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
黄宗羲《原君》全文注释、分析
![黄宗羲《原君》全文注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aa33585fbfc77da269b1e1.png)
原君黄宗羲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①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②,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关于黄宗羲的相关介绍
![关于黄宗羲的相关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bff14f704a1b0717fd5dd18.png)
一、关于黄宗羲的相关介绍1.作者生平: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世称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首领之一。
因多次同东林党人一起上本参奏魏忠贤等人的罪行,被魏忠贤陷害致死。
曾参加抗清活动,参与对阉党斗争,并成为“复社”领导人之一,与“几社”、“应社”等士人往来,南明弘光年间,阮大铖搜捕复社人士,指为东林党余孽,黄宗羲亦名列其中,被捕入狱。
弘光朝覆灭,乃逃回家乡。
明朝灭亡以后,他投入了抗清斗争,清兵南下时他在浙东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被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
失败后隐居,晚年,屡违清廷征召,严辞拒修明史,死前遗嘱:葬时不用棺椁,“身遭国变,期于速朽”。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师”。
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2.著书情况:《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今人编有《黄宗羲全集》(1)《明儒学案》,为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史专著。
《明儒学案》系统记载、总结论述明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和流派,是明代思想史,哲学史,学术史的专著。
全书一共62卷,于康熙十五年(即公元1676年成书)。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
《师说》总纲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
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即是收录该派名言至理并附有评论。
黄宗羲名言名句大全-37句
![黄宗羲名言名句大全-37句](https://img.taocdn.com/s3/m/fd56db1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1.png)
黄宗羲名言名句大全黄宗羲,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目前收集到其名言名句有以下37句。
1、利不欲其遗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制其自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有设一事防其欺。
2、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
3、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
转头三十余年梦,不道消磨只数声。
4、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
5、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6、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7、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法律)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
8、人生须自重。
9、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10、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11、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12、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也。
13、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14、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
15、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黄宗羲 旷世大儒,经世致用
![黄宗羲 旷世大儒,经世致用](https://img.taocdn.com/s3/m/bcbb381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e.png)
92文 孙聚成惨,也目睹了清兵攻城屠民的暴行,特别是当他看到各地人民反抗清初残酷统治的时候,南明王朝反而成了抗清斗争的绊脚石,使他深深地认识到统治者的丑恶本质。
黄宗羲对君权有了清晰的看法,对封建统治有了明确的认识,他不断思考治理社会的办法,探索天下治乱的根本。
在政治学著作《明夷待访录》中,他通过对历代政治制度的深刻研究和反思,提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振聋发聩的民主主义口号。
《明夷待访录》一书,闪耀着民主主义的光芒,把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皇帝,“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认为,专制帝王的法,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因而黄宗羲 旷世大儒,经世致用幽兰,生于空谷,在最贫瘠的岩石悬崖之间,也照样绽放芬芳,清新淡雅自悠闲,雅致无尘大自在,超凡脱俗神韵来。
绍兴自古便为兰花之乡,兰花之高洁一直为人所推崇,而出生于绍兴的一代大儒黄宗羲,就如万丈绝壁上的兰花,饱经风霜,依然保持傲然的君子之德。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学界尊称为梨洲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同时还是经学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的一生波澜壮阔,历尽劫难,并和许多社会变革的重大事件交集而行,成为具有独特阅历的学者。
他曾总结自己一生经历的三个大阶段:“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真实记录。
黄宗羲生长于书香小康之家,他的父亲黄尊素,在朝中任中官御史,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下狱后历尽磨难,最终受酷刑而死。
崇祯帝即位后,先后处置魏忠贤及其党羽。
十八岁的黄宗羲袖藏利锥,怀带诉状,只身进京替父伸冤。
到京时,朝廷刑部正审讯阉党余逆,黄宗羲奔入公堂对质,当堂用所藏长锥猛刺害父仇人许显纯和李实暗。
惩治害死其父的凶手之后,他召集被害诸臣子弟在诏狱中门设祭,祭文读到一半,哭声振荡禁城,浩气震动内外,崇祯帝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黄宗羲
![黄宗羲](https://img.taocdn.com/s3/m/34c29a28bd64783e09122b64.png)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
是明清之际重要思想家和史学家。
黄宗羲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诞生在浙江余姚黄竹浦的一个中小地主官僚的家庭里。
兵败回隐著书讲学他从小就比较聪明,喜学好问,肯动脑筋。
常阅读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尤其喜欢读历史小说。
黄宗羲14 岁考中了秀才,就到北京和父亲住在一起。
他父亲黄尊素是天启年间的御史,明末著名的东林党人,后遭魏忠贤逮捕入狱。
黄宗羲那年17 岁,两年后,父亲黄尊素惨遭杀害。
他时常以吴王夫差自励。
黄宗羲为人直爽,待人接物诚恳热情,对事情有自己的主张,不人云亦云,也不偏激躁进。
黄宗羲23 岁时,有人在皇帝面前举荐他作官,他力辞不就,因为他看到当时朝政一天不如一天,异常愤懑,所以不愿出来做官。
李自成起义,清兵入关后,民族矛盾上升。
黄宗羲保护着自己的老师刘宗周昼伏夜行,到处躲避,不愿去南京小朝廷任职。
清廷曾要招降刘宗周,有着民族气节的刘宗周绝食13 天,壮烈殉难。
刘宗周死后的第二天,浙江人民掀起反抗清廷的武装斗争。
黄宗羲听到这个消息,成立“世忠管”。
尽管清兵十倍于义军,而起义军仓促编成,毫无作战经验,半年之后,被迫退入深山,展开游击战争。
后来,黄宗羲等在宁波起义,又遭到失败。
各地反清斗争也相继失败,清政府的统治逐渐得已巩固。
黄宗羲看到大势已去,这才退隐乡间,专门著书和讲学。
清朝统治者统一中国后,对有名望的明朝遗民采取了怀柔政策,曾经多次征黄宗羲做官,他力辞不往。
黄宗羲学问渊博,与孙奇逢,李禺页并称三大儒。
他反对空谈,注重“实学”。
要求学生多读书,严格规定,凡是跟从他读书的学生,必须先通六经;他强调“经世致用”的学问,也就是对社会政治有实际意义的学问,并把学到的知识贯彻到行动中去。
黄宗羲的学术成就表现在多学科上,而以史学最为突出。
他勤于史料的搜求,不作无据文章,注意历史志表,著作条理精密,体例严谨,开了浙东史学研究的风气。
爱国学者民主先声黄宗羲的主要贡献是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观念。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b330d8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e.png)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地反映了黄宗羲的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是中国政治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从政治制度方面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对传统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在传统君主专制社会中,君主被视为天下的主宰,绝对的权力和统治地位使得君主可以肆意妄为,无视民众的利益,造成了天下百姓的疾苦和血泪。
黄宗羲认为,君主应当在天下人民之上,为天下人民服务,君主应当成为天下人民的仆人,而不是主宰天下人民的统治者。
在黄宗羲看来,君主应当尊重天下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尊重天下人民的意愿和诉求,从而建立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他主张通过平等法治来调整统治与管制的关系。
这在当时几乎是与众不同的观点,也是著名的政治思想之一。
虽然这一思想没有在当时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后来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伦理观念方面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平等的伦理观念。
在传统君主专制社会中,君主被认为是皇权至上的神圣存在,他的命令和意志具有绝对的权威,天下百姓只能顺从和服从。
而在黄宗羲的思想中,天下人民应当是主体和主人,而君主应当是客人和仆人。
这种伦理观念反映了黄宗羲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是对传统等级制度的一种根本批判。
他主张通过平等之道,来彻底改变绝对性的支配压迫的等级关系,建立一个以平等和自由为基础的社会。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后来中国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末民初时期,新式的公民观念开花结果,思想家们开始以民主和平等为中心思想,推动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化,成为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752b46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e.png)
感谢观看!
在坚持讲学活动的同时,黄宗羲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并在诸 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明夷 待访录》的撰写和《明儒学案》的编著。
黄宗羲的著作甚丰,共有112种,约有1300卷,2000万字。
二、 “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 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这是他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 想的光辉。
除经学、史学之外,诗文也是黄宗羲教授的重要内容。他的学生万言在《郑禹梅制义 序》一文中说,在甬上证人书院中,黄宗羲“取宋、元、明以来未经表暴之文百余家, 手为划画,以授之吾党”。在主持海宁讲席时,他亦向查慎行、查嗣瑮等教授“诗、古 文”。同时,根据他长期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教授诗文,提出如下主张。
首先,必须有浓厚的兴趣。 其次,反对模仿,提倡独创。 最后,必须兼通经史百家之学。
三、 论教育内容
(四) 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
黄宗羲精研天文、数学、地理、乐律等,曾撰有《授时历故》、《西历假如》等天文 类著作10种,《圆解》、《割圆八线解》等数学类著作6种,《今水经》、《四明山志》 等地理类著作5种,以及《律吕新义》乐律著作一种。向学生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 然科学知识,是黄宗羲关于教育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五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动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 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今浙江余姚市明伟乡)人。
黄宗羲《胡玉吕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黄宗羲《胡玉吕传》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6af6a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a.png)
黄宗羲《胡玉吕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黄宗羲《胡玉吕传》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宗羲《胡玉吕传》原文及翻译黄宗羲原文:距余居数里,有双瀑之胜。
荒山穷谷,鲜游人之迹。
余幼时见有《游双瀑诗》题于古庙者,其姓氏“胡廷试”,初不知为何许人也。
长而习场屋之文①,累见先生《易义》,始知其为名士。
丙午岁,陆冰修泛论里中人物,言张元岵有老友胡玉吕者,奇士也,殁时曾以其集授之元岵。
因诵其集中一、二奇崛语。
问其名,则先生也。
丙辰,过海昌,元岵之孙张讱来见,余问先生之集,乱中失去。
别出数卷,则自张天生传写之者。
讱因请为其传。
先生名廷试,字玉吕,别号敬所。
世家余姚,迁而之武林。
父贞,字云龙,以《易》名家。
先生传其学,为《易》大师。
经其指授者,制义即有师法,往往登第去。
而先生九入贡院,犹为诸生。
一日,学使者第其文,置二等。
故事:一等至二等,赏格有差。
给赏及先生,先生掷之于地。
使者大怒,郡之士大夫为解之,乃已。
弇洲②闻其名,聘之为子师。
弇洲宾客隐赈③,然每夕必手一卷,与先生对饮。
已,又走京师,馆于其族龙山家。
胡龙山者,天下之大贾也,入其门者莫不出为富人。
先生自束修④以外,不取纤介。
同邑许光祚,以字名,尝求先生书法,先生曰:“吾书甚拙,君焉用之?”光祚曰:“字以人重,工拙其次也。
”先生曰:“吾之所重者,不欲以只字落人间耳。
”光祚一笑而去。
其倔强自好,大抵类此。
临卒,令家人放炮,终夜不彻,始瞑。
阳刚之气为重阴所锢,郁结不解,则必决裂震动以出之,故为雷电,为怒涛,而炮其小小者也。
先生挟其所有,不见知于世,其为郁结也多矣。
苟非炮以泄之,则死必啸于梁、触于人,而为物怪。
虽然,先生不过场屋之块磊⑤,亦其小小者尔。
昔刘元城死时,风雷轰于正寝,又岂假外物以泄其怒哉!(节选自《南雷集》)[注]①场屋之文:指八股文,与后文“制义”意同。
②弇洲:明代文人王世贞,号“弇洲山人”。
③隐赈:众多。
④束修:指任教的酬金。
⑤块磊:比喻心中郁结不平。
译文:距离我住处几里的地方,有一处双瀑美景。
大清儒宗——黄宗羲
![大清儒宗——黄宗羲](https://img.taocdn.com/s3/m/ddbd43d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1e.png)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 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 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 民主革命。
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有力 的思想武器。
三、思想巨人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指出, 历代的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 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食,却要在生产 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 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黄宗羲的 观点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秦晖总 结为“黄宗羲定律”。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 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 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访录》
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
三、思想巨人
材料三: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 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 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提出限制君权—的—主《明张夷,待学访校录》 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4、伪误著述类(《正气录》等共11种)
三、思想巨人
黄宗羲于康熙元年 (1662年)完成的《明 夷待访录》被后世誉为 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 言”,是早期启蒙思潮 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明夷待访录》书影
三、思想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 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 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宦官专权弊政丛生 明朝灭亡清朝勃兴 士多以天下为己任 儒家学说推陈出新
二、著述讲学
盛极一时的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重地——白云庄
二、著述讲学
黄宗羲的主要著作:
学校黄宗羲文言文翻译
![学校黄宗羲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a56079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d.png)
原文:学校者,所以明人伦、正人心、养德性、立功业者也。
故古之圣王,必设庠序,兴贤育才,以敷教化于天下。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明末清初之儒者也。
尝谓:“学校者,国家之本也,人才之渊薮也。
学校不立,则国家无本,人才无源。
”译白:学校,是用来阐明人伦关系、端正人心、培养品德、树立功业的场所。
因此,古代的圣明帝王,一定会设立学校,培养贤能,培育人才,以此来推广教化于天下。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是明末清初的儒者。
他曾说:“学校,是国家的基础,人才的摇篮。
如果学校不设立,那么国家就没有根基,人才就没有来源。
”黄宗羲,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2年)。
他自幼聪颖,熟读经史,尤其精于《周易》。
黄宗羲学识渊博,主张“经世致用”,强调学问应当服务于社会,关注民生。
在明清之际,他积极参与抗清斗争,力主恢复明朝,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到学校的重要性,他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更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以下是《明夷待访录》中关于学校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学校者,所以论道之官也。
古之圣王,设庠序以教民,立太学以养士,此所以明人伦、正人心、养德性、立功业者也。
译白:学校,是讨论道义的官府。
古代的圣明帝王,设立庠序来教育民众,建立太学来培养士人,这就是用来阐明人伦关系、端正人心、培养品德、树立功业的方法。
黄宗羲在文中进一步阐述学校的作用,他认为学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 论道之官:学校是讨论道义的场所,学子们在这里学习儒家经典,传承圣贤之教,以期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2. 教民之器:学校是教育民众的工具,通过普及知识,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3. 养士之园:学校是培养士人的园地,学子们在这里学习知识,磨砺品德,为国家的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4. 立功业之地:学校是学子们树立功业的场所,他们在这里接受教育,磨砺意志,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
黄宗羲诗词
![黄宗羲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00d7a24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d.png)
黄宗羲诗词
1、废寺醵钱收弃骨,老生秃笔记琴声。
——清·黄宗羲《苍水》
2、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清·黄宗羲《过云木冰记》
3、不钩帘幕昼沉沉,难向庸医话病深。
——清·黄宗羲《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
4、云敛天末,万物改观,浩然目夺。
——清·黄宗羲《过云木冰记》
5、山中苦寒,才入冬月,风起云落,即冻飘山,以故霜雪常积也。
——清·黄宗羲《过云木冰记》
6、余方龃龉世度,将欲过而问之。
——清·黄宗羲《过云木冰记》
7、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
——清·黄宗羲《山居杂咏》
8、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
——清·黄宗羲《卧病旬日未己闲书所感》
9、不识山村路纵横,但随流水小桥行。
——清·黄宗羲《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
10、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
——清·黄宗羲《卧病旬日未已,闲书所感(二首选一)》
11、却道诗情多富贵,故教村落写荒寒。
——清·黄宗羲《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
12、夜行撤烛,雾露沾衣,岚寒折骨,相视褫气。
——清·黄宗羲《过云木冰记》
13、南箕哆口,飞廉弭节;土囊大隧,所在而是。
——清·黄宗羲《过云木冰记》
14、小草珠圆,长条玉洁,珑松插于幽篁,缨络缠于萝阙。
——清·黄宗羲《过云木冰记》
15、且其怪松入枫,礜石罔草,碎碑埋甎,枯胔碧骨,皆足以兴吐云雨。
——清·黄宗羲《过云木冰记》。
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个人简介
![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个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37c4e4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c.png)
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个人简介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生平为父鸣冤庭锥奸党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1610年9月24日),黄宗羲出生于绍兴府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其地现名浦口村,属浙江省余姚市明伟乡。
降生前夕,母亲姚氏曾梦见麒麟入怀,所以,宗羲乳名“麟儿”。
父黄尊素,万历进士,天启中官御史,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下狱,受酷刑而死。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崔呈秀等已除,天启朝冤案获平反。
黄上书请诛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
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出袖中锥刺许显纯,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人称“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得拜名师入社兴学黄宗羲归乡后,即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
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林之绪”。
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
崇祯四年(1630年),张溥在南京召集“金陵大会”,当时恰好也在南京的黄宗羲经友人周镳介绍参加复社,成为社中活跃人物之一。
这年,他还加入了由名士何乔远为首领的诗社;后来,黄宗羲与万泰、陆符及其弟宗炎、宗会等还在余姚组织过“梨洲复社”。
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与历史家
![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与历史家](https://img.taocdn.com/s3/m/c0b6350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f.png)
家庭变故:黄宗羲的母亲在他年幼时便去世,父亲被害后,他与家人被迫 流离失所。
家庭背景
父亲:黄尊素,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害 母亲:姚氏,知书达理,对他成长有重要影响 家族:世代书香门第,黄宗羲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婚姻:妻子为王闰之,育有三子一女,家庭和睦
02
黄宗羲的思想
章节副标题
政治思想
主张限制君权,以防止暴政
强调天下为主,以实现人民当 家作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倡学校议政,以实现民主监 督
主张以法治国,以保障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
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黄宗羲认为天道与人道相互贯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民本思想:黄宗羲强调以民为本,认为君主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反对君主 专制。 批判精神:黄宗羲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儒学在实践中存在诸 多弊端。 学术独立:黄宗羲主张学术独立,认为学术应不受政治干扰,以追求真理为 目标。
教育思想
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和应用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 强调“明道救世”,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提倡“以民为本”,反对君主专制
历史观
黄宗羲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黄宗羲强调历史的必然性,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不是偶然的。
黄宗羲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目的的,人类社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天 下大公”。
著作的影响和评价
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黄宗羲的著作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 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对社会变革的推动:黄宗羲的著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推动思想解放 和促进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宗羲的人生选择
![黄宗羲的人生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a85e0245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f.png)
黄宗羲的人生选择作者:王淼来源:《领导文萃》2024年第10期明清易代之际,有很多文人士大夫自觉地选择与异族统治者武装对抗的道路。
夏完淳所谓:“长安无限屠刀肆,犹有吹箫击筑人。
”黄宗羲即是一位“吹箫击筑人”。
黃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年间曾出任御史一职。
黄尊素在北京任职两年,因弹劾魏忠贤被削职归乡。
天启六年,党祸爆发,黄尊素受酷刑而死,彼时的黄宗羲才17岁。
崇祯元年,黄宗羲来到北京,他是为指控将父亲陷害致死的直接责任人而来,指控的对象主要是曹钦程、李实、许显纯、崔应元四人。
当初这四人分工坐实,将黄尊素迫害致死。
刑部会审许显纯、崔应元之日,许、崔二人甫一出现,早已等候在此的黄宗羲突然跃起,从袖中拔出一柄长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向走在前面的许显纯,当场令其“血流被体”。
一个月后,会审李实等人,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
更让人惊骇的是,当刑部提审两个曾经对黄尊素等人刑讯逼供的狱卒时,黄宗羲与几个同难的东林党人的后人一起冲上去,以棍棒共棰之,将两人当场打死。
黄宗羲“义勇勃发,自分一死,冲仇人胸”的作为,让他一时名震天下。
当他为父伸冤后返回故里时,四方名士纷纷迎接,并均以做他的朋友感到光荣。
崇祯皇帝念及黄宗羲是忠烈之后,并没有追究他擅杀的责任,自此之后,黄宗羲在士林声名鹊起。
复社是明末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团体之一。
像那些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青年才俊一样,黄宗羲也加入复社,多次参加复社重大的集体活动并与复社的头面人物诸如陈贞慧、方以智、冒辟疆、侯方域等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复社的岁月虽然很短暂,却令黄宗羲受益终生。
与复社才子们的交往,让他眼界大开。
与冒辟疆、侯方域们的张扬不羁相比,黄宗羲显得内敛而持重,缺少浪漫的情调,但他从复社才子们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奋发进取的力量。
1644年的甲申之变,对于复社所有的成员都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在南京建立的弘光小朝廷中,复社的死敌阮大铖成为实际的掌权者,黄宗羲也成为阮大铖重点追捕的对象。
大清儒宗 黄宗羲 - 国学大道场 - 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网
![大清儒宗 黄宗羲 - 国学大道场 - 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网](https://img.taocdn.com/s3/m/aaf5f102c281e53a5802ffc6.png)
大清儒宗黄宗羲- 国学大道场- 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大清儒宗黄宗羲黄宗羲大清儒宗黄宗羲(1610—1695)黄宗羲,字太冲,浙江余姚人,生平所用别号甚多,有南雷、梨洲、茭湖鱼澄洞主、双瀑院住持、双瀑院长、双瀑堂住持、古藏室史巨、蓝水渔人、雪交亭主等等。
由于其代表作《留书》、《明夷待访录》均署梨洲老人,故当时学者都尊称他梨洲先生,而他本人用得最多的是南雷。
甫雷在余姚,是唐代谢遗尘隐居之地,宗羲用作别号,既代指故乡,又借以表明自己不仕清朝的素志。
逝世之后,其门人私谥曰“文孝”。
宗羲一生颇为曲折,依他自己所说,是早年为党人,壮年为游侠,老年为学者。
他博学多才、名重天下,当时就被誉为“国初三大儒”之一(另两人是李囗和孙奇逢);近代以来,人们又把他与顾炎武、王夫之并提,合称为“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一、生当末造少年英挺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1610年9月24日),黄宗羲出生于绍兴府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其地现名浦口村,属浙江省余姚市明伟乡。
降生前夕,母亲姚氏曾梦见麒麟入怀,所以,宗羲乳名“麟儿”;不过,宗羲的人生历程却布满荆棘:少年时期,父亲即遭迫害,惨死狱中,成年之后更是历尽艰辛,既饱尝战乱兵燹,又造经官府追捕,“濒于十死”而患难余生,可以说丝毫也没有蒙受到这个吉兆佳名的呵护。
据《竹桥黄氏宗谱》记载[注],黄氏原居婺源(今属江西),其先人南宋初年为庆元(治今浙江鄞县)通判,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时不屈而死,有子三人,分头避乱,其中名叫万河的到了余姚,便定居下来,是为竹桥黄氏之一世祖,至宗羲生时已历17世500年。
宗羲的父亲初名则灿,后改尊素(1584—1626),字真长,号白安,是一个正直并且关心时政的读书人。
黄宗羲《置相》译文
![黄宗羲《置相》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2ca7f4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e.png)
黄宗羲在《置相》一文里,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进行了批评。
他指出,明朝的这一做法导致了朝纲混乱,国家政治失去了平衡。
他认为,君主一人不能完全胜任治理天下的重任,因此需要设置百官与君主共同治理天下。
这些百官就相当于是君主的分身。
他引用了孟子的话,提出了官僚等级的划分,并强调了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
他批评了明朝的君主在处理与臣子的关系时过于傲慢,不遵循应有的礼节。
他认为,宰相在国家政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天子更加不受礼法制约,将百官视为侍奉自己的工具,扭曲了设置百官的初衷。
以上是黄宗羲《置相》的译文,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历史文献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清朝历史】黄宗羲
![【清朝历史】黄宗羲](https://img.taocdn.com/s3/m/9ba234252cc58bd63086bdae.png)
【清朝历史】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
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他的父亲黄尊素为万历进士,天启中为御史,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
十九岁的黄宗羲乃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
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
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
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
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屡次诏征,皆辞免。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
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
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
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明夷待访录》一书计十三篇。
“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曰:“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人攸往,主人有言。
”为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卦象为“离下坤上”,即地在上,火在下。
“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
从卦象上看,太阳处“坤”即大地之下,是光明消失,黑暗来临的情况,意光明受到伤害。
这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也是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希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予他人。“一家之法”使本末倒置的君民关系合法
化,从而造成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君主独裁统治。
批判君主专制
首先,君主专制是造成天下苦乐不均的根源。
黄宗羲认为,君主无不“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以为天下
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二、“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是黄宗羲 “法治”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也是黄宗羲
要求“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政
治原因。
三、对“一家之法”的批判
黄宗羲认为“一家之法”违背了君民关系的准 则,其对君主的利益无微不至地予以维护,而视天
下为草芥。为了维护一家一姓的利益,“一家之法”
皇帝更加独裁,更加专制。他主张恢复宰相制,并加重
相权,使皇帝与宰相形成相互制约之势。
限权措施
(二)君臣共治,以弱君权
黄宗羲认为“天下之大,非臣之间“名异而实同”,没有主仆关系。
因此,作为臣来说,“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为一姓也”。 作为君来说应视臣为“师友”。君臣关系如此,君则失去了独断 之权。君臣在共同治理国家时,须以天下人为重,互相协商,各 司其职。
的口号,其标志着正统法律思想遭到了彻底的否定。“天
下之法”为核心的“法治”观也宣告了传统“人治”与
“法治”之争的结束。黄宗羲将帝王服务的法律转而为天
下人服务,将“法治”与民主相结合。把执法的平等深入
到立法领域,把对帝王的保护变为限制,这些都是在他以
前的思想家从未做过,甚至从未想过的事情。变更传统法 律观,使其透露出近代的气息,改革传统法律制度的格局, 逐渐削弱君主之权,变君主为民主,这便是黄宗羲对中国
即天下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不但经济、司法方面的权利平等,而 且不论出身、职业,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当官的不因在朝为官
就高人一等。有了这种天下之法,就能使天下人“各得其私,各得
其利”。由此可见,在法律思想方面,黄宗羲是把保护个人权利和
法律上的平等作为基本要求。
"一家之法"?就是将天下之利归于君主一家。
贵,草莽布衣不为贱,人人平等。这种法是“藏天下于
天下也”,天下之人依法享有天下之利,于是避免了战 乱、残杀,天下达到太平境地。
特征
3、“天下之法”必须
反映“民意”。
黄宗羲认为“天下之法”保护天下人的利益,还须体现
天下人的意志。为了保障民意的体现,他提出了“学校
议政”的方案。
(详见后面的PPT)
法律思想之三
工商皆本
黄宗羲在经济方面的立法思 想,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法律思想 和实质特点:代表广大市民阶层、 反映民主。
(1) 在土地法和税法方面,黄宗羲抨击当时的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是“乱世苟且之术”,是
“以法夺民之田”。他针对当时土地高度集中, 赋税繁重,贫富悬殊的 状况,主张把土地收归国 有,以“井田制”的形式“授民以田”每户五十 亩,全国授田多余的田亩,“以听富民之所占。”
他认为这样做,就可使“天下之田自无不足”。
(2)他主张在平均授田的基础上,改革赋税制度。
税额是:"授田于民,以什一为则;未授之田,以 二十为则;其户口则以为出兵养兵之赋”,如此则 “国用自无不足,又何事于暴税乎!”
黄宗羲这种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主张, 形式上是主张恢复“井田”,但在实质上是主张在 土地占有和赋税制度的厌弃和对新土地与赋税制度 的向往。
黄宗羲所设想的学校,与资产阶级议会的某些职能不谋而合。
2、健全法治体系
黄宗羲从限制君权,反对专制的角度出发,对“法治”进行
了新的解释。他认为以往所谓的“法治”是维护君主利益的,其
以残害天下之人、束缚人才为能事。
在黄宗羲的“法治国”中,任何人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 特权,人们依据“天下之法”尽其义务,享其权利,这与近代的 资产阶级的“法治”观多有相似之处。
批判君主专制
再次,君主专制是造成宫廷政变、宦官专 权等政治黑暗的根源。
君主专制制度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大权集于皇
帝一身。造成了君主的独断与专横。
四、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克服“一家之法”弊端的唯一出路在于立“天下之法”以取代 “一家之法"。 黄宗羲的“天下之法”有以下几个特征: 1、首先,立法须体现“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原则。在“天下之法”
法律思想之二
以“法治”限制“君权”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 君权过重,法治不兴,要实现以“天下之 法”取代“一家之法”的理想,首先要限
制君权。
《明夷待访录》:天下之大,非一人能所治而分治以群工
限权措施
(一)加重相权,以分君权
明代初期,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废弃了宰相之职,
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黄宗羲认为,废除宰相制,使得
限权措施
(三)地方分治,以制集权
1、学校议政
黄宗羲认为学校是体现民意的场所,因此对学校在限制君权方面 的作用十分重视。黄宗羲认为学校应参与法律的制定,并 监督其实 行。最高学府京师太学的长官,地位应与宰相相同。学官应由德高望 重,能代表民意的大儒担任。君主每月初一应亲临太学,体察民意, 听从劝谏。地方学校亦有评议、监督、弹劾本地政府官吏的权力。
入死,前后长达十年之久。
晚年从事著书立说,坚持民族气节,拒
不仕清。
著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等。
法律思想之一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黄宗羲主张实行“法治”。但他认为, 要实行“法治”,首先要以天下之法代替 一家之法。
一、”天下之法“和”一家之法“的概念
何谓“天下之法?"(特点:将天下之利归于天下之人)
黄宗羲的法律思想
陈婧琪
生平简介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先生,浙江余 姚人。 黄宗羲十四岁随父(黄遵素)在京,深受其父及杨涟、左光斗等 东林党人的影响。 黄宗羲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对阉党的斗争。 黄宗羲十九岁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他进京为父伸冤。 明亡后,他进行了抗清武装斗争,出生
第三,黄宗羲的法律思想不仅使同时代有卓识 的思想家、学者为之倾倒,而且影响了二百年之后
的中国近代社会。近代地主阶级开明派、资产阶级
改良派、民主派的法律主张中,皆有黄宗羲的思想
印记。
谢谢观看!
黄宗羲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一,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新生的市民阶层的代言人。 对市民的同情与希望,亡国亡族之忧,家破人亡之恨, 使黄宗羲走上了反专制、反传统的道路。在对君主专制 的批判与讨伐之上,黄宗羲是空前的。黄宗羲在揭露君 主制时提出的法律主张与崭新的法治观更是另人耳目一 新。
第二,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这是一个划时代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原君》
批判君主专制
其次,君主专制造成天下战乱不息的根源。
黄宗羲指出“一家之法”是将天下人的天下藏与君主的“筐
箧”之中,其利所在天下人共知。
君主制下,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君主,实际上是独夫民贼, 是天下百姓不共戴天的“寇仇”。黄宗羲认为“一家之法”所维 护的是没有“一毫为天下之心"的君主私利,对天下之人只有束缚, 没有保护,故称“非法之法”。
盛兴下,官吏为民不为君。官吏不是君主个人统治天下的工具,而
是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的公仆。黄宗羲批判了三纲中的“君为臣
纲”。黄宗羲号召官吏出仕便应有“为天下,非为君也”的抱负。
对民视之为“寇雠”的暴君可以起而推翻之。
特征
2、其次,“天下之法”须以保障人民的平等为宗
旨。
黄宗羲认为三代之时是“天下之法”盛行之时。当时 人人有权享用自然山泽之利,刑赏公正,朝廷官吏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