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c91685ba1aa8114431d9a0.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故乡》教案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故乡》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04acdbf2852458fb760b5631.png)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闰土、杨二嫂人物特点。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回到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已是物是人非。
20世纪20年代,鲁迅笔下的“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怎样的感触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识记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课件展示】(1)注音。
捏(niē)胯(k uà)祭(jì)颧(q uán)酬(chóu)潺(chán)噤(jìn)(2)解释词语。
悲凉:悲哀凄凉。
伶仃:瘦弱。
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惶恐:惊慌害怕。
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茫远:渺茫、遥远。
3.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内容结构。
【课件展示思考问题】1.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是什么?【学生交流明确】1.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写了我对现实生活中的故乡充满失望。
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2.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三、局部探究探究人物形象。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98304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60.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内容包括教材第二十四章《农村生活》中的《故乡》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对故乡的描绘、对儿时玩伴的回忆、故乡的变化以及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汇卡片、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讲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课文,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3. 课文结构:描绘故乡→回忆儿时玩伴→故乡变化→眷恋故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课文主要描绘了哪些方面的故乡?②作者为何对故乡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2)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
2. 答案:(1)①描绘故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儿时玩伴②作者眷恋故乡的原因:故乡承载了作者的童年记忆,见证了他的成长,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注课堂氛围,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初中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b60ac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f.png)
初中故乡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
2. 学会从文学作品中体会故乡情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了解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提问:“故乡”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分享对故乡的印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故乡》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我”与故乡的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3. 讲解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如故乡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故乡对自己的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五、感悟故乡情怀(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乡情怀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故乡》,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故乡情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2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58936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2.png)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教学点: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⑵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⑶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训练点: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⑵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3、德育渗透点: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4、美育渗透点:透过作者在文中描绘的理想中的故乡的美好图景,教育学生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勤奋读书。
【学法引导】学生要能很好地读懂本文的思想内容,需要对课文所写人、事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学习课文时,一方面结合作者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
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变化对比着写的意图,从而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对有丰富内涵的语句,应多诵读、多品味,以求有所领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⑴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⑵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3、疑点:作者对孔乙己和杨二嫂的态度相同吗?4、解决办法:课堂上的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解决“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疑点”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拓展完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
2、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讨论分析:⑴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⑵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⑶作者对文中人物所持的态度。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整体感知辛亥革命*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081d08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c.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能力目标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德育目标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教学用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一、#教案#导语设计: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
《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
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二、研读,分析人物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故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故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71562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d.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故乡》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手法,学习现代小说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故乡情感的思考,培养他们对变迁中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深刻认识。
教学重点:鲁迅在《故乡》中所描绘的故乡变化及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主题与现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著称。
教学准备:《故乡》课文PPT课件,包含鲁迅的生平简介、《故乡》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与小说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反映乡村变迁的图片、旧社会生活的场景等。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故乡记忆”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反映乡村变迁的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故乡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故乡》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讨论鲁迅对故乡变化的描绘和人物命运的反映。
深入探讨(15分钟)1.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主人公、闰土、杨二嫂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变迁。
2. 主题思考:讨论小说的主题,如故乡的变化、社会不平等、个人命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主题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互动活动(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小说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情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册第14课《故乡》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册第14课《故乡》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301b1c168884868762d68a.png)
14《故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理解积累词汇。
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把握闰土、杨二嫂、“我”的人物形象。
过程方法:从动作、语言、外貌、细节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小说主题。
分析本文运用对比和景物描写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写法。
情感态度: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封建主义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互动式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回顾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回顾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1、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 原名《旧事重提》)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6、杂文集十六部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鲁迅自传》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篇》三、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
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希望”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571dcbd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68.png)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把握小说情节。
2.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二.作者简介:1.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成集于1923年,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 正传》等著名小说。
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
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55941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f.png)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难点: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中,不变的元素是什么。
互动两轮,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鲁镇。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结合所学小说谈谈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的意义。
(明确: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同时为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进展提供了空间。
)2.同桌讨论,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事的?(明确:插叙。
有关于主要人物的主次事件,在叙述主要事件中穿插次要事件。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独立思考,回顾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明确:与人物相关事件——从每一件事中提取人物的性格特征——整合)2.教师示范以此思路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
3.同桌合作,分析中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明确:生活贫苦、内心麻木,坚守封建礼教,没有主动改变自身状态的中年底层农民。
)4.小组合作:为什么闰土会从一个天真聪明机智果敢的少年变成一个麻木落魄的中年人?(明确:外部原因-动荡的时局,统治阶级的压迫;内部原因-闰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闰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镇在这篇文章中又有怎样的意义?(明确:这句话采用了双关的修辞。
一方面“路”指的是作者一家离开的水路,另一方面指的是作者正在走的思想的路,即摒弃旧社会旧制度的民主科学的路,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一直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地区,在本文中,鲁镇就是封建思想及制度的象征,作者离开鲁镇再不回来,代表着与封建思想及制度的决裂。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0ea04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e.png)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鲁迅的生平介绍、小说创作的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把小说的标题定为《故乡》?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其内容并说明推荐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故乡》,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故乡》教案 (46)(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教案 (46)(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https://img.taocdn.com/s3/m/984be5b15f0e7cd185253605.png)
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2、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 (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
讨论:
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二)、初读课文。
(三)、新授: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
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
讨论:
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
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作业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故乡》市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故乡》市优质课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2acf119b6648d7c0c7466a.png)
《故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乡》是统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其人文主题是关注个人的成长,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在阅读中获取更为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能力目标有三个:一是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二是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三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这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七八年级小说学习的基础上,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更进一步从主观角度,从自我体验出发,理解人物和主题。
学情分析鲁迅作品向来主题丰富,意蕴深刻。
而《故乡》这篇小说,更是被无数人解读过无数次的佳作,甚至日本的国文教材也把《故乡》的教学当作重头戏,设置了十一个大课时。
对于这样一篇小说,十四五岁的孩子们应该去学些什么呢?我们又要引导孩子们从哪些方面去欣赏、感受这篇小说的魅力呢?诚然,“教参”和数不清的“赏析”、“阅读分析”似乎已经提供了重点难点,从教学任务来看,按常规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也不会出大错。
但我认为,真正让孩子愿意读、读进去,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必须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把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与作品中的人物经历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们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心灵的对话——这才是小说阅读的真正的意义。
教学目标1.理解、识记、积累字词。
2.能够概括故事情节。
3.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4.从分析人物变化入手,探究故乡之变的根源。
5.结合个人体验,思考并表述自己从小说中获得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分析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从分析人物变化入手,探究故乡之变的根源。
2.表述从小说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对话阅读预习学案1.自主阅读小说,标上段落序号,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简单圈点批注。
2.根据导学案“课前预习”部分,自主完成预习内容。
3.小组讨论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把需要与老师探讨的问题归纳起来,以小组为单位交给课代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2f9f0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3.png)
【导语】《故乡》是现代⽂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篇短篇⼩说。
⼩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和杨⼆嫂的⼈物形象,从⽽反映了⾟亥⾰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性的扭曲,造成⼈与⼈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活的强烈愿望。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些活⽓。
我的⼼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没有影像,没有⾔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居的⽼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以前,永别了熟识的⽼屋,⽽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的异地去。
第⼆⽇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了。
⽡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房的本家⼤约已经搬⾛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岁的侄⼉宏⼉。
我的母亲很⾼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买了⼏件家具,此外须将家⾥所有的⽊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且⾏李也略已齐集,⽊器不便搬运的,也⼩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4 故乡》优质教案_22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4 故乡》优质教案_22](https://img.taocdn.com/s3/m/9787f96aeefdc8d377ee3204.png)
9、故乡【学习目标】1能说出小说的特点,并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口述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举例分析说明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出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
【学习重难点】1、研习作者使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能说出“我”感情变化的脉络,朗读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很多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所以,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预习检查。
1、鲁迅及作品简介: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2、了解小说创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故乡》教案 (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教案 (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https://img.taocdn.com/s3/m/3e7d48aad5bbfd0a78567320.png)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1、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2、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3、“杨二嫂”的变化。
4、闰土的变化。
三、“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三、人物形象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第14课《故乡》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故乡》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dc498eab52acfc789ebc9e8.png)
第二课时(二)研习第二部分(6-77)1、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明确:变(1)故乡之变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明确:第12自然段描写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
景物色彩明快、艳丽()神异的图画)。
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辉。
如今变成了萧索的荒村。
人物形象分析2、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人的变化)(2)闰土的变化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
请细读课文,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少年闰土(12-30段)——中年闰土(54-74段)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朝气蓬勃)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苍老穷困、饱经语言说话脱口而出,有说不完的新鲜事。
(热情开朗、见多识广)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迟钝麻木)动作①12段:手捏一柄钢叉……用力刺去② 15段:怕羞便和我说话熟识了③ 30段: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④ 30段:带给我一包贝壳和……鸟毛(天真活泼、勇敢机灵、纯真① 54段:浑身瑟缩着,手提着② 58段:动着嘴唇,却没有作于恭敬起来③ 67段:迟疑……就了坐……④71段:只是摇头沉默…烟(淳朴善良、麻木迟钝、因循第三课时《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4课《安塞腰鼓》。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3.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93195da6c30c2259019ee8.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⑵了解对比手法⑶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2、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
3、过程与方法:采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理解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1、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
"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风筝》选自《野草》三、背景简介:“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故乡”这个题目,既交代了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四、小说知识:1、什么是小说: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
注意:分析小说主要是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五、预习检测:秕谷(bǐ)鹁鸪(bógū)颧骨(quán)折本(shé)潺潺(chán)阴晦(huì)伶仃(língdīng)恣睢(zìsuī)猹(chá)獾(huān)弶(jiàng)脚踝(huái)髀(bì)愕然(è)嗤笑(chī)瑟缩(sè)黛(dài)惘然(wǎng)祭祀(sì)寒噤(jìn)六、听读课文,理清本文结构:一、回故乡(1-5自然段)开端二、在故乡(6-77自然段)发展与高潮三、离故乡(78段-结尾)结局七、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阅读1—5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先用一个感叹句“啊!”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
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
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5、讨论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各有什么作用?(一)故乡的变化(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闰土的变化试在文中找出描写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等词语,并思考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毡帽、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皱纹深极薄的棉衣眼肿得通红破毡帽手粗笨开裂少年闰土动作、语言:活泼刚健动作利落有智有勇语言朴质生动热情纯真中年闰土动作、语言:说话吞吞吐吐只是摇头谦恭又含糊迟钝麻木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友好热情纯真平等充满友谊中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呼“我”老爷少年闰土对生活:热爱生活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中年闰土对生活:哀痛苦寄托神灵闰土变化的原因:表面原因: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小结: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三)杨二嫂的变化试在文中找出描写杨二嫂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并思考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年轻时:“豆腐西施”、终日坐着(安分守己)二十多年后: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语言:“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怪声怪调)“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以长辈自居)“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讽刺)“……让我拿去吧……”(爱占小便宜)“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恣意造谣)动作:“……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明索暗偷)1、人物形象:杨二嫂: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2、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
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2)以杨二嫂20年的变化说明城镇市民的贫困化。
3、杨二嫂变化的原因: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课堂小结:作者塑造了一个淳朴善良麻木迟钝的贫苦农民的闰土形象,也塑造了杨二嫂一个尖酸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小市民形象。
从两人的身上折射出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以及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作业: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试体会其作用。
第三课时一、合作探究: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句中两处“高墙”含义分别是什么?第一个“高墙”是实写。
第二个“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用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的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
4、第86段中“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什么?“辛苦辗转”的意思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
“辛苦麻木”的意思是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
“辛苦恣睢”的意思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尖刻、泼辣、放肆、自私自利。
5、“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6、“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如去掉“竟”,句子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竟”字表现“我”对与闰土的隔膜之深,感到惊愕。
如去掉“竟”字,表现不出“惊愕”的意思,同时也削弱了文章谴责旧社会的意义。
9、小说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深刻含义?分析:本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深化主题。
“路”有两种含义:一指地上的路;另指人生之路。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
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以及鼓励人们为希望而奋斗的激情.10、“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
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
但“我”不失望,对故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
“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
“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关心,对等级观念的否定。
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二、课文总结:主题: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写作特色:1、对比的运用。
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3、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表现人物。
4、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行文自然流畅。
四、写作训练:肖像描写示例。
五、作业:根据示例,自己选取班上一名学生进行肖像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