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金奖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课堂实录

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课堂实录

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课堂实录P>薛超,女,回族,1979年9月出生,现年27岁,1997年毕业于石嘴山市师范学校,现任宁夏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教师,小教一级,教龄9年。

自从教以来,热爱教育事业,刻苦钻研教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多次参加大武口区、市级语文优质课比赛,均荣获一等奖,2006年6月参加全区小学语文观摩评比活动,荣获一等奖。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 ”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

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

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琵琶行》课堂实录(王毅军)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琵琶行》课堂实录(王毅军)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琵琶行》课堂实录(王毅军)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琵琶行》课堂实录执教:王毅军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有关白居易的视频)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有读诗的传统,今年5月份就在咱们西安,举办了一场与诗歌有关的盛大的文化活动,大家知不知道、有没有印象?它是什么?生:好像是诗歌节吧。

师:对,诗歌节,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这届诗歌节的主题是什么?“盛世中国,诗意长安”,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在诗意长安,静下心来,自己品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题材。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它主要是以铺叙为主的一种歌词,下面请同学们首先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师:好,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谁来概括。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学习咱们国文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生:读,师:对,这个读,不是老师说的,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么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所以首先要走近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好,下面我们一起呀,不是一起,自由地放开声来读。

好,咱们就开始。

(放音乐)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呀,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生:落魄失意的人。

师:你的解释有一点点问题,沦落不是沦落人,是不是?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是不?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师:不仅仅是琵琶女,还有诗人,是不是?好。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那么,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我想啊,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尝试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不好,那一段,第几段呀?第三段,谁来给我们读一下,好,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好吧?请。

一分钟教学实录全国一等奖

一分钟教学实录全国一等奖

一分钟教学实录全国一等奖教学主题:调和多种颜色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学时间:1分钟教学目标:1. 学会通过调和多种颜色,创造出新的颜色。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学生对颜色的敏感度和观察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主题 (10秒钟)老师拿出一幅黄色的画作,问学生黄色是由什么颜色混合而成的。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 示范调和颜色 (20秒钟)老师拿出红色和蓝色的颜料,示范将两种颜色调和在一起。

伴随着调和过程,展示出紫色的颜色。

同时解释调和规律。

3. 学生操作 (20秒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提供红、黄、蓝三种颜料和调色板。

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尝试调和不同的组合,创造出新的颜色。

4. 学生分享 (10秒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调和出的新颜色,并解释他们选择这种组合的原因。

5. 观察与总结 (10秒钟)引导学生观察各组的新颜色,帮助他们总结出混合不同颜色的规律和方法。

6. 结语 (5秒钟)老师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强调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尝试创造出新的颜色。

教学反思:通过这一分钟的教学实录,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和观察,掌握了调和多种颜色的技巧和方法。

他们有机会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新的颜色,培养了对颜色的敏感度和观察能力。

这个教学实录还可以扩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颜色的混合原理和色彩的丰富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更多的时间里进行颜色调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这一分钟的教学实录给予了学生一次难忘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教学实录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原因。

总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一分钟的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能力,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这种参与和实践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学习知识,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全国赛课一等奖-- 李白《雨霖铃韵》教学实录

全国赛课一等奖-- 李白《雨霖铃韵》教学实录

全国赛课一等奖-- 李白《雨霖铃韵》教学
实录
背景
本文档记录了我在全国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的教学实录,教授的课题是李白的《雨霖铃韵》。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技巧,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
1. 引入:通过展示李白的部分作品和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

2. 分析诗歌:解读《雨霖铃韵》中的意象、韵律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朗读和欣赏:以朗读和欣赏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感受《雨霖铃韵》的美妙之处并增加诗歌的声韵感。

4. 创作实践: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句或自己的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归纳: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展示和分享,总结本次教学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过程
1. 引入: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展示他的几首代表作品。

2. 分析诗歌:对《雨霖铃韵》逐句进行解析,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朗读和欣赏:组织学生齐读《雨霖铃韵》,并引导他们感受其中的韵律和美感。

4. 创作实践: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创作几句类似的诗句或者自己的诗歌作品。

5. 总结归纳: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并进行讨论和分享,总结本次教学的亮点和困惑。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雨霖铃韵》的理解和欣赏,来评价本次教学的效果。

结束语
本次教学以李白的《雨霖铃韵》为主题,通过分析诗歌、朗读欣赏和创作实践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第十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课堂实录《弹力 力的测量》

第十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课堂实录《弹力 力的测量》

第十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课堂实录《弹力力的测量》2012年12月22日下午1点30分,美丽的冰城哈尔滨,第十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初中组比赛正在风华中学如火如荼的进行。

经过2011年四川省赛课的激烈竞争,在金牛区物理教研员李跃旗等老师呕心沥血的指导下,在七中育才杨光荣校长,成都市物理教研员卢山、郑其武老师的悉心栽培下,在曾品中校长等领导和同事的全力支持下,我最终代表四川省站在了全国赛课的舞台上,两年的艰辛历程、多少个难眠的夜晚、几十节课的千锤百炼此时都化作短短的四十分钟,展现在全国同行面前,一任世人评议,此时此刻难掩内心激动,这一段牵肠挂肚、百转千回、心绪万千竟与何人说!下面是现场赛课的课题实录,一作几年艰辛赛课历程的最终总结,二作全体同仁批评指正的现身说法,三作内心为了忘却却不敢忘却的珍贵纪念!引入:美丽的黑龙江有一支奇特的少数民族——鄂伦春人,他们世代以弹弓、弓箭狩猎为生,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大弹弓,虽然不能狩猎,但是可以给大家派送一个小礼物!(教师用大弹弓给学生派送礼物)(派送礼物后提问)师:力有哪两种作用效果?生:改变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师:刚才的玩具什么发生了改变?生:运动状态师:玩具受了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个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弹力(引出新课课题)师:弹弓上面有橡皮筋,橡皮筋到底有什么特性可以制成弹弓?请学生拿出橡皮筋,拉一拉看橡皮筋形状的变化?(学生活动:发现橡皮筋受力和撤去力后形状的变化)生:橡皮筋受力形变,撤去力恢复原状师:除了橡皮筋,还有哪些物体也有这样的特性?从你们身边找出这些物体。

(学生活动:找出和橡皮筋有相同特性的物体)生1:有弹簧,还有气球生2:塑料尺生3:橡皮泥生4:我觉得橡皮泥不是。

橡皮泥随着手的捏发生了形状的改变,但是它不能恢复形状。

师:大家找出的这些物体都具有什么相同特点呢?生:我们在给它们施加力时发生形变,撤去力后恢复形状。

师:回答的很好!你的回答就是老师想要的答案。

中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荷叶圆圆教案

中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荷叶圆圆教案

中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荷叶圆圆教案教学设计:《荷叶圆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12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

2.语感目标: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力,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展示自我,学会边表演边读文。

教学重点:理解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小蜻蜓的停机坪、小青蛙的歌台和XXX的凉伞。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老师:小朋友们,夏天的景色非常美丽。

今天,我要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夏天,去看美丽的荷花,欣赏夏天的美景,感受夏天的情趣。

你们想去吗?学生回答:想。

老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屏幕上出现荷花池的图片)老师:你们觉得怎么样?学生回答:美丽。

老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文就是发生在这美丽的荷花池里的。

谁能告诉我,荷叶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是圆的。

老师:荷叶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绿色的。

老师:我们来读一下课文的开头:“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要读得再慢点,叠词的运用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荷叶的美丽和迷人之处。

(2-3个学生读,老师评价)在这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上,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的题目是《荷叶圆圆》(板书)。

请指名读,齐读。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圆圆的绿绿荷叶像什么呀?学生回答:像伞、椭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老师给予肯定)老师:圆圆的荷叶吸引了哪些小伙伴呢?下面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大屏幕,听老师读这篇有趣的课文,等会儿告诉我是哪几个小伙伴来了。

(听情景朗读)读完后,贴上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XXX的图片。

二、生自读课文并随机指导字词老师:这么美的故事,相信很多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想来读读了。

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2页,自己来读读这篇有趣的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2-3分钟)老师:小朋友们,喜欢荷叶的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XXX都带了好朋友一起来玩了,快跟他们打声招呼吧!我们用“开火车读”(站起来读的同学要用这个词组)全班齐读一遍词语。

《琵琶行》全国大赛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全国大赛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全国大赛一等奖教案XXX《琵琶行·并序》课例赏鉴——该课例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西安)执教/XXX观察/XXX【课例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生:XXX。

师:XXX是怎样一位诗人?生:XXX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XXX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

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XXX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XXX思念XXX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XXX。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

那么,XXX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XXX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师(改正个体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朴的话概括一下?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出身。

师:写出身,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XXX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

5分钟左右)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

全国赛课一等奖-- 杨万里《雨霖铃韵》教学实录

全国赛课一等奖-- 杨万里《雨霖铃韵》教学实录

全国赛课一等奖-- 杨万里《雨霖铃韵》教学实录一、目的本文档旨在记录杨万里的诗作《雨霖铃韵》在全国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的教学实录。

二、教学背景《雨霖铃韵》是杨万里的经典作品之一,以细腻的描写、深入的写情、优美的韵律而广受赞誉。

本教学实录是在全国赛课中将该诗作引入课堂,并通过讲解与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欣赏。

三、教学内容1.引入通过展示杨万里的背景资料和诗作的大意,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2.韵律分析解读诗作的韵律特点,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中的音律变化,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3.情感导入通过情感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共情杨万里笔下的雨霖铃声,感受其中蕴含的思乡之情。

4.诗句解读逐句解读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作的内涵和诗人的想法。

5.语言表演唤起学生对诗句意象的联想,鼓励他们自由表达与诗作相关的情感和意象,提高朗读诗歌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本教学实录分为五个环节,即引入、韵律分析、情感导入、诗句解读和语言表演。

每个环节都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表演,增强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成果经过全国赛课评委的评审,本教学实录以其清晰的教学思路、生动的教学展示和学生的积极反应获得了全国赛课的一等奖。

六、总结与启示通过本次教学实录,发现杨万里的《雨霖铃韵》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独特魅力,而且在教学领域也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

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参考资料1.杨万里诗集2.相关研究论文3.《雨霖铃韵》的背景资料。

小学四年级语文 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堂实录——瑞雪图

小学四年级语文 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堂实录——瑞雪图

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堂实录——瑞雪图四年级语文教案马敬,女,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____(省、市、区、县)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任教于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中关村第一小学。

多次承担国家级、____(省、市、区、县)级、区级研究课任务。

____年获第五届____(省、市、区、县)青年教师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第一名。

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项。

[教学简案]教材分析:《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语课本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3.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轻声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学习生字新词。

白茫茫沉甸甸毛茸茸咯吱彤云密布极目远眺粉妆玉砌万籁俱寂瑞雪小结:通过查词典,初步了解瑞雪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自学】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想:这场雪是什么样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场雪下得怎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重点指导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

”(感受雪下得很大。

)第四自然段“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

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堂实录——瑞雪图

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堂实录——瑞雪图

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堂实录——瑞雪图导语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堂实录,这堂课堂令人眼前一亮。

教师以《瑞雪图》的魅力引导学生走近经典,提高阅读水平。

这不仅是一堂文化课,更是一次对艺术欣赏的启蒙教育。

以下是这堂课的实录。

一、课堂前讲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给学生讲述了《瑞雪图》的由来和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

他引导学生了解了这幅画作是中国古代名画家巨然先生创作的,通过描绘瑞雪纷飞的壮丽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丰收、吉祥和美好未来的愿景。

教师还介绍了巨然先生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二、赏析艺术细节在赏析环节,教师先请学生闭上眼睛,通过描述《瑞雪图》中的画面细节,引导学生形成想象。

然后,教师放映了一段《瑞雪图》的高清视频,让学生在全屏的画面中饱览艺术之美。

视频展示了画面中那片洁白的雪地,树木上挂满了晶莹的冰柱,大红灯笼点缀其中,映衬着瑞雪纷飞的景象。

学生们震撼于这幅画作的壮丽和细腻,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

教师根据学生的感受进行解读,指导学生从构图、色彩运用、细节描绘等方面分析这幅画作的艺术特点。

通过对画作的细致观察,学生们渐渐体会到画家的用心与技艺,并逐渐从学生角色转变为观众与评论家的角色。

三、课堂互动教师设置了一系列参与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学生们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所展示的《瑞雪图》中的景色描写与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有何异同。

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畅所欲言,从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互相启发,共同探讨。

接下来,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短文写作,要求学生以《瑞雪图》为素材,表达自己对冬天的想象和瑞雪的意义。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更深入理解了画作的内涵,并且加深了对冬季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教师对整堂课进行了总结。

他强调了《瑞雪图》所蕴含的美好寓意,鼓励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

教师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关于瑞雪的诗歌朗诵视频,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来感受瑞雪之美。

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教学实录

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教学实录

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一:《如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引言: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主动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

本实录将分享一些如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的实用技巧和策略。

正文:一、建立良好的阅读氛围1. 创造舒适的阅读环境,保障学生专注。

2. 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3. 鼓励学生组织阅读小组,分享阅读心得和交流想法。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1.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有趣的阅读片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选择与自己兴趣相关的阅读材料。

3. 在课堂中进行阅读推荐,分享书籍或文章的精彩内容。

三、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1.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看法和观点。

2. 提问学生针对阅读内容展开思考,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阅读材料中的问题展开辩论。

四、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1. 针对重要的阅读材料,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

2. 给予学生一些阅读任务,要求他们对细节进行分析和总结。

3. 引导学生挖掘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鼓励学生分享阅读成果1. 鼓励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写作和口头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2. 组织阅读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精心挑选的阅读材料。

3. 鼓励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资源给其他同学,扩大阅读的影响力。

结束语:通过上述的教学实录,我们希望能够引导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并培养他们持续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不断成长。

实践证明,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运用有效的引导方法,我们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实录

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实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实录篇一: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精选一】七月流火,在湘江边上岳麓山下的长沙市举行的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于7月2628日三天中圆满完成初中语文赛课,我们听了18节课,加上余映潮老师的读报示范课,我们一共听了19节语文课个中收获,其中的观察、交流、思考、碰撞,倘若任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悄悄流逝掉,那可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我亲自敲击键盘,整理出我的现场部分录音,与大家共享一下在整理录音的过程中,我对专家或课堂的细节之处(主要是语言)在反复推敲确定不会改变其原意的基础上,做了很多的微调,不会影响大家的阅读【专家评课】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现场录音整理: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孙旺)第一个竞赛单元(7月26日上午)1.名师示范课:《语文报》读报课执教者: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2.《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执教者:湖北荆州市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李良永3.《最后一课》执教者: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康健评课专家:赵福楼(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语文特级教师)首先,余映潮老师读报课给我的三点启示第一,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思想;第二,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课堂应该追求简约化;第三,优秀教师的有效率的教学应该体现教方法这三点如果概括起来的话就是三个词,“有思想”、“简约化”、“教方法”我只谈几点关于“有思想”的问题名家上课,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多学生还有可能很多的听课教师就能洞悉他的教学意图,就是说,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读一份报纸,要让学生有所得那么,怎么落实这个目标和任务呢?显然,它面临的第一个备课的考验就是读报的课跟读课文的课两者是不同的,读课文的课题是明确的,课文的文本是(相对)单一的,因此其主题探究是清晰化的,但读报课,报纸内容量之多(有很多篇文章),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怎么提供话题,怎么欣赏文本;如果是我们往常教课文的方法,还追求教意义的话,你会发现报纸中的意义容量是非常多的,因此很难体现教意义,最佳落实的点是教方法怎么读、读的过程中怎么样习得方法,这样的意图在余映潮老师的课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优秀语文教师,因此,我们也应该更多的向前辈的语文教师、学者学习,去传承他们的思想其次,我想跟今天执教赛课的两位青年教师谈三点认识第一点认识,青年教师怎样追求教学技术的成熟,而至于发展自己的教育技术;我想,今天参赛的老师都是经过各省竞赛遴选出来的教师,因此他们都是会教课的教师然而,当我用教学技术的眼光去评判两节课的话,却发现这些教师在教学技术的运用上都有不太成熟的地方,可能离教学艺术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因为他们正处于发展中,我就要用挑剔的眼光说说他们的不足了举个例子来说,可能参赛的老师很注意课堂中的“冷”和“热”(冷场和热场的问题),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事先没有读课文,因此这节课应该教的是文本的初读课初读课文,应该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此时课堂的场面是处于“冷场”的状态;学生读书之后,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带动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此时,课堂气氛才慢慢由冷转热一个合理的课堂应该是先冷后热的,它不能回避学生独立自学但是,在有的教学环节,学生自学时有的老师的课堂安排是不尽合理的,因为我们知道,默读的时候人的思维活动是最为活跃的,因此在默读的时候一般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或者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来进行组织,也就是给出让学生5分钟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给出思考题,一定要给出任务,否则这个默读就往往指向不清,缺乏阅读效率,这是大家关注到的第一个教学细节第二个细节,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问答之中,我们也会发现有冷场的时候,即教师提问之后学生没有进一步“接答”,课堂迅速出现了冷场,原因何在?因为有的教师可能没有思考过一个合理的教学流程应该是怎样的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学习应该是三步:第一步,自己读,即自学;第二步,自学之后跟附近同学做同伴交流,现在我们把它叫做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步,在大课堂中与教师一起进行互动交流如果我们的问题出来之后,不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就迅速地说:“好,你们小组讨论讨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讨论不起来,其实学生课堂此时的不活跃跟老师的教学处理不当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教师在追求教学技术发展方面,应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第二点认识,谈谈关于教学要根植于文本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学要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大家就执教赛课的教师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都感到不满意原因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阅读肤浅化的问题非常普遍,原因在于:一是,教学处理的方式基本上采用的是问答式此时,有两个问题是共同存在的:(1)要么是教师的提问很随意,教师的设问都是一般化的问题,比如说“好不好啊?”“你们读懂了吗?”“写了什么内容啊?”等等,所有语文课堂都会这么问,因此他对这篇课文的认识缺乏新鲜感,他就没有办法激励学生深入探究,“学生答问意识不强”跟“教师提问缺乏讲究”是有关系的举个例子,我也是第一次读到《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我读文章时,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演说不同于一般的悼词,也就是文章中看不到悲伤,看不到爱怜,看不到怀念,这种在一般的悼词中弥散的情绪是没有的;反过来,它却是温馨优美的,甚至还带着点儿淡淡的喜悦——这是超乎我们的想象力的”因此,我当时就想,这篇文章不悲伤,不伤感,不怀念,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思考会引导我们对文章进行深刻的解读再说了,文章开头一再强调“我是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的”,意味着演说者左拉不是作为同行、同道来讲话,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对之把握深刻的话,也许到后面我们去解读“兄弟”词汇的时候,我们就会认识到这篇文章不是一篇写私情的文章,它强调的是从文学传承的高度来表达对莫泊桑文学作品所传达的健康气息的赞美,它的人性之美,它的完美如其人,我们喜欢莫泊桑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喜欢他的为人因此,本文包含着的很多很深刻的内容,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去关注它(2)问答式教学中,问答的数量过多,教师问学生答,即问即答,追求问答的频率,很多老师考虑的是“热场”的问题,“我得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啊”,甚至还出现“接答”,即教师给出前半句学生接下去说后面的一个词,这种强调“短、平、快”的问答,在我们的语文课中比较普遍在这样的问答中,学生只能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他们不会进入比较深刻的思考状态的因此,这种教学无法深入文本,文本解读的肤浅性就必然客观地存在了二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把握不够深刻或者不够深入的话,或者说不能进入那种很动情的情境中的话,我们很多的铺设是出不来效果的比如《最后一课》,小说最后(高潮和结局部分),韩麦尔先生在即将下课的时刻,他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他此时此刻最不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在小说中都有具体的体现:他最不想说的是“放学了”“同学们走吧”,两句话中间用破折号连接,这两句话之间是一种动作的凝滞、语言长时间的空白(赵福楼老师现场示范朗读),是高度伤感的凝练;而他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是“法兰西万岁”(赵福楼老师现场示范朗读)这里是很长时间很丰富的情感爆发,是伤感、饱满、慷慨,因为前面有动作铺陈;此时,他是用手用粉笔在黑板上用力地写上这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用了多少力气呢?他写完这两个字他就没力气了,“头靠在黑板上”说明他用尽了所有的生命的力气,他是在用生命呐喊这两个字,他的呐喊是在这样的行为中包含着的这种文本的深刻感受,如果我们老师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深刻,在朗读这里的句子的时候,学生就不能随老师的指引进入深痛的感觉之中——以上两个问题都可能有害于我们对文本的解读第三个认识,关于教学自然状态的问题我们的比赛是借班上课,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课,我们的上课老师容易背着很重的心理负担,对课堂有着过高的期望值,由于过高的期望值,融进了自己过多的东西之后,就很容易有害于怎么上课、在上课过程中跟学生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问题了,我们就会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比较紧张,在教学语言上和动作上都跟正常状态不吻合比如,从声调上来看,这些教师都是在哪里大声地呐喊着上课,为什么呀?他看着台下那么多听课的老师他紧张,他害怕大家听不到,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时应该是比较轻声地组织着说话,而上课的老师都是在大声地呐喊着“同学们,这样好不好啊?!”这完全可以看得出这些老师很紧张还有,就是有些行为是很不得当的,比如,我们要对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进行评说的时候,老师要求“同学们准备一下”,用一个词对课文中的两个人物来评价“当我看到此处时,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对这两个人物都要进行评说的话,学生消耗的时间成本要扩大还有,针对这两个人物进行评述,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么讨论呢?你是两个人物共同讨论,还是一个一个人物的讨论,这就是老师自己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啊当然,老师比较聪明,着重于一个人物进行评说,但对学生而言存在着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两个人物的评说,时间是不够充分的,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来,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比如说,“请同学们一起来评价韩麦尔先生,用一个词来评价”,在学习行为结束之后总结一下学习方法“我们刚才使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发现韩麦尔先生的行为特征及其行为表现的”,在掌握了方法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征,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较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由“教”而“不教”是我们一贯的教学主张教学中,教师的处理过程欠妥当,如果我们来将它们全面铺开的话,基本上是这样的:第一个过程,布置任务;第二个过程,学生自读;第三个过程,小组交流;第四个过程,集体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消耗时间非常大;而且,讨论又是散点讨论,你要不断地点评学生的发言,而学生发现课文时一会要到前面去找一会要到后面去找,把文章的思路完全打乱了,讨论也是分散的在散点阅读的状态下,要想让学生构建课堂学习和认知的完整体系的话,是非常困难的“消耗时间非常大”和“散点阅读”两个原因使得课堂上大的讨论环节需要更充分的时间,时间不够就讨论不充分,就只能匆匆走过场,结果是结论似乎出来了,但感觉总是“不到位”,我们非常希望看到的效果怎么就没有出来呢?原因就在于此——希望所有青年教师关注教学技术专业发展的成熟篇二: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课堂教学实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材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四年级上册习作5XX的自述课堂实录-青年教师大赛一等奖

四年级上册习作5XX的自述课堂实录-青年教师大赛一等奖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神秘的小嘉宾,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生:想师:他呀,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生:橡皮擦师:(师拿出道具)同学们真聪明。

板书:橡皮擦请同学们拿出你的橡皮擦,比较一下,这个橡皮擦和你的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那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啦,观察时,可以调动起我们很多感官,比如可以用———,说一说,用什么?(师生一起)用眼睛看,用手摸,还可以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等板书:观察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的最多,最快?生举手师:好,请你来说。

生:他是个长方形师:这位同学说出了橡皮擦的形状,看看你的橡皮擦都是什么形状的?生:我的是圆形的我的是个小胡子我的是大炮(师:你的橡皮擦真酷)师:你还发现了什么?请你来说生:这个橡皮擦是红色的师:他穿了一件红色的外衣。

你的橡皮擦呢,都有什么颜色?生:白色、黄色、黄白相间师:橡皮擦的颜色真是丰富多彩,这是我们用眼睛看到的,那我们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这位同学你来,摸起来什么感觉?生:滑滑的、很光滑师:如德芙般丝滑师:那你的橡皮擦呢?生:光滑、不怎么光滑师:有的橡皮擦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橡皮擦表面有些粗糙,那再找个同学捏一捏,看看什么感觉,你来。

生:硬硬的师:同学们捏捏你的橡皮擦,也是硬硬的吗?生:不是,捏起来有些弹性师:我们用眼看,用手摸,还可以用什么?生:用鼻子闻师:你闻闻,有什么味道?请你来生:没有味道师:那你的呢?生:香香的师:(师闻学生的橡皮擦)有股清香,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除此以外,还有一点别忘了,橡皮擦虽小,可有大用处,它可以用来————生:擦错字师:要是写错字,橡皮擦摇摇脑袋错字就没了同学们,把我观察的可真仔细,我啊,迫不及待的想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橡皮擦。

我身着红色的外衣,外衣上面点缀这三颗小星星,可漂亮了。

我长的高高的、壮壮的,浑身都是肌肉。

别看我人高马大,我的皮肤可如德芙般丝滑。

全国青年教师赛课实录

全国青年教师赛课实录

全国青年教师赛课实录全国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实录第一节课:《生活中的科学》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行们,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很荣幸能在全国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与大家分享我的课堂实录。

今天我将为大家展示一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生活中的科学》。

一、课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3.提高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和课堂展示素材;2.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3.准备小组活动的任务卡片;4.准备学生实验报告的模板。

三、课堂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科学实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实验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科学实验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PPT,向学生介绍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学健康等方面。

并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3.实验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项目进行探究。

例如,探究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膨胀性质。

学生需要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

我会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帮助。

4.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并分享他们对实验的思考和体会。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讨论,加深对实验原理和现象的理解。

5.课堂总结(10分钟)通过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并鼓励他们将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四、课后延伸布置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

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并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施,我发现学生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并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思考和讨论。

但是,我也意识到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指导。

一分钟教学实录全国一等奖

一分钟教学实录全国一等奖

一分钟教学实录全国一等奖一分钟教学实录:全国一等奖标题:我的全国一等奖经历段落一:引言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段非常特别的经历——我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这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向大家展示我是如何取得这一成就的。

段落二:背景介绍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比赛。

全国一等奖是一个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比赛,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等。

参赛者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获得一等奖的人数非常有限。

我参加的是英语比赛,这也是我最擅长的学科。

段落三:准备工作在参加比赛之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我认真复习了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做了大量的练习题。

此外,我还通过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影等方式提高了听力和口语能力。

我还利用网络资源,找到了一些模拟试题进行练习,提高了应试能力。

段落四:比赛经历比赛当天,我心情紧张又兴奋。

我努力保持冷静,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进行答题。

在听力部分,我仔细聆听每一段对话和短文,准确理解问题并选出正确答案。

在阅读理解部分,我通读全文,找出关键信息,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在写作部分,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了一篇有趣且连贯的作文。

段落五:取得一等奖经过一番紧张的等待,最终结果揭晓了。

我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当时的喜悦之情无法言表,我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这一成就不仅仅是对我的认可,更是对我的激励,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英语的决心。

段落六:总结与感谢通过这次全国一等奖的经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首先,我明白了努力和准备是取得成就的关键。

其次,我体会到了实现目标的喜悦和自豪感。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老师和朋友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结尾:通过这一次的全国一等奖经历,我意识到只要付出努力,坚持不懈,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希望我的故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鼓励。

谢谢大家!。

[最新]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

[最新]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

[最新]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刚考试完,很累吧。

星期六还在这儿听我的课,很辛苦啊~)我给大家放首歌,轻松一下,好不好,生:(欢呼)好~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师生听歌)师: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生:柳永。

师: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作者”感”)二、整体感知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生:(听)师:(听)师:那么,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生1:多情自古伤离别。

生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师:(明确)大家听得很用心,也很善于动脑,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师: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生:伤心,凄凉。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全国青年教师赛课实录

全国青年教师赛课实录

全国青年教师赛课实录近日,全国范围内举办了一场备受瞩目的青年教师赛课比赛。

这场比赛旨在展示青年教师们的教学技巧和创新能力,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我有幸亲身参与其中,亲眼目睹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教学实录。

比赛现场,一位来自山东的青年教师李老师走上了讲台。

她的课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身着素雅的李老师一上台,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她自信而亲切地向学生们问好,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李老师首先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故事讲述了一个懒惰的小狗如何通过学习和努力成为了一只优秀的猎犬的故事。

这个故事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他们开始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李老师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来发现学习的乐趣。

她设计了一系列趣味性十足的游戏和小活动,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学习英语单词时,她设计了一个“翻牌游戏”,学生们要根据图片翻开相应的单词卡片,并复述出该单词的意思。

这种互动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李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她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和项目。

学生们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一个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学生们需要合作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

这个任务需要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老师还注重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她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思考和探索。

在课堂上,她经常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展开讨论和思考。

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开拓和拓展,他们开始主动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整堂课下来,学生们兴致勃勃,积极参与。

李老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和动力,真正实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

评委们对李老师的教学方法赞不绝口,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全国青年教师赛课实录,我们不仅看到了青年教师们的教学才华和创新能力,也看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全国赛课一等奖-- 白居易《雨霖铃声》教学实录

全国赛课一等奖-- 白居易《雨霖铃声》教学实录

全国赛课一等奖-- 白居易《雨霖铃声》教
学实录
背景介绍
本文档记录了我在全国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的教学实录,主题为白居易的诗歌《雨霖铃声》。

本文档将介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 理解《雨霖铃声》的内容、意境和主题;
- 学会欣赏和朗读《雨霖铃声》;
- 掌握诗歌分析与赏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本节课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 《雨霖铃声》的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2. 诗歌的诵读与朗诵训练;
3. 诗歌的语言与意境分析;
4. 诗歌主题的探讨;
5. 学生的互动讨论与作品分享。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雨霖铃声》的背景和作者,指导
学生进行诗歌鉴赏与分析;
- 朗读训练:利用朗读练,帮助学生提高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表
达能力;
- 分组讨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研
究和思考,并互相交流分享;
- 互动评价:通过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等方式,促进学生
参与课程评价,提高研究效果。

教学评价
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本节课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诗歌朗读技巧、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诗歌分析与赏析作品,包括文本解读、意境传达等方面。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录,学生对白居易的《雨霖铃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欣赏。

教学目标得到了实现,并在全国赛课中获得了一等奖,证明了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创造力。

感谢您的阅读!。

《伯牙绝弦》全国赛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全国赛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全国赛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实录课前问好:师:好!上课!值日生:起立!生齐:老师,您好!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正式上课:师: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伯牙绝弦》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用心感受一下这篇杰作。

(生自读课文)师:好,你看,这句话能读好吗?(师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嗯,你仔细看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自己的知音了。

(师范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就能读好这句话,自己再读读。

(生自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长句子读好,我们读文言文,侧重它的字字句句。

你看——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

生:我发现在一篇课文里面,一个字可能出现了很多次,但是它不一定是同一个意思。

师:你能继续说下去吗?比如说善字,生:比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两个善字是表示他们两个都很擅长的意思,善哉的善字我觉得应该是语气词。

师:都是好的意思。

同一个字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这就叫一字多义。

师:看一看,发现了吗?……是什么意思?生:它们都是想的意思师: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不同的字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这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

不同的意思。

师:故事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结局,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不少的同学保证一定有问题想要问?生:我想问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要破琴绝弦?师:想得好,问得好,还有吗?生:我想问,什么叫复鼓?师:为什么伯牙一定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古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生:我想问,伯牙为什么觉得,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知音嘛。

我想问,为什么伯牙觉得子期死了就没有知音了?师: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几个问题。

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这句话就能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应该是伯牙觉得,他在这世界上已经再也没有知音了,所以弹琴对他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他就破琴绝弦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金奖课堂实录执教:湖南李娜一、导入新课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诗情与吟咏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清肠,每每提起月,我们总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会吟的吗?和老师一起吟(师生齐吟)是啊,这洒满人间的银灰色的月光,勾起了人们多少期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二、指导朗读1、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师:老师很喜欢这篇文章,也很想很想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可以吗?(生答可以)那好,老师就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注意字音及朗读的节奏和停顿课件:配乐画面老师朗读师:朗读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一次承天寺,老师看到了那清明皎洁的月光,体会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同学们做好朗读的标记了吗?生答:做好了师:嗯,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2、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4、点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5、全班齐读师:读得很流畅,吐词也很清楚,可是总觉得缺少点韵味同学们想不想声情并茂地朗读(生答:想)那得理解课文内容三、结合注释,译读课文学生根据注释译读,教师指导师: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生1 :欣然起行生答:高兴地起来走师:“欣然“是什么意思?朱自清《春》中有“欣欣然张开了眼” 生:高兴的样子师:我们学过生:⋯⋯的样子生2 :盖竹柏也生答:遮盖住竹柏生答:大概是竹柏师:我们学过《童趣》、《狼》,里面有“盖”,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意思吗?原来生3 :最后一句生答:只是缺少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师:注意“但”字还有疑问吗?生4 :庭下如积水空明学生回答师:这里的“如”的意思是——生答:像,空明意思是——水的澄澈庭院为什么会像水一样呢?谁来翻译一下这个写景句?生翻译:庭院在月光的照射下像水一样澄澈,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师:刚才我们通译了全文,学习文言文重点就是积累文言词汇,刚才我们注意了几个词,老师这里还有几个词出示课件(原文),谁来解释一下这几个字:遂在《孙权劝学》中就有这个词:肃遂拜蒙母生答:于是师:对,于是,就的意思,非常不错师:刚才我们积累了前面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三个词,今天这节课老师还要学习三个新词,有几个词我们讲过了,“欣然”是高兴的意思,“念”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生答:想最后一个“相与”什么意思?生答“一起,共同的意思”四、细读课文,品味作者感情的变化师:初译课文,让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接下来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走进苏轼当时夜游的情景,去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教师放配乐课件,学生跟随朗读师:刚才同学们跟随课件,读得很投入接下来我们用一种朴素的读法,去掉这些音响设备,凭借我们自己的感悟,再加上我们的金嗓子,也要能读出这种效果请大家选取自认为感情处理得好的语句,读来听听生1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师:你希望读出什么感觉,或者什么语气?生:月色美师:这是一种什么语气?用平静的语气读读一起来试试生齐读师:还有吗?生2 :我喜欢读后面三句(带感情的读)我最喜欢这一句,因为前面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形容月色洒满了整个庭院,然后有一种美的感觉,月光照映在竹柏上,就好像在清澈的小溪边漫步一样,给人很美的感觉后一句,只有两个人在庭院散步,感觉有些凄凉,有些孤单师:他还是觉得非常地平静吗?生:不是师:高扬的还是深沉的?生:深沉的师:你再读这一句生读师:读得深沉含蓄这位同学她不但理解准确,而且还能够准确的把自己的理解传达出来,非常不错还有同学要试一试吗?生3 :我也喜欢这一句但与她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既有喜悦又有落寞、孤寂之情,作者和他朋友都是被贬之人,同时在庭院散步,虽然他们有雄心壮志但却不能实现,所以有喜悦之情又有落寞之情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细致,她抓住了他的朋友张怀民跟他是相同的情形,在这种境况下来欣赏月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确实有些孤寂,我们更应该读得深沉一点还有同学来试试吗?有没有其他语句老师来说一说,我对第一句感受很深(老师读)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朗读时的情绪变化?谁来说一说师:开始是平静的,后来是高兴的师:她为什么高兴?生:他出去找朋友师:他被什么所吸引?生:月色师:所以应该读得欣喜,愉悦,你能够试一下吗?生读师引导: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再试一下好吗?生读师:一点就通,有进步还有其他同学想来试试吗?后一句生沉默师读:念无与为乐者,作者想去欣赏月光,可是,“念无与为乐者”,面对如此朗月良宵,可谓形单影只,要读出——孤单请你来读一读,好不好?生读师:在此孤单情况下,他想到去寻张怀民与他一起赏月,后面一句说“怀民亦未寝”,这体现了他当时的什么心情?(生:高兴)谁来读?读出这种高兴,大喜过望的语气生读师:全文只有短短的八十余字,,可是作者的款款情思却经历了很多转折大家的朗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兴趣,老师能够和大家合作朗读一次吗?(生答可以),男生读叙事部分,女生读写景的句子,老师读后面发表感慨,议论的语句师生读五、品味佳句,理解写景师:动情的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进了苏轼,了解了苏轼当时情绪的变化一篇好的文章就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行的,还要细细品味,才会发现它韵味无穷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品味下面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师:老师把文章的几处作了适当的修改,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品味文章写景的语句,你觉得这样改行吗?为什么?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讨论老师到组指导师:同学们有答案了吗?有!非常自信我们来看看第一句,“如”字能不能删去呢?生1 :“如”是好像的意思,不是真实的,是作者的想象把“如”字去掉,就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出作者的感情师:庭下有没有水?生:没有师:去掉“如”字就是什么了?生:有水师:用“如”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生:想象师: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水呢?我们知道是在什么的照射下?(生:月色)所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月光照射下的庭院,静静的月色比作水,用了什么修辞?(比喻)以此体现月色之美、清明、空明这一句分析完没有?我们刚才抓住了比喻的修辞,分析完了吗?他还联想到什么?生:水中的水草师:可是没有水啊!生:月光照射下的竹柏成了水草师:月光照射下的竹柏的影子像水草多么清晰的画面,多么清理淡雅的景象,以此来体现月色,所以我们说这个“如”字是不能删去的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贴切生动这句我们通过删一删,品味了修辞师:第二个问题,能不能调换位置?师读原句这是一种什么感觉?生:首先是疑问,因为没有水,却有藻荇,后面带出了不是水藻而是松柏的影子改了后首先说出是松柏的影子,没有了前一句的韵味师:没有了韵味庭院中没有水,怎么会有藻荇交横呢?实际是把月色比作水,让我们有一种如临池水的感觉,水里有纵横交错的水草,原来是竹柏的影子,让我们有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出人意料的画面,使文章意趣横生,妙趣横生,所以这能不能调换位置呢?(生答:不能)作者以虚的藻荇来写竹影,来写月色,我们又通过调一调的方式来品味了虚实的写景手法作者笔下承天寺的夜景,实在是一个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境界,我们闭上眼睛去想,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美景描述一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上个人的感受,你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夜景?谁来说说?生:月光照射下的竹柏,像有许多水草在水中游一样师:哦,月光照射下的如溪水一般透明,还有水草在水中荡漾的那种情景生:我仿佛看到了月光照射在庭院里,仿佛是水,而竹柏的影子映入,仿佛是水藻六、品味“闲人”,明确主旨师:这是一幅清幽淡雅、宁静悠闲的夜景确实,苏轼在写夜景方面是一个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是美妙绝伦,但是,“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 这样的景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可是为什么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同学们找找看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哪个词?生:闲人师:也就是说只有闲人才能发现这样的美景,欣赏到这样的景色老师就有疑问了,“闲人”是什么意思?生:清闲的人师:对,清闲的人苏轼当时是不是一个清闲的人?你能从文中找出证据来吗?生:苏轼当时被朝廷贬官师:被朝廷贬官就能体现他的清闲?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师:看到了美丽的月色就“欣然起行”,他的生活是怎样的清闲呢?对不对?还有没有?看到月色还怎么样呢?(生沉默)还与怀民步于中庭苏轼这种清闲的生活是有背景的他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可以说是名震朝野,到他三十八岁就当了宜州太守,可不幸的是,五年以后他就因为政局的变化被贬黄州,而且身居闲职,可见苏轼在政治方面他的生活是清闲的老师又有疑问了,是不是所有清闲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呢?大家都摇头,那么这个“闲”还应当怎样理解?它仅仅是清闲的意思吗?除了要有闲适的时间,更要有⋯⋯生:心境师:对,也就是闲趣,闲情雅致苏轼就有闲情雅致,在冬天他居然要去赏月,这是他闲趣的一种体现有这种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可是这样的人多不多?生:不多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明闲人难做啊!怎么才能做个闲人呢?苏轼有没有告诉我们方法?我看到了有人摇头不是没有,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笔下的景语透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来读一下写景的句子好不好?生齐读师:他当时的情感是怎样的?抓住里面的哪个词?生:如积水空明师:对他的内心就像水一般,如积水,非常地宁静空明是什么意思?是单单形容水的清澈吗?他的心就如水一般的空明,非常的安静、澄明,也就是心无杂念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体会做一个闲人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从不改变自己的看法,从不随波逐流为此,他一生历经八州,可他一直能笑然相对,出示课件: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从上面的这些经历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苏轼,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生:乐观师:对,乐观,豁达确实,在苏轼的文章中,我们难以看到像刘禹锡笔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哀叹,也没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鸣,他用达观、豁达的心境去年面对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家喻户晓,不仅仅在于他的政见,不仅仅在于他的诗词散文,更在于他的达观,他的人生观,留给我们莫大的一笔精神财富最后,让我们记住:“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让我们用豁达的心境去面对生活,让我们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诗意的人生大家课后可以去看看这几本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