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王安石变法启示:权力应有所畏惧

【课外阅读】王安石变法启示:权力应有所畏惧

【课外阅读】王安石变法启示:权力应有所畏惧“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时提出的著名的“三不足”口号。

多年以来,这一口号一直被当作是勇往直前、不断革新的精神代表而被人们所传颂。

但仔细想来,结合王安石变法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一口号也并非没有可以推敲之处。

如果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天变当然是不足畏的(这里的不足畏是针对天人感应的学说而言,不是说不需要保护环境、抗御自然灾害)。

但是,如果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背景下来看,天变足不足畏就值得推敲了。

所谓天变足畏,来自西汉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

他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天子应当因此感到畏惧而改行仁义;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这一理论貌似纯属封建迷信,但其实是大有深意的。

在人世间,皇权至高无上,没有任何人和权力能够约束皇权。

那么谁能够制约“天子”呢?就只有“天”了。

而“天”如何来传达自己的意旨呢?只能通过“天人感应”。

可是,“天”不会说人话,只能通过一些打雷、地震、日蚀之类的天变来发表它的观点,因此必须有人来翻译、解读,这些人又是谁呢?就是士大夫阶层。

这样一来,情况就很清楚了,表面上是封建迷信的天人感应理论,实质上是士大夫们用来合法制约皇权的“杀手锏”。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每逢日蚀、地震、水火灾害等天变发生,常有士大夫们借题发挥,上书言事,针砭时弊。

而平常对这种胆大妄为的“逆龙鳞”行为怒不可遏的皇帝们,在天变面前,也往往不得不放下架子,低头认错。

虽然在皇帝们倒行逆施的时候并不总能及时的发生天变,而士大夫们对天变的解读也并不总能起到正面的作用,但这毕竟是一种对皇权难得的制约手段,在皇权一家独大的中国古代社会是有着相当积极意义的。

而王安石的“三不足”口号则从根本上推翻了这种制约机制。

王安石与新法北宋的改革家

王安石与新法北宋的改革家

王安石与新法北宋的改革家北宋时期,王安石以其改革思想与行动,成为了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所推行的新法,对于北宋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王安石的背景与理念、新法的内容与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探究王安石与新法对北宋的改革所作出的贡献。

一、王安石的背景与理念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学者,他曾任过宰相。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被称为“新法”。

王安石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对经济学和政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著作《筹算法》成为他改革的理论基础。

王安石提出了“变法易俗”、“变法救国”的观点。

他认为,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来源于地方豪强的剥削和官员的贪污腐败。

为了实现国家的改革与复兴,他主张通过推行一系列法令来彻底改革旧有的制度,并用法律的力量来约束官员和地方势力。

二、新法的内容与影响1. 农田改革王安石认为农田是国家财富的基础,他主张通过农田改革来提高农业产能。

在新法中,他实施了几项重要措施,如井田制和均输法。

井田制将土地重新划分,并规定农民必须以土地面积的一定比例缴纳税赋。

均输法则要求按照田地的实际产量分配赋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并加强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 赋役改革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的财政问题,王安石进行了赋役改革。

他推行了“青苗法”和“免役法”。

青苗法规定农民需要按照田地的数量缴纳一定比例的税赋,免除了旧有赋役中的不合理部分。

免役法则减轻了农民在修建水利工程等公共事务上的劳动力负担。

这些改革措施调整了赋役制度,提高了社会公平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3. 政治改革王安石在政治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推行了“便民贴”的制度,方便百姓提出诉讼并得到合理的解决。

他还设立了“审官院”,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防止贪污腐败的发生。

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并加强了对官员的约束,提升了政府的形象。

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总结

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总结

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家之一。

他的变法思想和政策对于北宋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总结王安石变法的知识点。

一、王安石的背景和动机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和社会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官员。

他在担任重要职务期间,目睹了北宋政治和社会的许多问题,例如地方官员的腐败、贫富差距的加剧和农民的困境。

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王安石决心进行变法,以改善这些问题。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革新”,他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改革来解决北宋时期的问题。

其主要内容包括:1.钱粮改革:王安石通过实施新的财政政策,推行“青苗法”和“免役法”。

这些政策旨在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减轻农民的负担。

2.科举改革: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

他取消了过去的贵族特权,强调考试的公平性和实用性。

这一改革帮助培养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提升了政府的运作效率。

3.教育改革:王安石重视教育,他推行了“官学”制度,为官员培训提供了机会。

此外,他还鼓励民间教育的发展,提倡普及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三、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虽然在当时遭到了一些反对和批评,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以下是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重要影响:1.经济发展:王安石的财政改革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通过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减轻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2.政治制度改革:王安石的科举改革和官学制度推行,为北宋政府引进了更多有才能的官员,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此外,他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使政治更加集权化。

3.文化繁荣: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他通过改革科举制度和推动普及教育,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这不仅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也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课件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课件

阅读教材52-53页的内容,归纳概括王安 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变 法 的 主 要 内 容
富国措施
(经济方面)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 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设军器监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强兵措施
(军事方面)
取士措施
(文化教育方面)
二、富国之法
1.目的: 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 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 借(钱或粮食)
2.内容
A. 作用: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 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 B. 局限:强制借贷,利息较高, 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②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作用: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③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作用: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作用: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四、取士措施
1.目的:为变法培养、选拔人才 2.内容 ①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明经诸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经义考试 :以儒家经典中的文句为题,由应试 论充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者围绕此文句展开议论,阐发义理. 策论考试: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论作为考 ②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成绩优异者不经科考可直接为官。 试的主要内容 ,要求考生就一些政治问题展开 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 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选官制度改革:贯彻惟才用人的原则 科举改革目的 :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 武学习武图 变法服务。

王安石“三不足说”出处新探

王安石“三不足说”出处新探
由此看来,从反面提出“三不足”的人似乎非司马光莫属。但作为一个严肃、传 统的儒家士大夫,司马光无论如何也不能提出如此革命的口号,尤其是“天变不足 惧” 一语,这既不符合司马光的思想世界②,也与他反对新法的风格颇不相符。在司马 光之前或已有人提出类似的主张(反面的“三不足”),而司马光只是看到并发挥了此 人的意思——司马光并非首创者。
在敬天畏天的宋代,“天变不足惧”的说法可谓大逆不道,更何况出现在熙宁三年
(1070年)初这个新旧党围绕变法剑拔弩张的关键时期。在此之前,韩琦等元老重臣接
连上书反对青苗法;司马光与吕惠卿为争夺经筵阵地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起初全 力支持新法的苏辙、程顾、张戳等士大夫,正因变法的具体措施与王安石争吵不休, 逐渐从变法派的阵营中分离出去。在这个敏感的时期,“三不足”像一颗即将被引爆的 炸弹,如果不能安全拆解,事情将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这是志在变法的宋神宗万万 不想看到的情景,因此他紧急召见了自己所倚重的参知政事王安石,并且不无紧张地 说:“此是何理?朝廷亦何尝有此? ”王安石冷静地分析了所谓的“三不足”说的内 涵,安抚了宋神宗的情绪。(这就是司马康在题注中所说的“时王介甫言于上,以为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不足恤”)
范景仁即范镇,司马光的挚友,二人曾约生前作传、死后作铭,关系非同一般。题注 中提到的司马光、范镇二人讨论策目的事可以从苏轼撰写的《司马文正公光忠清粹德 之碑》《范忠文镇墓志铭》、范镇所撰的《司马文正公光墓志铭》中得到印证(见于南 宋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六及中卷十八),信无可诬。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司马康所谓的“熙宁三年三月二十八日,时王介甫言于上, 以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不足恤’,故因策目,以此三事质于所试者” 一
这篇策目以“天地与人是否有关联” “祖宗之法该不该变革”“平民百姓的言论值不值 得珍视”三事为问,意在引导应试者思考并做出“王者考察天心而严畏之”“三代嗣王 未有不遵禹、汤、文、武之法,而能为政者” “与众同欲,则令无不行、功无不成”的 回答。精心设计,用心良苦,完全是一篇反面的“三不足”。正是反面的“三不足”出 现以后,王安石才顺水推舟,在三月二十八日与宋神宗的对话中揭示自己的“三不 足”。这件事在时间上的顺序是必须要澄清的。

论王安石变法革新中的民本思想

论王安石变法革新中的民本思想

削和压迫有个限度 , 不至于将大宋王朝推向覆亡的地步。
客观地 讲 , 正是王安 石看 到了这 一趋势 , 以才 冒死谏 所 君 。士大夫也认 准了要 治国非王 安石 莫属 。司马光 说 : 介 “ 甫 不起则已 , 起则太 平可 立致 , 民生成 被其泽 矣 ! _ 神宗 也 ”5 ]
认为王安石 “ 怀道 术 , 以泽 民。 心 可 ” 所 以 , 当时 天下之 “
义上体现了“ 。在君 臣关系上 ,臣下不可以犯上 , 义” “ 盖夫莫 大之义。 [3 在国家理财上 , 以义理天下之财 , ” ]3 32 “ 则转输之劳
逸不可以不均 , 用度之 多寡 不可以不通 , 贿之有 无不 可 以 货 不制 , 而轻重敛散 之权 不可 以无术 。 _3 - ”3 6 至狗彘 食人 食则 ]4 检之 , 有饿殍则发之 , 野 是所谓政事。所以理财 , 财乃所谓 理 义也。 [ 9 以, ”3 7 ]所 王安 石 认为 , 义 ” 人 君处 理君 民关 系 的 “ 乃 根本原则 。但人君是矛盾的主导方面 , 所以王安石告诫 人君 于 民一定要讲“ ” 义 。他说 :夫闵仁百姓而无夺其时 , “ 无侵其 财, 无耗其力 , 使其无 憾 于衣 食 , 而有 以养生 丧死 , 此礼 义廉 收稿 日期 :05—1 20 0—1 5
基于这一认识 , 王安石于《 上皇帝万言书》 中高声疾呼说:汉 “
之张角 , 三十六万 同 日而起 ”3 3 _ 1而亡汉 ,唐之黄 巢 , 行天 J “ 横 下” j 而灭唐 。“ 情患 苦”3 , [1 3 人 【3 岂可 不问?所 以王安石认 J 为 , 君应该 爱民 , 之于 民 ,爱 ” 人 君 “ 当及 于 四海 , 而忧 民之 所 忧 , 民之所乐。他说 : 夫一人 之情 , 乐 “ 千万人之 情是 也。人 君有高 台深池之安 , 必思吾 民得安其 居焉。况夫古 者宫室则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课件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课件

2.内容
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 借(钱或粮食)
A. 作用: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 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
B. 局限:强制借贷,利息较高, 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②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作用: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③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作用: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作用: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8
四、取士措施
1.目的:为变法培养、选拔人才
2.内容
经①义改考革科试举:制以度儒:废家除经明经典诸中科,的不文考诗句赋为,专题考,经义由和应时试务策论 者充围明绕法科此,文专考句律展令、开断议案等论,阐发义理. 策论考试: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论作为考 试②的整主顿太要学内:重容新,编要纂教求科考书,生成就绩一优异些者政不经治科问考可题直展接为开官。 论设述置,武学即、论医学证、某律学项等国专门家学政校策,培或养对专门策人的才。可行性与 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③举选改官制革度目改的革::贯选彻拔惟才一用些人的通原经则 致用的人才,为 变法服务武学。习武图
1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 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 第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 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2
一、起用王安石
1.王安石简介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3.王安石变法开始标志
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6

王安石变法为民让国家走向繁荣

王安石变法为民让国家走向繁荣

王安石变法为民让国家走向繁荣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变法运动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以“新法”为核心,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教育三个方面来探讨王安石变法为民让国家走向繁荣的重要性。

一、政治改革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他推行的新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

青苗法规定了农民的田赋和贷款制度,通过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免役法则取消了农民的义务劳役,使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农田的耕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同时也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收入和军事资源。

此外,王安石还推行了一系列的官员选拔制度改革,以确保政府的廉洁和高效。

他废除了世袭官职制度,引入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政府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透明。

这一改革不仅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也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了晋升的机会,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公平性。

二、经济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改革。

他推行的新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均输法”和“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规定了土地的平均分配制度,通过减少地主的土地占有量,增加农民的土地占有量,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方田均税法则规定了土地的统一税收制度,通过减轻地方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稳定的来源。

此外,王安石还推行了一系列的商业和工业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他鼓励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创业精神,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他还积极发展水利工程,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增加了农业的产量。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的实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③宋神宗的政治雄心及对变法的支持
宋神宗
二、变法的内容—— 核心内容:
富国强兵
1.理财(富国)措施



青 苗 法
募 役 法
农 田 水 利 法

均 输 法

方 田 均 税 法

市 易 法
二、变法的内容——
1、理财(富国)措施
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作用评价:
A. 积极: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 B. 最具争议: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
②免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A. 积极: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力政府收入 B. 最具争议: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积极: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④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
总评:(P38第3段) “……战斗力有了一定提高,”一定程度改变积弱局面,达到富中强兵作用.
二、变法的内容——
3、文教与选官制度改革
①改革(内容上)科举制度:废诗赋取士,注重能力的经义策论考试
经义考试:以儒家经典中的文句为题, ②选官制度改革:贯彻择优录用,惟才用人的原则, 克服恩荫弊病 由应试者围绕此文句展开议论,阐发 义理. 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就一些 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重视发展地方教育. 政治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 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 ——王安石 作用: 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王安石变法(2)

二、王安石变法(2)

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人。22岁中进士 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 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 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 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 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 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 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 其泽”。
——苏辙《城三集》
材料二:(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 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 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 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悉 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4
依据这材料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 原因。你认为变法失败还可能有哪些原因?
改革学校 制度
措施 富 国
目 的
解决财政危 机,改变积 贫局面
内 容
作 用
均输法、市易法、 利减轻农民负 青苗法、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方田 担、发展生产; 增加财政收入 均税法
Hale Waihona Puke 强 兵改变积弱局 将兵法、保甲 提高战斗力, 面,压民御 法、保马法、 节省财政开 外,巩固统 以富国强兵为核心 支 军器监 治秩序 统一思想; 培养变法实 用人才
方田均 税法
减轻农民赋税负担;增收;损地 主阶级利益
王安石理财“富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王安石经济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此特点 说明了什么问题? 指导思想:积极开源。(民不 加赋而国用饶。) 特点:运用税收、金融、货币 等政策杠杆,重视商品货币关系的 作用。 问题: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 活中活跃。(宋代商品经济较发 达。)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原因
1. 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 冗费)两积(积贫、积弱)、内 忧(农民起义、财匮)外患(辽 ——必要性 夏威胁、兵虚)的统治危机。 2. 庆历新政失败,统治危机依存并 加剧——紧迫性。 ——可能性 3. 宋神宗支持。

王安石变法家的改革尝试与思想

王安石变法家的改革尝试与思想

王安石变法家的改革尝试与思想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其改革尝试而被称为“变法家”。

王安石的变法尝试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和改革方法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背景与动机王安石在位时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种种问题,如土地兼并、财政困难、民众负担过重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国家重新恢复活力,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二、政治改革在政治方面,王安石提出了“新法”来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

他建议设立“三司”,即:“地方官制”、“农田水利司”和“均输司”。

“地方官制”改革旨在加强地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制度,提高地方行政效能;“农田水利司”改革通过修筑水利工程来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而“均输司”改革则是通过购买和储备粮食来调控市场,保证物价的稳定。

三、经济改革王安石的经济改革主要集中在财政和农田方面。

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他推行了“青苗法”和“免役法”。

青苗法规定,在税收上以田地的耕种面积和产量为基准进行计算,而不再以人头计税,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免役法则取消了农民的义务劳动,转而通过纳税来满足军粮和徭役的需求。

四、教育改革王安石意识到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生的重要性,因此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

他提倡实际教学和实用主义,注重培养人才的能力和技巧。

他也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倡寓教于乐,使教育更加普及。

五、思想与影响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

他尝试通过改革来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果。

尽管王安石的改革在当时受到了一些批评和反对,但他的改革尝试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一些政策和观点在后世的改革思想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王安石被称为“变法家”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改革尝试,更是因为他的改革思想和方法对于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经世致用的家王安石的新法与改革

经世致用的家王安石的新法与改革

经世致用的家王安石的新法与改革作为一位富有远见和改革精神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散文家,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所实行的新法和改革被誉为经世致用,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王安石的新法与改革,以及它们为中国社会带来的重要变革。

一、背景介绍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贫富悬殊严重,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

与此同时,辽金战争的频繁爆发使得朝廷财政困难重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上台后致力于改革国家政治、军事、财经等各个领域。

二、政治改革为了减轻大臣的负担,王安石取消了一些仪式和规定,简化了政府的程序。

他还实行了青苗法,规定每个村庄都要建立官办的捐税所,由国家直接征收农业税。

这一举措一方面降低了农民的税负,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国家对税收的控制,增加了财政收入。

三、军事改革为了强化朝廷对地方武装的控制,王安石创设保甲制度,将农民组织成由十户为一单位,由一人担任首领的甲队,用以维持地方治安和边防。

此外,他还加强了军备建设,改进了军队编制,并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将领,为北方边疆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财经改革王安石在财经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他实行了“青苗法”,对农业税进行了改革,并通过减免贷款、设立官办饭店等措施,扶持农民和商业。

同时,他推行“方田均税法”,减少了统治者和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并通过“农田水利法”来提高农田的耕作效率。

这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模式,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教育改革王安石注重教育改革,提出了“诸生得田法”,鼓励农民的子弟参与乡试考试,增加了社会上的流动性。

他还创建了白下书院,并聘请了程颢、程颐等儒家学者任教,推动了新学学派的兴起,对后来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社会影响王安石的新法和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议。

一方面,新法得到了一些知识分子和汉族地主的支持,他们认为新法有利于改善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繁荣;另一方面,新法也遭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质疑和抵制,他们主张恢复旧制度,并对新政策表示不满。

王安石变法的改革精神作文

王安石变法的改革精神作文

王安石变法的改革精神作文哇哦!大家快来听我说一个超级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王安石大叔的变法哦!你们知道变法是什么吗?就是改革,就像把房子重新装修一样,让它变得更好!首先,我们来说说王安石大叔是谁吧!他可是宋朝的一个官员,贼厉害的!有一天,他发现国家有好多问题,比如说有些人太有钱了,有些人又太穷了,这可不行哦!所以他决定要变法!有一次,王安石大叔和他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开始讨论变法的事情。

王安石大叔举起手来说:“大家听我说,我们要变法啦!我们要让那些太有钱的人交点税,再把钱分给那些太穷的人,这样大家就都能过得好一点了!”朋友们听了都点头说:“对呀对呀,太有道理了!”可是,有些人听到这个消息可不高兴了。

他们说:“王安石大叔,你这样不公平啊!我们为什么要给那些穷人交税?他们自己也应该努力嘛!”王安石大叔听了笑着说:“可是你们看,这些穷人家里都没有好吃的东西,有的小朋友甚至没法上学。

我们要帮助他们啊!”。

于是,王安石大叔又开始想了一个超级厉害的主意!他说:“我们要推行新法,让人们可以通过考试来做官,不再只是看他们的家庭背景!”大家听了都觉得这个主意太棒了,说不定以后他们也有机会当官呢!可是,变法的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一天,王安石大叔又遇到了很多阻碍。

有些人说他的新法太过激了,有些人说他只是想要权力。

但是,王安石大叔可不是那种轻言放弃的人!他告诉大家:“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让国家更强大,人民更幸福!”。

最后,经过了很多努力,王安石大叔的变法终于开始见效果了!国家变得更加繁荣了,穷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机会!王安石大叔也因为他的变法被后人们记住了,成为了一个传奇!所以,大家要记住哦,王安石大叔的变法,就是要勇敢去改变,哪怕路上会遇到困难,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好哦!。

王安石北宋变革的主要推动者

王安石北宋变革的主要推动者

王安石北宋变革的主要推动者北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场朝代历史上的改革运动,被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是这场变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他以其深厚的学问和政治理论,对北宋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体系。

本文将探讨王安石为北宋变革作出的重要贡献。

首先,王安石主张政治改革,提出了“新法”政策。

他认为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内政的改革。

王安石秉持“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思想,通过一系列针对官员贪污腐败、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进行了改革。

他推行了青苗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等一系列的农村土地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税收收入。

此外,他还推行了市易法、为民法等一系列的商业和民生政策,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可以说,王安石的政治改革为北宋的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其次,王安石在教育改革方面也有着重要贡献。

他提倡以经世致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主张实用主义教育。

在他的推动下,建立了著名的杨雄书院,通过严格的选拔和培养,培养了一批政治家、文化名人和学者,他们成为了北宋时期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王安石还提倡诗教风,提倡文化艺术的普及,使得文化繁荣的氛围充斥着整个北宋社会。

可以说,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为北宋的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王安石还在政治哲学和思想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制度、社会伦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

他主张通过政治制度的变革来解决社会问题,提出政府应该负责组织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为、提供公共服务的观点。

他强调政府应该关注人民的利益,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有序。

同时,他还提出了“用人不猛于势,而先务其职;得人不拘于朋,而权量其能”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政府应该以能力和职责为准则,对人才进行合理的选拔和管理。

这些政治理论和思想为后世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总的来说,王安石是北宋时期政治、经济、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王安石北宋家和改革家推行新法的倡导者

王安石北宋家和改革家推行新法的倡导者

王安石北宋家和改革家推行新法的倡导者北宋时期,王安石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措施,被誉为“王安石变法”,并成为北宋时期的家和改革家推行新法的倡导者。

本文将从王安石的背景介绍、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王安石在北宋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一、王安石的背景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是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王安石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士族家庭,但凭借过人的才智和品行,在政府部门中迅速崭露头角。

他先后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崇道县令、江宁府知府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

二、王安石主要的改革措施1. 新法的推行王安石推行的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是“新法”。

他通过整顿户籍制度,实行均田制,取消佃农缴纳过重的赋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此外,他还推行了农田水利、市易法、兴修水利、开办官办学校等一系列措施,致力于提高农民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 调整官员薪饷制度为了改善官员薪饷制度的不公问题,王安石推行了“青苗法”。

该法规定,官员的薪饷将与土地的平均产量挂钩,从而使官员的薪饷收入更加公平合理,同时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3. 加强军事力量为了增强北宋的军事实力,王安石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提出“募兵法”,取消了兵役家族传承制度,通过公开招募士兵来补充军队。

此外,他还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4. 教育事业的发展王安石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积极推行官办学校的设立,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此举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改革的影响1. 社会经济的发展王安石的改革措施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田水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

同时,他通过市易法的推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 政治风气的转变王安石改革的推行,使得政府更加注重公平公正,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使得政治风气转变为以实事求是、科学决策为主导。

王安石北宋的变法家改革的推动者

王安石北宋的变法家改革的推动者

王安石北宋的变法家改革的推动者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被誉为北宋时期变法家改革的推动者,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生于1021年,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期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智慧。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王安石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措施,被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目的是解决北宋时期面临的经济困境和社会问题。

北宋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妨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大量土地被地主垄断,农民陷入了贫困和苦难之中。

同时,北宋的经济体系也陷入了困境,物价上涨,税收难以满足国家开支。

王安石认为,必须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王安石推行了“青苗法”。

这项法案规定,农民必须按照一定比例交纳农业税,用以养活养马,提高农业生产力。

此举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但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从而让国家能够更好地进行军事建设。

其次,王安石推行了“均输法”。

这项法案要求地主将部分土地分配给佃农。

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土地的集中度,增加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率。

此举一方面有利于平衡土地所有权,减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此外,王安石还推行了一系列财政和军事改革措施。

他取消了私银、霸占市场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了国家对市场的监管。

他还推出了“保甲法”,通过建立村级组织来加强社会公共秩序,防止盗贼和不法分子的活动。

这些措施提高了国家的安全性和社会的稳定性,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尽管王安石变法在当时遭到了一些反对和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改革举措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策虽然没有完全解决北宋时期的问题,但至少为后来的改革开辟了道路。

他在经济、农业、税收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产生了影响,为后来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改革创新的北宋名宰相

王安石改革创新的北宋名宰相

王安石改革创新的北宋名宰相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名宰相。

他在位期间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被誉为“王安石变法”。

本文将对王安石改革创新的北宋名宰相进行探讨。

一、背景与上台1. 官场生涯与前期政绩王安石是北宋时期政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早年从政,先在平章政事的地位上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

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北宋政权的运作,并在民生改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广受人民称赞。

2. 改革理念与思想王安石对于国家治理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他深深觉得北宋时期的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应对当时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他的改革理念主要包括“革故鼎新”、“以新法制国”等。

二、政绩与改革措施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安石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念,认为只有个人修身齐家,国家治理才能够稳定。

他提倡廉政清正,主张廉洁政治。

他本人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官员廉政,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廉政体系。

2. 改革经济政策王安石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上。

他推行“青苗法”和“免役法”,以促进农田耕作和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他还改革了税收制度和货币政策,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3. 整顿军队与强化国防王安石认为,国家安全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对北宋的军队进行了整顿,提倡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他注重训练士兵的战斗力和纪律,提高了国家的防御能力。

4. 加强教育改革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王安石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大力发展书院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5. 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王安石的改革政策也为文化的繁荣与科技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他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文学、画画等艺术形式的繁荣。

同时,他还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和进步。

三、改革成果与问题1. 改革成果的显著效果王安石的改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这位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 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 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 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 的宰相,一个本来应该大 写的儒者.
课标: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 内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 外患:民族矛盾激化(辽宋西夏连年征战) 2、积贫积弱的局面: 原因:加强专制集权制度带来的弊端
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执行过程中,各 地保守派纷纷变着法儿 抵制新法。
新法一出台就遭到 司马光等大官僚贵族和 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变法失败的原因
这一招果然厉害…… 偏偏又碰上连年大旱, 保守派趁机大做文章。
变法失败的原因
虽遭到各方 的指责,但神宗 依然坚持变法。
两位太后也 跑来起哄。
神宗后迫于 压力罢免了王安 石,但他仍推行 新政直至去世。
思考:针对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导致了什么问题产生?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 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 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 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 这一状况的根源在那里?
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就必须选拔人才和改革 官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
内 容 作 用 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 改革科举 求考生联系实际。 发展了教育, 择优录用,克服 “恩荫” 使有真才实学 惟才用人 的新进之士取 的弊病。 代了反对改革 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免试 的旧官。 整顿太学 做官,开新学科,设学田。
材料B: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 1054)每年巨额的军费开支 项 收入总 支出总 军费开 所占 目 额 额 支 比例 收 入 钱 绢 帛 粮 草 368225 331706 994014 30% 41 30 7 874553 725564 742276 102 5 0 8 % 269435 304727 231702 80% 75 08 23 293961 292504 249804 80% 13(束)69 64

关于王安石变法原因

关于王安石变法原因

关于王安石变法原因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一次改革。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预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一次改革。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预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但由于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变法处于被批评的局面,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人物背景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其父王益做过几任州县长吏,王安石在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对宋朝的社会问题有一些感性认识。

庆历四年(1044年)进士第四名及第,其后在扬州、鄞县(今浙江宁波)、舒州(今安徽潜山)、常州等地任地方官。

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不仅使王安石深刻地认识到宋朝社会普遍性的贫困化,而且也使王安石认识到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

由此王安石进一步认识到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机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因此,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在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分析了宋朝内忧外患交织,财政日益困穷,风俗日益败坏的形势,提出了变更天下弊法及培养大批适应变法革新需要的人才的迫切性。

要求宋仁宗以汉、唐两代王朝的覆亡为前车之鉴,果断实行变法。

他还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思想。

这封言事书受到了一般官僚士大夫的称赞,却没有从最高统治集团中得到任何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三不足”原则【摘要】春秋末年,孔夫子给奴隶制唱挽歌时提出了著名的“三畏说”,即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否则即为“小人”。

一千五百年后,熙宁变法的总导演王安石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说”,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在“评法批儒”时代,“三不足”成为王安石作为法家代表的勋章,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在变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安石运用“三不足”之说猛烈攻击北宋的官绅豪强大地主阶级及其所奉行的传统政策,从而推动了变法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革新“三不足”原则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改革变法活动中,王安石变法因其规模大,时间长,史料丰富,影响深远,毁誉不一,历来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建国后,新中国史学界的基本观点,主张王安石变法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抑制了大地主的兼并行动,对广大农民实行让步政策,是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及其评价的问题,史学界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争论,迄今未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

对于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原则,历史学家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对变法本身的价值也是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主要就是对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原则做具体的阐述,略述其在变法革新过程中的进步作用。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由此开始了变法革新之路,而关于“三不足”之说也正是由此开始流传的,想必正是王安石本人在这时对“三不足”精神特别强调,这表明他在从事“造端宏大”的变法革新之前,就开始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了[1]。

王安石清醒地认识到要变法革新,即是要改变自宋建立以来所奉行的一些政策法令,必然要损害到官绅豪强特权阶层的既得权益,因而必定要得到他们的拼死反对[2]。

为此,于熙宁二年的春天,王安石对宋神宗说:“陛下方以道胜流俗,与战无异。

今稍自却,即坐为流俗所胜矣。

[3]”这几句话,虽是劝说宋神宗的,却表明了王安石勇敢直前,敢于斗争的态度与信念,而“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原则,就是王安石为迎接这场战斗而提出的,用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战斗原则。

在整个变法过程中,这三个原则对扫除思想障碍,打退守旧派人物的进攻起了很大的作用[4]。

关于“天变不足畏”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思想是继承战国时期的进步思想家荀况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加以强调之,而这并非是出于一时之激,早在嘉祐八年,王安石因母丧返回江宁,服除之后,他就撰写了一篇“天变不足畏”《〈洪范〉传》,驳斥了汉儒对“狂恒雨若”、“僭恒汤若”等词语的解释。

所以晃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为《〈洪范〉传》所作解题,即谓此文强调“天人不相干,虽有灾异不足畏”的观点[5]。

王安石把“天人感应”文论和《洪范》灾异之说彻底地予以否定了。

这就无怪乎鲜于绰在其《传信录》中说王安石“最不信《洪范》灾变之说”[6]。

朱熹在和学生谈话时,也说“荆公又却要一齐不消说感应”,认为灾异与政事“全不相关”了[7]。

事实证明,假若王安石没有“天变不足畏”这样一个坚强的精神支柱,他的变法从一开始就会有被扼杀的危险。

因为,变法之始,官绅豪强大地主阶层的代言人,顽固保守的官僚士大夫们,就会都拿“天变”来吓唬宋神宗,妄图以此阻止变法的进行[8]。

例如,当宰相富弼听到王安石有“灾异非人事所致”的议论时,立即说这是“奸臣”的“邪说”,并且说:“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去乱亡无几矣!”他还为此而专向宋神宗建议说:“方今诸处地动,灾变,宜且安静”[9]。

面对着保守派假借“天变”来破坏变法的谋划,王安石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天变不足畏”的观点加以阐明,把它用作反击政敌的锐利武器,使政敌的计谋终于破灭。

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始终坚持这一论点,随时解除其疑点。

他一则说:“天上的日月星辰阴阳之气,地上的山川丘陵万物之形,其变化规律都是可以通过钻研,根据数据而加以掌握的。

”(《临川文集》卷六六)再则说:“天地与人,了不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忘。

[10]”王安石凭“天变不足畏”一次又一次把守旧派的恶意叫嚣镇压下去。

关于“祖宗不足法”王安石在嘉祐四年写给仁宗的《言事表》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当时的“法度”要大作一番“改易变革”,以适合于当前“所遭之变”和“所遇之势”。

在他于熙宁元年与宋神宗初次见面后所写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对宋朝建国以来所施行的有关财政、经济、军事、教育、选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几乎全都采取了否定态度,在列举了种种弊端之后加以总结说:“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11],不然的话,早就会发生大乱子了。

可见非变法革新不可。

既然要变法革新,当然就不存在奉守和取法的问题了。

在保守派那些人看来,王安石的这种观点和思想当然是大逆不道,是不可容忍的。

为维护其本阶层的既得权益,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对王安石变更祖宗之法进行攻击。

司马光早在嘉祐六年(1061)曾向宋仁宗奏进《五规》,其中的《惜时篇》就说道:“夫继体之君,谨守祖宗之成法,苟不隳之以逸欲,败之以馋谄,则世世相承,无有穷期。

”(《司马温公集》卷一八)到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更利用向神宗讲述西汉史事的机会,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议论。

司马光一方面歪曲汉初萧何、曹参相继为丞相所执行的政策,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变也”的议论;另一方面又写信给王安石指责他“尽变更祖宗旧法”。

御史刘挚则在奏章中说王安石罪之大者,在于“国家百年之成法则刬除废革,存者无几。

[12]”这些言论在变法的过程中虽起了一些阻扰作用,但他们想借此把新法推翻的谋划却未能得逞。

“祖宗不足法”的现实政治意义,在于反对北宋王朝建立以来所奉行的传统政策,在于要对官绅豪强大地主阶层享有的特权给予一定程度的制裁,而从其思想路线来说,则是对守旧派的“法祖”思想的否定。

关于“人言不足恤”王安石的“三不足”战斗口号中的“人言不足恤”一句,在当时人的记载当中,也有写作“流俗之言不足恤”的。

例如,见于司马光文章中的,就是这样。

这两个词的换用,反映出王安石所认为“不足恤”的“人言”,并不是指朝野上下的所有人的言谈议论而言,而是专指那些流俗之见、流俗人的言论说的[13]。

王安石所认为“不足恤”的“人言”,只是那些顽固地站在官绅豪强大地主的立场上,坚决反对变法的那些腐儒俗儒们的言论,对于他们以外的人们的言论,王安石不但尊重,而且是积极访求的。

例如:在制定和推行免役法的过程中,王安石向宋神宗陈述说:“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具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著为令[14]。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之一是要使地主阶级的中下层和富裕农民们免于遭受豪强并兼并之家的吞食而致倾家荡产,并使地主经济能保持正常的发展,他深刻地知道,这样的变革所宽优者皆村乡朴蠢不能自达之穷氓,所载取者乃仕宦、并兼、能致人语之豪户[15]。

既然如此,则在每一种新法触犯到“豪户”们的某种特殊权益等,作为他们这一阶级的代言人的官绅士大夫们,必然要反抗。

正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所说的:“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如其如此也。

”唯其是“前知其如此”,所以就在变法之前定出了“人言不足恤”的原则,用以排除那些来自旧派人物的议论的干扰。

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遂非”、“执拗”,南宋朱熹指责王安石“违众自用”、“足己自圣”,显然都是恶意诬蔑,对于流俗之人这些议论,王安石的所谓“不足恤”,实即要从战略上予以藐视,所以尽管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给他,用孔孟之道对他的变法进行攻击,而王安石只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给他,用犀利的语言,扼要而精辟地驳斥了这封来信,斩钉截铁地表示了要把新法推行到底的决心[16]。

王安石对自己所主持的这次变法革新运动的前途,对其必能适应于当前的“所遭之变”和“所遇之势”是充满了信心的。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17]”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尽管在他当政时,没有得到较大的程度的实现,但它毕竟是发扬了我国思想家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我国的思想史上增添了一笔具有永恒光辉和现实意义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1]邓广铭,宋史十讲,[K],北京:中华书局,2008,12(2009,3重印),64页[2]邓广铭,宋史十讲,[K],北京:中华书局,2008,12(2009,3重印),64页[3]《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六《青苗法(上)》[4]邓广铭,宋史十讲,[K],北京:中华书局,2008,12(2009,3重印),64–65页[5]邓广铭,宋史十讲,[K],北京:中华书局,2008,12(2009,3重印),103页[6]《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二七一,熙宁八年十二月丑记事转引。

[7]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九《尚书》(二)洪范》[8]邓广铭,宋史十讲,[K],北京:中华书局,2008,12(2009,3重印),104页[9]陈均《九朝编年备要》熙宁年二月。

[10]《司马温公文集》卷七二《学士院试李清臣等策目》。

[11]邓小南,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以北宋时期为中心,国学研究,第七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50页[1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五,熙宁四年七月丁酉记事。

[13]邓广铭,宋史十讲,[K],北京:中华书局,2008,12(2009,3重印),110页[14]《续资治通鉴长偏》卷二二四,熙宁四上三月戉午记事。

[15]《长编》卷二二七,熙宁四年十月壬子条[16]邓广铭,宋史十讲,[K],北京:中华书局,2008,12(2009,3重印),113页[17]陈苏绅,张帆编,中国古代史读本(下册),[K],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0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