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中心形成的条件(详)

合集下载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金融内部条件对金融中心的影响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为提升本国的经济实力,都致力于打造一个区域乃至世界性的金融中心。

本文就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作了具体的阐述,尤其是加强了对内部条件影响的分析。

在众多学者对内部条件的弊端进行质疑的同时,本文通过层次分析说明了内部条件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对更好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economic strength, each government is committed to build a regional and even global financial center.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he financial center made specific, especially to strengthe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conditions. While many scholars questioned the drawbacks of the internal conditions, the paper by the level-analysis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conditions. And through a series of analysis, the writer put forward the personal opin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关键词:金融中心,形成条件,内部条件,上海Key words: financial center, formation conditions, internal conditions, shanghai一、金融中心的概念国际金融中心就是指能够提供最便捷的国际融资服务、最有效的国际支付清算系统、最活跃的国际金融交易场所的城市,金融市场齐全、服务业高度密集、对周边地区甚至全球具有辐射影响力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

世界的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

世界的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

世界的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世界的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课题,涉及到地理、经济、政治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基本规律来解释世界的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

一、自然条件的影响自然条件是一个地区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差异会对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的地区往往发展农业经济,而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可能发展矿产资源等相关产业。

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潜力。

二、区位与交通的作用区位和交通状况对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通常更容易形成经济中心,具备较高的发展潜力。

交通的便利程度对于区域间的贸易和人员流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达的交通网络能够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经济地理和区域的发展。

三、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对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充足的劳动力、优秀的科研人才以及先进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与先进的技术可以提高产能、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也能改变地区的经济地位,带动区域发展。

四、国际政治与全球化趋势国际政治和全球化趋势对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国际政治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合作与投资至关重要。

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间的贸易与合作愈发紧密。

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重构也推动着经济地理格局的调整与变化。

五、政府政策与区域发展政府政策是影响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各国政府采取不同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例如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经济特区设立、区域发展计划等手段,对地方经济进行调控和扶持。

政府在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决策直接影响着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世界的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自然条件、区位和交通、人力资源与技术进步、国际政治与全球化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的格局。

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

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

世界经济作‎为特定的经‎济领域,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或者说,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纽带和载体‎,是世界经济‎历史和逻辑‎的出发点。

因此,对于世界经‎济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和‎研究,应从了解和‎把握国际分‎工及与之直‎接相联系的‎世界市场开‎始。

第一节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一、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进一步说,第一,国际分工是‎不同国家因‎生产不同产‎品而在国际‎上形成的一‎种劳动交换‎关系。

这种劳动交‎换关系通过‎某种媒介而‎实现。

如国际商品‎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国家经济合‎作等。

没有这些媒‎介,就实现不了‎国际分工。

第二,国际分工是‎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即工业社‎会阶段的产‎物。

工业社会出‎现以前是农‎业社会,虽然也有一‎些互通有无‎的交换关系‎,但各国经济‎仍然属自给‎自足型,那时各国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并‎不依赖这种‎交换,所以还谈不‎上国际分工‎。

只有到了工‎业社会,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才‎成为经常的‎、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或缺的‎国际劳动交‎换关系。

第三,国际分工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的。

没有国家,也就谈不上‎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的因素也‎不尽相同。

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各国‎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一个是由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力‎、技术、产业、市场的质量‎和规模等等‎。

世界经济的形成

世界经济的形成

世界经济的形成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紧密相连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国际经济交往,但只是偶然的、个别的、局部的现象,不能形成真正的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的形成发轫于18世纪中叶。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法、美德等欧洲国家相继发生并完成了以蒸汽机的改进和推广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动力和机器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大幅增长,而且引起铁路、轮船等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从而扩大了国际商品流通,社会分工也日益超越了一国的范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胜利。

生产力的懵懂和世界市场的扩大,把各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范围,这就是初步了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工业从农业中彻底分离出来,工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新的生产部门不断出现。

大规模专门化生产要求社会分工超越民族经济的狭窄范围,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原料和市场的需要。

于是社会分工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过去一国范围内的城乡分离和对立状况,开始在更大规模和世界内再现出来,形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生产的中心,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则成为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各车商品交换关系和世界市场随之出现。

此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国际分工伯懵懂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倾向也随之出现。

它是国际商品流通广泛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

世界货币的出现又大大地使得了国际商品流通,扩大了国际贸易规模,密切了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内燃机和电动机代替了蒸汽机,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更大发展,一系列重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等迅速成长,使工业结构发生变化,重工业比重急剧增加。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11100923 申定科11100928 谢春仪摘要:世界经济作为特定的经济领域,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世界经济格局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多次的演变,先是英国取代荷兰和西班牙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后来美国取代英国确立其领先地位;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日本、东亚经济合作加强;如今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关键词:世界经济形成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形成条件:(一)、国际分工社会分工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

社会分工超越了国界, 便具有国际分工的性质。

工业革命发生后,由于广泛采用机器技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工业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工业部门内部进一步分工, 社会生产全面专业化。

与此同时,社会分工还向国际领域发展,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多或少地吸引国际分工中来,马克思说:“由于有了机器, 现在纺纱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布工人却住在东印度。

”在机器发明以前,一个国家的工业主要是用本地原料来加工。

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于是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形成了,新的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工业中心。

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的落后国家则变成它们的原料和食品的供应基地。

新的国际分工的形成,表明各国的生产力都专门化了,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互相依赖着。

(二)、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国际分工直接相联系的,资产阶级社会真正的任务是创造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取得胜利的必要前提,又是资本主义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历史结果。

在十四、十五世纪, 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北部诸城, 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成为了欧洲的贸易中心。

世界经济中心地的形成发展与地域格局

世界经济中心地的形成发展与地域格局

世界经济中心地的形成发展与地域格局/ligong/dilikexue/195783.html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与各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形成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体系[1]。

从这个定义来看世界经济的内涵为:首先世界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是一个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不存在世界经济的。

因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是自然经济,此时真正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

世界经济是从19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

其次,世界经济不等同于国际经济,世界经济不是各国各地区经济的简单相加。

它是在国际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它不仅仅反映国际经济关系,同时也反映全球性的经济问题。

再次世界经济的重要主体是民族国家、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

世界经济中心地是在世界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 世界经济中心地的基本含义所谓世界经济中心地是经济、技术和人口等集聚,形成了高级经济结构(部门结构和地域结构),具有强大对外辐射功能的区域。

世界经济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区域,也可以是一个国家。

世界经济中心地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的。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体系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因此,从另一方面来看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科技革命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质变的标志,对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通常情况下世界经济中心地都是朝着生产力发展、科技发达、经济发展快速的区域移动的。

世界经济格局就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内在结构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12]。

世界经济中心地的格局就是世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是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世界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对中国发展金融中心的启示

世界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对中国发展金融中心的启示

世界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对中国发展金融中心的启示打开文本图片集金融中心的发展已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金融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处于主导地位。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了解世界金融中心形成的原因,分析世界级金融中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环境,将有助于我国在目前经济发展增速持续下滑、国内传统产业面临重大调整的大环境中,需找到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从源头上来说,是一个区域或国家在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各种金融要素,主要是资本、贸易、金融人才等要素的集聚形成的。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与强盛,必然都与发展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密不可分。

特别是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处于相对和平的大环境之下,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体现为经济的竞争,而各国金融中心的实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

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各种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传统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撼动。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应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金融行业,加大金融体制改革,从各国发展金融中心的模式中寻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世界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自然形成理论。

目前世界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理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发展理论,该理论也被称为“需求反应理论”,强调的是金融中心的产生是该区域或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形成的,认为金融中心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增长需求必然引发各种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发展需求越大,经济发展越快,金融机构扩张越快,即区域或国家的金融体系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自然反应。

经济的发展从产业模式上讲,也是产业的不断升级,从商业阶段到工业阶段,到服务业阶段,再发展到高端金融服务业阶段,是经济发展从低阶到高阶的转变、更替。

与商业、工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相比,从覆盖面、影响程度、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等方面来说,金融业是较高阶的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的。

论香港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

论香港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

论香港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班级:XXX;指导老师:XXX;组长:XXX;小组成员:XXXXXX XXX【摘要】香港有一个金融业占主导、第三产业占首要比重、具有“内协调、外适应”功能的多元化经济结构系统,自由开放国际化是它的灵魂,对外贸易是它的引擎,东方化是它的色彩,波浪式腾飞是它的表象。

形成这些特征在宏观上要完成人与城市自然环境的适应过程,在微观上要有人与制度的适应配套。

而我国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政策会更有利于香港经济特征的保持,并进一步促进香港的经济发展。

香港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级的经济中心之一。

【关键词】金融业第三产业多元化经济结构中央政府世界级经济中心前言:香港的初步发展是1982年后英国殖民者的扶持与一手经营形成的。

日不落帝国强大的资本实力与管理经验几乎全部注入到这个东方的殖民地。

首先,香港的手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发展迅速,加上后来重工业的发展,人力资源丰富,人才云集,形成了以工业制造为基础,商业为主体,农业为辅助产业的初步发展。

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带动,依付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英香的集中管理,完善的资本主义经济在香港逐渐形成。

香港成为连接东南亚,直达中国大陆的商品贸易及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及连接欧洲、亚洲、大洋洲、美洲的通商口岸,最后成为世界新经济的中心正文:如今的香港已成为经济中心之一,金融贸易额居全球前列。

我们知道,香港经济的繁荣与香港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清朝以前香港以及中国的南方地区人民仅凭农业、渔业、畜牧业养家糊口,香港又处于海边和边疆,经济基础薄弱,自然资源,如:铁矿、稀有金属矿、煤等资源十分匮乏,又加上地势地形的影响,香港一直是不为人知的穷乡僻壤。

直到清康熙时,由于东方瓷器、茶叶、丝绸等奢侈品向西方大量出口,形成了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线,海上丝绸之路为辅线的小规模的西方为主导的小商品贸易。

渐渐地,西方人发现转手商品的贸易差可以获得暴利,又加上海上交通便利,更多西方人云集中国南海边境,甚至好多人是偷渡而来。

世界经济中心

世界经济中心

浅谈中国能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姓名学号:曹睿201202013002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在不断扩大和深化,部分落后国家借助与先进国家的经济联系实现了超越性的发展,同时加剧了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自17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经历了几次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那么在复杂的多元化国际背景下,中国能否领军世界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呢?本文主要从世界经济中心的概念、世界经济中心形成条件、历史上世界经济中心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劣势比较四个方面阐述有关中国能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问题。

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在未来是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只是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利用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同时要做好充分准备去面临挑战。

一、世界经济中心的定义所谓世界经济中心,就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火车头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大多数人对世界经济中心,往往是从过去或现在的世界经济中心的基本特点去理解的,如美国和英国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其生产技术、金融活动、贸易额、GDP等都是世界领先的,因此以美国和英国作为世界经济中心所具有的基本经济特征作为参照,是定义世界经济中心的基本思路。

不过,由于世界经济中心的特征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何抓住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却需要认真考量。

有人觉得贸易额、GDP位居世界第一,它就是世界经济中心,这其实并不全面。

二、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条件1.世界贸易中心。

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并占世界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的较大份额;2.世界制造中心。

其制造业和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一,且占世界制造业和GDP总量的较大比重,世界主要产品生产和供应应出自本国并占有相当大比重;3.世界技术中心。

技术总体水平居世界第一,拥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生产技术群,技术研发力量雄厚,足以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4.世界金融中心。

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建立在多种资源条件的综合优势之上的,是在一系列供给和需求因素的推动下形成和巩固的。

根据历史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可将这些条件概括如下:(1)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

(2)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

(3)高效健全的金融制度。

(4)分布集中的金融机构。

(5)鼓励扶持的政策取向。

(6)低廉合理的税费成本。

(7)完备齐全的基础设施。

吴连烽:香港有成为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条件星岛环球网2010-09-15 [ 打印] [ 大中小] [ 关闭]亚洲国际品牌战略主题论坛演讲稿亚洲品牌─香港具备问鼎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条件国际宝峰金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连烽2010年9月9日感谢亚洲国际品牌战略主题论坛组委会邀请我出席今天的盛会,有机会与来自亚洲各国品牌企业、跨国公司、品牌代言人、国际品牌专家等嘉宾和品牌领袖一道共同探讨亚洲品牌价值、展示亚洲品牌风采、交流亚洲品牌理念、塑造亚洲品牌国际形象,获益良多。

组委会还邀请我在金融领域作主题演讲,我作为在香港从事银行金融业四十多年,见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也是追随启蒙领导南洋商业银行庄世平董事长最早参予中国改革开放中有关金融改革实践的其中一员。

我想谈谈对亚洲品牌─亚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发展关系的个人浅见,如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加指导。

众所周知,最新一次以美国经济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国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移向亚洲,亚洲的经济品牌受全球瞩目,尤其作为经济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业在全球的地位更受关注。

亚洲目前最具潜力的有名列全球10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新加坡、东京以及正在崛起的上海四大城市,他们未来的发展动向成为焦点。

从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亚洲区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出现一个与伦敦和纽约并驾齐驱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花落谁家是一个敏感和颇受关注的话题,我个人认为香港具备的综合比较优势,最有机会领先其它三个城市成为亚洲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城市。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金融内部条件对金融中心的影响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为提升本国的经济实力,都致力于打造一个区域乃至世界性的金融中心。

本文就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作了具体的阐述,尤其是加强了对内部条件影响的分析。

在众多学者对内部条件的弊端进行质疑的同时,本文通过层次分析说明了内部条件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对更好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economic strength, each government is committed to build a regional and even global financial center.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he financial center made specific, especially to strengthe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conditions. While many scholars questioned the drawbacks of the internal conditions, the paper by the level-analysis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conditions. And through a series of analysis, the writer put forward the personal opin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关键词:金融中心,形成条件,内部条件,上海Key words: financial center, formation conditions, internal conditions, shanghai一、金融中心的概念国际金融中心就是指能够提供最便捷的国际融资服务、最有效的国际支付清算系统、最活跃的国际金融交易场所的城市,金融市场齐全、服务业高度密集、对周边地区甚至全球具有辐射影响力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对世界经贸的影响: 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各国内部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加剧 世界市场的形成
四、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区的转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世界 贸易中心区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世界贸易中 心区有一个从欧洲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两岸转 移的过程,本世纪出现了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
文字可编辑目录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01020304添加标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会议基调年会视频
原因: 商人们渴望开拓海外市场,以获取更多的财富; 西欧与远东的贸易危机; 航海技术的成熟; 专制政府的支持;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与意义: 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彼此隔绝、独立 发展的状态,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使得 世界地图的轮廓基本形成。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 得以进一步深刻与提高。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使欧洲获得了 、 发展资本主义的大量物质财富与劳动力。 新旧大陆之间商品、劳务等相互流通,促进了农 作物品种的相互流动,由于地理条件以及气候条 件的改变,出现了许多新物种; 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地位日益下降,原来十分落后 的大西洋沿岸的西、葡、荷、比、英、法处于欧 洲去非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上,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世界经济的形成

世界经济的形成

参考答案:
1.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是指由科学技术的飞 跃引起的整个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它不仅 包括物质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而且也包括 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 的前提和准备,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的结果。
世界经济最终形成阶段——从19世纪
70年代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到20世纪初叶
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第二次科技 革命的作用下,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 争阶段逐渐地过渡到垄断阶段。第二次 科技革命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 且还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 变化,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在生产力方面:电的发明和应用,以及重化 工业的蓬勃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的高涨, 迅速地加快了资本积累和集聚的进程,使国际 贸易和国际分工实现了跳跃式发展。第二次工 业革命还导致世界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发生了 历史性巨变。这使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空间扩 大,速度加快,世界范围内生产、分配、交换、 消费等融为一体的程度大为提高。
• 以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生产分工尚不发达,更 多的是一种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带有强制性 的特殊分工,还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 的性质。
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阶段——从18世纪
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
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产业(工业) 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资本 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体 系与世界市场的形成。通过国际分工与 世界市场,各国国民经济的联系加强, 这标志着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
世界经济研究的问题
• 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与结构 • 世界经济的制度比较 • 世界经济运行机制 • 全球性问题
世界经济内涵的几个相关要点
• 世界经济不是世界上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总和 或机械合成,而是相互渗透的有机结合。

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

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

世界经济作为特定的经济领域,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或者说,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纽带和载体,是世界经济历史和逻辑的出发点。

因此,对于世界经济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和研究,应从了解和把握国际分工及与之直接相联系的世界市场开始。

第一节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一、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进一步说,第一,国际分工是不同国家因生产不同产品而在国际上形成的一种劳动交换关系。

这种劳动交换关系通过某种媒介而实现。

如国际商品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国家经济合作等。

没有这些媒介,就实现不了国际分工。

第二,国际分工是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即工业社会阶段的产物。

工业社会出现以前是农业社会,虽然也有一些互通有无的交换关系,但各国经济仍然属自给自足型,那时各国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并不依赖这种交换,所以还谈不上国际分工。

只有到了工业社会,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才成为经常的、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或缺的国际劳动交换关系。

第三,国际分工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的。

没有国家,也就谈不上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的因素也不尽相同。

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各国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一个是由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力、技术、产业、市场的质量和规模等等。

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对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影响更大。

自然条件的差别会造成不同国家生产产品和生产领域的差别。

上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的条件和突破

上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的条件和突破

上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的条件和突破大纲一、上海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1.城市及人口基本情况2.2008年上海经济运行概况二、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条件1.国家发展提供的条件2.自身发展形成的条件三、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障碍与突破1.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障碍与突破2.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的障碍与突破3.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条件知识点汇总T01:城市及人口基本情况T02:2008年上海经济运行概况T03:国家发展提供的条件T04:自身发展形成的条件T05: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障碍与突破T06: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的障碍与突破T07: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条件正文一、上海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1.城市及人口基本情况上海地处东海之滨,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0.066%。

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889万人。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371万人。

上海的常住人口是全国总人口的1.42%。

上海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居住3000人,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22倍。

2.2008年上海经济运行概况2008年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36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亿元,占0.82%;第二产业增加值6236亿元,占45.53%;第三产业增加值7350亿元,占53.66%。

上海的GDP占全国4.56%。

(上海的生产总值)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82亿吨,占全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的9.9%,吞吐量连续第四年保持全球第一。

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01万国际标准箱,占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21.8%,集装箱吞吐量继续名列全球第二位。

(上海港的吞吐量)据抽样调查,2008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6675元,为全国城镇平均水平的1.69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1385元,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2.39倍。

二、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条件1.国家发展提供的条件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无法游离于这个城市所处的地理、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之外。

世界经济中心形成的条件(详)

世界经济中心形成的条件(详)

世界经济中心形成的条件随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在扩大和深化,部分落后国家借助与先进国家的经济联系实现了超越性的发展,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在加剧,各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从17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

所谓世界经济中心,就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火车头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经历了几次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第一个称雄世界的是荷兰。

马克思曾将荷兰称为“十七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地理大发现后,世界航路的改变,更加有利于这个地区的发展。

总之,在17世纪中叶,荷兰的海外势力已大大超过了先于一个世纪进行海外扩张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殖民强国。

而英国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靠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并实行一系列的对内政策,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最终英国成为世界各国机器设备的供应者、先进技术的传播者、建设资金的供应者,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在英国的产业革命推动下,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在19世纪上半叶涌进了产业革命的洪流,并在70年代以后,在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出现了技术革命和革新的浪潮,这次技术革命,使美国和德国经济得到了跳跃性的发展,使落后的日本和俄国等一下列国家的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出现了群雄并起的局面,19世纪末20世纪出,世界经济中心已开始从英国向美国和德国转移。

在这里,我们先给出一些基本的条件。

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并占世界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的较大份额技术水平总体上说位居世界第一并对世界各国产生影响拥有一大批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库,足以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制造能力世界第一,世界主要产品生产和供应应出自本国并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运输能力、通讯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并在世界各国运输能力和通讯能力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世界金融中心,本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主要结算单位)综合国力包括军事力量世界第一同时,与世界经济中心国资源互补、经济规模大的国家,经济增长潜力较大,甚至可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济中心形成的条件随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在扩大和深化,部分落后国家借助与先进国家的经济联系实现了超越性的发展,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在加剧,各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从17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

所谓世界经济中心,就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火车头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经历了几次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第一个称雄世界的是荷兰。

马克思曾将荷兰称为“十七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地理大发现后,世界航路的改变,更加有利于这个地区的发展。

总之,在17世纪中叶,荷兰的海外势力已大大超过了先于一个世纪进行海外扩张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殖民强国。

而英国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靠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并实行一系列的对内政策,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最终英国成为世界各国机器设备的供应者、先进技术的传播者、建设资金的供应者,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在英国的产业革命推动下,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在19世纪上半叶涌进了产业革命的洪流,并在70年代以后,在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出现了技术革命和革新的浪潮,这次技术革命,使美国和德国经济得到了跳跃性的发展,使落后的日本和俄国等一下列国家的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出现了群雄并起的局面,19世纪末20世纪出,世界经济中心已开始从英国向美国和德国转移。

在这里,我们先给出一些基本的条件。

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并占世界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的较大份额技术水平总体上说位居世界第一并对世界各国产生影响拥有一大批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库,足以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制造能力世界第一,世界主要产品生产和供应应出自本国并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运输能力、通讯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并在世界各国运输能力和通讯能力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世界金融中心,本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主要结算单位)综合国力包括军事力量世界第一同时,与世界经济中心国资源互补、经济规模大的国家,经济增长潜力较大,甚至可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国。

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经济中心国英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美洲则土地资源丰富,两者资源互补。

美洲与英国因而有大量的互补型贸易,经济得以迅速增长。

美洲中,美国经济规模最大,产品成本更低,国内贸易更发达,得以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国。

二战后,东亚和东南亚劳动力资源丰富,与美国丰富的土地资源互补,对美出口蓬勃发展,经济飞跃。

亚洲中经济规模最大并推动出口的日本、中国,先后成为发展最快的经济体。

中国国内潜在市场庞大,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美国)的贸易和自身经济有持续发展的巨大潜能。

与往日美国追超英国的情况相似,中国有可能逐步成为亚洲经济的发动机,并首先在经济总量、然后其他方面超过美国,成为下一个世界经济中心。

不过,中国必须深化政府管理与企业产权的改革,建立统一市场、企业治理结构、健康的金融体系、政府良治、合理再分配与**机制以及良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维持政治稳定,鼓励科技开发和创新。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和发展趋势,成为亚洲的“北美”,而不是亚洲的“拉美”。

近几十年来,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理论已为西方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

该理论认为,贸易可对经济带来多重好处。

第一、出口可带动生产的扩大,提高国民收入。

贸易的结果,参预的双方生产能力上升,消费产品总量增加,国民收入增长。

贸易还有助于合理地分配资源,带动产业的升级换代。

第二、贸易促进创新、就业、储蓄、投资,提高生产力、技术、劳动技能、经营水平、创业精神,诱导民众消费。

这些影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外在效应(positive externalities)。

第三、贸易有助于外资的流入。

外来投资可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禀赋(如廉价的劳动力),制造产品,然后出口或内销。

这样一来,生产扩大,就业机会增加。

第四、政府为了保证出口的持续增长,要采取有效率的政策,以此可减小寻租活动。

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证研究证明,贸易较多的国家增长较快。

后进国家的贸易与增长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两个国家先后主导了世界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老大”。

英国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世界贸易最大国,而美国则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现在仍是世界贸易最大国。

1830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5%,1870年上升到25%,但在1900年下降到19%,1938年进一步下降为14%。

在上述年份,美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4%、7.5%、10.4%、10.7%,远在英国之下。

在1830年到1938年间,英国仍为世界经济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1953年,美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飞升到16%,英国只占10%。

美国一举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新领袖。

英美分别为前后两个世界经济中心国,这两国主导世界贸易的时期分别为“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

当然,这里所谓的“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是经济意义上的。

世界经济中心国往往拥有世界最大、最开放的经济体和市场。

它也是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的主要来源地,对后进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时,需要着眼于它们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的贸易关系。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上升,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会缩小,与发达国家开展的产业内贸易(如以汽车发动机换汽车轮胎),会迅速增长。

规模经济对国际和国内贸易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大国从规模经济得益更多。

大国单位生产成本较低,出口价格竞争力更大;国内市场更大,国内贸易对经济推动作用明显,也易吸引外资。

因此,大国经济发展的来源更多、更有力。

进而,我们可以推出假设二: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其它因素相同情况下,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的贸易会更多,该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贸易发展会更快,经济增长也会更快。

“英国世纪”时期的美洲发展英国是第一个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国家。

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它一举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英国土地贫乏,但劳动力丰富。

这点与东亚相似。

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则土地丰富而劳动力贫乏。

1875-1889年间,英国、日本、中国、法国为世界上可用土地最贫乏的国家,人均可用于农牧林业的土地分别为1.4、1.8、2.4、2.7英亩。

特立尼达、马来亚、俄国、哥斯达黎加人均可用土地面积在5.7到8.5英亩间,居中间水平。

智利、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巴西、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人均可用土地面积在25到216英亩间,属于土地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

从资源禀赋贸易理论和上述假设一来看,发达的英国与发展中的北美洲和拉丁美洲,是理想的互补型贸易伙伴,可互通有无。

英国与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应当很大,而与亚洲的贸易有限。

历史事实的确如此。

以1900年和1913年两年为例,土地丰富的北美和拉美,与英国的贸易来往密切。

在1900年和1913年,对英出口平均占七个美洲国家出口的四分之一(25%),却只占亚洲国家出口的7.5%到10%。

英国的贸易数据显示,在1860年,食品、家畜和原料占英国进口的92.7%,到1927年,仍占80.7%(mitchell1982,p.521-522,474-477)。

北美和拉美成为英国最大食品和纤维供应地。

通过与英贸易,北美和拉美扩大了生产规模,赚取了外汇,取得了资金,获得了新科技,提高了劳动技能,从而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在1900年和1913年间,北美和拉美主要国家的产品大量出口英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

根据麦迪森的资料,在1820年和1870年间,拉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0.2%,在1870年和1913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5%,在1913年和1913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5%。

相比之下,英国价廉物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机器制造的纺织品),与亚洲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纺织品)激烈竞争。

结果.亚洲许多手工业破产,引发政治纷争甚至内乱。

另一方面,亚洲主要国家向英国出口总量有限,亚洲经济因而增长缓慢。

在1820年和1870年间、在1870年和1913年间、在1913年和1950年间,亚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分别为0.1%、0.6%和0.1%,远远落后于拉美(麦迪森,1997)。

“美国世纪”时期亚洲的发展和拉美的落伍正如上面所指出的那样,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贸易最大国和世界经济中心。

到1990年,美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仍远远高于另一个世界贸易大国日本。

日本只占约8%。

在1946-1949年间,美国和拉美仍是土地丰富的国家与地区,美国、智利、哥斯达黎加、墨西哥、阿根廷、巴西人均可用于农牧林业的土地,分别为11.8、12、16、20、29、30英亩。

而亚洲则是土地贫乏而人口密集的地区。

例如,新加坡、日本、台湾、韩国、中国大陆人均可用于农牧林业的土地,分别为0.08、0.95、0.98、1.85、1.97英亩。

在“美国世纪”时,亚洲和拉美与世界经济中心的贸易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

正如资源禀赋贸易理论和假设一所阐述的那样,资本和土地丰富的美国,对亚洲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甚大;对拉美的土地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则相对地小。

在1950-1973年间,劳动力丰富的亚洲国家地区,对美国出口的增长,要比土地丰富的拉美快得多。

日本和东亚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看到美国巨大的潜在市场,便大力推动出口。

在1950-1973年间,亚洲经济体日本、台湾、韩国对美出口年平均增长率在15%到28%之间。

强劲的出口扩大了生产规模,带来了利润、储蓄和新技术,促进了管理和劳动技能的提高,推动政府采取合理的经济政策。

东亚丰富和熟练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外资。

因此,东亚经济体逐渐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其比较优势和技术也逐步升级。

在对美出口的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在1953-1973年间,日本、韩国和台湾的人均国内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5.2%到8%。

相反,拉美在出口美国和世界市场方面不太顺利,出口市场波动甚大。

在1953-1973年间,阿根廷和智利对美出口平均每年分别下降2.3%和0.5%,巴西、哥伦比亚对美出口也毫无增长。

此间,只是秘鲁对美出口平均每年增长为7%;墨西哥得益于与美为邻,对美出口平均每年增长为13%。

总的来说,拉美在这个时期对世界经济中心国的出口强差人意;与英国主导世界经济时比,更是一落千丈。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拉美国家抛弃了在“英国世纪”奉行的贸易自由主义,改用对外封闭的进口替代战略。

在1950-1973年间和1973-1992年间,十一个亚洲国家人均国内总产值平均每年分别增长3.1%和3.5%,而七个主要拉美国家的人均国内总产值平均每年分别仅增长2.4%和0.4%(麦迪森,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