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自学考试大纲
初中道法提纲
初中道法提纲
1.道法的概念。
道法是指一种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处事方法,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生活的基本原则。
2.道法的起源。
道法起源于古代中国,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和儒家学说
是道法的主要来源。
3.道法的核心价值。
道法的核心价值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个人修养、家
庭和睦、国家和治和社会和谐。
4.道法的基本原则。
道法的基本原则是:道、德、仁、学、治。
其中,“道”是指通往正义、公正、真理的道路,“德”是指品德、品质,“仁”是指为他人着想、以人为本,“学”是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治”是指善于管理、治理
事物。
5.道法的作用。
道法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提升个人修养,帮助人们规范自己的
行为和处事方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6.道法的实践方法。
道法的实践方法包括:学习经典典籍、实践思辨、体验道德、行为引
领和身体力行等多种方法。
7.道法的现实意义。
道法对于人们的养成和成长、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和强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继承道法,使之成为我们生活的常识和行为准则。
《中 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课程,旨在帮助考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能够对中国文化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培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广袤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掌握中国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格和风格。
探讨地理环境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中国文化的起源了解中国原始文化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掌握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和特点。
2、夏商周三代文化熟悉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成就。
理解三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奠基作用。
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掌握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主张。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和影响。
4、秦汉时期的文化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统一。
掌握秦汉文化的主要成就,如史学、文学、科技等。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熟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文化多元。
理解这一时期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新发展。
6、隋唐时期的文化掌握隋唐时期的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
了解隋唐文化在诗歌、书法、绘画、科技等领域的辉煌成就。
7、宋元时期的文化熟悉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
掌握宋元文化在理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重要成果。
8、明清时期的文化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专制、经济发展与文化总结。
分析明清文化在小说、戏曲、考据学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1、伦理道德型文化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的核心地位。
分析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2、重人文轻自然的文化倾向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文领域的重视和对自然科学的相对忽视。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串讲资料第十二章
第⼗⼆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这⼀章⼤中⼩题都可以出,备考重点的内容都要掌握 第⼀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中国传统⽂化形成的两个重要基础:⼀是⼩农⾃然经济的⽣产⽅式;⼆是家国⼀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的政治结构。
在这个基础上产⽣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的⽂化价值系统。
2、家长制的实质就是⽤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政治统治,是⼀种伦理政治。
3、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是伦理道德学说。
4、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化形态中处于中⼼地位。
5、中国⽂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以善为核⼼。
没有⼀个民族象中国这样把道德在⽂化价值体系中抬⾼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第⼆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对传统美德的总结和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
2、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核和合理内核,是指在⾃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多数⼈所接受并实际奉⾏的,⽽且是古今⼀以贯之的,在现代社会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
3、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有两种:⼀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是在世俗⽣活中得到了⼴泛认同与奉⾏的习俗规范。
4、孔⼦的三达德是指:知、仁、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孝、悌、忠等⼀系列德⽬,是中国第⼀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
5、孟⼦四基德是仁、义、礼、智,并将其扩充为五伦⼗教,即君惠⾂忠、⽗慈⼦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6、法家代表⼈物管仲提出了四维七体,四维是指礼义廉耻。
7、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指:君为⾂纲、⽗为⼦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8、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仁爱孝悌;⼆是谦和好礼;三是诚信知报;四是精忠爱国; 五是克⼰奉公;六是修⼰慎独;七是见利思义;⼋是勤俭廉正;九是笃实宽厚;⼗是勇毅⼒⾏。
(简记:仁义谦诚忠厚公勤慎勇) 9、仁德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道德中都最基本的德⽬,在世俗⾸先⽣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人教政治段考提纲(第一单元,第四单元)
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P2-4)(1)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
(2)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3)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在现代社会,孝敬父母是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2、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在生活中应做到哪几个方面?)(P4)(1)听从父母的教导,认真学习,踏实做人。
(2)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
(3)亲近、关心和帮助父母,努力减轻父母的负担。
(4)赡养父母。
不仅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要在精神上关心父母。
3、什么叫代沟?代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把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称为代沟。
代沟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难以避免的。
代沟产生的原因:(1)进入青春期,青少年自我意识、自尊心和独立意识增强,逐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父母,强烈希望并开始尝试与父母建立平等的关系,不再一味的依赖父母,但父母仍然把我们当成小孩儿或儿童,因此产生了各种误解、分歧、隔阂,甚至产生矛盾与冲突。
(2)我们与父母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定相同,导致产生矛盾。
(3)与同伴关系越来越密切,也会使我们与父母的亲情关系变得相对疏远。
(4)情绪和心理的变化使我们往往以执拗的、对立的、反抗的心态对待父母,加剧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5、如何与父母沟通?怎样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消除代沟?(1)要认识自己的变化和特点,主动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理解我们的愿望。
(2)客观地看待自己与父母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从内心尊重父母,愉快地接受父母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3)了解父母的辛苦、困难,体验父母的情绪和需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给予父母更多的精神安慰。
(4)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态度,克服逆反心理。
(5)妥善处理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与帮助父母的关系。
2024《中 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2024《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旨在帮助自学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培养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欣赏和传承能力。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使自学者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养,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弘扬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1、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认识地理环境在塑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经济模式、政治格局和民族性格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中国文化的起源掌握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文化特征,探讨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2、先秦时期的文化熟悉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传承,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3、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文化了解秦汉大一统文化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宋元明清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1、儒家思想深入理解儒家的核心概念,如仁、义、礼、智、信,以及儒家的道德伦理、政治思想和教育观念。
2、道家思想领会道家的道、无为、自然等核心思想,以及道家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独特看法。
3、佛教思想掌握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中国的文学艺术1、古代文学熟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体会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书法绘画了解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发展脉络、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欣赏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3、音乐舞蹈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形式、风格和文化内涵。
(五)中国的科技成就1、古代科技掌握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等领域的重要科技成就。
中国传统道德(00480)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传统道德( 00480)自学考试大纲吴秀莲等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心理,对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历史来源。
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段)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本课程从规范、教育修养和德行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以便于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目的要求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体系和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促进个体道德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资源。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中国传统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伦理学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伦理学主要是从理论上的一般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其作用机制,而中国传统道德则是从历史的视角归纳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伦理学注重的是论,而中国传统道德注重的是史。
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需先学习伦理学,伦理学乃中国传统道德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篇规范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分析传统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1–第一节公忠理解公忠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它是处理个人与整体、个人与国家、天下和人民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一道德规范的的要求是:整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在必要时具有献身精神。
00480 中国传统道德 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中国传统道德课程代码:00480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心理,对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历史来源。
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段)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本课程从规范、教育修养和德行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以便于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目的要求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体系和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促进个体道德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资源。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中国传统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伦理学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伦理学主要是从理论上的一般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其作用机制,而中国传统道德则是从历史的视角归纳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伦理学注重的是论,而中国传统道德注重的是史。
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需先学习伦理学,伦理学乃中国传统道德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篇规范–1–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分析传统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第一节公忠理解公忠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它是处理个人与整体、个人与国家、天下和人民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一道德规范的的要求是:整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在必要时具有献身精神。
道德部分大纲重点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重点,要切合新入学大学生实际,。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第二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略讲,从大学生现状出发,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一、思想道德与法律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略讲,或指导自学,重点讲大学生增强个人修养的方法。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本章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大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依据: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问题。
从本章的内容结构上看,第一节主要讲述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及其意义,解决的是何谓理想信念、为何要确立理想信念问题:第二节主要论述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为什么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信念,解决的是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什么理想,坚定什么信念的问题以及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第三节主要论述如何确立理想信念,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这一过程中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寻找化科学理想信念为现实的条件、途径和方法。
本章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使三节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
教学基本内容:(重点在前两节)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尽量用案例讲清楚意义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略讲或指导自学,但要强调切合实际。
重点是一、三两个问题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二、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三、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四、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教学基本内容:(重点在前两节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重点讲清爱国主义内涵,能够明辨“爱国贼”说法的谬误。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导论》考试题及答案【最新】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导论》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是【B 】A.白虎观会议B.熹平石经C.三体石经D.五经文字4.认为文化的发展须一方面接纳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的学者是【C 】A.陈独秀B.胡适C.陈寅恪D.钱穆5.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除《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之外,另外一部是【B 】A.《金瓶梅》B.《红楼梦》C.《聊斋志异》D.《牡丹亭》6.原始巫术、行业禁忌等等,都属于( C )A.文化现象B.文化产品C.文化事象D.文化观念7.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 B )A.“世界高原”B.“世界屋脊”C.“高原世界”D.“屋脊世界”8.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 C )A.第一个寒冷期B.第二个寒冷期C.第三个寒冷期D.第四个寒冷期9.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 D )A.归宿B.过程C.发展D.资源10.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 C )A.文化内涵B.文化外延C.文化经历D.文化结果11.《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 C )A.郭沫若B.于省吾C.陈梦家D.徐中舒12.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 C )A.三藩之乱B.永嘉之乱C.八王之乱D.五胡之乱13.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 B )A.天象观B.勤农观C.占验观D.地利观14.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 C )A.蒙古族B.匈奴族C.汉族D.高车族15.下列医学文献中,以医学理论为主的是( A )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杂病论》16.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 D )A.张衡B.毕升C.祖冲之D.蔡伦17.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 B )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18.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 C )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19.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D )A.太宰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20.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 C )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二、多项选择题:26.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BC)A.生产工具B.雕塑C.书籍D.筷子E.衣物27.“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的提出者或出处各是(CD)A.《管子》B.管仲C.《齐民要术》D.贾思勰E.《绎史》28.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高潮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之外,还有(BC)A.秦朝B.魏晋南北朝C.唐宋之际D.明朝E.清朝29.下列人物中,以治水闻名的有(AC)A.大禹B.神农C.李冰D.崔寔E.李斯30.下列选项中,属于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有(ABD)A.信仰标志B.仪礼标志C.体型标志D.职业标志E.情感标志三、名词解释题:31.文化事象答: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中国传统道德自考复习历年试题
浙江省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传统道德试题课程代码:1000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是()A.自强自立意识B.整体主义意识C.克己奉公意识D.谦逊好学意识2.下列事例,哪个符合励志自强的精神?()A.化灵羽精卫填海B.苏秦发愤刺股C.杨中立程门立雪D.勾践卧薪尝胆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名言的作者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4.《礼记·中庸》所指的“天下之三达德”为()A.智、仁、礼B.智、礼、勇C.智、仁、勇D.礼、仁、勇5.“知足者富”这句话的作者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子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1.诚信2.自省3.家教三、引文简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指出引自何部经典以及引文的涵义及意义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仁”的基本含义和丰富的道德内涵。
2.廉洁的含义、基本精神及其意义。
3.“理欲之辨”的涵义、合理思想与不足之处。
4.中国古代忧乐观的精华。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联系实际,说明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根本目的。
2.试论述“自强”这一道德规范的主体、涵义及其意义。
浙江省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传统道德试题课程代码:10008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10分)1.面对国家危亡,林则徐挺身而出,大声疾呼(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C.“国而忘家,公而忘私”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言的是( )。
浙江省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传统道德试题
浙江省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传统道德试题课程代码:10008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儒家伦理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A.格物B.诚意C.修身D.廉洁2.李相敬拜“一字师”反映的是A.勤学苦读的精神B.尊师重道的精神C.励志自强的精神D.谦恭礼让的精神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改,是吾忧也”的作者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4.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体现的道德品行是A.公忠为国,清正廉明B.修身自律,崇德重义C.胸怀天下,爱国爱民D.独立特行,清节自守5.提出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作者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6.宽恕7.集义所生8.持节三、引文简释(要求写出引自何部经典以及引文的涵义与意义。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1.“中和”的道德意义和蕴含的辩证法12.诚信的内涵,诚信之德的要求与重要意义13.“德教为先”的涵义及意义14.“克治”的含义和主要方法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5.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谈谈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根本目的的认识。
《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
介绍有关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的模式,主要事件、人物中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以及从中归纳出的特点与传统等。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1. 了解、理解、掌握与熟练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认知中国传统文化。
3. 能运用所学与域外文化进行比较,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并对当代文化建设有合乎实际的理解。
提升学习者文化自觉意识。
本课程包括八个部分,其中文化概念、文化历史、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是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考核目标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递进考核。
识记:对大纲中有关文明、文化概念,文化地理、生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与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基本概念,包括名称和知识的含义,能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对文化遗产、狭义文化、民俗、宗法、仁爱、禅宗等概念的识记等。
领会:对大纲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正确理解,并清楚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出正确的表述与解释,如文化生成的土壤、宗法社会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影响;对传统中国人的信仰与道德观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结构的理解等。
简单应用:能够在领会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点的内容进行辨别、解释或举例说明;能运用文化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如对地域文化特点的分析,中国文化的阶段性特征与王朝政治关系的分析等。
综合应用:在对一些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综合相关的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与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新问题等。
中国文化概论电大5269自学考试大纲
当前位置:河北省教育考试院>>自学考试->>图片新闻中国文化概论(电大)(5269)自学考试大纲发布处室[自学考试处]发布时间[2007-07-03 05:24:31]点击次数: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中国历史文化基础教程》是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方向中文本科教育的一门必修课,课程系统、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考生通过学习,对中国文化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有较系统的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从而全面提高考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高标准要求。
本门课程在电大方向中文本科教育所设考专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为考生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史知识,从而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绪论本章目标: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相关概念。
梳理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建立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整体认识。
第一节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概念识记:1、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
2、文化要素。
3、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4、中国文化。
5、狭义和广义的历史概念。
理解:1、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文化”的论述。
2、文明和文化的区别联系。
3、文化的一般特征。
4、民族的含义。
综合应用:1、“中国”一词的含义在历代的演变。
2、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中国历史文化的生态环境识记:1、地理环境。
2、君主制。
3、宗法。
理解: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以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消极影响。
综合应用:1、古代“重民”的政治思想。
2、周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第三节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识记:1、新石器时代的三大项发明。
2、人类文明的三大要素。
3、五经。
理解:1、先秦儒、道、墨、法四家。
2、中国历史文化的转型。
综合应用:1、秦汉的文化发展。
2、隋唐的文化发展。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传媒本章目标:掌握历史文化传媒的发展阶段,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和书籍装订版本,传统史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大纲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大纲
一、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1、先秦——中国伦理精神孕育展开阶段
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展开——抽象发展——辩证综合的辩证过程,他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大阶段(先秦汉唐宋明)正相符合,体现了逻辑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一致性。
通过上古神话和《周易》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神话的三大特点:一是崇德不崇力二是惩恶扬善善恶报应三是重天命而轻命运。
周易建构了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哲学模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善恶报应的信念;阴阳二人的思维方式。
体香了中国人最初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时的价值取向于是在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社会与中古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这就是——周礼。
孔子站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性转折点上,通过对以前中国文化成果的总结,对中国社会的生活秩序进行了伦理化、道德化的提升。
创造了“礼、仁、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仁”是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
2、汉唐——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
3、宋元明清——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
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
2、谦和好礼
3、诚信知报
4、精忠爱国
5、克己奉公
6、修己慎独
7、见利思义
8、勤俭两证
9、笃实宽厚
10、勇毅力行
三、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1、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主要构成
人伦关系原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人性的认同。
2、人伦既立。
思品复习总结提纲(陈道凤整理加工
1.1自尊自信什么是自尊?1、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与爱护的心理。
包含:①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②有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期望的心理。
受到肯定:愉悦,满足;否定:低落,心灵受伤。
2、自尊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有什么意义?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自尊是一种对自己人的重视和肯定的情感,自尊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使我们形成健康人格,有了自尊,我们才能更好地立身社会。
3、自尊心和羞耻心的关系怎样?自尊心和羞耻心是互为表里的。
因为有羞耻心,人才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地生活。
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
羞耻心的意义:有了羞耻心,我们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难为情,有了羞耻心,我们做错了事会感到惭愧,有了羞耻心,我们辜负了他人的期望会觉得内疚。
4、怎样才能维护自尊?一个人的尊严是依赖自尊的行为树立的。
(欺骗、贪婪、损人利己、卑躬屈膝、阿谀奉承、见利忘义等有损人格的行为会毁灭自尊。
)拒绝卑下,洁身自爱,才能维护自尊。
5、自卑的表现是什么?自卑的危害有哪些?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当我们在自己的弱点或缺陷面前失去自信,就可能陷入自卑,就会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我贬低,甚至自暴自弃。
妨碍我们建立快乐的人生。
6、如何走出自卑?①学会尊重自己,客观看待自己,要树立自信,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②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宝贵的生命个体。
并认识到自己应有的尊严与价值。
③人无完人,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
坦然接受自己,并用自强不息来改善我们的不足。
7、怎样树立自尊人格?需要懂得区别自尊与自负。
自尊是恰如其分地肯定自己,而自负是过度地自我肯定。
需要分辨自尊与虚荣。
自尊是对自身内在价值和尊严的追求,而虚荣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
8、自尊与自负、虚荣的区别:自尊是恰如其分地肯定自己,而自负是过度地自我肯定。
自尊是对自身内在价值和尊严的追求,而虚荣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
9、自负的表现:自负的人夸大自己优点,制造虚幻的自我满足,过高评价自己的同时贬低别人。
中国传统道德复习资料
主要内容1)强调为民族、为整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推己及人”和人际和谐。
3)重视人伦关系,提倡人伦价值。
4)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
5)强调修养践履,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基本特点1)在道德价值导向上,维护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2)在道德价值目标的实现上,强调个体服从整体;3)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4)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5)在道德情感上,缺乏强烈的宗教情感。
学习态度和方法: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
一,批判继承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和无产阶级的利益来进行的。
二,弃糟取精是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要求。
三,综合创新是强调在汲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时,还要注意汲取全人类一切优秀的道德成果,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作为自己的伦理道德的食粮和原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四,古为今用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以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从而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孔子人品与性格特点:积极进取的精神。
中庸的风格。
求实的态度、淡泊功利。
孟子王道政治内容:发展了孔子思想,建立完整体系的政治理论“仁政”学说。
提倡“王道”、“仁政”,出发点和目的在于“王天下”、“得天下”:一,人人有田宅;二,争取民心;三,尊贤重士;四,施行教化。
五,性善论。
孟子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有高尚的气节,2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培养“大丈夫”的方法与内容,(1)持志养气。
2)存心养性。
3)动心忍性。
4)反求诸己。
5)知耻改过。
荀子的人性论观点1提出“性恶”论的观点。
2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
3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4“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有极大区别,但通过“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目的是一致的老子、庄子人性论观点1老子主张超善恶的、2庄子认为人性来自于天道,是命定的,最本质的特性就是质朴自然,他特别强调人的自由本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道德(00480)自学考试大纲吴秀莲等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心理,对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历史来源。
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段)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本课程从规范、教育修养和德行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以便于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目的要求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体系和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促进个体道德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资源。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中国传统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伦理学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伦理学主要是从理论上的一般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其作用机制,而中国传统道德则是从历史的视角归纳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伦理学注重的是论,而中国传统道德注重的是史。
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需先学习伦理学,伦理学乃中国传统道德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篇规范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分析传统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1–第一节公忠理解公忠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它是处理个人与整体、个人与国家、天下和人民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一道德规范的的要求是:整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在必要时具有献身精神。
分析“公而忘私”、“临患不忘国”、“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天下为公”等公忠思想的现代意义。
剖析公忠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节正义理解正义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传统道德规范,也是儒家所倡导的五常德之一;义即整体和民族、国家之大利。
正义规范要求人们见利思义,义以为上;以义取利,以义制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了解义、利关系的历史争论。
第三节仁爱理解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它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具有宽广的内涵;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尊重、同情、关怀、爱护和帮助。
分析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仁爱思想的区别和仁爱思想的历史局限。
第四节中和理解中和是关于人们的行为、态度的总体性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在做人、立身方面要中正,处事要合乎中道,避免过度和不及的偏激行为,使人际关系保持团结、和平、和谐的良好状态。
分析中和思想的历史价值和不合理之处。
第五节孝慈理解孝慈是关于家庭内部处理父母与子女伦理关系的基本规范,它建立在血缘亲情和长期共同生活的基础之上;其要求是:对父母要养、敬,以礼的要求对待父母的生活、丧葬事宜;要劝谏父母的过失;要继承父母的事业以显扬父母等。
慈要求父母抚养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方法得当,自身作出榜样。
分析孝慈思想的合理性和普遍的现实意义,批判其糟粕。
第六节诚信理解诚信作为五常德之一,要求人们诚实而有信用。
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2–是国家和政府立政之本;诚信与仁、义、礼等道德标准是联系在一起的。
分析传统诚信的历史缺陷和现实借鉴价值。
第七节宽恕理解宽恕,是关于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宽就是要有宽大的胸怀,得人宽容,不求全责备;不同人斤斤计较。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这是协调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爱戴和尊敬的条件。
分析宽恕的合理内涵和消极之处。
第八节谦敬理解谦敬是传统道德中如何处己的道德规范。
谦要求人们谦虚而不自满。
敬要求人们做事待人要一心一意,不随便敷衍。
谦受益,敬得人。
满则亏,傲致败。
分析谦敬思想的现实意义和消极之处。
第九节礼让理解礼是传统道德中关于个人言行举止仪表仪式的规范体系,礼让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遵从礼的要求,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恭敬和谦让。
分析礼让规范的现实价值和卑让的消极性。
第十节自强理解自强就是要自我奋发,勇敢进取,改革图新,转败为胜。
它既是对个人提出的,也是对国家和民族提出的一种道德规范。
论述自强规范是一种积极向上人生观和道德观。
第十一节持节理解持节与节操、德操、守节等意义相近。
它要求人们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和原则,不为金钱和利益所动,不因艰难困苦而放弃,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孟子的大大夫人格就是其突出的表现。
分析持节规范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体现,但也具有某些不合理之处。
第十二节知耻理解知耻是关于个人在如何对待邪恶、不良事情方面所应持的内心态度。
它要求人们对他人所作的不正或邪恶之事有一种厌恶感;对自己所作的不正之事有一种羞耻感。
普通人有耻,则有人格;士大夫有耻,才有国格。
–3–论述知耻对于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十三节明智理解明智是一种是非之心,是正确判断善恶是非和进行正确行为选择的能力。
它包括知人和自知两个方面。
分析智、仁、勇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十四节勇毅理解勇毅为古代三达德之一,是一种战胜困难,克敌致胜,见义敢为,百折不挠的精神和道德品质。
为进取性道德规范。
分析勇毅思想的现代价值第十五节节制理解节制就是要按照道德要求和原则控制自己的情欲和行为,在视听言动方面遵守礼义道德;在物质利益方面取用有节,消费有度,以义制利。
分析节制规范的合理性和“存天理,灭人欲”的反科学性。
第十六节廉洁理解廉洁作为“仕者之德”的内涵就是要求为官者立身清白,不贪污、不受贿;官员廉洁是政治清明,民心向善的重要条件。
论述廉洁规范对当前行政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十七节勤俭理解勤俭作为如何对得生产和消费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们积极劳动,不懒散懈怠;减少浪费,节约资源。
理解勤俭道德要求具有普遍性意义,在今天仍应大力提倡。
第十八节爱物理解爱物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它一方面认为人是自然天地之子,物是人之友伴,故对自然物产应加爱惜;另一方面认为自然物产是人生活的来源,故应珍惜。
因此,要尊重自然规律,适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物产。
分析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态环境受到巨大破坏,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爱物道德所具有的现实价值。
第十九节敬业–4–理解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其要求是热爱本质工作,有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刻苦学习职业技能,精益求精;士、农、工、学、商都应遵守敬业的职业道德原则;敬业是成业的前提和保障。
分析敬业的职业道德原则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第二十节友谊友谊是指志同道合、过从亲密的人与人之间的稳定关系。
它要求人们交“益友”而不交“损友”;朋友之间要坦诚相待,信义为本;欢乐共享,患难相扶;反对因友谊而放弃原则,不应因私交而损害公义。
分析和阐述传统道德中有关友谊的思想对于我们处理朋友关系而具有的合理而积极的意义。
第二十一节礼仪理解中国古代关于礼仪的思想和要求,礼指调节社会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和规范以及重大活动遵循的仪式。
不同的人群、不同形式的活动,均有不同的礼仪。
分析礼仪思想的合理可取之处和消极落后的成份。
中篇教育修养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极其重要和极具特色的内容。
学习道德教育修养篇的目的和要求是:系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道德中有关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思想,辩证分析其科学合理成份和消极成份,为当前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历史资源。
第一节德教为先识记孔子等先哲的德教主张,了解德教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德治优先;德教重于智力教育;德教的方法;德教对政治的作用等,分析德教思想的现实意义,批判其消极落后的成份。
第二节修身为本识记孔子等先哲关于道德修养的主张,了解道德修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修养的方法;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等,分析和论述道德修养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志学识记孔子等先哲关于立志的思想,了解志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志学的重要性;笃志和–5–弘志的关系等,分析志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志道识记孔子等先哲关于立道的思想,了解志道的主要内容包括追求仁义之道,坚守仁义之道;志道与功名利禄的关系,分析志道思想的崇高地位和现实意义。
第五节好学好学与志学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应识记孔子等先哲关于好学的思想,了解好学的主要内向师长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朋友学习;终生学习等,分析好学思想的合理可取之处。
第六节博学识记先哲关于博学的思想,了解博学的主要内容,博学的目的,博学的规律等,分析博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七节为己为己是博学的根本目标。
应了解孔子等关于志学、好学、博学中“为己”与“为人”的思想,分析为己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八节节欲节欲与规范篇中的节制思想是一致的。
应了解和分析孔子的“君子三戒”;孟子的“少私寡欲”思想的积极合理性;批判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偏激性和阶级实质。
第九节慎独慎独是中国道德修养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
应识记孔、孟关于慎独的论述,了解慎独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独处时不起邪念、不做坏事;与他人相处时光明磊落,坚守仁义之道;分析慎独的高尚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十节自省自省亦是中国道德修养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
应识记孔子、曾子、孟子关于自省的论述,了解自省的方法,自省的目的,自省的作用等,分析自省对修身的重大意义。
第十一节改过–6–了解改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错”和“过”中吸取经验教训;过错与成功的关系等,分析改过思想的科学态度和现实意义。
第十二节以公克私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议。
公一般指公利、公义;私一般指私利、私欲。
应了解公私之辩的核心是强调公义、公利高于私利、私欲,强调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理解“义利之辩”与“理欲之辩”的关系;分析片面强烈公义、公利,排斥和否定私利、私欲所产生的危害。
第十三节躬行笃行躬行与笃行紧密相关,躬行是亲身实践,笃行是一心一意地行为。
应了解儒家对学与行、知与行的关系的认识,分析躬行与笃行对培养优秀道德品质的作用。
第十四节事上磨练事上磨练是指人们在逆境和困境中锻炼和培育道德品质。
事上磨练是达到高尚道德境界的重要修养方法。
应理解儒家代表人物的有关论述,分析事上磨练方法对修身的重大价值。
第十五节君子圣贤君子圣贤是儒家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
应识记儒家代表人物有关君子圣贤的论述,理解君子圣贤的特点,分析“成仁”与“成圣”的关系以及君子圣贤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第十六节孔颜乐处孔颜乐处是儒家关于善处贫与富、富则以义处之,贫则安贫乐道的代名词,具体指“富贵不可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