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激趣点和不竭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乡村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激趣点和不竭源泉【摘要】我们应该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多地去体验农村生活,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在农村广阔的田野间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写出富有乡土气息的文章来,让写作成为一件轻松而快乐的事。
【关键词】“乡村气息”资源生活体验情感激趣创新不竭源泉
长期的农村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写作训练往往会成为一个难点,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因为孩子们总觉得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但又闭塞的农村天地,这与城市的孩子相比较而言,写作的题材显然要窄些。“写作文真难”已成为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其畏惧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农村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学生的写作
兴趣不是与生就有的,需要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习作中逐渐培养的。那么农村学生的关键点在哪里呢?我认为教师应该立足“农村”这一关键点,紧扣“农”字,因势利导。充分把握农村特有的气息——乡土气息,在浓浓的乡土气息中走进生活,激发兴趣,触发情感,学会积累,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地写出有血有肉,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文章来。
一、体验生活触发情感
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在假期中,常常会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田间农活,这正是学生体验生活,充分积累写
作材料的大好机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把它给写下来,诸如种玉米、收获果实、育苗插秧等生活和劳动场景以书面的材料书写出来,这样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展了自己的写作思路。
“感人之者,莫先于情。”学生没有情感的激荡,就不会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来。所以触发情感是学生写作的动力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内心情感轨迹,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乡情民俗和文化生活,去发掘他们的潜在情感,将学生的写作情感调整到最佳状态。譬如,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题目是描写一处风景名胜或人文历史为主题的作文。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生活在农村,这里既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文化底蕴,学生总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如果老师强行让学生去立刻进行写作的时候,就会导致学生也没有习作欲望而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思绪转向广阔的乡村自然空间。可以是事先准备好一组家乡风土人情的彩照,让学生一起欣赏,有的学生被“鱼塘秋色”逗乐;有的被“蠕动蚕宝”吸引;有的为“猪棚鸡舍”激动;有的为“金黄稻穗”陶醉……最终似乎心中激起了情感的巨澜,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使他们消除畏难情绪,觉得是不吐不快,写起来是得心应手,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
二、学会积累拓宽题材
农村的孩子虽然资源有限,但乡村长满荷花的池塘、散发诱人清香的麦田等都是写作的不可多得的素材。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学
生善于培养捕捉这些“乡土味”的题材,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学会积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和喜怒哀乐写下来,加强积累,建立自己的“题材库,”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
农村生活丰富多彩。认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象,会使儿童从中有所启示,在平淡中寻求新知。我们可以从背诵个性语言、学习表达方式、开展“1+1”的读书练笔等活动入手,积累和记录身边新奇而有意义的事,充实自己的习作题材库。以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我们农村的孩子有时表现出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很多老师就把责任归结为学生的素质太差。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想想看,每当我们给学生出题时,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教师应该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倾向和主观能动性。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一题多练、无题训练、练口头表达、练开阔视野。依托“乡村气息”资源,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力求作文教学生命化、生活化、多样化。让孩子们自主表达、自由表达、敢于奇思妙想,从而让写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三、激发兴趣勇于创新
我们农村孩子为什么怕写作文,我在教学的实践中作了细致地调查后发现:原来大多数的学生被教材上的作文题给吓倒了,失去
了写作的信心,没有了写作的兴趣。其实,我们学生的生活也是很丰富多彩的,而他们却往往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迷惘。没能把自己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的加以品味,并从中获得乐趣。此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学生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教会他们如何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调动诸多感觉器官,多角度、多层面来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
针对农村孩子活泼好动、乐于交际、善于想象、敢于冒险的天性,教师应该寓习作教学于有趣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乐趣,继而激发灵感。作为农村孩子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去点燃,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主动的核心是创新,发动学生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教学《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一课时:从环境引发其挺拔、不怕困难,从吸收与奉献引发其巨大贡献,从“根深叶茂”引发基础与成才的关系。
在学中求新,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如在续写《井底之蛙》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是顺着课文的思路,写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广阔的天地,从此获得了自由。但有的同学却反其道而行之,写青蛙跳到井口后发现周围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人类肆意捕杀青蛙,自己又不得不重新回到了水井之中。这样的构思,既合情合理,也出乎意料,闪烁着农村孩子求新求异的个性火花。
“乡村气息”资源是农村孩子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孩子们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应该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多地去体验农村生活,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在农村广阔的田野间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写出富有乡土气息的文章来,让写作成为一件轻松而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