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一、有关中国古代的商业问题1、商业的发展情况A、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B、周朝将商人设官统一管理C、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D、隋唐时期,商业蓬勃发展起来;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E、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朝更广泛流通纸币F、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2、城市的繁荣情况A、自周秦至唐代,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并与居民区隔开,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这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B、宋代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C、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3、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A、早期商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C、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D、明清时期,政府严格限制商人活动,依然坚持执行抑商政策E、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止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4、阻碍中国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清朝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清朝长期关闭国门,实行海禁政策二、有关中国的工业化问题1、洋务运动A、经过: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企业;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寓强于富”的口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必修二历史高一第二学期期末重点知识整理

必修二历史高一第二学期期末重点知识整理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高一第二学期期末重点知识整理第一单元:1、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古代农业工具:西汉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工具。

至此犁耕技术为后世沿用。

曹魏翻车---灌溉工具(能排涝)。

唐朝筒车—灌溉工具(使用自然力)。

3、小农经济特点:自足自己;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十分脆弱。

4、古代手工业: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灌钢法;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明朝青花瓷、彩瓷;清朝珐琅彩,景德镇—中国瓷都。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明朝花楼机—专门织造丝织品。

5、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地点手工业部门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6、我国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7、隋唐、宋代、明清商业发展表现:P13.。

特别是明清时期。

8、宋代前后商业发展变化:宋代以前:坊市严格分开;市有时间限制,按时开市,按时闭市;市有严格管理。

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打破,“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市没有时间限制;早市、夜市、草市更加普遍。

市没有时间限制。

9、古代商业发达原因:10、明海禁原因:担心敌对势力与倭寇勾结。

清海禁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第二单元:1、新航路开辟:原因?航海家?影响:世界连成一整体。

世界市场雏形形成(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

经济全球化开始从新航路开始2、世界市场形成: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初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确立;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国家。

第三单元: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后有哪些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几个阶段:原因-- ---特点--- --表现-- ---影响--- -启示A 、19世纪60~70年代(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B、19世纪末(70~90)(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列强输出资本,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二 重点知识 复习提纲(详细)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二 重点知识 复习提纲(详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纲课标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复习提纲是用学习到的知识通过整理得出来的提纲。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发展趋势: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发展原因:石斧、石铲、石镰铁农具、牛耕(工具技术) 木耒、骨耜、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大禹治水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治黄、坎儿井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个体农耕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②夏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③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变法从法律上确认→ 井田制瓦解战争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土地兼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 ▲3.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司母戊鼎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春秋-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杜诗发明水排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烧制出白瓷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烧成青花和釉里红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和珐琅彩▲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①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②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 ③ 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④ 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⑤ 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③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④东汉:使用一牛挽犁(藕犁). ⑤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5.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6.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7.水利工程建设: 传说英雄:大禹治水, 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二、手工业1.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 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完整版)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完整版)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新中国的成立③改革开放▲表现(见以前的讲义)①物质生活a、衣食住行b、交通、通讯工具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世界货币体系(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如男耕女织);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

A.小农经济的特点: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③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⑤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B.小农经济的影响: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②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的形成)3.土地制度井田制(商周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宋初实行“不抑兼并”,明清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普遍。

后果: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日渐普遍化。

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一)、高超的冶金技术1.商周时期冶铜技术发达,被称为“青铜时代”2.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在春秋晚期3,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在汉代(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青瓷(商周)→白瓷(唐)→青花瓷(元)→五彩瓷(明)→珐琅彩瓷器(清)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1.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明朝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3.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一)、秦汉商业初步发展大型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总复习提纲

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总复习提纲

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知识要点归纳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经济史总复习提纲(全套)

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经济史总复习提纲(全套)

人教版必修2经济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知识要点归纳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识记: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和铁农具:出现:春秋战国;西汉:赵过推广二牛抬杠的耦犁;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以一家一户为单位;②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识记: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1)冶金业:①青铜: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②冶铁业:春秋晚期:中国最早人工冶铁战国:铁农具推广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灌钢法(2)制瓷业:商朝:原始瓷器唐代: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五大名窑出现明清:种类丰富,青花瓷(明最好)、彩瓷(明)、珐琅彩(清)。

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3)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汉代:丝织业技艺高超。

长安设东西织室(丝绸之路将汉代丝织品传到欧洲,因此被称为“丝国”。

)唐朝:丝织技术提高,吸收波斯织法和风格宋代:品种繁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代:丝织业手工工场中出现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出现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杭州、南京,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代表2、理解:元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手工业者的努力。

(2)表现;①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②明朝中叶以后,在一些手工业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③纺织业使用花楼机:④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补充: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①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进步,工场手工业出现④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⑤经济重心的转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⑥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影响广泛、深远⑦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识记:商人的来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理解:柜坊、飞钱、交子、商帮(1)柜坊:古代银行的雏形,始于唐朝。

(2)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始于唐朝。

(3)交子:北宋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商帮: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最著名的是徽商和晋商。

3、识记: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1)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店铺可随处而设,市坊不分;(2)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3)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草市”也更加普遍;(4)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理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与牛耕的出现)。

(2)过程:①春秋时期在实际上承认(如鲁国的变法)②战国时期在法律上确立(如商鞅变法)(3)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既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2、运用:重农抑商(1)出现时间:战国商鞅变法中,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后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

(2)基本含义:重视农业,限制手工业和商业(3)目的:①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表现:①统治者一再强调农为本,商为末;②从政治上、经济上限制商人,社会上歧视商人。

(5)影响:①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②消极影响: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

3、运用:“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1)概况:乾隆年间,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并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对外贸易。

(2)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3)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②使中国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也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③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1、识记: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1)1487--1488年,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为开辟通向东方的航路打下基础;(2)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3)1497--1498年,达•伽马开辟到印度航路;(4)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2、运用: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1)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贸易规模、商品种类、商业经营方式、商业的地位、贸易中心的变化);(2)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3)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5)为西欧国家展开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条件。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扩展1、识记:17世纪“海上马车夫”17世纪,荷兰造船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垄断了世界航运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2、识记: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殖民帝国。

3、理解:早期殖民侵略带来的影响(1)对世界而言:使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关系;(2)对殖民国家而言: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和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3)对殖民地而言: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东西方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补充: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列强的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1、识记: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1)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2)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1807年,(美)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推动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的到来;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2、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生产力方面: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大机器生产出现,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②生产关系方面:a.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b.形成了近代两大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

③世界市场方面: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消极影响:①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②给广大的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③也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1)电力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后来,比利时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出现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化学工业的发展: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4)钢铁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2、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生产力方面: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一系列新兴工业诞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②生产关系方面:工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重工业成为工业的主要成分);垄断和垄断组织形成;③世界市场方面: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2)消极影响:①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②使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③给人类带来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运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的生产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3)主要内容:①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和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②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设立的汉阳铁场和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④创办了新式学校,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4)结果:失败,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正式破产。

(5)影响: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刺激资本主义;抵制外国侵略;瓦解封建经济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不彻底改革封建制度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2、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地点: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3)原因:①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②洋务运动引进先进技术的诱导;③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4)表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的出现第10课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理解:19世纪末、一战期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1)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