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婚俗的变化

合集下载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

近代婚俗

近代婚俗

近代以来,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了西方近代文明婚俗的猛烈冲击,新的婚姻观念和新式婚俗逐步流行起来。

本文主要从婚姻礼仪的角度考察民国时期婚俗的变化,并借以说明民国时期新旧婚俗嬗变的特点。

一、清末民初“文明结婚”的兴起中国传统婚礼,经历了从订婚到最后结合的繁琐礼仪程序(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步骤)。

旧式婚礼具有稳定婚姻关系、追求生活幸福及家庭和睦等积极内容,表达了中国人追求幸福吉祥吉利的心态,具有维系家族、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同时,它也是传统社会人际交往的必要方式,即通过儿女婚礼这种形式,不仅将儿女双方家族连结起来,发展了家族的交往,而且利用儿女婚礼,将亲友们召集在一起,使他们得以聚会,加强了联系,巩固了一个家族内部的关系,并可以利用这样喜庆的机会,化解既存的矛盾,对封建式大家庭的稳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旧式婚礼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端。

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由父母包办,当事男女被剥夺了独立选择的机会,扼杀了青年男女的独立人格;二婚标准,多考虑家族或家庭的利益,即使一些开明的父母为儿女着想,也多是按照自己的幸福标准或择婚观念进行的,他们的观念和标准,未必就会被儿女认同;父母注重门第、财产等因素,忽视了作为婚姻基础的男女感情,从而使婚姻缺乏必要的感情基础,男女往往成为婚姻的牺牲品。

至于其他方面,如整个婚礼过于冗长、礼仪繁芜,浪费资财、婚礼充满封建迷信等,更是旧式婚礼不可避免的弊端。

正因为有着如此多的弊端,西方新式婚礼才能在清末一些沿海大城市中流行起来。

新式结婚(即文明结婚),在清末已出现于东南沿海的大都会和商埠。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中国人行西方新式婚礼,最早出现在1859年左右。

据王韬日记载:“前日为春甫婚期。

行夷礼。

至虹口裨治文室,往观其合。

西人来者甚众。

裨妇鼓琴讴歌,抑扬有节。

小异亦在。

其法:牧师衣冠北向立,其前设一几,几上置婚书、条约;新郎新妇南向立,牧师将条约所载一一举问,傧相为之代答,然后望空而拜。

中国近代婚俗的变化

中国近代婚俗的变化

• 但光绪年间的《大公报》上却登载了这样 一则具有现代气息的征婚启事: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 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 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 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 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 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 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 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 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受到“西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欧美近代的婚姻、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受到“西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欧美近代的婚姻、 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逐渐传入上海,促使上海融合中西文化, 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逐渐传入上海,促使上海融合中西文化,形成了独特 海派文化” 吴江紧邻上海, 的“海派文化”。吴江紧邻上海,震泽的丝商或盛泽的绸商最先去沪上开拓 业务,耳濡目染,率先将这种“海派文化”带回本乡本土,潜移默化, 业务,耳濡目染,率先将这种“海派文化”带回本乡本土,潜移默化,加以 仿效。而吴江知识界则又是最觉醒、最敏感、 仿效。而吴江知识界则又是最觉醒、最敏感、最先接受这种新时尚的社会阶 层。 晚清,自由恋爱之风初开,如盛泽镇之靓女俊男相见于香波长堤, 晚清,自由恋爱之风初开,如盛泽镇之靓女俊男相见于香波长堤,一旦钟 女方故意丢落手帕,乃落花有意也;男方如亦有情,则俯身拾起, 情,女方故意丢落手帕,乃落花有意也;男方如亦有情,则俯身拾起,趋前 归还,顺便问清芳名,家住何方?再央媒上门说合,以故同治九年( 归还,顺便问清芳名,家住何方?再央媒上门说合,以故同治九年(1870年) 年 重修的香波桥楹联上就镌有“人去横塘曾拾巾,客未题诗亦生香”之句。 重修的香波桥楹联上就镌有“人去横塘曾拾巾,客未题诗亦生香”之句。 此外,庙会活动和茶楼书场戏园等公共场所亦使妇女逐渐走出闺阁, 此外,庙会活动和茶楼书场戏园等公共场所亦使妇女逐渐走出闺阁,初涉 社交,如震泽镇的大贵楼茶馆在清末已成为“观一眼”的相亲场所。 社交,如震泽镇的大贵楼茶馆在清末已成为“观一眼”的相亲场所。 柳亚子在青年时代以“亚洲的卢梭”自命,认定人人生来平等,倡导人权, 柳亚子在青年时代以“亚洲的卢梭”自命,认定人人生来平等,倡导人权, 尊重女权,尤其反对妇女缠足,故而在寻求配偶时怀着“天足”之想, 尊重女权,尤其反对妇女缠足,故而在寻求配偶时怀着“天足”之想,也即 是要没有缠过足的女子。 是要没有缠过足的女子。 清末,盛泽少数有见识家庭和觉醒妇女不再缠足, 盛湖竹枝词》 清末,盛泽少数有见识家庭和觉醒妇女不再缠足,《盛湖竹枝词》谓:“香 闺无复束双缠,纤步休夸贴地莲。淡扫蛾眉摒脂粉,一般颜色自天然。 闺无复束双缠,纤步休夸贴地莲。淡扫蛾眉摒脂粉,一般颜色自天然。”作 者沈云祥曰: 自天足之风渐革,脂粉亦不御矣! 者沈云祥曰:“自天足之风渐革,脂粉亦不御矣!” 其时,盛泽镇首任商会会长、开明士绅郑式如有女佩宜初长成, 其时,盛泽镇首任商会会长、开明士绅郑式如有女佩宜初长成,十六岁那 年受天足解放思潮的激励,毅然放足。由于志趣相同,正合柳氏之意, 年受天足解放思潮的激励,毅然放足。由于志趣相同,正合柳氏之意,乃正 式提亲。光绪三十二年( 式提亲。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十九日,在盛泽镇长庆坊郑宅举行一 年 十月十九日, 次别开生面的婚礼,新娘郑佩宜不上头面, 不穿命服, 次别开生面的婚礼,新娘郑佩宜不上头面,不戴方 巾,不穿命服,改着绯色 短袄及罗裙,新郎柳亚子亦仅穿长袍马褂,而非“官服” 短袄及罗裙,新郎柳亚子亦仅穿长袍马褂,而非“官服”。一对佳人以鞠躬 行礼代替了跪拜,礼仪简约质朴而不失典雅,庄严隆重而不减喜色, 行礼代替了跪拜,礼仪简约质朴而不失典雅,庄严隆重而不减喜色,是为近 代吴江县内首例新式婚姻, 代吴江县内首例新式婚姻,也是少数开明家庭和进步知识分子对传统封建婚 仪的首次冲击。当时,全县为之轰动,但褒贬不一。 仪的首次冲击。当时,全县为之轰动,但褒贬不一。 再则,柳氏既非入赘,按旧制度应将郑佩宜迎娶至黎里柳宅成婚, 再则,柳氏既非入赘,按旧制度应将郑佩宜迎娶至黎里柳宅成婚,而柳亚 子则迳往女家行婚礼,并住一周,亦属创举。 子则迳往女家行婚礼,并住一周,亦属创举。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组长:耿佳琪指导老师:左彩英组员:沈佳,徐露,羌芸等18人研究背景•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又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婚姻问题的探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的研究。

婚礼习俗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时代社会生活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对婚礼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了解家庭成员间角色的转化、认定,以及社会关系的调节、重整。

本次研究通过对婚礼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揭示婚礼习俗的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风尚。

研究过程常州婚俗演变旧时,常州地区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年龄一般在18~20岁左右。

先请媒人说亲,双方满意后,由女方出具年庚八字,男方经卜者合婚,如无"冲克",择吉日将"下聘"定亲。

次日,男女双方向亲友"报喜"。

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送日贴"。

婚前一日,女方将日常用品如瓷器、漆器、铜锡器等嫁妆送至男家,即"铺行嫁"。

迎娶时,富裕人家用花轿或大船,前挂红灯,鼓乐前导。

新娘上轿时由其舅父抱入轿中,新娘在路上要号淘大哭,俗谓"哭发"。

一般平民多用小轿或小车、小船迎接,礼仪甚简。

花轿至男家,新郎、新娘执"红绿牵巾" "拜堂"。

新人入洞房并坐新床上,饮交杯酒;然后由福寿双全的长者"撒帐"。

新人向戚族尊长"见礼"后,大宴宾客。

宴后宾客还要"闹新房"。

婚后三五天或一月,新婿备礼物随妻回娘家"回门",岳家设盛宴"请女婿"。

再数日,男方邀请女方亲属,设盛筵"会亲"。

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立夏",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及置办竹席、凉枕、扇子等夏令用品去探望女儿,俗称"送夏"。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摘要:结婚,是人生之大‎事,也是男女感‎情的升华。

由于婚姻与‎家庭和睦、血脉承继、社会安定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有关婚‎姻的仪礼、风俗也就特‎别繁多。

婚姻仪礼不‎仅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风俗习惯,而且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也同婚姻史‎和家族史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俗风情园‎中的奇葩,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近年来,婚礼形式更‎趋于多样化‎,表现出中国‎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的‎进步。

关键词:婚俗;文化;演变正文:一、近代以来婚‎俗文化变化‎概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三种不同形‎态的发展过‎程。

虽然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婚俗都各有‎特点,但基本都离‎不开这三种‎婚姻形态。

封建时代,婚姻大事中‎当事人缺乏‎自主权,父母双方或‎媒人对婚姻‎起决定性作‎用。

包括婚礼前‎的一些仪式‎,比如从择偶‎到筹备正式‎婚礼的所有‎环节,都是由双方‎家长包办,婚姻当事人‎反而不能参‎与。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封建礼教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剧烈‎的变革,近百年来婚‎姻礼俗文化‎的变迁正是‎这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反‎映。

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文化交‎相融会,婚礼文化也‎出现了空前‎丰富、五彩缤纷的‎新局面,人们探索着‎、期待着、一种更健康‎、更文明、更具时代特‎色,也更能反映‎当代青年审‎美理想的全‎新婚礼文化‎的诞生。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各地民情的‎不同和人类‎思想的解放‎,“六礼”(古代的指与‎男女结合相‎关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大体上还在‎执行,但是纯粹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了。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问名
即男方请பைடு நூலகம்人以书信
的形式询问女方的姓名、 年庚及“八字 ”,然后 进行占卜、算命,从而判 断男女双方会不会相冲相 克,以及有没有其他不宜 结成夫妻的地方。“ 问 名” 也称为 “ 过小帖” 或“请庚贴”。
《八字贴》
纳吉
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 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书有曰:“未卜 时,恐有不吉,昏姻不定,故纳吉乃定也。” 所以, 只有 “ 纳吉 ” 仪式完成了,才表明男女双方正式 进入订婚阶段。 “ 纳吉 ” 是男女双方决定缔结婚 姻的标志。
清末民初的婚礼仪式是对清代的延续, 旧式婚礼仍然很普遍,尤其在农村,结婚程 序还十分繁琐、冗长。 各地的婚礼仪式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 上都是按照“纳采”、“问名”、“纳吉”、 “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步骤 进行,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所变化,从 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纳采
“六礼”中的第 一礼,指男家遣媒妁前 往女家提亲。初议后, 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 媒人正式向女家送礼求 婚。
返回
近代的新式婚礼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受西方近代 文明的影响日益加深,很多传统的社会 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婚姻礼俗方面就体现为一种新的结婚 礼仪,即当时称为“文明结婚”的西式 婚礼出现了。
文明结婚
“文明结婚”,是清朝末年对从西方 传入的西式婚礼的叫法,是相对于中国传 统的婚礼而说的。“文明”一词体现了当 时人们对西式婚礼的崇尚和肯定,同时也 反映出对铺张、繁缛、冗长的中国传统婚 礼的不满。
——中国近代婚俗的变迁
前言
在封建儒家礼教思想的指导下,中国 古代形成了一套程式固定的婚俗礼仪,并 一直沿用至近代。清末民初,随着西方近 代文明的传入,传统的婚姻制度和婚姻礼 俗受到冲击和挑战,新的婚姻观念和新式 婚俗逐步流行起来。

五十年来中国人婚宴的变迁

五十年来中国人婚宴的变迁

五十年来中国人婚宴的变迁五十年来中国人婚宴的变迁“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结婚作为人生大事,其“请客”的形式也在不断“升级换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夫妻”没有婚假,两床被子合一块儿就算是一家。

那时的婚宴特别简朴,一般老百姓结婚就是发一点水果糖和花生给亲友。

领导也不过是在食堂加两个菜、包顿饺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豪华婚车”是三轮,婚宴虽“俗”但亲朋好友的祝福真挚。

那时的婚礼主要内容是新娘点烟、当众“啃”苹果、亲戚朋友一起哄闹新房。

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以亲朋好友中普通话说得好的、能活跃气氛的人担当司仪的,真正意义上的婚宴。

如今,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专业的婚宴酒楼往年火爆的景象渐渐开始消退,而星级宾馆成为婚宴的新宠。

一份调查显示,90%以上的都市年轻人都有举办婚礼的打算,但他们期盼拥有真正自我的婚礼,在格调和档次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优美的四五星级酒店具备良好的场地条件,成了新人们的首选。

虽然婚宴不是星级酒店的`主要业务,但五百到六百元一桌的中档婚宴出现在了宾馆的菜单上,迎合了多数都市新婚族的消费需求。

婚宴被请进了高雅的地方,婚礼的品位也有了提高。

现在连策划、组织都得由专业的婚庆公司负责,根据新人的特点策划各种活动,既让客人玩得尽兴,又给新人以美好的记忆。

为了开辟市场,婚庆公司开始和酒店等联手,共同引领婚庆消费。

据了解,当前个性化婚宴已成为拉动婚姻消费的主力。

应新人的要求,婚庆公司已经设计了不少特色婚宴,有热门喜庆的轿子婚宴,有到郊外山清水秀的度假村举办的绿色婚宴,还有在欧式庭院进行的室外自助餐婚宴,到郊外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种下结婚纪念树也是一种受欢迎的形式。

时尚青年热衷的四大婚宴形式top婚宴:选择王府饭店等豪华饭店办终身大事,费用固然不菲,却可享有至高无上的服务与朋友的艳羡。

中国近现代婚礼变迁

中国近现代婚礼变迁

随着20年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西方文化的 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 从外国留学回来的不少人已 经信仰基督教,选择在教堂 举行婚礼。新郎打领结,穿 西装礼服,新娘披婚纱,戴白 色手套,手握红玫瑰,代替花 轿的是缀满鲜花的小汽车, 代替喜娘的是西式的司仪。 新人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 步入庄严的教堂。
•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 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 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长达五 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 领结,手捧黑色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 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陪着一对新 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 人等拍摄合影照。
• 时间跨越到了20世纪90 年代,有了钱的国人开始 大操大办婚礼。随着家 用电器的兴起,冰箱、电 视机、洗衣机成了这一 时期结婚必不可少的三 大件,家具和金银首饰也 开始在婚礼前的准备工 作中亮相,一场婚礼,仅 日用品的消费算下来就 达千元左右。婚宴在这 一时期初具规模,摆几桌 酒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 事了。
• 80年代,“三转一响”是 婚姻的必备基础。“三转 一响”就是指结婚时必须 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收音机,这些现在看来微 不足道的东西,当时可算 是高档商品了。那时所谓 婚礼,就是喜酒,就是定 下一个饭店,请亲朋好友 大吃一顿。那时候并没有 来喝喜酒一定得送礼的规 定,所以被通知喝喜酒的 人,都是真正的高兴,80 年代吃到一顿好吃的,还 是令人鼓舞的大事。
•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 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 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 程序上也由婚礼后拍照改为 婚礼前拍照,人数由集体合 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 影,进而发展为只有新郎和 新娘二人合影。而在40年代 的南京,也出现了“集体婚 礼”这一新潮的结婚方式。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2、“嫁妆”“聘礼”的增加。
对于不同年代的婚礼,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八十年代要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九十年代要三电一轮,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21世纪要三子一本,手机,电脑,汽车,房子”。透过这生动的婚嫁变奏曲,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如今,婚礼越来越讲究情调,讲究个性,讲究排场,讲究浪漫。豪华车队,高贵服饰都成了炫耀的资本。婚前拍照,婚后蜜月。所有的步骤都要花费上万。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是奢侈攀比之风的结果。
拜天地: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此时女家来的送亲官客必向前叫门,再三请求始能开门。这种情形和女家对付男家的娶客是一样的,但没有送红包儿和撒满天星之举。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官客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走火盆,这些关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事前先请两位“全福人”把炕(或新床)铺好,新娘入内便盘膝端坐帐中,俗称“坐帐”,又称“坐福”。并撒喜果于帐中,此举正如唐代“撒帐”之遗风。此时由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俗语叫“初会”或叫“露脸”。遂即摘下新娘头上戴的绒花,这朵绒花,新郎可任意放置,据说放在高处即可生男,放在低处即可生女。
会亲:新婚次日,新娘拜过祖先家族及亲友之后,男家尚有一项重要礼节,就是会亲家,简称"会亲
回门:“回门”之俗,南北相似,就是婚后第一次,女家接新娘归宁,同时新郎也要一块儿去,俗语“回门"。不过也有在四日归宁的,也许是因大户之家礼节繁缛之故。一般婚姻过程,大致是从"议婚"起,到"回门"止,就算完成了。惟回门之日,新夫妇不能在女家过夜,必须在当天赶回男家。此后九日,十二日,十八日,女家都给新娘送食物,俗语叫做单九、双九、十二天。婚后满一月时才能回娘家住一月。在娘家住一月再返婆家,俗语叫"住对月"。以后逢年过节,女家都会接姑娘回家过节,借以团聚数日。

看中国—结婚礼仪大演变

看中国—结婚礼仪大演变

站着中国看世界,站着世界看中国——论结婚礼仪婚姻一直都是每个人最为关心的事之一,而对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我们,也渐渐开始关心这一方面的事。

虽然现在还是学业为重,但是对于婚姻,我们还是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期待,采取正确的对待婚姻的态度。

下面我先对从清朝开始到现在二十一世纪关于婚姻的开始——结婚(成亲)和与之相关习俗文化的介绍解释,来上好第一堂课。

(一)清朝末期1.婚姻法制“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同时有禁止同姓婚、严禁良贱通婚等法律规定,并禁止寡妇再嫁,表彰守节妇女,而其中“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

在封建宗法制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广大妇不和谐的婚姻中丈夫有权休弃妻子而妻子无离异的权利,许多妇女成为守寡、殉节的牺牲品。

2.婚俗中的繁文缛节(1)清代婚俗对“六礼”的承继和变异我国古代婚姻讲究“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直至明代,一直延续此风。

到了清代,民间仍行“六礼”,只是名称上有些演变,风俗亦有些不同。

宫廷则只重纳采、亲迎二礼,并多了个女家“铺房”一礼。

《清史稿·志第六十四》:“凡品官论婚,先使媒妁通书,乃诹吉纳采。

”婚前一日,“女氏使人奉箕帚往婿家,陈衾帷、茵褥、器用具”。

届日,“婿承父命亲迎”。

(2)清代汉族民间婚俗清代汉族民间婚俗基本上包括说媒定亲、换帖纳彩、回奉、送彩礼、踩花堂、过嫁妆、嫁娶、闹房、回门等礼仪程序。

这种婚姻是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这里仅举山西南部地区的清代婚俗加以说明:说媒定亲是第一步。

婚嫁讲究门当户对。

儿女到了成婚年龄,媒人便到男女双方家里提亲。

提亲时,要介绍另一方的生辰八字、人品、属相及家庭情况。

若相合后没有什么可忌讳的,那么,亲事便可以定下,并与子女相说。

换帖纳彩是第二步。

之后,便要择吉日换帖。

男女家换帖时,男家还要随帖送给女方24块银元和10件物品。

回奉是第三步。

女家收了男方的物品,便要以礼相待,设宴招待男方,俗称“吃成饭”。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返回
近代婚姻制度的变迁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近代社会文 化的输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可以 自由、普遍地参与到各种社会公共活动中来,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化日益加强,这就为传 统婚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客观的社会环境。一 些青年在接触到新观念、新思想后,开始冲破 旧思想的束缚,争取婚姻自主。所有这些,都 促进了民国时期婚姻制度的变迁。
梁 思 成 与 林 徽 因
吴 文 藻 与 冰 心
方兴未艾的集团婚礼
虽然新式婚礼比传统的旧式婚礼简约、 进步,但对于一般民众来说仍然存在费时、 费钱、费力的缺憾。为了改进这些方面不 足,在一些进步人士的倡导下,20世纪30 年代初,在上海、北平等地一种更新更简 单的婚礼方式——“集团结婚”兴起了。集 团结婚以其更加进步、文明的特点,受到 更多人的欢迎,成为了当时婚姻制度变革 发展的又一新现象。
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长蔡元培、内政部
长薛笃弼,针对当时社会上“文明婚礼”新旧杂 博、不中不西、漫无标准的情况,拟定了《婚礼 草案》,呈国民政府审定后颁行。该草案的要旨 在于矫正奢侈,废除繁文缛节,破除迷信,提倡 简约质朴,并酌取可以保存之旧制,为文明结婚 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 这个法令颁行后,民国初年各地参差不齐、 不伦不类的婚姻形式慢慢消失,文明婚礼的程序 和礼仪趋于标准化,从而对于婚姻制度的规范化 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以 “六礼” 作为核心内容的传统 婚姻礼俗,尽管程序僵化、繁琐,并且 耗费大量钱货,但其经过两千多年的沉 淀,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国人短期难以完全抛弃。因此,在民 国时期旧式婚俗依然在广大地区普遍流 行,农村、山区、边远城镇等思想保守 地方,人们的婚嫁仪式更是严格遵循传 统的婚姻礼俗进行。
1915年民律亲属编草案1915年民律亲属编草案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1928年婚礼草案1928年婚礼草案1942年集团结婚办法1942年集团结婚办法1933年广西省改良风俗规则1933年广西省改良风俗规则还有返回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日益加深很多传统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在婚姻礼俗方面就体现为一种新的结婚礼仪即当时称为文明结婚的西式婚礼出现了

近现代婚姻

近现代婚姻

中国传统婚姻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

它通常要经过提、订婚、迎娶出嫁、闹房等“程序”;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中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与隆重的场面,也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的婚礼习俗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五十年代的婚礼:那个年代的婚礼正赶上了新中国初期物质匮乏、一穷二白的局面,婚礼也简单如白纸。

结婚时,男方家里不可能拿出太多的东西来操办婚事,大多是东筹西借最后勉强摆几桌饭菜宴请血缘最近的本家亲戚,大家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喝喜酒。

那个时期的粮食是用粮票定量供应的,根本不够吃。

于是在操办婚事的前几天,全家都得省吃俭用很长时间。

当然,在婚礼那天还是能看到米饭和猪肉,只是“限量配发”而已。

那天新郎和新娘大都能如愿地穿上了不含“旧气”的婚礼服,虽说是土布料子,但也足足令他们兴奋好几个日夜。

六十年代的婚礼:当时的结婚证明就是两张分别贴有个人一寸小照片如手掌大小的普通硬纸,最具有时代烙印的是硬纸上印制得非常清晰的毛主席头像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备战”的最高指示。

新郎新娘在照相馆,非常虔诚和神圣地手持《毛主席语录》,照几张庄重大方的结婚照,两人肩膀间至少还留有一个拳头的距离。

七十年代的婚礼:新郎新娘平日里要好的伙伴,个个都穿着绿色或蓝色的军装,口里唱着“东方红、太阳升……”出于对工人阶级力量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颂,据说婚礼上新郎一般身着灰黑色的工人装,新娘则穿着红卫兵式的绿色军装。

八十年代的婚礼:八十年代的婚礼,刚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于是操办起婚事来便比较隆重。

虽然那个时候的生活水平不高,但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都是按“高标准、严要求”采办的,缝纫机、自行车、电风扇是那个年代人们追求的“高科技”“嫁妆”。

80年代初年轻人结婚攀比成风,谁家的东西少一点都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结婚那天,新郎穿件“保养”得不错的蓝色中山装,新娘是红颜色的棉袄罩衫,夫妻二人去照相馆,花几块钱拍一张黑白的大头合影贴在结婚证上,再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吃顿饭,就算结了人生的一桩大事。

浅谈中国婚俗变化

浅谈中国婚俗变化

浅谈中国婚俗变化摘要:婚俗变化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也体现了这个社会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中国是最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婚俗也有所差异,可谓是丰富多彩。

通过对中国婚俗变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婚俗的变化直接折射出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国婚俗变化的结果,对中国社会的变化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国婚俗;婚俗形式;婚俗观念;社会状况;影响结婚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大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结婚习俗发生了许多变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政治经济的进步,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

婚俗文化既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种特殊形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婚礼习俗已经做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植根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

通过对婚俗文化的研究,对了解中国民族,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有具有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一、婚俗形式的变化1.婚礼形式的繁简转化就形式上来说,中国婚俗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继又由简到繁的过程。

远古的婚姻,以掠夺婚为主,因为抢婚多是在黑夜进行,所以婚姻最早称为“昏因”,所谓婚礼即“昏时成亲”的意思。

由于掠夺婚带有浓重的野蛮色彩,再加上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最初意义上的婚礼是非常简单的。

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其形式也随其地位的提升而愈加复杂。

根据儒家经典的记载,我国传统的婚聘礼仪,最突出、最典型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或称纳成、纳币)、请期、亲迎。

“六礼”这一娶亲程式,周朝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

其内容仪注都比较复杂。

可见我国的婚俗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当时有所谓“礼不下庶人”的框框,并未达于民间。

至汉代,六礼才开始普遍施用。

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现代婚礼中的革命气息
为革命前进
从结婚证看时代
现代婚礼
最牛的婚礼车队
幸 福 的 瞬 间
• 但光绪年间的《大公报》上却登载了这样 一则具有现代气息的征婚启事: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 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 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 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 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 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 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 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 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蒋介石与宋美龄
革命婚礼
周 文 雍 与 陈 铁 军• • 刑场上的婚礼 1928年2月6日,在广州红花岗畔的刑场上,两个青年男女革命者,面对敌 年 月 日 广州红花岗畔的刑场上 两个青年男女革命者, 红花岗畔的刑场 广州起义行动委员会负责人之一 人的枪口,从容不迫地举行结婚典礼。就是广州起义 人的枪口,从容不迫地举行结婚典礼。就是广州起义行动委员会负责人之一 周文雍同志和当时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同志 同志和当时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同志。 周文雍同志和当时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同志。 1927年爆发的广州起义失败后,广州陷入敌人大屠杀的血海之中。积极参 年爆发的广州起义失败后, 年爆发的广州起义失败后 广州陷入敌人大屠杀的血海之中。 加这次起义的周文雍和陈铁军,在起义失败后,继续在广州坚持地下斗争。 加这次起义的周文雍和陈铁军,在起义失败后,继续在广州坚持地下斗争。 由于叛徒的出卖,两人同时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们不屈不挠,坚持斗争。 由于叛徒的出卖,两人同时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们不屈不挠,坚持斗争。 周文雍在墙上写下了这样的诗篇: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周文雍在墙上写下了这样的诗篇:“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 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驱为群裂! 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驱为群裂!” 1928年2月6日,周文雍和陈铁军被敌人押上刑场。两位烈士态度从容, 年 月 日 周文雍和陈铁军被敌人押上刑场。两位烈士态度从容, 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 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上, 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上,陈铁军向周围的群众宣 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结婚的礼炮吧! 布:“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结婚的礼炮吧!”一对革 命情侣,就以这样的英勇气概慷慨就义了。 命情侣,就以这样的英勇气概慷慨就义了。 月生。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周文雍,广东开平人 周文雍,广东开平人,1905年8月生。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开平 年 月生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广东区委工委委员、广州工人纠察队总队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共广东区委工委委员、 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兼市委工委书记等职。 长、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兼市委工委书记等职。 陈铁军,原名陈燮军,广东佛山 佛山人 生于1904年3月。1922年春,陈铁 年春, 陈铁军,原名陈燮军,广东佛山人,生于 年 月 年春 军考入广州坤维女子中学初中部。 年秋, 军考入广州坤维女子中学初中部。1924年秋,她考入广东大学文学院预科。 年秋 她考入广东大学文学院预科。 求学期间,为追求进步,铁心跟共产党走,她将原名燮军改为铁军。 求学期间,为追求进步,铁心跟共产党走,她将原名燮军改为铁军。1926年 年 4月,陈铁军加入中国共产党。 月 陈铁军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近代婚俗的变化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 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分述如次: •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 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 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 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 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 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 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 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 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 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 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 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 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 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 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 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 定婚期。 定婚期。 •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 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 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 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 到男家时的“开揖” 闹洞房” 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 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 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 亲妇上轿的“送亲嫂” 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 都各有要求,起轿、 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 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 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 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 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 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 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 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 家的“归宁” 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 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 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 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 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 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 婚礼。 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受到“西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欧美近代的婚姻、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受到“西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欧美近代的婚姻、 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逐渐传入上海,促使上海融合中西文化, 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逐渐传入上海,促使上海融合中西文化,形成了独特 海派文化” 吴江紧邻上海, 的“海派文化”。吴江紧邻上海,震泽的丝商或盛泽的绸商最先去沪上开拓 业务,耳濡目染,率先将这种“海派文化”带回本乡本土,潜移默化, 业务,耳濡目染,率先将这种“海派文化”带回本乡本土,潜移默化,加以 仿效。而吴江知识界则又是最觉醒、最敏感、 仿效。而吴江知识界则又是最觉醒、最敏感、最先接受这种新时尚的社会阶 层。 晚清,自由恋爱之风初开,如盛泽镇之靓女俊男相见于香波长堤, 晚清,自由恋爱之风初开,如盛泽镇之靓女俊男相见于香波长堤,一旦钟 女方故意丢落手帕,乃落花有意也;男方如亦有情,则俯身拾起, 情,女方故意丢落手帕,乃落花有意也;男方如亦有情,则俯身拾起,趋前 归还,顺便问清芳名,家住何方?再央媒上门说合,以故同治九年( 归还,顺便问清芳名,家住何方?再央媒上门说合,以故同治九年(1870年) 年 重修的香波桥楹联上就镌有“人去横塘曾拾巾,客未题诗亦生香”之句。 重修的香波桥楹联上就镌有“人去横塘曾拾巾,客未题诗亦生香”之句。 此外,庙会活动和茶楼书场戏园等公共场所亦使妇女逐渐走出闺阁, 此外,庙会活动和茶楼书场戏园等公共场所亦使妇女逐渐走出闺阁,初涉 社交,如震泽镇的大贵楼茶馆在清末已成为“观一眼”的相亲场所。 社交,如震泽镇的大贵楼茶馆在清末已成为“观一眼”的相亲场所。 柳亚子在青年时代以“亚洲的卢梭”自命,认定人人生来平等,倡导人权, 柳亚子在青年时代以“亚洲的卢梭”自命,认定人人生来平等,倡导人权, 尊重女权,尤其反对妇女缠足,故而在寻求配偶时怀着“天足”之想, 尊重女权,尤其反对妇女缠足,故而在寻求配偶时怀着“天足”之想,也即 是要没有缠过足的女子。 是要没有缠过足的女子。 清末,盛泽少数有见识家庭和觉醒妇女不再缠足, 盛湖竹枝词》 清末,盛泽少数有见识家庭和觉醒妇女不再缠足,《盛湖竹枝词》谓:“香 闺无复束双缠,纤步休夸贴地莲。淡扫蛾眉摒脂粉,一般颜色自天然。 闺无复束双缠,纤步休夸贴地莲。淡扫蛾眉摒脂粉,一般颜色自天然。”作 者沈云祥曰: 自天足之风渐革,脂粉亦不御矣! 者沈云祥曰:“自天足之风渐革,脂粉亦不御矣!” 其时,盛泽镇首任商会会长、开明士绅郑式如有女佩宜初长成, 其时,盛泽镇首任商会会长、开明士绅郑式如有女佩宜初长成,十六岁那 年受天足解放思潮的激励,毅然放足。由于志趣相同,正合柳氏之意, 年受天足解放思潮的激励,毅然放足。由于志趣相同,正合柳氏之意,乃正 式提亲。光绪三十二年( 式提亲。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十九日,在盛泽镇长庆坊郑宅举行一 年 十月十九日, 次别开生面的婚礼,新娘郑佩宜不上头面, 不穿命服, 次别开生面的婚礼,新娘郑佩宜不上头面,不戴方 巾,不穿命服,改着绯色 短袄及罗裙,新郎柳亚子亦仅穿长袍马褂,而非“官服” 短袄及罗裙,新郎柳亚子亦仅穿长袍马褂,而非“官服”。一对佳人以鞠躬 行礼代替了跪拜,礼仪简约质朴而不失典雅,庄严隆重而不减喜色, 行礼代替了跪拜,礼仪简约质朴而不失典雅,庄严隆重而不减喜色,是为近 代吴江县内首例新式婚姻, 代吴江县内首例新式婚姻,也是少数开明家庭和进步知识分子对传统封建婚 仪的首次冲击。当时,全县为之轰动,但褒贬不一。 仪的首次冲击。当时,全县为之轰动,但褒贬不一。 再则,柳氏既非入赘,按旧制度应将郑佩宜迎娶至黎里柳宅成婚, 再则,柳氏既非入赘,按旧制度应将郑佩宜迎娶至黎里柳宅成婚,而柳亚 子则迳往女家行婚礼,并住一周,亦属创举。 子则迳往女家行婚礼,并住一周,亦属创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