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识讲义

合集下载

《记叙文》 讲义

《记叙文》 讲义

《记叙文》讲义一、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有以下几个特点:1、真实性所记叙的内容通常是作者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具有较强的真实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的原样照搬,而是经过作者的筛选、加工和提炼。

2、叙述性通过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叙述,以及对人物的活动、经历的描述来表达主题。

3、生动性记叙文往往会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能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4、主题明确虽然记叙文侧重于叙述,但也有明确的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所记叙的内容传达出一定的情感、观点或道理。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一般包含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时间明确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有时精确到年、月、日、时,有时则是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如“小时候”“去年夏天”等。

2、地点指出事件发生的地点,可能是具体的某个场所,如“学校操场”“_____的家里”,也可能是较为宽泛的区域,如“乡村”“城市”。

3、人物记叙文的核心之一就是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4、事件的起因交代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

5、经过详细描述事件发展的过程,这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

6、结果说明事件的最终结局。

这六个要素在记叙文中缺一不可,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事件。

三、记叙文的分类根据内容和写作目的的不同,记叙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写人记叙文以人物为中心,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和精神风貌。

例如,《我的老师》通过回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对学生的关心等方面,塑造了一位认真负责、关爱学生的老师形象。

2、叙事记叙文侧重于叙述一件或几件完整的事件,在叙述过程中揭示主题。

比如,《一次难忘的旅行》讲述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困难和收获,表达了对旅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中学语文记叙文阅读重点和知识点

中学语文记叙文阅读重点和知识点

中学语文记叙文阅读重点和知识点(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议论、说明、抒情为辅助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二)记叙文表达方式:①叙述:用质朴、直白的语言表达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的一种表达方式。

主要交代事实,包括人物事件梗概以及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使读者了解事物的全貌和来龙去脉。

②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句子往往优美、细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等,可以细分为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全文中心,烘托主题,为下文埋下伏笔。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③议论:对人物、事件、景物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在记叙文当中,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

善于抓住议论,分析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就能较快地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先叙后议:给读者提供对所叙人物或事物的深层认识,起到加深文章思想深度的作用。

先议后叙:引导读者进入对将要叙述人物或事物的思考,收到让读者对下文密切关注的作用。

叙中他议:作者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的作用。

《记叙文》 讲义

《记叙文》 讲义

《记叙文》讲义一、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特点包括:1、真实性记叙文所写的内容通常是基于真实的生活经历、事件或人物,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原汁原味。

2、叙述性通过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叙述,或者对人物的活动、经历的描述,来展现主题和表达情感。

3、生动性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细节,塑造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4、主题明确尽管记叙文侧重于叙述,但也有一个清晰的主题,所有的叙述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以传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思考或价值观。

二、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通常包含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时间明确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或时间段,有助于读者理解故事的背景和发展脉络。

2、地点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会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行为产生影响。

3、人物记叙文的核心之一,人物的性格、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事件的起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往是故事的开端。

5、经过详细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包括人物的行动、冲突和转折等,这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

6、结果事件的最终结局,它可以是圆满的,也可以是遗憾的,但都应该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或感受。

三、记叙文的写作顺序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

这是最常见的记叙顺序,它能够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例如:早上,我起床后洗漱完毕,就去学校了。

到了学校,第一节课是语文,老师讲了一篇很有趣的课文2、倒叙先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采用倒叙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比如: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手里拿着那张荣誉证书时,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几个月前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记叙文》 讲义

《记叙文》 讲义

《记叙文》讲义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文体,也是我们记录生活、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工具。

一、记叙文的特点1、真实性记叙文所记叙的事情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

它所反映的生活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是符合生活实际的。

当然,在真实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不能违背生活的本来面目。

2、形象性记叙文通过对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画面,感受到文中所描绘的一切。

3、完整性记叙文通常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使读者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清晰、完整的了解。

4、主题明确每一篇记叙文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作者通过叙述和描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生活的看法。

二、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一般包含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时间时间是记叙文的重要要素之一,它可以明确事件发生的具体时刻或时间段,为故事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框架。

2、地点地点指事件发生的具体位置,它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场景和背景。

3、人物人物是记叙文的核心,他们的言行、思想和情感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4、事件的起因起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它是故事的开端,引发了后续的情节。

5、经过经过是事件发展的具体过程,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需要详细、生动地描述。

6、结果结果是事件的最终结局,它回答了“事情怎么样了”的问题,是整个故事的收尾。

三、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来叙述,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我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格外沉重。

”2、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身份来叙述,能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感染力。

比如:“你或许无法想象,当我看到那一幕时,心中是何等的震惊。

”3、第三人称以“他”“他们”的身份来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一、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一)记叙文六要素。

1. 人物。

2. 时间。

3. 地点。

4. 事件的起因。

5. 事件的经过。

6. 事件的结果。

(二)记叙文的顺序。

1. 顺叙。

2. 倒叙。

3. 插叙。

(三)记叙文的人称。

1. 第一人称。

2. 第二人称。

- 用“你”或“你们”来叙述。

这种人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仿佛作者在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例如在一些抒情散文中,“你看那山川河流……”。

3. 第三人称。

(四)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 记叙。

- 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用来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人物的经历等。

如“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然后跑步去学校”,这就是简单的记叙。

2. 描写。

- 人物描写。

- 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外在特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他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通过外貌描写,初步勾勒出少年闰土的形象。

-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等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等。

如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他的迂腐。

- 动作描写: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像“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进行描写。

例如“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我”对叔叔于勒复杂的情感。

- 环境描写。

- 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物,如天气、季节、山川河流等。

其作用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段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的萧条、冷落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考点归纳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考点归纳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考点归纳标题题型:1、含义是什么(有哪些)?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它妙在哪里?4、给文章拟(换)标题。

5、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来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标题的作用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具有象征意义。

5、语带双关。

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7、吸引读者兴趣。

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旨。

此外还有作用: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注]1、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

2、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提示]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例子:《背影》:充任全文线索;抓住表面特写镜头来表现父子深情。

《XXX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XXX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XXX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表达“我”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变色龙》: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XXX)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XXX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

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结局办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厉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方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头脑感情、精神品格);与上文……相照应,与上文……形成明显对比;为下文……作铺垫(潜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央;深化中央;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料想,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识。

记叙文阅读讲义

记叙文阅读讲义

记叙文阅读讲义一、记叙文的概念二、记叙文的六要素三、记叙文的人称四、记叙文的线索五、记叙文的顺序六、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七、记叙文的修辞八、记叙文的表现手法记叙文阅读技巧(一)答题总原则,牢记三种意识:1、文本意识:以文解题2、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

3、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回答简洁。

考点类型及答题技巧考点之一拟题或标题的作用【类型一】请给文章拟或者换一个标题对策常用拟题方法。

【类型二】文章标题有何作用对策【类型三】标题含义对策考点之二景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类型】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对策在开头:在中间:在结尾:也可以根据环境描写的不同种类来作答。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考点之三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类型一】在文首的作用对策【类型二】在文中的作用对策【类型三】在文末的作用对策随堂训练高高的玉米【美】加里•卡特吉姆•卡尔顿坐在厨房的窗边,望着烈日照射下的玉米地。

今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他家屋子的周围满眼都是高高的玉米。

他的妻子休伊站在水槽边,用凉水洗胡萝卜。

她时不时看一眼外面的天空。

她巴望着天上出现云块,但还是烈日当空,看上去令人不安。

已经二十七天没有下一滴雨了。

吉姆抬头瞧一眼不见一丝云彩的蓝天,叹一口气。

“旱得太久了。

眼睁睁地看着叶子被晒得卷起来,真拿老天爷没办法。

”顿了一顿,他又说,“不过,担心也没什么用,只会让心情变得更糟。

”休伊是个壮实的女人,今年四十出头。

她把胡萝卜放入水槽,然后擦干双手,向她的丈夫走过去。

吉姆坐在轮椅里,一只脚往前伸着。

一个月前,他翻修谷仓的时候,不小心从高处摔到了地面上,造成腿部骨折。

X光检查显示他的脊椎骨也受到了损伤。

至于受损程度、吉姆以后是否还能行走,大夫当时还说不准。

休伊站在轮椅一侧,轻轻抚摩着吉姆的脖子。

“你说的有道理。

”她低头看着他说道,“确实,干旱太让人焦心了。

”她瞅着窗外自家的菜园。

他俩曾商量不去管园子里的蔬菜,让它们在烈日下自生自灭。

中考复习中考记叙文阅读讲义

中考复习中考记叙文阅读讲义
中考复习中考记叙文阅读讲义
中心意思的归纳的具体方法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紫藤萝瀑布》的最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 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②抓住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 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驿路梨花》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 处开”,它既是文章的点题句,又揭示了文章的中 心意思,完成了主题的升华。这“驿路梨花”是边疆 盛开的梨花,是哈尼族的梨花姑娘,更是以梨花为 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中考复品习中质考记叙和文阅读雷讲义 锋精神的象征。
中考复习中考记叙文阅读讲义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练习)
①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
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
记叙
②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
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议论
③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
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中考复习中考记叙文阅读讲义
3 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 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
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 “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 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中考复习中考记叙文阅读讲义
记叙文知识要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和贯穿全文的线索 “六要素” 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件脉络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 的纲。
(1)人物 (2)事件 (3)行踪 (4)文章的标题 (5)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6)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7)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8)“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初中语文 文学类文本记叙文阅读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  文学类文本记叙文阅读知识讲解

文学类文本记叙文阅读知识讲解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一、知识梳理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记叙文的分类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4、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顺序: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叙述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插叙: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5、句子、词语的赏析:修辞手法词语人物描写方法含义(本义、语境意)修辞内容人物描写含义句子文首: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根据句子在文中位置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文末: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旨铺垫、伏笔、照应6、标题的作用及含义分析:*注意:无论以何种方式提问,只要是涉及标题,那么就只可能是分析标题的作用或含义;有一些特殊情况是两者都答。

表层含义: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多个)含义深层含义:中心思想(唯一)注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深层含义就等于文章的中心。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暗示)文章的中心;作用线索,贯穿全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交代文章写作对象;注意:吸引读者兴趣是属于可能型的答题点,但重点应该在分析如何达到该作用:①修辞②新颖③设置悬念④语意,等。

7、表现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

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

初中记叙文阅读讲解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 、线索:: (1) 以人物为线 (2) 以时间为线( 3 )以人物为线 (4) 以事件为线 (5) 以情感为线( 6 )以某物为线( 7 )以题目为线( 8 )明暗两线2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二.理清记叙顺序。

1 、记叙顺序及作用(1) 顺叙 (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 。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 (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 (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B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 、表达方式及作用( 1 )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 1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 )肖像描写( 2 )外貌描写( 3 )神态描写( 4 )动作描写( 5 )语言(对话)描写( 6 )心理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 揭示社会现实。

( 2 )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一、常见叙事线索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记叙文阅读——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ppt课件

记叙文阅读——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ppt课件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1)、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 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 (2)、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 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 育……
5.给文段拟题:
(1). 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 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2).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 字左右。
14、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 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 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15、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 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 写。
10、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 等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 1、表现地域风光, 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 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 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多交代时代背景、社会风俗、思想观
10、记叙的中心
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 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 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概括记叙性作品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 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 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 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 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概括段意可 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加以综合、 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识讲义
1.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2.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或塑造人物……的性格。

(2)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性格;生动形象地表现……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或塑造人物……的性格。

(3)夸张:突出…………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6)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7)反问:态度鲜明,加强…………的语气,强烈抒情。

(8)引用: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更能体现……的特点或更有诗情画意。

(9)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特点,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1)通感: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3.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插叙(一件事的中间插入另一件事)
作用:交代了……原因,丰富文章的内容,结构更完整,突出中心、主旨。

为下文做铺垫。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4.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对比、衬托(正面衬托、
反面衬托)。

动静结合。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点面结合……
5.环境描写及作用
(1)分类: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2)作用:渲染……的气氛;烘托……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交代……背景。

6.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1)分类: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2)作用:通过……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性格、品质、思想感情等。

7.标题、段落的作用
(1)标题的作用
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是文章的线索。

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场景等。

⑤点明文章中心(或暗示文章中心)。

⑥具有象征意义
(2)段落的作用
①首段
内容上:点明中心,揭示文章的主旨
结构上: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②中段
内容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为下文做铺垫。

为下文……埋下伏笔。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③尾段:
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旨。

抒发了作者……感情。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更完整;篇末点题,照应题目;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意蕴无穷。

8.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
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2)第二人称
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仿佛面对面交流,利于交流思想情感。

增强亲切感,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3)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更加直接客观,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9.描写角度及作用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对象,通过……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技艺、性格、品质、思想感情等。

(2)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的……来反衬出描写……技艺、性格、品质、思想感情。

10.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1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2.散文种类及特点
(1)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议论散文)三类。

(2)特点:“形散神不散”
1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4.如何分析人物形象:评价+举例(他是一个……人,从……可以看出)
15.分析字词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16.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1)、不能调换:原文段落间存在(递进、承接、主次……)关系。

(2)、这些顺序与前文的顺序相照应。

17.加点词语能否删掉(或能否替换掉),为什么?(分3步)
答题技巧:①不能删,②原词的意思,有……好处③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原意,不准确。

18.答案的得出大致分三种情况:
(1)直接源于原文,这种情况,先整体感知原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仔细审题,带着问题回归原文所在之处,联系上下文或者全文,找出原文语
句答题。

(2)间接源于原文,同样需要回归原文,找出与问题相关的语句或词语、短语,联系全文的中心思想,并适当加入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总结。

(3)超越原文,这种情况属于拓展题型,需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或是语文常识进行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