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熊飞与诱思探究教学

合集下载

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背景】张熊飞,1938年生,陕西礼泉人。

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达27年。

1987年调回陕西师大任教后,张熊飞开始专门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立“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于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至今,“诱思探究教学”已被推广到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0多所学校的许多学科教学当中。

【综述】本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上着力研究,开展实验。

经过不断发展,他们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并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1 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

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

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

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

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诱思探究教学法\在哲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齐河一中李霞高二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哲学课本,对什么是哲学很难准确地了解。

很难从已习惯了的具体科学思维上升到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哲学教学中积极运用\诱思探究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为先导来积极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高度概括能力、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我就这一方法在高二哲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做一下介绍。

一、什么是\诱思探究教学法\\诱思探究教学法\是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等人十余年潜心研究的一项教育科研成果,该项研究在教学的目标、思想、模式、方法等方面突出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系统的教学理论,即:诱导思维,探索研究。

它比较系统地体现了现代教学改革的三大基本问题:主体论、动力论、过程论,使学生在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过程中,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既有丰富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一代新人。

.二、\诱思探究教学法\在高二哲学上册中的具体运用。

1、激发兴趣学生认为哲学是枯燥的、空洞的、高深而极难理解的,因而他们不喜欢学习这一科,甚至懒于学习它、讨厌它,这就给我们教师以极大的挑战。

针对以上现实情况,首先,要解决学生对哲学作用的认识问题。

在第一节课上我给他们讲了许多哲学家的趣事及许多哲学家对社会所作的巨大贡献,让学生们在欢笑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哲学的重要性。

其次,我趁热打铁再给他们分析哲学与其他具体学科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指导。

比如:2003年语文高考作文:从认知的角度来思考亲属关系,给的题目是《智子疑邻》。

许多同学由于没有学好哲学,不能正确分析这一问题,所以虽然用了较多笔墨但得分极少。

其实如果用哲学知识分析这一问题很简单:就是主观条件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影响: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使人们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错误的思想意识会使人们错误地反映客观事物。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使他们对哲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动力,端正了学习目的,为以后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诱思探究理论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诱思探究理论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诱思探究理论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者:李新军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42期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运用诱思探究理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本文对诱思探究理论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诱思探究理论应用引言在国家“十五”课题中张熊飞提出了“诱思探究教学论”,明确指出: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再单单是让学生知道公式、定理,而是要努力将公式、定理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相联系,让学生多角度、立体化、生动化了解公式、定理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念。

诱思式教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老师应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意识。

为此,教师要会从教学内容中找出恰当的诱思点,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诱思探究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所作的探讨。

1.诱思探究理论概念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可以说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新兴起的一门教育模式,而这个模式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诱思探究理论教学方式可以说完全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同时也是很先进的教育模式。

张雄飞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主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七动”,即动手做、动耳听、动嘴说、动眼看、动口议、动脑思、动情读。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究,全身心投入。

而作者认为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以学科教学论的两个基本问题作为逻辑出发点,即“通过学习怎样培育人”和“通过学习培育什么样的人”,再依据教与学的矛盾提出教学的职能观、教学机制观和教学的价值观,从而筛选出教学活动中“教学”“心理”“发展”的三个基本范畴。

其主要精神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使学生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诱思探究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三个转变、五个要让”也好,诱思探究教学思想也好,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放学生的身心。

“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
张熊飞教授作“诱思探究”教学方法指 导
3013年11月14日
景谷一中
一、作现状分析及介绍“诱思探究教学法”:
师师生Fra bibliotek生生







记忆水平(注入式) 单向灌输式:满堂灌 特征:死读书、读 死书、读书 死、书呆子。

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被动式) 鹦鹉学舌 理解水平 双向谈话式:满堂教 特征:鹦鹉学舌,配合教师, 生 教会知识,被动接受; 考试机器,高分低能。
(二)内容:总体结构有分三大部分。
1、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2、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3、迁移应用,加深理解。(课后作业设计在该模块中)
这种模式 :
对教师的要求:不当讲解员,要当引路人。 对学生的要求:教师不过引路人,要学全靠自用心。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二、 课件的设计要求和制作方法:
(一)设计要求:
1、不使用背景、艺术字、边框、动画。 2、每个内容开头空两格。 3、顺序符合:一、(一)、1、(1)、①,按这种模式依次往下。 4、字体颜色:只用三种颜色,红色、黑色、深蓝色。 5、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求: ①大标题是什么,如:复习旧知,奠定基础;深入探究,突破难点;迁移应用,加 深理解等。(字体颜色:黑色或红色) ②学什么,可直接说明要让学生做××页的第×题。(字体颜色:黑色) ③怎么做,如: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进行交流展示等。这个环节要求 教师对学困生怎么学也设计进去,如:可以看课本或问同桌,不知道对或错的写在作业 本上。 ④出示答案,这个环节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改错。(答案用红色)

生 师
思维水平(主动式) 多向交流式:
第一种模式称为满堂灌,第二种模式称为满堂教,第三种模式称为满堂学。

“诱思探究教学法”与我的教学

“诱思探究教学法”与我的教学

026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4年第5期理论探索2012年、2013年我校两次邀请张熊飞教授到我校进行“诱思探究教学法”的讲解与培训,并亲临课堂进行指导。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理论的不足,于是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着逐步地探究、改进,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根据教学的客观规律形成的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

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完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经过两年的严格的锻炼,我对诱思探究产生了一些看法和深刻的体会,下面谈谈我对诱思探究的感受。

一、实行诱思探究的必要性如今的家庭,独生子女较多,许多的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多数懒散,不求进取,缺少吃苦精神,导致学到的知识点不能连贯,当然理解知识的能力也就有限。

科技的发展给学生的冲击力很大,网络带给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学习。

不少学生沉迷网络而无法自拔。

这样的状况,就需要教师用幽默风趣的课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我在教学中实行诱思探究法的收获在12年的教学中,由最初的灌鸭式教学慢慢发展为教师的问与答,逐步过渡到对学生的引导。

但一直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

直到张教授亲临我校的指导,我学到了很多,把他的教学理念与我的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以修改、完善,但不死套张教授的理念,遵照旨意,不照搬模式,灵活应用,使我所带的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012年我第一年带二类竞赛班1206班,高一一年的大小共八次考试中,平行的三个班中,除了一次额外,1206班都是第一名。

高二分科,1206班由于班主任的原因,成了文“诱思探究教学法”与我的教学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奋斗中学 张淑琴科班。

诱思探究教学中物理情景的创设

诱思探究教学中物理情景的创设
的需 要 。
教学是有 目的性 的行 为 , 学的 目的只有通 过 教
小 。不少同学凭 想象认 为胜方对绳 的拉力大 。如果 教师采用 注入式 教学 , 仅仅从理 论上分 析双方 拉绳 子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大小应该相等 , 并 不能让学生信服。不妨巧 妙地创设 一个情 境 : 教师 拿出事 先准备好 的带轮 子的滑板 和绳子 , 让站 在滑 板上力气最大的男生与站 在地上力气最小 的女生进 行拔河 比赛 , 结果男生大败 , 室内一片沸腾 。这一 教 情境的创设 , 活跃 了课堂气氛 , 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热 情, 形成 了一种努力探 究 的心理 。此 时引导学 生讨 论分析 , 既然拉力相等 , 为何 出现胜负呢?通过这一 教学情境的创设 , 使学生获得探究的满足与乐趣 , 从 而 激 发 了学 生 学 习 的 动机 。
( ) 设 教 学 情 境 , 发 思 维 的批 评 性 三 创 激 物理知识除 了要 正面理解 外 , 还应作 一些 反面 文章 , 既针对学生理解 中常出现的错误 进行设 问, 让 学 生从 正确 、 误 的 对 比中 辨 别 是 非 , 收 到 更 好 的 错 能 效果。这种创设 的评错 情境 , 由于给 出的结论 和学 生的思维发生 冲突 , 学生 寻找错误 原 因的动机 非常 强烈 , 一旦错误被揭穿 , 必定会 留下深刻 的印象 。 如电功 和电热 的公 式 , 学生 在初 中已经初 步学 过, 在高 中学习电功和电热时 , 笔者首先在课堂上布
诱 思 探 究 教 学 中物 理 情 景 的创 设
■ 赵 有辉
学 习者本身的参与 、 内化 、 吸收才能实现 。教学的这 本质属性决定 了学生 学活 动 中去成 为教 学成 败 的关 键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为学 生创设 探究情 境 , 学 将 生带入情境 , 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 习的动机 , 使学 生主动地投人到教学活 动中来 , 轻松愉悦 地接受 知

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背景】张熊飞,1938年生,陕西礼泉人。

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达27年。

1987年调回陕西师大任教后,张熊飞开始专门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立“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于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至今,“诱思探究教学”已被推广到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0多所学校的许多学科教学当中。

【综述】本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上着力研究,开展实验。

经过不断发展,他们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并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1 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

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

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

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

例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诱思方式的设计和运用

例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诱思方式的设计和运用

例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诱思方式的设计和运用诱思探究教学法是由陕西师大教授张熊飞提出的,其核心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思促发展”。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循循善诱,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探究知识,并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获得全面发展。

有道是:“善思则得,善诱则通。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诱思点,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实现其“探知者”的主体地位。

一、寓以典故,借以诱思一般来说典故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我们有的教师运用典故,只重在论证知识原理,而不是用来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究新知,这样就起不到诱思的作用。

要想寓典故以诱思,典故的运用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典故一定要贴切教材内容,且要通俗易懂,活泼有趣,切忌晦涩难以理解。

如果选取的典故不贴切,离要说明的问题较远或根本不能说明问题,不仅不能诱导学生朝既定目标思考,反而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一步一步诱导学生朝既定学习目标思考和探究,设置的问题切忌过于笼统,也不能过深,否则也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灵感,产生不了“诱思”交融的氛围。

第三,典故述说要生动,教师本人在课前要对典故有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善诱”,而“善诱则通”,从而实现“诱思交融”。

二、透视社会热点,以诱达思所谓“热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关注、议论较多的问题。

处在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尤其是开始对天下事较关心的高中学生,对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是比较敏感和感兴趣的。

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巧设社会热点,不仅是政治课教学的要求,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

但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借社会热点诱发学生思维和探究,必须要注意以下事项:第一,社会热点的选材要贴切,要典型,要具有诱惑力。

第二,教师在课前要对选取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要有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切忌不加琢磨就搬进课堂。

第三,一定要内含问题,且问题的设置要科学,要合理,要有层次性,要有针对性,要面向全体学生。

推行“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推行“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推行“诱思探究”教学模式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诱思探究过程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创设情境、注重体验、强调思维、重视探索、加强反馈、促进目标达成,用张熊飞教授的话讲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始终坚持:自学创情境,始终含情意;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探索得事实,研究活本质;三维促发展,反馈终达标。

学生要在教师的诱导下积极地创设情境,激发、调动自己的情意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关键词】诱思探究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兴趣“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由陕西师范大学的张熊飞教授首先提出,并在多所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充实、完善,最终由陕西省推广到全国的一项大面积提高教育素质的科研成果。

张熊飞教授解释“诱思探究”时说:“诱,是指教师的循循善诱;思,是指学生独立思考;探即探索,以观察为主要方式;究,即研究,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特征。

”我的理解是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诱导为主要手段,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主动的接受知识。

在贯穿三个基本要素的前提下,最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我们今天倡导的新的地理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这是实施地理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非常适用于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应用。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其所涵盖的内容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而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总结出这些地理现象的规律,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诱思探究过程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创设情境、注重体验、强调思维、重视探索、加强反馈、促进目标达成,用张熊飞教授的话讲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始终坚持:自学创情境,始终含情意;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探索得事实,研究活本质;三维促发展,反馈终达标。

“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应用

“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应用
的 缺 陷 , 响社 会 主 义事 业 的发 展 。 影 l正确 认 识 三 维教 学 目标 、 新 的课程改革提 出了“ 知识 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与价值观” 三 维教学 目标 。我们理解 : 其第一维度实质就是“ 知识 ”第三维度实质就 , 是“ 品德 ”我们所说 的“ , 品德” 包括政 治品质 、 , 思想品质 、 道德品质和科 学品质, 因而包含了“ 情感与价值观” 。而第二维度, 过程与方法” 其 即“ , 实并 不是“ 目标” 而是达到最终 目标 的途径 : , 我们查 阅了各学科的课 程 标准 , 该维度的具体内容均包含着发展各种“ 能力”亦 即通过 “ 程与 , 过 方法” 培养各种能力 。 因而 , 第二维度实质上是指“ 能力” 同时, 过程 , 把“ 与方法” 列为 目标 , 有人在具体的实践过程 中却片面的提 出一些似是而 非的论断 , 诸如 :现在是知识爆炸 时代 , “ 知识更新 的周期越来越短。能 力比知识更重要 。 知识学不学没关系 , 主要是培养能力。 于是在批判过 ” 去“ 重结果 , 轻过程” 忽视培养能力的蔽端时, , 又提 出了“ 重过程 , 轻结

学生 , 而是获得多方 面需要的学 生。只有把以上三个层次综合起来, 横 看是全体学生 , 纵看是多代学生 , 内核看是获得多方 面需要 的学生 , 从 这才叫“ 以人为本” 。如此看来 , 真正实现 了“ 以人为本 ”也就保证了学 ,
生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 “ 体 ” “ 代 ” “ 全 、多 、多方 面需 要 ” 的学 生 的可 持 续发展。
人。
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首先铸造好这个教育之魂 。其 中, 课堂 教学是素质教育 的主阵地 , 在主阵地上始终要立魂树标 , 以实现“ 掌握

诱导中求知识,中得发展论文

诱导中求知识,中得发展论文

诱导中求知识,探究中得发展一、诱思探究教学法(一)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诱思探究法教学理论是由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教授张熊飞创立的,它包含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三维教学目标论;主张“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它系统论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创造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在切身体验与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完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二)诱思探究教学法教学的基本思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深入地实施诱思探究教学法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特以《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课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二、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基本方法与步骤1. 创设问题情境,以情激情函数章节的教学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都是抽象与复杂的,容易觉得枯燥乏味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用生活实例或小故事将两变量的关系具体化,如在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时,本人设计了情境1:米粒棋盘的故事:古印度国的一个老人,给他的孩子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在64格棋盘上放满米粒,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以后每一格米粒的个数都是前一格的2倍,问第64格上放了多少颗米粒?若设格数为x,米粒数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式是怎样的?情境2:将一纸条第一次截去它的一半,第二次截去剩余部分的一半,第三次截去第二次剩余部分的一半,依次下去,问剩下的纸条长度y与截的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假设原来长度为1个单位)?这样就巧妙地调动起学生的胃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使指数函数的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2.全身活动,心灵体验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主要包括:积极探索,认真观察;精心研究,活跃思维;广泛应用,加强迁移三个要素的相辅相成.实质上是把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单向信息传输,变为学生主体全身心投入的多边信息交流与多向思维撞击;既增大了信息量,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信息的转化率,从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因此这一环节诱导学生探究思考的问题设置非常重要;针对情境中学生回答的两个解析式我设置了以下问题,诱导问题1:“这两种形式的函数有何共同特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很快归纳出了指数函数的概念.诱导问题2:“我们遇到的底数a有什么范围吗?为什么规定a>0且a≠1,你能举例说明吗?”这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思考,最后通过举反例加以验证,得出答案,使学生在自我探究中认识与理解概念;接下来通过应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的掌握,这样第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就结束了.第二个知识点: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设置诱导问题:“我们研究函数最直观的是函数的什么呢?怎么绘制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我们可以归纳出函数的哪些性质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动手画指数函数的简图,通过观察多媒体放映加以验证,接着观察函数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也是通过层层设问诱思,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做”知道了指数函数的大致图像,通过“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图像特征与性质,“动脑思”“动手做”中进一步完成对知识点的迁移.我们的教学正是要使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动起来;只有学生真正学了,自身才能发展.3.及时反馈,促进同化这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巩固应用环节,也是检验本节的教学成果的环节.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例题及练习题,这一环节要注意习题的基础性,典型性及层次性,做到使每一名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一定的任务.因此我在这一环节中设置了三道例题:习题1考察指数函数的定义;习题2是指数函数的单调性的简单应用(比大小);习题3则是2的变式,增强了一定的灵活性与复杂性,从而使不同坡度的学生均有所得.三、实践反思1.诱思探究教学法下的教学设计既不是教师单一的施教方案,也不是教师的一步步“教”的逻辑安排,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学习心理和思维规律一步步展开的学习活动设计蓝图.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总是遭遇一些困境,因此该教学方法对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综合性的专业、学科知识.2.基于这种教学方法,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程;那么学生自身的知识素养与能力也会对诱导探究教学法理论下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重点班与体育特长班的教学中,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效果.因此诱思问题的设置也应以学情为出发点,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其主体性.3.一堂课的教学中可能会有多个知识点,由此可能产生多个诱思点,如何结合问题情境设疑质问,又如何诱思得不深不浅,恰到好处,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与拓宽知识面.。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由陕西师范大学的张熊飞教授首先提出,并在多所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充实、完善,最终由陕西省推广到全国的一项大面积提高教育素质的科研成果。

张熊飞教授解释“诱思探究”时说:“诱,是指教师的循循善诱;思,是指学生独立思考;探,即探索,以观察为主要方式;究,即研究,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特征。

诱思探究教学的思想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它强调教师“教”的教过程,应该是“诱导”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思考、探索”的过程。

作为地理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大胆突破“以讲为主”或“精讲多练”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时间、空间、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

面对新课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诱思探究的精神,大力挖掘探究问题,提供探究素材,给出探究的时间,整理探究的结论,让诱思探究精神在地理教学中闪光!下面谈谈我在地理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思考:一、挖掘探究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方向。

课前准备好了问题就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所以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挖掘适合探究的问题。

这是以前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地方。

以前备课往往想的是这一节怎么讲,讲什么,讲多深,在什么地方穿插练习等。

就是安排自学问题也多是把内容疏理一下,给学生一个阅读提示。

现在要让探究精神活跃起来,就一定要精心准备探究问题了。

一个好的探究问题,往往能够贯通思维,划难为易,对整节、整章的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利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日本时,我选择了“日本经济发达原因”这个重要问题,对其进行了四个层面的探究:一探日本自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二探日本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三探日本为什么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四探日本为什么大量在其它国家建立生产与销售基地。

“诱思探究”式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诱思探究”式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诱思探究”式教学的体会与思考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梦想,刚刚毕业的我带着一腔热情踏上了神圣的讲台。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与快乐。

我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力争做一名学生喜欢,成绩突出的教师。

新课程标准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要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数学的方式,学会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向“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呢?2010年,国家“十五”课题“诱思探究教学论”总课题组组长、陕西师大教授张熊飞教授莅临我校,进行了为期2天的讲学。

在这期间,张教授向我校全体教师传授了“诱思探究教学论”的理论和经验,“诱思探究教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和操作体系,它以中国传统的启发教学思想为基础,吸收和借鉴现代教学理论的精华,积累了该课题主持人数十年理论探索和广大教研员教改之经验,科学地揭示了教学活动的一般原则。

并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构建了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完全有利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不论从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手段,都顺应新世纪的教育要求。

张教授的讲学,使我对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有所了解。

并通过两次诱思探究过关课的锻炼,使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诱思探究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我还加入了诱思探究课题组,成了实验教师,我不断学习诱思探究教学论并将之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实践中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我的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学成绩也大幅度的提高,使自己不断的成长起来。

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诱思探究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一、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内涵“诱”者,循循善诱,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思”者,独立思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谓“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

教学过程要经历“探索”、“研究”、和“应用”三个层次,并贯穿着“情感——情意”和“反馈——同化”两个要素,并实现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三维目标,这就决定了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诱思教学思想,它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作用。

诱思探究理论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诱思探究理论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诱思探究理论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运用诱思探究理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本文对诱思探究理论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诱思探究理论应用引言在国家“十五”课题中张熊飞提出了“诱思探究教学论”,明确指出: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再单单是让学生知道公式、定理,而是要努力将公式、定理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相联系,让学生多角度、立体化、生动化了解公式、定理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念。

诱思式教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老师应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意识。

为此,教师要会从教学内容中找出恰当的诱思点,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诱思探究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所作的探讨。

1.诱思探究理论概念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可以说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新兴起的一门教育模式,而这个模式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诱思探究理论教学方式可以说完全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同时也是很先进的教育模式。

张雄飞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主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七动”,即动手做、动耳听、动嘴说、动眼看、动口议、动脑思、动情读。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究,全身心投入。

而作者认为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以学科教学论的两个基本问题作为逻辑出发点,即“通过学习怎样培育人”和“通过学习培育什么样的人”,再依据教与学的矛盾提出教学的职能观、教学机制观和教学的价值观,从而筛选出教学活动中“教学”“心理”“发展”的三个基本范畴。

其主要精神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使学生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诱思探究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三个转变、五个要让”也好,诱思探究教学思想也好,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放学生的身心。

推广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推广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推广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第一篇:推广诱思探究教学模式推广诱思探究教学模式“诱思探究教学”是张熊飞教授经过十八年潜心研究,并组织实验,在与实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充实、完善,由省教科所倡导,并向省教委推荐,省教委决定在全省中学广泛推广,并由省教科所具体组织推广的一项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成果。

顾名思义,“诱思”的“诱”,是指教师循循善诱,很好发挥其主导作用。

“思”,是指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体现其主体作用。

“探究”是教学过程、模式和方法。

“探”,即探索,以观察为主要方式。

“究”,即研究,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特征。

诱思探究教学思想是正确的,教学思路是明晰的,教学目的是明确的。

这的确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落实“两全”、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的中心任务,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这就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学:一要坚持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二要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作指导,在基础教育阶段教会学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上。

这样,学生就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补充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这就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三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张熊飞老师所研究、实验并取得成功的“诱思探究教学”,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而提出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探索。

目前,中小学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工作者、教师创造了许多新鲜、有效的经验,总结出许多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对这些经验、教育方法怎么看?是优,是劣?能不能推广?必须用素质教育总目标来衡量。

具体讲就是看它是不是符合素质教育的三个要素:其一,看其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充分条件和机会,使每个学生“学会”、“会学”;其二,看其是否能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打下更厚实的基础;其三,看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自主的发展。

诱思探究教学论心得体会

诱思探究教学论心得体会

诱思探究教学论心得体会诱思探究教学论心得体会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诱思探究教学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以理论上的完善性,应用上的可操作性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架设起一座切实可行的桥梁。

我校成为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论”的骨干实验基地,我有幸成为第一批骨干实验教师。

认真学习,仔细体会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论”之后,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诸多问题似乎一下子都有了答案。

虽然,这答案还不甚明了,但仍有“开窍通关”之感。

现将学习心得罗列如下,以供参考:“诱”为基础教的作用在于——“诱”。

“诱思探究教学论”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并不排斥教师的地位。

相反,更加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诱”。

施教之功,贵在诱导。

“诱”虽是外因,但外因是催化剂,是酶,是点燃“思”的.火花。

因此,变教为诱,是诱思探究教学的精髓,也是我们教师制定各种教学策略的前提。

教师的追求在于——“善诱”。

善诱则通,善诱则达。

“善诱”就是要在实践中找到某节课,某一教学内容的诱思点。

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而目张。

“善诱”就是要找到校正思维的方法,导正思维的航标。

做到诱使之生疑,导使之释疑。

“思”为根本学的根本在于——“思”。

仅仅有教师的“诱”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陶行知提出对学生的“六大解放”,核心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张熊飞提出学生的“七动”,核心是“动脑思”。

都表明教学的内因是学生的“思”。

因此,学生的“学”是教学的根本,“思”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

要让学生“思”,实践中就要改变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模式,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撞击上来。

通俗地说就是让全体学生,全部过程都在积极思考,而不是仅仅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是全体师生互动,而不是教师和个别学生的活动。

诱思探究课堂的物理教学

诱思探究课堂的物理教学

浅谈诱思探究课堂的物理教学摘要: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仍然沿用着300多年来的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学科课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谁抓住了课堂学科课程教学,谁就掌握了素质教育的主动权,谁就奏响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嘹亮凯歌。

”而张熊飞教授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是引路人,导师,导演,导游。

通过各种方式诱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创新人才。

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以未来发展的眼光并结合自身教学,阐述了物理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校活动的时间大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因此,只有抓住课堂教学,才能掌握素质教育的主动权,进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

那么如何抓住和抓好课堂教学,成了摆在我们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于是大家总认为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按照学校规定的进度……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即可,而未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个主体作用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学的任务是否真正落实,对待教师辛辛苦苦地备出的每一节课,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能主动地去学。

但是目前各学校仍然存在着教师苦苦地教,学生被牵着鼻子苦苦地学。

试想一下,长此下去,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学习怎么能不厌倦呢!学生的思维也会因此而被禁锢,这样培养出来的是一批什么样的人才呢!所以在教改一线几十年的张熊飞教授面对目前教学中师生的苦与累,大胆提出教学要“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育人育才”的现代启发教学,教学的思想是“我要学,不是要我学”,即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的学,是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苦苦逼迫学生去学。

张熊飞教授的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1]。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才是真正优良的课堂教学。

诱思教学--引论

诱思教学--引论

诱思探究教学三个基本问题---之三
3、诱思探究教学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课程改革提出了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 探究”基本理念,《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则将其理论化、系统化、实践化。
那么,如何具体地理解这三个问题,特别是 提出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请大家先安心看 一段录像,大约需要57分钟时间。


论体系
历来的很多课堂教学改革,之所以常常昙花一现、无果而 终,就是缺乏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的理论指导。诱思探究教学 则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课程的理论体系(续)
第一章:从教学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定位出发,认识了教学系统的科 学发展观,乃是以学生个性地全面和谐发展为本,并将其具体化为 开展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即 “教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论”;
诱思探究教学三个基本问题---之一
1、诱思探究教学课程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 历来的很多教学改革往往都是在研究“怎么教?” 诱思探究教学从1981年起步,就在不断与时俱进 的研究:怎样把“满堂灌”、“满堂教”转化为“ 满堂学” 教学是科学,科学的精髓在于求真; 教学是伦理,伦理的灵魂在于求善;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求美。
第二章:运用我国优秀的和谐文化,认识了“教学职能观•诱思教 学和谐论”,以四大教学规律奠定了教学系统的基础理论; 第三章:融合教学的四个子机制,以“教学过程观•探究学习方式 论”,认识了教学过程的运行机制;
第四章:揭示了“教学技能观•认知教学设计论”,归纳出实现上 述理论的具体操作规范,总结出了撰写教学设计的规律。
本课程最显著的特色
其三,实践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定位于应用理论研究,就 是说,她来源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实践,使 “理论”和“应用”和谐地统一起来。 诱思探究教学实验研究的过程,始终坚持“实践丰 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 往复”的螺旋式环形上升的科研路线,在不断的失 败与成功的酸甜苦辣咸中,走出了一条令人欣慰的 新路。这就决定了,学习本课程必须坚持理论紧密 联系实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熊飞与诱思探究教学
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1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 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0 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 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 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1981 年9月至1987 年8 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

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

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

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
导作用。

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

学习老一辈的教学经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体验到知识、能力、品行间的和谐关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论”的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1987 年9 月至1990 年8 月),实验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实验,目的在于摸索教学的规律性。

张熊飞把前阶段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在4 个学校的10 个自然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有计划的实验,使教学的规律性逐渐明朗化,开始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关系及其实现途径。

同时,他还总结了前30 年进行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归纳出了某些教学规律,这成为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雏形。

为了改变当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张熊飞将实验标准确定为:第一,质量标准,即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第二,效率标准,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把后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同时,明确了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是:其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既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的学者型教师。

此阶段所形成的初步理论虽然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某些特征
和规律,但还是片断式的、互不联系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结构。

第三阶段(1990 年9月至2019 年8 月),筛选深化阶段。

主要特征是筛选,目的在于构建学科教学论的演绎结构。

在此阶段,原国家教委将诱思探究教学向其他学科推广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开阔了改革的思路。

张熊飞一方面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促进了一批实验基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一批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教学理论演绎结构,于1993 年出版了《诱思探究教学导论》。

其中,在阐述“三维教学目标论”时,明确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并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理论界定:
“大面积”指全体学生,“提高”不是绝对的优秀标准,而是培优促差、在原有基础上的相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指考试成绩。

经过了这一阶段,实验探索仍需要进一步定量化、规范化,其理论成果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

第四阶段(2019 年9月至2019 年1 月),验证升华阶段。

主要特征是验证,目的在于完善和升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深化研究从实验探索和理论升华两方面展开,
为大面积提高第 3 页
教学质量提供了有一定实验根据的系统理论
2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内涵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和三维教学目标论。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张熊飞分析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

其后,他分析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职能,认识了四条教学规律: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自然有一定的运行机制。

张熊飞分析了学生学习全
过程所内涵的过程与要素后,构建了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

这就是探究教学模式论。

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

具体到教学领域则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

这就是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维教学目标论。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精华所在。

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同时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科学的精神,以求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诱导、思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发挥教学职能→ 启动教学机制→ 实现教学价值。

这一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态教学系统:思想上是启发式,过程上是探究式,目标上是发展式。

3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诱思探究教学立足于更新教学思想来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
第 5 页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

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
“探究”。

因此,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在教学思想上突出
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
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

基于这种认识,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教
学模式和方法就体现在“探究”上。

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
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
潜能。

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思探究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它要求教师充分发
挥“信息源”的作用,更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对学生进
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不是直接从老师那
里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

在教师的引
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

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他
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
渐形成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

诱思探究教学不仅强调
学生的“思”,还注重学生的“练”,提出练有六
即做、法,看、听、读、议、写。

做、看是基础,听、读是
主导,议是第 6 页
交流,写是迁移。

诱思探究教学把“练”的规律和方法作了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大大提高了“练”的效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