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二-词语运用-(共79张)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4. (2015·杭 州 )下列句 子中加点 的词语使用 恰当的一 项是 ( C )(3 分)
A.初夏的杭州,荷花娇羞,樱花正甜,玉兰含苞待放,空气 里充.斥.着一股甜蜜而又醉人的味道。
B.我国政府有坚定的反腐决心,就算追.溯.到天涯海角,也要 将腐败分子缉拿归案,绳之以法。
C.如果年轻人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不能持有理性的态度, 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11
5.从语法功能上辨析。 在辨析过程中根据搭配的对象来判断,如“颁布—颁发”两 词,“颁布”通常和法律、法规、条例等词相搭配,而“颁发” 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通常是证书、奖品等。还可以根据造句 的习惯来判断。如“就义—献身”,可以说“英勇就义”,也可 以说“英勇献身”,而“献身革命”就不能说成“就义革命”。
12
二、辨析成语的六个方法 1.看准成语内涵。 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理解它, 更不能望文生义。如“美轮美奂”本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 我们不能理解为“美好”的意思;“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 击或遭遇灾难,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首先、第一个”;“文不 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不能理解为“文章没有加上标点符号”。
13
2.弄清表达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有的只能用于人,如“眉飞色 舞”;有的只能用于物,如“汗牛充栋”;有的只能用于事,如“左 右逢源”;有的只能用于自身,如谦辞“抛砖引玉”“敝帚自珍” 等。还有一些特指的成语,如“罄竹难书”特指罪行极多。
14
3.辨清感情色彩。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分辨成语 运用是否恰当,还可以从成语的感情色彩角度去明辨,看看有没 有出现“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如“无所不为”是 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我们不能当褒义词用;“胸无 城府”是褒义词,我们不能当贬义词用。
C.得知偶像柯洁败给“阿尔法狗”的消息,围棋迷舒波连续 两天废.寝.忘.食.,上课总是走神,就连老师点他名都没有听到。
D.当竺可桢之子、88 岁高龄的竺安先生向浙大捐赠 56 册竺 可桢日记手稿时,现场嘉宾肃.然.起.敬.,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5
2. (2016·杭 州 )下列句 子中加点 的词语使用 恰当的一 项是 ( C )(3 分)
D.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 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6
3.(2016·绍兴、义乌)选出以下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D )(3 分)
A.除夕之夜,腾空而起的礼花和不绝于耳的爆响声交.相.辉.映.。 (《人民日报》2011-2-4)
B.“白马撵蹄近相映,欢声四合壮士呼。”无论是打球的, 还是观看比赛的,全都精神亢奋、呼.天.抢.地.。 (《沈阳日报》 2014-2-21)
A.父母亲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 确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赡.养.义务。
B.在实体书店深受互联网冲击的背景下,育人书店的管理 团队精诚合作,苦心钻.营.,使书店利润稳步增长。
C.八年后记者重访地震重灾区,只见居民住宅鳞.次.栉.比., 农贸市场人声鼎沸,处处呈现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
15
4.分析词句重复。 分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我们还可从整个句子和该成语的意 思上分析,看是否造成了重复。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一览 无 余 地 看 到 ”“ 口 若 悬 河 地 说 个 不 停 ”“ 潜 移 默 化 地 影 响 着 ”“ 三 令 五 申 地 强 调 ”“ 难 言 之 隐 的 苦 衷 ”“ 浑 身 遍 体 鳞 伤”“百姓生灵涂炭”“到处漫山遍野”等。
17
6.弄清双重语义。 有的成语还具有双重含义,我们要全面分析成语的双重身份, 不仅知其一,还要知其二。如“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 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处之泰 然”既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可以指对事物无动 于衷;“想入非非”既形容想法大胆、新奇,也可以指荒唐离奇、 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
16
5.辨析形似神异。 有的成语与另一成语由于读音、字形或意义相近,乍一看似 乎像孪生姐妹,很容易混为一谈。如“设身处地”与“身临其 境”,前者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指替别人着想; 而后者指自己亲临那种环境。再如“漫不经心”与“漠不关心”, “改天换日”与“移天易日”,“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
C.白纸上,我还没有种上一粒字。多半天,我一.文.不.名.2014 年第 4 期)
D.这个十年,季羡林在《中国蔗糖史》的基础上,又完成了 80 万字的《糖史》。这部呕.心.沥.血.之作,被季羡林视为平生最重要 的著作。(《中国剪报》2015-10-27)
10
3.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鼓励—鼓动”两词,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又 如“机智—狡猾”,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4.从语体色彩上辨析。 一般地说,口语表达比较亲切、和谐,书面语表达则严肃、 庄重。如“妈妈—母亲”,前者是口语表达,较亲切,后者是书 面语表达,较庄重;又如“惦记—思念”,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 于书面语。
专题二 词语运用
1
2
3
4
1. (2017·杭 州 )下列句 子中加点 的词语使用 恰当的一 项是 ( D )(3 分)
A.学生会组织校青年志愿者二十余人,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 发放宣传单,劝.慰.行人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
B.听了著名建筑师的报告,王茜萌发了远大的夙.愿.:将来要 专攻建筑学,为老百姓设计建造美观而实用的房子。
D.读书读到会心处,我们常常会忍.俊.不.禁.地感叹:“太妙了! 这正是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啊!”
8
9
一、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1.从词的构成上分析。 如“周密—严密—精密”,其辨析重点在“周、严、精”三 字上,“周”意在全,“严”意在紧,“精”意在细。 2.从词语意义上辨析。 辨析过程中,可根据语意的轻重来判断,如“优良—优秀”, 语意前轻后重;也可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判断,如“战役—战争”, 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又如“教学—教育”,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4. (2015·杭 州 )下列句 子中加点 的词语使用 恰当的一 项是 ( C )(3 分)
A.初夏的杭州,荷花娇羞,樱花正甜,玉兰含苞待放,空气 里充.斥.着一股甜蜜而又醉人的味道。
B.我国政府有坚定的反腐决心,就算追.溯.到天涯海角,也要 将腐败分子缉拿归案,绳之以法。
C.如果年轻人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不能持有理性的态度, 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11
5.从语法功能上辨析。 在辨析过程中根据搭配的对象来判断,如“颁布—颁发”两 词,“颁布”通常和法律、法规、条例等词相搭配,而“颁发” 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通常是证书、奖品等。还可以根据造句 的习惯来判断。如“就义—献身”,可以说“英勇就义”,也可 以说“英勇献身”,而“献身革命”就不能说成“就义革命”。
12
二、辨析成语的六个方法 1.看准成语内涵。 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理解它, 更不能望文生义。如“美轮美奂”本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 我们不能理解为“美好”的意思;“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 击或遭遇灾难,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首先、第一个”;“文不 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不能理解为“文章没有加上标点符号”。
13
2.弄清表达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有的只能用于人,如“眉飞色 舞”;有的只能用于物,如“汗牛充栋”;有的只能用于事,如“左 右逢源”;有的只能用于自身,如谦辞“抛砖引玉”“敝帚自珍” 等。还有一些特指的成语,如“罄竹难书”特指罪行极多。
14
3.辨清感情色彩。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分辨成语 运用是否恰当,还可以从成语的感情色彩角度去明辨,看看有没 有出现“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如“无所不为”是 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我们不能当褒义词用;“胸无 城府”是褒义词,我们不能当贬义词用。
C.得知偶像柯洁败给“阿尔法狗”的消息,围棋迷舒波连续 两天废.寝.忘.食.,上课总是走神,就连老师点他名都没有听到。
D.当竺可桢之子、88 岁高龄的竺安先生向浙大捐赠 56 册竺 可桢日记手稿时,现场嘉宾肃.然.起.敬.,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5
2. (2016·杭 州 )下列句 子中加点 的词语使用 恰当的一 项是 ( C )(3 分)
D.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 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6
3.(2016·绍兴、义乌)选出以下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D )(3 分)
A.除夕之夜,腾空而起的礼花和不绝于耳的爆响声交.相.辉.映.。 (《人民日报》2011-2-4)
B.“白马撵蹄近相映,欢声四合壮士呼。”无论是打球的, 还是观看比赛的,全都精神亢奋、呼.天.抢.地.。 (《沈阳日报》 2014-2-21)
A.父母亲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 确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赡.养.义务。
B.在实体书店深受互联网冲击的背景下,育人书店的管理 团队精诚合作,苦心钻.营.,使书店利润稳步增长。
C.八年后记者重访地震重灾区,只见居民住宅鳞.次.栉.比., 农贸市场人声鼎沸,处处呈现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
15
4.分析词句重复。 分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我们还可从整个句子和该成语的意 思上分析,看是否造成了重复。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一览 无 余 地 看 到 ”“ 口 若 悬 河 地 说 个 不 停 ”“ 潜 移 默 化 地 影 响 着 ”“ 三 令 五 申 地 强 调 ”“ 难 言 之 隐 的 苦 衷 ”“ 浑 身 遍 体 鳞 伤”“百姓生灵涂炭”“到处漫山遍野”等。
17
6.弄清双重语义。 有的成语还具有双重含义,我们要全面分析成语的双重身份, 不仅知其一,还要知其二。如“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 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处之泰 然”既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可以指对事物无动 于衷;“想入非非”既形容想法大胆、新奇,也可以指荒唐离奇、 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
16
5.辨析形似神异。 有的成语与另一成语由于读音、字形或意义相近,乍一看似 乎像孪生姐妹,很容易混为一谈。如“设身处地”与“身临其 境”,前者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指替别人着想; 而后者指自己亲临那种环境。再如“漫不经心”与“漠不关心”, “改天换日”与“移天易日”,“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
C.白纸上,我还没有种上一粒字。多半天,我一.文.不.名.2014 年第 4 期)
D.这个十年,季羡林在《中国蔗糖史》的基础上,又完成了 80 万字的《糖史》。这部呕.心.沥.血.之作,被季羡林视为平生最重要 的著作。(《中国剪报》2015-10-27)
10
3.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鼓励—鼓动”两词,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又 如“机智—狡猾”,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4.从语体色彩上辨析。 一般地说,口语表达比较亲切、和谐,书面语表达则严肃、 庄重。如“妈妈—母亲”,前者是口语表达,较亲切,后者是书 面语表达,较庄重;又如“惦记—思念”,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 于书面语。
专题二 词语运用
1
2
3
4
1. (2017·杭 州 )下列句 子中加点 的词语使用 恰当的一 项是 ( D )(3 分)
A.学生会组织校青年志愿者二十余人,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 发放宣传单,劝.慰.行人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
B.听了著名建筑师的报告,王茜萌发了远大的夙.愿.:将来要 专攻建筑学,为老百姓设计建造美观而实用的房子。
D.读书读到会心处,我们常常会忍.俊.不.禁.地感叹:“太妙了! 这正是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啊!”
8
9
一、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1.从词的构成上分析。 如“周密—严密—精密”,其辨析重点在“周、严、精”三 字上,“周”意在全,“严”意在紧,“精”意在细。 2.从词语意义上辨析。 辨析过程中,可根据语意的轻重来判断,如“优良—优秀”, 语意前轻后重;也可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判断,如“战役—战争”, 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又如“教学—教育”,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