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害虫调查预报

合集下载

虫害预测预报方案

虫害预测预报方案

虫害预测预报方案虫害预测预报方案「篇一」一、病害的预测预报枸杞病害的预测预报就是预先了解枸杞病害的发生可能性,发生的轻重程度,从而决定防治的对策。

枸杞各种病害预测的主要根据是:病害的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的特点,病害流行前寄主的感病情况与病源物的数量,病害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当地的气象预报等。

二、虫害的预测预报在枸杞害虫的预测中,常常采取直接取样调查方法。

其调查结果的准确程度与取样方法、取样的样本数、样本的代表性有密切的关系。

1.枸杞害虫种类调查调查方法主要是进行田间采集调查,其次可附以诱虫灯、色板诱集和性引诱等方法。

田间采集调查最好每半月进行一次,凡遇到害虫或益虫都应该采集标本,标明名称、危害虫态、捕食或寄生状态等。

对于一些不知名的害虫或益虫,可以临时编号待查。

通过诱集器所诱得的虫子标本要及时检查登记。

这样经过两年的系统调查,就可能获得当地枸杞作物上的害虫或者益虫种类组成较完整的基本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枸杞作物上的虫情及危害状态和防治工作打下基础。

2.枸杞害虫数量调查害虫数量调查方法一般采取取样调查的方法。

影响取样调查代表性的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调查取样技术两个方面。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调查的责任心,只要责任心强就可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

调查取样技术主要有取样的方式、样本数量和取样单位三项组成。

(1)昆虫分布型枸杞生产每种害虫及其虫态,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性,而表现出一定的分布型。

最常见的有三种分布型:随机型、核心型和嵌纹型。

活动力强的昆虫一般呈随机型分布,比如蚜虫、瘿螨、木虱等。

活动力弱的昆虫呈核心型分布,表现在田间分布均匀,形成一个个核心集团,并从核心作放射性的蔓延。

有的昆虫是从田间的杂草过渡来的,在田间呈布均匀的疏密相间分布,称为嵌纹型分布。

(2)调查取样技术①取样方法对于随机型昆虫分布取样方式采取五点取样法、棋盘式或对角线式的取样方法,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

核心型分布采用分行取样或棋盘式的取样方法,比较有代表性。

农业昆虫的调查和预测预报讲义

农业昆虫的调查和预测预报讲义

P m 100% n
Sp p(1 p) n
式中 P为百分率,n为样本总数,m为样本中 观察值的总和,Sp为百分率标准差。
第一节:农业昆虫调查
田间调查虫情的表达方法 1.虫口密度
表示在单位面积内的虫口数量。虫口密度也常用百 株(百穗、百铃、百穴)虫量表示,密度很大时也可 用单株(或其它单位)表示。
第一节:农业昆虫调查
❖ 样本=估计总体,我们希望样本愈能近似代表总体就愈 好。
❖但样本不应是随意选择的,而是随机从总体中抽样得来 的。
❖在调查时,对总体或样本性状,通常用平均数、标准差、 变异系数等来表示。
v我们计算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都是根据样本 计算的,与总体的情况不可能相等,所产生的差异称 “抽 样误差”,主要受取样方式、取样方法、取样数量和取样单 位4个方面因素影响:
第一节:农业昆虫调查
2、取样数量
❖取样数量越多,所得估计值就越接近自然种群数量。 但限于人力、物力和时间,取样点数既不能过多,又 不能过少。一般取5、10、15或20个样点为宜。
❖取样点数主要根据调查目的、昆虫田间分布型、虫口 密度、田块面积、作物长势等而定。
第一节:农业昆虫调查
3、取样单位 随不同虫种、虫态、活动栖息方式和作物类别而不同。
表达方法
❖调查和实验的数据必须恰如其分地加以整理,才有 可能作出科学的分析,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
❖调查和实验数据的表达方法,通常有列表法、图解 法和方程法 3种,它们各有优缺点,下面仅介绍列 表法和图解法(方程法用于测报-略)。
第一节:农业昆虫调查
(一) 列表法
1.优点 (1) 简单易作,不需要特殊的纸张和仪器。 (2) 数字易于参考比较。 (3) 同表内可同时表明几个变数间的变化而不混乱。

2024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2024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一、发生趋势 1.虫 害 稻 飞 虱 在 华 南、 西南北部和东部、长江中下游 偏重发生,南方其他稻区中等 发 生, 全 国 发 生 面 积 3.1 亿 亩 次。稻纵卷叶螟在华南东部、 西南东部、江南中西部及沿江 沿河稻区偏重发生,南方其他 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 2.2 亿亩次。二化螟在江南单双 季稻混栽区、安徽沿江稻区大 发生,长江中下游、西南北部
感 病 品 种 占 13.4%; 同 时, 利 用分离自 40 个县份的稻瘟病菌 对 311 个水稻品种进行接种鉴 定,发病风险等级在较高以上 的品种占 67.9%。
4.气 象 条 件 总 体 有 利 于 病 虫害发生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 测,2024 年 1—2 月, 我 国 华 南、西南、江南、长江中下游 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有 利于水稻病虫害越冬。2024 年 春季,水稻早稻主产区大部分 气 温 总 体 偏 高、 降 水 总 体 偏 多,有利于水稻螟虫等钻蛀性 害虫的发育繁殖和发生,有利 于水稻“两迁”害虫迁入以及稻 瘟病、纹枯病等病害扩散流行。
12 2024 年第 03 期
作物栽培·
生姜栽培“六注意”
新宁县崀山镇深冲村 石国兴
1.注意选址 要想生姜高产,土壤选择是关 键。生姜适合土层厚、含少量沙的土壤,生姜地 最好靠近水源。
2.注意催芽 在生姜下种前一个月左右开始 催芽。先选好催芽的地方,将地面清理干净后铺 沙子,在沙子上均匀摆放姜种,再铺一层沙子, 再摆放一层姜种,依此摆放好姜种后,铺盖一层 厚稻草,在姜种堆上搭棚,并用塑料膜盖棚。晴 天白天掀开棚两头进行通风,避免温度过高烧 坏姜种。最好在棚中悬挂温度计,便于查看棚内 温度,确保温度不过高,也不偏低,达到催芽效 果。当姜块出芽 0.1~0.5 厘米,80%出芽时即可 移栽。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方法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方法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方法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目的在于侦察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把侦察所获材料,结合当地当时的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正确判断病虫害未来的动态趋势,采取比较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要求蔬菜基地的生产者,不失时机地进行病虫害防治,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这是科学种田比较重要的措施,也是科学防治病虫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

一、调查点的设置及方式:
每种昆虫和病害在田间的分布都有一定的分布型称为空间分布型,这种空间分布型是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长期相适应的结果,也可看作是昆虫种的生活习性与环境因子统一的表现。

由于地形、土壤、寄主植物种类和栽培方式等的差异,调查点的设置方式也应是根据不同地形、地块、基地的不同分布来确定,同时调查的广泛性、代表性,是确保病虫害调查是否准确的关键,最终直接关系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方法1:五点法:在一片被调查的地块里固定五个调查点。

其方法是选取某一种蔬菜种植面积比较大,而且地块比较方整连片的,地形、生产条件基本一致的田块作为调查田。

在调查田对角线上选择五个调查点(见图一),做为固定的调查点,每一次调查都在这些点上进行。

每点分四行选100棵蔬菜,调查点的蔬菜要求生长齐苗,与大田蔬菜长势一致。

某一种蔬菜在一个村的四面都有种植,而生产条件基本一致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否则只能采取其它调查方式进行调查。

图一(五点调查法调。

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害虫预测预报的定义
利用生物学、生态学、数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害虫的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变动、环境影响因子等进行分析,建立预测预报模型。
通过监测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害虫发生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和预报。
害虫预测预报的原理
1
害虫预测预报的重要性
2
3
有利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控制害虫的发生危害,减少经济损失。
模型参数自动化
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模型参数的自动调整和优化,提高模型的适应性和预测能力。
模型评估体系
建立预测预报模型的评估体系,对模型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估,促进模型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01
02
03
加强害虫预测预报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害虫预测预报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提高公众认知
开展害虫预测预报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植保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参数估计
通过数据拟合,估计模型参数,揭示害虫繁殖、死亡、迁徙等规律。
局限性
数理预测法需要较为严格的假设条件,有时难以准确描述复杂的生物生态系统。
数理预测法
04
害虫预测预报的实践应用
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
作物类型
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需要根据不同的作物类型进行分类预测,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等。
森林害虫预测预报需要根据不同的树种类型进行分类预测,如针叶树和阔叶树等。
加强技术培训
积极推广先进的害虫预测预报技术,促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推广先进技术
预测预报知识的普及
THANKS
感谢观看
生物预测法
01
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如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等,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
02
根据害虫与天敌之间的生态关系,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数量发展曲线进行预测。

1害虫调查与预测预报解析

1害虫调查与预测预报解析

2、期距法
指各虫期出现的始盛、高峰和盛末期相间隔的 时间距离。如某地棉红铃虫 1代虫害花高峰与 2 代产卵高峰期期距为 17~20天。
3、分级分龄法
例:7月5日剥查两熟制前季稻1代三化螟幼虫和蛹发育进度,总虫数为102头, 按标准将幼虫分龄、蛹分级后整理列出(表1-1),预测1代发蛾始盛、高峰和 盛末期。
(密集或成行植物和随机分布型) (田边多,田中少的嵌纹分布型)
(大………………………………………………………………………的………………………………………………………………………长………………………………………………………………………方………………………………………………………………………形………………………………………………………………………田………………………………………………………………………块………………………………………………………………………和………………………………………………………………………核………………………………………………………………………心………………………………………………………………………分………………………………………………………………………布........................... 型) (成行的作物和核心分布)
三、调查取样单位和数量
? 1、长度单位 ? 2、面积单位 ? 3、体积或容积单位 ? 4、重量单位 ? 5、时间单位 ? 6、以整株或植株的某一器官为单位 ? 7、诱集物单位 ? 8、网捕单位
四、田间虫情的表示方法
? (一)以虫口表示(虫口密度) ? 1、地上部分的虫口:如每平方米幼虫数、百株
蚜量等; ? 2、地下部分虫口:如每平方米土中幼虫数; ? 3、飞翔或行动迅速的昆虫:以单个容器逐日诱
产量)/健株单株产量 ] ×100%

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方法

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方法

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方法摘要总结了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方法,以期对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预测预报;方法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东南深丘地带,海拔180~1 980 m,立体气候明显,每年种植水稻3.33万hm2。

涪陵区农作物病虫害是全国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常年水稻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9.42万公顷次,累计防治9.92万公顷次,挽回损失40 915 t,大发生年病虫害发生14.01万公顷次,累计防治19.65公顷次,挽回损失16.19万t。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每年可对农作物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能及时地指导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保障农作物产品优质、高效、生态、低成本、无公害[1-2]。

因此,有效地防治水稻病虫害,加强水稻病虫田间调查,搞好病虫测报,对创建绿色、安全、无公害水稻生产,促进农户万元增收,加速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4]。

1水稻病虫田间调查方法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方法就是运用平行取样调查法、5点取样调查法、拍打法等进行田间病虫调查。

1.1水稻流行性病害的调查方法1.1.1稻瘟病的调查方法。

叶瘟调查从插秧后秧苗返青开始,每5 d调查1次,查到穗期止。

系统观察田选择感病品种早、中、迟类各2~3块,在观察期内不施药防治。

定点田在田埂内第2~3行定2点,每点查2丛绿色叶片,分0级,1~5级填写各级病叶片数,计算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共计普查20块田以上。

大田普查,查200穗,5点取样,每点40穗,计算病穗率和病情指数。

1.1.2稻纹枯病的调查方法。

一是稻田翻耕前或水稻收割后进行。

根据当地发病情况,选择重、中、轻类型田各1块,5点取样,每点0.1 m2。

将1 cm厚的表土连同作物残渣一并铲起(在越冬后应取5~10 cm厚的表土)置于缸内,然后加水充分搅拌,捞出水面浮渣,计算菌核量,推算每公顷菌核残留量。

第七章 害虫预测预报的方法

第七章 害虫预测预报的方法

(二) 按预测时间长短分
•① 短期预测
短期预测的期限大约在20天以内,一般
只有几天至十多天。预测达10天以上的可以叫做“近期预
报”,其准确性高,使用范围广。一般作法是:根据害虫前
一、二个虫态的发生情况,推算后一、二个虫态的发生时期
和数量,以确定未来的防治适期、次数和防治方法。目前,
我国普遍运用的群众性测报方法多属此类。例如棉铃虫的发
•B人类与害虫斗争,新农药不断,但损失有增无减,且加重;而且 有许多副作用如害虫抗性、农药残留、污染等。
•原因是:盲目防治,未掌握害虫发生情况,然后应用恰当的防治 措施。
•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害虫预测预报,使治虫工作有计划有重点
的进行,从而达到从虫口夺回农产品,保证农业收入。
二、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别
•一般按发育进度检查结果,计算发育进度和制作其种群数量 变动的曲线。
(一)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数理统计学上,通常可以把发育进度百分率达16%、 50%、84%左右当作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的数量标准, 其理论依据是:害虫各虫态或各龄虫在田间的发生数量消 长规律表现往往是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即开始为个别 零星出现,数量缓慢增加,到一定时候则急剧增加而达高 峰,随后相反,数量急剧下降,转而缓慢减少,直到最后 绝迹。其整个发生经过,可用坐标图来表示。以横坐标表 日期,纵坐标表数量,或数量增减百分率,连接各坐标点, 即可得一曲线。这条曲线经过修正后很近似“正态曲线” 或称“常态曲线”。
第一节 农作物预测预报概况
一、目的和意义
•①害虫预测预报 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作物的物候、气象 预报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作出其未来的发生期、发生量、危害 程度等估计,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动态,并提前向有关领导、植物 保护部门、治虫工作人员提供虫情苗情报告。

第5章 害虫的预测预报

第5章 害虫的预测预报
• 2) 中期预测 期限在20d到1个季度, 通常是预测下 一个世代的发生情况, 以确定防治对策和部署。视 害虫种类不同, 期限的长短可有很大的差别, 如1 年1代、1年数代、1年10多代的害虫, 采用同一方 法预测的期限就不同。
• 3) 长期预测 期限常在1个季度以上。

通常是根据越冬后或年初某种害虫的越
冬有效虫口基数以及气象预测资料等作出的,
在年初展望其全年的发生动态和灾害程度。

预测时期的长短仍视害虫种类和生育周
期长短而定。生育周期短、繁殖速度快, 预测
期限就短, 否则即长, 甚至可以跨年。

例如, 我国滨湖及河泛地区根据年初对
涝、旱预测的资料及越冬卵的有效基数, 来推
断当年飞蝗的发生动态。
按预测内容可分为:
三、分布蔓延地区的预测
• 分布蔓延地区预测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其一, 知道了 一种害虫各虫期的生存条件后, 就可以预测它可能分 布到的地区。其二, 对于有迁飞习性的害虫, 在了解 其迁飞规律的基础上(如迁飞前种群的食料状况、种 群密度、虫体内部器官的发育状况、迁飞路线、成虫 的活动能力、迁飞趋势向地形条件、影响迁飞的主要 气象因子等), 可以预测它所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蔓延 到的地区。
➢从防治角度,对待害虫数量的多寡有四种不同的 考虑:
➢ ①估计发生数量达不到防治标准,为害损失未 超过经济阈限,就不必实施防治;
➢ ②估计发生数量明显上升, 但天敌也大量繁殖,可 足以抑制害虫数量的发展, 害虫为害损失亦超不过 经济阈限,可不必防治;
➢ ③估计在天敌、气候等因子的综合影响下,害虫发 生数量呈下降趋势, 为害损失在经济阈限以内,也 不必防治;
20%)、高峰(出现50%)和盛末(出现80%)三

农业技术大全-害虫测报工作与要求

农业技术大全-害虫测报工作与要求
• 实验法:测定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营养、
气候、天敌等因子对害虫存活与繁殖的影响。
• 统计法(相关分析、预测模型):长期预报
四、 发生期预测方法
• 害虫发育进度的调查
– 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的划分标准 16%、50%和84%左右
三化螟羽化进度调查 日期 6/24 26 28 30 7/2 4 6 8 10 发蛾数 3 4 10 12 16 24 10 9 7 发蛾率3.15 4.21 10.53 12.63 16.84 25.26 10.53 9.47 7.37 累积率 3.15 7.36 17.89 30.52 47.36 72.62 83.15 92.62 100
三化螟蛹的特征
级 体色
主要形态特征

复眼
翅点 雌虫尾节
1 淡黄绿色 无色透明至1/2为淡褐色 无
淡黄绿色
2 淡黄绿色 大部至全部淡褐色

淡黄绿色
3 淡黄蜡色 全部深褐色

蜡白色
4 淡黄蜡色 黑色

银白色
5 头胸和翅 黑色,
黑色,
基淡褐色 外覆一层白色薄膜
不明显 银灰色
6 黄褐色 外覆一层金色薄膜
黑色明显 全褐色
•例 – 小地老虎卵巢发育达4-5级的雌虫数 达15-20%时,为产卵始盛期;占45 -50%时为产卵高峰期。
期距预测法
– 期距是指任何两种有一定必然性的现象之间 的时间间隔。
– 期距与害虫的各虫态虫期的历期有关,但并 不代表或等于历期。
• 昆虫世代与世代间 • 虫期与虫期间 • 两个始盛期间、高峰期间、始盛与高峰期间 • 某种自然现象与害虫的某一时期之间 • 一代灯下发蛾高峰与下一代或下二代发蛾高峰间

病虫害预测预报

病虫害预测预报

病虫害预测预报加强对园区病虫害的预测与预报工作,为病虫害及时有效防治提供准确依据。

调查采取普查与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期全园病虫害普查,确定某一时期病虫害发生的主要种类,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系统调查。

将调查的数据及时汇总分析,定期做出病虫害发生趋势的预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田间病虫害进行防治。

针对天牛的预测预报一、虫情监测虫情监测分虫情普查和固定监测,以地面监测为主。

(一)虫情普查1、普查每年2次,春季越冬虫态开始活动(约4-5月份)和秋季落叶后越冬前(约10-11月份)进行,以秋季普查为主。

普查范围包括发生区和与发生区相毗邻的未发生区。

2、发生区内以田块为单位,对园区内所有树木进行全面踏查。

查清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3、未发生区与发生区毗邻地区,以交通沿线传入天牛可能性大的地区及附近的寄主林分做重点全面普查。

如发现有枯梢、羽化孔和蛀孔等可疑症状,要在附近做进一步详查,如确定为天牛危害,应立即采取措施除治。

(二)固定监测1、发生区内重点治理区、一般治理区分别设固定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设置3-5块固定标准田块。

配备专人定期监测。

2、与发生区相毗邻地区的未发生区在交通沿线传入天牛可能性较大的地段也要设立固定监测点,定人定期监测。

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将天牛发生区划分几种类型,分类施策,分区治理。

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原则,确定治理措施。

针对其它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将调查结果汇总分析,预报病虫发生趋势,并提出合理防治措施。

田间设立病虫预测圃和观测圃设置病虫调查预测圃。

调查预测圃共分三类,即病害预测圃,不施杀菌剂;虫害预测圃,不施杀虫剂;无化学防治区,不施杀菌剂和杀虫剂。

每类圃面积2000平方米,统一按常规措施进行农田管理。

预测圃设有昆虫诱集灯(黑光灯)、高空捕虫网、孢子捕捉仪、农田小气候观测仪等(观测田间湿度、风速、风向、温度和雨量等),定期对黑光灯、高空捕虫网诱集的害虫种类和数量及孢子捕捉仪捕捉的孢子种类和数量进行仔细调查记录,及时汇总分析。

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与预测预报—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

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与预测预报—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
取样的样点分布于田边多,中间少,适于嵌纹分布型的病虫。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四、确定取样单位和数量
(一) 长度单位和数量
适于密集的条播作物,可调查一定长度内植株或苗木病斑或害虫数 ,一般可取每样点0.5m、1m行长或2m行长等。
(二)面积单位和数量
常用于调查地下害虫、苗期或密植、撒播作物上的病、虫害,通常
(四)诱集物为单位和数量
如灯光诱蛾,计数一定光度下,一定时间内诱集到的害虫数。其 他如糖浆诱蛾、性诱剂诱虫等,都可以对这些方法进行标准化以后 作为计数单位。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五)容积或重量为单位
调查储粮害虫时,以容积或重量为单位。计数单位重量或容积 储粮中的害虫数。
(六)其他单位
调查活动性大的害虫,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计数单位时间内收集 到或目测到的害虫数;调查有飞翔活动习性的小型昆虫,如粉虱, 以一定大小口径捕虫网的扫捕次数为单位。
(二)取样方法
3、棋盘式取样法
将所调查的田块均匀地划成许多小区, 形如棋盘方格,然后将调查取样点均匀分配 在田块的一定区块上。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二)取样方法
4、平行线取样法
在农作物田调查时,每隔数行取一行进行调查。本法适于成行的植物及核心分布型的病虫。
(二)取样方法
5、“Z”字形取样法 (蛇形取样)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4.1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
4.1.1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
1
目录
一 调查前准备 二 选择调查田块、时期和次数 三 确定取样方法 四 确定取样单位和数量 五 病虫调查监测方法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2
一、调查前准备
病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水稻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水稻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越冬代二化螟的发生期调查


6/4见 7/4 8/4 9/4 10/4 11/4 12/4 13/4 14/4 15/4 16/4 盛17/4 1 期 1 4 10 10 15 20 25 24 30 31 期29
0.1 0.1 0.4 1.0 1.0 1.5 2.0 2.5 2.4 3.0 3.1 2.9
• 越冬代成虫:4月下旬至5月上旬 • 第一代成虫:6月下旬至7月上旬 • 第二代成虫:8月上旬 • 第三代成虫:9月中下旬
二化螟各虫态的历期
• 卵期:26.5℃→ →7天 (4-5月) 18℃ → →10天 (11-3月) 30.5℃ → →5天 (7-9月)
• 幼虫期: 25℃→ →44.4天 28℃→ →35.6天 30℃→ → 30.5天
– 例:黑光灯下,诱到越冬代二化螟的发蛾始盛 期为4月16-17日,高峰期为4月23日,盛末期为
4月26-27日,二化螟卵期为8天。
– 一代二化螟幼虫孵化始盛期=4月16-17日+8天 =4月24-25日

高峰期=4月23日+8天=5月1日

盛末期=4月26-27日+8天=5月4-5日
南昌地区二化螟各代盛蛾期
稻纵卷叶螟各虫态历期
• 卵期:3-6天 • 幼虫期:15-20天 • 蛹期:5-8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南昌地区褐飞虱的发生阶段
• 少量迁入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早稻 处于孕穗、抽穗期
• 大量迁入期:7月中下旬,早稻黄熟期 • 稳定增长期:8月上旬至8月下旬,晚稻拔
节至孕穗期; • 种群高峰期:9月上中旬,晚稻抽穗灌浆期
21 20 14 10 10 5 6 3 10 1 期 0

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害虫预测预报方法的研究成果与应用实践
害虫预测预报方法研究
通过对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和行为 学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多种害虫预 测预报方法,如数学模型、生物统计 、遥感技术等。
害虫预测预报应用实践
这些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 用,为害虫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有 效控制了害虫的危害,提高了农作物 的产量和品质。
解决方案
采用现代化的数据采集技术和设备,提高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利用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此外,建立数据共 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技术应用与推广挑战及解决方案
技术应用难度大
害虫预测预报技术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而且不同地区的害虫发生情况和环境因素也有所不同,因此技术应用 难度较大。
推广难度大
由于害虫预测预报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的效果,因此推广难度较大。
解决方案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同时,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害虫预测预报技术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此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害虫预测预报技术的推广和 应用中来。
指导农业生产
预测预报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害虫的发生趋势,合 理安排农业生产,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3
预防和控制害虫
预测预报可以及时发现害虫的发生,采取有效的 防治措施,控制害虫的扩散和蔓延。
预测预报在害虫防治中的实践案例
气象因子预测
01
利用气象因子如温度、湿度、降雨等预测害虫的发生趋势,如
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预测模型。
未来趋势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害虫预测预报 将更加精准、智能化,为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平衡提供更 加有力的保障。

叶部及枝梢森林害虫的监测预报

叶部及枝梢森林害虫的监测预报

第五章叶部及枝梢森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我国森林害虫种类众多,根据其危害部位,大致分为叶部害虫和蛀干(枝、梢、果)类害虫。

叶部害虫是指取食林木叶片的害虫,包括松毛虫类,以及部分蚧虫、鞘蛾、舟蛾、毒蛾、刺蛾、尺蠖、叶蜂、竹蝗等。

蛀干害虫是指危害林木树干、枝梢以及果实等的害虫,包括天牛类、蠹虫(蠹蛾)类和象甲及其它害虫。

第一节松毛虫类害虫的危害与调查我国的松毛虫种类多、分布广,但发生和危害比较严重的只有6种,分别是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

1.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分布于安徽、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

危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黑松P. thunbergii、湿地松P. elliottii、火炬松P.taeda和南亚松tteri 。

形态特征成虫雌蛾体长20mm~32mm,翅展42.8mm~80.7mm;雄蛾体长21mm~32mm,翅展36.1mm~62.5mm。

头小,下唇须突出。

前翅较宽,外缘呈弧形弓出,翅面有3、4条不很明显而向外弓起的横条纹,沿外横线黑褐斑列的内侧为淡褐色。

后翅三角形,无斑纹。

幼虫头黄褐色,胸部第2、3节间背面簇生毒毛带,明显,蓝黑或紫黑色,有光泽。

体侧生有许多灰白色长毛。

3龄以后幼虫第9腹节腹板前缘2/3处有1个近透明的浅色圆斑。

生物学特性1a1代~5代。

在河南信阳地区,1a以发生2代为主;在长江流域诸省1a发生2代~3代;而在广东、广西、福建南部1a发生3代~4代,海南1a发生4代~5代。

越冬幼虫于翌年2月上旬至3月下旬开始活动、取食。

在长江流域一带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结茧化蛹,5月上旬羽化产卵。

5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7月上旬结茧化蛹,7月中旬羽化产卵。

7月下旬孵化出第2代幼虫:一部分第2代幼虫正常的于9月上旬结茧化蛹,9月中旬羽化产卵,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孵化出第3代幼虫,第3代幼虫于11月中旬越冬。

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

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

(1)卵分级预测法
卵分级预测法是根据卵块或卵粒的颜 色变化,进行分级,预报卵的孵化期 或防治适期。
(2)幼虫分龄和蛹分级预测法
选择有代表性的主要类型田进行调查,采集幼虫、蛹,仔细将幼虫分 龄、蛹分级,然后计算各龄幼虫、各级蛹的百分率,并按发育先后将 各百分率进行累加,即从发育较快的向发育较慢的方向逐龄逐级累加, 当累加到16%、50%、84%左右时,即分别得出始盛、高峰、盛末期。
~1.0
1.76
2.5
3.51
5
4、预测预报方法
(1)发生期预测
三龄盛期=产卵高峰日+卵期+一龄幼虫期+二龄幼虫 期+1/2三龄幼虫期
(2)发生量预测
应用诱蛾量预测幼虫发生量:根据历年粘虫发生面 积、密度和诱蛾量,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和作物布局、 长势等因子,综合分析做出预测。
应用卵量预测幼虫发生量:在卵量与幼虫发生密切 地区,根据卵量,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和作物布局、 长势等因子,综合分析做出预测。
6龄
平范平范平范 均围均围均围
体 1.87 1.8~ 5.9 5~7. 9.81 7~12 13.7 10~ 20.8 11~ 29.2 19~

2.2
1
18
24
35.5
头 0.32 0.3~ 0.54 0.5~ 0.96 0.75 1.59 1.4~ 2.27 2~ 3.32 3~

0.4
0.65
化蛹 羽化 备注
日期 地点 活虫 死虫 活蛹 死蛹 蛹壳 率 率
(月
数 数 数 数 数 (%)(%)
/日)
3、成虫灯诱
1台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或黑光灯
统计每天灯下成虫数量,同时记载20时的气象 要素。

第二节 病虫害预测预报

第二节 病虫害预测预报

2.发育进度预测中的关键工作 2.1查准发育进度 采用田间调查、诱集和室内外饲养观察法,
可得到害虫发生数量和虫龄分布曲线。 搜索、测定和计算害虫历期及期距。
2.2搜集、测定和计算害虫历期及期距资料
A历期及期距的定义
历期: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所经历的天数。
期距:昆虫两个发育阶段之间相距的时间。
第二章 病虫害预测预报
第一节 害虫发生期预测预报
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的目的和意义
是害虫综合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一项监测昆虫未来种群变动趋势的重要工作。
常年预测预报工作的开展能正确估测害虫未来的发生趋势,
适时做出正确的防治决策,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治 早、治小的目的。
搞好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是正确贯彻植保方针的前提,也
六、有效积温预测法
(一) 原理 1.积温和有效积温 2.应用及其局限性 (二) 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的预测

K=N(T-C)
2. 昆虫生长发育的积温法则
昆虫和其他生物一样,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 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l个虫期或1个世代)需 要一定的温度积累,亦即发育所需时间与该时 间的温度乘积在理论上应为一常数。即:
线的面积单位(百分率)就称为机率值。
1.2正态等差(NED):由±4σ分割正态分布称为
NED
1.3机率值与正态等差的关系:机率值=NED+5
1.4接近正态分布的资料,其累加值为一条对称的
S形曲线,利用机率值法将S形曲线拉成直线求回
归预测。
总之,是依据接近正态分布的资料均可化为机率
值,根据机率值与时间的关系进行预报。
检查日期 1 8月 5日 总活虫数 1 44 15.92 2 6.82 3 0 0 2 0 3 11.36 各龄幼虫百分率(%) 4 34.09 预蛹 31.8

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1、期距法:各虫态出现的时间距离,称“期距”。

即昆虫由前一个虫态发育到后一个虫态,或前一个世代发育到后一个世代历经的天数。

只要知道了期距就可以推算后一个虫态或世代的发生期。

主要方法有(1)诱集法;(2)田间、草地调查法;(3)人工饲养法。

2、物候预测法:是根据自然界的生物群落中,某些物种对同一地区的综合外界环境条件有相同的时间反应来进行预测预报。

3、有效积温法:就是利用有效积温法则进行测报的方法。

有效积温(K)是指昆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要的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的积加值。

是用来分析昆虫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其意义是:昆虫完成某一虫态或一个世代的发育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积累值是一个常数,单位以日度表示。

4、种群数量估计法~生命表:以昆虫的产卵数或预期产卵数为起点,分别调查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对种群不同虫期所造成的死亡数,逐一列入表中,最后求出一个世代中所能存活下来的数量,再根据雌雄虫之间的性比及雌虫平均产卵量,求得下一代的发生量。

如发生量和起点发生量相似,说明种群数量稳定无增减;如大于或小于起点发生量,表明种群数量将要增加或趋于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害虫调查预报申报者:代晓东曹文涛周永龙指导教师:李国光林丛仁贾戈初级中学生物课外活动小组2006.12.12农业害虫调查预报摘要:虫害就是人类从事生产得大敌,我国每年因虫害造成得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想丰产丰收,就必须控制虫害得大发生。

那么,在防治虫害得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对虫下药,有得防矢"呢?这就必须先摸清虫害得发生规律,做好害虫得预测预报工作,才能"对虫下药,有得防矢”.我们贾戈初级中学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从培养学生得全面发展入手,以学校周边村庄地块为调查样板,对本地得部分作物虫害进行了调查,了解了部分农业害虫得发生规律,掌握了部分害虫得调查预报方法,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为本地得虫害防治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也为我们今后从事现代高效农业得生产奠定了坚实得基础.贾戈初级中学生物课外活动小组2005。

12.12报告正文一、实验目得:为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需要,人们往往在作物播种或定植后,对农作物病害虫进行防治,以争取有一个好得收成。

那么,什么时期进行防治?防治时有一个什么标准?害虫得密度达到什么程度才有必要防治?多数农民并不十分清楚,只就是被动盲目地防治.我们能不能像"天气预报一样,发布虫情预报”,做到合理防治,"药到虫除”,达到以最小得经济投入,换取最大得得经济效益得目得昵?2006年2月至11日间,在辅导老师得带领下,我们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农业害虫"进行了科学调查活动,我们用自制”昆虫诱集箱”对成虫进行诱集,在学校周边农田对农业害虫进行了调查,获取了一些虫情预测预报得宝贵得资料,也学到了一些害虫防治得有关知识,为今后从事高效农业得生产打下了有利得基础。

二、调查过程:(一)调查地块概况(见图Ⅰ):我们调查得地块位于学校正南方向,为潮土类型,土壤质地为粘土,颗粒适中,耕性良好,先后种过绿化用得苗木、棉花、大豆、玉米、等植物。

今年得玉米、大豆已经进入成熟期,且长势良好。

比例尺:0 10 20 30(米)(图Ⅰ)调查地块概况(二)农业害虫得调查统计方法:1、昆虫得田间分布及取样方法:(1)田间分布型:(见图Ⅱ)[1]随机分布:每个个体之间距离不等,但较均匀,调查取样时,每个个体之间出现机率相等。

如:玉米螟卵块在田间得分布多属于这一类型。

[2]核心分布:即不均匀分布,昆虫在田间分布多数为小集团,形成核心,核心之间就是随机分布,核心内就是较浓密得分布,三化螟为此种分布。

[3]嵌纹分布:也就是不均匀分布,昆虫在田间分布呈不规则疏密相间状态。

如:小麦红蜘蛛为此类型。

(图Ⅱ)昆虫在田间分布型示意图2、田间调查取样方法:(见图Ⅲ)取样方法决定于分布类型,取样得数目要以少得人力获取最大有代表性。

样点大小与规格随不同作物与昆虫种类得不同而各异,常用得取样方法为”随机取样法”,"随机”并不就是"随便",而就是按照一定得取样方式,间隔一定距离,选取一定数量得样点,样点内全部计数不能随意变换,避免加入调查者得主观成分,”随机取样”包括如下方法:[1]对角线取样法:适于密集成行(如玉米)得植物或随机分布得昆虫结构,有单对角线与双对角线两种。

[2]棋盘式取样法:适于密集成行,密集生长得植物(如大豆、小麦)或随机分布结构型。

[3]分行取样:适于成行植物或核心分布得结构。

[4]”Z"字形取样法:适于嵌套纹分布得结构。

2、田间虫情得表示方法:[1]虫口表示方法:依调查对象得特点,调查它在单位面积时间,一定寄主上出现得数量.(1)地上害虫虫口:在害虫发生季节或地上越冬期进行,如:玉米螟、粘虫常用调查每平方米幼虫数;蚜虫常调查百株蚜虫数(百株蚜量)。

(2)地下害虫虫口:用筛土或淘土得办法统计单位面积一定深度内害虫得数目,必须分层调查,对金针虫、蛴螬得调查,常挖取每平方公尺内土中得虫数表示。

(3)飞翔得或行动迅速不易在植株统计得昆虫,如:蝗虫、蝽象等,主要用”网捕"得方法进行,以捕虫网来回扫动180度为一复次,用平均一复次或10复次得虫数表示.[2]作物受害情况得表示:有被害率、被害指数、损失率三种,它们把害虫得发生量,作物被害程度及作物产量得损失,我们调查玉米螟得为害情况如下:取样160株,螟害株为82株,籽粒产量10、5斤,健株78株,籽粒产量18、1斤受害情况表示:从上述数据瞧,该地块螟虫为害较重,防治未达到效果。

3、玉米螟得发生情况: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就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玉米螟就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200种以上,但主要为害得作物就是玉米、高梁、粟等。

(1)症状识别:玉米螟幼虫就是钻蛀性害虫,造成得典型症状就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得玉米叶出现整齐得一排排小孔。

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

雌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与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得籽粒。

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与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

受害植株子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籽粒,造成严重减产。

玉米螟得一生也分为4个阶段,即成虫(蛾子)、卵、幼虫、蛹。

玉米螟成虫比地老虎小些。

雌性成虫头胸背面淡黄褐色,腹面及足白色,前翅淡黄褐色,有3条暗色波状纹;腹部及后翅黄白色,后翅中部与近端部有弧形暗色线。

雄虫头胸背面乳白色,前翅红褐色或暗黄褐色;后翅淡褐色,有2条带纹。

卵粒表面有大小不同得多角形网状纹,初产时乳白色,后转淡黄色或淡绿色,孵化前黑褐色,聚产成不规则形得卵块,每块有卵15—60个,作鱼鳞状覆盖排列.幼虫云白色,背面带粉红色,青灰色或灰褐色,头褐色,有黑点。

蛹褐色,尾部尖端5—8根钩刺,化蛹在寄主茎内,有薄茧。

(2)生活习性:玉米螟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1年可发生1-6代.以幼虫在玉米秆与玉米芯中越冬,部分幼虫在杂草茎秆中越冬。

由于各种越冬场所得温度与湿度差别较大,影响了越冬幼虫得化蛹羽化,致使发生期极不整齐。

同时也由于玉米螟在不同得寄主上为害,而这些寄主得营养价值也影响其生长发育得不整齐,因而出现现世代重叠现象。

成虫通常在夜间羽化,羽化后第二天即能交尾产卵,成虫白昼潜伏,夜出活动.玉米螟产卵对植株高度与部位有选择性,多在50厘米以上得植株上产卵最多,产卵部位大都在玉米叶片前面造成中脉处。

幼虫孵化后,最初仍聚集在原处,咬食卵壳。

1小时后爬行分散,一部分吐丝下垂,随风飘至邻株为害。

从一卵块孵出得幼虫,就以这种方式分散到许多植株上,造成受害植株较集中得现象。

(3)虫害发生得因素:①虫口基数:上一代虫口基数得多少,就是影响玉米螟为害轻重得重要因素.虫口基数大,在环境条件适宜得情况下,往往造成严重得为害.②温湿度因素:玉米螟适于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发育。

各个虫态生长发育得适温为16-30℃。

从2006年气温记录瞧,自3月30日后,平均气温基本稳定在16℃以上,这非常有利于越冬幼虫化蛹及各个虫态得发育;玉米螟主要发生在6~9月,2006年6~9月间,除9月5~11号最低温度低于16℃外,其它时间得最低温度都高于16℃,此温度非常适合玉米螟得生长发育。

因此,玉米螟发生数量得变动,温度起着重要得决定作用。

湿度因素与起着重要作用。

③玉米品种:玉米品种不同,被害差异很大。

玉米组织中存在一种抗螟物质丁布,成虫将卵产于丁布含量高得玉米品种上,其孵化得幼虫死亡率很高。

另外,由于玉米组织形态不同,可避免成虫产卵而减轻螟害,如叶面茎秆上得毛长而密,则螟害很轻。

因此,玉米品种不同,玉米螟得种群数量与玉米受害程度均不相同。

④天敌:玉米螟得天敌种类很多,但对玉米螟抑制作用较大得就是赤眼蜂。

赤眼蜂寄生于玉米螟卵中,使卵不能正常孵化,或孵化得幼虫不能正常生长,对压低螟虫为害,能起一定得作用.(4)玉米螟得危害:玉米螟得幼虫危害作物作物较重,为杂食性。

每年得9月中旬,老熟得玉米幼虫在玉米秆与穗轴中开始越冬,次年5月中、下旬大量化蛹,5月上旬至6月上旬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盛发,随即产卵。

第一代幼虫于6月中旬玉米心叶蘖期为较重。

第二代幼虫盛发于7月中旬左右,此时正值夏玉米心时期与春玉米得乳熟期,幼虫集中为害夏玉米;第三代幼虫盛发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幼虫大部分开始越冬。

就全年来说,三代虫口最多,所以一代重,二代轻,三代重,妆然螟害就是否在发生决定于越冬基数、雨水湿度、天敌数量,所以防治时应综合考虑。

三、主要得测报方法:1、冬前基数调查:为了掌握历年发生消长情况与当年防治效果及虫量,初步预测第二年可能发生与程度,推动冬季治螟工作得开展,应在主要寄主作物收获后,选取播期、品种、生长情况与有代表性得寄主若干处,每处随机取样,各剥秸秆100-—200株,检验其中活虫数,另外选择虫量大得秸秆,按当地得习惯堆存,备翌年春季调查化蛹、羽化进度之用.2、冬后存活率及虫量调查:目得在于掌握越冬期间死亡情况及总虫量,以便分布第一代发生消长趋势.在4月下旬(化蛹前)调查越冬幼虫成活率一次,每点随机抽查100—200株,检查总虫数不少于20头,调查其中活、死及被寄生得幼虫数,一般虫体僵硬,外有白粉状物得为白僵菌寄生,发黑软腐得为细菌寄生,出现丝质虫茧或蝇蛹得为寄生蜂或寄生蝇寄生,分别加以统计,并估计羽化前,当地残存秸秆量与总虫量,推动处理秸秆、消灭越冬虫源得措施。

四、实验结果:(一)农业措施1、合理得耕作及轮作换茬:对食性单一得与活动能力不强得害虫有很好得防治效果。

如:大豆、玉米、小麦轮间作螟害减轻.2、推广抗螟品种:适合种植区域推广抗螟品种有,吉单159、吉单156、吉单108、吉单109、吉单133等。

3、处理越冬寄主。

一就是推广秸杆还田,在有条件地方采用机械灭茬还田,降低虫源基数,又能培肥地力;二就是烧掉剩余秸杆.(二)生物防治:1、以菌治螟:在玉米心叶期一般每株施2克白僵菌颗粒剂,或每亩用Bt粉剂80~100克,制成颗粒,施入玉米心叶中,以菌治螟.2、赤眼蜂防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安全、无毒、无污染、无公害,使用方法简单,防治效果好.防治时间:在田间一代卵始盛期(成虫羽化率达15%)与盛期(一般距第一次放蜂7天左右)各放蜂一次。

放蜂方法:每亩放2次蜂,第一次放7000头,第二次放8000头,每亩放3点,在点上选择健壮玉米植株,在中部得一个叶面上,沿主脉撕成两半,取其中一半放上蜂卡,沿茎秆方向轻轻卷成筒状,然后用线订牢。

但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需注意三个问题:一就是当日蜂卡,当日放出;二就是撕卡时,将掉下来得卵粒集中起来;三就是挂卡时,叶片不要卷得太紧,以免影响出蜂。

3、白僵菌封垛或Bt粉剂防治。

就就是对上年得玉米秸杆垛进行药剂处理,消灭在秸杆内越冬得玉米螟,降低虫源基数,达到防治得目得。

在玉米螟化蛹前(我市一般在6月上、中旬)用白僵菌粉对去年得玉米秸杆垛进行喷粉处理,用药量为每立方米秸杆用,1:40白僵菌粉(一份白僵菌原粉兑40份滑石粉)0、5公斤,对垛内与垛外进行均匀喷粉封闭; 峰期(我市一般在7月中、下旬),每亩地选1个放蜂点,放蜂15000头,分两次释放,间隔7—10天,第一次放蜂7000头,第二次放蜂8000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