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刚屑因破四边生,抉择诸法离戏,能够强有力地破除虚妄
中观共同五大因-推荐下载
中观共同五大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破四句生因、大缘起因。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入智者门》中说:“于因观察,金刚屑因;于果观察,破有无生因;于体观察,离一多因;于一切观察,大缘起因;即以四大因进行抉择。
”《入智者门》中说:“分别来说,有共同五大因;归纳而言,破四句生因可摄于金刚屑因,如此即共同四因。
”具体说,什么是离一多因?答:一不成立,则多不成立。
多不成立,一则不成立。
例如:粗大的色法是由微尘组成,如果将微尘抉择为空性,则粗大的色法也就抉择为了空性。
反之亦然。
如何将微尘抉择为空性呢?答:《量理讲记》:“《中观庄严论》的抉择方式为:中间的无分微尘,有没有朝向东西等方向?如果有六个方向,它就不是无分微尘了;如果没有分(意味着没有体积),那有多少个微尘积聚在一起,实际上也不能积聚成粗大的法。
”这样,通过抉择无法微尘空性,就抉择了了由其构成的粗大色法的空性。
这就是中观的离一多因。
如何将无分刹那抉择为空性呢?答:我们承许之无分刹那如果有一个时段,则有A和B两端,如果这个无分刹那的A端和B端接触,则A端和B端之间没有间隔,则A与B合二为一,成为一体,这样,就有一个大劫成为的一刹那,无分构成心识的相续。
如果A端和B端不接触,则一个无分微尘有了A部分和B部分,A端和前一无分刹那的Z端接触,B端和后一个无分刹那的C端接触,这样,A不是B,一个无分微尘已经分成了两个可以分割的部分,怎么还是无分微尘呢,应成有分微尘了。
不论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胜义谛时,必须运用上述这些因。
一切万法的因、体、果,通过上述四大因全部可以抉择为空性。
在这四大因中,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证之王,就是所谓的缘起因。
不论何种理证——名言理或胜义理,全部可以包括在缘起因中,就像人中的国王一样,缘起因就是所有理证之王。
离一多因在所有理证、所有逻辑论式中,就好像宝剑最锋利或者矛的最尖锐之处,任何东西与之接触均会被砍破一样。
虽说离一多因是观察万法本体的一种因,但实际上,只要以离一多因来观察,因、体、果等任何法都是无法堪忍的。
中观四百论科判(1-16品)
中观四百论句义释·龙树密意庄严明方便名言之真实性修习之瑜伽的次第明方便生胜义之真实性修习之瑜伽断所知非理分之方便的瑜伽断常倒方便之瑜伽(破常执品1)证所取清净分之方便的瑜伽(菩萨行品5)断所断杂染分之方便的瑜伽方便生甚深分闻器净理(净治弟子品8)断乐倒方便之瑜伽(破乐执品2)断净倒方便之瑜伽(破净执品3)断我倒方便之瑜伽(破我执品4)断烦恼集方便之瑜伽(断烦恼品6)断有漏业集方便之瑜伽(离贪著欲财品7)总说甚深缘起真实性之瑜伽(破常品9)别说无我空真实性之瑜伽摄彼要义抉择之理(教诫弟子品16)(破我品10)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 正明(破时品11)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破见品12)别说内外空真实性之瑜伽(破根境品13)特说离边空真实性之瑜伽正说(破边执品14)别说有为法远离生边真实性(破有为相品15)断常倒方便之瑜伽破常执品第一明诸行无常死之自性广说彼如何 修习轨理明随念如是无常之胜利思惟生际必死法则而修习无常正说其义思惟高际必堕法则而修习无常思惟聚际必散法则而修习无常思惟合际必分法则而修习无常广说彼之理 思惟寿量无定而修习无常 思惟一切有情死之自性而修习无常思惟无由方便令却退而修习无常思惟死成现见法而修习无常 思惟死无定期而修习无常 正说 由此说明常执乃颠倒之义明于细心刹那颠倒分别之相明于粗相续显现颠倒分别由分离无常法则断忧之方便 由集聚无常法则断贪之方便 教诫如是断贪而依静处思惟集聚分离法则而断贪思惟分离长无始终而断贪思惟集聚为刹那灭法则而断贪断乐倒方便之瑜伽破乐执品 第二于所依暇满身离损坏边之理 于所依暇满身离耽著边之理总思有漏皆苦之自性 别思有漏苦之三相 略明身为苦源广说其性 思惟因果缘三法而摄义 明身为苦性 明身非乐性 思惟有漏苦苦思惟有漏坏苦思惟遍行之苦断净倒方便之瑜伽破净执品 第三略明其体广明自性 障治摄义明于境女断贪 明有境贪欲过患 明了达不净而对治之方便 断于境女色之贪著断分别彼功德之贪著断计彼为乐因之贪著明身为不净之幻轮 广明其理 修如是瑜伽之作用明身为不净之因明身为不净之果 明身为不净体性断我倒方便之瑜伽破我执品 第四略明自性广明其理 障治摄义断世间权贵之我慢断法政自在者之我慢 断胜种姓者之我慢教诫断除由种姓我慢而造罪正说 断总护世自在者之我慢断别法自在者之我慢 断特别大英勇自在者之我慢 正说 明以此离非福之方便1中观四百论句义释·龙树密意庄严方便名言之真实性修习之瑜伽的次第明方便生胜义之真实性修习之瑜伽断所知非理分之方便的瑜伽断常倒方便之瑜伽(破常执品1)断乐倒方便之瑜伽(破乐执品2)断净倒方便之瑜伽(破净执品3)断我倒方便之瑜伽(破我执品4)证所取清净分之方便的瑜伽(菩萨行品5)断所断杂染分之方便的瑜伽断烦恼集方便之瑜伽(断烦恼品6)断有漏业集方便之瑜伽(离贪著欲财品7)方便生甚深分闻器净理(净治弟子品8)总说甚深缘起真实性之瑜伽(破常品9)别说无我空真实性之瑜伽人无我真实性之瑜伽(破我品10)摄彼要义抉择之理(教诫弟子品16)法无我真实性之瑜伽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正明(破时品11)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破见品12)别说内外空真实性之瑜伽(破根境品13)特说离边空真实性之瑜伽正说别(破边执品14)说有为法远离生边真实性(破有为相品15)于所取证清净之方便的瑜伽菩萨行品 第五说因大乘道之自性 明具如是意乐加行之利益明世间量难知彼立遍智为最胜净之量 正说 现前利益 究竟利益建立之理说加行遍智道之自性 明利他善巧之自性引彼入道之理 正说成办利他之善巧先入布施波罗蜜多之理明有无如是善巧之功过明具如是善巧之胜利 以彼所依行持难行之差别正说具善巧之胜利正说明违品过患加行入波罗蜜多之理 渐入一切波罗蜜多修行之理以方便成办利他之理 明以方便成办利他之大义说意乐于大菩提发心 总说意乐力大之力用 别说菩提心力之力用 特说胜义菩提心之大义 明究竟果涅槃妙德 方便生力之妙德以力而说本体遍智以断诤而说3断烦恼集方便之瑜伽断烦恼品 第六广明差别明障治对应之差别 于不可意境断嗔之方便于所断思惟嗔恚过患而断 于能断思惟安忍功德而断于可意境断贪之方便 明所断贪相明能断离贪之方便 分说断三毒之法 明所断痴心遍住 明能断缘起真性 于共同境断痴之方便示所断惑相断有漏业集方便之瑜伽离贪著欲财品 第七明如何断之方便 断有漏不善业之方便 思惟现前之功用无义利而断不善业 思惟果增上生自性为苦 断有漏善业之方便 教诫断有漏业之幻轮正明余义观察生死边际5于方便生甚深义明净治闻器之理净治弟子品 第八所说摄义广说自性明所断净治之理明如是得入之果利正说 明入彼道之次第明入彼道之次第证德圆见法无我之理断德断所知障之理以彼理明权实二教之大义明失坏道次第之过患最胜深道断证之体性明入甚深义道之次第 明对治净治之方便明对治证空性之大义明现前坏实执之大义明究竟得涅槃之大义以空力得涅槃之理 立空为境之最胜实相明以彼力堪于轮涅进止 于彼断诋毁而结成 略明其体明于方便生胜义真实性修习之瑜伽破常品 第九广说如何修彼之理 破法为常性破虚空等为常 分破破许为常法破许为实法 以有境量不成之理而破总破境极微之体 破外教数论宗义破内教有部宗义 破解脱为常性破极微为常物 破时为常物别破计各类常 破我为常性 总破计常 略说摄要7人无我真实性之瑜伽破我品 第十结成远离常断破除计我 正破计我为作者 别破计彼为作者 摄要而破 明所许我及无我之差别 其中破除计我之邪分别 分破所许我相 破尼也耶派所许之我破数论派所许之我破胜论派所许之我总破所许我相破具思等特相别破有我之能立于无我义断诤1中观四百论句义释·龙树密意庄严方便名言之真实性修习之瑜伽的次第明方便生胜义之真实性修习之瑜伽断所知非理分之方便的瑜伽断常倒方便之瑜伽(破常执品1)证所取清净分之方便的瑜伽(菩萨行品5)断所断杂染分之方便的瑜伽方便生甚深分闻器净理(净治弟子品8)断乐倒方便之瑜伽(破乐执品2)断净倒方便之瑜伽(破净执品3)断我倒方便之瑜伽(破我执品4)断烦恼集方便之瑜伽(断烦恼品6)断有漏业集方便之瑜伽(离贪著欲财品7)总说甚深缘起真实性之瑜伽(破常品9)别说无我空真实性之瑜伽摄彼要义抉择之理(教诫弟子品16)人无我真实性之瑜伽(破我品10)法无我真实性之瑜伽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正明(破时品11)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破见品12)别说内外空真实性之瑜伽(破根境品13)特说离边空真实性之瑜伽正说(破边执品14)别说有为法远离生边真实性(破有为相品15)2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破时品 第十一正 明 (破见品12)总破三时法有自性 破未来时有自性观察生相而破未来 由观察相而分破 破现在时有自性破过去时有自性广明其理 摄要而破 观察灭相而破过去 观察住相而破现在 破许未来法为有 摄要而破广明其理略说观察 广明其理 (破时品11)3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破见品 第十二闻器之差别 所说法 之差别明见为无我空之瑜伽 不住质直之过患教诫信解甚深见义 以此教诫于取舍处进止明法与非法道之差别说非器之过患 不具智慧之过患不具希求之过患 失坏涅槃清净因果之理 轮回杂染不退之过说见为无我空之自性 结成如是区分之义正义余义于果失坏所得过 于基失坏正见过 于道失坏进止过 教诫于非法舍离耽著 教诫于善说甚深正法趣入说证彼之胜用 凡愚难证甚深空性正明证彼之胜用于自能证不共实相之胜用 于他任运生悲之胜用摧坏实执之胜用略明内外教之法规 广明差别明所舍非法之宗 明所取正法之相具定解不可夺转之胜用 得无畏忍之胜用4别说内外空真实性之瑜伽破根境品 第十三明胜义空性之真实性破以现见成立之法 明世俗如幻之真实性外破境法 破所立内外诸法破耳之作业广说破理 广破色之自相破眼之作业 破无分别根识之作业 摄义而破破根之作业破识之作业略说观察正说广说其理摄义内破根法 密破识法 破其作业5特说离边空真实性之瑜伽破边执品 第十四正 说 别说有为法远离生边真实性(破有为相品15)略明其体以此能遮其余之理 说观察体之离一多因 以因广明 广明其理 摄要而说 说观察一切之缘起因 说观察果之破有无生因 破总与别之自性 破德与有德之差别 由此说大缘起因(破边执品14) 破能相与所相之差别破支与有支之体 破施设处及假法之安立 破聚支及聚之自性正破破果色粗聚 破答 正说6别说有为法远离生边真实性破有为相品 第十五别破生时现在之法 总破因果体三法 归摄因果远离生灭之要义明因无生之真实性 观体而破 略说观察明果无自性之真实性摄无生灭来去之要义明体无相之真实性 破有为法有生之能立以金刚屑因阐明 广明其理观时而破 观业而破于已生过去法破生时7摄彼要义抉择之理教诫弟子品 第十六摄能诠论所说之义摄所诠义之要义摄所诠要义而离诤广说建立摄如是宣说之成就义于空宗无害且有能立之理 于实事宗有害且无能立之理立能立因相明于离边中观之义离过摄离边大空之义说所立空性之相抉择无二大胜义 总说无破因及能立之理 别说实事自宗无能立之理 明所立为离边明能立为无自性明遮遣所破戏边摄因为无自性之义摄同品喻为无自性之义正说破说有无一方之戏论。
金刚决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解】此空生叹佛希有处。正是亲见如来此一片苦心也。菩萨乃学佛之弟子。即昔在小乘中。初发大心者。乃空乱意菩萨也。一向佛为护念此辈。更无别意。只是要付嘱此心耳。护念者。以佛出世本愿。只欲令一切众生与佛无异。人人成佛。方尽此心。但众生德薄垢重。心志怯弱。不能担荷。如婴儿一般。佛如慈母之护念婴儿。则无一息放下。种种周悉。调护爱念。故如保赤子。所谓护念。只欲令一切众生。直至成佛而后已。故曰付嘱。然不敢明言。但密密方便而将就之。故曰善。经云。我以无数无量方便。引导众生。欲令一切众生。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是谓护念付嘱。
此经。此方解者极多。都不合佛意。独西域天亲菩萨。以二十七疑分经。极是。但意出于圣人。而论传此方。已经翻译。且译人有巧拙不同。言不达意。反生滞碍。使学人难省。此微妙幽旨。非口所宣。一落言诠。便成渣滓。况著粗浮文字。何以达妙。此注述之难于描写佛心。不无效颦之丑。即如世人作行状。但可述事。不能传神。此其难也。故今(佛)决疑解。妙在先得空生之疑为主。若疑情全露。则佛破疑之说。不待解而自明矣。故此解先出疑。在本文之前。节节按迹而破之。忘言领悟。(而)自得其宗。
人人都要面对生死,但很少有人能够从容自在,无所畏惧。
如永嘉大师所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每个人最害怕的都是死亡,但是只要有生,就免不了死。
人人都要面对生死,但很少有人能够从容自在,无所畏惧。
我们今天就“了生死”的问题,谈谈“抉择诸法无生”的必要和方法。
无明和爱是生死的根源《大法炬陀罗尼经》中,无畏菩萨问释迦佛:“世尊!以何因缘是等流转?”佛回答说:“以渴爱故受诸有生,如是渴爱、无明为本。
是故我言,贪爱为母,无明为父,往来轮转生老病死。
”生死中的一切现相无不随因缘而起,它的根源就是无明和爱。
换句话说,从生到死之间的一切轮回影片,它们发生的根源,就是无明和爱。
只要无明和爱的原动力没消除,就会接连不断地集起生死胶片。
也就是由一念无明迷惑,发生妄动,就会在你的识田胶片里种下影像,再加上爱的推动,之后就会连续不断地放映出各种生死苦相。
等放到“死”的时候,这一部电影就结束了。
之后换下一卷胶片,在下一部影片里继续上演生死苦剧。
所以,只要无明还在,生死就没有尽头其实,说到底,生死就是由一念妄心所召感。
也就是当初明光现的时候没认识本性,错过了成佛的机会,结果就出现了中阴幻相。
之后把那些幻相执为真实。
在显现有缘父母行房的境相时,以一念“爱”心,入于母胎,从此就踏上了生死的旅程。
就像做梦的时候,最初一念迷惑,入于梦境;之后由于执著梦中现相实有,不断地攀缘逐取;结果流连忘返,一直醒不过来。
这样就知道,我们就是以妄心而转入生死。
那么,“妄心”具体指什么呢?佛在《楞严经》1中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以种种颠倒,集业感果,无法成就无上菩提。
这都是因为不了知两种根本所导致。
哪两种根本呢?一、即无始生死根本,也就是一切众生把本来没有的法执为真实,计执攀缘心为自性;二、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也就是把本来真实的法执为没有,忘失自性。
结果颠倒执著,再再地幻起生死影相,不断地逐境流转,就会入于生死而不自知。
执著诸法实有则入生死如《僧伽罗剎所集经》说:“众生之类,行垢所染著,增益生本,无有能脱此生死者。
金刚经译文及白话
金刚经译文及白话一、经文原文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言:“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中观共同五大因
中观共同五大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破四句生因、大缘起因。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入智者门》中说:“于因观察,金刚屑因;于果观察,破有无生因;于体观察,离一多因;于一切观察,大缘起因;即以四大因进行抉择。
”《入智者门》中说:“分别来说,有共同五大因;归纳而言,破四句生因可摄于金刚屑因,如此即共同四因。
”具体说,什么是离一多因?答:一不成立,则多不成立。
多不成立,一则不成立。
例如:粗大的色法是由微尘组成,如果将微尘抉择为空性,则粗大的色法也就抉择为了空性。
反之亦然。
如何将微尘抉择为空性呢?答:《量理讲记》:“《中观庄严论》的抉择方式为:中间的无分微尘,有没有朝向东西等方向?如果有六个方向,它就不是无分微尘了;如果没有分(意味着没有体积),那有多少个微尘积聚在一起,实际上也不能积聚成粗大的法。
”这样,通过抉择无法微尘空性,就抉择了了由其构成的粗大色法的空性。
这就是中观的离一多因。
如何将无分刹那抉择为空性呢?答:我们承许之无分刹那如果有一个时段,则有A和B两端,如果这个无分刹那的A端和B端接触,则A 端和B端之间没有间隔,则A与B合二为一,成为一体,这样,就有一个大劫成为的一刹那,无分构成心识的相续。
如果A端和B端不接触,则一个无分微尘有了A部分和B部分,A端和前一无分刹那的Z端接触,B端和后一个无分刹那的C端接触,这样,A不是B,一个无分微尘已经分成了两个可以分割的部分,怎么还是无分微尘呢,应成有分微尘了。
不论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胜义谛时,必须运用上述这些因。
一切万法的因、体、果,通过上述四大因全部可以抉择为空性。
在这四大因中,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证之王,就是所谓的缘起因。
不论何种理证——名言理或胜义理,全部可以包括在缘起因中,就像人中的国王一样,缘起因就是所有理证之王。
离一多因在所有理证、所有逻辑论式中,就好像宝剑最锋利或者矛的最尖锐之处,任何东西与之接触均会被砍破一样。
虽说离一多因是观察万法本体的一种因,但实际上,只要以离一多因来观察,因、体、果等任何法都是无法堪忍的。
有计我执之境为五蕴有计唯心者。若如彼宗乃至有诸蕴
有计我执之境为五蕴,有计唯心者。
若如彼宗,乃至有诸蕴生时,即应有我执转,以有我执事故。
有的计执我执的境是五蕴,有的计执我执的境只是心。
如果像这些宗所许,那么乃至有诸蕴(或心)产生的时候,就应当有我执生起,因为我执所执著的事实有的缘故。
意思就是,你宗认为,瑜伽师见道时只是见到没有常我,同时又说我执的境是五蕴或心识,如此一来,由于在见道时见有五蕴或心识的缘故,也就无法断除我执。
所谓“执著”,就是指认为境存在的心一直脱不下去,所以只有见到了境本身无有,才能放下执著。
也就是按你宗观点,只有见到五蕴是空,才能离开对它的执著。
但是见道时见到实有它的缘故,应当恒时有我执生起,因为我执的境实有的缘故,执取它有符合实相的缘故。
这样一来,怎么可能断除我执呢?颂曰: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故云了知无我义永断我执最希有按你宗观点,见道现证无我只是断除了蕴外的常我,但不许这个常我是俱生我执心的所缘,因此只是见到无有这个常我,再修习没有常我,就能永断无始以来的我执,这种说法可谓最稀有了。
设若常我是我执境,由无彼故可断我执。
然汝计余法(五蕴)为我执境,由见无余事(常我)而断我故。
惜此唯于汝论为然,其实毫无关系。
如果常我是我执的境,那当然见到了没有常我,就可以断除我执。
但你计执其他的五蕴是我执的境。
只是见到没有另一个常我而断除我的缘故,却说能够永断我执,这是极其稀有的观点。
只有你们的论里面会这样说,其实,见到没有蕴外的常我,跟断除缘五蕴而起的我执毫无关系。
今以喻明。
颂曰:见自室壁有蛇居云此无象除其怖倘此亦能除蛇畏噫嘻诚为他所笑现在用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颂文说:就像一个人见到自己房间的墙壁上有蛇安住,为了遣除心里的恐惧,说那里没有大象。
如果认为这样也能遣除对蛇的恐惧,那就成为一个天大的笑话了。
换句话说,他的恐惧心是缘蛇而起的,然后说在蛇所在的地方没有大象,这怎么可能遣除对于蛇的执著呢?只有直接见到没有蛇,才能除去对蛇的执著,只是见到没有蛇外的大象,绝对无法遣除对蛇的执著,因为蛇和大象是毫无关系的两个法。
抉择心的本性为无生 (1)
运用能破以上论述了如何运用正理抉择法无我,以下再运用能破,抉择心的本性为无生,这是进入密宗的不共前行,极为关键。
一、抉择心的本性即是无生观察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
自心本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的本性。
抉择心无来处,了知心为无相解脱;抉择心无住处,了知心为空解脱;抉择心无去处,了知心为无愿解脱。
心的本性,法尔如是,并非由观察使有相变为无相等,运用观察是变不知为知,开始认知心的本性。
《涅槃遗教续》云:“次寻心来源,未得证法身;又寻心住处,未得证报身;再寻心去处,未得证化身。
”以下运用共同五大因抉择心的本性:(一)运用观察因的金刚屑因与观察果的破有无生因抉择心无来处(破四句生因,含在金刚屑因中)譬如一念嗔心生起,如果有生,必定只有四种生的方式:如果是自生,说明已经成立,既已成立,有什么必要再生呢?这种生成了无意义。
又应成无穷生的过失,因为:生不必要观待任何他缘,可以自己生自己,生而再生,辗转无穷。
所以,一念嗔心起,不是以自己生自己。
如果嗔心是以他法为因而产生,嗔和这个法是接触生,还是不接触生。
如果接触生,必须两个法同时存在,但嗔心之因和嗔同时存在,嗔已经存在,何用再生呢?如果不接触,因和果的嗔心从未接触,就像东山和西山,在东山中播种,岂能在西山开花?因为二者毫无关联,不可能发生作用,怎么能以他法之因产生嗔心呢?如果嗔心是由自他共同引生,那就同时有自生和他生的过失。
如果嗔心不依任何因缘,无因而生,那就应成石头等也有心,不需要因缘故。
由此,一切时处的事物上都应当有嗔心。
然而现量见到,只在嗔境、嗔种子、非理作意三缘和合时,才生起嗔心;三缘不聚,也无法生嗔。
总之,一念心生起,不是从自己来,不是从他来,不是从自、他共同来,不是无因来,本来无来处。
破四句生:一因生一心;多因生多心;多因生一心;一因生多心。
1、破一因生一心(包括由一个色法生一心;由一个心法生一心。
)如果以色法生心,这个色法或者是外境的土石等,或者内在诸根所依的身。
中观利器之五大因、四大不共应成因
中观利器之五⼤因、四⼤不共应成因抉择⼆转般若空性见的教理依据是什么?答:教证:如佛在第⼆转*轮的《般若⼗万颂》中说:“须菩提,若对微如毫端的名相产⽣了执著,也不得究竟佛果。
”《般若⼆万五千颂》中说:“善来、善男⼦,修习般若,⼀切法不执,⼀切法不住。
因般若波罗蜜多⽆住,⽆能过于彼者。
”《般若⼀万⼋千颂》中须菩提⽩佛:“若对有为法产⽣执著,相似之法忍尚不可得,真实法忍,更不可得。
”佛说:“如是如是,汝对⽆为法产⽣执著,也不得法忍。
”《般若摄颂》云:“虽说证蕴空,菩萨勇⼠者,尚⾏相状故,未信⽆⽣处。
”理证:⾃续派与应成派共同使⽤的五⼤因:⾦刚屑因、破有⽆⽣因、破四句⽣因、离⼀多因、缘起因。
应成派不共四⼤因:汇集相违应成因、根据相同之应成因、能⽴、所⽴同样不成⽴之应成因、他称三相应成因。
《应成派是如何看待万法产⽣的呢?》同是⼤乘中观宗,为什么不问⾃续派如何看待万法产⽣,唯独问应成派?虽然五⼤胜义理论是应成派和⾃续派为遮破诸法在胜义中实有存在,共同使⽤的⼯具,但是应成派抉择的离戏空性最为究竟,⽽⾃续派分开世俗、胜义⼆谛,承认诸法在胜义是空性,在世俗中真实存在,显然是不合理的。
既然应成派不分⼆谛,也不作任何承认,他们如何看待世俗万法的产⽣呢?应成派认为,在世俗分别⼼⾯前只能承认是缘起⽣,缘起⽣因为是假⽴的,不成实有,故不落四边。
缘起⽣就是因缘所作,所作即是⽆常,⽆常就不是真实⽽是假⽴,假⽴的法没有真实性,从未真实产⽣过,对假⽴法⽽⾔,⾃⽣、他⽣、共⽣、⽆因⽣⽆从说起。
这缘起理论有两个前提:第⼀是从现法的⾓度,现法就是世俗显现法,也叫世俗诸法,简称显现、现法,这是观待空性⽽说的:即观待空性⽽说显现,观待显现⽽说空性。
缘起理论说的是显现,胜义理论抉择的是空性。
或者从现法⾓度说缘起,从空性⾓度说胜义。
应成派站在现法⾓度承认因缘所⽣法,并⾮像⼀些世⼈误解那样,说应成派唯⼀是随顺众⽣分别⼼⽽有所承认,他们⾃⼰什么都不承认。
【诗歌鉴赏】五祖弘忍禅师《最上乘论》
【诗歌鉴赏】五祖弘忍禅师《最上乘论》五祖弘忍禅师《最上乘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
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
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
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
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
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
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
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
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
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法自然显现。
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答曰:维摩经云:如无有生,如无有灭。
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
清净者,心之原也。
真如本有,不从缘生。
又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
一切众生者。
即我等是也。
众贤圣者,即诸佛是也。
名相虽别,身中真如法性并同。
不生不灭,故言皆如也。
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问曰:何名自心为本师。
答曰:此真心者。
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不属于修。
于三世中,所有至亲,莫过自守于心。
若识心者,守之则到彼岸。
迷心者,弃之则堕三涂。
故知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故论云。
了然守心,则妄念不起,则是无生。
故知心是本师。
问曰:何名自心胜念彼佛。
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
守我本心,则到彼岸。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故云守本真心,胜念他佛。
又云,胜者只是约行劝人之语,其实究竟果体平等无二。
问曰:众生与佛,真体既同,何故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快乐,自在无碍。
我等众生,堕生死中,受种种苦耶。
答曰:十方诸佛,悟达法性。
皆自然照燎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得不受生死。
不生死故,即毕竟寂灭。
故知万乐自归。
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识心本,种种妄缘,不修正念,故即憎爱心起。
以憎爱故,则心器破漏。
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
有生死故,则诸苦自现。
心王经云:真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
沉沦生死,不得解脱。
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
入中论自释讲记
入中论自释讲记月称论师造益西彭措法师讲授今天开讲《入中论自释》。
所谓的“入中”,所入是“中”,就是指离一切边的大空性,也就是中观宗,或者龙树菩萨《中论》的所诠义,或者根本慧所证的真实义。
如何“入”呢?由深、广两门来入。
广,是指本论略说的凡夫地的三法,圣者有学地(一至十地)以及佛果地。
深,就是本论宣说第六地菩萨所证真实义的时候,特别以金刚屑因的理门,抉择了诸法无自性的大空性。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次在假期里只讲解抉择大空性的第六品。
前后品的其他内容,到时念一个传承。
因为有讲记,大家可以自学。
按照通常的惯例,讲解之前应当讲全论的概述,以及中观应成派破除四边戏论的方式。
但这次换一个方式,我们的讲解直奔主题,一开始就直接解释《自释》原文。
讲到与中观有关的重大论题、应成派的抉择方式、相关的疑点以及如何结合在自心上运用等等,我们在做过部分的讲解之后,逐步进行专题讲述,采取的是边讲边渗透的方式。
因为大家还没有进入到以中观正理抉择的正轨当中,如果首先讲很多过深的内容,实际上也领会不到。
所以,大家自己要完成一个一个的部分,之后只需稍作指点,对你的见解做一点纠正就可以。
下面正式讲论,请大家翻开《入中论自释》的法本第43页。
这是在讲我们凡夫如果善巧了甚深、广大的法理,那在凡夫位中,不久就能修集甚深、广大的福慧资粮,渐次会证得初地极喜地。
所以凡是想证入初地的人都应当听闻这个甚深道。
这就是指我们要讲到的诸法真实性。
这个真实性如何呢?请看第43页的第二段:且如经说,《十地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现前地,当观诸法十种平等性。
如同《十地经》中所说:大乘五地菩萨要趣入第六地现前地,修的法就是观诸法十种平等性。
何等为十?谓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性,一切法无体故平等性,无生故,无起故,远离故,本来清净故,无戏论故,无取无舍故平等性,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化事故平等性,一切法有无不二故平等性。
藏传因明之术语
中国藏传因明之术语藏传因明因明在中国藏地的传承。
因明是随着佛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的。
藏传因明特别注重其中知识论的内容。
亦即藏语文中作为取得真理,验证真理的尺度和传播真理的方法的“量学”部分的内容,故又称之为“藏传量学”或简称量学、量论。
以11世纪的俄?洛丹喜饶为分界,之前以译介印度因明著作为主,称之为古量论。
之后,开始出现藏人的因明自著,并形成了“摄类”的因明范畴体系和应成论式的特色,称之为新量论。
最早是由寂护和赞法人法光共同译出陈那的《因轮抉择论》,之后三大译师吉祥积、智军、龙幢译出陈那、法称及其后学的因明著疏共19种。
藏传因明的中心人物,习惯上概称为“玛、俄、萨”。
“玛”即玛善慧,阿底峡的弟子,他译出了法称《释量论》及第一品的自注和帝释慧对后三品的注释,又翻译了法称的《诤正理论》。
“俄”即俄?洛丹喜饶,在克什米尔留学时,与利他贤共同译出了法称的《量抉择论》等,至此,陈那因明八论和法称因明七论都已被译出。
洽巴?曲吉森格(亦译“洽巴曲森”)是新量论的第一位大家,著有《量抉择论广注》、《量论摄义祛蔽论》,把法称因明义理概括为十八组范畴,开创了藏传因明“摄类”的新风格。
“萨”就是萨班?贡噶坚赞,他系萨迦派第四祖。
著有〈量理藏论〉,是黄教兴起前藏传因明的代表作。
14世纪中,布顿宝成著有〈量抉择论注释明显句义论〉,仁达瓦童慧也有一部陈那因明的专著,并曾为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之师。
宗喀巴是格鲁派(黄教)的始祖,他发挥了法称后学教义派的思想,把因明与内明融合,著有〈因明七论入门〉,开创了黄教因明的传统。
贾曹杰著有〈释量论颂能无颠倒显示解说道论〉等。
克珠杰著有〈因明七论除暗庄严论〉等。
根顿朱巴(一世答赖)则著有《释量论释》和《正理庄严论》。
在“摄类”的著作方面,较著名的有协饶仁钦(1405—?)的《热堆摄类》、赛?阿的扎西(1688—1738)的《量论要义根本释智者颈饰》、普觉?强巴的《因明学启蒙》。
还有龙朵活佛的《因明学名义略集》、工珠?元旦嘉措的《量学》等等。
接下来,圣天菩萨进一步指出,我如果是常的话,那么说
接下来,圣天菩萨进一步指出,我如果是常的话,那么说我受苦的逼迫,因此要发心修行,求得解脱,这都是不应理的。
我常非所害,岂烦修护因,谁恐食金刚,执仗防众蠹。
难词释义护因:防护我的因。
仗:兵器。
蠹:蛀虫。
颂文直解我是常性,所以不会变易,就像太虚空一样,其体常住。
这样一切的灾害都不能加以损害,为什么还要修防护的因呢?就像金刚不会被损坏,又有谁会害怕金刚被蛀虫侵蚀,而拿了兵器前去防护呢?释义这一颂的前两句指出我的常性,与我需要修行、解脱相违,后两句是举譬喻说明。
‚我常非所害,岂烦修护因‛,就是说,如果内我是常的话,就不会变动,不会减少什么,也不会增加什么。
这样它就不是所害的境,不需要担心受到什么损害,那胜论师你还要修道干什么呢?只有无常的东西,才需要保护。
譬如说冰棍,夏天里要放到冰箱里去冻起来。
这是因为冰棍是无常的,很脆弱,放在外面,一会儿就化了,所以需要专门保护起来。
如果我是常的,那就不须要保护,不须要修行。
如果修行是必要的,那就恰恰说明没有这样一个常我。
而胜论外道,也都很讲究修行的,又要念经,又要修那苦行,又要打那样的坐!为什么要讲究修行呢?就是害怕这个我会变易,会堕入到地狱里去、饿鬼等恶趣里去。
所以胜论师的见解,是自相矛盾的,是愚痴的。
这种矛盾和愚痴,在后面两句中,就很形象地看出来了。
‚谁恐食金刚,执仗防众蠹‛,就是说,金刚那么坚硬,根本不会像木头那样被虫蛀掉。
那又有谁会那样笨,担心金刚会被虫蛀了,而去拿枪守护在金刚周围呢?世界上都不会有这么笨的人。
那么胜论师既执著常我,又因为害怕我堕恶趣而修行,实际上就是和这种人是一样愚痴的。
所以如果我是常的,那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这就使得修行、解脱都是多此一举的事情了,这和众生遭受苦难折磨的现实是相违背的。
而如果没有我,有的只是无常、相续、假立的五蕴身的话,才需要通过修行,灭除苦与集,而获得灭谛的解脱,这才符合事实。
大家经过这样如理分析后,可以知道胜论师这种常执确实非常愚痴。
入中论自释讲记
入中论自释讲记(一)智圆法师讲授般若文库内部学习资料未定稿请勿翻印流通入中论自释第六品(1-24课)1入中论自释讲记月称论师造智圆法师讲授今天开讲《入中论自释》。
所谓的‚入中‛,所入是‚中‛,就是指离一切边的大空性,也就是中观宗,或者龙树菩萨《中论》的所诠义,或者根本慧所证的真实义。
如何‚入‛呢?由深、广两门来入。
广,是指本论略说的凡夫地的三法,圣者有学地(一至十地)以及佛果地。
深,就是本论宣说第六地菩萨所证真实义的时候,特别以金刚屑因的理门,抉择了诸法无自性的大空性。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次在假期里只讲解抉择大空性的第六品。
前后品的其他内容,到时念一个传承。
因为有讲记,大家可以自学。
按照通常的惯例,讲解之前应当讲全论的概述,以及中观应成派破除四边戏论的方式。
但这次换一个方式,我们的讲解直奔主题,一开始就直接解释《自释》原文。
讲到与中观有关的重大论题、应成派的抉择方式、相关的疑点以及如何结合在自心上运用等等,我们在做过部分的讲解之后,逐步进行专题讲述,采取的是边讲2 入中论自释第六品讲记(一)边渗透的方式。
因为大家还没有进入到以中观正理抉择的正轨当中,如果首先讲很多过深的内容,实际上也领会不到。
所以,大家自己要完成一个一个的部分,之后只需稍作指点,对你的见解做一点纠正就可以。
下面正式讲论,请大家翻开《入中论自释》的法本第43页。
这是在讲我们凡夫如果善巧了甚深、广大的法理,那在凡夫位中,不久就能修集甚深、广大的福慧资粮,渐次会证得初地极喜地。
所以凡是想证入初地的人都应当听闻这个甚深道。
这就是指我们要讲到的诸法真实性。
这个真实性如何呢?请看第43页的第二段:且如经说,《十地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现前地,当观诸法十种平等性。
如同《十地经》中所说:大乘五地菩萨要趣入第六地现前地,修的法就是观诸法十种平等性。
何等为十?谓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性,一切法无体故平等性,无生故,无起故,远离故,本来清净故,无戏论故,无取无舍故平等性,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化事故平等性,一切法有无不二故平等性。
中观共同五大因
中观共同五大因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中观共同五大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破四句生因、大缘起因。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入智者门》中说:“于因观察,金刚屑因;于果观察,破有无生因;于体观察,离一多因;于一切观察,大缘起因;即以四大因进行抉择。
”《入智者门》中说:“分别来说,有共同五大因;归纳而言,破四句生因可摄于金刚屑因,如此即共同四因。
”具体说,什么是离一多因答:一不成立,则多不成立。
多不成立,一则不成立。
例如:粗大的色法是由微尘组成,如果将微尘抉择为空性,则粗大的色法也就抉择为了空性。
反之亦然。
如何将微尘抉择为空性呢答:《量理讲记》:“《中观庄严论》的抉择方式为:中间的无分微尘,有没有朝向东西等方向如果有六个方向,它就不是无分微尘了;如果没有分(意味着没有体积),那有多少个微尘积聚在一起,实际上也不能积聚成粗大的法。
”这样,通过抉择无法微尘空性,就抉择了了由其构成的粗大色法的空性。
这就是中观的离一多因。
如何将无分刹那抉择为空性呢答:我们承许之无分刹那如果有一个时段,则有A和B两端,如果这个无分刹那的A端和B端接触,则A端和B端之间没有间隔,则A与B合二为一,成为一体,这样,就有一个大劫成为的一刹那,无分构成心识的相续。
如果A端和B端不接触,则一个无分微尘有了A部分和B部分,A端和前一无分刹那的Z端接触,B端和后一个无分刹那的C端接触,这样,A不是B,一个无分微尘已经分成了两个可以分割的部分,怎么还是无分微尘呢,应成有分微尘了。
不论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胜义谛时,必须运用上述这些因。
一切万法的因、体、果,通过上述四大因全部可以抉择为空性。
在这四大因中,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证之王,就是所谓的缘起因。
不论何种理证——名言理或胜义理,全部可以包括在缘起因中,就像人中的国王一样,缘起因就是所有理证之王。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注音及解释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注音及解释1.1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1.2善现启请分1.3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1.3“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4妙行无住分1.5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1.5“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6正信希有分1.7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佛教空性观思考题
佛教空性观思考题1、学习空性有什么必要?请引用中观五大因来说明,佛教中怎样抉择万法皆空?你对此能生起定解吗?答: 如今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内心越来越空虚,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烦恼痛苦也越来越多。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人没学过空性法门,对世俗中的东西有强烈实执。
因此,人们要想获得快乐、安逸,就一定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不然的话,始终随着欲望而奔波,一辈子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而若要了解空性法门,最好是系统地闻思藏传佛教,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2500多年前佛陀的清净思想。
就是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即是三转法轮的内容——第一转四谛法轮、第二转空性法轮、第三转如来藏法轮。
你们若想通达般若空性,最好能先学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这部论典用非常甚深、精细的推理方法,抉择了一切万法皆为空性。
1)、金刚屑因:是观察万法产生的“因”无自性,也就是说,一切法不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进而抉择诸法是无生空性。
具体来讲,倘若万法是自己产生自己,就会有无穷生的过失;若是依他而生,黑暗中也可以产生光明……这种推理方法,在月称论师的《入中论》中讲得很细致。
既然万法的“产生”无有实体,那么它的“存在”也不成立,最后的“灭亡”也没有,通过这种金刚屑因,就可以抉择一切为空性。
2)、离一多因:首先观察“一”是否成立,通过详细分析,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一”的实体,这样一来,由“一”组成的“二”等多体法也不存在。
那么,“一”怎么不成立呢?就拿一个人——众生最执著的“我”来说,这只不过是虚妄分别念假立的,真正去剖析时,头不是“我”,手不是“我”,脚不是“我”……如此一一观察下来,根本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我”。
这时你才明白,原来人们只是把五蕴聚合妄执为“我”,实际上“我”的本体绝不存在。
依此类推,万法的本体皆可抉择为空性。
这种推理方法,在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中有广泛叙述,大家可以去参阅。
3)、破有无生因:是抉择万法的“果”无自性。
以金刚屑因破四边生,抉择诸法离戏,能够强有力地破除虚妄
以金刚屑因破四边生,抉择诸法离戏,能够强有力地破除虚妄分别。
而且能够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说话、办事,是非苦乐、得失成败等的任何一个细节上。
尤其当今时代,环境恶浊,无论修哪种法门,想要顺利趋入,获得成就,通达“诸法无生”都显得非常重要。
是每个人都需要着重用功的地方。
下面具体讲讲这个问题:“计妄为真”是苦患的开端我们从懂事起就认为,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法在不断地生。
自己的身心是一个法,自身之外还有无数法,这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差别和意义。
而且,自己作为一个评判者、观察员,需要对这个世界有所了知,并且要考虑:我的人生该怎么度过。
这样就会进一步在这万法当中,建立起各种善恶、美丑、是非等的观念,由此决定各种行为取向。
像这样,建立起一整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后来皈依三宝,修行佛法,又会了解很多新鲜的佛教概念:像是小乘、大乘、轮回、涅槃,微尘、刹那、八识、真如等等。
并且进一步会分析:什么是染、净,什么是迷、悟,什么是众生、佛等等。
还会观察:什么是苦集灭道,十二缘起怎样流转,又该怎样还灭?进一步还会对于六度、四摄,菩萨修道的次第、果位等等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别。
对于这些法,心里如果起了实执,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万法系统”。
之后,你的心就会被捆缚住,进而不断地在这些法上分别、执著。
换句话说,基于一念“计妄为真”的心,也就是认为万法实有,之后就会缘着千差万别,无量无边的幻相,层出不穷地现起各式各样的分别、求取等的妄动,并且接连不断地增上。
从中不断地现起烦恼,造作各种有漏业,一次又一次地卷入苦轮当中。
而且,心思越是精细、复杂,陷入得就越深。
像现在一般的知识分子,由于他的心过分精密,非常在意这些现相,对万法的实执也会相对更重一些。
结果导致在人格上有很多缺失,面对各种人、事等的问题时很难解决。
常常把自己陷在迷茫、困惑当中,作茧自缚,以至于钻得越来越深,难以自拔。
放纵虚妄分别的后果由于最初的一念之差,在根本的方向上错了,导致无量劫来沉迷在轮回的幻梦里,虚妄分别不断地繁衍、增长。
金刚屑因
顶礼大恩传承上师!共同五大因:共同:是指自续派与应成派共同应用的。
五大因:有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大缘起因、破四句生因(此因可以归摄在金刚屑因中)因:是指理论金刚屑因:是以比喻说明,运用这一理论(因)能如同金刚杵般(金刚)将认为万法实有的邪见大山击为粉碎化成极细微的碎屑(屑),所以叫金刚屑因。
那么此因(理论)如何破除实执呢?它主要抉择因无自性,其实也就是破除四边生。
因为没有这四种生也就不存在因的自性了,实有的生都没有又怎么会有它的实有的因呢?所谓的四边生就是指众生所认为的四种生的方式。
也即:自生:数论外道所承许:他们认为果法在因中早已存在,只是以不明显的方式存在,所谓的产生也就是果法后来明显出来而已,所以也是自现。
因此他们实际上承许因和果是一体的,如果这样的因产生果就是自己产生自己。
所以叫自生。
)他生:内道小乘的有部、经部,大乘的随理唯识以及中观自续派在名言中也都承许他生;(他生就是由他体的因产生他体的果,也就是承许因和果是不同的他体法,如柱子和瓶子。
小乘有部和经部承许胜义中有无分微尘和刹那,又承许万法是有因生,所以他们实际的观点就是承许实有的他生;而大乘唯识因承许胜义中识是存在的,所以他们说万法由心生也就是他生的观点;中观自续派在名言中承许有自相的生,而这样的生又是分开二谛来讲的,所以实际上也是他生的观点。
)共生:裸形外道承许:万法既是自生又是他生。
(以上这三种生是观待因的,如果因和果一体就是自生、因和果他体就是他生、因果二者都承许就是共生。
)无因生:顺世外道承许:如同孔雀羽毛的不同颜色,是自然产生的,不是由因生。
(此生不观待因,所以叫无因生。
)除了这四种生不可能还有其他生的方式。
所以只要破除这四生就能破除一切的生,从而得出无生的大空性。
具体破法:破自生:如果因和果一体,也即种子中已存在苗芽了,那何必还生苗芽呢?如果已有还要生就有无义生、没有必要生、无穷生的过失了。
所以自生不成立。
破他生:如果因和果是他体的,就如同柱子和瓶子一样是完全不同的法,如果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果,就会有柱子可以产生瓶子、光明产生黑暗的过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金刚屑因破四边生,抉择诸法离戏,能够强有力地破除虚妄分别。
而且能够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说话、办事,是非苦乐、得失成败等的任何一个细节上。
尤其当今时代,环境恶浊,无论修哪种法门,想要顺利趋入,获得成就,通达“诸法无生”都显得非常重要。
是每个人都需要着重用功的地方。
下面具体讲讲这个问题:“计妄为真”是苦患的开端我们从懂事起就认为,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法在不断地生。
自己的身心是一个法,自身之外还有无数法,这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差别和意义。
而且,自己作为一个评判者、观察员,需要对这个世界有所了知,并且要考虑:我的人生该怎么度过。
这样就会进一步在这万法当中,建立起各种善恶、美丑、是非等的观念,由此决定各种行为取向。
像这样,建立起一整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后来皈依三宝,修行佛法,又会了解很多新鲜的佛教概念:像是小乘、大乘、轮回、涅槃,微尘、刹那、八识、真如等等。
并且进一步会分析:什么是染、净,什么是迷、悟,什么是众生、佛等等。
还会观察:什么是苦集灭道,十二缘起怎样流转,又该怎样还灭?进一步还会对于六度、四摄,菩萨修道的次第、果位等等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别。
对于这些法,心里如果起了实执,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万法系统”。
之后,你的心就会被捆缚住,进而不断地在这些法上分别、执著。
换句话说,基于一念“计妄为真”的心,也就是认为万法实有,之后就会缘着千差万别,无量无边的幻相,层出不穷地现起各式各样的分别、求取等的妄动,并且接连不断地增上。
从中不断地现起烦恼,造作各种有漏业,一次又一次地卷入苦轮当中。
而且,心思越是精细、复杂,陷入得就越深。
像现在一般的知识分子,由于他的心过分精密,非常在意这些现相,对万法的实执也会相对更重一些。
结果导致在人格上有很多缺失,面对各种人、事等的问题时很难解决。
常常把自己陷在迷茫、困惑当中,作茧自缚,以至于钻得越来越深,难以自拔。
放纵虚妄分别的后果由于最初的一念之差,在根本的方向上错了,导致无量劫来沉迷在轮回的幻梦里,虚妄分别不断地繁衍、增长。
要知道,虚妄分别的繁殖速度非常快。
有了最初的无明,不必借助很多因缘,虚妄分别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繁衍,不断地深化。
以致于心识的复杂程度与日俱增,起心动念的频率越来越快,越来越急促,心上的纠缠也随之越来越深。
当思绪无法控制,深入到难以化解的地步时,分别心的野马就会失去控制,进一步会变得非常癫狂、错乱,把自己死死地困在由虚妄分别编织的戏论网中,脱不出来。
而且,由于人类内在的问题没解决,物质发展得越快,欲尘越丰富,人们的内心就越会失去控制,进一步会出现更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的不良心态。
现在很多人已经陷入极深的苦海当中。
由于整体的惯性力量非常强,处处遍布着欲尘邪魔的诱惑,使得人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疯狂,甚至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安宁之心,以及内观、反省等的能力。
很多人最终精神错乱,在爆发性情绪的驱使下,走向自杀等的毁灭之途。
最终,整个人类世界,不得不面临从简单走向复杂,从清净走向混乱,从良善走向恶浊的结局。
方方面面越来越恶化,逐渐走向紊乱,走向衰亡。
这就是任由分别心肆意妄动,不加控制,将会出现的无法收拾的局面。
想一想,如果一直这样走下去,不加以对治,将来会繁衍出多少虚妄分别?会发生多少无意义的奔驰、追逐?会制造出多少生死迷梦?这样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实在太严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时代弊端导致戏论增上互联网的建成,是人类逐渐恶化、走向衰败的标志。
当今时代,信息量大,传播速度相当快,人们普遍“头脑发达,四肢无能”。
(所谓“头脑发达”,就是指人们的意识越来越失控。
)以致于各种不清净的种子,能够轻而易举、源源不断地输入人们心中。
各种染污念头不断现起,成百上千倍地增长。
人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愚痴、混乱,甚至连一些简单的道理都无法辨别。
比如,过去的人读几本书就能把握一生的方向,完全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但现在的人即使读一千本书,也不会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几乎陷入失控的状态。
而且,将来正法会越来越衰微,而邪法的因缘又无孔不入。
一旦邪法进入人心,立即会像病菌侵入机体那样,各种染污种子熏在心上,使得正面的力量几乎无法发挥效用。
这样就知道,当今时代的人,不单单会缘着外界现相,起各种的虚妄分别,还会缘着大量的染污信息,更加迅速、猛利地现起各种染污心,内心的妄动更严重。
按过去比较单纯的情况来看,破除虚妄分别都很困难,再加上现在这么多的干扰因素,那么复杂的共业因缘,要清除人们意识深层的病毒,破除心中无比复杂的戏论网,显得更加困难。
现代人到底该怎么办呢?以理抉择空性是断尽虚妄分别的捷径在这个时代,人们尤其需要一个简要的法门,需要一个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捷径。
首先从反方面看,如果不从根端下手,想在一个个枝叶上修理,局面将会变得无比艰难。
一方面,对于现在大多数人来说,一味地从行为上要求他,要这样想、这样做,不许怎样做等等,几乎不可能实现。
因为他心里还有一大堆见解上的问题没有理清,内心没办法处于一种老实、单纯,柔和、随顺的状态,很难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诲。
另一方面,即便心里能够接受佛法,但由于外境的染污信息太多、太乱,人们的心时时受到染污缘的干扰,就会不由自主地现行各种各样的心念。
这样稍稍有点起色,一不小心又会重蹈覆辙,跌入世俗染法的深渊当中。
相反,一旦在根源上抉择清楚,把无数复杂的问题在一个要点上解决。
这样就能很有力地止息那数不尽的虚妄分别。
那么,一切生死迷梦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十二缘起的根源是无明,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真实义愚。
也就是,最初由于不了知本性,真如一念无明,不能自住本位,计执诸法实有,从中就出现了所取;然后,妄识缘着这些幻境,不断地分别、计执;顺着迷染的因缘,就造成了粗细二种生死。
所以,迷惑的根源,就是认为诸法有独立自成的体性。
或者说,一个法现了之后,计执它实有。
从这一点开始,就出现了能所,陷入二取的虚妄分别当中。
之后,在这迷梦般的虚妄世界里,众生随着各自的分别心,不断地幻变出各种各样的境相,出生无边的戏论。
而且,缠缚在戏论中的一切都是苦。
因为,只要没从根源上把缘起链切断,就会不断地由因生果,感果时又种因,一直处在妄动的奔流当中。
进一步说,如果自我意识膨胀,就会卷起贪嗔等更粗重的烦恼,由此造作流转生死的业,从中变现出更庞大的幻相。
其中由恶业的力量,还会进一步变现出三恶趣的境相。
总之,只要没能回归无生无灭的本性,计执诸法自性成立,就会出生虚妄分别,然后从中不断地出生各种苦,迁流不息。
所以,抉择诸法空性的中观教理至关重要。
尤其像《入中论》这样,直接从根本上抉择万法无生,能够非常有力地破除虚妄分别。
所以,处在这样一个无比艰难的时代,首先应当让人们从内心深处,完全认同一切法本来无生。
这时,他狂乱的内心之中就会出现一个亮点,虚妄分别的根源就会开始动摇。
只要触到最根本的法,就能有效地进行对治,进而一切枝末都能得以止息。
下面我们再具体分析这个问题:计执“自性生”是一切过患的根源我们过去一直认为诸法有真实的“生”,所以没办法歇下逐取的冲动,会一次又一次地向外追逐、求取。
由于在根本的见解上错了,就使得你的一切行为都是错乱。
在见解恢复正确之前,这种错乱会持续不断地重复下去。
次数多了,形成了深重的串习力,就会使得你对待任何事物的态度都是如此,所采取的方式也一样。
也因此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为此付出代价,一直陷在患得患失当中。
像这样,我们的生命已经陷入了一种毫无意义的错乱循环,自己被困在这个愚痴的怪圈里走不出来。
其实,“计执诸法实有”就是障蔽你灵性的症结。
如果在这一点上不能反转过来,不能抉择到万法皆空,你就没办法停止虚妄的逐取,也不能消除惑业,超出苦海,更没希望恢复自己本来的佛性。
换句话说,这牵涉到你人生中最大的问题,或者说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你是想“背觉合尘”,还是“背尘合觉”,就看你能不能通达诸法本来空性。
所以,我们现在不得不重新审视世间的一切万法。
如果你能真正抉择到万法无生,明了当下现的法实际从没生过,就像镜中的影像一样,只是一个无而现的幻影。
因缘聚合时,忽然现出一个影像,正现的时候并没有自性可得。
你就会发现,自己原先的一切求取、行动都是错的。
从此,你会开始懂得怎样回归自性、行持般若。
你一旦真正通晓这一点,之后就应当观察:我过去那些行为,像是求学问、求名誉、求爱情、求财富、求享受,下至于求一顿饭,听一首歌,看一部电视剧等等,到底有没有意义?或者说真能得到什么吗?如果根本得不到,我还费尽心思地求取,为此不断地竞争、奋斗,过后一直留恋不已,所有这些心里妄动、行为造作到底有没有道理?像这样,完全认清过去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错乱,之后就要调整过来,让自己的心逐渐恢复正常。
抉择诸法空能回归自性一切内外诸法,真正寻找时了不可得,并没有独立的自体。
像这样,当你见到一切法无自性而会归于本性时,就知道一切都是性海所现,它是发生一切事物的根源。
这样就能悟到性相不二,就能回归性体。
我们计执一切法实有,正现的时候绝对能得到它的自体。
就会认为,心外有无量无数的法需要我们去追求、逐取,去实现它的价值、意义。
由此,我们就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这上面,把人生的价值定位在拥有这些法上。
其实,这一切都是错觉,只因为你没能辨明真相,以致于一次又一次地发生错乱,认为这些假法真实存在。
无数次地对它们作出各种判断、分别、取舍,陷入惑业苦的运转当中。
就像梦里虽然得不到丝毫实法,但由于一念迷失,在梦的虚妄现相中轮转不已。
学习般若,无非是要你认清诸法实相,看到这些显现法只是一个个虚相,而没有独立的自体。
因此,你想求取到它,想把它永远握在自己手里,希望在这上面建立意义,都只是错乱而已。
同样,失去时,心里感到惋惜、留恋,为之伤感,也不合道理。
这一切错乱都源于误认诸法有自性,或者说都从法我见中出生。
因此,你一旦了达诸法无生,就会发现原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有着根本性的错误。
再执著下去只会错上加错,继续被束缚在轮回的迷梦里,除了迷乱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一旦你从中幡然醒悟,知道这些假法并不是“我”,真如才是你自己。
这样就能切实地知道应当如何回归自性。
所以,通达诸法无生有非常大的利益。
通达空性的生活态度修学般若的人,由于通达诸法无生,在一切时处当中,既不著有,也不住空。
不去刻意取著,也不会特别舍弃。
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像行云流水一样,随缘而过,不会挂在心上。
举例来说,作为一名法师,到了说法的时间,就登座开始传法。
在这个过程中,要知道无论讲者、听者,还是讲法的声音,这些正现的时候都没有自性,只是一幕幕幻影,心里不要把它执实了。
如果去刻意执著,就会辛苦无比。
比如一边讲法一边想:“我讲的够不够精彩?说话时的表情如何?语速怎么样?大家喜不喜欢听?听了之后,会不会很崇拜我?”或者讲完之后,还经常回味:“看来大家都喜欢听我讲法,我的摄受力还很不错……”或者不断地回想:“讲了这么多堂课,功德多大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