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 教学设计
古诗《十五夜望月》教学案例及反思优秀
古诗《十五夜望月》教学案例及反思优秀《十五夜望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教学时数:1教时教学方法:边读边议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
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
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
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
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5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吟咏中秋的诗歌,它委婉地表现了中秋月夜之下,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诗歌以写景起,以抒情结,而情又在景中含蓄地表达出来。
诗歌语言凝练优美,富有韵味。
二、教学目标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借助想象、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揣摩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
五、教学准备:查阅相关教学资料;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节日里,亲人朋友们团聚在一起赏月聊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同学们收集到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收集的关于月亮的名句真多,看来大家对月亮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教师板书课题:十五夜望月。
齐读课题(教师纠正学生的读音)(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王建,字仲初,颍川(现在河南省许昌)人,唐代诗人。
大历十年(775)辞官从军,一生贫困潦倒,所写恋歌、百感、旅行、山川、仕途等题材的诗歌,或为只身漂泊的落拓文士一写哀愤愁苦的人生喟叹,或为愤世嫉俗的孤高独鹤一唱曲终人散的悲歌,带着较为浓厚的郁闷孤冷的灰色的社会氛围。
长于乐府歌行体,多写当时民间题材,部分篇章揭露了唐代的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中、晚唐之交产生的《宫词》,已具规模。
绝句成就突出,其写景细致逼真,富于山水画情调。
对仗工整而又流畅。
于是在讲究工整的近体诗中另开五七言绝句一体。
今存《王建诗集》十卷,《全唐诗》编为一卷。
(三)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1. 放课文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点生字新词。
听完之后,同桌互查生字注音是否准确。
2. 自读诗句,弄清节奏。
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评价。
(课件出示全诗,指定一生朗读)3. 结合注释与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十五夜望月》教案五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五篇《十五夜望月》教案1一.了解作者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1.“白”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
“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
那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
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初步运用。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秋思之情。
2、教学难点(1)领悟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心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增强对古诗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中秋月圆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中秋节的经历和感受。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夜晚,你会想到什么?(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中秋之夜有关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建的生平,让学生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3、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每组派代表发言,讲解诗句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重点字词解释:“中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冷露”:清冷的露水。
诗句理解:“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鸦鹊栖息在树上。
“冷露无声湿桂花”: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桂花。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以下是一份小学六年级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十五夜望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了解中秋月文化,感受月亮所代表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呢?(请学生分享关于月亮的诗句)
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与月亮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十五夜望月》。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小组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2. 思考:这首诗与其他节日的诗在氛围上有什么不同?
(五)总结拓展
1. 总结全文,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和主旨。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习俗和相关古诗,拓宽视野。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十五夜望月》。
2. 搜集其他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对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理解诗人的情感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十五夜望月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欣赏诗词的方法。
课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圆月)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
这天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一般来说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短小的,但是别看它们是小身材,其实有大韵味呢。
诗歌语言因高度凝练而充满丰富的形象和意义,要我们花大力气去体会。
所以,我们今天这节课如果能够把《十五夜望月》这首短小的诗真正读懂,读通,那就是同学们的成功了。
这首诗的题目或者还可以写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解题,注意古代以官职来称呼别人的文化习惯)。
二、初读诗歌,明确体裁。
师:有没有同学乐意先来帮我们大家读一下这首诗?(生读)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吗?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古诗咯。
问题是从文体上说它属于诗歌中的哪一类?(七言绝句,另有五言绝句,八句四联律诗,格律诗)三、跟读诗歌,初步把握。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响亮,而且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已经迈出了读懂诗歌的第一步。
诵读是理解诗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氛围,有的需要浅吟低诵,有的需要放声朗诵。
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遍本诗的朗诵,去初步了解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内容。
生听读师:下面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读这首诗。
生跟读师: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诗歌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
(一二句描写了诗人十五夜望月时看到的院中景象。
)(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望月怀人的情思。
)四、发挥想象,欣赏景色。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字面疏通:庭院中的地面白色一片,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沾湿了绽开的桂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点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学习难点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流程一、导——对话·诗情美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1.读读下面的诗句,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大屏幕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的《清明》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明·唐寅《元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齐读课题。
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4.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5.诗人简介。
大屏幕出示:王建,唐代著名诗人,颍(ynɡ)川(今河南许昌)人。
与张籍齐名,被世人称“张王”。
王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晚年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二、读——对话·韵律美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指导难读的句子。
栖的读音:qī,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
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一男生读,指导;一女生读,评价;教师领读;一起读。
2.读出节奏指名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节奏的?请按照223的节奏再来读一读。
评价。
3.教师范读诗歌不但要注意节奏美,还讲究韵律美。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跌宕有致的小结,构成了情味隽永的诗的艺术,是寄情田园中难得见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1. 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 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和蕴含的感情。
3.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好意境,使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月”的诗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积累,通过背诵不同的诗句,体会不同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明月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古诗,理解诗意1.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句,正音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注意指导“地”、“庭”、“种”、“郎”的读音。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引导学生感知诗中的画面和情境。
)2. 简介诗人及背景。
(1)教师简介诗人王建及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境遇,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诗人的济世抱负无法实现。
在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时刻,诗人借助望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 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出示图片并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一幅幽静的夜晚里,月光洒在庭院地上的美丽画面。
)(2)教师提问: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明月之美?请用笔在相应的诗句下做出批注。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 作业布置:布置与古诗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2. 诗歌背景:张九龄、唐代、思念家乡3. 诗句解析:意义、韵律美、意境美4. 诗歌鉴赏:朗读、品味、想象5. 情感体验:思念家乡、热爱祖国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2.教学难点
-诗句深层含义的把握:学生往往难以领悟诗句背后的深层情感和哲理。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在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上有所实践,但可能难以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古诗意境的体会:学生需要通过有限的文字去想象和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这对他们的想象力是一大挑战。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十五夜望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熟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体会诗人通过描绘月夜景色表达出的思乡情怀。
5.感受古诗的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十五夜望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诗意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人情感,培养同理心和审美情感。
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5.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通过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看看诗人如何通过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景色,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识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描绘景色或情感表达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共同学习了《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尤其是当他们能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体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他们展现了对月夜景色和思乡情感的独特见解。我觉得这样的互动很有意义,它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句,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教学设计
6.教学评价,反思改进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作业展示、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激发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问,突破重难点。
4.创意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表达,如仿写、扩写等,提升写作能力。
-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给予积极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
5.课后拓展,巩固提高
-布置与《十五夜望月》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搜集与月夜有关的古诗词、进行创意绘画等,巩固所学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多种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美景,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月夜的宁静与美好,为学习《十五夜望月》奠定情感基础。
3.提问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月亮在我国古诗词中象征着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望着月亮产生无尽的遐想?”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古诗词中的寓意。
(二)讲授新知
1.诗人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3《十五夜望月》(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3《十五夜望月》(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欣赏、感悟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2)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二、教学内容《十五夜望月》全诗共有四句,每句七字,通过对月亮、庭院、树木、乌鸦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2)诗中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月亮的古诗。
(2)出示课题,板书《十五夜望月》。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句大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欣赏感悟:(1)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6. 作业设计:(1)背诵《十五夜望月》。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搜集其他关于月亮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六、板书设计《十五夜望月》庭院:月光、树木、乌鸦情感:思乡七、作业设计1. 背诵《十五夜望月》。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十五夜望月》经典教案
《十五夜望月》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 借助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的描绘,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赏月、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就是唐代诗人王建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明月,感怀人间的作品。
2. 整体感知: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感受它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完后进行简单评价。
最后,教师总结并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的节奏和感情。
3. 精读感悟: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课下注释和学生的讨论,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庭地白树栖鸦”这句诗中,诗人看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给诗人什么样的感受?“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这句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4. 深入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月出东山,诗人在望;桂枝湿露,诗人在望;夜深人静,诗人还在望。
”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与中秋节有什么联系?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5. 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中秋节和月亮的文化背景和诗词作品。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或故事,或者让学生了解一些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6. 作业布置:课后请学生完成以下作业:(1)熟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中秋节赏月的短文。
(3)搜集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或故事,准备在班上分享。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第【1】篇〗教案设计本文是一篇有关秋思的诗歌,诗人王建通过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十五之夜的“望”引出对景物的描写,既用语言描摹了环境,又抒发了内心的思绪。
下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生字词,理解诗文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人王建的生平经历。
2.通过合作探究、以读促悟的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修辞手法在诗文中的运用。
3.体会意境的描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温故知新法进行导入:李白《静夜思》。
对话同学: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夜晚望月,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今天我们再来走进一个被皎皎月光笼罩的世界,走进诗人王建的内心。
(板书:十五夜望月)(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1.学生根据预习,自读课文,教师讲解字词含义(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尽: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
)师生共同翻译本诗。
2.学生大声读诗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朗读问题。
3.读诗文同时思考,诗中景色是通过哪个字描绘出来的明确: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望月,由“望”字引出对夜晚景色的描写。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默读诗文,思考:诗人一“望”都“望”到了什么明确:诗人先是望到庭院中地面洁白的样子,通过“地白”二字可以看出月光的透明、如水、清冷,描绘了一幅非常静谧、柔和的画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三、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四、教学时数:1教时五、课型:朗读赏析课六、教法:边读边议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
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
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
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
小组互相讨论:(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三篇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课设计三篇篇一学习目标1培育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味。
2培育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累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1课前准备:利用书本、报刊、网络采集对于咏月的诗词、佳句,抄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余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沟通。
二、教课过程(一)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日我们将经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领会,并进一步睁开议论,哪些地方特别出色?哪些地方有不一样的看法或增补?《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朝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的一首。
诗人在鸦雀无声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着迷,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冷清的露水必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境界,就显得更悠久,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倒是人各不一样的。
诗人欣然于家人失散因此由月宫的悲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定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境界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衬着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闲不尽的结尾,将分离思聚的情义,表现得特别委宛感人。
(三)诵明月之诗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相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互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论,大家着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看法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沟通。
(四)思想训练用媒体展现不一样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荒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你以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由。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以,学生即便否认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认。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教案设计本文是一篇有关秋思的诗歌,诗人王建通过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十五之夜的“望”引出对景物的描写,既用语言描摹了环境,又抒发了内心的思绪。
下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生字词,理解诗文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人王建的生平经历。
2.通过合作探究、以读促悟的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修辞手法在诗文中的运用。
3.体会意境的描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温故知新法进行导入:李白《静夜思》。
对话同学: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夜晚望月,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今天我们再来走进一个被皎皎月光笼罩的世界,走进诗人王建的内心。
(板书:十五夜望月)(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1.学生根据预习,自读课文,教师讲解字词含义(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尽: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
)师生共同翻译本诗。
2.学生大声读诗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朗读问题。
3.读诗文同时思考,诗中景色是通过哪个字描绘出来的明确: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望月,由“望”字引出对夜晚景色的描写。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默读诗文,思考:诗人一“望”都“望”到了什么明确:诗人先是望到庭院中地面洁白的样子,通过“地白”二字可以看出月光的透明、如水、清冷,描绘了一幅非常静谧、柔和的画面。
十五夜望月教案(汇总3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汇总3篇)1.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二)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体会作者望月怀人的秋思。
二、能力目标。
(一)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
(三)学会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三、情感目标。
通过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引导分析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师:我们中国人普遍都有很浓厚的月亮情结,古人很喜欢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与月亮有关的诗歌了,不知大家能不能回忆起来。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很好,这些必背篇目大家还记得。
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十五夜望月》。
师: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
全班朗读。
师:大家的朗读字音准了,也挺流畅的,但是缺乏感情。
这没关系,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把这个缺憾补上。
师: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讨论另一个问题。
如果现在我要大家画一幅画,这幅画的名字叫温暖,这种温暖是我们触感能感受到的,你会如何设计这幅画?请同学说一下。
生1:我会画一个炉火,外面天寒地冻,我们烤火感觉很温暖。
生2:我会画一个太阳,因为太阳让我感到温暖。
师:很好,这两位同学的设计都能很好地体现主题。
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能画出温暖这种东西吗?
生:不能。
师:但是,你们的构思确实体现出了温暖。
这是用实物传达出了一种感觉。
(师板书:实物——感觉)诗歌与画画有相似之处,只是它的层次比画多一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类诗歌呢就是通过一些景物构成一幅画面,通过画面渲染一种意境,传达一种情感。
(师板书:景物——画面——意境——情感)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本诗中的景物。
生:庭院、月光、树、乌鸦、露水、桂花。
(师板书)
师:很好,找的非常准确。
下面请同学为我们描述一下,这些景物在你脑子里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庭院中铺满了月光,像撒了一层霜一样,树上的乌鸦已经休息了,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
师:嗯,很好,描述很到位。
我们脑子里差不多都是这样一幅画面。
这幅画面渲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请同学们用一些词语概括一下。
生1:安静。
师:大家想想,平时很聒噪的乌鸦此刻都已经安静了,整个庭院没有一点声音。
这应该比安静再深一个层次是吧?(生:是)那应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呢?
生:寂静、沉静、寂寥。
(师板书)
师:很好,这些词语就很恰当了。
关于这个意境,你们觉得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
生:……
师:大家想想,十五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洁白空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很白。
师:说到点上了,但是语言用的还是不到位。
我们给它换一个有诗意的同义词——素洁。
(师板书)还有吗?
生:……
师:大家再看看,露水是什么样的啊?
生:冷的。
师:很好,冷露传达出一种寒意,所以呢我们可以说它寒意袭人。
(师板书)还有吗?
生:桂花很香。
师:太好了,又抓到点了。
在一个月夜,桂花的香味若隐若现的传来是不是很幽远?(生:是。
师板书。
)
师:很好,已经分析就到这里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情感。
大家看看诗人此时此刻是借月亮表达什么样的情?
生:秋思,思念别人。
师:大家理解得很到位。
诗人写望月怀人的秋思之情,直接写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些景物呢?
生:借景抒情。
师:对。
这些景物都与作者的情感有一致性。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景与情在此融会贯通了。
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师:好啦,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本诗的感情有所体悟了。
现在,你不是你了,你是诗人王建,现在,你望着圆月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请大家带着思念的心情再来吟诵这首诗。
全班齐读。
师:这一遍朗诵比上一遍好多了,感情也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