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合集下载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客家民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客家地区的风俗文化礼仪丰富多样,反映了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从婚俗、丧葬、节日等方面介绍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首先是客家婚俗。

客家人认为婚姻是家族延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因此婚礼往往是非常盛大的。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白马去接新娘,这被视为祈求美满姻缘的象征。

新郎接到新娘之后,伴随着锣鼓喧天的鞭炮声,阖家欢乐地前往新郎家。

在抵达新郎家后,双方亲友都要进行热情的互动,以表达美好祝福。

婚宴上,客家人还有自己独特的上新娘仪式,新娘要坐在红色布上,由家中长者领导,然后由新郎跪拜向新娘行礼,并敬酒,以示尊重和感恩。

其次是客家丧葬。

客家人对待丧葬非常重视,讲究礼仪和风俗。

客家家庭在有人去世时,会举行盖棺仪式和告别仪式。

盖棺仪式是指把逝者的遗体放入棺材,在家人和亲友的陪同下,将棺材盖好。

告别仪式则是在丧家设席,亲友来吊唁的场合。

客家人认为,告别仪式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安慰和告别,因此要烧纸、燃香,举行祭祀仪式,以帮助逝者在天堂找到归宿。

丧家礼仪非常注重,亲友必须穿上孝服,依照客家民间传统的规矩来安葬逝者,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心情。

此外,客家节日也是客家风俗文化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人民热爱传统节日,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和仪式。

例如,“赶坟节”是祭祖的一种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前的一天,家人会一起前往祖坟扫墓,祭扫祖先,烧纸燃香,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平安。

这是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和纪念的方式,也是一种家族凝聚力的表现。

另外,农历七月的“鬼节”也是客家人盛行的节日。

他们相信在这个月里,鬼魂会出来游荡,为了不惊扰到鬼魂,人们会在门口点上纸灯笼,烧纸钱,以示对鬼魂的尊重。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客家民俗文化,源于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客家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渊源,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向您介绍客家民俗文化的知识,与您共同探索客家文化的精髓。

一、客家围屋与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也是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围屋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梅州市、广东省恩平县、广东省南雄市等地区。

围屋的建筑既体现了客家先民的智慧,又融入了客家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格。

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围屋的平面形状:围屋的平面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圆形,与客家先民的圆形崇拜和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相吻合。

2. 围屋的建筑结构:围屋的建筑结构独特,以横排或纵列的土楼为主,有的围屋还设有后围和四围天井。

这种结构既提供了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又具有很好的防卫功能。

3. 围屋的装饰:围屋的装饰非常丰富,包括木质、石质、砖木质等。

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有石质门、木质墙裙、砖木质矮墙、石桥等。

二、客家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客家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客家人的人文精神:客家民俗文化强调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的人际关系,体现了客家人的人文精神。

2. 客家民俗文化的生活智慧:客家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强调在生活中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科学、和谐、自然、环保的生活智慧。

3. 客家民俗文化的变异性:客家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变异性,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形态,体现了客家民俗文化的变异性。

三、客家民俗文化的故事客家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故事资源,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1. 客家围屋的起源:据传说,客家围屋起源于唐代,是一位名叫何仙姑的道姑创建的,她根据地形地势建造了这座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围屋。

2. 客家民俗中的“吃鸡”故事:在客家地区,吃鸡寓意着“团圆、富贵”,因此,吃鸡在客家民俗中是一件非常盛大的事情。

中国客家文化传统节日

中国客家文化传统节日

中国客家文化传统节日中国客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更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和民族风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客家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就是农历三月三的“客家姓氏节”。

在这一天,客家人会隆重地举行祭祖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祭祖活动通常包括祭拜祖先牌位、献上鲜花、点燃香烛等仪式,以及举行祭祖文化展览、客家传统民俗表演等活动。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挂起红灯笼,门前摆上鲜花,整个村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另外,客家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就是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

在这一天,客家人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搭起花灯、赏花灯、赏月、祈福等。

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抢花灯”,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游戏,参与者要在树上悬挂的花灯上抢夺,抢到花灯的人将会获得好运和幸福。

此外,七夕节还是一天重要的祈福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牛郎织女祈求美满姻缘,祈福家庭幸福。

除了以上两个节日外,客家人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客家人的生活,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客家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客家人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让这些传统节日永远绚丽多彩。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一、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民系或曰客家族群,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

它的先人原居我国北方。

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从秦汉开始,他们的先人从中原不断迁徙,定居和繁衍于南方各个省(区)。

进入近代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客家人凭着勇于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漂洋过海谋生者也不少。

从客家人居住的地域来看,客家人的分布很广,可以分成中国和海外两部。

在国内,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赣闽粤边区的三角地带。

赣闽粤边区被誉为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在客家民系时空形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另外,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均有分布。

港澳台地区也有大量客家人。

在国外,有82个国家均有客家人。

客家人究竟有多少,没有准确的估计。

据世界客家总会的估计有一亿之多。

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的庞大。

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汉族支系,如何来界定它,或者说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

说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因为当我们认识客家时,首先是从文化—客家方言、客家意识、客家民俗以及其它诸种文化事象入手的,所以离开了文化,就无从谈客家民系的存在。

因此认识了客家文化的内核,弄清了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也就说明了客家民系形成的时空历史过程。

“客家民系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及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

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其载体—客家民系的形成。

当然,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孕育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

(一)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1、孕育期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地区。

从秦汉开始,就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原战乱,不断有中原汉民迁入赣南。

客家传统礼仪

客家传统礼仪

客家传统礼仪
客家传统礼仪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客家社区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客家传统礼仪包括婚礼、葬礼、祭祀等多个方面。

婚礼方面,客家人讲究“三送三迎”,即新郎家要送三次嫁妆给新娘家,新娘家也要迎三次婚礼。

而在迎亲过程中,还有“门拜”,即新娘要在新郎家门口跪地行礼,表示尊重和恭顺。

葬礼方面,客家人重视祭祀仪式,认为只有通过仪式才能让逝者得到安息。

在葬礼仪式中,还有“醮仪”,即请道士为逝者超度,以保佑其灵魂得到安宁。

祭祀方面,客家人传承了许多祖先的传统仪式,如“拜祖先”、“祭三牲”等。

在祭祀仪式中,还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和注意事项,以示敬意和尊重。

客家传统礼仪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人尊重传统、弘扬文化的表现。

通过传承和弘扬客家传统礼仪,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客家文化,也可以让客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 1 -。

客家菜的民俗背景食在客家的文化象征

客家菜的民俗背景食在客家的文化象征

客家菜的民俗背景食在客家的文化象征客家菜是中国传统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方式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代表了客家人民的风味和烹饪技艺,还承载了丰富的民俗背景和文化象征。

本文将探讨客家菜的民俗背景,以及食在客家的文化象征。

一、客家人民的独特民俗背景客家人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民族,他们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等地。

由于长期的人口流动和迁徙,客家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背景。

1. 客家人的团结与勤劳客家人历来以勤劳和团结而闻名。

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客家人民发展出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模式,他们努力开垦土地,耕种农田,勤劳致富。

同时,客家人普遍倡导家族观念,重视家庭的纽带和互助关系,通过家族组织的形式维持着强大的团结力量。

2. 崇尚节俭与质朴客家人民崇尚节俭和质朴的生活方式。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客家人注重节约资源,尤其是在饮食上。

他们善于利用农产品和山区的自然资源,将其加工制作成各种美味可口的食物,形成了独特的烹饪风格。

二、客家菜的特色与独特风味客家菜是客家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烹饪风格。

与其他地方的菜系相比,客家菜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风味。

1. 注重原料的选用和烹饪技巧客家菜注重选用新鲜、健康的农产品作为菜肴的主要原料,注重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并且客家菜在烹饪过程中尤其重视火候的掌握,注重火候的闷煮和炖煮技巧,以确保食材更加入味,口感更加鲜美。

2. 强调口味的醇厚和多样性客家菜以其浓郁的口味而著称,注重调味品的搭配和使用。

客家菜通常采用蒸、炖、煮等烹饪方式,以辅料和调料的炒、炸等手法调配出丰富的口味变化,从而使得客家菜在风味上更加多样化和醇厚。

三、食在客家的文化象征客家菜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它融合了客家人民的团结、勤劳、节俭和质朴的精神,成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

1. 团结合作的象征客家菜中常见的大锅菜就是以其团结合作的象征。

大锅菜是客家人民在家庭团聚、节庆喜庆时的必备食物。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展开全文诞生礼仪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

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

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

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

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

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

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

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

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客家妇女生小孩前家里都会准备生鸡,一般一百多只,等妇女生完小孩后,杀鸡跟酒一起煮,叫做在“鸡炒酒”,酒是自家酿的糯米酒。

有句话叫做”吃了鸡炒酒,一月就能下田“,说明其对产后恢复很有帮助。

寿诞礼仪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

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

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

客家人的传统文化

客家人的传统文化

客家人的传统文化
客家人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了语言、饮食、服饰、习俗、建筑等方面。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属于汉语方言之一,它在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别。

客家菜是客家人的传统美食,以清淡、鲜美、健康而著称。

代表性的菜肴有客家酸菜炖肉、鱼头豆腐汤、芋头扣肉等。

客家服饰以深色为主,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同时也体现了客家人的朴素和淳朴。

客家人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客家大拜年、三月三、堂会等,这些传统习俗历久弥新,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客家人的建筑风格也十分特别,以土楼为代表,土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客家人的传统文化渗透在各个方面,反映出客家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 1 -。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客家文化习俗,以及客家人的民俗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2、客家的习俗有哪些?3、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4、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5、客家人有什么风俗特点?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1.建房习俗旧时建房要请堪舆“三定”,所谓选择“风水宝地”。

一是定地形;二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

初定以后,还要专程复核。

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还要供奉数年。

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耙”。

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

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

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

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

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

由于陈规陋俗繁多,故有“买田容易做屋难”的说法。

建国后,迷信色彩渐少,但赠工、道贺、设宴仍然盛行。

2.迁居习俗民间迁居称“过火”。

迁居时间须在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出火担子。

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有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还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样用具须贴上红纸。

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

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

”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贺行。

走出新居门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

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把祖宗牌位安放好。

迁居时,女儿家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能进新屋,同时忌在“过火”途中碰到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婚习俗:客家人注重婚姻的家族传承,通常会进行严肃
的婚姻仪式。

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通常需要进行"上新
房",由长辈主持仪式,祈求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2.祭祀仪式:客家人信奉神佛,常常会进行家庭祭祀或庙会
祭祀活动,如除夕守岁、拜财神、祭祖等。

他们认为祭祀
能够祈求神明保佑家庭平安、丰衣足食。

3.客家茶文化:客家人热爱饮茶,将茶叶制作成压制的茶砖,
以便携带和保存。

茶艺在客家文化中已有悠久的历史,并
有独特的品饮习惯和传统茶具。

4.客家建筑:客家人的传统建筑是土楼,这是一种独特的建
筑形式,通常由土和石材料构成。

土楼外形宏伟壮观,是
客家文化的象征。

5.客家菜:客家人以农耕为主,他们的饮食习惯偏向简朴,
注重营养和口感。

客家菜以烧煮和腌涮为主,在烹饪方法
和调味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些只是客家人的一部分传统风俗,并且因地域和地方习俗的差异,客家人的风俗也会有所不同。

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浅谈客家传统风俗内容摘要: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化最终形成现在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千年的发展不仅形成独特的方言,建筑形式,同时也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

关键字:客家、风俗习惯、岁时习俗、婚姻习俗、丧葬祭祀习俗正文:汉民族历史悠久,其风俗习惯同样源远流长。

客家,作为汉民族民系之一,即是已客居他方千年之久,并受土著居民的影响,吸收和融汇了东越后裔的习俗,但其基本面貌一直保持着汉唐时中原汉族的特色,如客家人也像汉族其他民系一样,视春节,端午,中秋为三大节日,春节吃年饭,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

但毕竟深受粤赣闽地区土著文化的影响,客家也形成其特有的风俗习惯。

客家的风俗习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岁时习俗、婚姻习俗、生育寿辰喜庆习俗和丧葬祭祀习俗。

一、岁时习俗客家人的岁时习俗的形成内容,大致包括:全国性的传统信仰,地方性神明和杂神的崇拜,以及传统的岁时习俗,并常受时间及空间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①入年界。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看重,人们自农历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准备过年;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十二月廿五入年界开始,家家户户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并整理一些年货,如蒸糖糕、做米果、杀鸡、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②除夕。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贴对联,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

早上起来,先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拜菩萨、敬神,然后在各家厅堂挂起祖宗画像,敬奉祖先;(这种“神灵供奉”和“祖先崇拜”的行为,已经深入每一个客家人的心理,逢年过节都会进行,在福建和田镇,还有广东的兴宁市可以说是香火不断。

)上午,要在大门门口贴上鲜红的春联,挂上大红的灯笼,并在房间、谷仓、家具、床铺、家禽牲畜圈以及水缸边,贴上写有“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语言的红纸条,即所谓的“利市”,叫做“封岁”,也叫“上红”;下午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也就是所说的“天光过新年,恭喜添福庆”。

论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哲学意义及现代价值

论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哲学意义及现代价值

论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哲学意义及现代价值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丰富,影响深远。

它不仅反映了多样化的传统文化,而且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和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和现代价值。

客家文化的传承是从青藏高原到珠江三角洲的数千年迁徙中发展起来的。

这支客家精神,引领着客家文化的演变,其客家文化的主要特色就是智慧、勤劳、坚定不移和团结友爱。

客家文化的哲学思想是将崇高的自然主义与实用的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传统文化的独特理念,以便向世界其他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首先,客家文化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客家文化代表着客家民族在宗教焦虑中追求自我,在经济承载上体现务实特性,在社会合作中追求社会大同,以及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悬着对自然的敬畏的精神等特殊的民族文化。

其次,客家文化强调了辩证和协调的哲学思想。

客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遵循自然和社会统一的原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和协调的关系,即维护和发展自然的健康状态,以及社会的良性发展。

客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提倡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对社会发展的反思,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

最后,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客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在于让其他文化承载负责任的态度,而不是放弃自己的传统。

以客家文化为例,可以看到它能够以开放的态度欣赏世界其他文化,而不是以保守的态度去否定和批判其他文化。

此外,客家文化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们行使社会责任,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

综上所述,客家生态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和现代价值。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而且强调了辩证和协调的哲学思想,使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与现实和现代思维相融合,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客家文化给当代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社会价值取向,成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论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哲学意义及现代价值

论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哲学意义及现代价值

论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哲学意义及现代价值客家生态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具有丰富的哲学意义和现代价值。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探讨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首先,客家生态民俗文化在哲学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客家人世代繁衍生息在中国南方的山区和农田之间,与自然环境密切相连。

他们依靠农耕,注重生态循环,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客家人的传统信仰体系中,崇尚天地父母的观念,将自然视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存在,他们通过民俗仪式和传统节庆活动与自然互动,积极传播和弘扬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意义。

其次,客家生态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客家生态民俗文化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客家人传统的生态农耕方式,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客家生态民俗文化中的食俗习惯、建筑方式、衣着装饰等方面的特色,也对于落地生根、构建和谐社区具有示范作用。

此外,客家生态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客家生态民俗文化还具有跨文化交流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价值。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与需求不断增长,客家生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通过有效地挖掘和传承客家生态民俗文化,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同时也为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总结来说,客家生态民俗文化在哲学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和现代的价值。

它传递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对于引导人们关注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客家生态民俗文化还能够为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地方经济的繁荣和跨文化交流提供重要的资源和动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继承和弘扬其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哲学意义和现代价值。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客家风俗绝大部分是从中原地区带过去的,所以形成了客家民俗与中原民俗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的现象。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篇1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着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

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

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

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篇21、客家农村的“打吊聚”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

”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

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习俗打灶头”结炉砌灶,客家人称“打灶头”、“作灶头”,称厨房为“灶下”,灶在客家人的心里占了非常重的分量,非常讲究的,据说它是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福禄的“大事情”。

自古以来,客家人对灶就有崇拜情节,认为它掌管着一家人的温饱和安康,并且相信如果灶头旺就意味着日子旺、家业旺。

因此几乎各家各户的灶上都设造神位,或贴“灶君”画像,或放着“司令灶君神位”的神牌,并逢年过节祭供,以求灶神护佑。

因此,在“打灶头”之前不但要请风水先生拣吉日,还要对灶头的方位严加考究。

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

向辰已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

但是方向虽然‘吉’,若灶门正对大门(即大门外能看见灶门者)就极凶。

灶门对灶门,也不好,主家庭多口舌争论。

灶门向佛坛也凶,因为阳对阴,象水灭火。

灶门向井,就是水火相克,主家中多奇祸,出生破相之人,或主男女内乱。

”打好灶头即择吉日乔迁。

要严格按事先选定的时辰“进火”(即开炉灶)。

否则便会前功尽弃。

正是由于客家人对灶有着特殊的情节,所以“打灶头”(结炉砌灶)对于客家人来说是一件大事,非常讲究。

如果家里一直祸事连连、诸事不顺,客家人会认为这是灶头出问题了,惹怒灶神了,然后将灶头拆毁重砌,希望能够改变处境,重获福气。

在盖新房时,灶头是最后修建的。

房子的其他结构已经修建好,主人家就会满怀着喜悦请来熟手师傅来“打灶头”。

客家人对“打灶头”很重视,不仅要请风水先生选吉日,还要对灶头的方位严加考究。

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

向辰已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

除了方位之外,还有一些禁忌是不能触碰的,比如灶门不能正对着厨房的大门,那样会招来厄运;如果家里有井,灶门也不能向井,因为水火相克等等。

新屋建好,打好灶头后主人家要选择吉日正式“进火”(即开炉灶)。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样,都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客家话客家方言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

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有很多种类,但主要由情歌、斗歌、即席演唱三大精华部分组成,此外还有习俗山歌、述事山歌、尾驳尾山歌等等。

常用比兴、直叙、比喻、双关等手法,吸收了梅州当地的原瑶、畲民族的民歌表现手法,加上客家语言本身的丰富表现力,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

客家节日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起源很早,如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过年”的传统也起源于上古。

除过年过节,还有四时节令,以及其它俗信纪念。

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的善良心灵,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使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展示出中华民族客家人的传统文化。

客家农事客家人多住山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最。

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

皆以水车灌水入田。

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作粪种,参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

这叫“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

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客家服饰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

客家人十六字

客家人十六字

客家人十六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客家人的来源与分布
2.客家文化的特点
3.客家人的十六字特点
4.客家人十六字特点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一、客家人的来源与分布
客家人,是我国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南方古代汉族移民群体,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祖先大多来自中原地区,历史上曾多次迁徙,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和语言。

二、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民族性。

客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家语言: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声韵调系统和丰富的词汇表达。

2.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典型的代表是围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福建土楼。

3.客家饮食:客家菜以口感浓郁、色香味俱佳而著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4.客家习俗:客家人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如婚俗、丧葬、节庆等,体现了客家人对传统礼仪的尊重。

三、客家人的十六字特点
客家人的十六字特点,是对客家人性格和精神的高度概括,这十六字是:“勤劳朴实、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爱国爱乡、敬祖尊宗、崇文尚武”。

四、客家人十六字特点的意义和影响
客家人的十六字特点,不仅是客家人性格和精神的写照,也是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这十六字特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在客家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客家民俗文化知识涵盖广泛,包括传统节日、婚礼、祭祀、饮食、服饰、艺术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客家民俗文化知识的介绍:1.传统节日:客家人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活动,如春节期间有贴春联、包饺子、舞龙舞狮等习俗,清明节期间有扫墓、烧纸钱等习俗,端午节期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2.婚礼:客家人的婚礼习俗独具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婚礼时的“拜堂”,新郎新娘会在堂上跪拜祖先,以示对祖先和传统文化的尊重。

此外,客家人还有“送嫁”的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娘家人会选派几位有威望的长辈护送新娘到夫家,以示对新娘的关爱和尊重。

3.祭祀:客家人重视祭祀祖先,认为祭祀可以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在祭祀活动中,客家人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鸡、鸭、鱼、肉等,并烧香、上烛、敬酒等。

此外,客家人还会在祭祀活动中进行“做公德动作”,如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示对祖先的敬意。

4.饮食:客家人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客家酿豆腐”。

这道菜是用豆腐和肉馅为主料,加入葱花、姜末等调料制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此外,客家人还喜欢吃糯米饭,糯米饭是客家人的主食之一,因其口感软糯、清香可口而备受喜爱。

5.服饰:客家人的服饰文化也有独特之处。

传统的客家妇女服饰以宽松为主,色彩较为单一,多穿蓝色或黑色的衣服。

而传统的客家男子服饰则较为简单,多穿白色或蓝色的衣服。

此外,客家人还喜欢在衣服上绣上各种图案和花纹,以示吉祥和美观。

6.艺术:客家人的艺术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客家山歌”。

山歌是客家人用方言演唱的一种民歌,具有独特的韵律和曲调,被誉为“客家文化的瑰宝”。

此外,客家人还有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以上是关于客家民俗文化知识的一些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

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承及其现代价值

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承及其现代价值

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承及其现代价值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也开始受到更多的重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历史文明的珍藏。

而客家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千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的民间文化形式,也有着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客家民俗文化是指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习俗、风土人情和传统技艺等,它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色彩,更是客家人悠久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客家人从古至今,一直秉承着勤劳、节俭、团结和敬天爱人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在客家民俗文化中得到了体现。

在客家民俗文化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三拜九礼”和“客家大围山歌”。

三拜九礼是指在结婚典礼中新郎家的亲属拜访新娘家的一种仪式,这种仪式体现了客家人重视婚姻和家庭的观念。

客家大围山歌是指客家地区的一种民间歌曲,它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歌词中含有着丰富的客家民俗文化元素,是客家族群文化的代表。

客家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了解和体验客家民俗文化,并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

其次,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弘扬客家民俗文化,可以加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它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业激情,客家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众多的创意和文化特色,这些特色可以成为现代创意经济的重要资源。

从“三拜九礼”到客家大围山歌,从传承到创新,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承历程充满了波折和坎坷,但客家人勤劳而坚韧的性格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仰让这种文化得以在漫长的岁月之中得以传承至今,得以不断地与时俱进,展现出了它的无限价值。

在今天,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这种文化,把它发挥到最大的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一、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民系或曰客家族群,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

它的先人原居我国北方。

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从秦汉开始,他们的先人从中原不断迁徙,定居和繁衍于南方各个省(区)。

进入近代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客家人凭着勇于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漂洋过海谋生者也不少。

从客家人居住的地域来看,客家人的分布很广,可以分成中国和海外两部。

在国内,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赣闽粤边区的三角地带。

赣闽粤边区被誉为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在客家民系时空形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另外,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均有分布。

港澳台地区也有大量客家人。

在国外,有82个国家均有客家人。

客家人究竟有多少,没有准确的估计。

据世界客家总会的估计有一亿之多。

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的庞大。

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汉族支系,如何来界定它,或者说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

说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因为当我们认识客家时,首先是从文化—客家方言、客家意识、客家民俗以及其它诸种文化事象入手的,所以离开了文化,就无从谈客家民系的存在。

因此认识了客家文化的内核,弄清了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也就说明了客家民系形成的时空历史过程。

“客家民系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及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

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其载体—客家民系的形成。

当然,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孕育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

(一)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1、孕育期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地区。

从秦汉开始,就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原战乱,不断有中原汉民迁入赣南。

然而就整体而言,这种迁入是零散的、人数不多的。

唐中期至五代的变乱,带来了客家先民的大批南迁,他们在赣南驻足乃至生息繁衍。

闽西毗邻赣南,交通便利,加上唐末仙霞岭山道的开通为客家先民迁徙、避难于此提供了条件。

于是,广袤的赣闽边区,成为唐末五代客家先民的主要集结地。

北方汉民的大量入迁,促进了赣闽边区的进一步开发。

于是,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

两地不仅设治增加,而且户口大盛。

赣南,唐元和中(816—820年)有26260户(《元和郡县志》)。

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从虔州析出南安军,两州军共领13县。

至元丰年间(1018——1085),在籍户口(主、客),南安军35799户,虔州98130户,两州军共计133929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5倍多。

闽西,唐元和中有2618户(《元和郡县志》)。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增设上杭、武平两县,共领四县。

至元丰年间,共有主客户81454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30多倍。

赣南闽西两地元丰年间户数共计215383户。

北宋末年,赣南人口继续增长。

据崇宁元年(1102年)的统计,虔州有272432户,南安军有37721户,两州军共有310153户(此时不见汀州的户口统计)。

如果按每户5口计算,则此时赣南人口已经达到155万。

如果加上接壤地汀州的人口,其数字当突破200万。

这么多的户口,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处于这么一片山区地域,四周又早已形成为不同的汗方言区,因此而独立成为一系也就是自然的了。

此时入迁汉族已与当地土著—古越族及其后裔山都木客发生了初步融合,以至宋代以后,山都木客就在客家地区逐渐消失了。

此时,一些重要的客家文化事象也初步形成。

如崇文重教的传统。

这一客家人的风尚,早在北宋时期赣南闽西就已经遍地开花结果。

并且,随着客家民系向纵深发展,这种风气很快波及梅州地区。

于是,耕读并举的经济生活模式成为宋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客家人的基本生活模式。

这种崇文重教的文化事象,表现在当时赣南闽西两地学校的兴盛、科举名额的增多和著名人物的涌现等各个方面。

首先,学校十分兴盛。

史载,宋代的赣南“虽荒服郡县,必有学。

”赣南的9所县学,其中8所创建于北宋前期的太宗至仁宗时期,1所建于北宋后期的哲宗时期。

除县学外,建于北宋的书院赣南有3处,它们分别是石城的琴江书院、大余的道源书院和赣州的濂溪书院。

其次,由于崇文重教,使赣南、闽西两地科举名额大量增加。

近以进士为例,宋代以前赣南中进士者仅3人,汀州仅1人。

而两宋时赣南中进士234人(其中北宋92人,南宋142人);汀州共有进士168人,两地共计402人,比此前的4人增加了近100倍。

再次,北宋时期客家地区还涌现出一大批影响全国的著名人物,其中尤以赣南为多。

如政治人物有石城的陈恕、陈执父子。

学者有北宋赣县名门“四曾”的开创人物赣县人曾准(著名爱国诗人曾几之父)。

文学家有为苏东坡推崇,两人成为至交好友的上犹人阳孝本。

风水术和风水观念是客家人的一个重要文化事象。

风水术是唐末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迁入赣南的。

从客家地区风水术士门世代相传的口头资料中,我们知道,将风水术带入客家的是杨筠松。

他继承和发展了风水中的行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

自从杨筠松在赣南授业传徒之后,风水术士成为客家地区世代相传的职业。

杨筠松也因此成为风水术士共同尊奉的祖师。

两宋时期,赣南风水术大盛,名流辈出,如廖、谢世南、赖文俊等。

这些风水术士不仅在本地看风水,而且声名远播,甚至奉诏为朝廷看风水。

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形势派风水向福建传播,并衍生出一个新的流派—理法派。

随后,风水术进一步向粤东粤北等地传播。

至明清时期,风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闽粤广大客家地区,并随着客家人飘洋过海而根植于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风水已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深深积淀于客家人心灵之中。

客家山歌也是随着客家先民迁入赣闽粤山区而产生的。

它萌芽于唐末五代,至宋代,因深受唐宋诗词的影响而趋于成熟,广为流传。

随着客家民系向赣西南、闽西南及粤东粤北的发展,客家山歌也流传到更为广大的地区。

也成为客家人的一种文化现象。

综上所述,历史上(特别是唐中期至五代)入迁赣闽边区的客家先民,经过北宋一百余年的和平发展,繁衍数代,人口壮大,且与当地土著发生初步融合,并生长出若干客家文化事象。

这表明一支新的独特民系—客家民系正在酝酿和发育成长起来。

2、形成期正当宋代客家民系在赣闽边区酝酿形成之际,北方由于受辽、西夏、金政权的侵扰,仍是不得安宁,于是又有不少姓氏迁入赣闽边区。

如赣南宁都,北宋入迁的姓氏有肖、杨、郭、邓、陈、姜、池、周、毛、艾、袁、11姓;南宋入迁的姓氏有包、康、符、鄢、叶、万、张、赵8姓。

从人口史的资料中,也可看出这一时期赣闽边区入迁人口之众。

吴松弟先生在《中国移民史•卷四》一书中做过一项统计,其结果指出:“高宗绍兴年间赣州户口近12.1万,孝宗淳熙年间为29.3万,年平均增长率达25.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几十倍;汀州在孝宗隆兴二年(1644年)户数为174517户,较元丰年间增长9.3万户,年平均增长率达9.1‰。

这些地区的人口增加,一定程度上要归于外来人口的迁入。

”如此多人口的新迁入,自然要对还在孕育阶段的客家民系发生重大影响,并加速客家民系的成长进程。

影响客家民系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与畲族的融合。

北宋末至南宋时期,畲族已广泛分布于赣闽粤三角地区,与汉族形成杂居错处的局面。

汉畲人民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互相认同,并共同参加反封建统治和压迫斗争,从而大大加速了两族人民的融合。

特别是南宋末文天祥率领汗畲人民联合进行抗元斗争,以及广东畲民首领陈吊眼和畲妇许夫人率领的“畲军”配合张世杰参加抗元斗争,更是汉畲交融史上的佳话。

汉畲融合的过程一直到明清时期才最后完成,汉畲两族在长期接触和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适应,最终融为一体,成为客家民系的一份子。

随着赣闽粤三角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人口的壮大,以及汉畲瑶等族融合的家深,至南宋后期,客家民系已在赣闽粤地区成长起来,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客家方言的形成。

民系是民族的分支,所以判定民系形成可以借用我国学界通行的判断民族是否形成的四要素作为标志。

这四个要素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理素质。

其中尤以共同语言即某一地域的方言是否形成作为重要的标志。

目前,多数语言学者持客家方言形成于南宋的观点。

诚如谢重光先生在《从客家方言的形成看客家民系的形成》一文中所言:“语言学者中关于客家方言形成于南宋的观点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

客家方言之独立,即标志着客家民系已形成(引张卫东语)。

”因此,南宋是客家民系的形成期,赣南、闽西和粤东在客家民系的形成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3、发展壮大期南宋末年,蒙古人南侵,迫使客家人更大规模地往粤东和粤东北迁徙,由此引起客家文化中心的南移。

至明代,梅州已成为客家人的第二块根据地,此地人文渊,超过赣南闽西。

明末清初,闽粤客家人由于内部人口膨胀以及满人南下的影响,需要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于是又以梅州和闽西南为策源地,四出向外播迁。

此时的广东和福建的大部分地区均为广府系和闽南系汉人,他们无法插足,只好避居沿海地区甚至渡海至台湾、南洋,还有一部分被挤向西南地区。

正当闽粤客家在四面受阻、陷入困境时,赣南,这块曾经是客家人的第一故乡的地方,由于多方原因,此时正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

于是,大量客家人又扶老携幼,大批回迁入赣。

无论从居民结构、人口数量及其地域分布,还是从语言特点各方面看,闽粤客家倒迁入赣对赣南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它给赣南客家注入了强劲的新鲜血液,使这里唐宋以来世居的“老客家”与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入赣的“新客家”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赣南客家人”。

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也最终形成。

当然这次闽粤客家倒迁入赣,不仅仅局限于赣南,他们中的一部分再北上进至赣中之吉安、赣西之安福、宜春、萍乡、万载及湖南之醴陵、浏阳、平江,再北至赣之铜鼓、修水等县,大大扩展了客家人的分布区域。

二、客家民俗举要(一)婚嫁礼俗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有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变异的一面。

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一般都要经过四个既郑重又隆重的仪式。

1、传庚——相亲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女方若有意联姻,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先生”将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

进入新时代后,这个“合八字”的仪式已经极少见。

现代意识较强的男女双方,一开始就在亲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圩镇的酒楼里互相见面(看妹子),若双方有意联姻,便在餐桌上当面交换信物,这就算相亲之后允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