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统计学专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统计学专业论文题目(供参考)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统计学基础理论研究1.能源消耗的统计评价方法研究2.新时期统计需求问题研究3.知识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部门分类研究4.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统计制度方法问题研究5.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6.统计数据在政府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开发利用的方法论研究7.新时期统计监督的特点与对策8.关于统计文化建设的思考9.正确处理统计国情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研究10.论统计数据挖掘在经济研究中的地位11.网络环境下的统计信息服务问题研究12.北京市某专业领域统计信息系统研究13.我国(某省)普通高等教育生源变动趋势与对策研究14.经济普查的理论与方法研究15.高校学生(商品库存、进销存或工资)管理系统模拟仿真系统分析16.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及其统计指标体系研究17.灰色系统建模技术研究18.周期性普查与经常性统计制度及其调查数据的衔接问题19.实现统计调查一体化的思路20.工、农产品比价的合理范围界定的统计研究21.论建立满足现行体制管理需要的统计调查体系与核算体系的可行性22.服务业调查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3.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研究24.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25.统计方法如何适应分级管理需要问题的研究26.构建统计数据监控体系的思考27.电子网络技术与传统调研方法结合问题的探讨28.统计预测中奇异值处理方法研究29.北京市服务业发展结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30.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31.内需与外需的理论界定及统计方法研究32.统计需求与统计供给问题33.国外统计制度方法的比较研究34.人口迁移的统计方法研究35.住户调查样本采集及抽样框设计研究36.统计工作成本问题37.我国收入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38.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39.市场调查中样本数据“缺失值”问题研究40.抽样调查中样本代表性问题研究41.抽样调查中样本轮换问题研究42.中国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43.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存在的问题探讨及其改革44. 城乡统筹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45. 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46.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技术及应用研究47.我国人口动态统计问题研究48.我国失业统计问题研究49.***省普通高等教育生源变动趋势与对策研究50.我国高等院校扩招问题调查分析51.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分析统计学方法的应用研究1.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计算及应用研究2.抽样调查方法在产品服务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研究3.某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统计分析4.聚类分析法在市场消费群体划分中的应用研究5.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分析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中的应用研究6.因子分析法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中的应用7.北京城乡统筹发展主成分影响因素分析8.耐用消费品需求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9.ARCH族波动模型研究及其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研究10.北京市各区经济状况的评价方法研究11.经济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研究12. 某省市工业行业结构特征的因子分析15.日常消费品需求市场调查方法其应用研究16.数据挖掘技术在统计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17.VaR方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18.判别分析方法在市场调查中的应用研究19.判别分析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20.判别分析方法在银行贷款中的应用研究21. 最优加权组合法在能源消耗预测中的运用研究22.运用蒙特卡罗方法求解随机性问题23.某省各县市经济发展的聚类分析24.北京市未来产业化构成聚类研究25. 统计方法在产品服务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26. 大数定律在保险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27. 辅助变量的选择原则与应用28. 统计分析方法在投资分析中的应用29. 团体寿险精算定价研究30. 最优加权组合法在粮食产量预测中的运用研究31.生命分布模型建模其应用研究32.分类生命表统计模拟分析其应用33.通胀条件下的寿险精算定价研究34.不同身高与体重的寿命分布研究35.灰色聚类分析及其运用;36.模糊评估分析及其运用;37.模糊数学在上市公司信用评价中的运用;38.模糊数学在教学(学生)评估中的应用39.某省各县市产业结构的聚类分析40.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评价研究41.基于多元统计的某省经济分区研究42.统计方法(如回归等)对消费情况的分析和预测43.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养老问题研究44.GDP总量的国际比较方法分析45.ARMA模型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股价预测、分析消费物价指数)46.ARIMA模型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47.最优加权组合法在GDP预测中的运用研究48.多元统计方法的****综合评价研究49.因子分析在某省利用外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50.统计方法对消费情况的分析和预测国民经济核算1.季度GDP核算方法的探讨2.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3. 消费质量的统计测度研究4.投入产出核算表的编制方法研究5.北京市市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6.哈尔滨市工业部门最终产品变动对其他部门总产出影响分析7.非市场服务产出的核算范围与方法研究8.我国资产负债核算方法研究9.我国税收与GDP相互关系的研究10.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分析11.加入GDDS对提高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分析12.某行业统计核算指标体系及数据获得方法的研究13.对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分析14. 资源租金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1.地区间经济联系的统计分析2.地区知识积累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3.城市化进程中(哈尔滨)就业态势与趋势分析4.主要农副产品季节需求变动分析5.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6.某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模型及预测7.基于logit模型的居民住房购买行为分析8.北京低碳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9.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预测研究10.股市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11.北京信息产业对投入产出贡献分析12.基于消费意愿的量价模型分析13.北京市第三产业科技创新的最优路径分析14.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15.北京市资源节约型社会进程指数设计16.某省市经济外向度的实证研究17.灰色系统预测方法在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预测中的应用18.FDI对北京市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19.北京农村服务业发展模式实证研究20.北京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实证研究21.我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22.某省与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比较研究23.北京绿色食品产业贡献率的统计测定24.北京农村劳动力供给的潜力与趋势研究25.北京经济结构的定量分析及调整问题研究26.北京市餐饮业发展状况统计研究27.地区GDP修订问题研究28.北京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29.哈尔滨社区便民服务商业发展趋势统计技术应用分析30.我国东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31.我国统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32.北京市居民消费与GDP的误差修正模型与应用研究33.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定量分析34.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的定量分析35.从产业结构看我国农村经济36.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统计分析37.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统计研究38.我国能源供求问题的研究39.北京居民全面小康进程实证分析40.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41.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42.“假日经济”对GDP的贡献研究43.影响农业产值的因素分析44.我国电力供求问题的统计研究45.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度46.关于哈尔滨市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变化分析47.北京市经济普查数据的开发利用研究48.我国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研究49.某省(市)经济外向度实证研究50.农产品供需变动的统计分析51.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及其预测52.某省市零售市场周期波动实证研究53.教育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实力相关性分析54.北京市农村服务业发展模式实证研究货币金融及投资统计分析1.共同基金整体绩效评估方法与实证分析2.应用GJR模型和Monte Carlo模拟法测定上证综指(或其它经济指标)的VaR风险3.股票日收益率特征及其与交易量关系的实证研究4.CAPM在沪深股市的有效性检验及两市联动性的统计分析5.金融企业绩效的统计分析6.金融企业竞争力统计分析7.哈尔滨市推行农村小额信贷的对策研究8.金融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研究9.中央银行统计指标体系研究10.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及实证分析11.北京市金融业投资结构与投资方向统计分析12.哈尔滨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方法的研究13.北京市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4.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15.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的途径分析16.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17.北京市上市公司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研究18.民间投资进入公共投资领域问题应用研究19.风险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20.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对策研究21.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率趋势统计技术应用分析22.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竞争力研究23.哈尔滨本土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统计分析24.信息不对称下的风险投资契约研究25.投资基金制度对金融发展影响研究26.我国价格波动传导机制的研究27.金融风险管理的统计方法研究28.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析29.投资增长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分析30.企业投资风险的统计分析方法应用31.我国股市收益率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32.我国货币供求问题的研究33.关于我国物价形势的统计分析34.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35.我国(某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统计分析企业经济统计分析1.我国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与生产能力分析2.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3.某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4.企业间交易费用水平的定量研究5.北京市水资源状况分析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7.产权结构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统计分析8.****产品北京市场的顾客满意度研究9.某省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10.某省城市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
《宏观经济学》实验报告
自然失业
周期性失业
隐性失业
3.奥肯定律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根据美国数据,提出失业与产出变动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奥肯定律。
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奥肯定律揭示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极为重要的联系。它描述了实际GDP的短期变动与失业率变动的联系。
资源配置效率(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比重减少);
规模的节约,以市场的扩大来衡量,即规模经济;
知识的进展。
萨缪尔森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
∗人力资源(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
∗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
∗资本(机器、工厂、道路)
∗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
实际总供给与潜在总供给
实际总供给: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当前实际生产出来的产量。即:
Exogenous: None
Lag Length: 1 (Automatic based on SIC, MAXLAG=7)
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2.361502
0.0201
Test critical values:
根据1978---2007年北京市国的第一产业就业量L1,产出量和物价总水平的统计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对上述设定的两种模型分别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实验结果】
Estimation Command:
=====================
LS LNL1 C LNP LNY
Estimation Equation:
中国劳动力供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ppt课件
应对措施
(一)多管齐下,实现人口红利顺畅兑换
内容
劳动力供给概念及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趋势和展望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解决措施
一、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 能提供的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 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滞后效应)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事业,尤其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通过建 全养老保险的制度,尤其是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劳动力群 体的正常代际更替,保证就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农村养老保险的完 善会有助于农村经济结构转变,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重点是将农民合同制工人纳入失业保险体 系。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体系,既维护了这部分人的合法权益,也 有利于均衡企业的用工成本,有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结构,未来老 年人口增加,新生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60
50
总抚
养比
(%)
40 少儿
抚养
30
比(%)
老年
20
抚养
比(%)
10
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分析
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分析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情况,并讨论了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
首先,通过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总体变化趋势。
其次,根据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人口变化等因素,讨论了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以及作用机制。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来促进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变动;政策;经济发展;人口正文: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供给变动是也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情况,并讨论了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
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情况,并比较了不同地区劳动力供给的情况。
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趋势主要受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人口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本文分析了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形势和人口变化对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影响,并从宏观经济角度探讨了上述因素对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作用机制。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增长。
政府应通过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效率和能力,实施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加强劳动力培训,以及积极推动社会就业,等等。
总之,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情况,并讨论了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为促进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增长提出了一些有益建议。
分析发现,劳动力供给的变化是复杂的,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例如,政府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政策会刺激劳动力供给的扩大,而不利的政策则会限制劳动力供给的变化。
此外,经济发展形势也是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形势会直接影响劳动力集中或分散的程度,从而对劳动力供给变动有着巨大影响。
此外,人口的变化也会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加,劳动力供给也会相应增加。
因此,深入了解各种劳动力供给变化的内在规律和机理,对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十分重要。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就业机会则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
劳动力市场,就是指供求关系下的劳动力的价格与数量,是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关系到生产的效率和就业的质量。
因此,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对于了解我国发展经济的实际情况,指导政府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呈现出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
一方面,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劳动力的素质也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工作待遇。
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但劳动力供给一直存在不足的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失衡,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高校毕业生占据大部分就业岗位。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就业状况也逐渐好转,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仍然突出。
许多企业对于找工作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并没有大幅度增加,许多公司反映提交简历的应征者大多是高校毕业生,而高中毕业者占比极少。
2. 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大量的企业职位都属于低技能劳动者,公司面临的问题是招聘工人数量不足。
3. 地域性就业问题。
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导致部分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较大,而招聘岗位数量偏少。
因此,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就造成了社会问题。
4.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社会职场对员工的要求不断增高,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成为必须的过程。
但是,当前国内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还比较少。
在职业技能得不到提升的情况下,很多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需求缺口仍然存在。
二、市场应对措施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紧张局面,应采取下列几种措施:1. 实施职业技能培训。
掌握高额职业技能是首先提高劳动力市场就业率和吸引员工的重要步骤。
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劳动力流动和产业结构对于北京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劳动力流动现状1.人口规模与增长趋势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9.34万人,其中非户籍人口占比较大,达到了911.87万人。
这表明北京市的人口规模庞大,而且在持续增长。
年轻人口占比较高,为北京市的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来源。
2.劳动力职业分布北京市的劳动力主要职业分布在服务业、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
服务业是北京市的经济支柱,涵盖了金融、房地产、交通等多个领域,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
而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也是北京市的重要产业,为劳动力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3.人才引进与流失北京市自身的吸引力和发展空间,对外地的劳动力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很多人慕名而来,进入北京市就业。
由于高房价、高物价等原因,也有一部分劳动力选择离开北京市,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地点。
这种双向的劳动力流动,对于北京市的人才储备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4. 人口老龄化问题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金融等行业,竞争激烈,对于老年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这也需要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注,通过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产业结构分析1.服务业占比高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其占GDP比重较高。
金融、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高端服务业是北京市的优势产业,对于北京市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也在迅速壮大。
2.制造业持续发展北京市的制造业虽然并不是主导产业,但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北京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
3.农业占比较低由于北京市城市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的占比较低。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波动分析
量 也存 在 较 大差 异 。 比如 。0 1年第 一 季度 的数 据 20
涉及 5 9个地 级 城 市 。这 些 城 市拥 有 市 区从 业 人 员 40 10万人 , 占地 级 以上城 市 市 区从 业人 员 的 4 % , 7 上 述 城 市 20 0 1年 一季 度 新 进入 劳 动 力 市 场 的求 职
收 稿 日期 :2 1 年9 2 日 01 月 7
一
51 —
全 球 科技 经 济 嘹望
2 1 年 1 第2 卷 第 1 02 月 7 期
且 拥有 相 同 比例 的用人 单 位及 其 岗位 需求 。这样 就
可 以根 据 部 分 城 市 劳 动 力 市 场 供 求 状 况 推 算 全 国 范 围 的劳 动 力 市场 的供 求 状 况 。以 2 1 0 0年 第 四季
从 20 0 1年 4月 开 始 ,劳 动保 障部 劳 动 力 市 场 信 息 监测 中心 (0 9年 后 改名 为 人 力 资源 市场 信 息 20 监 测 中心 ) 期 发 布 部 分城 市 劳 动 力 市 场供 求 信 息 定
第-f者 简介 : 田大洲 (98 )  ̄ 1 7 一 ,男 ,经 济 学 博 士 ,人 力 资 源 和 社 会 保 障 部 劳 动 科 学 研 究 所 ;研 究 方 向 :劳 动 经 济 学 、人 力 资 源管 理 。
场 发 展 的 关 键 问 题 , 政 府 缓 解 就 业 矛 盾 , 决 就 为 解 业 问题 提供 有针 对 性 的政 策 建议 。
者 共有 1 23万 人 ,用 人单 位 新通 过 劳 动力 市场 招 3. 聘 各类 人 员 8 . 56万人 : 2 1 到 0 0年 第 四季 度 . 所发 布
的 劳 动力 供 求 信息 涉 及 城市 1 6个 . 些城 市 拥 有 0 这 市 区从 业 人 员 5 8 3 8万 人 .约 占全 国 地 级 以上 城 市
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劳动力供求失衡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和供应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这种不平衡现象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就业率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技术进步受限几个方面来探讨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可能采取的解决措施。
一、就业率下降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就业率下降是一个常见的结果。
劳动力供求失衡会导致大量的失业和就业市场紧张,这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稳定发展。
高失业率不仅减少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还削弱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进而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和扩张计划。
此外,长期高失业率还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加重,如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不稳定等。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供需失衡还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在劳动力稀缺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劳动力资源,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从而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高额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增长速度。
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还可能导致企业更加倾向于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来替代人工劳动力,这将进一步削弱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技术进步受限劳动力供需失衡还会限制技术进步的发展。
供给不足的劳动力市场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和进步的需求,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将使企业无法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改进,进而限制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进步的滞后将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使其难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提升劳动力教育和技能水平通过加大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投入,提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这样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质量,缓解劳动力供求失衡的问题。
二、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通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北京劳动力市场分析
北京劳动力市场分析简介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本文将对北京市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探讨就业人口情况、劳动力结构、职业分布、就业率等相关问题。
就业人口情况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北京市的就业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X 亿人。
就业人口中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25-45岁之间。
劳动力结构北京市的劳动力结构主要分为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
据统计,本地居民劳动力占比约为70%,外来务工人员占约30%。
本地居民劳动力中,具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人群占比逐渐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则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服务行业等基础劳动力工作。
职业分布在北京市的劳动力市场中,行政管理、金融、科技、教育、医疗等行业拥有较大的人才需求。
其中,金融和科技行业的就业机会较为稳定,并且薪资水平较高。
与此同时,建筑、清洁、餐饮等基础劳动力行业也有一定的人才需求,但薪资普遍较低。
就业率北京市的就业率保持稳定增长,在整体低迷时期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本地居民的就业率普遍高于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在高技能高学历行业中,本地居民的就业率更具优势。
总结综上所述,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在就业人口数量、劳动力结构、职业分布和就业率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状态。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市劳动力市场还存在一些挑战,如人才流动性增加、低技能劳动力就业难等问题。
未来,北京市需要进一步优化劳动力市场环境,提高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报告•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数据分析以上是对北京劳动力市场的初步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对北京市劳动力市场有更深入的了解提供参考。
北京市(全市)劳动力就业状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北京市(全市)劳动力就业状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前言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北京市劳动力就业状况现状及趋势。
北京市劳动力就业状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北京市劳动力就业状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北京市劳动力就业状况核心指标从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北京市劳动力就业状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北京市劳动力就业状况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第一节北京市劳动力就业状况现状 (1)第二节北京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一、北京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现状统计 (3)二、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现状统计 (3)三、北京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占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比重统计 (3)四、北京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北京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北京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同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北京市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一、北京市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北京市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北京市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北京市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北京市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同全国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11)一、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图表目录表1:北京市劳动力就业状况现状统计表 (1)表2:北京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现状统计表 (3)表4:北京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占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比重统计表 (3)表5:北京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016-2018)统计表 (4)表6:北京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北京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同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北京市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北京市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北京市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北京市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北京市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同全国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
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形势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兼对中国劳动市场刘易斯拐点的认识和判断
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形势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兼对中国劳动市场刘易斯拐点的认识和判断王金营;顾瑶【摘要】通过对我国当前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判断目前刘易斯拐点还没有真正到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劳动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而持续的低生育率将会导致未来劳动供给减少.为了对未来劳动供需关系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判定,采用生产函数法,设计高低两个未来经济增长速度方案,在给定经济增长速度下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未来资本存量的增长,结合对TFP给出相应假设,测算得到未来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已有的劳动供给预测结果,即可预测我国未来劳动力供求的第一个刘易斯拐点将在2015-2020年前后出现.因此我国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应该适应未来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期刊名称】《人口学刊》【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11页(P3-13)【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刘易斯拐点;劳动供求关系;宏观经济【作者】王金营;顾瑶【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1.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有的制度约束和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模式,使得经济更加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即“满足农村人口自我消费为主的传统经济部门与以大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
[1]伴随改革的深入,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两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为加速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了丰裕的劳动资源,也形成独特的劳动群体:农民工,这使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投影在劳动力市场,形成二元的劳动力市场结构。
这一结构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进入 21世纪,中国劳动力市场受到产业升级、市场需求急增、人口增长模式变动、流动劳动力规模扩大和区域拓展等因素的冲击,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演变,这种演变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因而需要我们充分了解未来劳动供求关系演变的趋势和特点,为制定相应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职住平衡:度量、规律与社会成本--以北京为例的实证研究
Beijing City LabZheng S, Xu Y, Wu J, Yu D, Xu J, Zhang X, Zhang B, 2014, Jobs-housing balance: Measurement, patterns, and social Costs——A case study in Beijing. Beijing City Lab. Working paper #53.以北京市为例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2014年11月项目负责人:郑思齐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教授, 主任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副主任,博导项目技术团队:徐杨菲(技术负责人)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吴璟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副教授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博导于都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许俊彦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本科生张晓楠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本科生张博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本项目得到了下述专家学者的宝贵建议,特此致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城市中国计划(麦肯锡)研究总监张耕田先生、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杜立群、龙瀛、张晓东、张宇。
简介目前,中国主要城市正在进入一个整体性交通拥堵的时期。
这不单纯是交通系统本身的问题,其本源是土地利用格局所带来的巨大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不足之间存在矛盾。
就业和居住的空间分离(也称“职住分离”)就是其中的典型原因,它带来了偏高的交通需求和交通成本,在交通设施供给不充分和城市管理效率偏低的情况下,就会造成交通拥堵。
2006年北京的平均单程通勤时间是43分钟1,随后5年中又增加了约10分钟2。
这一单程通勤时间远大于美国(费城最长,为38.3分钟)和欧洲(英国最长,为22.5分钟)的主要大城市。
2014年北京市PM2.5污染源调查显示,机动车为本地污染排放的主要来源,贡献达到31.1%3。
在此背景之下,城市规划学者提出了“职住平衡”(jobs-housing balance)的思路,即认为居住与就业应当尽量靠近,在土地利用上体现为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混合。
劳动力供需与分析
劳动力供需与分析劳动力供需是指劳动市场上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之间的供求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供需的平衡与调整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劳动力供需的分析,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劳动力短缺与就业失衡的对策。
一、劳动力供需状况与影响因素1.劳动力供给状况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愿意并能够提供劳动的总量。
其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人口规模和结构: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决定了劳动力的总量和质量。
人口的增长与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供给。
(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适龄人口中就业或寻求就业的比例。
劳动力参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劳动力供求的平衡。
2.劳动力需求状况劳动力需求是指用工单位在一定时间内需要的劳动力总量。
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1)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决定了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力度,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2)产业结构调整:不同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二、劳动力供需失衡的问题1.劳动力短缺与供给过剩劳动力短缺是指劳动力供给不足以满足劳动力需求的情况,而劳动力供给过剩则是指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
这两种情况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1)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将限制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空间,导致用工单位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2)劳动力供给过剩的问题:劳动力供给过剩将导致就业困难和失业率上升,对社会稳定和个体的生计造成负面影响。
2.劳动力需求结构和技能匹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
然而,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和技能储备与之不匹配,造成了技能短缺和就业不平衡的问题。
三、解决劳动力供需失衡的对策1.改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适应能力,以满足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特大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图 1北 京市 农 村 劳动 力转 移 人 口 与 1 数据来源 ; 《 北 京统 计 年 鉴 2 0 1 2 》
另外 ,根 据 图 1 还 可 以看 出 ,北 京 市 1 9 7 8 年不 变 价 G D P 从1 9 7 8 年至2 0 1 1 年 呈 现 逐 年 增 长 的趋 势 , 并 可 以将 整 个 过 程 分 为 两 阶 段 。第 一 阶段 :1 9 7 8 - 1 9 9 9 年 。此 阶段 北 京 市经 济增 长 较 为平 缓 , 从1 9 7 8 年的1 0 8 . 8 亿 元 增长  ̄ 2 0 0 0 年 的4 4 5 . 1 亿 元 , 平 均增 速 在 7 % 左 右 。 这 主 要 是 由于 改 革 开 放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促 进 作 用 刚 开 始 显 现 ,经济 增 长加 速 尚不 明显 ;第 二 阶段 :2 0 0 0 - 2 0 1 1 年 ,此 阶段 北 京市G D P 增 长 速度 加 快 ,从 2 0 0 0 年末 的5 0 7 . 6 亿元 增 长 到 2 1 6 8 . 5 亿 元 , 平均 增速 为1 4 %。这 十余 年 间 的高 速 增长 表 明 ,我 国在 二十 一 世 纪 中的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等 各 项政 策 稳 步 推 进 , 市场 经 济 进 一 步 完 善 , 经济 发展 环 境 净 化 以及 来 自全 国各 地 的 劳动 力对 城 市 发 响 城 市 工 业化 发 展 和 经 济发 展 水 平 ; 利利 安 ( 1 9 8 2 ) 在 其 提 出 的 展 的 贡献 ,推 动 了北 京 市经济 在 十余 年 间 的高速 增 长 。 部 门转 移 理 论 中强 调 ,产 品 市场 上 消 费 需 求 的变 动 会 引 起 劳 动力 4 . 北 京 市农 村 劳动 力转 移对 经 济增 长影 响 的实 证 分析 需 求 的 波动 ,会 引起 劳 动 力 市场 上 工 资 差 异 ,进 而 促 使 劳 动 力在 4 . 1定 义变 量 部 门间转 移 ;P o i r s o n( 2 0 0 0 )认 为在 一 定条 件 下要 素 的 再配 置可 本 文用 1 9 7 8 年不 变 价G D P 来 衡 量 经济 增 长 ,记 为G D P = H  ̄ 京 市 历 以促 进 经济 增 长 ,劳 动 力转 移 对 人 均G D P 的 贡 献 率 为年 均 0 . 7 5 % ; 年 国 民生 产 总 值 。用 I m m i g r a t e 表 示 北 京市 农村 劳 动 力转 移 人 口, 世界银行 ( 2 0 0 5)估 计 , 中 国农 村 劳动 力 的再 配置 将 为 中 国经 济 记为 I m m i g r a t e =  ̄京 市 历年 农村 劳 动力 转 移人 口。 发 展 带 来 巨大 的 潜 在 收 益 , 如有 1 %的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到 城 镇 地 为 了减 小 原始 数 据 的波 动 性 ,将 原始 数 据 进 行 对 数 化 处 理 , 区 ,则 导致 总体 经济 增 长0 . 5 变量 设置 为 l n i m m i g r a t e 和l n g d p 。 国 内学 者谭 崇 台 ( 2 0 0 1 )和刘 怀 廉 ( 2 0 0 4)则 从著 名 的 “ 推 4 . 2平 稳 性检 验 拉 理 论 ”来 解释 农 村 人 口流 动这 一 现 象 ; 李培 林 ( 2 0 0 3 )也 指 出 为避免 “ 伪 回归 ”现 象 , 本 文采 用 A D F( A u g m e n t e d D i c k e y - u l 1 e r) 方 法 检 验 各 变 量 的 平 稳 性 。  ̄ I m m i g r a t e 和G D P 进 行 单 位 由 于农 业 收 入 增 长非 常缓 慢 ,在 农村 甚 至 出现 农 业 收入 负增 长 态 F 势 , 这 使 得 农 民 对 种 地 愈 发 失 去 兴 趣 ,农 民便 离 开 土 地 流 向 城 根检 验 ,检 验结 果 如 下。 裹 ' 变■ 平 稳 性 检 验 ( ^ o F 簟位根检验 ) 市 ;蔡 畴 ( 2 0 0 5 )证 明农 村 劳 动 力 流 动 不会 缩 小 城 乡 差距 的原 因 变量 差分 ^ 胙 橙肇赛 基 他J I 值 ’ h 是吾 是城 乡 二元 劳 动 力 市场 的分 割 以及 户 籍制 度 等 因 素 的制 约 ;在 特 阶救 境计 量 ( o b c t . k ) f i , 1 I l * 早 蕾 大城 市 的发 展 趋 势方 面 ,刘 乃 全 ( 2 0 0 5 ) 从劳 动 力 流 动 所产 生 的 I 0 1 . 3 3 蚋 ( c . t , 0 ) -  ̄ 2 6 2 7 3 5 l — I 5 5 那 I- 3 2 D 9 n 否 ni s mt e 产 业集 聚效 应 、 资 本 和技 术 要 素 效 应 、就 业 替 代 效 应 与 竞争 效 应 I . 6 I 2 日 8 0 【 c . t . 1 ) - 4 2 7 3 2 7 7 l — 研7 酗 l- & 2 1 2  ̄ 1 n O 啪 是 船 0 {2 瑚 ( c . L O ) - 4 . 瑚眨 .I一 3 . 5 7 4 2 4 4 I - l ∞ 1 搿 n n ● 5 否 分 析 了劳 动 力 转 移对 特 大 城 市 经 济发 展 的影 响 :崔 传 义 ( 2 01 0)
《2024年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北京为例》范文
《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北京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与就业问题成为了重要的社会议题。
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其流动人口数量庞大,他们在此地寻找工作机会,进行居住与就业的调整。
这种流动和变动对流动人口自身的幸福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这一问题,并以北京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背景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这些流动人口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因工作、学习或其他原因来到北京,其居住和就业的变动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流动人口在居住和就业变动方面的数据,分析其对他们幸福感的影响。
四、流动人口的居住与就业变动1. 居住变动:随着工作地点的变化,流动人口的居住地也发生变动。
他们可能从城市的一端搬到另一端,也可能从农村搬到城市。
这种居住的变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如交通、子女教育、生活环境等问题。
2. 就业变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流动人口的就业岗位和行业也发生变动。
他们可能因工作需要而频繁更换工作地点或行业,这种就业的变动也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五、居住与就业变动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1. 积极影响:流动人口的居住与就业变动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岗位,他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新的居住地也可能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负面影响:然而,居住与就业的频繁变动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困扰。
如居住环境的不稳定、工作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等,都可能对他们的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六、以北京为例的实证分析通过对北京的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发现:1. 居住与就业的变动对流动人口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频繁的变动会导致他们感到不安和焦虑,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研报告范文2021-02-27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研报告范文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时出现“招工难”的现象。
与此同时,全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仍在积累,如何科学分析这种现象?劳动保障部在今年年初组织开展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和“企业春季用工需求调查”,并结合全国120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的职业供求信息,对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情况(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仍会持续。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从长期看,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二十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65%以上的较高水平。
从“十一五”期间看,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
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
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
而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
因此,从总体上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城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
(二)农民工转移就业规模仍有增长,一些企业用工需求旺盛。
近年来,随着城市改善用工环境,加大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力度等措施,农民工外出就业数量持续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农研中心等部门的统计,近年来农民工连续保持在年均5%以上的增长速度,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农村初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毕业生。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一些企业用工需求旺盛,特别是东部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用工需求增长明显高于农民工增长。
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的现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北京市劳动力流动情况和产业结构的分析,结合影响因素的探讨,揭示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未来发展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的有序发展。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对象都将在引言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的现状,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北京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关系分析、因素分析、发展趋势预测、存在问题、未来发展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人口规模庞大,劳动力资源丰富。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市的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现状,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端产业聚集地,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的聚集和流动。
这对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京市的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包括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相对较多,但也存在部分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随着北京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
如何有效整合和优化劳动力资源,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成为当前北京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应政策、企业做出合理决策和个体劳动者提升就业能力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意义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和分析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可以为政府部门、企业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和数据支持。
对北京市劳动力流动情况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地规划和管理人力资源,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求失衡的现象。
一方面,企业招聘难,职位空缺率较高;另一方面,一些劳动者面临就业困难。
这种现象的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讨。
一、原因分析1.经济结构转型引发行业人才供需不平衡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不同行业之间的发展速度不一,人才需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传统行业的招聘需求较低。
行业人才供需失衡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缺与过剩。
2.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人才培养不足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分配不均衡,高等教育体系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人才培养不足,也是当前供求失衡的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供不应求,反之,低技能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容易造成一些劳动者的就业困难。
3.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随着社会发展,人才竞争也在加剧。
一些企业通过加薪、福利等方式提高了招聘的吸引力,但这并没有缓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相反,对于那些资源和整体水平比较一般的企业与劳动者,劳动力市场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
二、对策研究1.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人才培养教育体制改革是缓解我国劳动者供求失衡的必经之路。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仍然分布不均衡,有些发达地区的高校相应的就业机会也更多,而有些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却面临着培养人才与当地就业岗位不匹配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推进教育参军改革,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2.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了缓解目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现状,我们还需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打通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流通。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技能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就业创业等方式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
同时,加强对失业人员的政策支持,提供相应的教育培训、创业扶持等服务,这些措施都有助于缓解当前的供求失衡现状。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当前的劳动力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影响因素。
首先,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庞大,但结构不合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中国劳动力人口总量达到了9.74亿人。
然而,与此同时,劳动力的中高端结构比例相对较低。
具体而言,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农村劳动力占比较高,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例相对较低。
这种劳动力结构的不合理性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创新和竞争力。
其次,劳动力供给还受到年龄结构的影响。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1%。
这一现象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供应量的减少。
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劳动力供给还受到教育水平的影响。
尽管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就,但仍存在教育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根据数据显示,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这种教育不平衡现象直接影响了劳动力的供给。
高等教育的缺乏使得很多企业难以招聘到高素质的人才,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也存在技能水平较低的问题。
第四,劳动力供给还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力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一些传统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而一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
这对劳动力供给带来了新的挑战。
总结而言,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供给状况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总量庞大但结构不合理,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教育水平不均衡等问题都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调整劳动力供给状况,中国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应加速推进老龄化社会和人口结构调整,鼓励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流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我国劳动力供给概况的演变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从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演变为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已经大幅下降。
改革之前的1978年,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高达76.3%,随着非农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2009年这个比重下降到60.1%。
难道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仅仅减少了16.2%?事实上,这由于统计数据是依据劳动者的户籍所在地和城乡就业统计数作出的,并没有反映真实的劳动力城乡分布。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为4.69亿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9年末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超过1.49亿人,加上在本地企业的从业人员0.88亿人,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37亿人,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的51%以上已经实现了就地或外出转移就业。
按照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水平,农业生产尚需要近 1.8亿劳动力。
因此,从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4.69亿人中,依次扣除转移就业的2.37亿人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1.8亿人,实际剩余劳动力仅为5200万人,40岁以下的只有4600万人左右,大大低于通常认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或者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说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已经大幅下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1%,易于转移就业的40岁以下人员仅占10%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无限供给。
(二)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显现。
2003年末,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农民工短缺现象,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民工输入集中地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用工企业以过去长期支付的工资水平,无法完成预定的招工目标,民工缺口高达10%—20%,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甚至在许多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区,如四川、河南的一些城市劳动力市场也陆续发出劳动力短缺的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童玉芬 齐晓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北京100026)[摘 要] 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受到总人口规模变动、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以及劳动参与率三个因素的决定。
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北京市劳动力供给以及三个主要决定因素历史变动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解方法,定量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三个因素在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上影响的重要程度。
结果发现,在整个90年代,北京市总人口规模增长对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影响很大,但从9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参与率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大,成了近年来北京市劳动力供给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但相对影响程度不太明显。
今后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这三个因素各自的变动趋势与大小,更取决于它们作用的相互耦合程度。
[关键词] 北京;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4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8)022*******[收稿日期]2007209226[作者简介]童玉芬(1961-),女,陕西延川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齐晓娟(1981-),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北京市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北京市人力资源开发、就业、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项目”. 作为首都,北京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同时就业压力和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以及与需求的对比是重要的原因。
然而,北京市的劳动力供给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各影响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了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这些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在分析北京市劳动力供给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解方法,对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三个主要因素:总人口规模、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以及劳动参与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影响程度的定量计算与分析,并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一、北京市劳动力供给及变化劳动力的供给本意是指在既定的人口规模中,人们在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劳动力市场上、某一价格(工资)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
但在实际的计算中,劳动力供给量也可以用一定时间和区域范围内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并能够提供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总数计算。
按照这样的定义,作者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普查资料和相关调查数据,根据总人口规模和分年龄比重以及调整后的北京市劳动参与率(见后面内容),计算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结果见图1所示。
北京市的劳动力供给从1990年以来,总趋势呈现增长状况,1990年为634172万人,到2005年增加到937133万人,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大大增加了,但是仔细观察劳动力规模的变动,实际上在1990年到1995年劳动力供给呈现上升趋势,从634172万人增加到678188万人,1995年到1999年这一段,劳动力供给呈现了下降的趋势,1999年降到645172万人的低谷,然后从1999年开始到2005年,劳动力供给量再次出现明显的上升。
图1 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化(万人)资料来源:(1)历年北京市统计年鉴;(2)第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3)统计局公布的城镇调查失业数据。
二、北京市劳动力供给影响因子的变动分析 就一个具体的区域来说,劳动力的供给量主要取决于这样几个因素:一个是总人口的规模及其增长态势,这个因素构成了劳动力供给规模的基础。
第二个因素是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
第三个因素是劳动适龄人口的经济活动参与率,是扣除了无就业意愿(包括学生、现役军人等无就业意愿人员)后的劳动适龄人口与全部劳动适龄人口之比。
扣除无就业意愿人口后的劳动人口,实际上相当于在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
在总人口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劳动参与率决定了最终的劳动力实际供给量。
(1)常住人口规模的变动及影响总人口规模的大小,是构成劳动力资源的基础。
人口规模越大,意味着提供的劳动力规模潜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图2是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的历年变化。
可以看到,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非常巨大而且增长非常快,这奠定了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巨大的基础。
197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已经达到872万人,到200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538万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几乎增加了近1倍。
2000年以来,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规模平均在30万人左右。
(2)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动及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年龄结构是决定劳动力资源供给的另一个重图2 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的历史变化资料来源:北京市2006年度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于北京统计信息网http ΠΠ:w w w.bjstats.g .要因素。
从北京市各年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上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适龄人口的比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在78%~79%的高位上徘徊,可见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成为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的规模巨大且持续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表1 北京市部分年份常住人口及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年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万人)年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万人)199072114783144199875126937144199172124790131199974178940113199271157788170200078106316119937311281310920017817510901771994721258121812002771791107111199572154907155200378124113914919967414193711220047819211781041997741699261162005791001215100 资料来源:1995年为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00年为普查资料,其它为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1991~2005;2005年数据来源于《2006北京市统计年鉴》,为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3)劳动经济参与率及对劳动力供给规模的影响在劳动适龄人口已定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实际供给还取决于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经济参与率的公式是:参与经济活动人口Π劳动适龄人口,北京社会科学 2008年第2期图3 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资料来源:同表1。
或者(就业人口+失业人口)Π劳动适龄人口。
劳动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到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个人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个人的劳动力供给选择,并最终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劳动参与率。
据计算,北京市的劳动参与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先显著下降,在21世纪初又有所回升的变动趋势(见表2和图4)。
这一点,与全国劳动力参与率持续下降的变动情况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当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经济的较快增长推动就业增长,工资水平和就业率水平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力参与倾向提高,劳动力参与率也随之上升;而当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相当高,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的较快增长伴随的将不再是劳动力参与率的上升而是下降。
就北京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情况看,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参与率长期以来处于过高状态,而经济体制改革和就业制度的转轨,一方面使大量的无效劳动力得到释放,导致失业率升高和就业压力急剧增大,一些企事业单位推行的“内部退休”、“提前退休”等使得一些人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同时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提高和时间延长,因此劳动参与率出现下降,至2002年出现61134%的低水平。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需求总量的扩大,外来劳动力逐年增多,大学扩招以后的毕业生在近年里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及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增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了劳动力参与率逐渐提高,使得劳动参与率在近年来不降反升,到2005年劳动经济参与率已经达到77115%的较高水平。
表2 北京市劳动参与率的估计与变化年份就业人口(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整后的失业率(%)经济活动人口(万人)劳动参与率(%)199062711013112634172811021991634100141166441318115319926491301411665918683166199362718014116638101781471994664130141166751108310619956651301526781887418019966601201621467614372118199765518017218674169721851998622120174126491486912819996181601641264517268168200061913018614661165621212001628191126669104611342002679121146137241876514720037031311451674419265137200485411113512900195761482005878102111613393713377115 资料来源:11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来自历年北京市统计年鉴;211996、1998、2000、2002四年的调整后失业率是统计局公布的调查失业率,其他年份调整后的失业率按照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的倍数进行适当调整得到。
图4 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资料来源:同表2。
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三、劳动力供给诸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 为了定量地说明上述三个因素在北京劳动供给量变动中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因素分解方法,来分阶段地解读在过去15年里北京市劳动力总供给变动中,总人口规模增长、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以及劳动参与率三者的影响程度。
从1990年到2005年,劳动力的供给量经历了增长—下降—再增长的过程,三个因素中虽然总人口规模基本上持续增加,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在波动中起伏上升,但劳动参与率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的阶段,几个因子的作用程度也不一样,我们分三个阶段来观察它们各自的影响:(1)1990年~1994年。
在这个阶段劳动力的总供给量呈上升趋势,增加了40138万人,其中,总人口规模增加了39万人,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增加量为2314万人。
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增加幅度较小,只有0111个百分点,因此只引起了1103万人的增加。
但是劳动参与率在较高水平上徘徊,其间增加了2104个百分点,因此引起这期间劳动力供给量增加了1615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