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功能、遗传特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学科。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索微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术,并观察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活动。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实验检验一些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假说。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室器材和培养基。

b. 消毒实验室台面和工具,确保实验环境清洁。

c. 确保个人卫生,戴好实验手套。

2. 样品采集:a. 在不同的环境中采集微生物样品,例如土壤、水体或室内表面等。

b. 将样品收集到干净的容器中,并及时封闭,避免污染。

3. 培养微生物:a. 准备好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条件,例如温度、pH值等。

b. 将样品中的微生物转移到培养基中,然后在恰当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4. 观察和分析:a. 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每次观察的结果。

b. 分析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比较其生长速度和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采集了来自不同环境的微生物样品,并将其培养在不同的培养基上。

我们观察到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某些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更快,而在酸性环境下,其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微生物形态的变化,比如在暗条件下培养的微生物形成了更多的孢子。

讨论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生态特性和适应能力。

这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有关。

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包括分解有机物质、氮循环、固氮和产生酶等,这些功能使得微生物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微生物的适应性也使其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例如高温、高盐和酸性环境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加深了我们对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适应能力的理解。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操作实验报告 范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操作实验报告 范例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接种技术及菌落形态的观察姓名:***学号:************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与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了解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制、分装培养基的方法。

3、学习各类物品的包装、配制、灭菌技术。

4、从环境中分离、培养微生物,掌握一些常用微生物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5、学会几种接种技术。

6、平板菌落计数。

7、抗Cu菌的筛选。

8、观察实验分离出来的几种细菌的个体形态及与其相应的菌落的形态特征。

9、通过观察和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菌落形态,达到初步鉴别微生物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培养基原理: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是按照微生物营养、生长繁殖的需要,有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钠、镁、铁、等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体积分数配制而成。

调整适合的pH,经高温灭菌后以备培养微生物之用。

由于微生物的种类及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因而培养基放入种类也多,他们的配方及配制法也有所差异,但一般的配置过程大致相同。

本实验采用肉汤蛋白胨培养基、查氏培养基(筛选霉菌)、高氏1号淀粉琼脂培养基(筛选放线菌)。

2、灭菌原理:本次实验中培养基、移液枪头等采取加压蒸汽灭菌法。

加压蒸汽灭菌器是能耐一定压力的密闭金属锅,加压灭菌的原理在于提高灭菌器内的蒸汽温度来达到灭菌的目的。

培养皿等玻璃器皿用具采用干热灭菌法,另外还有膜过滤灭菌法。

接种时对接种针等采用灼烧灭菌。

3、分离纯化原理:本实验使用的平板表面涂布法,是把聚集在一起的群体分散成能在培养基上长成单个菌落的分离方法。

此法加样量不宜太多,只能在0.5mL以下,培养时起初不能倒置,现正置一段时间等水分蒸发后倒置。

平板划线法也可以分离从而获得单一菌落以观察其形态特征。

4、微生物的接种原理:接种就是将一定量的微生物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转移到另一无菌的并适合该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培养基中的过程。

本次实验采取斜面接种法、穿刺接种法,使用到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接种针。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2.掌握微生物的常规培养和计数方法;3.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其数量和种类取决于环境条件的不同。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情况,通过微生物培养和计数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

常规培养法是将环境样品通过适当的培养基、培养条件进行培养,利用生物学方法检测微生物生长情况。

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形态特征,结合计数结果判断微生物种类。

计数法主要有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

直接计数法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菌液中的微生物数量,通常使用带标度的计数室进行计数;间接计数法是通过培养方法将微生物增殖得到可计数范围。

三、实验步骤1.取得环境样品,如泥土、水样等;2.将样品分别取适量于含有富营养物的琼脂平板上进行接种;3.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所接种的细菌液,一定时间后进行观察;4.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形态特征,并计数样品中的细菌数量;5.将菌落分离培养,制备单菌种;6.通过显微镜观察单菌种的形态特征。

四、实验结果1.根据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不同,样品中培养的细菌数量和种类可能不同;2.样品中可能存在不同形态和颜色的菌落,通过计数结果可以初步判断主要菌属;3.单菌种观察结果可以进一步判断细菌种类。

五、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同时也发现了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

由于实验时间较短,只观察了一部分微生物的形态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才能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此外,不同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也会有所差异,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我对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有了初步了解。

实验中掌握了微生物的常规培养和计数方法,并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但由于实验时间有限,只观察到了部分菌落的形态特征,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大实验实验报告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大实验实验报告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大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十二环境中四环素抗性细菌的分离鉴定组员:吴富华,张真,,金炯震环5205一、实验目的1、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环境中分离四环素抗性菌的实验方法。

2、分离获得四环素抗行菌。

3、检测并分析获得的菌株的四环素抗性强弱。

4、学会通过16SrDNA鉴定实验获得的菌株的种属。

二、实验要求1、自行设计实验证明富集培养是否成功。

2、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作适当的分析或解释。

3、获得至少一株四环素抗性菌(不要多于三株),并进行短期保存。

4、根据实验视频指导和说明,完成菌株基因组DNA纯化,16SrDNA的PCR扩增。

5、比较各组筛选出的抗性菌抗性强弱。

6、各组间交流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抗性菌抗性的影响因素。

7、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团队合作的作风,并给出评价。

三、实验器材1、培养基(营养琼脂,琼脂粉,酵母膏,胰蛋白胨,氯化钠),提供四环素,琼脂糖,灭菌条件。

2、室温和37℃恒温培养箱和摇床。

3、离心机,漩涡震荡仪,PCR仪,电泳仪,紫外成像分析仪。

四、实验步骤(略)1、配置富集培养基和四环素梯度培养基2、四环素抗性菌富集培养3、单菌株筛选4、四环素抗性强弱比较5、单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6、16SrDNA的PCR扩增7、PCR产物电泳实验内容、具体操作单菌株基因组DNA提取(5.17进行步骤1-4;5.18进行步骤5-10;5.20进行步骤11)(1)选择5.8号挑选的菌株进行DNA提取实验;(2)取200μL菌液转移到1.5mL灭过菌的EP管中,10000rpm常温离心1min,去掉上清(得到菌细胞)。

菌细胞可在-20℃冻存。

(3)如果是革兰氏阳性菌,取100μL,1mg/mL的溶菌酶/TE加到菌液中,漩涡震荡混匀,37℃温浴1h(溶菌步骤)。

(4)用取液器(移液枪)缓慢吸加500μL(革兰氏阳性)或600μL(革兰氏阴性)裂解缓冲液和20μL,20mg/mL蛋白酶K(proteinase K),充分混匀,50℃过夜(完全裂解细菌并降解所有蛋白质)。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和学习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实验原理: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型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裂、繁殖等方式进行增殖,并且受到温度、pH值、营养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实验材料:培养皿、琼脂、试管、移液器、细菌液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好所需的培养皿,将琼脂均匀地倒入各个培养皿中。

2. 将培养皿放入高压锅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以杀死培养皿中的病原体。

3. 等待琼脂冷却固化后,将培养皿倒置放置。

4. 使用无菌手术针,从微生物液体中获取一定量的微生物液体。

5. 将微生物液体均匀地涂抹在琼脂培养皿上。

6. 使用无菌眼刷将一部分涂抹的微生物液体划线,以便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7.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进行培养,并设置不同的温度、pH 值、营养条件等。

8.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培养皿上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我们发现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是有差异的。

在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生物量也相对较高。

而在不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会减慢或停止,甚至会死亡。

实验结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不适宜的条件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微生物的需求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温度、pH 值、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在环境控制和微生物培养中需要注意的因素。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微生物技术,并解决一些与微生物相关的问题。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报告6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报告6
实验六、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实验目的:
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及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了解配制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制、分装培养基的方法。本实验通过常用培养基的配制,使学生了解常规的配制培养基的方法。
3.学会各类物品的包装、配制和灭菌。
基本原理:
培养基是钾、钙、钠、镁、铁、等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体积分数配制而成。调整适合的ph,经高温灭菌后以备培养微生物之用。
由于微生物的种类及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因而培养基放入种类也多,他们的配方及配制法也有所差异,但一般的配置过程大致相同。
实验器皿和材料:
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燥箱、煤气灯、培养皿、试管、刻度移液管、锥形瓶、烧杯、量筒、药物天平、玻棒、玻璃珠、石棉网、药匙、铁架、表面皿、PH
试纸和棉花、牛肉膏、蛋白胨、NaCl、NaOH和琼脂。
实验内容:
一.玻璃器皿的准备
1.玻璃器皿的洗涤
2.玻璃器皿的包装
1移液管的包装;
2培养皿的包装;
3棉塞的制作。
二.培养基的配制
1.按照配方要求配制溶液;
2.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调节PH;
3.过滤杂质;
4.将锥形瓶和试管进行分装加棉塞,包装后灭菌;
5.斜面的制作。
三.稀释水的配备
1.锥形瓶稀释水的配备
2.试管稀释水的配备
四.灭菌
1.干热灭菌法
2.加压蒸汽灭菌法
注意事项:
1.在使用高压蒸气灭菌锅灭菌时,灭菌锅内冷空气要尽可能排除完;
2.易燃易爆物品(如:硝化甘油、硝化纤维、黄磷、红磷、乙醚、汽油及可燃性气体等)不能用高压灭菌法灭菌;
3.当含盐类的液体和含盐的琼脂中大量的盐类泼洒在工作腔体,要立即换水,冲洗腔体,仔细擦干锅盖垫圈上的水滴。否则它们会带来腐蚀和变质。要检查压力表上的指数为“0Mpa”后才能打开锅盖。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广泛分布的生物群体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采集不同环境样品,分离和鉴定其中的微生物,并探究其在环境中的功能和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1. 样品采集:选择不同环境中的样品,如土壤、水体、植物表面等,用无菌容器采集。

2. 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样品分别置于无菌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悬浮处理。

3. 稀释与平板计数:将悬浮液进行适当稀释,取适量的样品分别均匀涂布于含有适宜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进行菌落计数。

4. 菌落鉴定:根据菌落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选择不同形态的菌落进行纯化和鉴定。

5. 生理与生化特性测试:对纯化的菌株进行生理和生化特性测试,如对温度、pH值的适应性、产酶能力等。

6. 分子生物学分析: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1. 不同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差异显著。

例如,土壤样品中常见的细菌属有放线菌、假单胞菌等,水体中则常见蓝藻、绿藻等。

这些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和适应性。

2. 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菌落计数差异较大。

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通常较高,而水体样品中则较低。

这与土壤中有更多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有关,为微生物提供了更丰富的生存条件。

3. 经过菌落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我们成功鉴定了一些优势菌株。

例如,在土壤样品中,我们发现了一株具有产酶能力的放线菌,其酶活性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4. 微生物的生理和生化特性测试结果显示,不同菌株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差异明显。

一些菌株在较高温度和酸性条件下仍能生存和繁殖,而另一些菌株则对这些条件敏感。

这表明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存在差异。

5.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我们发现一些菌株与已知的环境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说明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篇一: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实验报告一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原理和方法2 学习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3 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原理实验材料:1 土样溶液0.5ml,无菌生理盐水2 取液器(1000μL一支,100μL一支),培养箱,培养皿(12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棒,接种环,1000μL无菌吸头若干,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实验步骤:A培养基的制备(已提前制备好)B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作如下实验1 取三个平板,用100μL的取液器分别吸取100μL的河水、豆浆、豆奶,均匀加在三个培养基上,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2 再取三个平板,三个同学分别用手指(未洗过)在培养基上涂抹几秒钟,一个同学对应一个平板。

3 再取一个平板,其中一个同学将手用肥皂洗过后,再在培养基上涂抹。

4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一个同学对着培养基咳嗽,使口腔中的气流和飞沫落到培养基上。

5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在空气中放置10min左右,关上皿盖。

6 将上述9个平板放置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C土壤中分离微生物1 采土样,制备土壤稀释液(已准备好)2 取三个平板,每个培养基上用取液器添加100μL的土壤稀释液,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3 将平板依旧放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D菌落计数培养24h后,取出培养平板,算出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量。

其中,土样中的微生物含量可用以下式子计算土壤中的细菌含量(个/g土壤)=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实验结果及数据:实验结果如附图。

开盖10min 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1号的手指经肥皂洗后按压对着培养基咳嗽豆奶河水土壤溶液土壤溶液豆浆土壤溶液实验讨论及感想:1根据你对周围环境中微生物存在的观察,你认为无菌操作要注意什么?在进行无菌操作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始终在明火旁边操作,既不能离得太远,也不能离得太近。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实验报告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实验报告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实验报告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微生物这个小家伙们,以及它们是怎么跟环境条件“打交道”的。

微生物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肉眼根本看不见,却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活跃着。

想象一下,你的冰箱、你的花园,甚至你的手上,都有它们的身影,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今天就带你们深入这个“微小世界”,看看它们是如何受环境影响的。

咱们得聊聊温度。

温度可是一把双刃剑,有的微生物在高温下活得欢快,简直像是参加派对,而有的则会瑟瑟发抖,感觉要冻成冰棍。

比如说,嗜热菌就特别喜欢热乎乎的环境,甚至能在100度的水中安然无恙,真是太厉害了。

而像大肠杆菌这种小家伙,稍微一降温,立刻就像被打了鸡血,活力全无。

想想在炎热的夏天,冰淇淋融化得那叫一个快;而在寒冷的冬天,热汤香气四溢,微生物的活动也自然受到影响,这真是温度之神的游戏。

我们来看看湿度。

哎呀,湿度也是个大事儿。

潮湿的环境,微生物就像找到了宝藏,活得可开心了。

比如霉菌,简直就是潮湿的狂热分子,一遇到湿气,立刻就开派对,瞬间就把食物搞得发霉。

而干燥的环境呢?就像是微生物的死亡禁区,很多小家伙就会进入“休眠模式”,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个机会。

想象一下,家里的衣服发霉了,真让人心烦,这背后可少不了湿度的捣乱。

然后就是光照了。

太阳是个好东西,但对于微生物来说,光照就像是一把利刃,能把它们分成两派。

光合细菌就是光的追随者,沐浴在阳光下,兴致勃勃地进行光合作用,生成能量;而一些厌氧菌则完全不喜欢光,甚至连听都不想听,光线一来,它们就躲得远远的,跟光说再见。

就像在学校里,爱学习的孩子在阳光下跳舞,而那些不爱学习的则在阴暗角落偷懒。

说到营养物质,那可真是微生物的“饭碗”。

不同的营养成分就像是不同的美食,有的微生物偏爱糖分,有的则喜欢蛋白质。

就拿酵母菌来说,遇到糖就像老鼠见到奶酪,乐得不行。

它们通过发酵,转化成美味的面包和酒,真是有本事。

而如果缺少营养,那可就惨了,很多微生物只能“忍饥挨饿”,生活得十分艰难。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四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四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实验四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血球计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原理;2 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学习并掌握血球计数板计数微生物数量的技术,包括样品的点样、菌数计数的方法与计算;二、实验基本原理:镜检计数法适用于各种含单细胞菌体的纯培养悬浮液,如有杂菌或杂质常不易分辨。

菌体较大的酵母菌或霉菌泡子可采用血球计数板;一般细菌则采用彼得罗夫·霍泽(Petroff Hausser)细菌计数板。

两种计数板的原理和部件相同,只是细菌计数板较薄,可以使用油镜观察。

而血球计数板较厚,不能使用油镜,故细菌不易看清。

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载玻片,载玻片上有4条槽而构成3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分隔成两半,每个半边上面各有一个方格网。

每个方格网共分9大格,其中间的一大格(又称为计数室)常被用作微生物的计数。

计数室的刻度有两种:一种是大方格分为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

但是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每个大方格都由400个小方格组成。

每个大方格边长为1mm,则每一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400mm2,盖上盖玻片后,盖玻片与计数室底部之间的高度为0.1mm,所以每个计数室(大方格)的体积为0.1mm3,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l/4000mm3。

使用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时,先要测定每个小方格(或中方格)中微生物的数量,再换算成每毫升菌液(或每克样品)中微生物细胞的数量。

本方法适用于细胞数较多的样品测定(每毫升105~106以上),当样品中的细胞浓度较低时,须选择其他方法测定,否则因误差太大而影响实验结果。

板的构造a.平面图(中间平台分为两半,各刻有一个方格网)b.侧面图(中间平台与盖玻片之间有高度为0.1毫米的间隙)血球计数板计数网的分区和分格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22mm×22mm)、吸水纸、滴管、擦镜纸、酵母菌液四、实验步骤:(1)取洁净的血球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室上盖上一块盖玻片。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的微生物观察实验报告YU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的微生物观察实验报告YU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一)题目: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的微生物观察姓名:喻曙光学号:年级班级:生命学院2010级生命基地组别:4同组者:一、实验器材1.培养基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2.溶液和试剂无菌水,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氢氧化钠溶液等。

3.仪器和其他用品灭菌棉签(装在试管内),试管,试管架,酒精灯,记号笔,废物缸,接种环,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高压蒸汽灭菌锅,pH试纸(pH5.5~9.0),棉花,牛皮纸,麻绳,纱布,平皿、剪刀等。

二、目的要求1、证实实验室环境与人体表面存在微生物。

2、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3、观察不同菌落类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4、比较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及类型。

5、熟练掌握从固体培养物中转接微生物的无菌操作技术。

6、学习掌握培养基的配置原理。

7、通过对几种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三、基本原理如何知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看不见的微生物呢?也就是说任何使看不见的变得看得见呢?第三部分介绍的显微技术是一种方法,这是通过发的微生物个体,使我们能过看到他们。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放大成子细胞群体(菌落),使我们看到他们的存在,即通过培养的方法是肉眼看不见的单个个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长期的生长繁殖形成几百万的菌聚集在一起的肉眼可见的菌落。

本实验将采用后一种方法检查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从而使我们牢记无菌概念。

高温对微生物具有致死效应,因此在微生物的转接过程中,一般在火焰旁进行,并用火焰直接灼烧接种环,以达到灭菌的目的,但一定要保证其冷却后方可进行转接,以免烫死微生物。

高压蒸汽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是将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儿产生蒸汽。

待水蒸气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溢出,儿增加了灭菌锅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C的温度。

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

(1)试管编号;
(2)2只试管分别穿刺接种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 (3)37 ℃ ,培养24h 3、柠檬酸盐利用试验
(1)试管编号;
(2)2只试管分别划线接种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 (3)37 ℃ ,培养24h
四、实验结果观察与记录
1、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2、思考题: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的意义何在?
三操作步骤1微生物大小的测量1枯草杆菌标本片的制作2目镜测微尺的标定放置镜台测微尺放置目镜测微尺校正目镜测微尺计算不同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每格代表的长度3枯草杆菌大小的测量四实验报告1将目镜测微尺校正结果填入下表接物镜接物镜倍数目镜测微尺目镜测微尺每格代表的长度2在高倍镜下测量枯草杆菌大小的实验结果填入下表菌体编号长度的目镜测微尺格数宽度的目镜测微尺格数平均值菌体大小平均值m3分析实验结果一实验目的明确显微镜计数的原理
酵母菌的形态构造
线 粒 体 芽体液泡 芽 体 核 液 泡 膜 细 胞 壁 细 胞 膜
根霉(Rhizopus)
青霉(Penicillum):
曲霉(Aspergillus)
四、实验报告
1. 分析实验结果,绘制酵母菌、青霉、黑曲霉的形
态图,并注明各部位名称,。 2. 怎样才能观察到较为完整的霉菌形态,各种霉菌 制片过程中分别有哪些注意事项?
121℃,灭菌20~30min
使用时, 将培养基加热融化, 待温度降至50 ℃左右时在 100mL培养基中加入1%链霉素0.3mL
糖发酵培养基:
蛋白胨2g,葡萄糖10g, K2HPO4 0.2g, NaCl 5g, 琼脂5~6g, pH7.0~7.2 ,蒸馏水1L , 1%溴百里酚蓝 3ml. 分装试管,每管4~5cm, 112℃,灭菌30min.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报告范文、工作总结、文秘知识、条据书信、行政公文、活动报告、党团范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shop. I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sample essays, work summary, secretarial knowledge, article letters, administrative official documents, activity reports, party group sample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正文内容一、实验目的(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掌握显微镜的操作及保养方法。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操作实验报告-范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操作实验报告-范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操作实验报告-范例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接种技术及菌落形态的观察姓名:张世凡学号:201330480123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与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了解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制、分装培养基的方法。

3、学习各类物品的包装、配制、灭菌技术。

4、从环境中分离、培养微生物,掌握一些常用微生物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5、学会几种接种技术。

6、平板菌落计数。

7、抗Cu菌的筛选。

8、观察实验分离出来的几种细菌的个体形态及与其相应的菌落的形态特征。

9、通过观察和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菌落形态,达到初步鉴别微生物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培养基原理: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是按照微生物营养、生长繁殖的需要,有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钠、镁、铁、等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体积分数配制而成。

调整适合的pH,经高温灭菌后以备培养微生物之用。

由于微生物的种类及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因而培养基放入种类也多,他们的配方及配制法也有所差异,但一般的配置过程大致相同。

本实验采用肉汤蛋白胨培养基、查氏培养基(筛选霉菌)、高氏1号淀粉琼脂培养基(筛选放线菌)。

2、灭菌原理:本次实验中培养基、移液枪头等采取加压蒸汽灭菌法。

加压蒸汽灭菌器是能耐一定压力的密闭金属锅,加压灭菌的原理在于提高灭菌器内的蒸汽温度来达到灭菌的目的。

培养皿等玻璃器皿用具采用干热灭菌法,另外还有膜过滤灭菌法。

接种时对接种针等采用灼烧灭菌。

3、分离纯化原理:本实验使用的平板表面涂布法,是把聚集在一起的群体分散成能在培养基上长成单个菌落的分离方法。

此法加样量不宜太多,只能在0.5mL以下,培养时起初不能倒置,现正置一段时间等水分蒸发后倒置。

平板划线法也可以分离从而获得单一菌落以观察其形态特征。

4、微生物的接种原理:接种就是将一定量的微生物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转移到另一无菌的并适合该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培养基中的过程。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目录1. 背景介绍1.1 环境微生物的定义1.2 研究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性1.3 实验目的2. 实验方法2.1 样品采集2.2 样品处理2.3 分离纯化微生物3. 实验结果3.1 微生物种类鉴定3.2 微生物数量及分布情况4. 实验讨论4.1 微生物种类对环境的影响4.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5. 总结与展望背景介绍1.1 环境微生物的定义环境微生物指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中。

1.2 研究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性研究环境微生物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作用,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3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环境微生物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探究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

实验方法2.1 样品采集从不同环境中采集样品,如土壤、水体、空气等,并分别进行标本编号和记录。

2.2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处理,如离心、滤液、接种培养基等,以便后续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

2.3 分离纯化微生物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上接种处理后的样品,观察并筛选出不同形态的微生物,并进行进一步培养和纯化。

实验结果3.1 微生物种类鉴定对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通过PCR等方法鉴定微生物的种属信息。

3.2 微生物数量及分布情况对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实验讨论4.1 微生物种类对环境的影响探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分析其对环境中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4.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讨论环境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空气中的细菌对呼吸道健康的影响等,并提出相关的防控措施。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增进了对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情况的了解,为今后的环境微生物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及其应用前景。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在微生物学这个学科中,实验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可以探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物学特性、遗传变异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我所做的微生物学实验及其结果,旨在探讨微生物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

实验一:细菌培养和实验设计在这个实验中,我所选的是常用的大肠杆菌(E. coli)。

首先,我需要配置LB(Luria-Bertani)培养基和无菌平板培养基。

然后,我从冷冻样品中取出大肠杆菌株并将其接种到一定比例的LB液体培养基中。

接着,我加入了抗生素以选择性地培养出无菌的大肠杆菌菌落。

接下来,我需要设计一些操纵控制的变量,比如控制温度和时间。

我在37℃下培养菌液。

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观察菌液的颜色和浑浊度。

我发现,菌液的浑浊度在第三小时左右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

这表明菌群数量和代谢活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实验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选取了四种常见耐药菌。

首先,我以不同于实验一的方式种植这些菌株。

在每一个控制条件下,我测量了菌液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最小抑制浓度(MIC)。

MIC越低,即表示菌株抗药性越强。

我用来源于大肠杆菌的产β-内酰胺酶菌株进行对照。

结果表明,这种菌株的MIC值很高。

而在另一个实验中,我发现之前选取的两种E. coli的抗药性都比大肠杆菌高。

这再一次表明了菌株在生物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和特性。

实验三:微生物遗传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选用的是一种转移质粒(pUC18)。

我内含了几个基因,能使细菌对抗抗生素。

我接种了E. coli和这个转移质粒,然后将它们在富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

结果表明,细胞克服了抗生素的抵抗力。

结论通过这些微生物学实验,我学到了微生物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

微生物的特性是由生长条件和遗传机制共同决定的。

微生物能够拥有高水平的耐药性,也能够表现出合适的社会性。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菌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以及它们如何进化和適應新的环境。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微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和生长规律。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高温热带雨林土壤样品- 高山冷极地土壤样品- 淡水水样- 海水样品2. 实验方法:(1) 采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样品,并进行处理消毒;(2) 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在含有富集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3)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微生物菌落;(4) 观察并记录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菌落的形态和数量。

三、实验结果1. 高温热带雨林土壤样品:- 微生物种类多样,菌落数量较大;- 菌落形态呈现丰富多样性。

2. 高山冷极地土壤样品:- 微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种群密度较高;- 菌落形态较为单一。

3. 淡水水样:- 微生物菌落数量较大,种类较为丰富;- 菌落分布均匀,密度适中。

4. 海水样品:- 微生物种类繁多,但数量相对较少;- 菌落形态呈现出细长分散分布的特点。

四、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不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分布和种类产生显著影响,表明微生物在适应不同环境下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2. 高温热带雨林中的土壤微生物种类繁多,表明热带环境对微生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高山冷极地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较少,但数量较多,可能与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竞争力增强有关。

3. 淡水和海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淡水中微生物分布相对均匀,海水中微生物种类繁多但数量稀少,这也与水生环境的特点有关。

五、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存在显著的适应性和生长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针对不同环境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微生物资源,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六、参考文献- Smith, J. K., & Jones, L. M. (2018).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function in soil: from genes to ecosystems.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45, 269-273.- Wang, Y., Shurin, J. B., & Rodriguez, P. (2019).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Food and waterborne pathogens.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34(8), 643-655.。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七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七

实验七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实验目的:1.从环境(土壤、水体、活性污泥、垃圾、堆肥等)中分离、培养微生物,掌握一些常用微生物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2.学会几种接种技术。

实验原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数量很大,为了获得单个菌体,首先必须把要分离的材料进行适当的稀释,按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使其在平板上,由一个菌体繁殖成单个菌落,这样,就能从中挑选出所需要的纯种。

由于细菌、放线菌和霉菌所要求的营养条件不同,利用不同的培养基制成平板进行分离,然后从菌落形态上的差异,可以把细菌、放线菌和霉菌三大类群区分并可计算出其数量,分别接种到试管斜面上,然后,在平板上反复进行分离培养,最后可获得纯种。

仪器和材料:1.实验六中准备的无菌物品:包括各种玻璃器皿、培养基、稀释水等。

2.活性污泥、土壤或湖水一瓶。

3.接种环、酒精灯或煤气灯、恒温培养箱。

细菌纯种分离的操作方法:一.平板划线法:(1) 倒平板: 将融化并冷至50℃的细菌培养基倒约15~20ml于无菌培养皿中,立即放在桌上轻轻转动使之均匀。

冷后成平板。

(3个)(2) 划线:在火焰旁,左手拿平板,右手拿接种环,取一环菌液(原污水)在平板上划线。

常用的方法有如下三种: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倒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二.稀释平板分离法(1) 取样…(2) 稀释水样以无菌操作按十倍稀释法用无菌吸量管和无菌水将10-3倍的水样稀释至10-4、10-5、10-6倍。

(3) 平板制作将三套无菌培养皿编号,将上述三种浓度的水样各吸0.5ml 于相应的培养皿中。

加热融化培养基,待其冷至约45℃时以无菌操作倾注10~15ml 入培养皿中,马上将培养皿平放桌上轻轻转动使之混合均匀,冷却后成平板。

倒置,于37℃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三.平板表面涂布法a.稀释样品b. b.倒平板c. c.涂布d. d.培养e. e.结果观察细菌的接种方法:(1)斜面接种技术操作时下图的顺序,并注意教师的示范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3943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Experimental report on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掌握显微镜的操作及保养方法。

(2)观察、识别几种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二、实验器皿与材料
(1)器皿:显微镜、擦镜纸、二甲苯。

(2)材料:示范片:细菌三形(球状、杆状、螺旋状)、弧状(硫酸盐还原菌)、丝状(浮游球衣菌等)、细菌鞭毛及细菌荚膜。

放线菌、颤蓝细菌、微囊蓝细菌或念珠蓝细菌等。

三、实验步骤
(1)将标本片放在载物台上,使观察的目的物置于圆孔正中央。

(2)将镜头换成低倍镜,将粗调节器向下旋转(或载物台向上旋转),眼睛注视物镜。

当物镜的尖端距离载玻片约0.5cm处时停止旋转。

(3)左眼对着目镜观察,将粗调节器向上旋转,如果见到目的物,但不十分清楚,可用细调节器调节,直至目的物清晰。

此时找到目的物并移至中央。

(4)换成高倍镜,观察目的物,旋转细调节钮,直至视野清晰。

(5)观察示范片,绘出其形态图。

四、思考题
(1)使用油镜时,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答:为了找到目的物并移动到中央。

(2)要使视野明亮,除采用光源外,还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调大孔径光阑,调整光源。

如果是用反光镜的显微镜,用凹面镜可使视野明亮。

五、生物图
实验二、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了解配置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置、分装培养基的方法。

(3)学会各类物品的包装、配置(稀释水等)和灭菌技术。

二、实验器皿与材料
(1)实验器皿: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燥箱、煤气灯、培养皿、试管、刻度移液管、锥形瓶、烧杯、两桶、药物天平、玻璃棒、玻璃珠、石棉网、药匙、铁架、表面皿、pH试纸和棉花等。

(2)材料:牛肉膏、蛋白胨、NaCl、NaOH和琼脂等。

三、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是按照微生物营养、生长繁殖的需要,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钠、钙、镁、铁及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体积分数配置而成。

调整合适的pH,经高温灭菌后以备培养微生物之用。

由于微生物种类及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因而培养基种类也多,它们的配方及配制方法也各有差
异,但一般的配制过程大致相同。

四、实验步骤
1、取100mL蒸馏水倒入锥形瓶;
2、称取牛肉膏0.5g,蛋白胨1g,NaCl0.5g,琼脂20g;
3、用100g/LNaOH 调节pH至7.2~7.4;
4、盖上棉塞,121℃下灭菌15~20min。

五、思考题
1、固体培养基加琼脂后加热溶化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答:(1)加热器功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太高,容易沸腾和把培养基烧
焦;太低,培养基容易凝固。

(2)受热要均匀,可以垫上石棉网,要用玻璃棒不停缓慢搅拌。

(3)加热完毕后,要在合适的温度(60℃左右)倒平板,防止凝固。

2、培养基中加琼脂的作用是什么?答:琼脂的作用就是让培养基凝固。

3、如何检查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
答:将灭菌后的培养基按灭菌锅内不同位置,每处抽取数管标号,置25至30 摄氏度培养一周左右进行检查,若培养基无什么变化说明灭菌效果较好
实验三、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的涂片及染色在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2)学会细菌染色的基本操作技术,从而掌握微生物的一般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二、染色原理
微生物细胞由蛋白质、核酸等两性电解质及其他化合物组成。

所以,微生物
表现出两性电解质的性质。

两性电解质兼有碱性基和酸性基,在酸性溶液中解离出碱性基,呈碱性带正电;在碱性溶液中解离出酸性基,呈酸性带负电。

经测定,细菌等电点(pI)在2~5之间时,大多以两性离子存在,当细菌在中性、碱性或偏酸性溶液中时,细菌带负电荷,所以容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故用碱性染料染色的为多。

微生物体内各结构与染料结合力不同,故可用各染料分别染微生物的各结构以便观察。

三、实验器皿、试剂、材料
(1)器皿:显微镜、接种环、载玻片、酒精灯。

(2)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兰氏碘液、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质量浓度为5g/L的沙黄染色液等。

(3)材料:枯草杆菌、大肠杆菌。

四、实验步骤
(1)涂片:载玻片滴一滴蒸馏水蘸菌染匀(2)初染:用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色1~2min后水洗(3)媒染:用革兰氏碘液染色1~2min后水洗(4)脱色: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约45s后水洗(5)复染:滴加番红染色2~3min后水洗并干燥(6)镜检:用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
五、思考题
(1)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关键在哪几步?为什么?
答:应注意干燥时不要用火烧太久。

关键在于涂片,涂片的时候要注意涂均匀,并且两个菌的量也要差不多,否则太厚的地方脱色就不均匀了。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