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的教学设计
走向生活:听评课的应然价值取向
![走向生活:听评课的应然价值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edd4afa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3.png)
高质量的听评课,对于了解与反馈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当下的听评课活动弱化了听评课的应有价值;过分关注学生智能的发展,忽视综合素养的培育;以点评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主,缺乏对于学生发展潜能的关注;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难以发挥评课对教师教学的激励和发展作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听评课活动的价值取向。
在课程内容上,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知识;在课程实施上,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在“做”中学。
[1]上述变化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彰显,要求课堂教学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走向生活的听评课应运而生。
本文立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探索开展走向生活的听评课活动。
一、依据生活性原则,确定健全的生活目标“生活即教育”的命题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体命脉,其内涵包括: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2]从教育内容来看,生活就是教育,生活中处处含有教育的意义;从教育过程来看,教育的行动就等同于生活的活动,教育的方法就等同于生活的方法,形成以行动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从教育目标来看,教育能改造生活,生活教育就是用前进的生活做目标加以引导改善落后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要求教师应当以生活性原则指导听评课目的,以确定健全的生活目标。
所有课程都来源于生活,所有课程学习的终极目标都服务于生活。
据此,听评课目标与生活的联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建立。
一是提供生活化的目标情境。
这意味着目标表述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且具有现实价值,有学习意义,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二是目标中提出需在生活实践中完成的具体要求。
教师要为课堂设计一些需要“做”才能解决问题的目标要求,促使学生从课程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生活、了解世界。
评课目标是针对师生在完成课堂任务后发生何种变化的表述,它指引着听评课活动的方向,走向生活:听评课的应然价值取向王孝岚走向生活的听评课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而出现。
《走向生活》教学设计
![《走向生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cfda9265a8102d276a22fb5.png)
学生视角:罗斯福夫人的话有什么深刻的道理?科宁斯的采访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课文富于挑战性的生动情节,吸引着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思考:课文记叙了一名校报记者-----科宁斯,采访著名的罗斯福夫人的不寻常经历,激发人们热爱生活,走进生活,同时也渗透着对罗斯福夫人平易近人优秀品质的赞颂。
课文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语言生动活泼,层次清晰。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抓住行文线索,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启迪。
难点:理解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
重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自读自悟,讨论学习。
信息资料:1、收集文中有关人物的信息资料。
2、收集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
教学要求:1、懂得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结合收集的格言警句,使学生受到热爱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影响。
2、抓住课文主线,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一、预习汇报1、汇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汇报自学的字、词、句。
初出茅庐、会晤、莞尔一笑、赋予等词语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
3、报收集到的与文中人物有关的资料。
4、通过预习,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5、质疑。
(以预习汇报的形式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便于教师组织,调整教学活动。
通过预习也使学生初步地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读研讨,重点突破。
1、自读全文,体会科宁斯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
汲取生活素材 激活科学课堂
![汲取生活素材 激活科学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cc361dfef61fb7360b4c65f9.png)
汲取生活素材激活科学课堂【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问题和实际等,创设科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并用科学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活动贴近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回归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科学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结合。
科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促进发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也是提高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一条基本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素材,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就是利用学生的生活感知、经历等,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关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境,就是将原本抽象的、枯燥的科学知识引入某一生活的特定情境,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理解。
1、利用学生的一些生活事例创设情境。
初中学生的年龄虽然不大,但他们经历的生活事例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比如玩过各种游戏、放过风筝等,但学生往往不注意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因素,不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最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体会也最为深刻。
如九年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从学生的掏鸟巢事例中,引发学生思考,再结合具体的实例,阐述鸟类减少所造成的后果,从而进入学习的主题。
2、利用学生生活中一些问题创设情境。
如:在做作业时,不小心将圆珠笔油沾在衣服上,用水很难将它洗去,那用什么办法解决呢?学生当然很想知道,可能有些学生也已经知道,可用汽油洗,但不知道其原因。
3、利用生活中一些现象创设情境。
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很多,但不大注意去观察,一般也不会去思考其中原因,教师可利用这些现象,引导他们去分析、去思考,在探讨中产生知识。
源于生活,走向生活——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口耳目》文本解读
![源于生活,走向生活——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口耳目》文本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24acfbcb7360b4c2f3f6467.png)
源于生活,走向生活——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口耳目》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江苏省宝应县城中小学 徐志高《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与分析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李亚楠在一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中,《口耳目》这篇文章是为了让学生练习识字,如果不对这篇文章进行仔细研究,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内涵以及文章所能拓展到的知识,教师很容易将这堂识字课的讲解方式与以往的识字课相通,忽略文章所包含的创新内容。
从不同角度来看,包括编排顺序、呈现方式、课后练习等,这篇课文都有其创新的地方,所以需要老师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文本解读,来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文本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一篇课文,教师应该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研究,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教材设置这一文本的目的,从而思考教学途径,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材内容,掌握文本要传达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加以运用。
在《口耳目》一课中,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篇文章的内容如下:首先,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识字,方法是看图识字。
在课文的第一部分中,引入了一个观看鲜花的部分,在这个情景下,让学生认识与身体有关部位的几个汉字。
在第二个部分中,又涉及与京剧有关的知识,同样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下学习了两个有关动作的词。
其次,在这篇课文中,仍然没有拼音来给学生作为识字的辅助,但由于学生有生活中的常识作为基础,再加上老师的示范和带领,就可以更快地接受识字内容。
最后,课文中有两句俗语,提供图片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的应用。
从这些方面,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文章中所选用的情景都来源于生活,说明生活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在生活中学习,学生可以将知识掌握得更快,也可以更好地在生活中进行运用。
二、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设计之前,教师应该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能力:首先,学生对课文的基本构成以及各个部分的作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课文后的语文活动有基本的认识。
其次,课文中所涉及的字,学生应该已经在生活中有基本的了解,对这些字词有一定的印象。
《走向生活》教案(精选17篇)
![《走向生活》教案(精选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35331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8.png)
《走向生活》教案(精选17篇)《走向生活》教案篇1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准备一条自己的座右铭2、搜集有关罗斯福夫人的资料3、汪国真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一、谈话导入记得去年学校庆典时,我班的蒋君锴同学超过采访了市长(出示当时的照片),请蒋君锴同学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是呀,要成功的采访好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读顺课文,理清脉络2、作者向夫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1、采访前,我的心情如何?是怎么准备的?2、采访过程中,我向夫人提了什么问题?夫人是怎样回答的?3、作者采访夫人有什么收获?(获奖懂得“走向生活”这个人生哲学)五、模拟采访,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模拟采访过程(1)读一读课文的9至14小节,把科宁斯和罗斯福夫人的对话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标出来,对采访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3)学生小组内排练;(4)上台采访;(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六、总结深化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
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七、延伸是的,只要我们摆脱了束缚,屏弃了羞涩,走向生活,广交朋友,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阳光灿烂。
从文本走向生活
![从文本走向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3b612b01581b6bd97f19ea91.png)
从文本走 向生活 ・ 构建生活大课堂
— —
以一 堂 新课 程 公 开 课 的教 学 设 计 为例
徐 跃 平
( 西 师 范 大 学 附属 中学 . 西 南 昌 3 0 4 ) 江 江 3 0 6
摘
Hale Waihona Puke 要 : 要 创 建 生活 化 的政 治 课 堂 , 变 抽 象 化 、 洞 化 的说 教 式 的课 堂 教 学 , 高 教学 效 果 , 须 立 足 社 会 生 活 , 改 空 提 必
使 思 想 政 治 课 增 添 时 代 的 色 彩 和 生 活 的 活 力 , 让 学 生 体 验 到 生 活 和 生 命 的乐 趣 , 从 中学 会 做 人 、 会 做 事 、 会 也 并 学 学
生 活 。 章 以 教 学 目标 、 文 教学 内容 、 学 方法 和 课 后 延 伸 等 方 面人 手 , 教 探讨 了如 何 在 思 想 政 治课 堂 教 学 中体 现 生 活化 。
p o l ms a d h w t i e a fl l e h u h ro h s t e i e p e s s h s ve a e n h s o e c i g e p r n e r b e , n o o l u l i .T e a t o ft i h s x r se i iws b s d o i wn t a h n x e i c v f s e t a e c i g tr e,ta h n o t n ,ta h n p r a h ls x e so , t h u d al b a e n l e e v i ,a d h tt a h n a g t e c ig c n e t e c i g a p o c ,ca se tn in e c s o l l e b s d o i ,s r e l e n f f e e ta l k t d n slv i . v n u l ma e su e t o e l e y f Ke o d : n w c riu u a t ai g ta h n ; c ia ig sye o t d yW r s e u r l m; ci t e c ig a t t t l f u y c v n v n s
小学六年级语文《走向生活》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走向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e842d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2.png)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走向生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走向生活》,使学生了解到身边的人物事物都有他们独特的生命力,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培养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懂得珍惜身边的事物和人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生命力的含义。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本中的跳跃逻辑和抽象意义。
2.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并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受。
2.呈现读段给学生呈现读段一部分的文字,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读段一讲的是什么内容?主要描述了哪些人物和事物?3.理解文本通过师生共同阅读、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内容:生活是无程序的,是多彩的,是丰富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力,生活本身也有生命力。
生命力不仅体现在人的身上,也体现在大自然和人造物品中。
4.情感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和事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5.拓展阅读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一则生活故事进行阅读,并用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呈现。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思考。
2.讲解写作要点让学生回顾文本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写作实践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一个人物或事物来写作。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要求他们写出真实、细致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4.互评修改将学生的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中的问题,并通过修改改进自己的作文。
5.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朗读给全班同学听,并选择一些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和分享。
新时代新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新时代新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3933f9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d.png)
新时代新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他们对“新时代新生活”的理解程度和兴趣比较高。
但是由于历史内容较为繁杂,导致学生对于具体历史事件的记忆不深刻。
教材分析:
在选用教材方面,我们采用了有关当代历史的教材,尤其是近年来新出版的历史教材,强调对于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教材内容质量和阅读体验的提升。
教学设计:
我们采用互动授课的形式,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结合多媒体资料和生动的实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
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同时,利用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课后反思:
我们通过对学生的评估和反馈,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再现对于新时代新生活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和具体。
但是我们也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够充分,所以我们决定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的补充和巩固,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和提升学习成绩。
源于生活,走向生活——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口耳目》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源于生活,走向生活——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口耳目》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3b9cc6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e.png)
源于生活,走向生活——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口耳目》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徐志高【期刊名称】《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作文)》【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2页(P80,78)【作者】徐志高【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城中小学【正文语种】中文在一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中,《口耳目》这篇文章是为了让学生练习识字,如果不对这篇文章进行仔细研究,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内涵以及文章所能拓展到的知识,教师很容易将这堂识字课的讲解方式与以往的识字课相通,忽略文章所包含的创新内容。
从不同角度来看,包括编排顺序、呈现方式、课后练习等,这篇课文都有其创新的地方,所以需要老师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文本解读,来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文本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一篇课文,教师应该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研究,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教材设置这一文本的目的,从而思考教学途径,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材内容,掌握文本要传达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加以运用。
在《口耳目》一课中,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篇文章的内容如下:首先,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识字,方法是看图识字。
在课文的第一部分中,引入了一个观看鲜花的部分,在这个情景下,让学生认识与身体有关部位的几个汉字。
在第二个部分中,又涉及与京剧有关的知识,同样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下学习了两个有关动作的词。
其次,在这篇课文中,仍然没有拼音来给学生作为识字的辅助,但由于学生有生活中的常识作为基础,再加上老师的示范和带领,就可以更快地接受识字内容。
最后,课文中有两句俗语,提供图片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的应用。
从这些方面,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文章中所选用的情景都来源于生活,说明生活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在生活中学习,学生可以将知识掌握得更快,也可以更好地在生活中进行运用。
二、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设计之前,教师应该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能力:首先,学生对课文的基本构成以及各个部分的作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课文后的语文活动有基本的认识。
优质课(习作:让生活更美好)教学设计
![优质课(习作:让生活更美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78ebb1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b.png)
优质课(习作:让生活更美好)教学设计一、课文〔教学〕内容分析本次习作的题目是“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作为一篇半命题习作,与以往全命题记事习作不同的是,本次习作给予学生补充题目的自由,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链接生活中的经历,更自然、合理地融入自身的感情。
本次习作包含三局部内容。
第—局部是习作的内容。
首先,从将题目补充完整的角度入手,教材为学生列举了一些可以用来补充题目的词语:微笑、旅游、梦想、创意、运动、阅读、种花、诚信。
这八个词语翻开了学生的生活大门,便于学生联系真实世界中的相对具象的事情,也理解了让生活更美好的还可以是“梦想〞、“诚信〞这类抽象的素材。
接着,围绕事物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因,教材以学生的视角对“音乐〞、“种花〞、“旅游〞进行了初步的简单解读。
“音乐〞这一新事物的补充,开拓了学生选材的范围,间接地提示了学生不必囿于前面八个词语的例如。
第二局部是习作的要求。
这局部设计了两个问题,旨在明确完本钱次习作时要注意的要点。
其一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事物必须写明确,其二是要表现这个事物让生活更美好的过程,还提示学生可以借助事情来表达这种影响。
第三局部是习作后的交流。
教材建议班级以“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开一个班会,共同分享各自的心得和体会,这也是学生间通过互评的方法提升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经历了小学阶段前五年的累积与训练,大多数学生应能够做到把事情写清楚、写完整。
学生在书面表达的过程中能够对“阅读〞、“种花〞等具体事件进行记叙和肯定程度的描写,来表现肯定的习作主题。
他们能够有意识地留心生活,记录生活,把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作为习作的素材,在习作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
但也有学生还不能把一件事表达清楚完整,尤其是所补充的事物本身如何使生活更美好,在写作时可能无视其中的关联或欠缺层次性和变化的具体过程,使得主题的表达显得生硬、突兀。
这次习作是以半命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给予自己补充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写作内容。
新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3课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新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3课生活中的各行各业](https://img.taocdn.com/s3/m/c5de480a3968011ca2009122.png)
新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生活中的各行各业》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课,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享受着来自不同行业劳动者的服务,但他们并没有思考到正是由于有了无数人的服务,才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他们还意识不到各行各业之间存在着一种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一系列活动,要让孩子们初步明白在我们的社会中,各行各业之间存在着一种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关系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服务者。
二、目标分析教学要体现课程标准中帮助孩子们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核心理念。
为此,我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对身边生活的调查,了解社会生活需要各行各业。
2、能力目标:通过了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能对各行各业分类,并知道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知道各行各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时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教学重难点:通过了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能对各行各业分类,并知道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互动教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具有师生共同参与、沟通合作意义的活动构建过程。
在教学中我创设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活动,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交往,多维互动,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和补充。
2、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所有教学方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借助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生动的画面创设成一个个鲜活情景展示给孩子们,辅助教学。
3、创设情景教学,本节课我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让他们获得情感体验,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他们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的品德与社会课突出了体验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孩子们实地观察、访问,进行模拟游戏的活动,使孩子们获得直接的感受。
《走向生活》教案及教学总结
![《走向生活》教案及教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b9d5d4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7.png)
《走向生活》教案及教学总结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到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1.2 教学内容生活的定义和特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活的定义和特点,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材: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活的各种方面。
白板:记录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方便学生回顾和总结。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介绍生活的定义和特点,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第二课时: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课时: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小组讨论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课时:总结和复习,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
3.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引入生活的定义和特点,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3.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1. 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 引导学生思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课时:1. 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四课时:1. 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2. 总结和复习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让物理走向生活——《功率》一课教学设计
![让物理走向生活——《功率》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0993f8d83d049649b665894.png)
让 物 理 走 向 生 活
《 率》一课教 学设计 功
孙建 忠,林 培秋 ,费益 明
海 宁市 高级 中学 ,浙 江省 海 宁市 340 14 0
霹
定义式 P= /和 p f f = v的物理意义。()用公式 - 3
P= /和 r 进行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
2重 难 壹 皂… . 。 ……。… . 。 . 快 , 了一 研 力物 做 的 慢 弓 慢 为 进 步 究 对 体 功 快 ,入 I 率 表 譬 罟 所 竺 妻 竺 , 示 物 意 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 5 率念 主 们 主 。 的理 义 苎 ,就 今 研 的题 ~ ’ 进 奠 , 率 与、 :… … . 1功 的 念 2( 率 概 ) 生互动,自主学习,探究教学等。 4 学计路 教 设 思 师: … …_ 功 快一 何~ … … … … …较 功 体 的慢 如 比… 做… , 一 做
如 下 方框 图示 。
据课堂教学的进程又不断地交错 ,夹叙夹议 。
这样 ,既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本质,掌握 了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关键问题;又学会 了如何应用
目 I 瑚 ■ⅢH m Ⅲ l _mm Ⅲ ; ■■ m Ⅲ 4l
了全新的认识 ,让我们再次观看世界第一飞人博 尔 特 ,他的 10 的最后一个镜头我们可以发现他尽 0m
谁做 功较快? ( 播放蹬楼梯视频二 ) 师:相 同时间内,两位不同质量的同学呢 ( 播 放蹬楼梯的视频三 ) 师:请 同学们在观看视频时,注意有效信息的
、0 .9 No 4 6 ,1 2 .3
物
理
教
学
探
讨
( S) 1.0 1 .0 22 1 2 .
初中音乐生活化教案范例
![初中音乐生活化教案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1afcd8c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14.png)
初中音乐生活化教案范例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材:《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学会演唱《茉莉花》,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学习《茉莉花》,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感受和理解《茉莉花》的音乐风格和情感内涵。
2. 学会《茉莉花》的歌词和旋律,提高歌唱技巧。
教学难点:1. 中国民歌的演唱特点和技巧。
2. 对《茉莉花》歌词和旋律的理解和表现。
教学准备:1. 录音机、音响设备、《茉莉花》歌曲磁带或CD。
2. 乐谱架、乐谱。
3.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或文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茉莉花》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教师简要介绍《茉莉花》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教师出示乐谱,让学生初步朗读歌词,感受歌词的韵律美。
2.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讲解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演唱技巧。
3.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加强音乐体验。
三、歌曲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调式,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
2. 学生讨论歌曲的情感内涵,体会歌曲的表达技巧。
四、歌曲演唱(10分钟)1. 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集体演唱,教师点评并指导改进。
五、音乐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自编自导音乐剧,展示对《茉莉花》的理解和创意。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验,表达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茉莉花》歌曲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力。
3. 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和热爱。
2024年[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2024年[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530faa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d.png)
2024年[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1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时间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写生字,了解文章内容。
二、教学过程(10分钟)1、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2)出示挂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请生说说:你对长江了解多少呢?(3)师总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注入东海。
与黄河一起,被称为母亲河。
(15分钟)2、初读指导(1)学生自学生字词①自由朗读文章,画出不理解的词。
②描红生字,师巡视指导,注意生书写姿势。
③生自由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2)检查自学效果①出示生词,指名逐词读,评议、正音。
②请生说说生词的意思。
(3)学生轻声试读文章。
(4)逐节指名读文章,师相机指导,是生评议。
(5)四人小组自由读文章,讨论:那些地方读懂了?交流(师生共用)。
(5分钟)3、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指导写字,教师范写(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5分钟)4、检测完成练习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教学过程1、(3分钟)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订正(2)指名逐节读文章,师生评议2、(12分钟)学习第一节(1)出示9至12句。
教师引读学生自由读,说说有哪些问题(学生交流)教师归纳:A、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B、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1)学生读第一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出示1至4句,指导朗读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出示5至8句,指导朗读3)指导背诵第一小节3、(12)学习第二小节1)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评议,教师总结3)指导朗读第二小节,背诵4、(4)练习朗读课文,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感想?5、(4)背诵全诗,小组比赛。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0017e4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11.png)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是诗人汪国真的作品。
他的诗清新、美好,既有情感特色,又有人生哲理。
全诗围绕“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一主题,采用一种明白畅晓的表达方式,历数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采用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假设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的纪念册上。
那时的俄国革命正进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也让我们明白生命和幸福的本质就是苦乐共存。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2、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
在理解诗句的根底上,对“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后没有生字。
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
2、在朗读、自学第一首诗时,教师可随机点拨学生理解“平坦、崎岖”的深层含义。
指导学生交流面对生活中的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那些乐观对待生活的人。
3、教授学生学习现代诗的方法,并在教师指导学第一首诗的根底上,学生自学第二首诗。
1、介绍现代诗: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现代诗二首》,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开放,写作手法上多运用修辞。
像1课《在天晴了的时候》中,小草、小白菊、凤蝶儿、云等等,作者都赋予了人的灵性,让人读起来亲切、自然、美好、欢乐。
2、介绍学法:对于现代诗,我们怎样学习呢?我来告诉大家,第一步,多读,读出韵味来。
第二步,多思,思考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第三步,多想像,想像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画面。
3、介绍下面我们来学习汪国真的《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关于作者,你知道些什么?(汪国真,祖籍福建,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生活的教学设计
关于走向生活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可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
他究竟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总统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从文中找出“我”提出的问题及总统夫人的回答。
三、分小组学习
1.读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罗斯福夫人为什么要那样回答?她的话在科宁斯身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2.组内交流。
3.集体研讨。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的真正含义,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五、总结
结合自身谈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写出你的座右铭。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