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新人教版八上)4

合集下载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文章作者乔治·伽莫夫及其在科学界的地位。

2. 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沙子会被压扁?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乔治·伽莫夫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科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疑问和期待。

3. 教师板书课题《被压扁的沙子》,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沙子的秘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子的组成和特性。

2. 引导学生探究沙子被压扁的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沙子的组成:主要是二氧化硅(SiO2)。

2. 讲解沙子的特性:小颗粒、无粘性、流动性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沙子在特定条件下为何会被压扁?【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沙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沙子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沙子被压扁原因的猜想。

3. 教师总结并讲解沙子被压扁的科学原理。

第三章:微观世界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结构。

2. 引导学生探究原子和分子在沙子被压扁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和分子的基本结构。

2. 讲解原子和分子在沙子被压扁过程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和分子的性质如何影响沙子的形态?【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原子和分子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结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原子和分子作用的认识。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原子和分子在沙子被压扁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章:实验探索【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沙子被压扁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教学内容】1. 教师演示实验:用显微镜观察被压扁的沙子。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沙子的形态变化。

3.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八年级语文上册18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8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起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自学指导
1.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你赞成哪一种?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4.说明顺序: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采用多种说明方法,如“举列子、作比较”等。
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教学反思
被压扁的沙子
学习内容
第四单元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时间分配
导课3分、自学15分、交流展示15分、小结2分、巩固5分
四、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新课导入: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起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假说。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科学术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科学证据进行推理和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证明恐龙灭绝原因中的作用。

(2)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和推理过程。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复杂的科学概念和术语。

(2)体会作者科学思维的严谨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科学概念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恐龙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检查预习(1)请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字词读音。

(2)提问学生对作者阿西莫夫的了解。

3、整体感知(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4、精读课文(1)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明确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2)重点讲解“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5、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者的观点是否有说服力?为什么?(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6、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说,如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等。

(2)让学生思考这些假说与本文观点的异同。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科学知识。

(2)强调科学探索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不断的创新。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被压扁的沙子”这一概念,理解其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及其作用。

2. 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形成原因、作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关注“被压扁的沙子”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新课:详细讲解“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展示“被压扁的沙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其价值。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被压扁的沙子”在地球科学中的作用。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公开课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被压扁的沙子”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一科学概念,掌握其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 “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3. 地球历史的演变与“被压扁的沙子”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分布情况。

2. 教学难点:地球历史的演变与“被压扁的沙子”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历史演变过程中“被压扁的沙子”的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历史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演变过程。

2. 新课导入:介绍“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历史演变过程中“被压扁的沙子”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被压扁的沙子”在地球历史演变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地球历史演变的相关图片、视频、PPT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教学卡片等。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七、教学步骤:1. 回顾导入:通过展示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历史的演变。

2. 案例分析:展示地球历史中的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被压扁的沙子”的作用。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并分享讨论成果。

4. 互动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八年级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教案名称:《被压扁的沙子》
教案类型:阅读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
1.文章背景知识的讲解;
2.课文分析和阅读;
3.课文分析的问题讨论;
4.解读词语和句子;
5.学生提问和讨论。

教学准备:
1.复印足够的课文材料;
2.准备相关问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5分钟)
第二步:课文分析和阅读(20分钟)
教师为学生分发课文材料,并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致内容。

第三步:课文分析的问题讨论(15分钟)
教师在小黑板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
1.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3.你认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第四步:解读词语和句子(20分钟)
教师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层次含义。

第五步:学生提问和讨论(20分钟)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分享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进行互动和讨论。

第六步: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评价自己在阅读理解和表达方面的进步与不足。

教学延伸:。

《被压扁的沙子》初中语文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文学阅读与写作——《被压扁的沙子》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家庭教育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教材准备:《被压扁的沙子》散文原文或摘录。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或引言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如:“你们认为家庭教育中有哪些重要的方面?今天我们将一起阅读一篇散文,了解一个小女孩在家庭教育中所经历的困境。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被压扁的沙子》散文的原文或摘录。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即家庭教育问题和童年的快乐。

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章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

第三步:分析文章(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如描述、对比和排比等,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讨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例如作者通过对比小女孩的童年和成年后的生活,传达了文章的主题。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情感,探讨作者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被压扁的沙子》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与学生讨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讨论或演讲,表达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以及如何保护童年的快乐和自由。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被压扁的沙子》散文的主题和情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以提高他们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引发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新人教版八上)4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新人教版八上)4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新人教版八上)4教材分析1.本文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划分,是一篇简单的事理性说明文,让学生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认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2.把握逻辑推理的说明方法,学会概括总结事物的特征 学情分析1.学生喜欢学习有挑战性,有科学性的文章,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因为科学性的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未知的现象,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惊喜好快乐。

既可以启发心智,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通过前三课事理性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已在头脑中建构了学习事理性说明文的框架结构,即以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主线来理解说明内容。

3.学生认知障碍点:推理说明方法的把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深刻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2.认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说明的顺序,感知文意2.体会说明的语言,把握典型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导语 (由“恐龙无处不在”引入本节内容) 新课内容 “恐龙无处不在”证明了准确的科学观点——“大陆漂移学说”的存在,也说明了生物学与地质学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们又会发出疑问,6500万年前,恐龙又是如何灭绝的呢。

PPT 展示词汇给加点字注音 解释词义学生思考,本文会涉及哪两个学科领域, 又会产生怎样的关系巩固基础知识 扎实词汇内容 扫清字词障碍阅读探究拓展延伸设置问题1.关于恐龙的灭绝,文章提出来哪两种观点?哪一观点是正确的?2.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物质?具有怎样的特征?3.恐龙究竟是如何灭绝的?4.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设计《被压扁的沙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铱(yī)”等。

明确“被压扁的沙子”这一概念在文中的含义以及它与恐龙灭绝原因之间的联系。

2.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包括说明顺序(如本文的逻辑顺序)、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并能在文中准确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例如能够从文中提炼出支持“撞击说”和“火山说”的证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圈点批注重点语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运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2.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针对恐龙灭绝的原因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将《被压扁的沙子》与同单元的其他科普文章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加深对科普说明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例如,通过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原因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认识到科学知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逻辑顺序,从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分析问题(两种假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再到解决问题(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支持“撞击说”)。

2.掌握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例如,文中在说明“撞击说”时举了斯石英的例子,要让学生理解这样举例的目的是为了更直观地解释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导致恐龙灭绝的原理。

(二)教学难点体会科学论文的语言特点,如准确性和严密性。

例如,文中“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中的“似乎”“应该”等词,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在表达上的严谨性,既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推测性,又不失科学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学设计
3.收集关于沙子的诗句、故事或成语,进行整理和分享。要求:至少收集5个,并简要说明其寓意。
4.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一起探讨生活中的压力与挑战,听取家长对沙子精神的看法,结合家庭成员的实际经历,共同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亲子作文。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与沙子相关的文章、书籍,如《沙子的故事》、《沙漠中的奇迹》等,并撰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6.情感教育,价值引领: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适时引导他们关注环保、生命等话题,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创新实践,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性学习,如查找更多关于沙子的资料,了解沙子的其他用途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反思总结,不断提高: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段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同学们,曾经有一个小男孩,在沙滩上玩耍时无意间发现了一颗被压扁的沙子。这颗沙子引发了他的思考,他想到了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也想到了沙子的坚韧与脆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被压扁的沙子》,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沙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4.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关注学生的差异,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5.作业批改和反馈要及时,鼓励学生持续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沙子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沙子的特点,引发他们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逐步引导,深入理解: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通过提问“沙子为何被压扁?”“作者想通过沙子表达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领悟课文深层含义。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案:被压扁的沙子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子在压力下的变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2.探究压力对沙子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原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准备:1.准备一小部分沙子;2.准备两面压力平衡器;3.准备两张透明胶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小部分沙子,并问学生:如果把这些沙子加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思考。

2.实验部分(15分钟)a.实验1:将沙子放在压力平衡器上,让学生用手按下压力平衡器,观察沙子的变形情况。

b.实验2:将透明胶布贴在压力平衡器的两面,确保平衡器上下的压力相等,再将沙子放在上面,让学生观察沙子的变形情况。

3.讨论与归纳(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归纳出沙子在压力下的变形特征。

学生可以提出沙子变扁、变短等观察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形情况。

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了解压力对物体的影响。

4.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准备一些沙子和压力平衡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压力对沙子变形的其他因素,并共同讨论实验结果。

小组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同时也是巩固他们对压力和变形的理解。

5.总结(5分钟)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强调压力对物体的影响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四、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更多有关压力和变形的实验,深入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

2.学生可以观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变形现象,如弹簧、气球等,思考其中的原理。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是否正确、观察是否细致等;2.听取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评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3.通过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

(2)理解文章阐述的科学原理。

2、难点(1)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探究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科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关于恐龙灭绝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被压扁的沙子》。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思考: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探讨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2、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明确:作者先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然后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得出恐龙灭绝是由于撞击而非火山爆发的结论。

(四)精读课文1、分析说明顺序(1)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明确:逻辑顺序。

文章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2)这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明确:使文章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便于读者理解。

2、体会语言特点(1)找出文中体现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例如:“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句中的“并不是所有”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表明还有部分科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

(2)小组讨论: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五)探究主旨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明确:作者通过对恐龙灭绝原因的探讨,向读者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同时也强调了科学需要不断地探索和验证。

2、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关于恐龙灭绝的其他观点。

2024《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2024《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2024《被压扁的沙子》教案学科领域:自然科学教学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形成和沙子的特性。

2. 使学生掌握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沙子被压扁的原因。

2. 沙子被压扁后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沙子被压扁的原理。

2. 实际操作沙子压扁实验。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沙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沙漠的形成和沙子的特性。

2. 探究沙子的特性: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沙子的特点,如流动性、磨蚀性等。

3. 讲解沙子被压扁的原因:介绍地壳运动、岩石压缩等导致沙子被压扁的原因。

4.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沙子压扁实验,解释实验原理。

5.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沙子压扁实验,观察沙子的变化。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沙子被压扁的实际应用。

2. 讲解沙子被压扁的影响:介绍沙子被压扁对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沙漠治理、工程建设等,探讨沙子被压扁的实际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沙子被压扁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5. 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沙子被压扁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兴趣。

三、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身边的沙子应用实例,了解沙子被压扁的实用性。

3.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沙子被压扁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沙子压扁实验中的操作技能。

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了解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案标题:被压扁的沙子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 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思考。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沙滩上玩沙子的经历,询问他们是否注意到沙子在被踩踏或压实后会发生变化。

2. 展示一些被压扁的沙子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沙子的特征。

实验设计: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沙子和不同的工具(如手、木块、书本等)。

2.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对沙子进行压实。

3. 引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包括沙子的形状、厚度和密度等变化。

讨论与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让他们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沙子会被压扁,以及不同工具对沙子的影响。

3. 解释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包括颗粒之间的空隙被减少、颗粒受到压力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情境下沙子可能会被压扁的情况,如行走、建筑施工等。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探究其他因素对沙子被压扁的影响,如不同湿度、不同粒径的沙子等。

2.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地方的沙子特征,如沙滩、沙漠、河床等。

3. 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整理成报告或展示形式,与其他同学分享。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和表现。

2. 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

3. 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评估学生对沙子被压扁原因的理解程度。

教案扩展:1. 将实验与沙子的应用联系起来,如建筑工程中的沙浆、沙盘模拟等。

2. 探究其他物质在被压扁过程中的变化,如粉末、纸张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沙子被压扁的应用价值,如制作砖块、建筑基础等。

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使用尖锐或危险的工具。

2. 鼓励学生合作、探索和分享观察结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适当调整教案步骤和拓展活动的难度。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和地质变迁。

教学内容:1. 介绍文章作者和出处。

2. 简述文章主要内容及其科学价值。

教学步骤:1.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演化史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视频中所展示的地质变迁现象。

3. 简介《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并提出探究问题。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2. 评估学生对文章背景和内容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沙子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沙子的形成和成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沙子的形成过程。

2. 沙子的主要成分及其特性。

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沙子的特征。

2. 讲解沙子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质变迁对沙子形成的影响。

3. 分析沙子的成分,引导学生探究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沙子形成和成分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生命的奇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联。

2. 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过程。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系,提出探究问题。

2. 通过图文资料,讲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过程。

3. 讨论沙子在生命演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奇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阐述。

2. 评估学生对沙子与生命起源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地质变迁与生命演化1. 让学生了解地质变迁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地质变迁的概念及其类型。

2. 地质变迁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教学步骤:1. 讲解地质变迁的概念及其类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动态变化。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质变迁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人教版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人教版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理解“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o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如何成为证明恐龙灭绝原因的线索。

o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斯石英的图片和性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o通过逻辑推理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理性的科学态度。

o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往往源于对日常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o分析文章中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如何成为证明恐龙灭绝原因的线索。

2.教学难点:o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斯石英性质与具体的地质现象相结合。

o培养学生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沙子在极端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吗?(学生自由回答)o展示斯石英的图片和性质,激发学生兴趣。

o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沙子有关的科普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o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o教师讲解生字词,如“斯石英”“撞击”“褶皱”等。

o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斯石英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它在地质学中有什么应用?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o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课文可以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斯石英的性质、发现过程以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o学习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提问:斯石英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斯石英是一种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具有极高的密度和硬度,能够在极端条件下保存下来)▪提问:斯石英在地质学中有什么应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斯石英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以及地球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陨石撞击等)o分析“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的关系:▪提问:课文中的“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的是在陨石撞击地球时,由于高温高压而形成的斯石英)▪提问: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如何成为证明恐龙灭绝原因的线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的形成与陨石撞击地球有关,而陨石撞击可能导致了恐龙的灭绝)4.课堂小结o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以及“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的关系。

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次课,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岛屿形成的过程;学习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对地貌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探究,让学生学会珍惜和爱护地球,学会如何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1、掌握岛屿形成的过程和原因、了解海平面上升和降低的影响。

2、学习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对地貌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激发学生对环保的意识和行动。

四、教学方法:1、案例探究法。

2、合作探究法。

3、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热身:可以在教室中挑选一些容器,放入不同口径的沙子,并让学生之间比较沙子之间的差异。

可以问问学生,为什么这些沙子的差异如此明显。

2、任务导入:通过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将课题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比如:为什么有一些地方有岛屿?岛屿是怎么来的?3、探究过程:(1) 让学生利用参考书籍和互联网,探究岛屿形成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

(2) 让学生组成小组,对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尤其是对地形的影响进行探究,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是如何影响地形的?可以让学生用海绵沙子做成立体模型,展示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对地貌的影响。

(3) 引导学生对地球上的一些岛屿进行分析和当地的环保情况的分析。

通过分析海洋垃圾污染和温室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作用,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力量,加入到珍爱环境的行列中。

4、思考总结:让学生向全班展示他探究发现的成果,并总结出一个结论:地球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时一地的自然变化都会对整个地球环境产生影响,岛屿的产生也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我们应该珍爱地球,保护环境,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5、反思交流: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同组同学一起评价对方的探究成果和表现。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原理。

(2)把握本文说明的事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证明恐龙灭绝的原因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恐龙图片)同学们,恐龙曾经在地球上称霸一时,但在大约6500 万年前,它们却突然灭绝了。

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提出了种种假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西莫夫的一篇科普短文《被压扁的沙子》,看看作者是如何为我们揭示恐龙灭绝之谜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关键语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章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梳理。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对立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然后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论证“撞击说”的合理性,最后得出结论。

文章采用的是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教师示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这句话中的“并不是所有”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学生自主寻找文中语言准确、严密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3、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被压扁的沙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科普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被压扁的沙子》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相关知识: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板块构造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地球演化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被压扁的沙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观点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文中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被压扁的沙子》2. 相关知识资料: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板块构造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准备:1. 课前让学生预习《被压扁的沙子》,了解文章大意。

2. 准备相关知识资料,包括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板块构造等PPT slides。

3.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评价标准。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动画,介绍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实例,引发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好奇心。

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被压扁的沙子》,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5. 汇报交流: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新人教版八上)4
教材分析
1.本文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划分,是一篇简单的事理性说明文,让学生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认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2.把握逻辑推理的说明方法,学会概括总结事物的特征 学情分析
1.学生喜欢学习有挑战性,有科学性的文章,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因为科学性的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未知的现象,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惊喜好快乐。

既可以启发心智,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通过前三课事理性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已在头脑中建构了学习事理性说明文的框架结构,即以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主线来理解说明内容。

3.学生认知障碍点:推理说明方法的把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深刻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2.认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说明的顺序,感知文意
2.体会说明的语言,把握典型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语 (由“恐龙无处不在”引入本节内容) 新课内容 “恐龙无处不在”证明了准确的科学观点——“大陆漂移学说”的存在,也说明了生物学与地质学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们又会发出疑问,6500万年前,恐龙又是如何灭绝的呢。

PPT 展示词汇
给加点字注音 解释词义
学生思考,本文会涉及哪两个学科领域, 又会产生怎样的关系
巩固基础知识 扎实词汇内容 扫清字词障碍
阅读探究
拓展延伸设置问题
1.关于恐龙的灭绝,文章提出来哪两
种观点?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2.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物质?具有怎
样的特征?
3.恐龙究竟是如何灭绝的?
4.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点拨引导,解决
问题
阅读《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
子》比较二者的异同
学生活动思考,
探究问题,
解答问题
设计表格,
体现二者的相同
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章提取信息,
整合信息,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没有阳光恐龙灭绝
撞击说火山说
实验联想推理得出结论
科学的论证;斯石英的特性
否定火山说确认撞击说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常规的说明方法外,还要学生明确事理的逻辑推理过程,即推理得出“恐龙灭绝的原因”,依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逻辑关系,通过推理论证得出正确结论。

推理过程为:撞击——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岩层——6500万年——恐龙灭绝,由此得出:撞击——恐龙灭绝,由猜测“可能”变为事实“肯定”。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能根据提出的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从教材中找出答案,但缺少对答案的筛选和
整合,使答案不够严密,准确率低。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以阅读教学为主,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学会恰当总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