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仪文化的现代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礼仪文化的现代发展趋势

一、和谐文化的三重意蕴

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

“和谐文化”具有以下三重意蕴: 其一,在文化类型学意义上,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核心理念与根本价值取向的,是关于和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社会风尚等。和谐文化包括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宽厚包容的处世态度、通融和解的行为方式、平和理性的社会心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身心一体的健全心态等基本内容,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主旨,和谐文化反映了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其二,在文化结构论意义上,和谐文化是以社会各种文化元素、文化形式的协调互动和有机统一为根本特征的,它彰显了文化的“生态”维度,是一种多元统一、兼融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的文化。和谐文化展示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其三,在文化社会学意义上,和谐文化是就文化与经济、政治、人的发展的内在关联性而言的,是指在经济与政治基础之上形成的,与经

济发展、政治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契合的,并能真正推进经济繁荣、政治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精神文化系统;和谐文化呈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愿景。

可见,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经历了战合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始终如一。而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国家统一的理念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儿女一致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

第二,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

民本思想确立于西周初年,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思想领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题。春秋时期,“重民轻神”、“恤民为德”成为较为普遍的思潮。儒家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 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秦汉以后,“重民爱

民”成为历代王朝宣称的基本政治原则之一。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比如,儒家提倡“中和”, 强调“礼之用, 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提倡遵道以行,率礼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

第四,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

仁义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可以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来概括。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一系列解决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满足封建社会伦理基本要求、完成个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规范。

第五,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

早在《州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事业追求上的奋斗精神。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推崇大丈夫精神。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砺了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

第六,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

“中庸”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处,收放合宜。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凡事都必须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孔子把这种“中庸”之德定位为极高的道德境界与政治智慧,以之为人们处世接物的高明艺术。

三、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发展前景

1. 对“传统”的理解

(1)传统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传统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东西,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积累起来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我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我们会感到自在、感到轻松、感到自信。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或怎样做什么;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我们也容易相互沟通。人们常讲的“入乡随俗”中的“俗”也指的是传统。

(2)传统的核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对这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理解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既构成了传统的核心,又为“传统”的内涵定准了基调。

( 3)礼仪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对一个民族

来说,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而一个民族的传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和礼仪习俗上。这既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准法律”。中华民族与西方最大的差异也就在这些文化和“准法律”上。

所以,礼仪是传统文化或“准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4)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举世瞩目,作为传统礼仪,也是世界各民族中最独具特色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说明,维系中国社会的主要力量在于“礼”,在于“情理”,而非冰冷的“事理”。历史上,塞外少数民族多次入主中原,虽

然居于统治地位,即便是有欲改变根深蒂固的炎黄子孙礼仪文化的雄心壮志,但最终免不了被传统礼仪文化所征服、所同化。

2. 对“礼仪文化”的理解

礼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我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并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和生活行为规范。这一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构成了一种“文化”,即礼仪文化。礼仪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按规定的或

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进行。尊重是礼仪的核心原则。不论哪一国家、民族、地区,不论哪个时间、场合,各种各样的礼仪形式,都体现着“尊重”的精神。自尊和尊重他人,是礼仪的感情基础,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才能保持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