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3e045a0b0722192e4536f645.png)
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
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即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原理及模仿学习原理。
1.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强调条件化刺激和反应的联系及其后继反应规律,解释行为的建立、改变和消退。
2.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总结出两类反应,由刺激引发的“应答性反应”,和由有机体发出的“操作性反应”。
在应答性行为中,有机体是被动对环境做出反应,而在操作性行为中,有机体是主动的作
用于环境。
经典条件作用只能用来解释基于应答性行为的学习,斯金纳把这类学习称为“S(刺激)类条件作用”。
另一种学习模式,即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作用的模式,则可以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他称为“R(强化)类条件作用”。
斯金纳控制行为的观点是以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为基础的。
他的操作条件反射原则,阐明了“奖励性”或“惩罚性”操作条件对行为的塑造。
此原则假定:行为的改变之所以产生,都是因为行为后面伴随着某种特别的结果。
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模式实际上都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习得的,学习者无须事事通过亲身接受外来的强化进行学习,而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替代性地得到强化。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和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9290fb7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6.png)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答:首先他们研究的都是外部刺激和主体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其次,见以下表格
操作性条件反射:
小狗学会给人作揖
当小狗遇到客人来的时候,回又摇尾巴又高兴的跳来跳去,有时甚至高兴的举起两只前爪作揖;当小狗表现出作揖动作后,客人便给小狗喜欢吃的食物作为奖赏;如此反复多次呈现后,小狗见得客人后作揖的行为频率便会增加了,经过不断的强化,小狗便学会了给人作揖;
经典性条件作用:
学生考试焦虑的形成
学生会对家长和教师的批评感到害怕,从而产生焦虑;如果学生考试失败后,家长和教师不会对其做出不良反应,学生是不会产生焦虑的,但是,当学生考试失败后,家长和教师对其进行惩罚和批评,学生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这两种刺激经反复多次配合作用于学生是,就会使学生产生了一考试,就会产生焦虑的条件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反射的区别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反射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3fb889e15ef7ba0d4a733b3c.png)
给某人尝一枚酸杏, 他吃后,分泌唾液, 重复多次,只要让 他看到杏,他就会 分泌唾液
先产生无条件反应, 然后给予不断的强 化刺激,产生学习
学生回答问题,得 到老师的肯定与表 扬,学生以后回答 问题的积极性提高
事例
三、消费者行为学中 消费者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到对商品的良好的情感,由于良 好的情感而购买商品。 而操作性条件反射下,消费者通过强化物的安排,如奖券、积分、赠 品、试用等方式学习到对商品良好的态度,进而再次购买。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反射的区别
一、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先天的,即唾液分泌行为,它联 结的是条件刺激,属于被动行为;后者的行为是后天形成的,联结的是强化(狭 义视为强化物),属于主动寻求刺激的行为。
二、 行为与刺激的关系 学习的发生
经典条件反射 S——R
操作性条件反射 R——S——R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db2bce584b73f242336c5fc2.png)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
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
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
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
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483b9b5d6edb6f1aff001f5d.png)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
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
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
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
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acde9c580242a8956aece490.png)
2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由美国心理学家斯 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 改变。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 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 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 关。
实用文档
斯金纳实验
实验过程;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 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 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 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 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 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 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 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 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 作。
实用文档
经典事例
红花奖励
小狗作揖
实用文档
适当惩罚
3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联系
A.两者都需要强化才能建立起来,并且都有消退抑 制和自然恢复现象。 B.两者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如果一种条件 反射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原来
的刺激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发射。
C.两者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第六组
实用文档
目录
Content
又是一年蝉鸣时
定义 事例 两者联系 两者区别
实用文档
1
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 (又称巴甫洛 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 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 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 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 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 反应。
实用文档
巴普洛夫实验
实验过程: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 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 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 激,及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 刺激,如铃响,这条狗就会逐渐“学 会”只在有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 泌唾液。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3312474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0.png)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1. 引言条件反射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到环境刺激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联。
在心理学中,条件反射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和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
本文将探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学习方式。
2. 经典条件反射的定义和特点经典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19世纪末提出的。
它主要关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经典条件反射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重复刺激一种中性刺激和一个有反应的刺激的组合,使得中性刺激可以引发与有反应刺激相似的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的典型实验是巴甫洛夫的狗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巴甫洛夫用食物作为有反应刺激,将食物与铃声这种中性刺激同时呈现给狗。
经过多次重复,当只有铃声响起时,狗开始分泌唾液,即表现出条件反射。
3.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定义和特点操作性条件反射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对行为的后果进行评估和调整来学习的过程。
行为是通过试错和反馈来塑造和改变的。
以斯金纳的老鼠实验为例,操作性条件反射可以更好地解释动物行为的学习机制。
在这个实验中,老鼠被放置在一个箱子中,箱子中有一个按键。
一开始,老鼠随机按压按键,直到偶然触发了一个食物的释放器,老鼠会收到食物的奖励。
经过多次尝试后,老鼠会学会只有按下按键才能获得食物,即明确了按键和食物之间的关系。
4.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虽然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都是条件反射的一种形式,但它们在几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关注点不同:经典条件反射关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强调外界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操作性条件反射则关注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强调行为在获取结果方面的作用。
•学习方式不同:经典条件反射主要是被动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基于外界刺激的一致性。
学习理论中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学习理论中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https://img.taocdn.com/s3/m/e9cdc77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10.png)
学习理论中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是关于个体在学习中如何获取新的行为、技能和知识的研究领域。
在学习理论中,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对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进行详细介绍,并比较它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和应用。
一、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在19世纪末提出的。
条件反射是指一种学习形式,其中通过将一种刺激与一个特定的反应相关联,个体会在接受刺激时自动出现这种反应。
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实验是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他通过给狗提供食物的同时发出铃声,逐渐使狗将铃声与食物联系起来,最终只要听到铃声,狗就会流口水。
条件反射的形成是通过联结刺激和反应来实现的。
在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中,食物是无条件刺激(US),引起口水分泌是无条件反应(UR),而铃声是条件刺激(CS),引起口水分泌的条件反应(CR)。
在这个实验中,通过多次重复刺激和反应的关联,最终形成了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
例如,当我们闻到美食的香味时,口水会不自觉地分泌;当听到火警警报时,我们会立即做出逃离的反应。
条件反射的形成有助于我们自动地对环境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森斯基于20世纪初提出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形式,其中个体通过试错和反馈机制来学习与特定行为相关联的结果。
操作性条件反射也被称为仪式化学习。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行为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而是通过与特定结果相关联而具有意义。
例如,老鼠在实验中按下一个特定的杆,就会得到一块食物。
经过多次试验,老鼠将学会通过按下杆来获取食物。
这个过程中,按下杆是操作行为,获得食物是操作性反应。
与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主动学习的过程。
个体通过试错来探索并学习特定行为的结果,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获得期望的结果。
操作性条件反射在行为心理学和动物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神经科学研究、动物行为和训练实验等领域。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73a66a1d1f34693daef3eda.png)
3、动作复现过程
即把符号性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 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的 过程。个人对榜样行为的再现过程, 又可以分解为:反应的认知组织、反 应的起动和监控、在信息反馈的基础 上对反应的精练一开始就能转换成正确无误的行为是很少见的。 通常,人们是通过榜样作用习得和掌握与新行为近似的东西, 然后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不断地自我调整和自我矫正,才逐渐 掌握新的行为技能。因此,一个人即使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榜 样行为,并把它经过编码后很好地保持在记忆中,但是如果 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因此,动 作复现过程决定了那些已经习得的动作转变为行为表现的范 围和程度。
2、保持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二个心理过程就是保持过程。榜样 行为引起人们的注意之后,虽然榜样行为不再出 现,但它仍能影响观察者,这是由于观察者对注 意到的榜样行为保持的结果。班杜拉认为,人们 是通过以符号的形式把榜样行为表象化而进行保 持的,即榜样行为是通过符号这一媒介被保持在 长时记忆中的。他指出,观察学习的保持主要依 存于两个系统: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在儿童发 展的早期,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当儿童的言语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言语编 码就成为主要的信息保存形式。
• 当然,以上四个过程是不能分割的,对它们 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 总之,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具有极重要的 作用。它使得人们不但可以超越经由赏罚控 制来学习直接经验的限制,而且可以也使人 超越事先设计的学习情境的限制,随时随地 地进行学习。人的许多社会性行为都是通过 观察学习而获得的。
社会学习理论的经典实验
顿悟的概念
• 顿悟即突然觉察到解决问题的 办法,它是通过个体理解事物 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等实 现的。
早期顿悟学习理论的作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a6e166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a.png)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1. 引言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理解人类学习和行为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行为与特定刺激之间建立起联系的一种学习过程。
本文将介绍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原理以及相关实验研究,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心理学概念。
2.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定义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过程,通过此过程,个体可以学会在特定的情境中如何采取行动以获取有利的后果,或是避开不利的后果。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行为被认为是一种工具,通过行为个体可以引发特定的刺激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进而对自身行为产生调节。
与之相对的是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而无需进行特定的操作。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相辅相成,在心理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3.1 初始阶段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初始阶段,个体对于特定行为会产生自发的反应。
这种反应可能是源于本能,也可能是基于前期学习得到的行为模式。
3.2 表现阶段在表现阶段,个体的行为开始出现与特定刺激之间的联系。
当个体进行特定行为时,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刺激,该刺激可能会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后果。
3.3 建立阶段在建立阶段,个体通过频繁的行为与刺激的重复联系,逐渐建立起行为与刺激之间的条件反射。
这种条件反射能够在个体再次面对特定刺激时引发相应的行为反应。
3.4 消除阶段在消除阶段,如果个体的行为不再与特定刺激相联系,或者特定刺激不再带来明显的后果,那么操作性条件反射会逐渐消失。
4.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操作性条件反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是俄国科学家Pavlov的实验,他通过实验在狗身上观察和揭示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
另外,美国心理学家Skinner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成功地建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与实证。
【精品】XX大学《心理学》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习题附参考答案
![【精品】XX大学《心理学》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习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5a50ad168884868662d61d.png)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一、判断题()1.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
()2.把感觉器官得到的信息,向中枢神经部位传递的神经叫做运动神经。
()3.反射就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4.只要有脑,就可以产生心理活动。
二、选择题1.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主要包括()三部分。
A细胞体、树突、轴突B细胞体、树突、髓鞘C突触、树突、轴突D细胞体、终纽、轴突2.主管身体平衡和协调动作的器官是()A大脑B小脑C脑干D脊髓3.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是()A大脑皮层B小脑C脑干D胼胝体5.新生儿生下来就会吸吮,这是()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6.遇到危险,个体会下意识地做出躲避动作,这属于()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7.杂技团的小狗听到主人指令,就做各种表演,这是()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8.“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是()现象。
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9.冷的时候就会起鸡皮疙瘩,说的是()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10.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某学生总是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这是()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11.在教师讲解了例题之后,学生能够顺利解决相似的其他练习,这是()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12.跳水运动员通过反复训练,能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空翻转体动作,这是()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以上都不是13.常言说的“画饼充饥、惊弓之鸟、望梅止渴”,是()反射。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两者协同发生D以上都不是14.“谈梅生津”属于()反射。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两者协同发生D以上都不是15.聋哑人看到新闻导播的手势语,就明白新闻的内容。
这是()反射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两者协同发生D以上都不是16.盲人通过触摸盲文,能读懂文章和故事。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2)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2)](https://img.taocdn.com/s3/m/2d95efc2360cba1aa811daf9.png)
强化:行为之后的某些刺激或事件导致行为重复 发生的概率增加。 强化物:行为之后能增加行为发生概率的刺激或
事件
强化的偶然性或依随性,‚偶联‛
(contingencies of reinforcement)
迷信行为,鸽子的迷信
刺激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 二、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强化理论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 二、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基本概念 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 ) 亦称工具性条件作用(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斯金纳所描述的条件作用形式。 指有机体的操作性行为因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 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 或者说,有意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
公式为:S → R
人生下来就有许多原本联结(原始趋向),教育就 是保存、消除、利导和改变它们 人心就是一个联结系统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 一、桑代克试误—联结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
学习的过程:盲目的尝试与错误(trial and error) 直至成功的渐进过程 每个刺激—反应联结都是经由①先是错误的反应多 于正确的反应, ②而后逐渐变为正确的反应多于错 误的反应, ③最后达到全部为正确反应的程度。 经由此种历程的学习方式,称为试误学习。
B. F. Skinner (1904—1990)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 二、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实验
Skinner Box(1938)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 二、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基本思想和特色 继承和完善了桑代克的迷箱实验和效果律概念,明 确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并使之对教育实践 产生了巨大作用。 描述性研究,对行为的客观描述,预测和控制 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查明引起反应概率变化的条 件。所以心理研究者的任务就是①给予已知的刺激, ②观察学习者的反应,③从而探究学习的规律。 操作行为主义,极端的客观、实证主义
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条件作用比较
![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条件作用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f528a26866fb84ae45c8d5d.png)
三、强化学说
1 概念 强化: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 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 强化物vs.惩罚
2 强化类型 正强化vs.负强化
3
强化使用的原则:普雷马克原理(祖母原则)
4 强化的安排
连续强化vs.间歇强化
强化安排
连续强化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十分有效,但对意志力、耐挫力 培养效果不好。儿童和斯金纳箱的白鼠一样,当给予连续强化时, 抗消退力很低,很容易放弃正确行为。一些纵容孩子的父母,很 容易让孩子得到奖励,这会使孩子认为生活太容易、太简单方便, 所以孩子缺乏一些父辈们信奉的传统美德就不足为奇了[1]。
教师要利用这些操作行为技术,引起学生有意义的行为变化。 所以好的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即安排合适的强化序列, 并通过这些强化使学生产生适当的行为反应。利用强化技术 关键在于强化要及时,因此,他特别推崇机器教学。
四、行为的学习
斯金纳认为反应的后果影响进一步的行动,这些后果产生于
外部环境,环境引起行为的变化,一个人将来做什么或不做
– 局限:
• 把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等同起来,简单归结为操作性条件反射,过 于偏狭。 • 不注重人学习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将人等同于学习机器
[练习]理论的应用
第四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学习的基本形式,即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已 经得到了彻底的研究,而那种更普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即
通过观察而进行的学习却基本上被忽视了(bandura,1974)”换
言之,班杜拉就是要弥补传统行为主义的这一大疏忽,因而对观 察学习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1]。 班杜拉关注在复杂社会背景情景中发生的学习.在班杜拉看来, 任何一种合适的学习理论,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个体是怎样在 社会情境中习得一种新的反应的?行为主义者,如斯金纳认为, 是由于个体在做出反应时得到了奖励。尽管证据表明,通过操作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893be9b3783e0912a2162aec.png)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分别了解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与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并且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我们的做题有很大帮助“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
而很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赵忠莉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
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比如,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形成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
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
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 (operant conditioning):1954年斯金钠Skinner提出,说明行为的后果直接影响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有机体“知道”行为与后效的关系,并依据行为后效来调节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条件是强化。
强化(reinforcement):一个具体行为发生后,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正强化—具体行为之后,刺激结果增加→具体行为增强(给予行为者想要的东西)负强化—具体行为之后,刺激结果移除→具体行为增强(去除行为者不想要的东西)惩罚(punishment):若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伴随着一个有害或负面的影响,那么此行为发生的频率将随之降低。
以上就是关于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内容。
那么,对比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者之间又有哪些异同点呢?(一)相同点: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以强化为基本条件,都有消退的现象:1、两者实质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式2、两者形成的关键都需要通过强化,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答:首先他们研究的都是外部刺激和主体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其次,见以下表格来说明:
举例:
操作性条件反射:
小狗学会给人作揖
当小狗遇到客人来的时候,回又摇尾巴又高兴的跳来跳去,有时甚至高兴的举起两只前爪作揖。
当小狗表现出作揖动作后,客人便给小狗喜欢吃的食物作为奖赏。
如此反复多次呈现后,小狗见得客人后作揖的行为频率便会增加了,经过不断的强化,小狗便学会了给人作揖。
经典性条件作用:
学生考试焦虑的形成
学生会对家长和教师的批评感到害怕,从而产生焦虑。
如果学生考试失败后,家长和教师不会对其做出不良反应,学生是不会产生焦虑的,但是,当学生考试失败后,家长和教师对其进行惩罚和批评,学生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这两种刺激经反复多次配合作用于学生是,就会使学生产生了一考试,就会产生焦虑的条件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