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
我看伊凡伊列区之死

我看伊凡。
伊列區之死工工系大一 890817陳耀璇伊凡缺少一本好書,一位好老師,來告訴他,生命其實可以有完全不一樣的方向。
他的優異表現,包括了先天家庭背景的優勢,和後天學習過程中的突出,注定了他必在眾人眼光的注視下成長。
這樣的小孩,通常只有兩種下場,更加優秀,想盡辦法超越所有身邊的人,因為與眾不同,所以贏得了更多的注目和接連而來的讚賞。
另一種下場,可想而知的,就是學會假裝忽略別人的眼光,我行我素,故意過著和別人也是不同,但多數人不屑的生活。
伊凡的一生,正是看似較為成功的前者,其實下場也沒啥值得光榮的。
同樣地都被旁人牽著鼻子走,窮其一生去追求根本並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有一點還算幸運的是,至少他在生前,因該說是生病之前,從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所以,那時的盲目對當時的他,不斥是一種愉悅的感受。
可悲的是,伊凡也不例外的,眾人都逃不過在面臨生老病死的關頭時,生命長期累積結果毫不留情地浮現的那份真實,是對或錯,在那種生命所剩不多的當下,體會最深也最難受。
舉例而言,當對面病床旁圍滿了衣著平凡,甚至有些破舊,但卻都憂心重重,卻也強顏歡笑地鼓勵床上的病人,希望他能在和病魔交戰的過程中,贏得最後的勝利。
回過頭看,怎會不覺得自己探病椅上的空檔相當刺眼,對於床邊同樣也是一堆堆,但卻是冷冰冰的鮮花和水果感到虛偽和寂寞呢?即使同樣也是鼓勵的話,但出自人口和寫在十元一張的花店印刷慰問卡比起來,只怕前者的意義大過於後者甚多吧!這時如果還不能明白生命中某些準備,或是說在體驗人生的過程中,因為少了些、也許做錯了些什麼而造成今日的結局,這樣的人,真的也很愉快,因為他一錯到底,從不知對為何物,但實在可悲,因為他窮其一生,不能體會過”會心”發出感受的美好,一再地因為合宜性,放棄了許多心底真正的想法,誰不覺得擁抱溫暖?誰不喜歡家人圍繞在身旁的時刻?誰不喜歡真正地用心投入於工作中,同時體驗人與人直接的互動模式?然而伊凡用盡全力,去追求完全無關的事物,只為了滿足同化的渴望,一再地忽略心底最深的感受。
【读后感】独一无二的伊凡 读后感_600字

【读后感】独一无二的伊凡读后感_600字《独一无二的伊凡》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重要作品,是他最后一部小说,也是他对人性、信仰等重大问题的深度思考的产物。
在阅读完这本小说后,我被作者深沉的写作风格、扣人心弦的情节以及对人性的深度探索所震撼。
小说的主人公伊凡·伊里奇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一直过着平凡无奇的生活。
在他得知自己将要面临死亡的那一刻,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以往生活的浅薄和虚无。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思考世间万物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伊凡·伊里奇的内心痛苦和挣扎使我深感同情,也让我思考起自己的生活和对人生的理解。
通过伊凡·伊里奇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探讨了人性中最深层次的矛盾和困惑。
他描写了伊凡·伊里奇在临死之前的惊恐和彷徨,以及他对无法逃避的死亡的恐惧。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表达揭示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力感。
在生命临近终点时,人们往往才会反思和思考自己的生活,而这种自省和对生命的思考正是独特而珍贵的。
小说中的伊凡·伊里奇通过与家人、朋友、医生的交往和对家庭、社会、宗教等事物的思考,逐渐觉醒并重塑了自己的人生观。
伊凡·伊里奇清楚地认识到了个人的利欲和虚荣,意识到了爱和仁慈的重要性。
他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荒唐和放纵,试图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深沉的思考和独特的文风展现了他对人性和存在问题的思考。
他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困惑,充满哲学的探讨和深度的思考。
他通过伊凡·伊里奇的经历和内心世界,引发了我对一些人生的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这种思考和探索带给我了新的思维启迪和灵感。
《独一无二的伊凡》是一本充满深度思考和哲学探讨的作品。
通过对主人公伊凡·伊里奇的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邃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存在问题的千丝万缕。
这本小说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观和对存在的理解,也让我对作者的思想深感敬佩。
【读后感】独一无二的伊凡 读后感_600字

【读后感】独一无二的伊凡读后感_600字《独一无二的伊凡》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伊凡·伊利奇·哥洛连索夫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牢狱中度过的最后几个月的故事。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伊凡是一个普通的俄国市民,以家庭幸福和平静过日子。
他的生活在一次车祸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他的儿子竟然被人害死了,这击垮了他的心灵。
从此,伊凡的生活开始了蜕变。
他开始关注人生的本质,思考死亡的意义。
他对家庭、追求名利的欲望逐渐消失。
在牢狱中,他对待他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变得慈悲、宽容,帮助他人,不再计较个人利益。
伊凡的改变引起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经历让我明白,人的心灵是脆弱的,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我们常常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要。
伊凡的故事告诉我,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财富和地位,而在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和对生活的态度。
通过伊凡的故事,我也思考了死亡的意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一种恐惧、不可抗拒的命运,但对伊凡来说,死亡是一种解放,是从痛苦和苦难中解脱的方式。
伊凡通过面对死亡,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他明白了自己不再追求个人的利益,而是关注他人,关心社会。
他将自己的能力用于帮助他人,改变了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
在伊凡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光明。
伊凡虽然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但他没有变得愤怒和残忍。
相反,他用自己的爱和关怀来感染周围的人。
他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并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伊凡给了我希望,让我相信在世界上存在着善良和美好。
读完《独一无二的伊凡》,我不禁思考自己的人生。
我曾经追求物质,追求名利,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要。
但通过伊凡的经历,我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
我也意识到死亡并不可怕,它是一种解脱,是追求内心自由的方式。
我希望像伊凡一样,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
伊凡伊里奇的死读后感

伊凡伊里奇的死读后感伊凡伊里奇的死读后感昨晚十一点终于看完了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的死》,然后无法入眠。
伊里奇是一个快要死了的人,但他依然骗自己,只要好好听医生的话,好好吃药,就会好的。
医生也一样,他的太太、女儿也一样,都在撒谎:会好的,只要好好听医生的话,好好吃药,就会好的。
伊里奇是一个快要死了的人,但是没有人能理解他,没有人关心他,他想哭,可是当法官的他选择体面。
从年轻时就选择体面的,宁愿对着一大堆的公务也不愿跟妻子面对面。
他觉得那是一件很无聊的事。
可是在外人看来,他的生活是很体面的,有事业,有个的家庭。
伊里奇是一个快要死了的人,行动不再方便了。
他住的房间拉上的窗帘,贴上了墙纸,房门也紧闭着。
每天会有佣人帮他换上干净的衬衣,打水给他洗脸。
他再也不敢照镜子,因为他怕看到那白花花的头发贴上他那干瘪的额头上的那个样子。
他不敢往自己身上看,他知道现在他只是皮包骨了。
她的妻子、女儿,很喜欢去参加聚会,已经厌烦了他的病给她们的生活带来的烦恼。
他多想有人关心,有个人可以陪陪他。
他希望自己可以像一个有病的孩子,有人呵护着,关心着,亲吻一个自己的脸颊。
然而她的妻子……伊里奇,他恨他的妻子,恨他的女儿,恨她们那有着生命的身躯。
他觉得一切都错了,他的'一生都错了,但是他却再也没有力气去改变了。
他的一生追求的事业,努力要想赚钱,过着体面的生活。
给妻子买好的,女儿穿好的,可是到最后却没有一个人懂他。
只有他的小儿子理解他。
伊里奇是时候离开了,他一共痛苦了5天。
在前三天,他痛苦地叫喊着,没有人知道他喊的是什么,也没有人进去看看他。
他感觉有种力量把他往一个黑的胶袋里推,可是怎么也推不到底。
在他觉得快要到底的时候他感觉有人在亲吻他的手。
他睁开眼睛,看到小儿子在亲吻着自己的手,儿子后面站着妻子。
妻子流着泪。
他摆摆手,示意让妻子带儿子离开,最后说了句:原来我。
发音发错了,他原想说原谅我。
算了,如果明白怎么样都会明白的,他不想再说什么了。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读罢,内心像是被什么重物狠狠撞击了一番,久久不能平静。
伊凡伊里奇,一个看似普通却又极其典型的人物,他的一生,他的死亡,让我看到了太多我们生活中似曾相识的影子。
伊凡伊里奇的一生,都在追求所谓的“体面”。
他努力工作,只为了能爬上更高的职位,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财富。
他按照社会既定的规则生活,从不越雷池一步。
他把家庭当作一种责任,而不是真心的情感寄托。
他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实则空洞无物。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些人,包括我自己,在某些时刻,不也在盲目地追求着那些所谓的“成功”和“体面”吗?为了一份看起来不错的工作,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为了在别人眼中有个好形象,强颜欢笑,说着言不由衷的话。
伊凡伊里奇生病后,他的世界开始崩塌。
他发现,那些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那些所谓的朋友和同事,在他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时候,却都变得冷漠和疏离。
他的妻子,本应是最亲近的人,却也只是在表面上关心他,更多的是在意家里的秩序和自己的利益。
这时候的伊凡伊里奇,内心该是多么的绝望和孤独啊!我曾经在医院里有过这样一段观察。
那是一个普通的病房区,有一个和伊凡伊里奇处境相似的病人。
他身患重病,面容憔悴。
他的家人一开始还常来探望,嘘寒问暖,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来的次数越来越少。
他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眼神空洞,那种孤独和无助,让人看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记得有一次,我路过他的病房,听到他微弱地呼唤着护士,想要一杯水。
护士当时很忙,过了好一会儿才给他送来。
他接过水杯的手都在颤抖,喝水的时候,水还顺着嘴角流了下来。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当一个人生病、脆弱的时候,如果身边没有真正关心和爱他的人,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伊凡伊里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
他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生活是多么的虚伪和没有意义。
他渴望真正的爱,渴望真实的情感,可一切都太晚了。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在追求物质和表面的东西时,忘记了内心的声音?伊凡伊里奇的死,对我来说,是一个警钟。
生死之间——读《伊凡·伊里奇之死》

○百艺学问生死之间——读《伊凡·伊里奇之死》□章紫馨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疾病是一双手,把病人拉出生活的庸常关联,站在清冷的孤岛审视生活的弥天大谎。
疾病是一面镜子,照见病人发黑的面色、佝偻的身体,让他在黑色袋子的挣扎中透过“死”看见“生”。
疾病是另一个自己,在对面凝望着你,于一次又一次的剧痛中和你独处,让你倾听灵魂的声音。
1疾病:退出日常生活的关联当疾病渗入文学,作为一种新质因素进入文学,在这部作品中它能带给文学最独特的东西就在于,它能把每一个病患拉出日常生活的交际网,让他成为一座孤岛。
因为患病的人会因为疾病的痛苦而变得憔悴、变得不堪,而作为一个利益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与他人的关联与其说是亲友关系,不如说是纯粹的利益交换,当从病患卧床不起的那一刻起,利益交换终止了,他除了成为别人的负担以外再也不能提供任何益处,于是,病人就成为没用的垃圾被丢在一旁。
小说中的伊凡也是这样一个角色,他本拥有着体面的生活、迷人美丽的妻子、富丽堂皇的住所,工作上也官运亨通,他公私分明、聪明睿智,总能节节高升,在休闲时光他也有着一群能打牌娱乐的朋友们。
看起来如此美好的生活是不会被一个小小的病痛打扰,伊凡一开始也这么想,他对别人说只是跌了一跤,有点青肿,总会好的。
可是这看起来的小毛病却一点点拉着生活这驾欢乐马车偏离了原有的轨道。
他时常在希望与绝望中挣扎徘徊,一会觉得药在慢慢治疗他的器官,一会疼痛又会把他拖入无边的黑暗,在这种挣扎中他发现自己好像在无形中慢慢退出了自己的关联网。
在家庭生活中,伊凡从患病起就开始独自睡在书房,卧床不起时妻子和女儿却去听音乐会,甚至在临终前女儿还完成了订婚,他像一个孤独的旁观者一样看着一家人的热闹,没有人在意他,他只是家人快乐生活的绊脚石,她们甚至巴不得他早点死。
当他想回归工作找回自信时,却发现连自己得心应手的工作都做不好,在法庭上说话颠三倒四,而他的同事朋友们也没有给予他丝毫关心,甚至早就算计起他的死亡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职务变动。
托尔斯泰《伊凡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伊凡·伊里奇的死亡,激起的是妻子、同僚、好友关于各自利益的算计,生活、工作和娱乐还在继续——心中没有爱的滋润,人们汲汲于一己之私利,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也许是因为他病了太久,他的死早已在众人的意料之内,甚至是期待之内——久负重病之人,对于多数人而言都成了累赘。
伊凡·伊里奇多么希望有人像疼爱有病的孩子那样疼爱他,但周围——包括他自己——充满了谎言,明知他将不久于人世,还以病会好转来自欺欺人。
也只有淳朴善良的庄稼汉盖拉西姆怜悯他,不辞辛劳地伺候他,还有他还在上中学的儿子,了解他,同情他——怜悯、同情和爱的能力,最容易为拥有赤子之心的人所拥有。
久病之人是如此的敏感,如此需要爱意温暖,旁人哪怕仅仅一丝真心的同情都会给他们带去些许安慰。
而当种种角色张张面具被层层剥离,赤裸的内心又如婴儿般脆弱,每一次的打击都或许是不可逆损伤——老人亦是如此,平日里对不设防的人亦是如此。
伊凡·伊里奇回顾一生,如此正常而光鲜,正派而体面,但是,舒畅而快乐吗?童年固然有过欢乐的日子,但越往后,美好的时光越少,过得越是死气腾腾——如果病情可以好转,他可以重返健康,一切又会怎么样呢?又能怎么样呢?继续同已经不再相爱的妻子过僵尸般的生活,端起他大法官的架子对待同事,在工作之余玩牌消遣?还是那么正常,却是那么无聊。
最大的区别恐怕还在于那时刻折磨着他的剧痛将不复存在。
肉体上的痛苦可以用鸦片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那终于发现自己一辈子过得不对头的痛苦,又能靠什么来减轻?向神父忏悔过后,他觉得好过些,但很快痛苦又来侵袭——能缓解,不根治。
当伊凡·伊里奇生命的最后时刻来临,当他觉察到他那念中学的儿子哭着吻他的手,当他看到妻子带泪的绝望神情,他可怜他们——不为自己行将就木而悲哀,但为自己和家人即将摆脱痛苦而欣慰。
他请求妻子最后的原谅,说错,已无力纠正,却不再重要。
死亡的阴影笼罩了他那么久,终于降临;生死之谜困扰了他那么久,终于解开。
童年伊凡之死读后感

童年伊凡之死读后感篇一童年伊凡之死读后感读完《童年伊凡之死》,我的心情那叫一个沉重啊!这书里描绘的场景,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我心口,喘不过气来。
你说这伊凡,多可怜的一个孩子呀!也许他原本可以拥有一个充满欢笑和阳光的童年,可现实却那么残酷。
书里的那些细节,比如他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被欺负,这让我心里一阵一阵地难受。
我就想啊,这世界怎么能这么对待一个小孩子呢?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书里的故事,别太当真。
但我觉得,这可不是简单的故事,它反映的是社会的黑暗面啊!说不定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里,也有像伊凡这样受苦的孩子。
想想我们自己的童年,有好吃的零食,有好玩的玩具,还有父母的疼爱。
再看看伊凡,这差距也太大了吧!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呢?我觉得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陋。
但同时,它也让我思考,我们能为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孩子做些什么呢?也许只是一点点的关心和帮助,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是黑暗中的一束光。
这一路读下来,心情真的很复杂,既为伊凡感到悲哀,又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篇二童年伊凡之死读后感《童年伊凡之死》,这书读完,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伊凡的童年,那哪叫童年啊,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我一直在想,他到底做错了什么,要遭受这么多的苦难?也许是命运不公,也许是社会的冷漠无情。
书里描写伊凡被虐待的那些情节,真的是太让人心疼了。
我仿佛能看到他那瘦小的身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那无助的眼神,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这场景,就像一把刀,扎在我心上。
咱们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可伊凡这朵花还没来得及绽放,就已经凋零了。
这能不让人气愤吗?我就想问,那些伤害他的人,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不过,反过来想想,这是不是也在提醒我们,要多关注身边的孩子,给他们足够的爱和保护呢?说不定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一会儿愤怒,一会儿悲伤,一会儿又充满了同情。
这感觉,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
伊凡伊里奇读后感

伊凡伊里奇读后感
伊凡伊里奇读后感
《伊凡伊里奇之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著名小说,作品以伊凡伊里奇的死亡为线索,深入探讨了人生、死亡、意义等哲学性问题。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对其主题和写作风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作品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伊凡伊里奇是一个上流社会的人物,但他却在意外事故中丧生。
这使得我们意识到,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死亡的命运。
这种无常和脆弱的人生境遇,让人深思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
其次,作品对人性的刻画深入细腻。
通过对伊凡伊里奇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元。
他们在伊凡伊里奇去世后的反应,既有悲伤、同情,也有冷漠、自私,反映出人性的善恶交织。
这使得我们反思,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
最后,作品以伊凡伊里奇的死亡为背景,探讨了死亡的意义。
作品中提到,“没有临近死亡,人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活着。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死亡对于生命的启示。
伊凡伊里奇在临死之前,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这让我们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精彩,找到生命的真谛。
总之,《伊凡伊里奇之死》这部作品让我对生命、死亡和人性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托尔斯泰
的写作风格和俄罗斯文化的理解也得到了提升。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引导我们思考人生哲学的作品。
伊凡伊里奇只死读后感

伊凡伊里奇只死读后感生如夏花死若秋叶——读列夫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有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题记《伊凡伊里奇之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部重要的作品;它是一部处于古典和现代之间的表现死亡主题的伟大作品。
作品用回忆的方式形象生动的描写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用最细腻的手法刻画出一个垂垂死矣的病人从对死的回避恐惧到最后的坦然接受。
让我们所有活着的人明白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一件事情,提醒我们只有思考过死,才能更好的活。
《伊凡·伊里奇之死》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艺术杰作。
托尔斯泰淋离尽致地描述了常人对死亡的掩盖与逃避。
伊凡·伊里奇有着许多人都羡慕的家庭背景。
他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美好,是个清廉的法官待人谦恭有礼、举止温和儒雅。
事业上意气风发、平步青云。
家庭上有一位漂亮的老婆,还有一双儿女。
生活一直过的合乎他自己的理想:快乐而又体面。
在常人眼中伊凡伊里奇的生活似乎代表了所有普通人对生活的向往。
也许正是这种看似很体面的生活才使得他在面对死亡时选择逃避排斥甚至否认。
伊凡伊里奇发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之后他觉得自己“生活在死亡的边缘上,而且孤孤单单,没有一个人了解他,没有一个人可怜他。
”他躺在床上想,“他们谁也不知道,谁也不愿意知道,谁也不可怜我。
他们在玩。
(他听见从门外传来的远远的歌声和伴奏曲)他们对一切对置之漠然,可他们也同样是要死的。
我先死,他们后死;他们也一模一样。
可是他们却在洋洋得意。
”愤怒在窒息着他。
他有时在床上哭,“他哭的是自己的孤苦无告,自己的可怕的孤独、人们的残酷、上帝的残酷、以及上帝的不存在。
”我们从他面临死亡时的感受可以知道当一个人面临死亡时他是矛盾无助的。
他开始变得不相信别人,因为没人能代替他死,没人能代替他承受这一切痛苦。
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死亡逼近的痛苦,又如何能帮助到他呢?反过来看看我们自己,当你的朋友面临死亡的时候我们真的能理解他的痛苦吗?我们除了安慰又能说些什么呢?而我们的安慰是真的安慰吗,或许只会让他更痛苦吧。
评《伊凡·伊里奇之死》未曾审视,怎知生死?

评《伊凡·伊里奇之死》未曾审视,怎知生死?与智者对话,10分钟读懂一本好书,点击上方△书语人间关注我们哟!文 | 武灵遥书语人间原创· 转载请联系作者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111本书《伊凡·伊里奇之死》在这短短的35000字里,我们回顾了一位官员——伊凡伊里奇,既普通平凡,而又可怕的一生。
从世俗上讲,伊凡· 伊里奇是一位挺成功的人。
出身于官员世家的他,在法学院就读期间,就学会了与上流社会贵族们的相处之道。
毕业后,他来到了一家法庭任职,很快地就为自己确定了一种轻松愉悦的相处之道——既努力工作,谋取晋升,同时也与领导和下属,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关系,很快就成为了单位里的「红人」。
工作了几年后,他与普拉斯特维娅· 费多洛芙娜结为了夫妻。
这位姑娘,来头可不简单,出身贵族的她,不仅长得落落大方,还擅交际,常常和伊凡一起在家里举办舞会。
结婚后的两人,更是把日子过得个风生水起,金钱、地位、儿女,可谓是大丰收。
有一天,他病了。
尽管医生和家人都告诉他没有大碍,会好起来,但是,他却发现,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死亡随时可能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死亡的逼近,让伊凡· 伊里奇开始下意识地去审视他的这一生。
结果,遮羞布下的真实,竟然残酷到让人无法直视。
——原来,对上流社会的装腔作势,自己不仅不认同,还厌恶……——原来,自己从来都没有爱过自己的妻子,娶她也只是因为大家都认可他们的这段婚姻……——原来,同事奉承自己的背后,是希望自己能够用权力为他们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等等。
终于,他,彻彻底底地崩溃了。
两腿一蹬,死了。
生、死、爱、恨,贯穿了每一本文学作品,而读懂了一个人的生、死、爱、恨,也就读懂了这一个人的一生。
一小说的开头,我们就从三位同僚的口里,得知了伊凡· 伊里奇的死讯。
奇怪的是,身为同僚的他们,在得知「好人缘」男主去世的那一刻,首先想到的,都是这个人的死,对自己和熟悉人的职位升迁有什么意义。
兰德的生与死的读后感

兰德的生与死的读后感《生与死》这部小说是俄国作家伊万·亚历山大罗维奇·兰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学生必读的文学作品之一。
作为读者,我对这部小说的读后感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更是一部寓言般的故事,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生与死》的主人公叫伊凡·伊利奇,他是一个普通的法官。
故事的开头,伊凡因为一个小伤势而开始发烧。
随着病情的恶化,他逐渐感受到了生与死的真实存在。
小说通过伊凡的生命最后几天的描写,把主题深入到了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感同身受,思考人生之重要。
在病床上,伊凡不断回顾自己的一生,他看到了自己对待他人的冷漠和残忍,尤其是对待家人的冷淡。
他发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反而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空虚。
伊凡开始反思他的一生,他追悔过去的种种过错,但已经来不及改变。
在伊凡的妻子和孩子的照料下,他的病情逐渐恶化,体力消耗殆尽。
伊凡的妻子表现出对他的照顾和关怀,并且展现出真正的家庭情感。
而他的儿子则因为对父亲的冷漠和不关心而备受指责。
小说通过反转孩子的角色,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伊凡和家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刻,伊凡开始对死亡进行深入的思考。
他感慨万分,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和脆弱。
他害怕死亡的降临,但又渴望逃离痛苦的折磨。
在最后的时刻,他终于明白了生与死的真正意义,他为自己以前的冷漠付出了代价,并且希望能够有机会来弥补过去的过错。
通过伊凡的故事,兰德引发了读者对生与死、真理与幸福之间关系的思考。
这部小说引领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家人和社会。
人生是短暂的,正如伊凡一样,在死神的面前,没有人能够保全自己的生命。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珍惜我们的生命,善待他人,并且实现自己的价值。
小说中的伊凡在接近死亡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对于家庭的冷漠和对他人的残忍是多么无意义。
我们不能等到最后一刻才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待他人有真善美的心态。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被吞噬的与被感知的——读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XXX杨神武悲观主义者往往是最先感知到死亡的一批人。
世界是这么地没有意义,生活又是这么地无聊透顶。
虚无主义让一切都没了指望,唯一的指向,估计也只剩下死亡了。
可是死亡又无法可指,因为无论指与不指,都是必然要来临的事。
这样,指向又没了意义。
如果没有胆量自杀,估计也只能干坐着等待无头骑士的来临。
那还有比坐着等死更无聊的事么?恐怕没有了。
比起这个,还不如去生活,生活虽然无聊,但至少活动的疲惫感可以掩盖掉这一点。
忙碌是最好的鸦片。
所以也难怪马克思要主张“不劳动者不得食”,因为纯粹的生确实是极其乏味的。
伊凡伊里奇在得病之前,完全是跟我前面所说的悲观主义者是两样的人。
他是那么地炙热,那么地追求上进,那么地意图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作为一名法官,他尽职尽责,并且热衷于一切的贵族社交活动。
他会为了一份年薪五千卢布的工作在露台上踱步一个通宵,会亲自爬梯子去装饰新居。
那时候的他没有也不会意识到死亡,死亡对他来说,可能只是身为法官,在死刑判决书上盖个章。
以活着为前提的努力是那么地美好,仿佛你现在的所有辛劳,都会得到报偿。
然后他就得了绝症。
命运是在跟他开玩笑么?可能是吧。
尼采在他的作品《悲剧的诞生》中说,“生活只有作为审美对象时才具有价值。
”我大一看到这句话时是什么都不懂,只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用句俗语就是“不明觉厉”)。
直到后来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之后,才重新认识这句话——就跟我在开始失眠之后才看懂了卡夫卡一样。
我们常常在文学中寻找戏剧性,但生活其实丝毫不缺戏剧性,只是我们不希望发生在我们身上罢了。
然而越是不希望发生的越会发生,正如伊凡伊里奇在愉快地布置新房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会从梯子上摔下一样。
尼采渴求通过酒神稀释痛苦,然而他最后的疯癫似乎在告诉我们“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这篇小说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是,伊凡伊里奇在临死的时候,好像忽然一下,意识到什么是“活着”了。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5000字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50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心得、读书体会、观后感、故事大全、名言警句、作文大全、演讲致辞、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stories, famous sayings, essays, speech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5000字《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5000字读巜伊凡·伊里奇之死》文思这本书是三部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和《魔鬼》的合集,探討的都是托爾斯泰終生為之困擾不已並不斷反思的婚姻、愛、慾望,還有死亡的主题。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

读《伊凡·伊里奇之死》有感-----黄少颖0904504009 常言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后一句我不敢苟同,但前一句我却视为真理。
因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生和死都不是不受控制的;生死轮回,乃为定数。
然人们常常为新生命鼓舞欢呼,对死亡却讳口不提。
人们谈“死”色变,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
在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中便淋漓尽致的阐述了人们对死亡的看法,文章鞭辟入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伊凡·伊里奇之死》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伊凡·伊里奇这样一个高官显要从生病到死去这一段时间里的所做所思,重点描述了他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折磨下的挣扎和反思,以及与他相关的旁人——伊凡·伊里奇的家人和朋友对死亡的掩盖与漠视。
小说采用了倒叙手法,开门见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因为任何人对死亡都是相当敏感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伊凡·伊里奇是何许人也产生了好奇。
文章语言也非常朴实,生动的描绘了人们在面临死亡时的内心活动。
小说共十二章,采用倒叙手法,布局很精密严谨。
首先由伊凡·伊里奇的同事兼好友彼得·伊凡内奇引出伊凡·伊里奇的死讯,随后描写了他的同事们对其死亡的看法。
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伊凡·伊里奇死后的人事变动以及随之变动的薪水涨幅,可以说各怀心事,钩心斗角,令我想到职场险恶,大家都盘算着如何升迁,怎么赚到更多的钱,这种市侩情节结,可见自古至今都根深蒂固于人心中。
伊凡·伊里奇的死讯没有激起大家对他的同情,反而使得认识他的人都庆幸:“还好,死的是他,不是我”;“嘿,他死了,可我没死”。
人人都这样想,也包括他的知交彼得·伊凡内奇。
这些同僚们在参加丧礼时,也都是怀着一种敷衍应对的心态,表面装作同情惋叹,实际心里却在盘算晚上的娱乐活动---到哪里和谁去打牌。
这让我想到陶渊明的那句“亲戚余可悲,他人亦已歌”。
那么作为伊凡·伊里奇亲人的妻子普拉斯柯菲雅·费多罗夫娜·高洛文娜总该会为丈夫之死伤心不已吧,然读下去令人咋舌,这个女人表面哭哭啼啼,对着彼得·伊凡内奇痛诉丈夫死前的痛苦,表现自己爱莫能助的痛心与悲伤,背地里把彼得·伊凡内奇叫到一旁旁敲侧击打听关于丈夫死后能否多要抚恤金的事情。
童年伊凡之死读后感

童年伊凡之死读后感
伊凡在故事里就像一颗黯淡的小星星,还没来得及好好闪烁就熄灭了。
他的童年本就被贫穷、苦难和压抑包围着。
他和阿廖沙算是难兄难弟,在那个灰暗的环境里互相取暖。
可命运就像个调皮又残忍的坏家伙,毫无预兆地就把伊凡给拽走了。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伊凡在临死前的状态,他对死亡好像有一种懵懂的无奈。
他没有像那些被宠爱的孩子一样,有家人围在身边,用最好的药、最温暖的怀抱来抵御病魔。
他就那样孤零零地躺在简陋的地方,身体一点点被病痛侵蚀。
这让我觉得特别心酸,好像看到了一只受伤的小动物,在角落里默默等待生命的消逝。
从伊凡的死,我也看到了那个社会的冷酷无情。
周围的大人们似乎都被生活压榨得麻木了,对伊凡的死没有太多的惊讶或者悲伤,就好像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但对于阿廖沙来说,这是他童年里一道深深的伤口。
他失去了一个朋友,一个能在苦难日子里一起分担痛苦的伙伴。
这也让阿廖沙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残酷,他的童年像是一场在黑暗里的摸索,而伊凡的死就像突然出现的一个大坑,差点把他的希望和勇气都给吞掉。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伊凡的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们不用担心吃不上饭,生病有医生和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
我们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有一群小伙伴可以一起玩耍。
而伊凡的童年,是在生存边缘挣扎的童年。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因为我们的幸福是伊凡们想都不敢想的。
同时,我们也要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温暖一点,不要让像伊凡这样的悲剧再发生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
被吞噬的与被感知的——读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作者杨神武
悲观主义者往往是最先感知到死亡的一批人。
世界是这么地没有意义,生活又是这么地无聊透顶。
虚无主义让一切都没了指望,唯一的指向,估计也只剩下死亡了。
可是死亡又无法可指,因为无论指与不指,都是必然要来临的事。
这样,指向又没了意义。
如果没有胆量自杀,估计也只能干坐着等待无头骑士的来临。
那还有比坐着等死更无聊的事么?恐怕没有了。
比起这个,还不如去生活,生活虽然无聊,但至少活动的疲惫感可以掩盖掉这一点。
忙碌是最好的鸦片。
所以也难怪马克思要主张“不劳动者不得食”,因为纯粹的生确实是极其乏味的。
伊凡伊里奇在得病之前,完全是跟我前面所说的悲观主义者是两样的人。
他是那么地炙热,那么地追求上进,那么地意图打理好
自己的生活——作为一名法官,他尽职尽责,并且热衷于一切的贵族社交活动。
他会为了一份年薪五千卢布的工作在露台上踱步一个通宵,会亲自爬梯子去装饰新居。
那时候的他没有也不会意识到死亡,死亡对他来说,可能只是身为法官,在死刑判决书上盖个章。
以活着为前提的努力是那么地美好,仿佛你现在的所有辛劳,都会得到报偿。
然后他就得了绝症。
命运是在跟他开玩笑么?可能是吧。
尼采在他的作品《悲剧的诞生》中说,“生活只有作为审美对象时才具有价值。
”我大一看到这句话时是什么都不懂,只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用句俗语就是“不明觉厉”)。
直到后来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之后,才重新认识这句话——就跟我在开始失眠之后才看懂了卡夫卡一样。
我们常常在文学中寻找戏剧性,但生活其实丝毫不缺戏剧性,只是我们不希望发生在我们身上罢了。
然而越是不希望发生的越会发生,正如伊凡伊里奇在愉快地布置新房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会从梯子上摔下一样。
尼采
渴求通过酒神稀释痛苦,然而他最后的疯癫似乎在告诉我们“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这篇小说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是,伊凡伊里奇在临死的时候,好像忽然一下,意识到什么是“活着”了。
他之前的生活更像是一个盛大的“party”,里面行走着各色人等,他就是舞会本身,他没有他自己。
他玩扑克,他工作,他娶妻,他生子,他建新房,他......生活是这么地热闹,他把自己狠狠地按了进去——直到死亡,死亡让他浮出了水面。
对待妻子,伊凡伊里奇之前都是忍耐,这时候开始主动发威;对待工作,伊凡伊里奇之前都是兢兢业业,这时候开始难以集中精神。
一直热衷于社交活动的他这时候开始回头看自己的家庭,这时候等待他的不仅不是家庭的温暖,甚至是巨大的无法言说的根源性的乏味感。
我们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人艰不拆”,生活都已经这么艰难了,何必拆穿呢?可死亡就是拆穿了,他把外表的温馨的面具
撕毁,把生活脱得赤条条地给你看。
死亡究竟恐惧在哪儿呢?抛开不可知的恐惧与疼痛,死亡最大的可怕之处,就是让生活意义的基底开始动摇了。
试想想,我们现在一切的辛苦,一切的牺牲,目标都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要是根本没有这个未来呢?我们就开始虚脱了。
当然,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勇士就是知道生活的本质还依旧热爱它的人。
”但是,勇士何其少,懦夫何其多——至少伊凡伊里奇不是勇士,他开始癫狂了。
他开始恐惧,开始害怕,开始想,自己之前的那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呀?究竟是为了什么呀?他一遍一遍地质问,然而谁会给他解答呢?
死亡作为前提的思考,那是存在主义的问题。
我现在不想讨论它,因为我之前讨论的太多了。
伊凡伊里奇之前是法官,他的工作是审判别人——现在倒好,他被死亡这个最大的法官审判了。
这时候,疾病的疼痛变成了原告,医生成了律师,而他自己,也被扔到了被告席上。
他害怕,他恐惧——这时候除了死亡,他好像一切都
感知不到了。
他工作的时候心不在焉,吃饭的时候开始易怒发飙,就连一般地打打扑克,他都开始敏感地觉察到自己被别人当病人同情。
他的一切的行为都变成了死亡的后缀,死亡也变成了他一切思考的前提,他开始多愁善感起来,他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他居然,开始思考哲学了!哲学一直都被人说成太过深奥,其实深奥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深奥,不如说是应为我们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进入它的大门罢了。
死亡把伊凡伊里奇忙碌的理由抹去之后,他终于有时间去思考了。
那他思考到了什么呢?“盖尤斯是人,凡人都要死,因此盖尤斯也要死”。
这时候,我觉得,生命结的果实终于已被伊凡伊里奇采到,这个果实就是幻灭。
肉体是这么地不堪一击,以至于一个病菌都可以将之抹除。
对此,哪怕是天才如帕斯卡,也无可奈何,只能够保持自己作为一根“思想的苇草”的自尊,给自己一个“帕斯卡赌注”式的安慰。
伊凡伊里奇开始觉得自己身边的人都在撒谎,自己被骗了,他,可是无济于事——他开始变得瘦骨嶙峋,开始变得
虚弱不堪。
在人生的最难熬的一段时间里,他开始怀念童年,因为没什么可怀念的;他开始感受自己身上的器官的一点点的磨损,因为没什么可感知的了。
这真是个黑色的幽默。
一方面,毫无疑问,伊凡伊里奇被吞噬了,被死亡这个巨大的“利维坦”吞噬了;另一方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也被伊凡伊里奇感知到了呢?他之前可是一个纯粹的寻欢作乐者,这下可好,一夜之间,他居然为自己的寻欢作乐懊恼了!他在病榻上居然在想“我这辈子说不定真的过得不对头”。
孔子有句老话,叫“未知生,焉知死”。
伊凡伊里奇成功地戳破了这个谎言——没有临近死亡,人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活着”。
伊凡伊里奇与其说是被死亡吞噬,不如说是感知到“活着”了;与其说他因为害怕死亡而战栗,不如说是他因为意识到之前的生活而愤恨懊悔。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说,比起死亡,活着,其实更令人恐惧呢?
会不会,死亡的可怕,只是因为它令人感受到了活着的可怕呢?会不会,人比起恐惧死亡,其实更害怕活着呢?会不会,活着才是最大的折磨呢?
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伊凡伊里奇最后也死了,真的死了,死过去了,“再也不会有死了。
“没有死,只有光。
”我有点恐惧地觉察到,伊凡伊里奇在死亡的时候,会不会,心里其实带着某种惊喜,某种快乐。
这种快乐,让他恨不得把死亡再体验一把。
“多么快乐呀!”与其说他扑腾着腿是为了求生,会不会有可能,他其实是在享受死亡呢?我倒吸了一口凉气,不敢继续想下去。
当然,要是死亡看成是一切的结束的话,那就太小看托尔斯泰了——正如把孔乙己被打断腿看成是一切的结束,是太小看鲁迅一样。
死亡之后,还有很多故事呢!还有很多伊凡伊里奇所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了而不愿去想的故事呢!他的同事忙碌于怎么样填补他在工作上的空缺,他的妻子忙碌于怎么样通过他的死亡多拿一点抚恤金。
生活最终的结束怎么可能会是死亡呢?哪有那么简单!远
远没有结束!死亡远远没有结束一切!
那什么时候才是结束呢?
小说的一开头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彼得伊凡内奇成为了第五名赌客,这时候,伊凡伊里奇才是真的“死掉了”。
2016年3月28日与温大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