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能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英勇献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
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妻书》,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
(2)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英勇献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汇和句子。
3. 结合课文,思考如何表达对家人的感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及作者情感。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运用书中的表达技巧。
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阅读障碍。
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家庭的看法。
简要介绍《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式。
3.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示例分析:a.第一段:介绍写信的背景和原因。
“余亦悔亡二女”:作者对失去女儿的痛苦。
“泪与血俱”: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b.第二段: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愿言不辱”:作者对妻子的敬爱之情。
“将与君共老”:作者对未来的期许。
c.第三段:表达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此身虽在九泉之下”: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必当负荆请罪”: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4.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5.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深入理解课文,写一篇关于家庭责任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加强对文言文阅读障碍的辅导,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分析课文时,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
《与妻书》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体会语气词在具体语境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吾至爱汝。
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深刻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长2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此证。
”乃民国时期婚书上的誓词。
前人受时代限制总是内敛含蓄,但表达情意却更加真挚,丝毫不输于当今火热的告白。
但战火纷飞,生灵饱受倒悬之苦的时代,以一必死之身,如何说出“我爱你”三字?今天,我们将从林觉民《与妻书》入手,感受那段雕刻着时光的深重。
二、写作背景林觉民1907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时期,主要思想(“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1911年3月26日。
在准备参加广州起义的前夕,他给妻子写了这封信。
1911年4月27日。
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牺牲,年仅24岁。
三、题目解说“与妻书”即丈夫给妻子的书信,这是林觉民写给妻子的信。
这封信在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四、过渡,设置情境1..范读重点段落语句,请学生朗读。
要求:①听准读音②听准节奏③听出感情。
2.课前预读问题汇总,分别总结。
明确:问题一:这一封书信即是家书,又是情书,还是赴死前的绝笔书。
包含了作为家人的亲情,作为丈夫的爱情,作为最信任之人的至情,三种情感合而为一。
问题二:文中多处用典,较为人所熟知的典故为“司马青衫”“太上忘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
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用“太上之忘情”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与妻书》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人生、爱情和牺牲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与妻书》是南朝梁时期文学家萧统写给妻子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2.2 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1.2.3 文化背景:介绍萧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环境,激发学生对《与妻书》的兴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4 课堂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中的爱情和牺牲精神。
2.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讨论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材:《与妻书》相关教材或选集。
4.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学资料和学术研究。
4.3 多媒体工具:投影仪、PPT等,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4.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增加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1.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亲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2.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
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
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5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二、背景和资料1.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
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 与妻书教案 语文版
《与妻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清文章思路。
3.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在疏通文义的过程中,了解多义词和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前辈牺牲自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梳通文义,理解内容,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2.把握作者爱国与爱妻之情结合为一体的情感。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
2.点拨讨论法。
3.欣赏法。
4.诵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林觉民在广州起义中因伤被俘。
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英俊男子,指的就是林觉民。
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
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
两广总督张鸣岐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
林觉民殉国时,年仅24岁。
林觉民就义之后,家人把祖宅卖了避难,买主叫谢銮恩,他有个孙女很出名,叫谢婉莹(即冰心),冰心曾经写文章追忆过自己的这个故居。
林觉民有个堂哥林长民,后来生了一个也很有名的女儿,叫林徽因。
《与妻书》就是林觉民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起义前写给爱妻的遗言,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林觉民(1887—191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二十四岁。
2.背景链接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爱意。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与妻书》优质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能够把握《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 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妻书》的文本材料。
2. 教师准备相关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资料。
3. 教师准备教学PPT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妻书》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标注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家庭观念。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与妻书》的阅读笔记。
(2)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本中的关键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与妻书》教案课题名《与妻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感叹句、反诘句、对偶、排比等句式表达情感的写法,以及综合运用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3.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教学难点 1.文中所用典故及相关成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译文:清朝末年,(我们)革命党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危险,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同残害民众的敌人相搏斗,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然而)牺牲状况的惨重,要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场战役为最(厉害了)。
我们党的精华,(几乎)全部牺牲,那个损失可以说太大了!然而这次战役,(英雄们)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溅红宇内,(他们的)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有情)为这次战役满怀悲痛,风云(有知)因(这次战役)而变了颜色。
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也因此)才大大地振奋(起来)。
(人民对于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击山沟一样,(气势浩大,)不可阻挡,不到半年武昌的大革命因此而成功了。
(如此看来,)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能使天地(为之)震惊、鬼神(为之)哭泣,(它将)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为后人纪念)。
语文教案《与妻书》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与妻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对家庭、爱情的尊重和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
(2)提问:你们对爱情和家庭有什么看法和经历?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与妻书》。
(2)学生总结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与妻书》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与妻书》的启发,写一篇给亲近人的信。
(2)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与妻书》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与课文《与妻书》相关的主题。
(2)各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准备进行全班分享。
2. 全班分享:(1)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展示他们的研究和讨论成果。
九年级上册语文《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与妻书》教案本文写于赴广州参加起义前三天。
林觉民挑灯写下了两封绝笔书,一封就是《与妻书》,全书千余字,倾诉了对妻子真挚的爱,更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九年级上册语文《与妻书》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九年级上册语文《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二)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说明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
(思考与练习一)(三)解决上述问题;学生讨论,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
“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作者简介及其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的意识。
(2)学习作者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背诵。
2. 生字词和成语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主题思想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林则徐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妻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学生字词和成语,组内交流讨论。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关注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写一段话。
3. 深入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作者写作手法的掌握。
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丰富教学手段。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林觉民及本文时代背景,掌握谓、至、语、其、依依、善、尽等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挚情感。
3、理解烈士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本文的至情至理。
2、难点:走进烈士心灵,理解烈士舍家为国、舍生取义的情感历程。
【课时安排】拟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故事导入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三毛和荷西你的眼睛可真好看,里面有晴雨、日月、山川、江河、云雾、花鸟,但我的眼睛更好看,因为我的眼里有你。
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
——钱钟书我进清华,一为读书,二为钟书。
——杨绛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沈从文和张兆和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板书】与妻书林觉民二、简介背景和作者(一)背景【媒体显示】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
在打两广新高门的敢死队中就有林觉民,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英勇就在黄花岗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夏历二十六日)夜,林觉民写下两封绝笔信,一封写给父亲封写给妻子。
写给妻子的那封绝笔书,就是《与妻书)(二)作者【媒体显示】林觉民(1887-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人。
少年时就接触民主思想,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二是1907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时期,主要思想(“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三是24岁——参加广州起义,25岁——黄花岗之役七十二烈土之一。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一章:教学内容简介1. 课文背景介绍:《与妻书》是近代革命家林则徐在清朝末年,为了抗议英国的侵略而写的。
他在信中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林则徐的背景,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课文解析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2. 词语解释: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让学生掌握句子的意思。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1. 段落划分:让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
2. 逻辑关系: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作者的思路。
第四章:修辞手法分析1. 比喻: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析其修辞效果。
2. 排比: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分析其修辞效果。
第五章:情感分析1. 作者情感:让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 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心。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作者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掌握生词。
2. 课堂互动: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七章: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教育。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篇文章为教师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材中的《与妻书》这篇课文。
本篇文章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 掌握关于情感、生活观念等方面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
3. 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意识和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掌握关于情感、生活观念等方面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与精神内涵。
(2)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背景、写作体裁等,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思路和主旨。
2. 朗读法:由教师和学生轮流朗读文章,加强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提高朗读技能。
3. 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文学形式、修辞、意象和情感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互动法:通过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进行短问短答、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5. 写作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如写文章提炼主旨、做读后感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导师可以以如下形式展开讲述:教师先简单介绍文本背景及一些背景知识,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爱情故事和感受,明确角色关系,创设文本的共情环境,引导学生展开阅读。
2. 讲授(1)介绍作者及主题:教师先简单介绍作者陶渊明和《与妻书》的主题;(2)语篇分析:在整体阅读前或整体把握阅读后,教师需要分析文章文体、文本类型、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例如文章分几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有所谓的“高潮、转折、结尾”等等;(3)语句分析:针对文章中的一个或多个段落,教师需要仔细分析其语句构成,如词汇用意、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2024版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01教学目标与要求Chapter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与妻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崇高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0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
020304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略读、精读、朗读等,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拓展,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
学习策略与方法指导02教材内容及特点分析Chapter背景本文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革命烈士。
少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在福建、广东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同年4月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
起义失败后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
《与妻书》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结构和写作特点文本结构写作特点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重点词汇句式修辞手法03课前准备工作安排Chapter学生预习任务布置010204教师备课资料准备准备课文《与妻书》的原文、译文和赏析资料。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介绍等资料,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提问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的忠诚。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3.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妻书》,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2)教育学生学习作者的忠诚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提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3. 选取一段课文进行朗读,培养语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具体句子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采用情感教育法,以课文内容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高中语文《与妻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与妻书【教学目标】1.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是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等多用词的用法,掌握“其”、“与”在句子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做出选择的情感历程(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九十多年前,中国也有一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
引出林觉民的《与妻书》作者作品介绍:1.时代背景——黄花岗起义(印发给学生)2.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请学生看注①作补充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
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踏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
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
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独立而勇踏死地的崇高精神。
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地将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
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与妻书》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释难字词1.其:吾望其言是实(这,指示代词)今则望其真有(它,代词)卒不忍独善其身(自己,代词)汝其勿悲(表祈使,规劝)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他们,代词)2.与:与妻书(给,动词)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与,与其,与“无宁”组成表选择的固定结构)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跟,介词)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和,连词)吾先死留苦与汝(给,动词)3.至:吾至爱汝(极,最,副词)吾爱汝至(到了极点,副词)词类活用:1.汝幸偶我(意动,以……为配偶)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作动,尊敬)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作动,爱护)4.称心快意(使动,使意快)四、文本研读1.节:“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意,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午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妻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
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文中活用的
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 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 、“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自读提示” ,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二)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说明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
(思考与练习一)
(三)解决上述问题;学生讨论,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1 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第2 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
“爱汝” 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
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
(原句略。
小结: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
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
“为天下人谋永福” 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第3 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
这一段主要回忆夫妇生活中的数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
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
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
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 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
沉重的悲痛。
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
情的人,即“吾
至爱汝”。
)
第4 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
作者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具体是哪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死”——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去;第二种情况:“离”——“即可不死”,也可能“离散不相见” ,“较死为苦”。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 ,又怎能忍受?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
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问句式,请找出反问句,说明其作用。
(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
)此段后一层是嘱咐后事,自己“死无遗憾” ,希妻子把孩子抚育成人,继承自己遗志。
从这些说理与嘱咐中,可见林觉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
文章第2 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而在第4 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
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是论述的深入。
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
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第5 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进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个革命
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 ,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 ,二则用来安慰妻子。
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
第6 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
“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
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 。
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
第7 段,“当尽吾意为幸。
”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
小结: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
”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四)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
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
(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
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
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
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
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
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
又如第6 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
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五)本文语言也非常好。
首先是因为这些话都是烈士从肺腑中倾泻出来的,情真意切。
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普希金说:“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你的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
”正因为这封信里都是剖肝沥胆的话语,所以那样地扣人心弦。
其次,也由于烈士平素的语言修养高。
烈土生前对语言文字是很注意学习、钻研的,有多种译著。
这封信语言浅近平易,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
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泪珠与笔墨齐
下” 、“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 、“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等,都同白话很接近。
信中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 、“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既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又没有冗赘艰深的毛病。
如果不指出来(共有十处),一般人还不觉得有不少典故。
(六)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