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责任探讨

合集下载

浅析业主在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案件中的责任承担

浅析业主在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案件中的责任承担
偿 责任主 体是 否合理 、 承担 形 态等 角度 进行分析 , 出在 加 害人 不明 时由业 主承担 按份 责任有 助 于对受 害人 的救 济 , 责任 提 从
而预 防损 害后果 , 符合 现代 侵权 法发 展趋 势 , 利于 实现 法 的公平 正义 。 有
关键 词 责 任主体 责任 形 态 侵 权人 中图分 类号 : 905 D 2.
同时 , 由业主 作 为责任 承 担主 体 有利 于预 防此 类 案件 的 发 通 过 对这 两个 原 则 的分析 可知 高 空抛 掷物 侵权 应 适用 过错 生; 有利 于为 受害人 分担 损失 , 发现 真正 的致 害人 ; 有利 于维护 推 定 原则 , 更 责任 主体 承担 也就 明确 由业 主承 担 。 ( ) 关于 业主承 担责 任 的不 同学说 二 学界 公共 安全 。社 会 的安全 保 障是 人类 生 存 的基本 条件 。如果 没有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90 9(0 90 —2—2 10-522 0)8130
由于我 国在 高空 抛掷物 致人 损 害方 面缺 乏相 应规 定, 地法 各
自己没 有过 错 的情况 下 , 行为人 才可 以不承担 责 任 。 过错 推定 在
院在处理 此类 案件 时判决 不一 , 的法 院判决 受害人 自己承 担责 责 任 中, 有 举证 责任 发 生倒置 , 害人无 需对 加 害人 主观 过错 进行 受 而 任 , 的法 院判 决业主 承担 赔偿 责任 , 者赞 同 由业主 作 为赔偿 证 明 , 是 由加害人 自己证明没 有过错 或者 存在 法律 规定 的抗辩 有 笔 事 由才 可 以免责 , 则 , 要承 担侵 权责 任 。 者 认为 : 高空抛 否 就 笔 在 责 任 主体 。现 进 行 以下分 析 :

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之

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之

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之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抛掷物致人损害概述•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构成要件•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类型及认定•抛掷物致人损害赔偿责任分析•预防与治理措施建议•结论与展望抛掷物致人损害概述定义分类定义与分类人身损害包括车辆、房屋、道路等财产的损失和破坏。

财产损害社会影响损害程度及影响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030201法律责任原则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构成要件行为人应当预见抛掷行为可能造成损害,因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未预见,具有主观上的过失。

行为人主观过错过失故意直接因果关系间接因果关系损害行为与结果之间因果关系法定义务行为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保障义务,如建筑物管理人未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抛掷物致人损害。

约定义务行为人违反合同、协议等约定的安全保障义务,如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的对小区内抛掷物的管理责任。

违反法定或约定义务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类型及认定量刑标准根据抛掷物致人损害行为的严重程度、后果等因素,刑法规定了相应的量刑标准。

犯罪构成当抛掷物致人损害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时,行为人应承担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追究公安机关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对构成犯罪的抛掷物致人损害行为进行刑事责任追究。

侵权行为赔偿范围民事诉讼行政强制行政复议与诉讼抛掷物致人损害赔偿责任分析赔偿主体赔偿范围赔偿主体及范围确定赔偿数额计算方法及标准计算方法根据实际损失进行计算,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

计算标准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结合受害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因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或重大过失等原因造成的损害,侵权人可免除赔偿责任。

减轻责任情形侵权人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侵权人因同一损害行为已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其民事赔偿责任。

免责事由免责事由和减轻责任情形VS预防与治理措施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制作并播放公益广告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加强家庭教育完善相关立法,明确各方职责和义务制定专门法律法规01明确物业管理责任02建立投诉举报机制03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格追究法律责任加强执法力度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结论与展望03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的承担方式01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的法律依据02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总结回顾本次报告重点内容完善相关立法强化执法力度提高公众安全意识推动技术创新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感谢观看。

浅析高空抛物侵权归责原则与责任主体

浅析高空抛物侵权归责原则与责任主体

浅析高空抛物侵权归责原则与责任主体高空抛物侵权是指行为人在高空抛掷物品,造成他人财物损失或人身伤害的行为。

该行为的发生不仅危及他人安全,也与公共秩序和道德相悖。

因此,对于高空抛物侵权的归责原则和责任主体应做出明确规定,以维护社会安全与公平正义。

1. 归责原则高空抛物侵权的归责原则应当遵循民法中的原则,即“因果关系原则”。

行为人对于高空抛物所造成的损害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负责,并且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同时,高空抛物侵权的归责也应当遵循“举证责任原则”。

被侵权人应当证明其财物损失或人身损害是由于行为人高空抛物所导致的,而行为人应当证明其没有过错或者没有造成被侵权人的损失。

2. 责任主体高空抛物侵权的责任主体应当包括直接施行抛物行为的人和雇主、业主等背后的责任主体。

直接施行抛物行为的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同时,涉及到危害公共安全的高空抛物侵权行为,公安机关也应当对其依法予以处理。

雇主、业主等背后责任主体应当在落实监管责任方面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他们应当采取适当和必要的措施,防止和制止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发生。

例如,雇主应当对其员工的行为负起相应的管教义务,业主应当对其住户的行为负起相应的监管义务。

如果发生了高空抛物侵权行为,他们也应当承担相对应的赔偿责任。

3. 建议在高空抛物问题的治理中,应当注重的是预防而不是后置补救。

因此,建议政府加强立法和培训教育,增加市民的行为规范和安全知识。

同时,对于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检举和处理也需要加强力度,让行为人感受到法律的严厉和公正。

加强社会监督和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治理高空抛物的氛围和合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发力,才能切实有效地维护社会安全与公平正义。

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研究

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研究

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楼大厦日益普遍,高空抛物事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和财产损失。

然而,由于其特殊性质,高空抛物侵权责任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就高空抛物事件的侵权责任加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高空抛物事件一般包括以下构成要件:行为人、高处、抛物物品、制造侵权行为。

行为人是指具有抛物行为的主体,包括直接抛物者和共同抛物者。

高处是实施抛物行为所处的位置,一般指在室内或室外高层窗户、阳台等处。

抛物物品是指被抛物行为所投掷的实物,可以是生活垃圾、建筑材料等。

制造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对抛物行为的故意或过失。

二、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划分标准针对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划分,学界和司法实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主要有三种观点:绝对责任观点、过失责任观点和过错责任观点。

1. 绝对责任观点绝对责任观点认为,不论行为人的过错与否,只要发生高空抛物事件,行为人应承担全部责任。

这一观点主张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减少高空抛物事件的发生。

然而,绝对责任观点容易造成侵权行为人的权益受损,对于仅有轻微过失的行为人可能过于严厉。

2. 过失责任观点过失责任观点认为,行为人只有在发生高空抛物事件并且存在过失的情况下才应承担相应责任。

这一观点注重行为人的过错程度,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但可能对受害人的权益保护不足。

3. 过错责任观点过错责任观点认为,行为人只有在故意或恶意制造高空抛物事件时才应承担责任。

这一观点对行为人的过错要求较高,侧重于保护行为人的合法权益,但对受害人的权益保护可能不充分。

三、解决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措施为了更好地解决高空抛物侵权责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高空抛物事件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向公众普及高空抛物案例和法律法规,增强大家对高空抛物行为的认知。

2. 增加监控设施加大对公共场所的监控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发现和记录高空抛物行为的能力。

建筑物不明抛掷物侵权责任研究

建筑物不明抛掷物侵权责任研究
行为需要有共 同的危 险参与行 为, 但两者的共 同点就是行 为人 理人应当承担 民事责任 , 能够证明 自己没有过错 的除外。” 但 建 实施 了抛掷行为, 但无法确定 。
主要是指建筑物及其组 成部分发生倒塌 、 脱落 、 坠落 是明确 的。然而 , 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中虽然肯定有一 行为人 筑物责任 , 而致受害 人损害 的责任 , 其本质是一种 工作物责任 , 适用过错 二、 国外关于建筑物不明抛掷物侵权 责任相关立法
物致人损害 的侵权责任。 【 关键词】 抛掷物; 致人损 害; 侵权责任
在 日常 生活 中 , 层 建 筑 物 内抛 出物 品致 人 损 害 的 案 件 时 为中虽然直接加害人不 能确 定, 高 但实施危险行为 的侵权人是确
有发生。 重庆烟灰缸案 件、 深圳瓷片案 、 南木 墩案 等都是典型 定的 而建筑物不 明抛掷物致人 损害侵权行为中, 济 加害人无法 案例 。在此类 案件 中, 由于无法确认真 正的施害人 , 之我 国 确定。第 二, 同危险行为 中, 个危险人主观上都有过错, 加 共 各 而
推定的归责原则 。笔者认 为侵权人不 明的建筑物抛掷物责任不 《 德国 民法典》 中规定建筑物的所有人和 占有人对 于建筑 能适 用 建 筑 物 责 任 , 为 二 者 存 在 区 别 : 一 , 因 第 责任 主 体 不 同 。
物致人损害 的责任 ,但 其很难适 用抛 掷物 致人损害 的责任 , 在 建筑物致人损害的行为人是确定 的, 责任 主体是对 物件 有适 其 实践中 ,德 国法 院通过 司法判例发 展出来 了社会 安全义 务理 当管理义务的物件 的所有人或管理人 。而后者的加害人无法确 论, 通过 该理论扩大 物件致人 损害责任 的倾 向, 负有责任 的唯 定 , 其责任 主体 可以是物件 的抛掷 人, 也可 以是其他人 。第二 ,

浅析高空抛物的责任及《侵权责任法》的相关问题

浅析高空抛物的责任及《侵权责任法》的相关问题

浅析高空抛物的责任及《侵权责任法(草案)》的相关问题1000字高空抛物是指从高层建筑或者高空坠落的物品,如鞋子、空瓶、碎片等。

高空抛物不仅会对经过路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还会造成城市环境的破坏。

因此,高空抛物无疑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高空抛物的责任主体首先,高空抛物的责任主体应该是抛物者本身。

因为高空抛物不仅危害了他人的人身安全,也影响了其他人的生活环境,同时,高空抛物所造成的后果很难由受害人自行承担。

因此,抛物者应该承担高空抛物的责任。

其次,建筑物的业主和物业服务商也应该对高空抛物负有一定的责任。

他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高空抛物的发生,比如安装防护网、加强管理等,以保障公共安全。

《侵权责任法(草案)》对高空抛物的相关规定《侵权责任法(草案)》第三十三条规定,“施行危险行为,造成他人人身损害,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施行危险行为包括下列行为:……(八)高处抛物……”。

这一规定明确了高空抛物的责任主体是抛物者,同时规定了高空抛物是一种危险行为。

抛物者可以被追究侵权责任,并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在《侵权责任法(草案)》第三十四条中规定,“危险物品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这一条规定明确了建筑物的业主和物业服务商也应负有一定责任,他们应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此外,《侵权责任法(草案)》还规定,“对故意违法行为制止不力,致使他人人身受到侵害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这一规定明确了公共管理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应对高空抛物等危险行为进行有效制止。

如果公共管理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违反职责制止不力,也应负有相应的侵权责任。

综上所述,《侵权责任法(草案)》中对高空抛物的规定明确了高空抛物的责任主体和责任范围,为维护公共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

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制度合理性

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制度合理性

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制度合理性探讨摘要:新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对抛掷物致人损害适用公平责任,重点救济受害人权益并要求可能致害人应承担连带责任,引起许多质疑。

本文对主流质疑提出自己观点,认为在多种权益无法及时同等保障情况下,先救济受害者的权益是及时合适的;同时认为该制度恰当设计了连带责任,最大可能追究侵害人责任,也促使相关人员能在侵害后极大限度的采取预防措施。

关键词:抛掷物致人损害;公平责任;补偿责任中图分类号:d9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9-0249-02建筑物抛掷物致害,或称其为高楼抛掷物致人损害,是指高层建筑的所有人或者其他居住人从其住所抛出物件致受害人损害,但不能确定真正的行为人,为救济受害人,向可能加害人获取适当赔偿或补偿的制度。

一、我国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制度的规定及其主流质疑(一)新出台的我国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制度2009年1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侵权责任法》:其第八十七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

”这使得建筑物抛掷物或者坠落物致害从侵权责任确定为补偿责任,重点保护受害人的权益。

《侵权责任法》公平责任的确定是由“建筑物责任”理论、“共同危险行为”理论、“公共安全”理论三种模式解决抛掷物侵权的法律依据问题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

以受害人对于建筑物的全体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提出承担侵权连带责任为请求权基础,数人危险行为有可能造成对他人的损害,法律推定数人均从事了造成损害的加害行为,由数人承担连带责任。

这也体现了公共安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个人生存、发展的起点。

具体到抛掷物致人损害之责任来说,尽管抛掷物致人损害的后果总是特定的人的损害;但是在抛掷物没有发生损害之前,威胁的并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任何人,是公共安全。

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探讨

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探讨

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探讨[摘要]高空抛物侵权案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大顽疾。

这类案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不确定多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案件发生后相同的是受害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受害之后无法找到真正行为人的痛苦与无奈。

不同的是一个又一个遍布全国各地的受害人,还有就是案件发生后各地法院的判决。

笔者先对高空抛物之人损害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而后对该行为的司法实践、规则原则、承担责任的正当性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高空抛物;民事责任;损害行为一、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行为的界定(一)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行为的概念要对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认定进行分析和研究,必先对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行为进行法律意义的界定,唯有如此才能确立对此问题展开讨论的基础。

高空抛物,从广义上说,主要是指从建筑物内抛出的物品造成临近该建筑物的人身或财产造成重大伤害或损失的情形。

狭义的高空抛物致人损害,也是争论之焦点,是指从建筑物内抛出的物品对于临近该建筑物的人身或财产造成重大伤害或损失,但又不能查明抛落物品的行为人,以致依照现行法律无法确定赔偿义务人的情形。

(二)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行为的性质目前我国学者对其概念上的阐述,直接体现了对此问题的认识。

就目前学术界讨论的情况来看,王利明教授认为,高空抛物致人损害,是指高层建筑的所有人或者其他居住人从其住所抛出物件致受害人损害,但不能确定真正的行为人。

但杨立新教授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不管投掷的也好,倾注的也好,悬挂物坠落或者搁置物坠落也好,其实都是建筑物中的物坠落所致损害。

作者认为一个是物件责任,一个是行为责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否则,《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中坠落的物品”,将二者分开讲述将毫无意义。

二、高空抛物致人损害民事责任的认定(一)高空抛物案件的主要司法实践分析高空抛物侵权行为一般多发生在区分所有的建筑中,因为是区分所有,所以往往很难确定谁是责任人。

《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补偿责任的适用问题研究》范文

《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补偿责任的适用问题研究》范文

《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补偿责任的适用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楼大厦林立,随之而来的是高空抛物问题日益严重。

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事件频发,不仅给受害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补偿责任适用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补偿责任在法律实践中的适用问题,分析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现状与法律背景(一)现状分析近年来,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事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定因素。

这些事件不仅包括抛掷物品造成人身伤害,还包括因高空坠物引发的财产损失。

由于抛掷物品的来源难以查明,使得受害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二)法律背景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因高空抛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由抛物者承担侵权责任。

然而,对于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补偿责任,现行法律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和难题。

三、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补偿责任的适用问题(一)责任主体的确定在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案件中,如何确定责任主体是首要问题。

由于抛掷物品的来源难以查明,是否可以由建筑物使用人或管理人承担替代责任?这需要进一步明确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

(二)证据的收集与认定由于抛掷物品的高度和瞬时性,导致证据的收集和认定成为难题。

如何有效地收集和认定证据,是司法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补偿标准的制定对于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补偿标准,应当根据受害者的实际损失进行确定。

然而,由于损失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与挑战(一)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性现行法律对于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补偿责任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和难题。

(二)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在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案件中,如何分配举证责任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

由于证据的收集和认定困难,往往导致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之

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之
万元。
案例三
要点一
总结词
根据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无法确认加害人身份或无法查清 加害人过错时,应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赔偿责 任。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某案例中,某小区的居民甲从窗口抛出一只烟灰缸,将 其下方的行人乙砸伤。由于无法确认具体是哪一户扔出的 烟灰缸导致乙受伤,且无法查清加害人的过错程度。最终 ,法院判决该小区所有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共同承担 赔偿责任,并赔偿乙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10万元。
连带责任
如果无法确定具体责任人,则由所有可能实施抛掷行为的建筑物使用人 或相关人员承担连带责任。
03
公平补偿
如果无法确定具体责任人,且受害人的损失较大,则可以根据公平原则
,由所有可能实施抛掷行为的建筑物使用人或相关人员给予一定的公平
补偿。
责任免除事由
01
02
03
无法查证
如果受害人无法证明其损 害是由某个人的抛掷行为 造成的,则相关责任人可 以免除责任。
安装监控设施
在公共场所安装监控设备 ,及时发现和取证抛掷物 行为。
加强物业管理
物业公司应加强对小区、 建筑物等公共场所的管理 ,防止抛掷物行为的发生 。
处理措施
及时报警
发现抛掷物致人损害事件,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 案,以便及时调查取证。
协助调查
当事人应当积极协助公安机关进行调查,提供相 关证据和信息。
案例四
总结词
在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中,存在法定免责事由和约定免 责事由两种情形。前者指不可抗力、受害人过错等情形 ;后者指当事人约定免责条款。
详细描述
在某案例中,甲从窗口抛出一只花盆,不慎将路过的行 人乙砸伤。经调查,确认甲为加害人,但因当日突发台 风导致花盆被吹落。法院认为,台风属于不可抗力情形 ,甲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责任。最终,法院判决甲承担 50%的赔偿责任,并赔偿乙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3万元 。

《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补偿责任的适用问题研究》范文

《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补偿责任的适用问题研究》范文

《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补偿责任的适用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问题逐渐凸显,这不仅涉及到民事法律责任的问题,也牵涉到公众的安全和社会的和谐。

本篇论文将探讨在面临此种情况时,如何合理且有效地应用补偿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旨在通过研究现有法律规定、分析现实案例,进一步探讨并解决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补偿责任的实际适用问题。

二、背景与意义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案例频繁见诸报端,这既是公民生命安全的威胁,也是对法治社会的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的补偿责任认定及执行,既是对受害人权益的保障,也是对全社会法制观念的引导。

研究其适用问题,对保护公民的人身权益、推动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当前国内外关于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补偿责任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条文的解读和案例分析上。

国内学者多从法律条文出发,探讨其适用范围和限制;而国外学者则更注重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趋势将更加深入和全面。

四、法律规定及解析对于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补偿责任,我国《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

例如,《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因高空抛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如果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

但这一规定在具体应用中仍存在许多模糊之处,如“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具体界定等。

五、案例分析(一)案例一:某城市一高层住宅小区内,一不明物体从高空抛下,砸中行人李某头部,导致其重伤。

由于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李某向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索赔。

经过法院审理,最终判决由该栋楼的所有业主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二)案例二:在另一城市,同样的情况发生后,法院在审理时考虑到抛物行为的具体情况、建筑物使用人的管理责任等因素,判决仅由部分业主承担赔偿责任。

这些案例反映了不同情况下补偿责任的认定和执行,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相关法律规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补偿责任的适用问题研究》范文

《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补偿责任的适用问题研究》范文

《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补偿责任的适用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楼林立,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其中,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问题屡见不鲜,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精神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针对这一现象,如何合理、公正地确定补偿责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补偿责任的适用问题”展开研究。

二、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现状及危害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现象在我国屡见不鲜,其中包括抛掷物品、高空坠物等行为。

这些行为往往会导致行人受伤、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尤其是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一旦发生高空抛物事件,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些事件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三、补偿责任的法律依据及适用问题针对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补偿责任,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

然而,在具体适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法律依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对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补偿责任做出了规定。

根据法律规定,抛掷物品的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等。

同时,建筑物的管理者也应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

(二)适用问题1. 责任主体难以确定:在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事件中,往往难以确定具体的责任主体。

这给受害者维权带来了困难,也影响了补偿责任的落实。

2. 证据难以收集:由于高空抛物行为的瞬间性和隐蔽性,导致证据难以收集。

这使得在追究责任时,往往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

3. 补偿标准不统一:对于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补偿标准,各地法院的判决存在差异。

这导致同样的案件在不同地区得到不同的判决结果,影响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四、解决不明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补偿责任适用问题的建议(一)完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补偿责任和追究机制。

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减少高空抛物行为的发生。

高空抛物致人损害问题研究【最新法学论文】

高空抛物致人损害问题研究【最新法学论文】

内容摘要2000年5月,在重庆市渝中区发生了著名的“烟灰缸伤人案”。

重庆市法院在无法查明抛掷行为人的情况下,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判决二十余户居民共同承担对受害人的赔偿责任,人均赔偿金额达到8000余元。

这一判决结果在法学界和社会民众当中均引发了极大争议:普通百姓对此判决绝大多数感到无法理解,甚至匪夷所思;而在法学界则表现为拥护与反对两派观点的尖锐对立,直至上升到是否有必要对此进行立法的争论。

笔者站在一个普通法律人的立场,对有关确立所谓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的正反两方面观点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尤其对于主张在立法上确立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的理由进行了着重的考察。

最后,笔者认为:建立所谓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的主张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不能找到充分的依据,强行立法实属弊多利少,故建议立法机关在讨论侵权行为立法时不要通过有关条款。

全文共分四部分,约三万字: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重庆“烟灰缸伤案”的有关情况,由此引出关于高空抛物致人损害问题的讨论。

笔者感觉有些学者,主要是主张建立所谓“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的学者在引用“烟灰缸伤人案”这个典型案例时,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甚至对于该案当中的某些情节作了有意的取舍,以加强其观点的说服力。

笔者认为这不符合真正的学术精神,因此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了“烟灰缸伤人案”的某些可能不为多数人所知的细节,在本文当中予以适当披露。

笔者无意在此对“烟灰缸伤人案”展开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披露有关细节的目的仅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烟灰缸伤人案”的本来面目,并希望能引起法律界同行对于确立所谓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之合理性的更多思考。

第二部分涉及对于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行为的定义。

这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虽然有关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问题争论得沸沸扬扬,但对于何为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行为,该行为应具备哪些特征要素却是众说纷纭,即使在主张确立该行为责任的学者当中也没有形成一个意见一致的定义。

这一方面反映出高空抛物侵权问题引起的争议之大,另一方面也大约可见我国法学界学术研究的浮躁。

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问题研究——《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困境与出路

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问题研究——《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困境与出路

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问题研究——《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困境与出路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城市里的一个严峻问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发生千余起高空抛物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类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利益,而且也对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威胁。

《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了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问题的法律责任义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境。

因此,本文将从《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困境与出路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高处建筑物、构筑物中、拆除中或者维修中的人员、物品坠落,致人伤害的,由该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人或者经营者承担侵权责任。

”该条款的目的是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但这个法律条款同样有其困境,首先,罚款过低,难以起到威慑作用,其次,难以界定具体人员,造成责任上的不明确,还有,难以对建筑实名制进行监管。

近年来,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问题不断加剧。

2019年8月25日晚,台风“白鹿”来临,天津市静海镇的一名居民在因拆迁施工而搭建的简易平顶房顶上避雨时,被从楼上掉落的钢管砸中。

导致被害人头部重伤入院搜救。

2019年11月3日,南京华侨城里发生了一起高空抛物案,一名两岁男童走在路边时,被一个从楼上掉下的泡沫砸中,导致其伤口触及颅骨。

据在场目击者称,泡沫是从19楼掉下来的。

2017年第二批“抛物小哥”名单由城管部门公布,涉事的多数来自幕墙和装饰行业,其中有30余个珠三角的深圳市业主,也有多个珠江畔的中山市业主。

三例典型的高空抛物案件,表面看来与本文讨论内容一马平川,但细节中却暗藏玄机。

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问题的出路是多方面的,首先,加大罚款力度,提高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当事人,应按照刑事责任追究其刑事责任,以起到警示作用。

同时,还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措施,如把建筑实名制与公安管理制度贯通,严格规范施工重点区域,对建筑工人进行培训,以确保施工期间安全、文明施工。

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

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

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王利明[摘要]抛掷物致人损害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侵权 ,具有自身的特点。

对于这种侵权行为 ,由受害人自己承担损失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都是说不通的 ,而应当由可能致害的业主负责。

这种归责原则的确定 ,实际上采取了一种对于因果关系的推定机制。

而对于责任承担 ,各个可能造成抛掷物危险的业主应承担按份责任 ,在赔偿范围的问题上适用公平原则。

对此 ,应建立完整的、综合性的抛掷物致害救济体系 ,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关键词]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归责原则责任承担赔偿范围引言现代社会 ,住宅向高层化发展 ,且城市人口日趋密集 ,生活空间越来越狭小 ,为了维持正常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 ,要求高层住宅的每个居民具有必要的社会公德并注重他人的安全。

否则 ,随手从自家窗户或阳台上抛掷废弃物件 ,必然威胁到楼下行人或住户的合法权益 ,给社区和街道的公共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

近几年来 ,各地法院受理了不少有关高楼抛掷物致人损害的案件。

诸如重庆的“飞坛”案、辽宁丹东的“花盆”案及深圳的“建筑材料”伤人案 ,1这些案件中虽然致人损害的物件不同 ,但在审理中遇到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 ,例如 ,不能确定真正的侵权行为人以及对受害人如何救济的问题。

频繁出现此类案件表明 ,此种侵权已经不是一种极端个别侵权事件 ,而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侵权 ,但由于传统侵权法对此类特殊侵权类型缺乏必要的研究和论述 ,在法律上却一直缺乏一套损害赔偿的规则对其进行规制 ,各地法院的判决也极不一致 ,所以为了保障公众的安全 ,维护受害人的利益 ,促进司法正义 ,确有必要在侵权法中建立一套合理的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制度。

本文拟对此提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抛掷物致人损害的侵权的特点高楼抛掷物致人损害 ,是指高层建筑的所有人或者其他居住人从其住所抛出物件致受害人损害 ,但不能确定真正的行为人。

抛掷物致人损害的现象在古老的法律中都已经有明确的记载。

例如 ,在罗马法中 ,物件致人损害 ,包括了动物致人损害、建筑物倒塌 ,物件坠落 ,大树倒下 ,抛掷物致人损害 ,等。

高空抛物的法律问题探讨——兼评《侵权责任法》第87条

高空抛物的法律问题探讨——兼评《侵权责任法》第87条

高空抛物的法律问题探讨——兼评《侵权责任法》第87条近年来,高空抛物事件频频发生,导致严重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针对这种现象,侵权责任法在第87条中明确规定:“人在高处行为,致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但实际执行中,高空抛物的法律问题却依然复杂。

本文将探讨高空抛物事件的法律责任问题,并结合案例对《侵权责任法》第87条进行评述。

一、高空抛物事件的法律责任问题对于高空抛物事件产生的法律责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高空抛物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高空抛物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会对行人、车辆等造成危害。

因此,高空抛物事件一般都会构成侵权,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高空抛物应当承担哪些责任高空抛物事件中,由于抛物者在高处无法确定具体受害人,因此责任主体往往被限定为物业、业主、租户等相关单位或个人,他们应当承担违反管理安全条规的责任。

此外,如果业主或物业在安装护栏等安全设施方面存在过失,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高空抛物的刑事责任问题高空抛物致人死亡或者严重伤害的,构成故意伤害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过失致人重伤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二、评析《侵权责任法》第87条《侵权责任法》第87条是对于高空抛物事件的具体规定。

该条规定了“人在高处行为,致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为高空抛物事件的法律责任定性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然而,该条规定中并未明确规定高空抛物事件的责任主体及具体的责任范围,这导致实际执行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实际执行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该条规定,明确高空抛物事件的责任主体及责任范围等方面的具体细节。

三、案例分析1.案例12015年7月,广东清远一名女子在走路的时候,被从楼上抛出的一块石头砸中,致使脑部大出血,不治身亡。

经查,该起事件是由两名未成年人在一楼废弃厂房施工时,不慎将石头从窗口抛出致使的。

最终,两名未成年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施工方也被追究了管理安全条规方面的民事责任。

浅析我国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损失分担问题

浅析我国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损失分担问题

|雹^H EBEINONGJI摘要:近年来,我们国家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为高效合理利用地面空间,人们选择搭建高层建筑,这有效地节约了土地,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公共安全隐患,特别是高空抛物致人损害问题的发生。

高空抛物致人损害案件增加,引起司法实务届和理论学术届的广泛关注。

在面对高空抛物侵权案件的受害人时,尤其是无法查明真正侵权责任人的情形,法律关系应当如何正确抉择,如何正确处理“受害人人身权益”“无辜的第三人”“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法律利益冲突就已成为一大难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探析。

关键词:高空抛物;致人损害;利益冲突;价值衡量浅析我国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损失分担问题河北经贸大学徐瑞瑞1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简要概述1.1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相关概念高空抛物是指建筑物区分所有状态下的高空抛物侵权行为,其最大的特点是难以确定抛物者,故而导致侵权责任分配难。

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表面意思是指行为人把物品从某个较高的地方抛落,该物品在下落时致使他人遭受损害。

王利民教授认为高空抛物致人损害,是指行为人将物品从高层建筑抛出导致受害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失,且不能确定抛物人的情形叫1.2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特征(1)因高楼中抛物致人损害: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造成他人损害;⑵物品是从高楼中抛掷进而导致他人受损害;(3)难以确定具体侵权责任人;(4)归责原则具有特殊性。

1.3我国关于高空抛物的立法情况作者简介:徐瑞瑞,女,1995年出生,山西临汾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哲学。

起初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后来在《侵权责任法》第87条对高空抛物致人损害有所规定,其内容意思是从高空中抛落物品给他人造成损害并且无法确定唯一侵权人是谁的,应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对受害人进行相应的补偿,该项规定表明了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由谁承担补偿的具体问题,这为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此类侵权案件审理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该规定是否合理、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问题研究——《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困境与出路

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问题研究——《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困境与出路

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问题研究——《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困境与出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高空抛物致人意外伤害事件也频频发生。

这些事件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和损失,其背后的法律责任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从楼宇或其他建筑物抛下物品,致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但是,实际上该条法律存在困境,有些高层建筑业主难以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而另一些高层建筑则面临没有有效证据证实抛物者的问题。

下面本文将探讨该困境及其解决的出路。

首先,高空抛物行为多为犯罪行为,但警方难以在开始调查之后立即获取有效证据。

许多高楼的住户或许不会向警方积极举报,这也给相关部门的处理带来了困难。

例如,在2017年1月,四川成都发生了一起10岁男孩被高空抛物砸中致死的事件,事发当时该童行经楼下,钢管从天而降直接撞中头部。

警方调查发现,抛物者难以查明身份,事发大楼住户主动提供的录像只能证明是一名男子从高处抛物,无法做到更进一步的识别。

基于这种情况下,业主难以被定为直接责任人,导致少年家属只能通过聚众上访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一些业主也存在不承担责任的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强大的处罚力度,很多高层建筑的业主往往无心照顾这些问题,事故发生之前也不会对住户们进行动员或提醒。

例如,浙江丽水市的一位女孩,就因为驶过豪华小区一户住户家门口,头部被楼上住户从高处扔下的玻璃杯砸中而死亡。

该业主缺乏充分的责任意识,拒绝承担责任,让受害者家属在法律上陷于困境。

为了解决高空抛物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高楼强制要求业主安装防护措施的监管力度。

高层建筑的业主需要配备安全防护设备来有效避免高空抛物行为的发生。

二是从法律层面上设立强制性的法律责任。

在《侵权责任法》既有条款的基础上,应对高楼物业管理方和业主设立更清晰明确的法律责任,并给予其相应的刑事处罚。

三是鼓励民间举报和公开曝光。

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的几点思考

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的几点思考

• 第三,从过错的方面观察,共同危险行为的所有的行为人 都具有未尽注意义务的共同过失,而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 害责任中,只有一个人具有这种过错,且这种过错是推定 的过错,并不需要原告的证明。 • 第四,在不能确定具体加害人之外的其他人的免责条件上, 有原则区别。共同危险行为的其他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的 行为没有造成损害后果的,不能免除其连带责任,但是, 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的其他人如果能够证明自己没 有实施这种行为,则可以免责。 •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规定共同 危险行为没有采用前述规则,但是一般认为这样的规定是 不适当的。
2、民事责任的财产性,是决定建筑物抛掷物 致害责任规则的基础
• 民事责任是财产责任而不是人身责任,不必让 责任人承担人身制裁的责任。 • 使与行为有特定关系的责任人承担财产责任, 既不伤害责任人本身,又使受害人的损害得到 了有效的救济。如果民事责任不是财产责任, 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规则。 • 既然责任人与行为人具有一定的特定关系,因 此就责令责任人承担责任,而不是让行为人承 担责任。这种形式上的不公平,恰恰说明民法 的本质公平。
• ——《高层建筑不明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探析》 张培芹 武汉大学法学院
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规则的法理基础
• 1、同情弱者是民法的基本立场,也是侵权行为法救 济损害的基本规则 • 民法的基本规则都是公平的。但是这种公平并不是绝 对的公平。对于弱者的保护,也是民法的基本立场, • 侵权行为法的立场就是保护受害人,凡是受到非法侵 害的受害人,侵权行为法就予以保护,并且不遗余力。 • 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受害人就是受侵权行为法保 护的弱者,救济其损害是侵权行为法的根本宗旨。 • 即使没有确定具体的加害人,但是,加害人的范围是 确定的,抛掷物就是在这座建筑物中抛掷的,那么这 座建筑物的占有人就应当承担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责任探讨【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抛掷物致人损害司空见惯。

《侵权责任法》将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问题纳入其中,且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具体侵权人不能确定时,除非可能加害人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则由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但其归责原则、构成要件与行为形态均规定的比较模糊,且有违实质公正。

至此,为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对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责任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抛掷物;一般侵权;责任承担当前,城市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抛掷物致人损害愈演愈烈。

对此,司法判例迥异、学界争论不休,而《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使得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备受争议。

尽管《侵权责任法》以公平责任原则为归责原则,明确规定在具体侵权人不能确定时,除非可能加害人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则由其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这毕竟会导致实质的不公正。

至此,理清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责任相关问题至关重要。

一、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的归责原则由《侵权责任法》第87条可知,《侵权责任法》正是基于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之特殊性将其纳入“物件损害责任”一章的。

从形式上看,该理由理所应当,但责任归属才是核心,其与归责原则息息相关。

而当前学界主张以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以及公平责任原则来确定抛掷物侵权行为人的责任,但这几种归责原则均有待商榷。

(一)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有违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构成要件,决定行为人责任的是因果关系,且谁造成了损害后果决定了责任的基本构成要件。

尽管在抛掷物致人损害情况下,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其无法证明自己的损害是谁造成的,则其和建筑物所有人或其他使用人间的因果关系就不存在。

(二)抛掷物致人损害与过错推定原则不相符合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情况下,由损害事实推定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并以此由其承担责任即为过错推定原则。

依《侵权责任法》第87条可知,在具体侵权人不能确定时,除非可能加害人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则由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过错推定责任,但通过仔细研究可看出这并不是过错推定原则的适用。

首先,过错推定的前提是必须有明确的加害人,而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中根本无法确定加害人。

其次,过错推定原则并不是对行为人的推定,而是对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规定,且《侵权责任法》第87条并不是对行为人主观过错的推定。

尽管使用了“可能”两个字,但实践中仍有很多建筑物所有人或其他使用人无法证明自身清白而成为责任的承担者。

(三)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不符合公平责任原则二、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责任之构成要件在我国,多数大陆学者坚持“四要件说”来分析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责任之构成要件。

一是违法行为。

传统侵权法理论认为违法主要包括违反保护法律规定、违反不可侵害的法定义务及违背善良风俗。

建筑物所有人或其他使用人从高处将可以伤人的物品抛下,不仅可能砸伤路人,而且有违善良风俗与社会公共秩序,构成违法不言自明。

二是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即因行为人的抛掷行为,受害人遭受不利后果,不仅包括直接损害,还包括间接损害,且不管是人身损害还是财产损害与非财产损害都是损害事实。

三是因果关系。

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是行为人的抛掷行为造成的。

所以,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下,因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违法抛掷行为与受害人遭受损害相互联系的桥梁。

四是主观过错。

抛掷行为人具有间接故意或重大过失,即行为人在抛掷物品时,可以预见且应当预见其抛掷物品有伤人的可能,但依然从高处抛下物品掷于地面而放任这一危险的发生。

显然,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行为完全符合一般侵权行为之构成要件,但是《侵权责任法》却将其作为一种特殊侵权行为加以规定,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加害人不明。

其实,立法颠倒了“加害人不明”的发生阶段,误解了“加害人不明”的确切含义。

尽管立法者也注意到了该行为与共同危险行为的区别而规定了可能加害人的补偿责任,而不是赔偿责任,但是如此并没有理清二者的本质区别。

首先,补偿的依据、标准与范围不清晰。

补偿是受益人对救助人所遭受损失的弥补,而赔偿则是侵权行为人对受害人所受损失的填补,假如不存在加害行为,更没有受益人,补偿就不可能存在。

至此,由加害人之外的建筑物所有人或其他使用人承担补偿义务不仅毫无依据。

其次,当前相关立法、司法解释并没有对补偿的标准加以规定,司法实践中,难免会裁量不一,实现公平正义的难度加大。

还有,未能明确界定建筑物所有人或使用人承担的补偿责任是按份责任还是连带责任。

三、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责任之行为形态侵权行为形态是对各种具体侵权行为的抽象与概括,而区分侵权行为形态的关键是对不同类型的侵权行为进行区分,这不仅有助于揭示此种侵权行为的个性,且是该类侵权行为共性的重要体现。

而依照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则,侵权法律关系当事人承担侵权责任,不仅有助于侵权责任归属的落实,而且是补偿机制与制裁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如此才能在立法上找到出路。

(一)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是一般侵权行为,应当承担直接责任一般侵权行为是最基本的侵权行为形态,是由行为人直接承担责任的侵权行为。

而特殊侵权行为不仅对侵权责任构成的要求比较特殊,而且以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来确定责任的承担,且行为人在多数情况下承担的是替代责任。

其无法适用一般侵权行为规则,欠缺侵权责任之一般构成要件,它是一种间接行为,是由他人的行为或物件造成的,但此人或物件和责任人有某种同时关系。

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行为并不是他人之行为,而是侵权人自身的行为,同时尽管损害是物件引起的,但该物件仅仅是一个媒介、工具,是行为人直接、积极的行为推动了此物件造成了损害,即在自己意志的支配下管理物件而实施侵权行为而使受害人遭受损失,其与特殊侵权行为之物件损害截然不同,至此,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行为实属一般侵权行为,行为人应承担直接责任。

(二)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是单独侵权行为,应当承担单独责任单独侵权行为是相对于共同侵权行为而言的,该侵权行为只有一个加害人,则应由一人来承担该侵权责任,即其主要是界定侵权责任是由一人承担还是多人承担,其在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责任的划分上意义重大。

抛掷物致人损害是行为人一人所为,则由其自身承担侵权责任理所应当。

假如让数人来承担该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则是共同责任,不管侵害方式如何,必须存在多个侵权人。

所以,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是单独侵权行为,应当承担单独责任。

(三)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是积极侵权行为,应当承担过错责任依据《侵权责任法》之相关规定得知,其把抛掷物致人损害与建筑物坠落致人损害归结在一起,承担相同的责任,仔细推敲,十分不妥。

建筑物坠落致人损害侵权实属消极、不作为侵权,是由于建筑物所有人或者其他使用人不妥当管理物品,甚至是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件致使建筑物之搁置物、悬挂物脱落、坠落。

而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并不是一种消极、不作为侵权行为,相反是行为人积极、主动抛物造成的,是一种积极侵权行为。

二者不能等同,适用同样得责任赔偿机制十分不妥。

至此,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并不能像建筑物坠落侵权那样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下,行为人具有明显过错,应承担过错责任。

四、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行为的救济途径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具有“加害人不明”的特性,其不容小觑。

若真正的行为人没被找出,就无法确定谁是被告,而受害人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

但我们不能为了维护受害人的利益而不顾其他,让一些毫不相干的人负担受害人因此而遭受的损害。

尽管适用补偿责任原则合乎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受害人的利益,也符合立法的宗旨,但补偿适用不当同样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则从侵权法与侵权法以外探寻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的救济途径至关重要。

(一)侵权法上的救济途径1根据建筑物的类型来确定侵权责任的承担主体当前,有学者认为注重区分建筑物的类型以确定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的责任承担十分关键,即不同类别的建筑物由不同的责任主体来承担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

以建筑物类型为标准将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分为经营性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建筑过程中的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与违章建筑抛掷物致害侵权。

在无法确定加害人时,若是违章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则由违章建筑人承担侵权责任;若是经营性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则由经营者依据安全保障义务承担侵权责任;若是建造过程中的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则由开发商或施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在此,需要明确的是,由于这几个责任的承担者并不是真正的加害人,他们承担的侵权责任均是补充性的替代责任。

2物业管理人员应恪尽职守,切实履行安保义务小区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十分常见,整个建筑物并不是一人享有,而是由小区内不同的业主分别享有,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利主体,但是这并不是说其没有管理人员,小区物业管理人员负有保障小区安全的义务。

物业管理人员既然根据我国物业管理之相关规定向业主收取了物业费,就应做好安保工作,切实履行好制止、报告且证明抛掷物来源的义务。

同时,根据侵权责任法之相关规定,安保义务主体不仅只有经营场所,也包括公共场所,在第三人抛掷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况下,物业管理者作为小区的管理者承担补充责任理所当然。

如此并不是加重了物业管理人员的责任,而是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害发生的机率,以及找出真正的加害人。

(二)侵权法之外的救济途径1将抛掷物致人损害后果严重纳入刑事追究范畴侵权法在保障受害人利益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将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比较严重的行为(比如发生了受害人重伤、死亡的后果)纳入刑事追究的范畴,从刑事领域予以救济十分关键。

首先,刑事侦查人员的介入大大提高了找出真正加害人的机率。

其次,即使加害人无主观恶意,但其也可能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

经调查,假如加害人没有恶意,受害人具有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可以依照侵权责任法与民事诉讼法之规定,请求加害人因其抛掷行为而遭受的损失;反之,如果加害人具有杀人或伤害之故意,则可依照刑事司法程序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

同时,对这类案件做好预防十分必要,从法律上给那些潜在的加害人以警醒,从而降低此类案件发生的机率。

2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与保险制度的救济作用尽管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与保险制度仍有不完善之处,但是其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救济了受害人,维护了其合法权益。

第一,假如受害人购买了商业保险,在其因抛掷物遭受损害时,保险公司理应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即使受害人没有购买商业保险,但是如果其已被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受害人的损失依然可以得到救济。

第三,即使是受害人没有购买商业保险,而且也不能通过社会保险救济制度来赔偿受害人的损失,但只要物业管理者向保险公司投了保,那么受害人就可以借助于此而向保险公司索赔。

五、结语当前,抛掷物致人损害侵权备受社会关注,尽管我国《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此类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方式,但学界对此依然争论不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