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例图文稿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 20课三国鼎立课件

七年级历史 20课三国鼎立课件

吴 222年,孙 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
建业。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220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pī)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图示小结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魏
混年东 战 军 汉 孙权
赤壁之战 ( 208年)

阀末
联合抗曹

刘备
1、曹操是生活在三 国时期的吗?
官渡之战
曹操
赤壁之战
曹操
政治:挟天子以
令诸侯 招贤纳士 兵多将广 ---骄傲轻敌
经济:实行屯田,
不习水战
奖励农耕
孙、刘
袁绍 骄傲轻敌,听不 人少力弱
进正确意见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蜀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2、怎样评价曹操?
根据所学的知识,你如何评价曹操?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 的一面。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 诈,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 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A的建立者是
曹丕
B的都城在
成都
C的国号是
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识 图 题:
A BC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结果 作用
曹操胜利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龟虽寿》

初中历史教学精彩课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精彩课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精彩课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精彩课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精彩的课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本文将分享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课例,以展示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本课例以中国古代历史为主题,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讲解。

具体内容包括:1.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2.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衰落。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社会变革。

4.秦始皇统一六国和汉朝的建立。

教学过程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图片和文物,引导学生对古代历史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新课导入1.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介绍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衰落。

2.通过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社会变革,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繁荣和社会动荡。

3.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和汉朝的建立,强调秦始皇的统一举措和汉朝的繁荣发展。

案例分析1.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分析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某个历史话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总结与反思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和考试成绩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本课例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5PPT课件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5PPT课件
24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25
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一.官渡之战: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示意图 视频
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大战》国画
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原因
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孙.刘 2.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魏、蜀、吴的建立 ■魏、蜀、吴的关系 ■课堂小结
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示意图
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曹操取胜原因
1.政治谋略得当,挟天之以令诸侯. 2.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3.重视经济,开垦荒地,实行屯田. 4.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返回
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吴的关系
1.蜀.吴关系:
赤壁之战前:
结盟
赤壁之战后:
破裂
诸葛亮治蜀后:
重新结盟
2.蜀.吴与魏的关系:
赤壁之战前:
敌对
赤壁之战后:
吴与魏靠拢,蜀被孤立.
诸葛亮治蜀后:
蜀.吴重新结盟,与魏对立
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诸葛亮的外交策略: 联吴制魏保蜀

初一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PPT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PPT课件

初一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PPT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PPT课件
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 业生产
——————————, 既处理了_大__批_流__民__生_计__,
又___筹_措__了_军__粮______
第5页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官渡之战
袁绍
匈奴
刘璋
曹操
刘表
袁术
第6页
袁绍
占据黄河以北, 兵多粮足, 实力强大。
第7页
公元200年
袁 绍十万人
官渡之战
官渡
下一页 第24页
课堂练习
3.与诸葛亮无关历史事件是( A)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维护都江堰
4.三国鼎立时期,蜀国都城是( C)
A.建业 B.洛阳 C.成都 D.许昌
返回 第25页
第10页
曹 二十万
刘 刘
赤壁之战 208年
以少 胜多



赤壁
曹军
之战 孙、刘
联军
五万 孙
第11页
赤壁之战
返回 第12页
时间 交战双方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作用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第13页
展现风采我
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 胜多,事隔八年,为何兵强 马壮曹操却在赤壁之战中失
都成都。


222年,孙 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
建业。 第17页
第18页
三国全图
返回 第19页
魏、蜀、吴经济恢复和发展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北方生产恢复和发展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
发展经济,改进民族关系 发展了海外贸易。

人教版统编初中历史优秀线上教学课例-《夏商周的更替》说课

人教版统编初中历史优秀线上教学课例-《夏商周的更替》说课

发现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叙事结构——以《夏商周的更替》为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孙玲玲2020-10-29重构呈现理解隐性思维显性化理解重构显性思维结构化呈现结构思维形象化课标、教材历史事件时空史料特征……学生思维特征班级特点……教师授课风格语言特点……历史课堂叙事结构基本要求单元结构内容特点……理解:一叙事结构之“灵魂”梳理特征时间跨度很大,年代久远内容相对陌生,不易理解空间概念较多,不易把握史料相对有限,不易解读情境现史通览观史聚焦探史文物析史多方论史梳理特征把握课标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延续与变迁……夏商周通览:朝代更替聚焦:分封制【教学立意】基于夏商周更替的历史事实,理解分封制在巩固西周统治、扩大华夏文明影响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认识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

梳理特征把握课标分析教材本课子目: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材料研读地图考古研究成果梳理特征把握课标分析教材关注学情“历史”故事和“虚构”故事不同的,首先在于其内容,而非其形式。

历史故事的内容是真实的事件,实际发生的事件。

——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重构:二叙事结构之“骨架”教学流程大禹治水夏朝建立时日曷丧商汤灭夏武王克殷西周初建通览观史两次分封天下归周聚焦探史呈现:三叙事结构之“血肉”策略1通览观史:突出时序与地域策略2聚焦探史:动态呈现延续与变迁文字地图商朝虽灭殷人犹存三种方案独取分封表格图示策略2聚焦探史:动态呈现延续与变迁商朝虽灭殷人犹存三种方案独取分封成王即位问题再现周公再封制度完善武王既丧……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周公)将不利于孺子(周成王)。

”——《尚书》方法1方法2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

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掖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

初中历史讲评课 PPT课件 图文

初中历史讲评课 PPT课件 图文
初中历史讲评课
总评试卷情况,明确目标
自查自纠,合作交流 典例评析,点拨归纳 梳理巩固,补偿训练
初中历史复习课
引导学生构建基础知识 完成提纲和针对性练习 典型例题剖析拓展巩固
整理总结反思升华
初中历史新授课
设置情景导入
分析背景(原因或条件)
过程和结果 评价(作用和局限)料,确定主题
汇报交流成果 教师总结升华 课后展示活动成果
谢谢! 学妹给我打电话,说她又换工作了,这次是销售。电话里,她絮絮叨叨说着一年多来工作上的不如意,她说工作一点都不开心,找不到半点成就感。 末了,她问我:学姐,为什么想 找一份 自己热 爱的工 作这么 难呢? 我问她上一份工作干了多久,她 说不到 三个月 ,做的 还是行 政助理 的工作 ,工作 内容枯 燥乏味 不说, 还特别 容易得 罪人, 实在不 是自己 的理想 型。 我又问了她前几份工作辞职的原 因,结 果都是 大同小 异,不 是因为 工作乏 味,就 是同事 不好相 处,再 者就是 薪水太 低,发 展前景 堪忧。 粗略估计,这姑娘毕业不到一年 ,工作 却已经 换了四 五份, 还跨了 三个行 业。 但即使如此频繁的跳槽,她也仍 然没有 找不到 自己满 意的工 作。 2 我问她,心目中理想型的工作是 什么样 子的。 她说, 姐,你 知道苏 明玉吗 ?就是 《都挺 好》电 视剧里 的女老 大,我 就喜欢 她样子 的工作 ,有挑 战有成 就感, 有钱有 权,生 活自由 ,如果 给我那 样的工 作,我 会投入 我全部 的热情 。 听她说完,我尴尬的笑了笑。 其实每一个人都向往这样的成功 ,但这 姑娘却 本末倒 置了, 并不是 有了钱 有了权 有了成 就以后 才全力 以赴的 工作, 而是全 力以赴 工作, 投入了 自己的 全部以 后,才 有了地 位名望 钱财。 你要先投入,才会有收获,当你 真正投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百家争鸣”的形成》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百家争鸣”的形成》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 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 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 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 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 学生学习能 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 力分析 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 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 要考虑的问题。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 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 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
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
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教材分析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
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
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 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 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 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 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 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 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 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 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 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作为为教师,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适 应学科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1.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 念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 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如果一天不看 课例研究综 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 述 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 不能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不能停留在 课文内容知识的层面,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 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 程标准,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不能闭门造车。那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 有效的手段我记得某个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 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 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 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 的学习和在校生活习惯,和我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 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我在想,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 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 法,我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 方法,而不是答案。今后,我要虚心学习,潜心研究, 静心思考,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树立 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用结合、学思结合,力争做一名“学 习型、创新型”的教师。
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
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 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人教版统编初中历史优秀线上教学课例-点评说课《美国内战》《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版统编初中历史优秀线上教学课例-点评说课《美国内战》《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者无涯——部编版初中历史线上优秀教学课例赏析广西教育学院夏辉辉2020年10月疫情期间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在线教学活动。

“互联网+教学”将是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大挑战。

本次征集课例的特点◆不是为了比赛而专门打造的录像课例,而是优质的“常态课”。

◆授课现场没有学生,教师隔着屏幕与学生对话。

线上教学带来的挑战◆从一年一度的“法国大餐”到美味的“家常菜”:在线教育的发展呼唤优质教学常态化◆从“场依赖”向“场独立”转型:没有学生的教学现场进一步考验教师心中是否有学生。

本组课例的亮点◆(一)课例的设计反映了初中历史教学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的探索,能够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教师能够深入解读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注重知识的统整与史料的合理运用。

◆(三)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课例视听效果好。

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董亮《美国内战》教学目标:注重把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起来,为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地寻找具体的教学支撑。

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董亮《美国内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丰富,展现了宏大画卷,并且运用图表等方式,把教学内容进行统整,形成立体化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美国内战。

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董亮《美国内战》教学策略:以问题为先导,引发学生层层深入,不断探究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及影响,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教学设计思路。

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董亮《美国内战》教学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有步骤地落实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文学作品在历史研究/学习中的价值。

时空观念:从更长时间段、更大范围来认识历史。

历史解释:多层次、多角度解释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从宏观和微观、主观目的和客观行为等角度评价历史人物。

讨论1.关于概念:关注教材变化(南北两种制度/不同经济类型)2.关于原因:运用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3.关于影响:美国内战为美国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何种基础?与北宋的并立》(一)教师语言生动丰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行为习惯1.教师的讲述故事性强,以丰富的历史语言还原历史场景,极富感染力,符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澶州之战、澶渊之盟)。

七年级历史上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共28张PPT)(1)

七年级历史上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共28张PPT)(1)

3 、4 万人


分析官渡之战
曹操 胜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谋略得当。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④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袁绍 败
①骄傲轻敌,
②不听取正确意见.
208年
赤壁之战
赤 壁 之 战 示 意 图

刘 刘 刘
胜结 果 : 孙 联 军
特 点 : 以 少 胜 多
(今南京)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注意: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为公元220年。 而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时间是229年。)
东 汉 末 年
袁绍
官渡之战 (200年)
军 阀 混 战
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三 魏 国 鼎 蜀 吴 立
孙刘联军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白帝城托孤堂
定立 作 了局 用 基面 : 础的 为 形三 成国 奠鼎

赤壁 208年 之战

鼎赤 立壁 形之 成战 的是 关三 键国
曹操20万 大军
孙、刘 孙 联军5万 人
《赤壁大战》国画
分析赤壁之战
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③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 败
孙刘联军 胜
①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 水战,水土不服 ②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 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白发渔樵江渚上
浪花淘尽英雄
惯看秋月春风
是非成败转头空 一壶浊酒喜相逢
青山依旧在 古今多少事
几度夕阳红
都付笑谈中
第 17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课例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初中历史课例《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热情也很高,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收集和观看能够反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面貌的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指导学生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笵围,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

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加强的表现。

本课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好年头、好兆头》。

教师提问:此歌歌唱的是我国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什么时候以什么事件为开端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口述史料。

教师简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

教师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有关新闻资料片断,要求学生归纳会议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1、思想路线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前提)
2、政治路线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关健)
3、组织路线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保
证)
教师展示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的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感性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我国的改革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2、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
3、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由此导入第二子目。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请学生上台交流收集到的材料。

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解放前的“单干”有没有区别?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强调和让学生认识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制,并不是分田到户了,这与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符合的。

教师用当今农村的巨大变化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1、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

2、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村经济好转,农民开始走上富裕。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问:歌词中的“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由此导入第三子目。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对外开放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是从哪些城市开始的
2、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3、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教师归纳总结,展现未填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与学生共同填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以此使学生形象、生动的了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课堂小结:略
教师点拨,提示。

巩固练习:略
教学反思
上完《改革开放》这节课,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对历史的课改进行了一次实践,如何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本人有一点感想,总结有以下两点:
其一: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
水平。

这节课我先以《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来引出本课内容。

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多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对历史有了深深的认同感。

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

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

所以我一直以故事作为这一课的主线,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这个故事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

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

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