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师说》(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 11《师说》教案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
2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并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品味、领悟。
2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理解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见对老师的尊敬。
然而,在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针对这种情况,韩愈写下了千古名篇《师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美文。
【出示课题并板书】(幻灯1)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幻灯2)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并理清文章思路。
这节课,我们着重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线索。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提问:你觉得课文写了什么?(学生对照检查预习时字音、停顿是否正确)(由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引出对“说”这种文体的介绍)“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文中有没有信息?(幻灯3)明确:李蟠。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3-11《师说》 精品教案
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分析: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
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
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
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
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
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
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二)疑难词句解释。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师说》教案6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师说》教案6师说韩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特点、创作风格。
2、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5、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解题今天尊师重道的传统和谦虚好学的学风已经得到了发扬,那么古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韩愈的《师说》一文。
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多用来发表议论。
师说即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耻于从师的风气,韩愈不顾流俗笑侮,抗颜为人师,并著文猛烈抨击耻师的歪风,大力提倡从师学道。
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推崇儒学,力排佛老,“古文运动”的倡导这之一,位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1、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学生自己完成2、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四、复读课文1、研读课文第一段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古:求学的人学者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用来……的凭借所以今:因果关系连词古:跟从……并且从而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
即因此、就3、词语活用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吾从而师者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4、自由阅读,学生质疑5、总结本段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6、背诵本段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2、词句辨析师道者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德风尚)吾师道也(学习道理)师道之不复(从师的道德风尚)。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积累掌握一些词语的用法并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
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
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
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师说》教案2
《师说》教案教学目标: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了解韩愈在文中宣扬的儒道思想培养从师学习的良好风尚学习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写作的内部、外部原因,掌握文章的内涵。
通过问题探究法,感受本文层层深入、互相照应的说理艺术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理解它对下文立下了理论基础。
分析文章的结尾,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宣扬的“儒道”主张。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1、走近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韩氏昌黎是当时有名望的贵族,韩愈为了提高自己的门第就自称昌黎。
世称“韩昌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少小孤苦,三岁丧父,其父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大家,死后李白为其写墓碑,其叔父与杜甫相交甚好。
出身书香门第。
由兄嫂抚养长大,兄韩云也是一个大文豪,因事被贬。
韩愈十八岁就来到长安,二十五岁中进士,但由于没有人推荐,只能在长安困居三年,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长安十年结识梁肃、柳宗元、刘禹锡,开封任节度使幕僚的三年时间结识孟郊、张籍。
累官至吏部侍郎。
A唐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国子是指“公卿大夫之子弟” 国子监是晋武帝时期最高的学府,祭酒、博士是国子监的长官。
),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
张籍就是韩门大弟子。
B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文。
C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代表作《进学解》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以“进学”为题,来抒写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朝廷用人不公的愤慨。
《祭十二郎文》“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云的嗣子老成,排行十二,是韩愈的侄子,二人情同手足。
韩愈十一岁时候三个哥哥都相继死去,只有和十二郎形影不离,十八岁时候韩愈进京十年和他见过三次面,后来打算西归永远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忽然听到他的死讯,悲痛至极,写下了这篇千古祭文。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师说》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师说》说课稿《师说》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
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
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
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① 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
“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
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高一(9)、(10)两班均为实验班,语文基础较扎实。
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
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① 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1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重要的字词句2、理解本文写作背景,掌握课文内容和结构3、知人论世,了解韩愈其人其文,从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4、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察入微,掌握作者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必要性,并进而理解作者提倡的“古文运动”5、感受作者“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作文为人思想6、引导学生尊师重教,勤奋学习,不仅要有良好的文风,还要正直做人重点:知人论世,理解文中中心论及分论点的内容难点:绘制文章结构图并说明理由教法学法:小组挑战法、讨论法、讲解法、图表法、口头作文法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采用书法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做个游戏,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
如果我们从日常书写来看,这五个字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五个繁体字可大有讲究:“天地”两个字要写宽一些,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要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开。
此外,还有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说法,暂且不论“天地君亲”,只“师”的写法,就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的重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师说》二、检查课前预习,回顾作者文体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孟子云“知人论世”,昨天的作业,是结合学过的内容收集整理“韩愈”和“说”这两个词条,并给韩愈写一段颁奖词,现在,我们就进行现场交流。
教师示例(多媒体出示):1、给韩愈的颁奖词:他为文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他为人理政“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他自觉扛起文学家的历史使命,“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他在火中生出莲花,出生望族,历经苦难,难以改变耿介性格,虽曰退之,但早已愈越千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政声响彻九霄尘寰。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师说》教案13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师说》教案13《师说》教案13〖必修一〗〖原创〗《师说》教学设计〖作者/会员名〗扶摇仙子1234师说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
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韩柳的“古文运动”。
2、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重点词语,学习文章的论证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
2.积累掌握一些词语的用法并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设想]1、本文在字面上不难疏通,但文中的“古”、“师”、“道”等含义值得深究。
2、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
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
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
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2024年关于人教版《师说》教案
2024年关于人教版《师说》教案一、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韩愈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课文阅读:详细讲解《师说》的词句、段落大意和全文结构。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儒家思想、师道观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师说》的基本词句和全文结构,理解其主旨。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师者的重要性,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句、生僻字词以及儒家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师说》的全文结构和主旨,以及对师者的定义和作用的阐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韩愈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讲解词句和段落大意。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给出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师者”的定义、作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列出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句子。
2. 黑板右侧:展示课文结构图,标明各段落的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谈谈你对“师者”的理解和认识。
2. 答案:(2)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师者的作用,培养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句、生僻字词以及儒家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师说》的全文结构和主旨,以及对师者的定义和作用的阐述。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师者”的定义、作用展开讨论。
师说-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师说-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熟悉并理解《红楼梦》第五十九回的情节和主题;•掌握解读文本中的情感变化和角色塑造,培养个人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情感变化的解读;•角色形象的描写和塑造;•翻译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心理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如何从文本中理解和解读情感变化;•如何从文本中理解和描绘角色形象;•如何将情感体验转化为言语并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展示《红楼梦》第五十九回的封面,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回中可能会出现的情节和主题。
•询问学生对这一回中有哪些角色的印象,引导学生从角色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第二步:探究•分析情节:提问学生在这一回中出现的情节有哪些,情节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情节的出现。
•分析角色:针对学生提出的对角色的印象,帮助学生深入描绘这些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通过角色的言行举止逐渐展现出其内心活动。
•解读主题:引导学生从情节和角色入口逐渐理解全文的主旨。
第三步:练习•翻译练习:选取文章中的几个段落,进行翻译练习,特别是一些含蓄和多义的表述,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读的文章和自己的感受,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四步: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情节、人物、语言等多个角度对这一回的阅读进行评价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本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红楼梦》第五十九回的情节和主题,深入挖掘角色形象的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学习中华文化,同时也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必修三11《师说》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师说》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师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3. 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4. 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
虚心求教的美德.教学难点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教学方法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和课文朗诵带.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出示投影: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学生看过投影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二、解题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11课师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11课师说一、学习目的:A 知识目的:1.掌握文中基本虚词、虚词的意义、词类活用、语法、写作手法。
2.正确看法文中论述的教员的职能作用以及从师的意义等观念。
B 才干目的:1.培育先生自读注解,疏浚浅易白话文的才干。
2.锻炼先生自查资料、找出学习重难点的才干。
C 德育目的:1.扑灭先生承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培育先生尊重师长、谦逊讨教的美德。
2.学习韩愈勇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肉体,勇于提出自己观念的勇气。
二、学习重点:1.掌握〝说〞这种文体2.掌握文中重点白话字词及句子。
三、学习难点:1.掌握文中对比说理的方法啊。
2.体会从师重道的基本含义。
四、教学方法:1.导读法:率领指点先生阅读文章。
2.点拨法:对先生课前预习时留下的效果停止点拨启示。
3.探求法:对本文结层次及中心效果停止探求。
4.分组讨论法:分小组对文中触及重点效果停止讨论。
五、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探求学习法。
六、课时布置:2课时七、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反省预习1、新课导入:效果导入法:问:你以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你的教员?谈谈在现代同窗眼中教员的社会位置如何?明白:依据先生的回答作出必要应对,谈谈教员自己都将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员,总结我们每团体的生长都离不开教员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越来越不被注重,这种习尚不时延续到唐代。
事先仍因循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发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习尚,求师学道往往会招去路人的讪笑。
但偏偏有一团体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育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倡议师道,写下了中国文明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员效果的不朽之作——«师说»,事先被人视为〝狂人〞。
这团体是谁呢?2、预习检测:〔1〕找先生阅读全文,后找先生指出读错或许不准确的字词读音。
人教版必修3语文《师说》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3语文《师说》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针对的是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材中的《师说》一课,该课程内容紧密贴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通过引入“大师”这个概念,从而启发学生对于职业梦想的思考。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本门课的教学,来激发高中生的梦想和热情,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方向。
教学目标在本次教学中,我旨在通过以下目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理解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深入了解职业梦想的重要性,并强调实现梦想的必要性。
•学习如何准确描述和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并让他们学会如何个人思考、观察和分析。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
教学内容在本次教学中,我会教授以下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师说》这篇文章:文本分析我会在课堂上详细分析《师说》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包括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并加深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师生关系在教授《师说》这篇文章时,我会着重介绍作者所描写的师生关系,并引导学生仔细思考这种关系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师生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寻求正确的师扶持和学习经验是至关重要的。
职业梦想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梦想,并让他们意识到实现梦想的必要性。
通过职业梦想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并让他们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
教学策略本门课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多媒体展示我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包括图案、视频、图片、声音、文本等多种元素。
课堂互动我会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例如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职业规划或思考师生关系的经历。
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讨论和分析我会教授如何分析文本内容,并引导学生就不同主题展开兼听并道问。
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学会如何在功能强大的批判性思考中达到自我的重要性。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1课《师说》含答案
师说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背诵全文。
2。
掌握重点实词“说"“相"“传”“贻”,以及重点虚词“于"“乎”“其"。
3。
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事理结合的写作方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1.纠正读音。
以小组(4人)为单位,每位同学读1段,读完后,由同组的同学纠正读错的字音。
然后同组的同学把全文齐读一遍,巩固读音。
2。
纠正翻译.以小组(4人)为单位,每位同学翻译1段,当翻译出现错误时,同组的同学要纠正译错的地方,并说明原因.3。
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以小组(4人)为单位,把本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4。
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以小组(4人)为单位,思考探究以下问题: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1。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
领会并运用对比论证、事理结合论证的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1.诵读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
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揣摩文意。
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
提问法.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勇于向老师提出疑问.3。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
“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4。
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对比论证和事理结合论证的写作手法.“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比“论"随意.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这类文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师说
培养学生对文 言文的兴趣和
热爱
引导学生感受 古代文化的魅 力,增强文化
自信
激发学生对
能力
故事导入:分享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导入: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营造课文情境,让学生身 临其境。
总结《师说》的教学方法与 步骤
布置作业和后续要求
理解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 证过程
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与论说 方法
深入理解“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的内涵
领会作者敢于破除门第观念, 不耻相师的进步思想
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与思路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与技巧 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再逐段讲解和分析,最后总结文章主旨和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师说》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 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组织学生讨论并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仿写句子: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自己创作类似的句子,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
反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作业 进行批改,指出问题,提供指
导
激励与改进:通过作业评价,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发现并改
进学生的学习问题
评价内容:学生对文言文的 理解、翻译和写作能力
评价方式:闭卷考试,测试学 生对《师说》的理解和掌握程 度
评价标准:按照评分标准进 行评分,客观公正
反馈:及时向学生反馈考试成 绩和评价结果,指导学生进行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话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和口 头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师说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师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师说》是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尊师重道的论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有力批判士大夫的愚顽可笑。
虽然属于自读课文,但本文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比较典型,并且作为了高考背诵篇目,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以等闲视之。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预习案,并且我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记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的文言朗读;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自学讨论)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质疑讨论)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诵读整体感悟、细读圈点质疑、品读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积累。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质疑问难,共同讨论,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由《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点拨】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师说》教案(教师中心稿)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师说》教案(教师中心稿)一师说一、教学目标(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明确教学目的(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师说》(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章节内容第八单元《师说》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认识从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
有一所学校的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
数学竞赛中获奖。
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糊涂!这位家长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抹杀了教师在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
该生在这个问题上认识错误,有一定的代表性,大有澄清的必要。
[观点都偏激片面。
一个彻底否定了教师的作用,一个又无限夸大了教师的作用。
]
下面我们来看看韩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师说韩愈)
第一课时
一、字词正音:
读dòu(句读) 郯tán(郯城,县名) 苌cháng(姓) 句读dou
聃dān(用于人名,老聃) 贻yí(赠送) 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从师cong 读书 du 不能bu 传道chuan 从容cong
二、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是本文
要着重论述的论题。
“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
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
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
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三、作者简介: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
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
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
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
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