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自己整理版)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影响的科学,它关注于人体在运动中的机械、能量、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系统的生理变化。
在许多方面,我们对于运动生理学还有着相当多的未知问题,不断有新的研究结果在这一领域中产生。
运动生理学对于运动训练和竞技表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于疾病康复和健康保健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运动的基本生理反应、疲劳机制、训练适应以及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的基本生理反应1. 心血管系统反应在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进一步影响到其他生理系统。
身体运动时,心脏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使得心排量增加,从而增加心脏对身体内各个器官的供血量。
运动带来的心脏、血管的适应性变化对于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血压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2. 呼吸系统反应运动时,呼吸系统也会有所改变。
呼吸急促,深度增大,有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体内,同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运动所带来的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对于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增强呼吸肌肉有重要作用。
3. 肌肉系统反应在运动时,肌肉系统的能量代谢会有明显的改变。
当人体发生运动时,肌肉细胞需要更多的能量从而进行持续收缩,这需要细胞内能量合成途径的加速,以及最终成为细胞内ATP的使用。
此外,肌肉纤维产生的乳酸会增加,当乳酸积累过多时会导致运动能力下降,这也就是肌肉疲劳的原因之一。
4. 神经系统反应在运动中,神经系统也会有所变化。
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运动皮层活动增加。
神经传导速度增加,从而使身体的运动协调性和精细度增强,这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疲劳机制1. 中枢性疲劳中枢性疲劳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于持续运动进行的逐渐抑制。
其主要表现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下降、神经递质释放减少,导致对于运动的控制能力下降。
2. 肌肉疲劳肌肉疲劳是指肌肉组织经过高强度、长时间运动后的状态。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方法和水平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1、研究方法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某些研究可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对人体进行试验,也可在人群中进行测量和统计。
2、研究水平在完整的机体情况下,研究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二、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阈强度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三、适应性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而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
第三节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3.这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态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第四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二、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机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过程。
三、自身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对其他调节方式,自身调节范围较小,灵敏度比较差。
四、生物节律五、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1.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朝着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2.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的直接调控作用称为前馈,条件反射就是前馈调节。
3.非自动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纤维的结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细胞,分为肌腱与肌腹,肌腹又可分为肌束和肌外膜,肌束可进一步分为肌束膜和肌纤维(肌纤维可以进一步分为肌原纤维和肌内膜)。
认识运动生理学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 侧压力(压强)。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
(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 动脉血压的最高值 90-14OmmHg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 动脉血压的最低值。 60-9OmmHg
脉搏压或脉压:收缩 压和舒张压之差。 30-4OmmHg
第二节 物质与能量代谢
• 运动前或赛前补糖可采用稍高浓度的溶液(35%-40%), 服用量40-50克糖。
• 运动中或赛中补糖应采用浓度较低的糖溶液(5%-10%), 有规律地间歇补充,每20分钟给15-20克糖。
• 注:在比赛前1H不要补糖,以免因胰岛素效应反而使血
糖降低。
(二)脂肪代谢
• 1.人体的脂肪贮备 • 人体脂肪的贮存量很大,约占体重的10%-20%。一
般认为,最适宜的体脂含量为:男性为体重的12%18%,女性为16%-26%。 • 2.脂肪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 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 再分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 用以合成ATP。在氧供应充足时进行运动,脂肪可破 大量消耗利用。
3.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 运动减肥通过增加人体肌肉的能量消耗,促进脂肪的 分解氧化,降低运动后脂肪酸进入脂肪组织的速度, 抑制脂肪的合成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运动中能源物质的动员
• 运动开始时机体首先分解肌糖原,持续运动5-10分钟 后,血糖开始参与供能。
• 脂肪在安静时即为主要供能物质,在运动达30分钟左 右时,其输出功率达最大。
• 蛋白质在运动中作为能源供能时,通常发生在持续30 分钟以上的耐力项目。随着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提高, 可以产生肌糖原及蛋白质的节省化现象。
认识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全集)

运动生理学(全集)运动生理学(全集)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生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运动对各个器官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能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1生理学基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作为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1.2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能量代谢、肌肉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神经生理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并指导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部分:研究领域2.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涉及运动时人体能量的产生、转化和利用过程。
研究能量代谢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能量需求的影响。
2.2肌肉生理肌肉生理是研究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功能的学科。
它涉及肌肉的结构、收缩机制、适应性变化等方面。
肌肉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肌肉功能和力量的提升。
2.3心血管生理心血管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心脏的功能、血管的调节、血液循环等方面。
心血管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4呼吸生理呼吸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肺部的功能、呼吸调节、气体交换等方面。
呼吸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2.5神经生理神经生理是研究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神经元的传导、神经调节、神经适应性等方面。
神经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3.1运动训练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
通过了解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表现。
运动生理学(全)

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类身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变化的科学,它对于人们了解和改进运动训练、提高运动表现以及预防和治疗运动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运动生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讨,从身体机能、能量代谢、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以及神经系统五个大点来阐述运动生理学的全面内容。
身体机能运动生理学研究了在运动中不同系统的身体机能变化,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具体包括:1.呼吸系统的变化,如肺气量、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的增加;2.循环系统的变化,如心脏输出量和血液流动的增加;3.消化系统的变化,如胃肠道的血流分配和消化酶的分泌的改变。
能量代谢在运动中,身体需要能量来维持各项生理活动。
运动生理学研究了人体在运动中的能量代谢过程。
主要包括:1.静息代谢率和运动代谢率的差异,即身体在运动中的能量消耗增加;2.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作为燃料的利用比例,随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3.特定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如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是在运动中起关键作用的系统之一。
运动生理学研究了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性和变化。
具体包括: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心肌壁的肥厚和心室壁的扩张;2.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如运动时的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3.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如血管扩张和血液流动性的提高。
肌肉系统运动生理学研究了肌肉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
具体包括:1.肌肉的收缩和伸展过程,如肌肉的收缩力和肌肉纤维类型的变化;2.肌肉酸碱平衡的调节,如乳酸的产生和清除;3.肌肉的适应性和增长,如肌肉纤维的增加和肌肉力量的提高。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运动生理学研究了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变化和适应。
具体包括:1.运动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的传导,如神经冲动的传递和肌肉的收缩;2.神经适应性的改变,如反射的增强和运动技能的提高;3.神经递质的影响,如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释放。
总结运动生理学研究了身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其包括身体机能、能量代谢、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
大一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大一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到运动对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身体健康和适应能力的作用。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正确进行运动锻炼、提高运动表现和预防运动损伤都非常重要。
二、心血管系统的适应1. 心血管系统是指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分,以及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运动可以使心脏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包括心肌增厚、心脏容量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等,从而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
2. 运动也可以改善血管的功能和结构,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能力,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肌肉系统的适应1. 肌肉是人体最重要的运动器官,也是能量的主要消耗者。
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肌肉可以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包括肌肉纤维类型的转变、肌肉截面积的增大、肌肉收缩力和耐力的提高等。
2. 运动还可以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维持肌肉组织的正常代谢平衡,预防肌肉损伤和肌肉萎缩。
四、呼吸系统的适应1. 运动可以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提高肺活量和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长期运动训练还可以增加肺泡表面积和弹性,改善气体交换,提高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能力。
2. 运动还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提高呼吸肌肉的耐力,减轻呼吸困难的感觉。
五、神经系统的适应1. 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表现。
长期运动训练还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突触的形成,增强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适应能力。
2. 运动还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增加神经递质的敏感性,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
六、内分泌系统的适应1. 运动可以促进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增加激素的分泌和敏感性,调节能量代谢和体液平衡。
2. 运动还可以降低胰岛素的抵抗性,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完整版运动生理学

完整版运动生理学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还是高强度的运动训练,都对身体健康与功能有着显著影响。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人们进行健康有效的运动。
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适度的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多好处,包括增加心脏收缩力,降低心率和血压,改善血脂代谢等。
长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脏的跳动效率和容量,降低血压,改善内皮功能,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
二、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可以帮助提高肺的通气量和呼吸肌肌力,增强呼吸肌的耐力和协调性,改善肺功能。
长期进行锻炼还可以减少肺疾病的发生,降低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三、运动对代谢的影响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增加能量消耗,降低体重和体脂。
长期进行锻炼可以改善血糖和胰岛素代谢,避免糖尿病或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四、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减轻压力和抑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长期进行锻炼还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发生和增强神经元的功能,缓解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的症状。
五、运动对骨骼和肌肉系统的影响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和肌肉的密度和强度,减少骨质疏松、骨折和骨关节疾病的发生,缓解肌肉疲劳和酸痛。
六、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抗体的产生,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长期进行锻炼还可以降低患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七、不同种类的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减少体脂,改善心血管健康,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而负重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柔韧训练可以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预防运动伤害。
综上所述,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运动可以对人体健康和功能有着多方面的好处,但过度的运动也会对身体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建议人们在进行运动时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适度地进行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以达到健康和效果的最佳平衡。
完整版运动生理学

绪论1.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的科学。
3.生命的基本特征:①新陈代谢②兴奋性③适应性4.新陈代谢:生活在适宜环境中的生物体总是在不断地重新建造自身的特殊结构,同时又在不断破坏自身已衰老的结构的过程。
5.刺激:引起生物体出现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6.兴奋性:受刺激后产生电反应的过程及其表现称为兴奋,产生兴奋的能力就叫兴奋性。
7.可兴奋性组织:能较迅速产生兴奋的组织——神经、肌肉、腺体,统称可兴奋性组织。
8.适应性:机体以适当的反应克服反复出现的环境变化造成的危害,保持自身生存的能力或特性。
9.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①神经调节占主导,特点:迅速、局限、短暂②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③自身调节幅度较小,不十分灵敏,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
10.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是: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1.内分泌调节:机体某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组织细胞或体内某些特殊的细胞组织,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如激素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收缩☆1.人体肌肉组织分类:骨骼肌(横纹肌、肌肉)、心肌、平滑肌2.肌肉的基本单位:肌纤维。
3.肌纤维的特点:同其他细胞一样,有细胞膜(肌膜)、细胞核、细胞质(肌浆)。
细胞核多个。
肌浆中除含有丰富的线粒体、糖原、脂滴外,还充满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和复杂的肌管系统。
4.肌原纤维和肌节每条肌原纤维沿长轴呈现规律的明暗交替,分别叫明带和暗带。
明带、暗带在横向上都位于相同的水平,因而整个肌细胞也呈明暗交替的横纹。
暗带的中央有一段相对较亮的区域叫H带,H带中央有一条横向的线叫M线。
明带的中央也有一条线叫Z线或Z盘。
两个相邻Z线之间的区域叫肌节。
5.H带:只有粗肌丝,没有细肌丝;M线:只有细肌丝,没有粗肌丝;暗带:粗细肌丝重叠处。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2.稳态是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3.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力时,肌肉缩短,做正功,作用于加速运动。
4.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被拉长,作用于减速运动。
5.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肌肉长度不变,作用于静力性工作。
6.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呈反比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张力越大,肌肉长度越长7.快肌的收缩速度和收缩力量大于慢肌,耐力比慢肌弱。
8.磷酸原系统:由ATP和CP构成的能量瞬时供应系统。
供能特点:功率输出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
100M跑9.糖酵解系统(乳酸能系统):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分解过程中再合成ATP的功能系统。
功能特点:功率输出大,不需要氧,生成乳酸,供能总量多,持续时间较短。
400M10.有氧氧化系统:指糖,脂肪,蛋白质在氧供应充足的轻快下,彻底氧化成H2O,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供能系统。
功能特点:供能总量最大,供能时间最长,速率低,需氧,不产生乳酸。
10000M 11.基础代谢:指人体在清晨安静状态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和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
12.人体状态反射的规律:头部后仰——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使四肢伸直,背部挺直。
头部前倾——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性相对加强,四肢弯曲。
头部侧倾或扭转——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
作用—体操运动员进行后手翻,后空翻或在平衡木做动作时,如果位置不正,就会使两臂伸肌力量不一致,失去平衡,导致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动作13.大脑皮质运动区特征:交叉性支配,一侧皮质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精细的功能定位,越精细复杂的肌肉,其皮质代表区的面积越大,运动区定位从上到下的安排是倒置的。
运动生理学完整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
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 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绪论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2003)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4.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发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均称为兴奋。
5.引起组织兴奋地条件:a 一定的强度b 一定的持续时间c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6.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7.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组织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
8.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成为适应。
9.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2005)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类。
正反馈促使某种生理过程逐渐加强。
10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2.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备、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3.ATP(三磷三腺苷)是骨骼肌直接能量来源(ATP边合成边分解)。
4.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前提是Ca2+存在下骨骼肌粗肌丝的肌球蛋白与细肌丝中的肌动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肌纤凝蛋白。
5.机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6.人体通过摄入体内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的物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7.1g糖在体内完全燃烧可释放4kcal的热量。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响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2.肌小节:肌纤维最根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快乐—收缩耦联:是指以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快乐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为根底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4.内环境: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5.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6.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到动脉的血量。
7.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8.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9.氧离曲线:是表示PO2与血红蛋白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0.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CO2与所消耗的O2的容积之比。
11.激素: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12.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13.视野: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4.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特意动作的能力。
15.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留神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到达人体极限水平常,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16.乳酸阈: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
17.身体素养: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养。
18.运动性劳累:是指由于运动过度而引发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是人体运动到肯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19.“极点〞:在进行连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功能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响,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缓慢不协调、精神低落,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现象成为“极点〞。
最新运动生理学的收获和体会(模板16篇)

最新运动生理学的收获和体会(模板1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最新运动生理学的收获和体会(模板16篇)心得体会是一种对学习或工作的自我反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提高。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2024)

合理安排训练周期长 度
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比赛需 求,合理安排每个训练周期的长 度,确保运动员能够在最佳状态 下参加比赛。
调整训练周期内容
在每个训练周期内,根据运动员 的训练反应和竞技状态,及时调 整训练内容和方法,确保训练效 果的最大化。同时,要注意不同 周期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避免运 动员出现竞技状态的波动。
离子代谢紊乱
运动引起的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 质丢失,影响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
2024/1/27
25
有效恢复手段介绍
休息与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高质量的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措施。
2024/1/27
合理营养补充
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促进 身体恢复。
按摩与理疗
2024/1/27
肺活量(VC)
指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是评价人体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状况的一 项常用指标。
时间肺活量(FVC)
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第一秒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其中FEV1/FVC的 价值最大,可用来鉴别阻塞性肺疾病和限制性肺疾病。
最大通气量(MVV)
指以最快的速度和尽可能深的幅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钟通气量,是评价一个人所能 发挥的最大通气能力,是估计一个人能进行多大运动量的生理性指标。
运动范围
不同关节的运动范围不同,一般可分为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 例如,肩关节是人体运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可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 和外旋等多种运动。
2024/1/27
9
肌肉收缩原理及类型
肌肉收缩原理
肌肉收缩是肌原纤维中粗肌丝和细肌丝相互 作用的结果。当神经冲动传到肌膜时,肌膜 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 ,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导致原肌球蛋白位 移,暴露出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横 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后导致横桥摆动,将分解 ATP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引起肌肉收 缩。
运动生理学(自己整理版)

绪论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 1、新城代谢。
2 兴奋性。
3 应激性。
4 适应性。
5 生殖。
4)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人体有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所组成。
它们的生理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紧密配合,相互协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的细胞及组织与外界环境不发生直接接触,而是生存与细胞外液之中。
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因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优缺点?神经调节:内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
特点:作用迅速,调节准确,范围局限,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机体细胞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细胞又称为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成人肌纤维直径约 60 微米(卩m),长度为数毫米到数十厘米。
每条肌纤维外面包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称为肌内膜。
2)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由粗肌丝和细肌丝规则排列构成的肌纤维亚单位。
肌原纤维上每一段位于两条 z 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 1/2 的明带,合称为肌小节。
3)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组成。
它主要由肌动蛋白(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
4)肌动蛋白:肌动蛋白体呈球状(称 G-肌动蛋白)。
许多G-肌动蛋白单体以双螺旋聚合成纤维状肌动蛋白(F- 肌动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干。
5)原肌球蛋白:它也呈双螺旋状,位于 F-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中并与其松散结合。
运动生理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肌节: 是指两条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3、体液: 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
4、碱贮备: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贮备。
5、心指数;以每平方米计算的心输出量。
6、血压:血管内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7、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8、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9、排泄: 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10、免疫: 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生理反应。
11、肌肉力量: 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的能力称肌肉力量。
12、最大摄氧量: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
13、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14、乳酸阈: 体在从事有氧供能的渐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时的值接近,可是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为乳酸阈。
15、速度:人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16、无氧耐力:集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17、平衡:身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18、灵敏:运动员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19、柔韧: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的能力20、赛前状态:人体在比赛或者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21、准备活动: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
运动生理学(全集)

肌肉类型、特点及作用
• 肌肉类型:根据肌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肌肉可分为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类。其中,骨骼肌是运动系 统的动力部分,心肌构成心脏壁,平滑肌分布于内脏 器官。
肌肉类型、特点及作用
01
收缩性
肌肉受到刺激后能产生收缩反 应。
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长。
02
伸展性
肌肉类型、特点及作用
• 弹性:当外力消失后,肌肉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源。
02
ATP-CP系统能在短时间内提 供大量能量,支持高强度、 短时间的运动,如冲刺、举
重等。
03
该系统恢复速度较快,通常 在几秒钟到几十秒钟内就能
完全恢复。
糖酵解系统
01
糖酵解是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分解葡萄糖或糖原产生ATP的 过程。
02
糖酵解系统主要支持中等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如 400米跑、游泳等。
同步化
多个运动单位同时被激活产生收缩 的现象称为同步化。同步化的程度 影响肌肉收缩的协调性和效率。
05
血液循环与运动适应
心血管系统组成及功能
心脏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通过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心脏具有自动节律性,能够产生 和传导兴奋,维持心脏的正常跳动。
血管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位,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 脉,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静脉则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
全恢复。
04
以上三个系统共同构成了人体 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体系,不同 运动项目和强度下,各系统的 贡献比例也有所不同。了解这 些能量代谢系统的特点,有助 于运动员和教练制定合理的训 练计划和营养补充策略,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1、新城代谢。
2兴奋性。
3应激性。
4适应性。
5生殖。
4)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人体有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所组成。
它们的生理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紧密配合,相互协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的细胞及组织与外界环境不发生直接接触,而是生存与细胞外液之中。
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因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优缺点?神经调节:内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
特点:作用迅速,调节准确,范围局限,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机体细胞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细胞又称为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成人肌纤维直径约60微米(μm),长度为数毫米到数十厘米。
每条肌纤维外面包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称为肌内膜。
2)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由粗肌丝和细肌丝规则排列构成的肌纤维亚单位。
肌原纤维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合称为肌小节。
3)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组成。
它主要由肌动蛋白(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
4)肌动蛋白:肌动蛋白体呈球状(称G-肌动蛋白)。
许多G-肌动蛋白单体以双螺旋聚合成纤维状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干。
5)原肌球蛋白:它也呈双螺旋状,位于F-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中并与其松散结合。
在安静状态下,原肌球蛋白分子位于肌动蛋白的活性位点之上,阻碍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每个原肌球蛋白分子大约掩盖7个活性位点。
6)静息电位产生原理?两个学说,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7)※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部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8)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9)肌丝滑行学说: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肌细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10)骨骼肌的搜索形式四种收缩定义:①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②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中收缩叫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
③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④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也称为等速收缩。
11)骨骼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根据收缩速度可分为①快肌纤维②慢肌纤维。
根据收缩的新陈代谢可分为①快缩、糖酵解型②快缩、氧化、糖酵解型③慢缩、氧化型。
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可分为①快缩白②快缩红③慢缩红。
布茹克司将肌纤维分为Ⅰ型和Ⅱ型。
12)肌纤维类型的分类以及对运动的影响?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2、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肌肉收缩的力量与单个肌纤维的直径和运动单位中所包含的肌纤维数量有关。
3、肌纤维类型疲劳,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抗疲劳能力不同。
从事时间短、强度大项目的运动员,骨骼肌中快肌纤维百分比较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高。
相反,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满肌纤维百分比却高于非耐力运动员和一般人。
第二章:血液(重点)1)判断: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2)血细胞:也称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3)血浆:是血细胞以外的液体部分。
血浆除含有大量的水分外,还含有多种化学物质、抗体和激素等。
4)血液的理化特征:1、颜色和比重。
2、粘滞性。
3、渗透压。
4、酸碱度。
5)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
6)如何维持酸碱度平衡?7)血浆和红细胞缓冲的区别?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有:NaHCO3(碳酸氢钠)/H2CO3(碳酸);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磷酸氢钠)/NaH2PO4(磷酸二氢钠)。
红细胞中的主要缓冲对有:KHCO3(碳酸氢钾)/H2CO3(碳酸);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K2HPO3(磷酸氢二钾)/KH2PO4(磷酸二氢钾)。
8)循环血量和贮存血量定义和区别: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的血量都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量称循环血量。
还有一部分血量潴(zhu)留在肝、肺、腹腔静脉以及到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这部分血量称为贮存血量。
运动时由于贮存的血液被动员,使循环血量增加。
运动员循环血量增加比无训练着大得多,而且尤以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增加更显著。
9)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圆而扁,边缘较厚(约2微米),中央薄(约1微米),直径约6-9μm。
10)运动队白细胞的影响?白细胞无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
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运动后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增加的同时伴有淋巴T细胞百分比的下降,TH/TS细胞比例下降(即辅助性T细胞与抑制性T细胞之比下降),这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的重要标志。
运动后所发生的白细胞数量变化能否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主要取决于白细胞数变化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
如果变化幅度小且变化持续时间短,不会影响免疫功能。
但如果变化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将对机体免疫功能发生深刻影响。
11)前苏联叶果罗夫和兰道斯把运动引起的白细胞增多称为肌动白细胞增多。
12)用Hb指标进行运动员选材标准:以血红蛋白值高、波动小者为最佳。
第三章:循环机能(重点)1)血液循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血液循环。
2)血液循环的功能:完成体内物质运输,使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进行;体内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或其他体液因素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机能;机体内环境理化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维持和血液防卫机能的实现,也依赖于血液循环。
3)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织构成并具有瓣膜结构的空腔器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
4)构成心脏的心肌具有:具有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机械特性保证心脏不断自动的、协调的、舒缩交替的“全或无”的同步收缩,完成心脏的泵血功能。
5)※心输出量※(定义,问答):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同一时期,左心与右心接纳回流的血量大致相等,输出地血量也大致相等。
6)血压: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测压力。
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完整机体的动脉血压是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及循环血量和容量血管间关系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7)动脉血压?是在有足够量的血液充满血管的前提下,由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的协同作用产生的。
心室收缩射血(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重要因素。
8)动脉血压的正常值?一定高度的动脉血压,是推动血液循环和保持各器官组织足够血流量的必要必要条件之一。
正常人安静时的动脉血压较为稳定,变动范围较小,收缩压为100-200㎜Hg,舒张压为60-80㎜Hg,脉压为30-40㎜Hg。
正常人的血压随性别、年龄及其他生理情况而变化。
男性一般比女性略高。
但收缩压的升高比舒张压的升高更加显著、体力劳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血压可暂时性升高。
安静时,舒张压持续超过95㎜Hg,即可认为是高血压,如舒张压低于50㎜Hg,收缩压低于90㎜Hg,则认为是低血压。
9)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1、心脏每搏输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10)心血管反射;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来实现的。
其生理意义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及使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
1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简称减压反射)?在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内动脉膨大,称为颈动脉窦。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感觉神经末梢非常丰富,对牵拉刺激敏感。
当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被扩张到一定程度时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即发放冲动,相应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别称为颈动脉窦压力感觉器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与动脉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故动脉血压愈高,则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愈多。
12)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1、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
2、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
3、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
13)※长期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窦性心动徐缓延伸。
2、运动性心脏增大延伸。
3、心血管机能改善。
14)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肌肉运动可引起血流循环功能的变化,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
脉搏(心率)和血压的测定在运动实践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5)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运动可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可以延缓动脉粥样斑块,增加冠状动脉的贮备,在冠心病的康复中有重要作用。
运动对心血疾病防治作用的机制可归纳为三方面,肌中心效应、周围效应及其他效应。
第四章呼吸机能1)呼吸: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
2)外呼吸: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与肺毛细血管中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气体运量:气体由血液载运,血液在肺部获得的O2,经循环将O2运送到组织毛细血管;组织细胞代谢所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经循环将CO2运送到肺部。
4)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运动,吸气肌、呼气肌的收缩。
舒张活动完成吸气、呼气过程。
肺通气的容量中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和肺活量,是运动中常用的指标。
5)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平静呼吸,其特点是:吸气时,依靠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使胸廓扩大,完成吸气过程,呼气时通过膈肌和肋间外肌的舒张,使扩大的胸廓回位,完成呼气过程。
6)用力呼吸:用力呼吸的特点是吸气与呼气过程均伴有肌肉的收缩活动。
用力呼气时,除主要的吸气肌隔和肋间外肌加强收缩外,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使胸廓进一步扩大,从而增加吸气气量。
用力呼气时,除上述吸气肌舒张外,还有肋间内肌与腹壁肌的同时收缩,前者使肋骨充分下降,后者牵动胸骨向下,并使腹内压增加,使内脏推挤膈肌上移,从而促使胸廓进一步缩小,呼气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