲁宾的面孔 /花瓶幻觉: 你看的是一 个花瓶还是 两个人的头 的侧面像
社会知觉
对人的知觉。 主要包括: 对人的知觉 人际知觉 自我知觉
(1)满意度与生产率 早期的研究中,满意度与生产率成正相关。 但后来的研究表明,这种相关并非如此简单。 (2)满意度与缺勤率 一种稳定的消极关系,中等相关 (3)满意度与流动率 呈负相关
员工如何表达他们的不满
积极性
退出
破坏性
建议
建设性
忽略
消极性
忠诚
工作投入— 指员工认可自己的工作,主 动参与工作,认为工作绩效对自己的个 人价值很重要的程度。
智商
知识:通过学习、实践等活动所获得的理 论与经验。 技能:在智力、知识的支配和指导下操作、 运用各种物质与信息资源的能力。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 2、环境因素 3、个体实践因素 4、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个 性(personality)
定义: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 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和品质的总和。
组织承诺
一般指个体认同并卷入一个组织的强度。 是一种“心理合同”。 个体确定了与组织连接的角度和程度, 特别是规定了那些正式合同无法规定的 职业角色外的行为。
组织承诺的种类
1、感情承诺:(波动性) 2、继续承诺: 影响因素主要有受教育
程度、所掌握技术应用范围、改行的可能 性、个人对组织的投入情况、福利因素、 居住时间长短等
B型人格表现
从来没有时间上的紧迫感 认为没有必要表现或讨论自己的成就和 业绩 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 充分放松而不感到内疚
霍兰德职业类型的六边形模型
现实型
研究型
常规型
艺术型
企业型
社会型
类 型
职业范例 机械师,钻井操作工, 装配线工人,农场主 生物学家,经济学家 数学家,新闻记者 社会工作者,教师, 议员,临床心理学家 会计,业务经理, 银行出纳员,档案管理员 法官,房地产经纪人, 公共关系专家,小企业主
个性的5维度(Big Five)
巴里和芒特(1991) 外倾性 随和性(易相处性) 责任心(谨慎程度) 情绪稳定性 (情绪适应性) 经验的开放性
主要个性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控制点 马基雅维里主义 自尊 自我监控 冒险性 A型人格
A型人格表现
运动、走路、吃饭节奏很快 对很多事情的进展速度感到不耐烦 总是试图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 无法处理休闲时光 着迷于数字,他们的成功是以每件事中自 己获益多少来衡量的
诸葛亮 提出“七观”法,内容涉及:
志、变、识、勇、性、廉、信
这七项考察内容分别为: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3
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基础
人的行为模式
刺激 个体心理 特征
对刺激的 个人解释 行为反应
价值观的分类
理论型:重视以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寻求真理 经济型:重视有效和实用 审美型:重视外形与和谐匀称的价值 社会型:强调对人的热爱 政治型:重视拥有权力和影响力 宗教型:关心对宇宙整体的理解和体验的综合
态度
是个人对某一客观对象所持的评 价与行为倾向。 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带有感性 色彩,带有价值观的特点
个性的决定因素
遗传 环境(成长的文化背景、早年的生 活的条件、家庭朋友和社会群体的 规范等) 情境(不同的情境要求一个人的个 性表现出不同的侧面)
个性的特征
差异性 倾向性 稳定性 整体性 社会性
个性发展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影响降低不协调的愿望
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工作满意度
工 作 态 度
工作投入 组织承诺
工作满意度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 的一般态度。
决定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心理挑战性的工作 公平的报酬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融洽的同事关系 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满意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3/任务难度(稳定) 4/机遇状况(不稳定)
不同的归因对激发成就、促进努力的作 用不同
基本归因错误:低估外部因素的影 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自我服务偏见:将成功归于内因, 将失败归于外因。
第三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价值观
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 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 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 一种持久信念。
3、规范性承诺:
复习思考题:
1、基本名词:能力、气质、个性、态 度、知觉 2、简述与工作相关的三种态度? 3、简述归因理论? 4、简述影响知觉的因素?
5、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青少年期)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人中期) 8、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
自我同一感
自我同一感(或同一性)是关于自己是 谁,在社会中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 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 理想中的人的一连串感觉。
自我同一感的形成与先前各阶段中建立 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 感有直接关系
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强调家
庭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 的意义,尤其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儿童情 感问题的理论框架。他是第一个强调早 期经验对后期发展意义的心理学家。
简评
局限: 第一,该理论过分强调性的作用; 第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某些方面不具有
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如恋母情结在某些 原始部落中就没有; 第三,没有直接研究儿童,但却建立了 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他也正因为这一 点而备受质疑。
第二节 知觉
含 义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是比感觉更高一级的反映形式。 可以定义为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 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 过程。
知觉特性 选择性 理解性 整体性 恒常性
影响知觉的因素
1)客观因素:(知觉对象) 新奇、运动、声音、大小、背景、 临近 2)主观因素:(知觉者) 态度、兴趣、需要与动机、个性、 情绪、经验 3)情境(时间、工作环境、社会环境)
社会知觉误区
选择性知觉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对比效应 刻板印象 投射 自我实现预期(皮格马利翁效应)
归因理论
高 一致性 低 个体的行为 区别性 高 外部
内部
外部

一贯性 高
内部
内部 外部 归因

观察 解释
练习:
分析一名员工上班迟到的原因
归因因素
1/个人能力大小(稳定) 2/个人努力程度(不稳定)
刺激反应机理
刺激
知觉
学习
个性
能力
动机
行为
绩效
评价与奖惩
个体行为与绩效模式 (华莱士)
个体行为--影响因素结构图
人格 工作 要求 绩效 标准
态度
能力
个体行为
知觉
价值观
组织环境 与政策
个体绩效
个体 有效性
个性行为特征
1、目的性 2、社会性 3、自主性 4、连续性 5、持久性 6、可塑性
能力
含义:ability 是人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 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两种含义: 一是指实际能力,即个人已经具备并表现 出来的能力(achievement),是个人先天 遗传基础加上学习的结果; 二是潜在能力,即个人将来可能发展并表 现的能力,又称为“性向”(aptitude)
能力的构成
1、体质能力生理素质 力量因素 灵活度因素 其他因素
2、心理素质:指人的心理成熟程度。
情商
自我把握的能力
自我意识 控制情绪 自我激励 对他人的感知能力 理解他人的情绪 富有同情心 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人际关系/ 领 导/ 可信度(信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