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相与走时方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走时方程
走时曲线: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经由内向外传播,地震波信 号为地震观测站所记录,距离震源愈近的测站越早收到信 号,利用不同距离所对应的不同时间,建立出来的曲线称 为走时曲线。
由左图可得:
OS 2 h2 t
V
V
当 0 时 整理后得:
t
h V源自文库
t0
t2 t02
2 h2
1
很明显这是一个双曲线方程,
3)、壳幔分界面的反射波PcP,PcS等。
Stein & Wysession, 2003
4)、地核穿透波
(1)通过地球外核的波: PKP、PKP2、PKS、SKP等等,K表示在外核传播的P波。
(2)通过地球内核的波: PKIKP、PKJKP等,I表示纵波,J表示横波。
内核波
外核波
(3)地核内界面的反射波。 PKKP、SKKS等等,反射两次的用PKKKP,或记为P3KP。 反射N-1次记为PNKP。
i
Snell’s law for spherical earth with velocity v at radius r Ray turns to incidence angle i so ray parameter p is constant along the ray
远震震相多而且复杂,射线经过的路程长。
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 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平均密度为 4.9g/cm3 , 占 地 球 总 体 积 的 83.4% , 约 占 总 质 量 的 2/3;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35-670 km)和下地幔(670-2900 km)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 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温度、 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获得地球分层结构的大事年表
1906年奥尔德姆首先试图从地震波穿过地球的时间来推断整 个地球的内部结构,他也是地核的发现者;
1909年,莫霍洛维奇根据近震初至波走时,算出地下56km出 存在一个间断面。后来发现绝大多数地区都存在这个间断面, 平均深度约为30 km,称为“莫霍界面”,也就是地壳的底 面;
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即使是最 古老的石头 丹麦格陵兰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而天文学家考 证地球大约已有46亿年的历史,这说明地球壳层的岩石并非 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 造山活动构成的。
全 球 地 壳 厚 度 分 布
中国地壳厚度
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
t
.........
V1
V2
2H h
V2
U
其中:U V1V2 / V2 2 V12 称为穿透深度
USE TRAVEL TIME CURVES TO FIND VELOCITY STRUCTURE VERSUS DEPTH
近震记录的特征是:震相简单,主要有
P、S、P11、S11、Pn和Sn ;
内外核的速度阶跃:
地核的发现者—奥尔德 姆(1858-1936年)
奥尔德姆绘制的P波和S波走 时曲线(上图)和简单的穿过 两层地球模型的波的路径 (下图)。
1)、从震源经地幔到达台站的折射波(P,S),叫远震直达波。 2)、地表面反射波PP,SS,反射两次用PPP,SSS表示,转换波
用PS或SP表示,可以有:PSP,PPS,SSP等
震源位置
地震台站
折射直达波
地表反射波
深源反射波
震源 pP、pPP、sP、sSS等。小写字母表示在地表反射之 前的波,大写是反射之后的波。
内界面反射波
远震震相记录
TRAVEL TIME CURVES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 部的分层结构。目前世界 上最深的钻孔也不过12公 里,连地壳都没有穿透。 科学家只能通过研究地震 波、地磁波和火山爆发来 提示地球内部的秘密。一 般认为地球内部有三个同 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 壳。
当h 0或h 时,t /V
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
2、反射波 :
OA AS OS 2 (2H h)2
t
V
V
V
0
t
2H V
h
t0
整理后得:
t2 t02
2 (2H h)2
1
因此反射波走时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
但与直达波的双曲线相比,其实半轴 与虚半轴的长短不同。
3、折射波:
OA BS AB
振动持续的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5分钟;折 射波振幅明显小于直达波振幅。
远震震相及走时表
Spherical earth ray parameter - constant along a ray
SEISMIC RAY PATHS BEND AS VELOCITY INCREASES WITH DEPTH
核幔界面的速度阶跃:
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
占地球总体积的16.3%,约占总质量的1/3 。 地核还可分为外核和内核三层,外核厚度约2250
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 内核是一个半径 为122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 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 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13 g/cm3.
地震震相、走时方程及地球内部构造
近震震相及走时方程
震相:就是在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不同或传播路 径不同的地震波组。各种震相在到时、波形、振 幅、周期和质点运动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
(一)近震震相:在近震范围内出现的震相。主 要有直达纵波和直达横波,Moho面上的反射纵波 和反射横波,Conard面上的反射波,以及瑞利面波 和勒夫面波。
1914年古登堡根据地震体波的“影区”确认了地核的存在; 1936年莱漫通过对体波“影区”进一步研究,发现液态的地
核中还有一个固态的地球内核; 1996年中国旅美学者宋晓东通过研究穿过地核的地震波,推
断出内核旋转速度要比外核快。
地壳:
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 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 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 厚度达70公里以上; 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