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试评埃德蒙金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
![试评埃德蒙金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3a53e65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8.png)
试评埃德蒙金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埃德蒙·金(Edmund King)是一位重要的比较教育研究者,他长期以来致力于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实践工作和理论探索。
他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到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都体现了他独特的方法论观点。
以下将对埃德蒙·金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进行评价和分析。
首先,埃德蒙·金强调研究的目的要清晰明确。
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比较,而是要通过比较来揭示不同教育系统和实践之间的异同以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教育和政策制定提供指导。
他的研究目的明确,有助于研究者确立研究方向,为研究提供了明确的导向。
其次,埃德蒙·金注重研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他提倡采用多种研究设计方法,如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等,以充分挖掘和理解教育实践和政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还提出了研究设计中的诸多问题,如研究时间跨度、研究样本的选择和比较组的构建等,以帮助研究者避免研究设计中的常见偏误。
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研究者获得全面准确的研究数据和结论。
第四,埃德蒙·金注重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他提出了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如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因果关系分析和多级模型等,以充分挖掘和解释研究数据。
他还强调要进行数据检验和验证,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他提倡研究结果的解释要结合一定的理论和背景知识,以获得更深刻的洞察和理解。
这种注重结果解释的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更准确地揭示教育实践和政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fbe52ebf12d2af90342e623.png)
1、比较研究法的发展历史与作用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
比较研究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比较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法的历史比较研究的最初运用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雅典政制》。
该书对158 个城邦政制宪法进行了比较。
19 世纪以后,比较研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大致如下。
萌芽阶段古希腊色诺芬(Xeuophon ,公元前430—前355)关于希腊与波斯教育的介绍。
古罗马西赛罗(Cicero ,公元前143—前106)在《论演说家》一书中记叙了希腊与罗马的文化教育状况。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在其珍贵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叙了东方教育的情况。
突尼斯的伊本•卡尔(Ibn Khaldum,1332—1406)非常欣赏东方伊斯兰文化和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比较的要素表示关注,对比较的方法提出了某些见解。
1647年,瑞典的约翰•洛克森纽斯(Johan Loccenius)已开始对一些国家的教育历史进行比较。
此后100余年中,英国的威廉•佩带(Willan Petty , 1623 —1687),法国的狄德罗(D.Diderot , 1713—1784)、孔多塞(Condorcet,1 743 —1 794)也对教育的比较研究方法的形成作出一定的贡献。
总而言之, 19 世纪以前,少数杰出人物在教育领域内运用比较研究法,虽然是可贵的, 但又是不自觉的。
从严格意义上讲, 他们的活动不能被看做科学意义上的教育比较研究。
所以,我们把它称作比较研究的“萌芽阶段” 。
形成阶段19 世纪,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进行了简单的类比,以借鉴他人的长处改善自身的教育。
典型的人物有法国的朱利安(MarcAntoine Jullien , 1775—1848),美国的霍拉斯•曼(Horace Mann , 1796—1859),英国的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 1822 —1888)。
浅析霍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浅析霍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633290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1.png)
浅析霍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关键词:霍姆斯比较教育研究四模式五步法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霍姆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其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四模式”与“五步法”,并综合评价了霍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相对其它学科而言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
曾经就比较教育是否是一门学科,学者们进行了激烈了的争论。
如黎成魁看来,“一门学科是由它的目的、概念和方法所界定的。
然而,尽管比较教育学确实有其研究对象—教育事实的比较,但它没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因而不能被界定为一门‘学科’。
比较教育学是多学科的”。
[]因为比较教育没有独特的方法,许多学者认为它不是一门学科。
因此探索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对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意义重大。
也曾有不少的学者对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做出过重要贡献,霍姆斯就是其中之一。
一.霍姆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霍姆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
霍姆斯的学术背景直接影响到他的比较教育学方法论,也使其在这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理科出身除了使他对比较教育学方法论问题“情有独钟”外,而且还使得他所提出的比较教育学方法论更具严谨性和富有逻辑性。
[]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实证主义传统与反实证主义传统此消彼长的历史,霍尔姆斯就是为了调和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矛盾,提出了“问题解决法”。
其一,当时正是二战结束不久,在哲学界和理论界就如何重建社会出现了分歧。
其二,杜威的“反省思维五步法”和波普尔的“批判二元论”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霍姆斯接受了杜威的反省思维法和波普尔的零星社会工程理论。
二.霍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一)“批判二元论”与“四模式”波普尔提出了“规范法则”和“社会法则”两个概念,前者指由人制定的,也可由人改变的关于一定社会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后者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无法更改和选择的一些自然规律。
[]霍姆斯就是基于波普尔的“批判二元论”思想产生了对比较教育的认识。
霍姆斯反对那些社会科学家们提供无条件的状况,不加批评地以此证明意识形态决定的政策的合理性。
试论“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
![试论“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47fa85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3.png)
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他们提出的将教育与生 活相结合的理念,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中,教育应该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位教育家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这有助于 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结论
回顾全文,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生活和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都强调了 教育与生活的紧密。实现教育生活的价值最大化和让生活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是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让我 们反思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更好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 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教育与生活更好地融合,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杜威和陶行 知的教育理念。
在整合应用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比较研究与比较教育研究的结合,拓展研 究的视野和领域,挖掘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强化研究的理论支撑:基于丰富的理论基础,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 理论体系,为比较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3、提升研究的实践指导价值:通过深入剖析教育问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 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推动全球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 提高法律素质的一种教育。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法制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法制教育往往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法律意识的培养。其次, 法制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难以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最后,法制教 育过于依赖课堂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
3、教育发展热点问题:针对当前全球教育面临的挑战和热点问题,开展深 入的比较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4、强化理论创新: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推动比较教育和比较教育研究领 域的理论创新,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比较教育的对象与研究方法参考答案
![比较教育的对象与研究方法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91346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4.png)
比较教育的对象与研究方法参考答案比较教育的对象与研究方法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结构功能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比较教育学家安德森、福斯特为代表,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社会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并最终形成新的整体平衡。
2、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论的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所创。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文化相对论分析框架坚持研究事物发展的个性,认为对不同教育作普遍性纳概括是不可能的,任何教育都是特定文化社会背景中的产物。
因此比较教育不仅仅要研究教育本身,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决定教育的各种社会原因和文化作用,民族性是一国教育制度的决定因素。
在他们看来世界各国教育都是相对的,必须从各国的实际出发来分析研究教育,而不应把一国教育模式作为评判别一国教育发展的标准。
库森、阿诺德、萨德勒、康德尔及金都是这一分析框架的代表。
3、描述研究法在以上已有介绍,主要是指使用相应方法对具体研究对象或教育过程作形象详尽的表示。
自19世纪前后起就被比较教育学家所广泛使用。
朱利安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及初步意见》中系统地阐述了描述研究法.4、比较教育的历史分析研究法:该法主要是指通过对各国教育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发展的原因及阶段进行比较,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作用因素及发展趋势。
该法最早由萨德勒倡导,于1900年在著名的吉尔德大学的演讲中就阐述了历史分析研究的基本思路,强调学校外的事情比学校内的事情更重要,一切好的真正的教育都是在国家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只有在对国家发展的历史中分析比较才可能找到。
后来康德尔、乌利希等对比大力发展,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分析方法。
5、统计分析研究法主要是采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各种要素进行量化处理,分类统计,根据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比较,推导出相应的研究结果。
比较教育学PPT课件
![比较教育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348492647d27284a73517f.png)
《比较教育学》
三、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比较教育学科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1、史 前期(比较教育学的准备阶段。1817以前)2、教育 借鉴时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倡导阶段,1817—— 19世纪末)3、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形 成阶段,20世纪上半叶)4、综合研究时代(比较教 育学发展的繁荣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
学制由纵向划分的各级学校与横向划分的 各类学校所构成。纵向构成的各级学校区 分为不同的教育程度;横向构成的各类学 校区分为不同的教育类型。
比较教育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
欧洲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开始于18世纪中期。 其原因是:由于欧洲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即工 业革命,从而在客观上要求扩大教育范围,由此 促进了各种各类学校的建立。
各国教育行政体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 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中央集权制、地方分 权制、中央和地方共同合作制;从属制和独 立制;专家统治制和外行内行结合制。
比较教育学
三、世界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趋势
由于各国教育行政体制均存在有其优缺点, 故都在寻求改革之路。世界教育行政体制改 革的趋势是: 1、教育行政体制的均权化; 2、教育行政体制的法制化; 3、教育行政体制的民主化; 4、教育行政管理的专业化。
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其原因是:由于国门打开,西方先进技术的输入, 客观上要求扩大学校教育范围,培养懂得科学技 术的人才,由此促进了中国各种各类学校的建立。
比较教育
三、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
相同的是:各国都建立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学 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 育。
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b424c0e80eb6294dc886c28.png)
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1.比较法答:比较法是人类确定事物异同关系,从而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思维过程和方法。
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以确定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对事物做出初步的分类。
在对事物的内外各种因素和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以后,我们就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我们大多是对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比较,以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从中发现教育发展的某种规律。
2.调查法答:调查法是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考察或问卷的形式来研究教育对象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实地考察和问卷法两种具体的方法。
实地考察,是研究人员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这是了解外国教育实际情况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材料真实可靠;问卷法,是研究者用书面形式直接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材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采用各种通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限制,从而在研究者和他的研究对象之间建立某种直接的联系。
3.文献法答:文献法是通过分析重要的教育文献来了解教育情况的重要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收集比较教育的研究资料,一般要经过查阅.抽样.鉴别和整理等阶段。
查阅是利用书目.索引、文摘、辞典、年鉴、手册、百科全书等各种工具书搜集资料。
抽样是指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掌握资料状况来选取需要仔细查阅的资料。
鉴别就是分析和确定所搜集到的材料的真伪和可靠性。
整理是指根据具体研究工作的目的和资料本身的性质,按照某种统一的标准,对资料加以分类整理,并使之系统化。
文献法搜集材料,特别注意材料的客观性.典型性和充足性。
4.《比较教育评论》(Compare Education Review)答:《比较教育评论》是美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会刊,1956年创刊,每年l卷共4期每逢2月、5月、8月和11月出版。
1978年至1988年,编辑部设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比较教育中心,主编是著名比较教育学家阿尔特巴赫。
教育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505ce1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6.png)
教育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
它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它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将教育者和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即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3、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027cc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c.png)
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是一门研究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教育现象的学科,它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发现各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根据你的知识库,比较教育研究常用的几种方法有:
调查法:通过收集和统计资料,以获得有关教育现状及变化趋势的信息;
文献法:从相关书籍、文章、报告中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
比较法: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或时期之间的教育状况;
分析法:从多个角度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比较研究法是什么]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法是什么]比较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6caa96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c.png)
[比较研究法是什么]比较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比较研究法分成如下几类。
1、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
单项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
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种)属性进行的比较,单项比较是综合比较的基础。
但只有综合比较才能达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
因为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加以考察,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尤其是将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一起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就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
如教育实验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同一时间各国教育的比较等都属于横比。
纵向比较即时间上的比较,就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往往既要进行纵比,也要进行横比,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3、按目标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
求同比较是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
求异比较是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说明两个事物的不同,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
通过对事物的“求同”、“求异”分析比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4、按比较的性质,可分成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所以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质,也要把握事物的量。
这里所指的定性比较就是通过事物间的本质属性的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性质。
定量比较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准确地制定事物的变化。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各有长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追求两者的统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教育毕竟是一个不同于工人制造产品的活动,很多东西并非能够量化。
但也不能一点数量观念都没有,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让数字来讲话。
5、按比较的范围,可分为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
认识一个事物,既可以从宏观上认识,也可以从微观上认识。
第二章 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e797cee941ea76e58fa0493.png)
贝雷迪将比较分为两种类型, 1、平衡比较,它指的是在不同研究区域之间作对称 得比较,从一国获取的信息必须有从另一国家获取 的可比信息相对应,强调资料的对等和平衡。
2、阐释比较。它指的是将不同国家的教育
实践随意取来,用比较的观点对资料的意义
进行说明。在进行阐释比较时,不可能作总 体概括,也不可能得出或推导出任何法则。
学前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区域研究
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 育实践进行的研究。按研究内涵的大小,可 分为:
1.整体研究: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各个方 面所进行的综合研究。 2.局部研究: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某个方 面进行的研究。
(二)问题研究:
对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 教育实践进行的比较研究。按比较的内容,可 分为:
第二节 学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举例
一、贝雷迪的比较研究四步法 二、诺亚与埃克斯坦的科学与量化的方法 三、霍姆斯的问题法 四、埃德蒙· 金的比较教育方法论
贝雷迪的比较研究四步法
两大研究模式: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 区域研究: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 比较研究:并置和比较两个阶段。 上述四个阶段构成了其著名的比较四
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媒体 (一)印刷媒体:学前教育年鉴、词典、书籍、 期刊、报纸等都是关于比较学前教育方面信息 的主要媒介。 (二)人际媒体:学前教育研究协会、研究组 织、研究机构、个人国际性交际网络都是获取 比较学前教育方面知识的一种媒介。
(三)科技媒体:广播、卫星电视、音像制品、 计算机通信网络,也是获取比较学前教育方面 知识的重要媒介。
过上述两个阶段有目的对各国教育资料进行收集和 分析之后,必须将资料系统化,从中确定共同的比 较标准,然后对各国资料分类并置,分析其共同点 和不同之处,形成比较分析的假说。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之因素分析法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之因素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46d3ebf9ccbff121dc368357.png)
2008年第 1期因素分析法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 , 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
它体现了建构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 , 反映了如何对教育中各种因素的数量、质量关系进行整合的动力特征 , 提供了一种分析教育的特定认知参照系、认识角度 , 决定着研究方向、设计及对结果的阐释。
一般来说 , 有什么样的理论分析框架 , 就会进行什么样的理论分析观察。
所以 , 因素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框架建构并维系着比较教育学科的运转、发展 , 解决现代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 阐释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 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反映比较教育发展对现代教育运动的作用 , 是比较教育学科用以表现其价值、功能的根本特征。
一、因素分析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萨德勒提出因素分析法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发展“ 因素分析时代” 的先驱 , 也是一位跨“ 全盘借鉴” 和“ 因素分析” 阶段的中介性学者 , 对学科的转型、升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说他是发现单纯移植中的问题而积极倡导因素分析的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他认为 :对比较教育来说 , 重要的是花大力气来考察影响这个国家教育制度发展的诸因素或动力 ,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因 , 才能对教育改革做出最有力的反映 , 真正认识教育并推动其发展 ; 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应当是直接地借用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经验 , 而是在研究别国教育的基础上 , 以改善本国教育为目的。
基于以上观点 , 萨德勒提出了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 , 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二康德尔大力发展因素分析法康德尔继承和发展了萨德勒提出的因素分析法 , 他认为 :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特别要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 ,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其著作《比较教育》中 , 康德尔提出:“ 探究一国民族特性与教育的关系 , 是了解本国教育制度意义的唯一法门。
” 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应是“ 发现教育问题 , 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 , 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 。
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5b5a8d1b14e852458fb5769.png)
三、更精确的拟定研究问题,以探讨此问题 的动态发展过程:不一定是集合不同观点人 员的协同研究,如由不同观点进行协同研究, 并有实用的改革目的,便进入第四层次。 四、从事协调性及改革性的比较研究:如大 学研究领域,高级学位的研究类型;改革性 研究领域,提出具体建议的研究类型。
第三与第四层次的比较研究应重视「交互作 用」的领域,即指现在与未来制度的交互影 响以及不同学术领域的交互影响。 五、比较教育成为交流及决策的辅助工具: 其目的在导致教育与社会行动,不仅止于建 立理论。
文化相对论的意旨是,任何文化特质都要在 全面文化背景中,才能显示特别意义。比较 不同国家的教育,首先必须先了解一种措施 为什么在某国之中被认为是对的,然后才能 了解问题的真象,继而从事比较。
二、本民族中心主义的避免: 以自己的民族为中心来衡量与其有关的 事物,被成为我族中心主义,也可说是一种 种族偏见。如1956年,英国比较教育学者埃 德蒙.金(Edmund King)在英国教育研究杂 志发表「种族隔离与美国社会」的论文;
比较教育研究必须建立四种重要观念: 比较教育研究必须建立四种重要观念: 一、文化相对论的认识: 比较教育研究不同国家的教育,若欲从事客观 的分析,便必须注意文化相对论的旨意。从事比较 教育研究者若仅从自己的观点来分析其他国家的教 育现象、问题或制度的形成原因,则容易歪曲事实 的真象。一级研究者应先就制度的文化背景先予以 了解,再作比较性的批判,否则了解本身是错误的, 遑论比较批判的结果。
五、搜集资料:与研究假定有关资料的搜集。 六、分析资料:分析重点在澄清数据间的关系, 使假定的验证有其可能性。 七、结果的推论:1.研究结果与其他类似研究 结果是否相符或相异?其意义与原因各为何? 2.数据的搜集与处理是否合宜,有无替代措施 或改进方案?3.研究结果的参考价值为何?4. 有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育研究的三种方法
![教育研究的三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ae4d54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e.png)
教育研究的三种⽅法按照布列钦卡的思路,教育研究⽅法可分为三类:⼀是思辨研究(与之对应的学科是“教育哲学”);⼆是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学科是“教育科学”);三是实践研究(与之对应的学科是实践教育学)[1]。
⽆论是思辨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或实践研究,其共同的研究⽅法是分类、⽐较和寻找关系。
简⾔之,学术研究就是“学分类”、“找关系”、“做⽐较”。
也因此,学术研究的标题往往显⽰为“……的类型”(分类)、“……对……的影响”(找关系)或者“……与……的差异”(⽐较)。
但,具体⽽⾔,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和实践研究在论证⽅式上显⽰出不同的追求。
思辨研究(这⾥指本质研究)主要关注“是什么”(be),实证研究主要关注“有什么”(there be),实践研究主要关注“要什么”(ought to be)。
思辨研究有时也会关注“有什么”(there be)和“要什么”(ought to be)。
当思辨研究关注“有什么”时,它与实证研究有些类似,但思辨研究在为“有什么”提供论证实时,它只是从实证研究那⾥借⽤证据⽽不⽤调查或实验的⽅式亲⾃“取证”或“考证”。
当思辨研究关注“要什么”时,它与实践研究有些类似,但思辨研究在为“要什么”提供论证时,它的重点是论证“为什么要这么做”⽽不像实践研究那样仅仅关注“要这么做”的操作⽅法及其注意事项。
也正因为如此,⼀般学位论⽂“不宜”采⽤实践研究的⽅式,因为实践研究仅仅提出“要怎么做”的操作⽅法和注意事项⽽缺乏论证(为什么要怎么做)。
实践研究的对策往往既缺乏思辨研究的逻辑的说服⼒,也缺乏实证研究的因果关系的证据。
相反,实践⼯作者在以实践的对策研究的⽅式提交教育改进咨询报告或议案时也需要谨慎。
实践的对策研究只需要提供对策和简单明了的证据(尤其是经验证据),⽽不必显⽰为不合时宜的“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长篇⼤论。
[1]也可以将实证研究和实践研究统称为“经验研究”。
考虑到经验研究容易在汉语语境中被误解为经验总结,本书不采⽤“经验研究”这个概念。
常用的学前比教育学研究的方法有文献法分析法四种
![常用的学前比教育学研究的方法有文献法分析法四种](https://img.taocdn.com/s3/m/a045729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2.png)
常用的学前比教育学研究的方法有文献法分析法四种1.观察法(1)观察法的含义和特点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眾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在学前教育研究中使用的观察法属于科学观察的范畴,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活动有着一定的区别。
这种区别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观察的目的性;②观察的客观性;③观察的计划性。
和其他研究方法比较起来,它有下列特点:①观察法是一种自然的研究方法;②观察法是一种“直接”的研究方法(2)观察法的类型①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将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状态下所进行的观察,即对要观察的事物的存在的条件不加控制或改变。
自然观察法又分为公开的观察利隐蔽的观察两种方式。
实验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实验观察的主要目的是在实验中为验证实验假设而收集资料。
实验观察因观察的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控制,有利于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使观察到的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更直接、客观,还可以反复进行,这为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条件。
②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把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就是观察者直接运用自己的感官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感知的观察方法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借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来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③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根据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可以将观察法分为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参与性观察法就是观察者在不暴露观察目的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在与研究对象共同活动时从内部进行的观察。
参与性观察能使观察者在不破坏研究对象原有的群体结构和活动氛围的条件下贴近地进行直接观察,有利于获得真实可信的资料。
00472比较教育
![00472比较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dda5d8d84254b35effd3435.png)
比较教育(小学教育本科)1.比较教育:以比较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当代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的教育研究领域。
2.因素分析法:比较教育研究的一种方法,由阿诺德、萨德勒等人首倡,20世纪初至60年代广泛应用于比较教育研究。
这种方法强调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对其教育的影响,注重分析影响一国教育的各种因素和力量。
3.结构功能主义:西方社会科学的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一个社会系统整体中,各个部分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以维持社会系统的相对稳定。
4.世界体系分析理论: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提出的一种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
20世纪70年代在比较教育学界流行,主要代表人物有卡诺伊、梅厄、阿尔特巴赫和阿诺夫等。
5.冲突理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种理论。
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比较教育学界.挑战在比较教育研究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
6.新殖民主义理论:描述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依赖关系的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把国与国之间现存的这些不平等关系视为新的殖民关系,将其与历史上的殖民主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7.比较法:比较教育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比较教育研究者对相同历史时期,或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有某种相似之处,等等。
8.调查法:比较教育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和问卷法等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
9.文献法:比较教育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这是一种通过分析重要的教育文献来了解对象国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情况的重要方法。
10.分析法: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即对需要进行比较研究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以便透过现象洞察研究对象的本质。
11.比较四步法: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提出的一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包括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四个主要步骤。
12.科学量化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亚和纽约市立大学的艾克斯坦共同把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比较教育研究,对科学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用实证的量化分析的方法论证比较教育研究假说的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f7de2c190066f5335a812138.png)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1、P2法国教育家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2、P2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继续教育史的研究,把教育史延伸到现在,阐明教育和多种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的密切联系”P3(其它的看看书上了解一下)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这些因素,比较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比较教育的主要目的。
日本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冲原丰:比较教育学是以教育的整个领域为对象,对两国以上的现行教育进行比较,并把外国教育学包括在内的科学。
苏联研究者索科洛娃:比较教育学研究当前世界中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的和个别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揭示它们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哲学基础。
3、P4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从19世纪学科萌芽时期起,就提出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借鉴他国的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育实践。
4、P4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①从研究领域说,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涉及教育的整个领域②从研究时间说,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为中心。
③从研究空间说,比较教育学以世界各国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5、P6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由于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所以它的研究以比较法作为主要方法。
6、P10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比较教育研究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
7、P17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比较教育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
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
⑴区域研究:①整体研究:涉及一个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各个方面的问题。
②局部研究:所涉及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个别问题。
⑵问题研究:①专题比较:专题比较是把各国同一类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
②总体比较:总体比较是世界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作全面的比较研究。
8、P19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比较法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
教育比较研究
![教育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a7b1d9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8.png)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就没有准确的认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只有对经验事实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进而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分类类比,才能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比较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第一节教育比较研究法概述一、教育比较研究法的概念与特点1、教育比较研究法的含义比较一词的意思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一般来说,比较是一种观察、分析判断、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智力活动;比较研究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的研究法;2、教育比较研究法的特点比较研究的本质在于: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教育比较研究法有以下特点;1 对比性教育比较研究法以比较作为教育研究的主体手段,对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是整个研究活动的中继环节;它决定了研究者对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选择,决定了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模式,也是最终得出研究结论的基础;事物间的联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进行对比的角度和内容也相当繁复,但作为比较研究活动的比较对象却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正如黑格尔所说,“能识别一支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一般来讲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一范畴的事物,具有共同的评判标准;2合作性尽管比较法在教育比较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比较法本身难以独立地完成研究活动,因为它无法独立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所以比较研究法必须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使用,依靠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统计测量等研究方法提供必要的研究资料,研究者方能对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结论;尽管在教育研究中完全独立运用的研究方法不多,但合作意识最强,对其他研究方法依赖性最高的还属比较研究法;3 深刻性教育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比较研究法与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相结合,可以追溯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跨越时空,将历史上的教育现象同现实中的某些教育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比较研究法与实验法、统计测量法、调查法相结合,不仅能够使我们了解事物间数量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可以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上的异同,探讨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二、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比较研究法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相结合,帮助我们从现实问题入手,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渊源并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运用比较研究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从横的方面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中认识身边的教育问题,而且可以通过纵向的比较,把握教育事件演进的某些规律;教育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更好地了解他国教育的长处与短处、经验与教训,更准确地辨别本国同别国在教育领域的相同点和差异性;例如在关于课程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课程在古今中外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比较,分析其哲学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和主要类型,深化对该问题的研究,从而把握其今天发展的特质;比较教育研究可以使我们通过横向比较找差距,纵向比较看进步,既不盲目自大,又不妄自菲薄,用比较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比较是人们建立事物间相似、时序、因果等逻辑关系的基本手段,也是分析、归纳、概括等各种逻辑方法发挥作用的基础;通过比较研究,将个别事物的属性纳入广阔的背景之中,可以开阔研究者的视野,有助于发现教育事件的本质特征,深化认识;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对教育现象进行定性的鉴别与定量的分析,确定事物的差别和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在事物的质与量两个方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多种属性;进入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教育问题进行了跨群体、跨民族、跨宗教、跨地区以及跨国的比较研究,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认识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本国、本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与特点;3、通过对教育现象问题的比较研究,为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因而从宏观的国家教育决策到微观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无不需要对所决策的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客观而全面地确定该问题的性质、意义以及决定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提供认识基础,以使教育决策科学合理;通过比较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验证某些教育政策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总之,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采用教育比较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克服井底之蛙的短见与沾沾自喜的心态,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教育现象与问题,高瞻远瞩地做出正确决策;比如,为了进行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就要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各国高教体制与该国科技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等的关系,从而加以借鉴;为了制定科学的考试制度,就要对各国大学入学考试进行比较,对各国普通中学国家考试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第二节教育比较研究法的基本类型由于比较研究的综合性,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产生了多种类型的教育比较研究法;根据比较对象相互联系中时间方面的特点划分,可分为纵向比较研究法和横向比较研究法;根据比较对象逻辑归属的异同划分,可分为同类比较研究法和异类比较研究法;根据比较活动对事物质或量的侧重,可分为定性比较研究法和定量比较研究法;根据比较内容的范围大小,可分为问题比较教育法和区域比较研究法;一、纵向比较研究法与横向比较研究法一纵向比较研究法纵向比较研究法是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它是按照时间序列的纵断面展开的,通过对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作动态展示,让人们看到事物的历史演进过程,明白事物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提高人们对事物当前状况必然性的理解;这种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宏观教育问题研究,还适用于对学生个体的微观研究;燕国材对我国建国以来的教育指导思想进行纵向比较,发现我国当代教育虽然经历了多次波折,但其发展有一条十分明显的轨迹:1949~1978年,我国教育的主要倾向是偏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形成;1979~1982年,我国教育的主要倾向是强调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十二字方针;1983~1989年,我国教育的主要倾向是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并把它与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出现了“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十五字教育改革方针;1990年开始,我国教育倾向于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水平;每一阶段的教育改革方针的提出既是对我国以往教育经验的继承,又是在融合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前期教育方针的补充和订正;因此,他认为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燕国材,1997;二横向比较研究横向比较研究是研究者对同时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在事物相对静止的状态下研究事物间的异同,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的教育比较研究方法;它是按照空间结构的横断面展开的,通过对比,帮助人们明是非、找差距、析原因;郝维谦等主编的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一书中,研究者对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中国等国当前的教育立法、教育法基本原则、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执法监督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在横向比较中揭示出各国教育法制的优长与不足,为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由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人们在进行比较研究时常常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研究方法结合运用,这样既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又能够掌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发现问题的实质,揭示教育规律;二、同类比较研究法与异类比较研究法一同类比较研究法同类比较研究法是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通过鉴别其异同来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和该类事物共同规律的方法;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既有个性,又有其共性,而且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时该事物属于某一类,按照另一种标准划分它又会属于另一类;同类比较研究的特点是“同中求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研究对象;在对英国、法国和德国高中毕业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中,这三个西欧国家从教育传统方面来看,中等教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三国在“证书制”的共性之下,又有其各自的具体运作模式,经过比较鉴别方能细致地掌握它们各自的特色韩家勋等,1999;二异类比较研究法异类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两种以上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比较,揭示它们在不同表征下的异同之处,从而寻求某些规律的研究方法;由于异类比较研究的对象反差大,结论鲜明,往往能发现新问题、揭示新规律;例如人类个体几十年的成长过程,与人类种系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演化过程本属不同类型的事物,但心理学家对之进行比较后发现,人类个体的发展历程正是人类种系发展历程的“复演”,于是产生了着名的复演说;有学者对大致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但绝无信息交流的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学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通过对两位古代教育家的教学思想所作的对比,可以窥见中西方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袁征,2000;三、定量比较研究法与定性比较研究法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有的研究者倾向于通过比较事物数量方面的特征来发现某些规律.有的研究者侧重于以理性的归纳和推理过程来说明事物的状况;在更多的教育比较研究中则是定量比较研究法与定性比较研究法的综合运用:一定量比较研究法定量比较研究法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数量上的分析,从而把握事物的特点,判断事物的变化,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向;为了解我国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情况,研究者用三周时间对学生进行观察,并在课后访问学生和教师:研究者把学生在数学课出现的行为大致分为十项:回答老师的提问回答、向教师提出问题提问、看书自学、和同学讨论与上课有关的问题讨论1、和同学讨论与上课无关的问题讨论2、做习题、听教师讲课听课、做与上课无关的小动作包括眼睛看窗外无所事事做小动作、做教师指定的小实验操作、其他包括准备工作等;由于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无法区分讨论1与讨论2,遂将二者合并为一项;其中,回答和提问用次数统计,其他用时间统计;研究者作出描述性的观察记录,研究者根据各种课堂行为的时间和频率的统计,得出三点认识:第一,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活动是听课和作业,占用时间很多,而其他活动相对时间较少;第二,学生在数学课中的课堂作业占据了最多的时间;第三,从集体讨论的情况来看,学生被老师提问比学生举手向老师提问多得多资料来源:陈桂生,2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
分析原因和结果
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 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其普遍规律
和特殊本质,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二)类型
例2: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 教育投入与资源分配的情况,找出
1.同类比较、异类比较 差异,分析原因和结果
2.纵向比较、横向比较
解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并分析它们在不同国家、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功能
3.比较
找出不同国家教育发展的共性和差异性
4.抽象
把研究的结果提炼、深化,试图总结规律
.
六、历史分析法 (三)具备条件
1.足够的史料 2.正确的史观 3.阶段的合理划分
.
六、历史分析法
(四)优缺点
优点: 1.可以分析和了解各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及成因,并对将
(一)产生与发展
萨徳勒:强调从分析影响各国
1.萨德勒,提出因素分析法。 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如经济、 23..康汉德斯尔,,发展了进因一素步分发析展法。为政特康政因汉统治征德治素斯化、和尔和分:;文趋:经析对从化向历济法教历等。史 等奠育 史来传诸定外的研统条了部角究、件基因度教国进础素加育民行。加以发态分以诠展度析系释、。。
3.定量比较、定性比较
4.宏观比较、微观比较
.
一、比较研究法
(三)操作步骤
1.明确研究主体 2.确定研究对象 3.搜集相关资料 4.描述和解释内容 5.得出比较结论
.
一、比较研究法
(四)注意事项
1.保证对象的可比性: 2.确定资料的真实性: 3.注意比较的全面性: 4.对待结论的严谨性:
抽样方式: (1)来源抽样 (2)日期抽样 (3)单元抽样
.
二、文献研究法
(三)优缺点
优点:
1.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简便易行,费用较低
3.真实性较大,可靠性较大
局限:
1.文献的真伪与价值判断
2.文献本身的局限性:根据研究的需要,在使用时要进 行必要的加工与组织
3.收集文献难度较大
.
标准统一,包括: 概念的统一 取样的统一
量度的统一等等
.
二、文献研究法 (一)概念:
文献法,也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即对文献进行 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文献法成为比较教育研究中最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之 一。
.
二、文献研究法
(二)步骤:
1.查阅文献 2.进行抽样 3.鉴别资料 4.整理资料
4.施耐德,
他施把耐影德响:各提国出教了育教制育度自性身质内的在 因的素发分展为规三律类这:一自因然素因,素强;调宗内
教发因素;以世及俗内因外素因素之间的相
互作用。
.
五、因素分析法 (二)因素分析法的特征
1.探究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 2.注重历史分析和解释,而不是具体方法 3.注重分析传统对教育的作用 4.注重分析文化区域的作用
来做出预测 2.强调教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局限: 1.在概念上显得比较模糊 2.研究过程比较笼统 3.过于强调定性研究 4.研究程序的操作性不强 .
七、统计分析法(比较统计法) (一)概念:
统计分析法是教育统计技术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具体运 用,是教育比较研究中采用的一种量化研究方法。
局限: 1.可能误将相关关系,视为因果关系。 2.不易归纳为普遍结论及推广。 3.对研究者要求高,需掌握相关理论,并能区分变量关系
.
四、描述研究法
描述就是对现象或过程的具体揭示。
描述研究法,是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初期的主要方法, 现在是一种基础性的研究方法
(一)代表人物
朱利安
(二)操作程序
三、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一)概念:
对现实中某一典型的对象,通过广泛搜集各种资料,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深 入而具体的考察研究方法。
其研究对象应具有典型性,通常能够集中、全面反 映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事物发展趋势的特殊代表。
.
三、个案研究法
(二)操作步骤:
1.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 2.搜集个案资料 3.分析个案资料,获得结论
专比 题较
教 育 学
研 究 方 法
.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
2.文献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5.因素分析法
4.描述研究法 6.历史分析法
7.统计分析法
8. 阶段分析法
9. 教育人种志法
假说验证法 .
一、比较研究法
例1:比较同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 及其资源分配的情况,找出差异,
.
六、历史分析法(比较历史法)
比较教育的历史研究法兴起于20世纪初,不是简单的去研 究教育的发展史,而是把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结合起来,是一 种跨国界、跨文化的历史研究。
(一)代表人物
萨徳勒、康德尔、乌利希
集大成者
.
六、历史分析法
(二)步骤
进行分类,然后逐一描述和介绍
1.描述 2.解释
.
五、因素分析法 (三)优缺点
优点: 1.把教育系统与外部条件联系起来 2.若找出影响教育事实的比较关键的因素,有利于教育
改革的决策 局限: 1.强调宏观研究,操作程序性不强 2.重视对文化、传统等精神因素的分析,对经济、生产 力、政治制度的研究重视不够,缺乏从本质上深刻认识各种教 育现象的洞察力 3.不注重量的分析 4.决定因素很难把握,因果关系难确定
个案资料的来源:
1.文件
2.档案记录
3.访问或晤谈 4.直接观察
5.参与观察 6.人工制品
.
三、个案研究法 (三)注意事项
1.伦理性 2.客观性 3.代表性
.
三、个案研究法
(四)优缺点
优点: 1.研究对象单一和研究焦点集中,使个案研究能够深入、
透彻、全面和系统。 2.个案资料可以为解说概括化统计发现,提供佐证。
1.搜集相关资料 2.核实资料的真实性 3.整理和分析资料 4.概括、评价和比较研究对象
.
四、描述研究法 (三)优缺点
优点:能够提供全面真实、具有原始色彩的教育情况 局限:停留于现象的表面,缺乏对问题的深刻解释和分
析,难以挖掘隐藏在现象或过程后面的本质。
.
五、因素分析法
比较教育学家认为,各国或各地区的教育发展都不是孤立 的,它必然受到教育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主张在进行比较 教育研究时,要特别重视分析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