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的围麻醉期管理新进展

合集下载

急性颅脑损伤并发症与围术期处理及预防

急性颅脑损伤并发症与围术期处理及预防
急性颅脑损伤并发症和围术期处理及预 防
积极处理原发病、消除应激源、保护重要脏器 功能
胃肠道监护、插胃管定期检查胃液pH值及粪 便潜血
药物预防:高危病人术前一周口服抑酸药或抗 酸 药有 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啦唑 40mg 1/d 组胺受体阻滞剂(H2RA) 法莫替丁20mg 2/d 雷尼替丁150mg 2/d 甲氰咪胍400mg 2/d
血管源性脑水肿
血脑屏障功能的破坏
脑挫伤BBB破坏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隙 细胞外水肿(高浓度蛋白质,血浆成份)
主要在脑白质(白质细胞外间隙>800Å,灰质 150~200Å白质间隙大于灰质4~6倍,脑水肿 主要在白质进展其速度取决于血管内静水压脑实质组织压之差(开颅后急性脑膨出)
急性颅脑损伤并发症和围术期处理及预 防
应激性溃疡并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维持血容量 迅速提高胃内pH.使之>6,促进凝血、防止血栓被酸 液溶解.方法有: ① PPI 80mg 静脉推注 +8mg/小时静脉滴注,或 40mg q8h维持 3-6天 PPI对质子泵的抑制三天后 达稳态 ② 法莫替定(40mg)、甲氰咪胍(800mg)静滴 2/d ③ 胃内碱性药物灌注,使胃液pH在6以上 ④ 生长抑素类药物 ⑤ 有凝血机制障碍应对症用药
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术后 发生的急性胃黏膜糜烂溃疡
又称Cushing溃疡 特点有二 1、溃疡较深,可发生穿孔、大出血 2、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明显增多
因此 应激性溃疡是一种酸相关性疾病
急性颅脑损伤并发症和围术期处理及预 防
Cushing溃疡出血的发生率
病因
中枢神经疾患 严重颅脑损伤
12.5%
下丘脑损伤交感N兴奋 后负荷增加 左心受损 Pcwp 肺间质水肿。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分析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分析

临床经验86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分析万桂华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 重庆市忠县 404300【摘 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损伤患者应采取的麻醉处理方法和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2015年7月收治的6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麻醉处理,分析其患麻醉效果。

结果:患者对麻醉效果均满意,在诱导中较为平稳,而且手术完成后可在较短时间内意识恢复清醒,且所有患者没有在手术中出现死亡的患者,麻醉效果较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要全面评估诊断其病情,积极控制颅内高压,并做好术前准备,给予麻醉管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麻醉方法,从而促使治疗成功率的提高,减少手术风险,有助于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麻醉处理;麻醉效果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增多了各种交通事故的发生,急性颅脑损伤这一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患者还会存在哪哦做裂伤、头皮裂伤、颅骨骨折、弥漫性脑肿胀等情况,全身还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其中病变有呼吸暂停、呼吸道梗死,缺氧,休克等。

该疾病属于急危重症,死亡率、致残率都较高,必须安排患者急诊手术来抢救生命[1]。

也就增加来该手术的麻醉处理措施,对麻醉要求也更高,包括麻醉方式和药物都要仔细斟酌。

麻醉选择标准为:心血管功能的抑制较轻,气管插管反应不明显,可提高诱导速度[2]。

选取2014年-2015年7月收治的6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麻醉处理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015年7月收治的6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麻醉处理的研究,男性40例,女性13例,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69岁,平均年龄为:(43.19±4.32)岁,致伤原因:硬物击伤7例,交通事故42例,高处坠落14例。

伴随症状,血气胸3例,四肢骨折31例,腹腔脏器损伤8例,脑疝17例,骨盆骨折7例。

入院诊断:硬膜外血肿26例,硬外下血肿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患者会有呕吐、恶心、意识障碍等,程度不同。

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

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

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目的探讨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临床麻醉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0例。

于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麻醉处理,针对麻醉药物的使用方法、对患者进行麻醉的时间以及患者完成麻醉后清醒的时间进行准确分析。

结果在本次研究的90例患者中,均获得了显著的麻醉效果,完成手术后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清醒。

在準备进行手术前,呼吸正常以及意识存在的60例患者,完成手术后能够迅速清醒。

对患者完成手术后,表现为多功能器官衰竭的患者4例,表现为肺部感染的患者4例,表现为植物人的患者3例。

结论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临床麻醉处理的过程中,对患者的临床疾病情况给予认真观察,确定最佳的麻醉方式,并且合理控制患者麻醉药物用量,防止患者颅内压出现升高的情况,最终确保成功对患者完成开颅手术。

标签: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颅内压当前患有急性颅脑损伤疾病的患者例数表现为逐年增加,并且表现了较高的病死率。

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往往合并出现颅骨骨折、出血性脑挫裂伤或弥漫性脑肿胀以及头皮挫裂.失血性休克等。

此外,部分患者还合并多发损伤,包括颈椎骨折.肋骨骨折.四肢骨折或腹腔内出血等,可导致低血压和严重脑缺血;如并存呼吸障碍,可加重脑水肿。

脑外伤后可能出现全身并发症,包括呼吸道梗阻,呼吸暂停,缺氧,高碳酸血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神经源性肺水肿等等。

其中以呼吸衰竭最为严重,其原因可因脑的冲击性损伤,造成广泛的脑白质纤维断裂,或因颅内压升高,脑灌流不足和缺氧所造成的,这是脑外伤患者死亡的主因。

及时施行机械呼吸和过度通气具有降低脑外伤病死率的效果。

针对颅脑损伤患者,当前主要选择急诊手术的方法给予临床治疗,在手术过程中诸多都需要进行麻醉处理[1]。

通过合理的麻醉处理,能够有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成功率,从而成功降低临床疾病死亡率。

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针对临床麻醉处理方法展开讨论,现将具体的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方法探讨

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方法探讨
HEI LONGJ I ANG M EDI CI NE AND P HARM ACY Au g . 2 0 1 3 , Vo 1 . 3 6 No . 4
・1 05 ・
Hale Waihona Puke 急性 颅 脑损 伤 的 临床 麻醉 处理 方 法探讨
董 维猛
( 怀 化 市 中 医院 麻 醉 科 , 湖南 怀化 4 1 8 0 0 0 )
摘要: 目的 : 探 讨 临床 麻 醉 中急 性 颅 脑 损 伤 患者 的 处 理 措 施 。 方法 : 选 择 收 治 的 急性 颅脑 损 伤 患 者 6 O 例, 对 其 临床 麻 醉 处 理 方 法 进 行 回顾 性 分析 。 结果 : 手 术 期 间均 无死 亡病 例 发 生 , 术后 因合 并伤 严 重 或 病 情 过 重 出现 死 亡 8 例, 病死率为1 3 . 3 , 多 器官功能衰竭3 例, 并 发 肺 部 感 染5 例, 其余4 4 例 均 康 复 出院 。 结论 : 对 急性 颅 脑 损 伤 的 患 者病 情 进 行及 时 全 面 的诊 断 和评 估 , 使 颅 内高 压 得 到 积 极 的控 制 , 迅 速 做 好 充发 的 术 前 准 备 , 加 强麻 醉 管 理 , 针 对 患者 不 同 情 况 选择 合 适 的麻 醉 方 式 , 可提 高抢 救 的 成 功率 , 降低 手 术 麻 醉风 险 , 提 高 患者 生命 质 量 。 关 键词 : 急 性 颅脑 损 伤 ; 临 床 麻 醉处 理 ; 麻 醉方 式 中图分类号 : R6 5 1 . 1 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8 —0 1 0 4 ( 2 0 1 3 ) O 4 —0 1 0 5 —0 1 近年来 , 社会 经济 水平 的飞速 发展 , 带 动 了 交 通 运 输 业 2 结果 和 工农

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目录
• 颅脑损伤概述 • 颅脑损伤的传统治疗方法 • 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 颅脑损伤治疗的未来展望 • 颅脑损伤治疗的挑战与对策 •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颅脑损伤概述
01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脑损伤是由于外界暴力导致头部受到伤害,引起脑组织损伤或颅内压增高等 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分类
患者及家属经验分享
患者E
患者E在颅脑损伤康复过程中,分享了坚持 康复训练、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在 康复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的经验。
家属F
家属F分享了照顾颅脑损伤患者的感受,包 括心理压力、护理技巧等方面的经验,并呼 吁社会对这类患者的关注和支持。
THANKS.
移植途径
移植途径包括直接注射、经导管输 送等,移植后干细胞能在受损区域 存活、增殖,并分化为新的神经元 和胶质细胞。
临床应用
目前神经干细胞移植已经在一些临 床试验中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仍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基因治疗
基因载体
基因载体可以是病毒或非病毒载体,病毒载体如腺病毒、慢病毒 等,非病毒载体如纳米颗粒、脂质体等。
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医疗资源有限,如何合理分配资源, 提高治疗效果,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医疗资源分配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药物资源等,提高治疗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强医疗体系建设,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实现分级诊疗。
患者康复与社会融入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在颅脑损伤治疗中具有重要 意义,主要通过物理疗法、作业疗法 、言语疗法等手段,促进患者功能恢 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康复治疗需尽早介入,针对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最 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颅脑损伤并发多发伤患者急诊手术围麻醉期处理

颅脑损伤并发多发伤患者急诊手术围麻醉期处理

1 1 临 床资 料 .
因颅脑损 伤 并 发 多 发 伤 施 行 急 诊 手 术 患 者 9 0 例 , 中男 6 其 6例 ,女 2 4例 。 年龄 1 ~ 6 8 6岁 。颅 脑 损伤诊 断 为硬 膜外 血肿 4 0例 , 膜下 血肿 3 硬 2例 ,
颅 骨 凹陷性骨 折并 发脑 挫 伤 8例 ,开 放 性 颅脑 损伤 1 0例 。并 发有 多 发 性 肋 骨 骨 折 1 8例 ,血 气 胸 1 0 例, 面颌 部 损 伤 1 0例 ,眼 部 损 伤 6例 , 破 裂 1 脾 2 例, 肝破 裂 8例 , 肠破 裂 6例 ,肾挫伤 2例 , 体骨 肢 折 3 例 , 椎 骨折 4例 , 盆 骨 折 1 6 腰 骨 0例 ,全 身软 组织 挫 伤 2 4例 。先 作 脑 部 手 术 后 作 脑 外 手 术 3 6
维普资讯
青 岛医 药 卫 生 2 0 第 3 0 7年 9卷第 3 期
计 2 0例患 者手 术及 术 后 并 发 症 : 1 出 血 : 发性 7 () 原
发症, 手术 医生应 熟 悉 局 部 解 剖 , 次 清 晰 , 开部 层 切 位 准确 , 速为 病 人 建 立一 个 畅通 的呼 吸通 道 。在 快 病情 许 可 的情况 下 , 选 择 气 管插 管 下 常 规 气管 切 可 开, 这样 可 大大 降 低 手术 并 发 症 。同时 注 意 手术 技 巧 , 中气 管切开 的切 口不 宜低 于第 5 , 术 环 以免术 中 及术 后 损伤 血管 出现 严重 大 出血 。气管周 围 由气管 筋 膜覆 盖 , 管 切 开 时不 宜 过 多 分 离 此 层 筋膜 。同 气 时术 中一定 在 中线 上分 离 , 离一 侧 容 易 损 伤 血管 偏 导致 严 重 的出血 。气 管 切开术 为患 者赢得 进 一步 治

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探讨

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探讨

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探讨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的麻醉处理措施。

方法:以2013 年6 月~2014年6 月我院收治的45 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麻醉药物、麻醉时间和患者的清醒时间等。

结果:45 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良好,术后可以很快恢复清醒。

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患者为4 例,多功能器官衰竭患者为2 例,植物人患者为1 例。

结论:在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麻醉处理时,麻醉师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控制好麻醉药物用量,并降低患者的颅内压,以确保手术可以顺利进行。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麻醉处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039-01急性颅脑损伤为外科常见的危重症,主要是由于暴力作用于颅脑所引起,患者多伴有颅骨骨折、脑肿胀和腹部创伤等情况,致残和致死率比较高。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需要立刻进行急诊手术,而手术中的临床麻醉处理对降低患者的致残和致死率至关重要。

本文以2013 年6 月~2014 年6 月我院收治的45 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麻醉的处理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3 年6 月~2014 年6 月我院收治的45 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28 例,女性患者为17 例,年龄为19~85 岁,平均年龄为41.5 岁。

颅脑损伤原因:交通事故损伤为30 例,高处坠落损伤为11 例,打击损伤为4 例。

术前诊断:硬膜下血肿患者为25 例,硬膜外血肿患者为8 例,多发性血肿患者为6 例,脑内血肿患者为6 例。

患者大多伴有合并症,其中骨折为18 例,胸部损伤为10 例,面部及口腔损伤为8 例,腹部损伤为6 例。

所有患者均需进行手术治疗。

1.2 麻醉方法 45 例患者均采取急诊开颅手术进行治疗,术前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清除患者口鼻中的血性液体和呼吸道中的分泌物,确保患者气道通畅。

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方法探讨

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方法探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66期 89投稿邮箱:sjzxyx88@0 引言急性颅脑损伤是目前一种常见的神经性外科危急症状,按照由外及里具体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以及脑损伤,三者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复合存在。

病情严重时会出现昏迷和意识不清而且会伴随着一些并发症,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现代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也急剧增加,也使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有了急剧的增加[1]。

现阶段,急性颅脑损伤所采用的治疗手段大都是手术治疗,而在手术前要做好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合理地选用麻醉药物,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颅脑进行保护,迅速地做好术前准备,控制颅脑内的高压,这样做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手术麻醉的风险,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展。

本次研究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麻醉使用了经鼻气管插管麻醉的方法,并对此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0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34例,平均年龄(42.8±11.4)岁,导致出现急性颅脑损伤的原因主要有交通意外事故、从高处跌落、被硬物撞击等。

所有的患者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1.2 方法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都经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同时清理患者口鼻处的血液及其他物质,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在必要时监测患者有创测压和中心静脉压。

所有的患者都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实施麻醉之前开通静脉通道,患者的呼吸和循环系统比较稳定时可以实行静脉复合麻醉,麻醉诱导过程中使用咪唑安定(0.03~0.05mg/kg)、舒芬太尼(0.5μg/kg)、异丙酚(1.8mg/kg)和维库溴铵(0.6mg/kg)进行缓慢推注,在气管导管插入和拔出时为避免患者受到刺激,可以适当保持一定的麻醉深度[2]。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研究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研究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研究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案和效果。

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4月接收的急性颅脑损伤43例患者,对其手术麻醉处理方案和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

结果43例患者经过麻醉处理和手术治疗,手术均能顺利完成,术后苏醒快速,手术过程中麻醉诱导过程较为平稳,无死亡。

41例患者康复出院,有效率为95.35%。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有效的麻醉处理方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手术风险,维护患者身体健康,值得推广。

标签:急性颅脑损伤;麻醉处理;效果急性颅脑损伤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头颅损伤[1]。

该病按照损伤特点不同可分为弥漫性损伤和局部损伤,按照损伤发生的不同时间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

该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的特点,患者可出现休克、呼吸道梗死、高碳酸血症、缺氧、呼吸窘迫、呼吸暂停等病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有效、安全、可靠的麻醉处理方案是保证手术顺利实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手术风险,加快患者恢复的重要环节[2]。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接收的急性颅脑损伤43例患者,对其手术麻醉处理的方案和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接收的急性颅脑损伤43例患者,男患者23例、女患者20例,年龄17岁~66岁,平均年龄(42.65±2.24)岁。

43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昏迷、恶心和呕吐等,其中硬膜外血肿18例,硬膜下血肿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

14例患者致伤原因是高处坠落,23例交通事故,6例硬物刺伤。

43例患者中,12例合并脏器损伤,6例脑疝,14例四肢骨折,2例血气胸。

4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43例患者实施手术。

①手术前选择阿托品对患者进行肌内注射,阿托品(硫酸阿托品片,国药准字H33020464,包装规格0.3mg),使用剂量为0.5mg。

浅析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

浅析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

浅析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目的:探讨在进行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时临床麻醉处理方法和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从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当中选出41例,对其麻醉处理方法、麻醉效果、术后并发症等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结果:本次研究中,41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式全身麻醉处理,在手术进行期间没有任何患者发生死亡情况,在手术后共有5例出现死亡,死亡率为12.20%,其中2例患者合并多器官衰竭死亡、3例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性死亡,其余3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

结论:在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时,应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耐受度,提高麻醉处理方法的规范性,以此增加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合并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存活和康复几率。

标签:急性颅脑损伤;手术麻醉处理;麻醉方式;效果;注意事项随着我国现代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交通意外发生率逐渐提高,加之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导致急性颅脑损伤发病率逐渐提升,患者通常会伴有颅骨损伤、头皮损伤、弥漫性脑部肿胀、内出血或外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则会导致患者昏迷,严重危及生命安全[1]。

本文即是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麻醉处理进行探讨,了解麻醉方法、麻醉效果以及注意事项,具体如下: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对象是从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选出的4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患者的年龄从21岁至6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2.61±8.36)岁。

患者中因交通事故导致损伤的共有28例、因高空坠落导致损伤的共有11例、因硬物撞击导致损伤的共有2例。

经临床诊断后,41例患者中具有硬膜下血肿的共有18例、具有硬膜外血肿的共有16例、具有蛛网膜下出血的共有7例。

在手术开始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呕吐、意识模糊、四肢功能障碍、气胸等症状。

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本次研究的41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处理方法。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麻醉处理方法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麻醉处理方法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麻醉处理方法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麻醉处理方法。

方法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87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这种患者手术前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麻醉时间以及手术后患者清醒时间等指标。

结果本次实验中,87例患者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较好,患者手术后均很快恢复清醒;患者手术前,80例患者呼吸正常、意识尚存,手术后患者均能够很快清醒,术后竭5例患者多功能器官衰退,3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患者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选择合适的麻醉处理方法,并对麻醉药物用量等进行控制,从而保证患者手术顺利进行。

标签: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麻醉处理方法;麻醉效果急性颅脑损伤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

患者发病时往往伴有头皮开裂、脑肿胀等疾病,严重患者将出现昏迷,甚至出现休克。

对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治疗时最常用的方法,而手术中的麻醉也相对较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麻醉处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麻醉处理方法。

对在我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87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7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这些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患者的年龄在39~74岁,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9.4岁。

这些患者中49例患者交通事故致伤,30例患者从高处坠落,9例患者其他致伤。

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检查发现25例患者硬膜下充血,27例患者颅内出血。

这些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检查,患者手术前医护人员给患者肌内注射0.5mg阿托品,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医护人员保持保证患者气道畅通,并加强对患者观察,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还需要对中心静脉压和有创测压加强监测,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手术中是否需要输血。

急性颅脑损伤围麻醉期管理新进展

急性颅脑损伤围麻醉期管理新进展
02
呼吸监测:监测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预防呼吸衰竭
03
体温监测:监测体温变化,预防发热或低体温
04
血氧饱和度监测:监测血氧饱和度,预防缺氧
05
尿量监测:监测尿量变化,预防肾功能衰竭
06
血糖监测:监测血糖变化,预防低血糖或高血糖
07
凝血功能监测:监测凝血功能,预防出血或血栓形成
08
脑压监测:监测脑压变化,预防颅内高压或低压
09
神经功能监测:监测神经功能变化,预防神经功能障碍
10
神经功能监测
1
意识状态监测: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2
脑电图监测:监测脑电活动,了解脑功能状态
3
脑血流监测:监测脑血流量,评估脑缺血和脑水肿情况
4
脑氧代谢监测:监测脑氧代谢情况,评估脑缺氧和脑代谢异常情况
5
神经肌肉电刺激:评估神经肌肉功能,判断神经损伤程度
麻醉深度控制
麻醉深度监测:通过脑电图、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监测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调整: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浓度
麻醉深度目标:保持适当的麻醉深度,避免过度麻醉和麻醉不足
麻醉深度个体化:根据患者特点和手术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深度控制方案
01
03
02
04
围麻醉期并发症处理
颅内压升高
B
D
A
C
原,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麻醉药物使用
麻醉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
麻醉药物的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年龄、性别等因素计算麻醉药物的剂量
麻醉药物的给药方式: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如静脉注射、吸入麻醉等
麻醉药物的监测: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麻醉药物的安全使用

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

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

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目的探究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方法。

方法连续收集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在一定术前准备中,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并需静脉输注分摊你、咪达唑仑、维库溴铵及异丙酚对插管进行诱导。

在手术过程中可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及异丙酚,在吸入异丙酚后需逐渐添加维库溴铵维持患者术中麻醉。

同时给予机械通气。

结果42例患者麻醉表现平稳,术中无死亡病例。

术后18例轻度残疾,17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人生存,4例死亡,其死亡率为9.52%。

结论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来说,在紧急术前准备中采用合适麻醉方式及药物,并加强麻醉检测可有效降低麻醉风险。

标签:急性颅脑损伤;麻醉;临床处理急性颅脑损伤是在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致死率及致残率都比较高,常会进行急诊手术。

因此对麻醉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期间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及药物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1]。

本组研究中选择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并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制定相应麻醉方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为20~68岁,平均年龄为(40±15.3)岁。

其中22例为交通事故致伤,8例为硬物击伤,8例为高空坠落致伤,4例为跌倒伤。

全部患者在入院前需进行CT及MRI等相关检查经确诊,35例为硬膜外血肿,26例为硬膜下血肿,12例为脑室出血,10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3例小于8分,29例大于8分。

1.2方法全部患者在术前均给予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或0.3mg东莨菪碱[2]。

麻醉工作前需开放静脉通道、放置胃管,患者在进手术室之后需对患者口鼻腔的呕吐物及血性液体进行清理,保障患者呼吸通畅,之后给予患者面罩吸氧。

再按照患者临床症状给予静脉输注平衡液等。

若患者持续颅内压升高及脑疝症状,需快速静脉滴注200ml20%甘露醇,10mg地塞米苏以及20mg速尿,控制毛细血管通透性,以防脑水肿。

急性颅脑损伤实施麻醉处理的探讨

急性颅脑损伤实施麻醉处理的探讨

急性颅脑损伤实施麻醉处理的探讨发表时间:2015-07-27T15:12:09.4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1期供稿作者:唐明富[导读] 针对患者的病情不同采取合适的麻醉方式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唐明富(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441700)【摘要】目的:探究急性颅脑损伤实施麻醉处理的临床疗效。

方法:抽取2013年10月-2014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麻醉处理的注意事项和临床疗效。

结果:在手术治疗期间没有死亡出现,术后出现10例患者并发症严重或病情严重导致死亡,5例患者多器官衰竭,7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剩余5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

结论: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全面诊断和评估可提高对颅内压的控制程度,有助于做好术前准备,针对患者的病情不同采取合适的麻醉方式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麻醉处理;临床疗效;麻醉方法【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151-02 颅脑损伤是由于头部受到直接或者间接暴力作用后头皮受到挫裂伤、出血红肿、颅骨骨折甚至出现脑组织的挫裂伤、出血等,如情况严重或不及时治疗可进一步造成脑缺血、颅内血肿、脑水肿,进而引起头痛、呕吐甚至出现昏迷等颅内压升高症候群[1]。

在日常生活中,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损伤类疾病,居于第二位。

当格拉斯昏迷指数(GCS)在3~8分范围内,受伤后昏迷时间达到6h以上或者在受伤后一天内意识恶化并再次昏迷6h以上时,则可以被划分为重型颅脑损伤。

由于此类患者伤及中枢神经系统,故死亡率高达36.9%~70.2%,致残率也极高。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会出现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高热,致使脑部的耗氧量急剧增高,使得颅内压增高,成为形成脑疝的诱因,进而还可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以至于形成脑水肿[1]。

临床麻醉处理急性颅脑损伤的方法分析

临床麻醉处理急性颅脑损伤的方法分析

临床麻醉处理急性颅脑损伤的方法分析摘要】目的:探析临床麻醉处理急性颅脑损伤的方法。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目标,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0)、试验组(n=40)。

对照组患者予以静脉推注联合吸入复合麻醉,试验组患者予以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疼痛程度。

结果:试验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试验组轻度疼痛例数多于对照组,重度疼痛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更加确切,可促进患者快速苏醒,减轻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复合麻醉;全凭静脉麻醉;疼痛【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101-02急性颅脑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急症,具有较高的残疾率与病死率,对患者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1]。

在临床中,如果救治不及时,就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所以,必须积极探索疗效确切、安全的治疗方法,同时还要合理选择麻醉处理方法,以此改善患者预后。

本文现对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予以分析,探索临床麻醉处理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目标,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0)、试验组(n=40)。

对照组中男、女各21例、19例,年龄20~65(42.5±3.8)岁。

试验组中男、女各22例、18例,年龄21~65(42.2±3.5)岁。

比较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积极治疗,用药情况如下: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100mg,罗库溴铵1mg/kg,咪唑安定0.6mg/kg,芬太尼0.3μg/kg,肌内注射给药,予以麻醉诱导。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围术期处理课件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围术期处理课件
术前准备
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备皮、备血、术前用药等。
麻醉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麻醉药物选择
80%
药物种类
选择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较 轻的麻醉药物,如丙泊酚、芬太 尼等。
100%
药物用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和手术需 要,合理控制麻醉药物的用量。
80%
术中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 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麻醉药 物的用量。
术后护理要点
生命体征监测
引流管护理
术后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 心率、血压、体温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并处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 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及时发现并处理 引流不畅或感染等情况。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咳嗽排痰,定 时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
癫痫预防与控制
03
颅内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的发生。如出
现发热、头痛、呕吐等感染症状,及时进行腰穿检查和细菌培养,明确
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营养与康复指导
营养支持
根据病人的营养需求和消化功能状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 如鼻饲、静脉营养等。合理安排饮食结构,保证营养摄入充足。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为老年男性,因颅内肿瘤导 致神经功能受损。
手术及围术期处理
手术过程复杂,需要全麻,术中需 要控制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术 后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抗感染、营 养支持等。
经验总结
对于复杂颅脑手术,围术期处理非 常重要。术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术 中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要进 行综合治疗,促进康复。
临床表现与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脑血流的最低值
▪ 正常情况下,脑灌注压在50 mmHg至150 mmHg之间波动时, 脑血流(CBF)均能维持在50 ml/100g/min。而TBI患者,脑血 流自主调节功能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因此TBI患者的脑灌注压只能 维持在60~70 mmHg。
▪ 依据脑梗塞图片,在有可能恢复的情况下脑血流至少要维持在20 ml/100g/min。因此,脑灌注压和脑血流存在密切关系,脑灌注 压在维持脑血流,恢复脑功能方面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小结
▪ 对于所有颅脑外伤的患者围术期管理须避免继发性损伤,首先要 了解颅高压/脑疝的症状和体征,运用GCS评分评估TBI的程度, 要维持患者正常血压以及容量,避免低渗溶液的使用,维持机体 氧合,避免高碳酸血症的同时注意过度通气只能是短暂使用。除 此之外,预防性低血压和低体温治疗可能会带来更差的结果。
急性颅脑损伤 的围麻醉期管 理新进展
副标题
前言
▪ 颅脑外伤(TBI)与多数外伤导致死亡密切相关,重型TBI的病死 率目前仍然维持在35%左右。因此,TBI患者的麻醉管理尤为重要。
颅脑外伤
▪ 颅脑外伤(TBI)与多数外伤导致死亡密切相关,可发生于任何年 龄、背景和健康状况的人群当中,尤其是重型TBI的病死率目前仍 然维持在35%左右。有分析认为,2020年TBI可能超过癌症和心 脑血管疾病成为全世界第一大死因。
▪ BIF(2016)推荐:当患者ICP>22 mmHg时须进行处理,包括:手术 减压、脱水治疗等等。
治疗时最低脑灌注压
▪ 平均动脉压的维持依靠脑灌注压(CPP),众所周知,脑灌注压= 平均动脉压—颅内压。一系列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CPP最好维持 在60~70 mmHg,当CPP低于60 mmHg时,患者存在脑缺血的 风险;而CPP高于70 mmHg时,存在导致ARDS的风险。TBI患 者脑灌注压的维持范围则涉及
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
▪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法是医学上评估患者昏迷程度的 方法。该患者睁眼反应:1分,语言反应:2分,肢体运动:4分; GCS评分为7分,为重度颅脑损伤(重度颅脑损伤:GCS<8;中 度TBI:GCS 9~12;轻度TBI:GCS 13~15)。
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
病例介绍
患者颅内压情况
▪ 要了解患者颅内压首先要知晓高颅压的特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 瞳孔改变、意识降低以及具代表性的Cushing氏综合征(不规则呼吸、 高血压、心动过缓)。
▪ 当颅内压(ICP)>15 mmHg可诊断为高颅压,ICP处于18~25 mmHg时患者会出现症状,当ICP在 20~25 mmHg时会发生脑疝。
患者围术期管理策略
血压管理 ▪ 研究发现,低血压和低氧与患者预后不良显著相关。TBI患者脑血
管自主调节功能破坏,CBF随CPP被动同步改变,因此要维持CPP 在60 mmHg以上。高血压:Cushing reflex,不必纠正;低血压: SBP<90 mmHg,尽早纠正。BTF推荐:对于50~69岁TBI患者 维持SBP≥100 mmHg,15~49岁或>70岁TBI患者维持 SBP≥110 mmHg。
患者围术期管理策略
术中通气 ▪ 长期以来,过度通气常规用于TBI患者管理,以预防ICP升高。然
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过度通气可引起脑缺血,可能造成颅 脑损伤患者远期预后不良。因此,对于过度通气的临床应用推荐: 短时间使用、预防性使用、适度使用,二氧化碳分压应控制在 30~35 mmHg,24小时内控制目标为35 mmHg,如果二氧化碳 分压<30 mmHg,一定要严密监测。
患者围术期管理策略
气道管理 ▪ 颅脑外伤患者的气道管理须注意保护颈部,插管时颈部与头部保
持直线,尽可能使用可视喉镜,颈椎骨折或不能排除颈椎骨折时, 推荐使用颈托。
患者围术期管理策略
麻醉诱导 ▪ 对于术前神经功能正常,颅内顺应性正常的患者,绝大多数可以
选择吸入全身麻醉;而术前神经功能障碍,颅内顺应性降低的患 者,术中脑缺血可能则应选择全凭静脉麻醉(TIVA)。
病例介绍
▼男性患者,32岁,体重约60 kg。 ▼因“外伤致颅内巨大血肿,脑疝”,拟急诊全麻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检查未发现胸腹部损伤。既往体格健康,无过敏史,无麻醉手术史。 ▼入手术室已处于昏迷状态,Bp:168/109 mmHg,HR:47次/分, SPO295%。左侧瞳孔散大,直径6 mm,右侧瞳孔4 mm,听诊心脏无杂 音,双肺呼吸音清晰对称。急诊血常规检查Hb:132 g/L。 ▼CT示左额颞硬膜下血肿约500 ml,中线严重向右偏移。
▪ 因此,对于案例中患者的围术期管理策略为:维持灌注压60~70 mmHg,二氧化碳分压35~38 mmHg,氧分压>80 mmHg, 体温36~37℃。
谢谢观看
患者围术期管理策略
液体管理 ▪ 重度TBI患者液体管理的目标为优化脑灌注和脑氧合,尽量减少继
发性脑损伤。液体治疗可以选择晶体液或胶体液。晶体液包括葡 萄糖、林格氏液、生理盐水,葡萄糖会降低渗透压,加重缺血时 脑损伤,大量补液时生理盐水优于林格氏液。
患者围术期管理策略
▪ 胶体液包括人工胶体和白蛋白,胶体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方面 有优势,但BBB受损后胶体分子同样能通过血脑屏障,毛细血管 和脑组织间的静水压差导致了水分在组织间隙中积聚,对于人工 胶体与白蛋白的选择尚存争论。BIF(2016)Ⅰ类推荐没有说明 哪种液体对于重度TBI患者是有益的,但是在Ⅱ类推荐中提到,大 量补液时等渗的生理盐水对患者有益。
患者围术期管理策略
低温与脑保护 ▪ 治疗性低体温可以降低脑代谢,在动物模型中具有强烈的神经保
护作用。然而,在临床试验中未显示出结局的益处,特别是对于 儿童TBI患者(<12岁),当低体温(33℃以下)作为早期干预 ICP的手段时,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反而结局更差。低体温虽然能够 降低脑代谢,但是同样能够带来肺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造成患 者死亡。因此,BIF(2016)中不推荐预防性低温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