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上)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上)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上)元王朝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后,使景德镇瓷业出现了许多新工艺、新装饰、新器形和新画面。
其中青花瓷就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它的成功烧造,使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和装饰艺术在全国窑业中名列前茅,也因此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下面根据文献和笔者在窑址调查中对出土元青花瓷片和窑具的仔细观察分析,结合高仿元青花的实践体会,来复原元青花瓷烧制工艺中主要的四个部分.抛砖引玉,与同行们研讨。
一、胎泥、釉料的制备元代景德镇青花瓷胎泥、釉料的主要产地及其配制工艺,刘新园先生在《蒋祈著作时代考辨》、《高岭土考》等文章里有详细的论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周仁、李家治、张福康等一批专家自20世纪70年代就不断地对景德镇元青花的胎、釉和“青花+釉”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科学测试,并发表了不少论文,取得许多研究成果。
元青花的胎泥,都一致认为是景德镇南安一带的瓷石泥加瑶里高岭土混合淘洗的“二元配方”.因为南安一带的“南不”和“柳家湾不"(“不",音墩,“不子”是清初景德镇陶瓷行业就有的俗语,指原生高岭土、瓷石、釉石经水碓粉碎、淘洗后制成砖块状的原料块),A12O3含量均在17%左右。
元青花胎中的A12O3含量在19%~23%之间,高岭土中A12O3含量在33%以上,只有在南安一带瓷石泥中加入适量的高岭土,元青花胎中的A12O3含量才能提高到19%以上,这就是“二元配方”结论的由来.笔者曾在仿元青花瓷时按照以上结论进行胎泥配方,用“南不”85~80%加“瑶里高岭”15~20%,达到了仿品坯泥A12O3的含量在20%左右。
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元青花的还原焰烧成温度在1280℃±20℃。
以上配方在.此还原焰温度中烧成,只能得到欠烧的次品,产品的热稳定性也差,也影响了青花料的正常发色.根据蒋祈《陶记》所载胎泥产地有“湖坑",即湖田村以南2.5公里的“三宝莲",这里产的瓷石泥A12O3的含量为15.34%,比“南不”低;氧化钾、氧化钠助熔剂的含量4.13%和3.79%,比“南不”高,这恰是历代釉果的化学组成.如果要保证胎泥中A12O3的含量在19%以上,又可在1280℃±20℃时成正烧,只有调整以上二元配方之比例,再加入“三宝莲”釉果来增加钾、钠含量和降低烧成温度,可提高瓷胎的热稳定性。
青花瓷的创烧与成就青花系景德镇在元代始创
青花瓷的创烧与成就青花系景德镇在元代始创,它是指在瓷坯上用钴料描绘纹饰,然后上透明釉,1200度左右高温以还原焰一次烧成的瓷器,又称“釉下蓝”、“釉里青”、“白釉蓝花”。
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制胎。
胎质细腻洁白,因氧化铝含量高而不易变形。
釉色微微闪青,光润透亮,清澈明丽,与浓艳的青花相映和谐。
纹饰以松、竹、梅、花鸟、鸟兽、人物纹为主。
器物多为大件,有瓶、罐、盘、碗等。
景德镇青花在元代取得的伟大成就,景德镇青花瓷的特点:1、因为所用釉料的特殊性,使釉面呈色稳定,浓艳青幽;2、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褐落,美观耐用;3、装饰多为白地蓝花,尤如一幅清新素净的传统水墨画,幽雅隽永。
元青花碟元,景德镇窑。
高3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7厘米。
现藏江西省景德镇陶瓷馆,此碟遍施青白釉,色白中微泛青,光润透亮。
碟内沿绘双弦纹和单弦纹各一周,中有环形,绘点与草叶纹相间,内底以双弦纹画一圆圈,中绘兰叶纹。
所有纹饰皆以国
产青料绘成,色泽浅青带灰,花纹简单疏朗。
元青花碎片数件碎片上都绘有精致且复杂繁密的花纹,发色深蓝浓艳,可见是使用进口青花料绘制。
所施釉色为纯透明,属于典型至正型瓷器。
元朝的瓷器制作青花瓷的诞生与发展
元朝的瓷器制作青花瓷的诞生与发展元朝的瓷器制作:青花瓷的诞生与发展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而元朝则是中国瓷器制作的辉煌时期。
在元代,青花瓷作为瓷器制作的一大创新,成为了瓷器制作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围绕元朝的瓷器制作,详细探讨青花瓷的诞生与发展。
一、青花瓷的诞生元朝是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青花瓷的诞生正是在这个时期。
青花瓷最早起源于汉朝,但在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元代,青花瓷制作的主要突破是釉下彩绘技术的创新。
传统的彩绘瓷器采用的是釉上彩绘技法,而元代的青花瓷则通过在釉下进行彩绘,使得图案更加鲜艳丰富,且不易褪色。
这项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元代的青花瓷在艺术性和装饰性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青花瓷的制作工艺青花瓷的制作工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完善。
在元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对成熟。
首先是胎体制作。
元代的瓷器胎体制作注重细腻和坚固。
制作青花瓷的胎体主要采用高岭土和瓷石粉为原料,经过搅拌、过筛、浸泡、滤泥等工序制成。
青花瓷的胎体质地坚实,具有很好的含水性,适合进行彩绘。
其次是釉料涂覆。
青花瓷的釉料是由石英、长石、硼酸、长石等原料研磨成细粉后添加水制成。
在青花瓷制作中,釉料的涂覆非常重要,能够使瓷器更加光亮、洁净,且釉面均匀。
最关键的是彩绘。
青花瓷的彩绘是青花瓷独特之处。
在元代的青花瓷制作中,彩绘主要使用的是含铜的颜料,通过在釉下进行彩绘。
这种彩绘方式能够使得图案色泽持久鲜艳,不易褪色。
而青花瓷的彩绘技法丰富多样,有描绘人物故事的,也有表现花鸟山水的。
三、青花瓷的发展在元朝,青花瓷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青花瓷不仅在国内大量生产,而且出口到世界各地。
元代的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青花瓷的发展离不开元代社会经济的繁荣。
元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青花瓷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元代设立了专门的制瓷作坊,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同时,元代的瓷器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花瓷成为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品种之一。
元青花制作工艺
元青花制作工艺元青花是中国古代瓷器制作中的一种重要技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元青花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瓷土选择制作元青花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瓷土。
瓷土必须具备高韧性、高硬度、高耐火度等特点,以保证瓷器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通常,元青花所使用的瓷土来自于景德镇附近的高岭土,其质地细腻、颜色洁白,是制作高档瓷器的重要原料。
2. 瓷胚制作瓷胚是元青花制作的基础。
在选择好瓷土后,工匠们会使用专门的水碓将瓷土捣碎并磨成细浆。
然后,通过过滤和沉淀等工序,将细浆中的杂质去除,得到纯净的瓷泥。
最后,工匠们会将瓷泥陈放一段时间,以使其更加柔和细腻。
3. 绘制花纹绘制花纹是元青花制作的关键步骤之一。
工匠们会使用毛笔在瓷胚上描绘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如龙、凤、牡丹、菊花等。
花纹的绘制必须精细、逼真,以达到视觉上的震撼效果。
同时,花纹的布局和设计也必须严谨、协调,以达到整体上的美感。
4. 施釉施釉是元青花制作的又一重要步骤。
在绘制好花纹的瓷胚上涂抹一层透明釉料,以保护和装饰瓷器的表面。
釉料必须具备光滑、细腻、抗磨损等特点,以保证瓷器的质量和美观度。
涂抹釉料时,工匠们会使用专业工具将其均匀涂抹在瓷胚表面,以使其更加光滑、细腻。
5. 烧制烧制是元青花制作的最后一步。
在涂抹好釉料的瓷胚送入窑中进行高温烧制,通常烧制的温度高达1300℃以上的高温窑火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使瓷器表面玻化成坚硬的玻璃质层在烧制过程中窑内的温度和气氛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外观因此需要技艺精湛的工匠进行严格把控以确保元青花的烧制成功和质量精良最后制出清白雅致影青刻花和灵巧精致的刻、印、堆贴等多种技法融合而成的元代青花瓷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它不仅供给了本国之需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瓷业及中华文化对外宣传和辐射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将古老而闻名的中华文明和绚丽多姿的伊斯兰文明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华大地上多元文化交融结合的最好见证。
景德镇青花瓶的制作流程
景德镇青花瓶的制作流程景德镇青花瓶是中国传统的瓷器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景德镇青花瓶的制作过程是一个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制作流程。
材料准备:景德镇青花瓶的制作材料主要由陶瓷原料、瓷土、开胚、釉料等构成。
首先需要准备好这些材料,并根据制作需要进行筛选、调配。
开胚磨料:开胚是制作景德镇青花瓶的第一步。
开胚过程中需要用到砂子、磨料等材料,将原料中的不纯物质和粗糙的颗粒去除,使其具有更好的塑性和可塑性。
制作泥坯:将经过开胚的原料混合成泥坯,需要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机器有造型机、拉坯机等。
制作出来的泥坯比较粗糙,还需要进行修剪和润滑,使其变得光滑。
雕刻文案:围绕瓶身不同层次、大小的雕刻文案,也是景德镇青花瓶的一个特点,其文案有诗词、图案、人物等。
在雕刻文案阶段,制作师傅需要根据其设计图,在清洁的瓶身上用尖刀或挂状铁勾等工具进行刻画。
烘干:雕刻好文案的瓶身需要进入烘箱,进行烘干处理,时间根据大小和形态不同,一般为24小时以上。
上釉:上釉是景德镇青花瓶制作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决定了瓶身表面的光洁度和质感。
制作师傅在用刷子将稀释后的釉料涂于瓶身上,一般涂两遍甚至更多,每涂一遍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保证不挂花,保证每一遍上釉均匀。
完成釉料涂取后,釉料密度决定釉料上釉厚度,颜色决定釉色。
釉上后放置烘干。
修胚工艺:烘干后,景德镇青花瓶会出现一些形变、缺陷等情况,这时需要进行修胚,包括用刀修剪和打磨等过程,以修饰出完美的瓶身。
涂花:涂花是景德镇青花瓶制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需要用尖笔或画笔将颜料描绘在瓶身上。
由于涂花透明的需要观察,一般配套使用放大镜或悬臂灯。
烧制:在经过前面的制作过程后,景德镇青花瓶需要进行最后的烧制。
烧制的温度一般在1200度左右,时长需要根据瓶身的大小和形态等进行调整,约5-10个小时左右。
在烧制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避免瓷器出现变形和开裂等情况。
敲响:在烧制完成后,瓶身表面的温度较高,需要进行自然降温而不能进行直接冷却,避免瓶身开裂。
青花瓷制作过程简介
青花瓷制作过程简介景德镇手绘青花瓷的制作过程1: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
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 2:做坯(景德镇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3:印坯(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就可以进入印坯工序。
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
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
4:利坯(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5:荡里釉(圆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
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
釉,是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与玻璃有着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
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
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荡釉法,外釉我们采用浸釉法。
)。
6:画坯(荡好内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
画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长时间的研磨,配方,则是每个工作室密不可宣的了。
)7:施外釉(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
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
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 8:挖底足(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
由于我们制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功底)9:写底款、施底釉10:装釉足(釉足,初始状态是在陶轮上手工制出的小圆泥饼。
干燥后再次在陶轮上旋削出相应的造型,与每一个杯子一一对应。
带有釉足的支烧工艺,始见于官窑烧造宫廷瓷器,使用釉足支烧的瓷器器皿足部为满釉,即美观,又光滑而不至于划伤家具的表面,然而由于这种工艺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现代陶瓷工业仅用这一工艺烧造贵重的高档瓷器。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中)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中)二、成型方法成型方法是将坯泥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规格的坯体之操作方法。
也就是说确定产品器形和规格的某一工种叫某某成型方法。
景德镇自五代至今,有拉坯成型、印坯成型、利坯成型、雕镶成型和近百年来出现的压坯成型、塑性挤压成型、石膏模注浆成型等多种成型方法。
元青花的不同器形是怎样成型的呢?下面按景德镇对产品的传统习惯分类即琢器类和圆器类分别叙述:琢器:是指用阴模印坯成型或拉坯、利坯成型以及雕镶成型的瓶、罐、觚、尊、炉、盒、瓷屏风、烛台、壶之类的“立件”,景德镇将其俗称为琢器。
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把这类产品叫“印器”,因为在明以前这类产品多为阴模印坯成型。
宋氏记载其工艺说:“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整个),然后埏泥印坯,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
”虽然宋氏于明崇祯十年刊印《天工开物》,但封建社会工艺、技术的发展十分缓慢,从中也可作复原元青花琢器成型的借鉴。
1.制种模:又叫母模,用于翻出印坯用的模型。
景德镇的坯泥在印胎成型中,干燥收缩加上烧成收缩的收缩率是:直缩15%,横缩9%左右。
制种模时先按此收缩率计算出种模的规格大小,再用制模泥分节拉成“水坯”(粗坯),待将干未干时利出分节的模种(分节的基本原则是便利坯体脱模和接坯)。
扁形器塑成两半,壁是斜、直形的小器物是整个模子。
2.翻模:翻模所用的原料亦为制模泥。
用此原料围在模种周围按压拍打,使模内壁达到光滑平整,同时和模种完全相贴,再留好模壁所需的厚度,即将种模取出,晒干后经800―900℃烤烧,使模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率。
此模的工作面是在内凹面上,用于形成器物的外表面,故叫阴模。
3.阴模印坯:用适量的坯泥搓成粗泥条置于模内低一周,再用手指自下而上均匀地向上挤压,使泥与模内壁紧密相贴,挤压完后,用手撑或抹布抹平内壁,力求平整、光洁和厚薄均匀,这样可避免变形。
待坯干至坯与模有所分离时,即可将此节坯从模内取出,叫“脱模”。
元青花烧制工艺
元青花烧制工艺
元青花烧制工艺是指在元代(公元1271年至1368年)时期制作青花瓷器的技术和工艺。
元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精美的绘画而著名,被誉为中国瓷器史上的经典之作。
元青花烧制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瓷土选择:元青花瓷器采用质地细腻、含有适量粘土矿物质的瓷土,以保证瓷器的质地均匀且不易破裂。
2. 瓷胚制作:瓷胚是指未经釉烧之前的陶具坯体,元青花瓷器的瓷胚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捏制、轮拉、花丝等。
3. 施釉:瓷胚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施釉,釉料通常由石英、长石、石灰等多种矿石混合研磨制成,然后涂抹在瓷胚表面。
4. 绘画:在施釉后的瓷器表面进行绘画,元青花瓷器的绘画特点是以蓝色为主色调,并以中国传统的花草、动物、人物等题材为主题,绘画技法包括挤、蘸、笔等。
5. 烧制:经过绘画后的瓷器需要进行高温烧制,以使釉料与瓷器本体完全结合,并且形成独特的青花色彩。
元青花瓷器的烧制温度通常在1200℃以上,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烧制过程。
元青花烧制工艺在中国瓷器制作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技法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景德镇青花瓷制作流程
景德镇青花瓷制作流程
景德镇青花瓷的制作,有其独特的工艺程序。
它是在一种叫做“白胎”的基础上,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先用“分水”法制成钴蓝,再在高温烧成时以“支钉烧”法使其与坯体结合在一起,最后施釉烧制而成。
因为钴料含钴,所以在烧制过程中会有蓝色在坯体上产生。
这种瓷器就是青花瓷。
制作青花瓷有两种方法:一是“分水”法,二是“支钉烧”法。
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分水”法就是先把坯体上的坯料分成若干等份,再把这若干等份的坯料分别装到不同的窑里去烧制。
这种方法虽然很费工费时,但烧成的青花瓷质量较好;而“支钉烧”则是用特制的一种铁钉来固定坯体,然后放进窑内低温烧成,这种方法制作的青花瓷质量较差。
“支钉烧”法在瓷器烧制中是一种新的方法,它能使青花瓷在高温烧成后具有色质稳定、不易脱落、不易变色的特点。
这种方法是先把坯料放进窑里高温烧成,然后把装在窑里的青花瓷坯取出,用专用工具将这些坯料一层一层地排列在一起,用“支钉烧”法将它们与坯体结合在一起。
—— 1 —1 —。
元朝的瓷器工艺青花瓷与元代瓷器的创新
元朝的瓷器工艺青花瓷与元代瓷器的创新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瓷器工艺也以青花瓷为代表达到了巅峰。
元朝的瓷器工艺在传承宋代的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瓷器风格。
本文将详细介绍元朝的瓷器工艺青花瓷与元代瓷器的创新。
一、元代瓷器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元代继承了宋代陶瓷工艺的传统,但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创新。
元代瓷器的釉色丰富多样,釉色包括青色、黄色、白色、黑色等。
其中,元代青花瓷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而备受瞩目。
元代青花瓷制作精细细腻,采用了蓝色的颜料进行绘制。
在烧制过程中,采用了高温下的还原气氛,使蓝色颜料在胎体表面呈现出明亮清晰的色彩。
同时,元代青花瓷还加入了锰含量较高的釉料,使得瓷器呈现出独特的青蓝色调。
元代青花瓷的绘画题材多样,包括花卉、山水、动物等,且绘画技法多样,既有线描勾勒的明快,也有渲染细腻的表现手法。
二、元代青花瓷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元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绘画技法成为海内外收藏者追捧的珍品。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色彩鲜艳:元代青花瓷的蓝色釉料具有高度纯净的颜色,呈现出深沉、鲜艳的效果。
青花瓷的蓝色具有较强的遮盖能力,使绘画的色彩更加鲜明。
2.构图丰富:元代青花瓷的绘画常采用多层次的构图方式,通过变化的线条和色彩组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画面效果。
这些多层次的构图方式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技法精湛:元代青花瓷的绘画技法多样,包括勾线、点染、渲染等。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细腻生动,为观赏者呈现出良好的视觉享受。
三、元代瓷器工艺对后世的影响元代的瓷器工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元代的青花瓷技术成为后世各个朝代的瓷器制作工艺的重要参考。
其后,明代和清代的瓷器制作在元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其次,元代的青花瓷在国际贸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代的青花瓷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亚和欧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元代瓷器的艺术风格也影响了西洋陶瓷的发展,为后来的世界瓷器工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元朝的陶瓷工艺青花瓷与白瓷的制作
元朝的陶瓷工艺青花瓷与白瓷的制作元朝的陶瓷工艺:青花瓷与白瓷的制作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元朝时期,中国陶瓷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是青花瓷和白瓷的制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青花瓷和白瓷的制作工艺及其特点两个方面来介绍元朝的陶瓷工艺。
一、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及其特点青花瓷是元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之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其成为了世人瞩目的艺术珍品。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选择精细的瓷胎。
元朝青花瓷的制作基于高岭土的原料,经过精心挑选和混合,制成均匀细腻、无瑕疵的瓷胎。
接下来,绘制青花纹饰。
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蓝色花纹而闻名,这种蓝色花纹是通过在白瓷胎上使用含有钴的颜料绘制而成的。
绘制青花纹饰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匠人手工完成,他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和想象力,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纹饰。
然后,进行烧制。
青花瓷的烧制分为两次,首先进行胎釉二次烧成,然后再进行素胎釉烧制,这样可以使得青花纹饰更加鲜艳且光亮。
烧制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和烧制时间,以确保瓷器完整且纹饰色泽正常。
青花瓷的特点在于其纹饰的浓淡有致、清晰自然,蓝色的交织变化带给观赏者一种高雅静谧的享受。
青花瓷的纹饰题材广泛,常见的有花卉、动植物、山水、人物等多种图案。
元朝的青花瓷在表现手法和创意上更加丰富,堪称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
二、白瓷的制作工艺及其特点白瓷是元朝时期另一个备受推崇的瓷器品种,它以其简约、雅致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而受到世人的赞美。
白瓷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选择高质量的瓷胎。
与青花瓷相似,白瓷的瓷胎也是使用高岭土作为主要原料,经过精细的挑选和处理,制成均匀细腻的瓷胎。
接下来,进行初烧。
白瓷的初烧温度较低,这样可以确保瓷胎不变形,同时也为后续的修整工作提供了条件。
然后,进行施釉。
和青花瓷不同的是,白瓷一般施以无色釉,以保持其素雅的外观。
施釉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匠人手工完成,他们使用特制的釉料,将其均匀地涂抹在瓷器表面。
元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
元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一、高岭土选择在元代,景德镇制瓷业对于高岭土的选择非常讲究。
高岭土是一种优质瓷土,主要成分是高岭石和白云母。
景德镇地区的高岭土品质优良,是制作高档瓷器的理想原料。
在元代,高岭土的开采和加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所产出的高岭土质地细腻、洁白度高,为瓷器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瓷胎制作元代景德镇的瓷胎制作技艺已经非常成熟。
在瓷胎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采用“拉坯”和“印坯”等传统技艺,将高岭土制成各种形状的坯体。
拉坯技艺要求工匠有高超的技艺水平,制作出的坯体造型流畅、厚薄均匀;印坯技艺则是将已经制备好的泥饼印制成各种形状的坯体,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三、青花瓷工艺青花瓷是元代景德镇最为著名的瓷器品种之一。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工匠们会在素坯上描绘出青花纹样,然后施以青花釉料,最后进行烧制。
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工艺已经非常成熟,所产出的青花瓷器型美观、纹样精致、青花颜色鲜艳,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四、釉彩装饰元代景德镇的釉彩装饰技艺也相当精湛。
在元代之前,景德镇瓷器的釉彩装饰主要以白釉为主,而到了元代,釉彩的种类和施釉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元代景德镇的釉彩装饰包括青釉、白釉、蓝釉、红釉等多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此外,元代景德镇的施釉技术也相当独特,如“釉里红”、“釉下彩”等技艺,使得瓷器表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效果。
五、造型设计元代景德镇的造型设计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元代,景德镇的工匠们根据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设计出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造型。
这些造型设计既实用又美观,如扁壶、葫芦瓶、天球瓶等,都是元代景德镇造型设计的经典之作。
六、烧制技艺元代景德镇的烧制技艺也是相当独特的。
在元代之前,景德镇的瓷器烧制技艺主要以柴烧为主,而到了元代,出现了以煤烧、气烧等新工艺。
这些新工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瓷器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为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花瓷烧制工艺
青花瓷烧制工艺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1、青料加工(1)淘洗:以适量钴土矿为一批置于篾箕中,一起放入盛清水的木盆中。
将木盆放在长凳上,洗料者则坐于凳之一端,双手不停地将半浸于水中之钴矿料块向上捞起,用力向下搓洗。
然后将篾箕移出木盆,将污水倒出木盆。
再将篾箕中之料移入木盆重新加水搓洗。
经七、八次至不见混浊为止。
(2)煅烧:将洗净料装入匣钵中,满料后面上盖黄草纸一张,并以黄泥封没。
装入窑中烟囱下。
深20厘米坑内,再以掘出之土覆盖其上,将土压平。
烧好后将匣钵取出。
估计煅烧温度在1000~1100℃之间。
(3)拣选:将煅烧好的料以筛孔为1毫米和0.7毫米筛过筛。
遗留在筛上的料逐粒拣选,以色泽润、比重大、有花和发金属声者为上等料;以色暗淡、比重轻、花少音哑者为次等料。
(4)乳碾:将上等料粗、细两种各半舂碎碾细即成上等青花色料。
色料用瓷乳钵碾磨,愈细愈好,一般碾一个月方使用。
2、绘画装饰(1)画面设计:画面设计可在纸上或坯体上进行,但须与制品器型、规格、装饰部位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在纸上设计的纹样必须适应各种器物的造型曲面,最后仍须将纹样画到坯体上,再用淡墨勾出确切的纹样轮廓。
(2)过稿:所谓过稿,是将定稿后的画面设计转移到拷贝纸(通常用棉纸或毛边纸)上的操作,凡需两次以上重复绘制的图案都要进行过稿。
过稿的方法是在定稿后的坯体上,用浓黄篾灰(即黄篾竹经火烧后的墨色灰)按纹样勾出纹样轮廓。
将毛边纸或棉纸覆于其上,用手指在纸背上轻轻磨擦,使纹样清楚地翻印到拷贝纸上。
再用浓黄篾灰把翻印到拷贝纸上的纹样重描一次即可。
重复绘制时,将拷贝纸贴于另一坯体的待装饰部位,用手指在纸背上轻轻磨擦,把纹样又清晰地翻印到坯体上。
一张拷贝纸上的纹样可以反复翻印到几个坯体上,使同一画面的复制非常方便。
(3)勾线:所谓勾线,即用釉下颜料在坯体上勾勒装饰纹样的形象,一般以线条勾勒为多。
其另一作用是利用胶油料的性能,在分水时堵住颜料色水流逸,使之不致扩散到纹样线条之外。
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工艺流程
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景德镇青花瓷: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景德镇,这座坐落在江西省的千年古镇,以其精湛的陶瓷技艺闻名于世,尤其是其青花瓷,更是中国瓷器艺术的瑰宝。
元代青花瓷梅瓶造型特色与成型工艺
第23卷第1期2012年2月JINGDEZHEN'S CERAMICS·17·收稿日期:2011-11-18元代至正年间,景德镇青花瓷成熟并达到极高的工艺与艺术水平,器型繁多,为明清时期青花瓷造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青花瓷造型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出现了许多大型器物,梅瓶即是其中极具特色的重要品种之一。
器身大多高达40余厘米,中型者亦达37厘米左右,硕大的体型充分反映了元青花成型工艺的成熟与发展。
一、元代青花瓷梅瓶概述元代青花瓷梅瓶以景德镇窑产品为代表,是元青花中最负盛名的典型器物之一,以其造型端庄、器型大气、胎莹釉润、装饰精美而著称。
梅瓶在宋代时颇为风行,是重要的盛酒器皿。
元青花梅瓶传承于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梅瓶,不过二者造型上已有显著的区别。
从国内收藏来看,元青花传世量极少,梅瓶更属稀珍,可谓件件均为无价之宝,在国内藏品中以高安窖藏元青花中的梅瓶数量最多,多达六件,其造型一致,堪为元青花梅瓶之典范。
纹饰上则有所差别,两件主体纹饰为缠枝牡丹纹,另四件则为云龙纹,纹饰生动,多层装饰,与优美润洁的造型相得益彰。
元青花原产地的景德镇陶瓷馆中仅藏有一件元青花梅瓶,缠枝牡丹纹装饰,为其镇馆之宝。
江西境内的鄱阳、萍乡等地亦曾发现有元青花梅瓶。
如1985年萍乡发现的元代窖藏中即发现有两件缠枝梅花梅瓶颇为罕见。
1950年,江苏明初大将沐英墓中出土了一件非常著名的元青花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现藏于南京博物馆,绘制之精美、器型之端润,为元青花梅瓶中的极品之作。
1959年,在沐英之子沐晟墓中亦发现一件元青花梅瓶,为缠枝牡丹纹。
河北保定元代窖藏青花亦是国内著名元窖藏之一,其中发现有一对梅瓶,其一件缺盖,为八棱形,刻划有龙身暗纹然后勾以青花,四周为海水纹。
湖北武汉文物管理部门亦收藏有一件颇负盛名的元青花梅瓶《四爱图》,在腹部菱形开光内绘有四爱图,分别是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
元朝的瓷器制作
元朝的瓷器制作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朝代之一,也是瓷器制作的黄金时期。
元代的瓷器制作在技术、工艺和装饰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突破,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介绍元朝的瓷器制作过程、特点和对后世影响。
1. 元代瓷器制作的技术元代的瓷器制作技术相比之前的朝代有了显著的改进。
首先,元代采用了更为先进的胎料和釉料,使得瓷器的质地更加坚硬、细腻。
其次,元代瓷器的烧成技术更加成熟,控制温度和时间的能力更强,烧制出来的瓷器更加均匀一致。
此外,元代还引进了新的造型技术,如灰釉、五彩、窑变等,在瓷器的装饰上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
2. 元代瓷器制作的工艺元代的瓷器制作工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首先,制作瓷器的工序包括挑选胎料、制作胎坯、涂釉、装饰、烧制等。
其中,制作胎坯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工艺环节,决定了瓷器的整体质量。
其次,瓷器的涂釉和装饰是增添瓷器美感的重要环节,元代的瓷器在这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
最后,烧制环节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元代瓷器的烧制技术更加成熟,使得瓷器的质量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3. 元代瓷器的特点元代瓷器在技术和工艺上的创新使得它们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元代的瓷器胎体坚硬、质地细腻,表面光洁如镜。
其次,在装饰方面,元代的瓷器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装饰手法,如彩绘、雕刻、篆刻等,使得瓷器上的图案和纹饰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元代瓷器的装饰还注重对称和对比,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美感。
此外,元代的瓷器还流行使用青花、红彩、云龙等装饰样式,为元代瓷器增添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4. 元代瓷器对后世的影响元代的瓷器制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元代的瓷器制作技术为后来的明清时期奠定了基础,使得后世的瓷器制作得以发展和壮大。
其次,元代的瓷器风格和装饰手法对后来的明清瓷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明清时期瓷器制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同时,元代的瓷器也对世界各国的瓷器制作起到了示范和促进的作用,对世界陶瓷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工艺(装匣)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工艺(装匣)四、装匣将坯体置放于匣钵内的操作叫装匣,也叫装坯。
在明代以前的文献中有关制匣的记载不多,蒋祈《陶记》中记载了制匣、模原料的产地,此文接着又记述:“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说明制造匣钵、垫饼等窑具的作坊、人工与制造瓷器的作坊、工人,配制、淘洗精练坯泥的作坊、工人是相提并论的重要行业之一,也是形成陶瓷产业链缺一不可的。
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记载了装烧方法。
清乾隆八年唐英编《陶冶图说》也有制造匣钵装烧的章节。
以上文献结合对元代青花窑址的调查资料可以明确如下几个问题:1.元代青花窑址中漏斗式匣称“大器”匣,底不很平;直桶形平底匣称“小器”匣,底较平。
“大器”匣装的是碗、盘、碟等,多为圆器,均一匣装一器(见插图);“小器”匣装的是瓶、罐、觚、壶等,多为琢器,有的一匣装一器,有的一匣装一大件,下部插装小件(见插图),有的一匣内满装相同或相似的多器,以提高装烧密度和节省烧炼成本为目的。
不同规格的产品选择大小适合的匣钵装烧,所以“大器”和“小器” 匣钵也有各种大小规格。
(见插图)2.装元青花的匣钵由于底不很平,都必须在匣底铺一层垫渣。
此垫渣是用早稻谷壳灰拌深酱色(含铁、锰较高)的匣土渣或高岭土渣(见图1)。
用瓷质圆形“拍子”(见图3)拍打平整后装坯的。
有的直接置于垫渣之上,“底空处以沙实之”,如大盘底内用此垫渣填满,顶住底板,使在烧成时底不下沉。
所以,器足端和底部多有粘渣痕(见图2)。
还有的“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即用匣泥饼垫烧。
3.胎体在装匣之前,必须将足端上的釉用刀(竹、铁质刀均可)刮去,景德镇俗称“取釉”,使圈足留下了工人操作时迅速、干脆利索的刀痕。
此装烧法会给器底带来以下特征。
①元青花产品的沙足、底有的有火石红,有的没有火石红。
这是为什么呢?根据我仿古瓷经验,器物产生火石红的原因是:窑刚歇火阶段,由于窑内会进空气,空气中的氧会使涩胎表面的低价铁产生二次氧化,从新生成三氧化二铁,涩胎上火石红就产生了。
元青花瓷器的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
元青花瓷器的制作材料及制作⼯艺元青花瓷器的制作材料及制作⼯艺现代仿元青花器已⽆法获取与元代⿇仓⼟成分相同的⾼岭⼟,多⽤⼯业化机械加⼯的胎泥制坯。
这种胎泥由于⽤球磨机碎料,真空练泥,没有陈腐过程,因此烧成后的仿品胎质过于细密,胎内没有空隙,胎体⽐重⼤,⼿感沉重,露胎⾯细⽩⽆砂隙(图4)。
近⼏年来为了在制泥⼯艺上仿古,景德镇周围许多瓷⽯、瓷⼟产地的江边河畔⼜出现了⼀些⽤⽔轮作动⼒的⽔椎制泥作坊,专门向仿古瓷作坊供应泥料。
据⼀位⾏家⾥⼿介绍,这类泥料⽐机制泥料“有性,好⽤得多”。
但⽆论如何,⽤这种缺少较长时间陈腐⼯序的泥料烧制出来的仿元青花瓷在露胎处仍显⼲涩,没有元青花真器露胎处那种粗⽽不⼲、润腻不涩的质感。
当然,这种感觉不是看了⽂字就能⽴马掌握的,要多摩挲元青花标本,才能找到感觉。
鉴定元青花瓷⾸先要了解它的制作材料。
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只使⽤瓷⽯⼀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器易於变型。
早期景德镇瓷多中⼩件这是主要原因之⼀。
南宋后期⾄元初,在⿇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即⿇仓⼟,现在通称⾼岭⼟),经研究在瓷⽯中掺⼊20%左右的⾼岭⼟,耐温⾼,⾛型少,提⾼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
这就是⼆元配⽅制胎。
具体配料⼀般掌握⾼岭⼟在五分之⼀,瓷⽯占五分之四上下。
⼆元配⽅的使⽤是景德德制瓷⼯艺的⼀⼤创新。
元代器⼤器制作⼀般采⽤外淋釉,内荡釉的⽅法。
因此有的釉⾯有不平整⼿感和釉淌现象,⼝沿釉层厚,器⾝较薄,⼤瓶,⼤罐,⼤壶,⾹炉之类器物。
⼴⼝瓶类,可见内壁稀薄釉⽔,但不均匀,有荡釉痕迹。
有的器物内壁刷护胎泥,刷痕明显。
⼩⼝类器物如梅瓶,⽟壶春瓶,外侧采⽤流釉法,⼝沿有釉,内壁很少荡釉,元青花仿品使⽤现代配⽅灰钙釉,釉⾊⽩中泛青,有的过⽩,施釉⽅法采⽤现代⽓泵吹釉,釉⾯平滑,内壁刷痕不⾃然,多看,多对⽐,就能发现不同之处。
①⽤⿇仓⼟成胎,可以提⾼炉温,瓷胎不易变形②胎⾊较⽩,微显青灰⾊阶③胎⾻⾥⾯含有⽓孔较多,鉴于⼿⼯制胎的原因,胎⾻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④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元青花瓷器的制作过程
元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种重要瓷器,以其独特的青花装饰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闻名于世。
元青花瓷器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材与制胎:首先选择优质的瓷土,经过淘洗、筛选、混合等过程,去除杂质,制成瓷胎。
瓷胎的制作通常采用轮制法,将瓷土放在陶轮上,通过手工操作使其成型。
2. 干燥与修整:成型后的瓷胎需要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待其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修整,去除多余的泥土,使器物表面平滑。
3. 上釉:在瓷胎干燥后,会进行上釉的工序。
釉料通常由多种矿物质混合而成,具有透明或半透明的特性。
釉料涂在瓷胎上,可以通过刷、喷、浸等方法进行。
4. 绘制青花纹样:在釉料干燥后,工匠会用含有氧化钴的颜料在瓷胎上绘制各种图案。
这些图案通常包括山水、花鸟、人物故事、吉祥纹样等传统题材。
5. 二次烧制:绘制好青花纹样的瓷器会再次放入窑中进行高温烧制。
这个过程中,氧化钴在高温下与釉料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青
花的蓝色。
烧制的温度通常在1300℃左右。
6. 出窑与检查:烧制完成后,瓷器从窑中取出,进行冷却。
工匠会对成品进行检查,剔除有瑕疵的瓷器,确保每件元青花瓷器都达到一定的艺术和工艺水平。
7. 打磨与包装:合格的瓷器会进行打磨,去除表面的粗糙部分,然后进行包装,准备出售或收藏。
元青花瓷器的制作技艺复杂,每一步都需要工匠的精细操作和艺术创造力。
这种瓷器不仅在中国受到珍视,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
元代青花瓷 景德镇
关于元青花的几个谜题
• 元青花之谜--蓝色纹饰
青花的创烧有宋代创烧说和唐代创烧说,但地点都不 是景德镇,与景德镇没有传承关系,也没有因果关系。而 且到目前为止,几乎未见完整器,都是一些残片,这些残 片的胎质跟景德镇的胎质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也不能认 为所谓的唐青花、宋青花跟元青花有什么直接关系。 元青花有很多谜。第一个谜就是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首先,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波斯的 工艺提倡繁缛,与宋的追求完全不一样。蒙古当时跟西域 的关系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 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中亚、西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 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崇尚伊斯兰文化的突厥 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带来 了西域的文化。
青花花卉八宝纹盘(元)
盘内纹饰繁密,分别以 祥瑞花纹、缠枝番莲、海水 波浪和如意卷云等层层布满, 共达六层之多。妙的是白地 青花和青花白地交替运用, 并不觉其臃肿反觉其疏密有 致、主次分明、流畅自然。 圆心饰以绽开的莲花,和围 着圆心的八宝,都说明这种 纹饰与佛教有关。元青花瓷 常绘以“珍宝”(八宝), 如双角、银锭、火珠、珊瑚、 火焰犀角、法螺、双钱、火 轮等。因无固定格式,也可 重复出现,故又称杂宝。
景德镇瓷器
——不得不说的青花瓷 如果说元青花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么元青 花《鬼谷子下山》瓷罐则是开天辟地的稀世珍宝,《鬼谷 子下山》创造于帝王大举建功立业时期,是建功立业的霸 业之罐!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 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 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 亿,堪称天价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 纪录。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纷纷为之着迷。《鬼谷子下 山》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青花瓷,更是再现了元代青花瓷的 风采。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人们为它着迷,它的魅力何在? 下面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元青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揭秘(上)
元王朝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后,使景德镇瓷业出现了许多新工艺、新装饰、新器形和新画面。
其中青花瓷就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它的成功烧造,使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和装饰艺术在全国窑业中名列前茅,也因此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下面根据文献和笔者在窑址调查中对出土元青花瓷片
和窑具的仔细观察分析,结合高仿元青花的实践体会,来复原元青花瓷烧制工艺中主要的四个部分。
抛砖引玉,与同行们研讨。
一、胎泥、釉料的制备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胎泥、釉料的主要产地及其配制工艺,刘新园先生在《蒋祈著作时代考辨》、《高岭土考》等文章里有详细的论述。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周仁、李家治、张福康等一批专家自20世纪70年代就不断地对景德镇元青花的胎、釉和“青花+釉”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科学测试,并发表了不少论文,取得许多研究成果。
元青花的胎泥,都一致认为是景德镇南安一带的瓷石泥加瑶里高岭土混合淘洗的“二元配方”。
因为南安一带的“南不”和“柳家湾不”(“不”,音墩,“不子”是清初景德镇陶瓷行业就有的俗语,指原生高岭土、瓷石、釉石经水碓粉碎、淘洗后制成砖块状的原料块),A12O3含量均在17%左右。
元青花胎中的A12O3含量在19%~23%之间,高岭土中
A12O3含量在33%以上,只有在南安一带瓷石泥中加入适量的高岭土,元青花胎中的A12O3含量才能提高到19%以上,这就是“二元配方”结论的由来。
笔者曾在仿元青花瓷时按照以上结论进行胎泥配方,用“南不”85~80%加“瑶里高岭”15~20%,达到了仿品坯泥A12O3的含量在20%左右。
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元青花的还原焰烧成温度在1280℃±20℃。
以上配方在.此还原焰温度中烧成,只能得到欠烧的次品,产品的热稳定性也差,也影响了青花料的正常发色。
根据蒋祈《陶记》所载胎泥产地有“湖坑”,即湖田村以南2.5公里的“三宝莲”,这里产的瓷石泥A12O3的含量为15.34%,比“南不”低;氧化钾、氧化钠助熔剂的含量4.13%和3.79%,比“南不”高,这恰是历代釉果的化学组成。
如果要保证胎泥中A12O3的含量在19%以上,又可在1280℃±20℃时成正烧,只有调整以上二元配方之比例,
再加入“三宝莲”釉果来增加钾、钠含量和降低烧成温度,可提高瓷胎的热稳定性。
试验结果:“南不”74%、瑶里高岭18%、三宝莲8%左右,才是元青花胎泥的正确配方。
优质的元青花瓷胎应是三元(或多元)配方。
据我们对景德镇元青花各窑址出土的瓷片观察分析,其胎呈现如下不同现象:
①有正烧和欠烧、过烧之别;
②在正烧产品中,胎质有高、中、低之别:
高质量:洁白、细腻,极少有铁、锰等杂质之斑点,原料淘洗精细,胎断面有空隙。
它多用于烧制出口西亚伊斯兰地区的大件盘、碗、罐、瓶等和五爪龙纹官窑瓷。
这显然是“浮梁瓷局”控制使用的“御土”。
中等质量:仅白度比以上差点,其余基本同,多用于生产中、小件产品。
如玉壶春、小瓶、罐、薄胎平底折沿小盘、?F、执壶、水注、鸟食罐、印盒等。
低质量:胎灰黄、粗而干涩,有较少的大、小黑点,胎断面孔隙较多而大。
这种胎泥显然是含铁、锰量较多的淘洗胎泥中的渣料。
此渣胎会影响釉和料的发色。
所以用此泥烧制的粗碗、高足杯、小罐、小炉、小盘碟等,均釉色灰青,是用下等青料绘画,多为简笔青花纹,并呈棕黄灰青色。
以上这类粗器,在许多窑址中有出土,属内销民用产品。
元青花的釉,蒋祈《陶记》记载:“攸(游)山、山(仙)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则石垩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
”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记载:“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淘米水),盛于缸内。
”唐英《陶冶图说?练灰配釉》记载:“而一切釉水无灰不成釉,灰出乐平县(在景德镇南面四十里),以青白石(石灰石)与凤尾草迭练,用水淘洗即成釉灰。
配以‘白不’细泥(釉果不),与釉灰调合成浆,稀稠相等,各按瓷之种类以成方加减。
盛于缸内,用曲木棍横贯铁锅之耳,以为舀注之具,其名曰‘盆’。
如泥十盆,灰一盆为上品瓷器之釉;泥七、八而灰二、三为中品之釉;若泥灰平对、灰多于泥则为粗釉。
”以上说明:①攸(游)山、山(仙)槎,距镇十七八公里的小山村和乐平县产釉灰。
②釉灰的制作方法是一层石灰石,一层槎叶、木柿,或桃竹叶,或凤尾草等,迭叠暗火烧炼,用水淘洗晒干即成釉灰,留作釉的配方。
以上对历代釉的制备工艺记载得非常详实,今日的传统青白釉、高仿青花瓷用釉,也不外乎如此。
③元青花釉是从宋代影青釉的基础上改进的,它发色青白,透明度好,流动性比影青稍差(但比明初官窑青花釉强),有桔皮。
属于釉灰加釉果的钙-碱釉,釉中含氧化钙量在8~10%左右,釉原料配方为:釉灰10~14%左右,釉果90~86%左
右。
此釉在漏釉、缩釉露胎处易产生火石红。
另外,由于釉质好,柴窑烧成等重要原因,所以它还具有釉面光滑如镜、温润如玉、肥如堆脂、光泽柔和的古瓷釉面的共同特征,这是赝品不可及的。
(未完待续)
(责编: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