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浮来山导游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莒县浮来山风景区旅游导游词!

浮来山又名浮丘,它位于莒县城西6公里处,海拔298.9米,处于日照、临沂两市三县交界处,山的西面分别与沂南县、沂水县接壤。浮来山虽无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庐山之秀,但却以其独特的清雅灵秀之丰姿和得天独厚的名胜古迹,吸引着众多游人纷至沓来。

浮来山主峰为“佛来峰”,西为“浮来峰”,南为“飞来峰”,三峰鼎峙而又拱围相连,唯有东面微开敞,构成藏风聚气幽境。这三座山峰的名称是怎么由来的呢?据神话传说:在远古时代,浮丘仙翁云游到此,见沭河一带土地肥美,碧水长流,桃红柳绿,景色宜人,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青山点缀,于是他便从远处挟来一山安放在此,即为北面的“佛来峰”。后来水神漂游到此,见独峰耸立,孤单无侣,于是也施展法力,从水上漂来一山与佛来峰相依为伴,即为西面的“浮来峰”。两峰相联不成格局,一夜之间不知从何处又飞来一山,座落在两峰的南面作为屏障,即为南面的“飞来峰”。于是三峰耸峙,如龙盘虎踞,迤逦连绵,世代相传,人们把三峰统称为“浮来山”。神话传说,固不足信,但是从山上多次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和其它海生动物化石来看,早在4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浮来山确实曾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并沉积了深厚的岩层,海水退去之后浮现于世,便形成了现在的浮来山。浮来山因其独特的地质构造,2001年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成为我省的四大地质公园之一。

近年来,我们在充分挖掘古莒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策划与包装推出了一项融大型文艺表演、康体健身、寻福祈寿、经贸洽谈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浮来山福寿文化节,主打福寿文化品牌。浮来山在民间有“福来山”之称,有天官赐福于此山之美誉,寻福祈寿由来已久,尤其是树龄近4000年的“天下银杏第一树”,是长寿的标志、福寿的象征。浮来山福寿文化节每年10月2日举办一次,历时三天。

在秀奇玲珑的浮来山上,有商周老树、晋代古刹、隋唐庙庵,古藤绕树、松柏参天、美禽栖枝、奇鸟鸣林,令人心旷神怡,莒鲁国君盟于浮来、东晋高僧竺法汰讲《禅定》、慧地校经、昙观送舍利、三丰传丹术……尚有遗迹存在,志乘可查。寺庙内外亭榭之畔,有读不完的证史碑文;云龙崖上、怪石峪里有阅不尽的摩崖刻石;校经楼内陈列着有关浮来、刘勰、《文心雕龙》等古今佳作。

“浮来八景”是对原有浮来山美景的高度概括,“浮来八景”分别是定林寺、银杏树、校经楼、怪石峪、清泉峡、仙书石、啁鸡岩、莒子墓等。随着浮来山风景区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景区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景点,游览过程中我会给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下面我就带领大家一一参观浮来山风景区的各大景点:

古长城

您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墙高3米,宽0.5米,东西两峰顶部各有一烽火台对峙,从远处观看,它蜿蜒起伏于山脊之上,有龙腾虎跃之势,颇为壮观。这是莒国故城墙的延伸,在浮来峰上,还有一段城墙是莒县村民抗击捻军时垒砌,现在也进行了恢复。

云龙崖

云龙崖俗称蟠龙岩,它位于飞来峰东麓,南北走向,一直延伸到佛来主峰,约1公里,高两米许,表现比较明显的有近200米,它象一条人工绣成的腰带束在飞来峰上,这上面有天孕灵奇的图案:有的象云涛叠涌,有的如蛟龙戏水,有的如袅袅炊烟,有的似怪物腾飞……蜿蜒凹凸,错落有致,堪称鬼斧神雕之巧。这云龙崖从正面、侧面远眺,有巨龙卧波之势,有长虹舞空之感。云龙之喻逼真恰切。这云龙崖神奇美景,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天地玄黄之时,仙翁浮丘公驾鹤栖此,遇一恶龙正在此山兴风作浪,残害生灵,浮丘仙翁为普渡众生,把飞来峰招至此处,压住恶龙。谁料那恶龙不肯伏法,拼命挣扎、抖动,竟然掀起纵横裂痕,也就是现在的沟壑,眼看即将发生山崩地裂劫难。浮丘公见势不妙,急忙掐诀念咒调来护法云龙,把将崩之峰,牢牢箍紧。那恶龙力尽术穷,垂泪告饶曰:“仙长恕我不死,我一定立功赎罪,造福一方……”仙翁大发慈悲之心,又念其千年道业,悯其发誓归正,遂口念《喻悔真言》甩动拂尘,洒出洗心革面法水,给恶龙洗罪,并令罪龙在此山造出甘泉,为众生所需。罪龙急忙应命,刹那间山之南北崩出两眼甘泉。仙翁为永镇妖魔,用云龙箍带久缠崖腰。云龙崖之名,由此而始。后来有位文人在此崖下题回文诗曰:山来浮丘仙,潭名卧龙泉。蟠龙云腰缠,谈玄是真传

关于云龙崖,在我们本地还有这样一种传说:在这山顶上原先有一座尼姑庵,当年庵里住着十几个小尼姑,一个老尼姑。平日里青灯黄卷,香烟缭绕,香火很旺。清雍正八年六月(1730年),莒地大雨如注,一直下了

七昼夜,到六月二十四日,洪水泛滥,浮来山、屋楼崮之间,平地深渊,人、牲畜、房顶、树木随水漂流而下者,不计其数。连浮来山下邢家庄的村民,也纷纷弃家逃至村北高地,以避洪水。这时,尼姑庵的几个小尼姑,站在山顶,放眼东望,见滔滔洪水淹没庄稼,吞没村庄,情景惨不忍睹,急忙奔回庵里,报告老尼姑,快去设法救人。但那老尼姑,微闭双眼,手把念珠,不慌不忙地说:“急什么?水再大,还能淹了本庵,快去关门就寝。”话音刚落,山下洪水顺着村前的两条沟直往山顶爬,一会儿,漫过山顶,尼姑庵荡然无存。等水退了,人们发现,山顶的树梢上挂了淤柴,山下的许多村舍却安然无恙。至今,邢家庄村北的高地仍叫“安稳地”。

飞来峰经过这场洪水冲刷,山腰奇迹般地裸露出一条盘山蛟龙,也就是云龙崖。如今,这条:“出水蛟龙”仍在时时昭示人们:凡事多为众人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切莫居山观洪,无动于衷。

清泉峡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浮来八景中的景观所在——“清泉峡”。清泉峡发源于西面浮来峰山脚下,顺山势蜿蜒而下。泉水四季不竭,为浮来山提供充足的生命之源。古银杏树的根系已伸展到谷底泉畔。据科学家讲,银杏树王盛夏季节,每天需消耗两吨多水分,清泉峡便是它的主要供水源。古有诗云:“山涌流泉山便活,水穿石罅水弥清”。清泉峡的潺潺流水自石灰岩缝隙中流出,穿柳桥,过石罅,在定林寺山门前汇聚成潭,清澈见底。早在1958年,潭中泉眼,四季不竭。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年代里,人们嫌泉水流细,于是凿眼放炮,希望炸出个大泉眼。结果,岩层断裂,泉水下沉,再也看不到潭中的泉水溢流了。

这座小桥名为“柳桥”。阳春时节,站在桥上,但见藤萝绕柏,紫花串串,小燕穿柳,绿丝飘飘,翠竹萧萧,松涛阵阵。清澈的流水,回环曲折从桥底跌下,浪花激溅,如玉碎珠迸,晶莹皎洁,这便是有名的“柳桥飞瀑”。溪水缓缓东流,汇入池中。池水从龙头流出,如玉液琼浆,清澈甘洌,誉为“龙泉吐液”。人为景醉,情为景生,令人心旷神怡。

仙书石 :

在清泉峡那片竹林的上方,有一株干围合抱粗的古腊树,挺拔苍黛,据传为宋代所植。树下是弯弯曲曲的溪水,映着山容树貌,缭青萦碧。在溪畔布满青苔的石板上,有天然形成的“清泉涧流”四个遒劲大字,这便是浮来八景之一的“仙书石”。《重修莒志》载:“系石之筋文构成,体兼行草,以水污之愈显。”清朝诗人张竹溪曾在仙书石畔,留有一首摩崖题咏:

名心仙迹爱摩崖,一幅霞光沁碧苔。

飞白云悬松献古,杀青藓泐笔花开。

擘窠造物留神品,题石山灵擅异才。

漫笑僻壤观感少,空潭滴翠塌岩隈。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仙书石的神奇和逼真。

怪石峪与文心亭

怪石峪:这就是浮来八景之一的“怪石峪”,它北起清泉峡,南到飞来峰,西临卧龙泉,东接翠竹园。这里的奇岩怪石为石灰岩结构,约形成于四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岩石之间为绛红色酸性粘土,经过亿万年的风雨浸蚀,碳酸钙溶解变形,形成千姿百态的岩石。这些岩石,有的象蜷卧山羊,有的象怒吼雄狮,有的如慈祥的老者、羞涩少女,您仿佛走进了雕刻艺术展览馆。置身其中我们不禁会惊叹大自然造化之功是多么奇妙。难怪古人会有“具体浑成仙佛鬼,一拳缩小岱恒嵩”的佳句。峪中岩石上,历代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官员、寺僧及文人墨客的题咏多处,其中一首云:“古木扶苏六代余,高人曾说此幽居。莲花贝叶今何在?不抵雕龙数卷书。”诗书俱佳。连日本军人西林萧山也在五十年前在此留下了“苍松翠柏有妙声”的墨迹。

文心亭:在怪石丛中,树荫蔽处的六角飞檐红亭是“文心亭”,是1962年为纪念《文心雕龙》成书1460周年所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亲自命名并题写了“文心亭”三字,镌石立碑。亭内巨石上镌有“象山树”摩崖巨篆大字,字大盈尺,沉雄豪劲,浑穆苍古,有古银杏树之风范,落款为“隐士慧地题”。经专家考证,这是刘勰的亲笔。但究竟“象山树”该做何解释?其说法不一:一说是指寺内古银杏树寿与山齐;一说三字各指一事:“象”,指寺内众多佛像,“山”即浮来山,“树”指银杏树,三者合起来,构成浮来山胜景。

卧龙泉

浮来山,整个山势就象一条卧龙。北面佛来峰是龙头,定林寺为龙口,西面南北走向的浮来峰为龙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