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小学数学教案
认识物体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
2. 让学生了解物体的颜色、大小及其他特征;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
2. 让学生能够描述物体的颜色、大小和其他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学会正确描述物体的颜色、大小和其他特征;
2. 帮助学生发现有关物体的规律性和共同点。
教学准备:
1. 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2. 各种颜色的卡片;
3. 让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练习题;
4. 学生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老师向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让学生观察、比较和描述这些物体。
二、学习新知识(15分钟)
1. 让学生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并学习如何描述它们的颜色、大小和其他特征;
2. 让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不同形状的物体。
三、训练能力(15分钟)
1. 让学生参与观察、比较和分类的练习;
2. 让学生根据实验表格的要求,描述不同形状的物体,并填写相应的信息。
四、检查巩固(5分钟)
老师提问学生有关物体的问题,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5分钟)
让学生完成关于认识物体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类似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认识物体的名称和形状。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颜色和大小。
3.能够将物体按不同属性分类。
教学重点1.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物体的名称和形状。
2.让学生能够描述物体的颜色和大小。
3.让学生能够将物体按不同属性分类。
教学难点1.让学生学会将物体按不同属性分类。
2.让学生学会加深对颜色和大小的认识。
教学准备1.物体(球、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等)。
2.几个大小、颜色不同的水果(比如:苹果、香蕉、橘子、葡萄等)。
3.工具(量尺、手提秤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首先,让学生看一些物体,例如球、方体、圆柱体、长方体等。
给学生台上放几个这样的物体,问学生是否知道它们的名称,然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问它们的形状,是否能说出准确的答案。
然后跟学生一起探究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名称。
第二步: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分类接下来,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这些物体,比如说按形状分类、按大小分类等,多次练习,让学生更加熟练掌握。
第三步:让学生对物体进行评估接下来,让学生对物体进行评估,让他们观察物体的大小、颜色等属性,询问学生,哪一个物体更大、哪一个物体颜色比较鲜艳等等。
第四步:带入实际情境最后,将这些学习成果带入实际情境中来。
例如,老师手里拿着几个大小颜色不同的水果,让学生按照不同属性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选择不同大小、颜色的水果,比如选两个大的、三个红色的水果。
然后让学生使用工具,比如手提秤,测量水果的重量,让学生知道这两个水果哪一个更重。
总结通过此次数学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物体,加深了解颜色、大小等属性,更好地掌握了将物体按照不同属性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掌握了测量的方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1、可是这些小宝贝太乱了,小叮当想让能干的小朋友们帮帮忙,每个小组都有一篮子小宝贝,它们都混在一起了,有铁做的、塑料做的,大的小的,花的绿的等等。和小组小朋友讨论,你们认为哪些是相同的分成一堆,看看能分成几堆?一堆堆整理放好。
2、指名汇报讨论情况:“其它组小朋友要注意听他们是怎么分的,待会给他们提点建议。”
1、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实物图到一般模型的抽象过程。
教学难点
区分特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探究尝试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导入:
操作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游戏:瞎子摸鱼
出示小叮当图,问“小朋友们看,这是谁?”
“你们同意他们的分发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3、出示课题: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原来乱七八糟的物体都分好拉。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
教师板题:认识物体
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瞎子摸鱼”,教师找个学生示范,请一个小朋友蒙上眼睛,教师拿出一个物体,学生摸摸后并说出它是什么形状的。
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认识物体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物体》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物体》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认识常见的物体形状,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对物体形状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物体的形状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概念。
2.培养学生对物体形状的敏感性。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实物模型。
2.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模型,以及一些生活中的物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拿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如手机、书本、杯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二、探究1.老师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特征。
三、操作活动1.老师发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模型,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如拼搭、组合等。
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观察物体的形状变化,并互相交流心得。
3.老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巩固练习1.老师发放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判断它们属于哪种形状。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互相检查答案。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家长协助孩子收集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物体,拍摄照片,并到班级群分享。
2.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些物体的形状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对于物体形状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老师展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两个物体的区别在哪里吗?”2.学生可能会说:“长方体更长,正方体更方。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认物体-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认物体-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感受并描述事物的美丽;2.能用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3.能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方式,感受并探索物体的特征、形态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创新思维;4.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各种特征,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教学难点:在认识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方面,需要提供丰富的物品,增加学生观察、感受的机会。
三、教学步骤1.前置知识引入(1)通过展示物品图片等引起学生对不同形状的物品的基本认知兴趣,引导学生对形状做出发挥性认知。
例如:球形、圆柱形、立方体等。
(2)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物品的语言,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认识物品的各种特征(1)启发学生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语言描述,认识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感受并描述事物的美丽。
(2)指导学生进行排序分类,整理出相同种类的物品,理清物品之间的关系。
3.探究物品的形态、特征(1)提供丰富的物品,让学生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方式,感受并探索物体的特征、形态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创新思维。
(2)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物品的特征,探索物品的不同形态、特征及其构成规律。
4.用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物品数量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数学运算。
(2)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例子,用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并用加减法进行简单的运算,巩固数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视频教学法:通过展示物品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不同形状的物品的基本认知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形式提供学生丰富的物品,让学生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方式,感受并探索物体的特征、形态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创新思维。
3.课堂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语言描述的同时,探索物品的不同形态、特征及其构成规律。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物体_西师大版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形体及其图形。
2感知平面与曲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图形王国的一些小客人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爱学习,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游戏,你们愿意吗?(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锥、球等操作模型)看,它们已经来了,咱们可以先看一看、摸一摸它们,同桌两人再一起玩搭一搭、拼一拼的游戏。
二、动手操作,探究发现1分一分,形成表象。
(1)这些小客人的模样各不相同,它们想将形状一样的编在一起,你们能帮忙分分类吗?同桌先商量商量怎样分,再比一比哪一桌分得快。
(同桌操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2)你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类?哪些形状的物体放在一起?(重点介绍按形状分成四类的分法)像这样分成四类,你也会吗?我们把它们编成4个班,分別住进4个教室里,可它们还没有名津,咱们给取个名字吧!像这类长长方方的物体(出示模型),叫“长方体”。
像这样方方正正的物体叫“正方体”。
像这样长长圆圆的且上下一样粗的物体,叫“圆柱”。
这圆滚滚的物体叫做“球”。
(相机出示带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字样的图形)2找一找,揭示概念。
咱们闭眼想一想、用手比划这些小客人的样子,现在它们的形状和名称你们都记住了吗?那咱们做个“找朋友”的游戏。
游戏规则:一个同学举起模型说“找呀找,找呀找,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小朋友找出对应的物品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再由同学判断对错。
3自主操作,感知特征。
(1)这些小客人见大家这么快就记住了它们,可开心了,于是争着向大家介绍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
大家可以摸一摸、看一看、动一动,猜一猜它们会怎样介绍自己呢?语言指导:先说名称,再说它是什么样儿的;或者先说它是什么样儿,再让別人猜一猜介绍的是谁。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物体-西师大版秋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物体-西师大版秋一、教学目标1.认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
2.学习用简单的方式来描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3.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并能够用简单的方式来描述它们。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观察物体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物体的名称,例如“球、车、书、杯子、苹果”等,要求学生看一看,然后询问他们物体的颜色和形状。
2. 观察老师拿出一个球,要求学生用手摸,看看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询问球是什么颜色的。
接着,老师拿出一本书,要求学生用手摸,看看书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询问书是什么颜色的。
3. 讨论老师根据所拿的不同物体询问学生颜色和形状,引导学生讨论物体的不同特点。
4. 描述老师从物品中抽选一些让学生来描述,例如“这个球是圆形的,它是蓝色的”,“这本书是长方形的,它是红色的”等等。
5. 小结老师对学生的所描述的物体做一个小结,并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形状和颜色的物品。
6. 练习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纸条,让他们描述一个物品的颜色和形状,其他学生要猜出他描述的是什么物品。
7. 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物品,并写下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每个学生列出五个。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认识物品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品,并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提问、讨论、对比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使得教学过程中十分活跃。
同时,通过难度逐渐加强、形式不同的多种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表述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比较清晰、简洁地表述物品的颜色和形状,同时也更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识物体》数学教案设计
《认识物体》數學教案設計标题:《认识物体》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几何形状,包括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并能正确识别这些形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实践,培养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基本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2. 通过实物和图形,让学生理解各种形状的特点。
3. 通过游戏和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实物(如篮球、书本、椅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品的形状。
2. 新授环节:(1)介绍基本的几何形状: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2)展示相应的图形卡片,让学生辨认和记忆这些形状。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的特点。
例如,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画出这些形状,或者使用橡皮泥制作这些形状。
3. 巩固练习:(1)“找形状”游戏:教师出示一些包含基本几何形状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2)“做形状”活动: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如纸张、积木等,创造出他们所学的基本几何形状。
4. 小结与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每个形状的特点。
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这些基本几何形状。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和练习反馈,评估学生对基本几何形状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同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物体(10)-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物体(10)-西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说出课文中物体的名称、颜色和形状。
2.能正确使用“在上面”、“在下面”、“在左边”、“在右边”等基本空间位置词汇描述物体。
3.能结合教材中的图形,简单地说明其特点。
二、教学内容
1.课文《有趣的小物件》。
2.图形的认识与描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课文中物体的名称、颜色和形状,并能够描述其空间位置。
2.难点:理解并使用基本空间位置词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后,出示有趣的小物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颜色和形状,并简单描述其空间位置。
2. 学习新课
阅读课文《有趣的小物件》,帮助学生弄清文中物体的名称、颜色和形状,并询问学生物体在文中的位置。
3. 图形的认识与描述
出示教材中的图形,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简单描述图形的形状和特点,并使用基本空间位置词汇说明图形的位置。
4. 拓展训练
出示更多物品或图形,让学生分组进行描述,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学习。
5. 总结复习
回顾课堂所学知识,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五、教学反思
针对本次课堂教学,我认为学生在听课时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物体的名称、颜色和形状,并且能够描述空间位置。
但是学生在使用空间位置词汇时还容易出现混淆,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对于图形的描述,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同,下一步需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及说明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及说明一、教学目标•了解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标准。
•掌握描述物体特征的词汇。
•培养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标准介绍2.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特征3.小组合作进行物体分类活动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以分享一些有趣的物体故事或图片开始,引发学生对物体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可以介绍一种特殊的动物,让学生猜想它的特征或功能,并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外部特征。
步骤二:学习物体特征与分类标准(10分钟)教师通过图文展示、实物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常见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标准。
可以使用图片显示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描述这些特征。
步骤三:观察和比较物体特征(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物体样本,进行观察和比较。
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物体的特征,并帮助他们进行描述和比较。
例如,学生可以观察、描绘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功能等。
步骤四:小组合作进行物体分类活动(20分钟)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物体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可以先自由讨论,然后根据事先约定的分类标准,对所选物体进行分类。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讨论和思考。
步骤五:展示和讨论(10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活动过程,总结物体分类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1.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状况,包括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2.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进行评价,包括描述物体特征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3.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评价,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表现。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拓展学生对物体特征和分类的理解。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室内或室外的物体探索活动,让他们观察和比较更多种类的物体,并记录下他们发现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数学教案《认识物体》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一单元,它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物体的性质、分类、数量和形状等方面的知识。
本篇教案旨在帮助一年级的数学教师们针对这一单元进行教学。
以下是本教案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物体的性质: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等;(2)学习选择物体分类的标准;(3)通过游戏与实物操作等活动,学习数的概念、数量的比较等数学基本概念;(4)认识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它们。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2)通过游戏和实物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数的比较与排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2)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3)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真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和数量等特征;(2)通过游戏和实物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2.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运用简单的数学概念;(2)如何分辨和描述图形。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生活背景,创造丰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去发现、体验和学习知识,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知识。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和学习知识,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活动教学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手工活动等,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知识,使学生更加愉悦和轻松地学习知识。
四、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展示几个具有相同颜色、形状或大小的实物,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共同特征,并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物体。
2.探究(30分钟)(1)根据不同的标准,将不同的物体分类,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将更多的物品加入到分类中去。
认识物体教案
认识物体教案
一、引入
首先,我会准备一些物体,比如一本书、一个苹果、一支笔等等。
然后,我会一个一个地拿出来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根据它们的特点猜猜它是什么物体,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二、观察和描述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描述。
例如,对于一本书,可以询问学生它的外形是什么样的?用什么材料做的?有多少页?可以打开吗?
对于一个苹果,可以询问学生它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颜色是什么?有多大?可以吃吗?
对于一支笔,可以询问学生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用什么材料做的?有多长?可以写字吗?
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点,让他们动手参与到观察和描述中。
三、分类和归纳
然后,我会让学生根据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将它们进行分类
和归纳。
例如,一本书、一份报纸、一张纸,它们都是扁平的,由纸张制作而成,可以用来阅读。
再如,一个苹果、一个橙子、一个香蕉,它们都是水果,可以食用。
四、总结和展示
最后,我会对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并展示他们的分类和归纳结果。
通过这个教案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点,学会分类和归纳物体,进一步培养他们观察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分一分认识图形认识图形【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内容。
【教学目标】1.熟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和名称。
2.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的特点,能识别和区别这两种立体图形。
3.能识别圆柱和球,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难点: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西游记音乐,让学生认真听猜猜是什么歌曲?师:出示孙悟空的图片,让孩子们仔细观察他手里拿的什么?生:一根金箍棒。
师:那这根金箍棒是什么形状的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图形。
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一〕分一分:初步认识,揭示概念1.师: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请同学们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一起。
2.小组交流。
〔1〕活动要求:小组内交流你们是怎样分的,请说明你们的理由。
〔2〕小组活动,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组的活动并对个别小组的活动进行指导。
〔3〕点评小组活动的情况。
〔表扬一些做得好的小组,比方:小组好的学习方法。
〕3.全班交流。
师:刚刚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请小组派一个代表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
组1:我们小组把牙膏盒和牛奶盒分为了一类,因为我们认为它们都是长方体。
组2:我们小组把魔方和粉笔盒分在了一起,我们认为它们都是正方体。
组3:我们小组把易拉罐、薯片筒分在了一起,我们认为它们都是圆柱。
组4:我们小组把乒乓球、足球球分在了一起,我们认为它们都圆圆的像球一样。
4.小结并揭示概念。
师:通过我们集体的智慧,按形状分为了四大类。
其实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学生思考、指名答复。
〕板书四类物体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二〕摸一摸:感知物体的形状师:请你们把分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并把你的感觉跟小组的同学说说。
组1:我发现长方体都是长长方方的。
组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摸起来都是平平的。
组3:我看到正方体是正正方方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认识物体》 ︳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认识物体》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物体,区分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方面的区别。
2.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用语描述物体,并以图形呈现出来。
3.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物体的基本概念,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2.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并且通过图形展现出来。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描述物体时,使用正确的形容词和动词。
2.如何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描述的物体具体呈现出来。
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认识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的特征。
2.通过观察不同的物品,将它们进行分类。
3.能够用语言和绘画方式描述物体。
教学方法1.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物体,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3.通过让学生描述不同物体的方式,帮助他们使用正确的形容词和动词进行表达。
教学步骤活动1:导入新知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了解物体的基本概念。
活动2:分类游戏1.教师将一些物品放在桌子上,要求学生将它们进行分类。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不同物品进行分类,并在黑板上呈现。
活动3:描述物体1.教师再次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进行描述。
2.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并在纸上绘制物体的图片。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认识了不同的物体,并能够用正确的形容词和动词对它们进行描述。
同时,通过分类游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得到了提升。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描述物体时会使用不太准确的语言,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加强。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
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2。
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3。
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4。
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揭示课题:认识物体)[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1、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1、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物体》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不同的物体,认识和区分各种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认识和区分各种物体,如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2. 学习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物体的认识基本为零,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模仿。
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触摸、描述物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和区分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不同物体,并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触摸、描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和区分不同物体,并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触摸、描述物体,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介绍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基本物体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和区分它们。
3.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触摸、描述物体,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总结提升: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不同物体的特征,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物体-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物体-西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图形。
2. 培养学生能够辨认和命名这些几何图形。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描述物体和图形的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图形。
2. 培养学生能够辨认和命名这些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描述物体和图形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具。
2.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如书本、魔方、饮料罐、篮球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 探究新知(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和一个球。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这些几何图形的特征。
3.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几何图形的特征。
3. 巩固练习(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辨认这些物体的形状。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形状。
4. 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5. 布置作业(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生活中的物体,辨认它们的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图形,并能够辨认和命名这些几何图形。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语言描述物体和图形的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物体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物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体,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物体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体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物体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认识物体的定义和特征。
2.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不同特征。
3. 比较和分类物体。
教学难点:1. 学生对物体的概念认识。
2. 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1. 不同种类的物体(如球、方块、圆柱等)。
2. 白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询问他们对这些物体的认识,提出问题:“什么是物体?我们怎么来描述一个物体的特征?”让学生交流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Step 2:讲解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明白物体是有形的、有质量的,可以占据一定空间等。
Step 3:观察与描述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请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Step 4:比较与分类教师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物体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而带领学生进行分类,如把球形的物体放在一起,将方形的物体放在一起等。
Step 5:总结与操练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认识到的物体特征和分类方法,并让学生通过游戏或实地观察练习。
Step 6:巩固与拓展布置相关练习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比较和分类身边的物体,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Step 7:反馈与评价在下节课时,教师可让学生陈述自己观察到的物体特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鼓励他们多多观察,培养对物体的好奇心。
教学延伸:1. 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认识更多不同形状、材质和用途的物体。
2.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让他们通过操作物体来加深对物体的认识。
3. 可以通过阅读故事、看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物体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引导他们认识到物体的多样性和特征。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认识物体|冀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认识物体|冀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识别不同的物体;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1.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识别不同的物体;2.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1.物体模型;2.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内容1.导入:教师利用物体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2.观察物体形状:教师拿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根据形状的特征进行区分。
3.观察物体颜色:教师拿出不同颜色的物体,让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根据颜色的特征进行区分。
4.观察物体大小: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物体,让学生观察不同大小的物体,根据大小的特征进行区分。
5.观察物体材质:教师拿出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根据材质的特征进行区分。
6.确认和描述物体:教师让学生通过描述物体的特征来确认物体的名称。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物体模型创设情境,导入本课学习的主题:“认识物体”。
2.观察物体形状(10分钟)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物品,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形状的物品,根据物品的形状与特征进行分类。
3.观察物体颜色(10分钟)教师出示不同颜色的物品,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同颜色的物品,根据物品的颜色与特征进行分类。
4.观察物体大小(10分钟)教师出示不同大小的物品,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大小的物品,根据物品的大小与特征进行分类。
5.观察物体材质(10分钟)教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同材质的物品,根据物品的材质与特征进行分类。
6.确认和描述物体(10分钟)教师给学生出提问:“这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描述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材质等特征来确认物品的名称。
教学方法1.教师主导,以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互动。
教学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肯定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 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 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 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 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 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 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 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 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导语:现在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电脑把这四类物体的形状画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呈现几种立体图形)
1. 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2. 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3.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
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快找找看。
4. 要求学生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说明: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种形状的物体后及时进行必要的抽象,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在找一找的活动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学生引入更为广阔的现实情境中进行充分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的已有认识更为丰富、生动。
]
活动四:搭一搭、数一数。
导语:小朋友,你们玩过搭积木吗?现在我们就用刚刚认识的这些物体作积木,搭一件你最喜欢的东西。
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 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搭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并进行评价。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指名说说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
2. 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说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设计开放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这样做,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三、总结延伸
1. 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说明: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方法和学到的知识,体会互相合作、主动探究是学习的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