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大饮食文化圈
食品与饮食文化--第三章 食品文化的功能、影响和传播
黄帝内经》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黄帝内经》: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扁鹊: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 扁鹊: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 用药 药王孙思邈: 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 药王孙思邈:“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 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2.2对民风的影响
(一)什么是民风民俗?
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象的总称。是 民俗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袭的基 层文化,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 的事象。
(二)民风民俗随食品文化发展而经历3阶段: 民风民俗随食品文化发展而经历3阶段:
第一阶段:自然饮食状态阶段 第二阶段:熟食阶段 第三阶段:烹调阶段
3.1.3 茶的传播
茶在我国境内的初生地 是云南。 国内的传播路线分别 有两条: 有两条: 其一:云南-四川-向 其一 北至陕南-沿汉水至 河南-东移至安徽、 山东。 其二:云南-四川-沿 其二 长江而下传入湖北、 湖南、江西-安徽- 江苏-浙江。
3.1.4 豆腐的推广
豆腐是中国人饮食上的伟大发明之一。 如果说茶是“国饮”,那么豆腐就是“国菜”。 汉族食“南豆腐”、“北豆腐”、“内酯豆腐”、“ 汉族 干豆腐” 满族:冬季火锅冻豆腐 满族 回族:“九碗三行”传统宴 回族 白族:泥鳅钻豆腐 白族 布依族:风味血豆腐 布依族 (猪血与豆腐搅拌 成团熏烤制成) 彝族:豆腐为常食 彝族
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 简称食养或食补,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 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方法。(重养尚补) 《周礼·天官》,周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系。 把医生分:食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 兽医
中国民俗文化
2、生产节日
牛王节--牛是民间的保护神 。
农历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农历十月十二,广西瑶族凌云沙里“牛王节”
“牛王”争霸赛
选出来的“牛后”与“牛王”
3、纪念节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
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 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举例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源于百越民族图腾祭
导言
•民俗旅游
•自然风光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
并列为我国旅游
的三大支柱。
一、七个风俗文化圈
依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物产的各异划分:
东北风俗文化圈: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及
内蒙古东部,特点是满汉民族风俗的大融合。
游牧风俗文化圈:包括内蒙古大部分,辽宁、河北、
陕西三省的北部及新疆,特点是强悍勇武的民俗。
信仰民俗
(一)
种类:
农事节日 祭祀节日 纪念节日 庆贺节日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的由来
社交、游乐节日
春节
端午 清明
冬至
元宵 中秋
重阳
七夕
传统节日的寓意
1、对安祥健康生活的追求
2、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强调孝道亲情与生育 4、大团圆
1、新年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 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 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 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 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 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 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 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 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 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中国十二大饮食文化圈
中国十二大饮食文化圈所谓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
得益于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不断交融的历史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烹调艺术主要是根据各地饮食特色,如味觉习惯、选料方式、色泽搭配等,并逐渐形顾了区域性菜系。
生活在大陆各地、各民族的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大多就地取材,制作了了许多带有浓重的地方和民族风味的食品。
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四川物产富饶,不仅禽兽佳蔬品种繁多,土特产十分广泛,加之四川地处盆地,多雾气重湿润,所以,四川人多嗜辛辣也就习以为俗了。
而广东地处岭南夏长冬暖,气温偏高,烹饪上故而逐渐形成了清淡、生脆、爽口的风味特色。
湘菜以辣味和熏腊为主要的饮食特色,这是湖南大部分地区地势偏低,气温热而潮湿的原因。
试想,如果我国自然条件不具备多样性,那么,中国饮食文化也不会如此丰富多彩。
地域性差异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其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及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并非以行政区划来区分的,而是从历史和自然的角度来讲的。
很多饮食文化的学者,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用12个饮食文化圈来表示饮食的地域性差别,各个饮食文化圈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影响,甚至国界外的部分地域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
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哲里木、呼伦贝尔二盟在内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
“棒打獐子瓢淘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过去人们对于东北地区的描述。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最理想的狩猎、畜牧、渔捞、种植业天然综合性的经济区,人们将东北地区总结为“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畜群,东有果园”,也正是因为如此,东北地区居民形成了以肉食(兽、禽、鱼、乳)为主,植物食物(五谷、蔬果)为辅的合理的食物结构。
丰厚的冬贮,是东北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聪明创造。
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范文5篇
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范文5篇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范文5篇我们仅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到需要的朋友。
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精选篇1我在网上看了一遍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
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趣味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一样地区的风味小食。
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一样,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
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
今日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当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激的那些经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我认为这个节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觉上的享受,在视觉上比这个纪录片的色泽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朴的人,人生观和自然观。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是我们每个吃货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会后悔的。
中华饮食文化之层次性的学习心得精选篇2“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
美食文化是人们几千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样容易消失,只要这一地区还有人,那么这一地区的美食文化就不会消失。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连续几个深夜,让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交流(三)
△回回豆子△马克·波罗像△大运河等水产品肴馔,多取法于南方。
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中,还收录有生肺、酥油肺、琉璃肺、水晶鲙、鱼鲙、鲙醋、肝肚生、聚八仙、假炒鳝、水晶冷淘鲙等11味“南下酒”和千里肉、干咸豉、法煮羊头、法煮羊肺、牛肉瓜齑、骨炙、红熝腊、川炒鸡、熝鹅鸭、鹌雀兔鱼酱、一了百当、马驹儿、盘兔、罯兔、粉骨鱼、酥油骨鱼等△鱼虾蟹等水产品椒)、菜豆(四季豆),引进的油料作物有花生、向日葵,引进的水果有菠萝、番荔枝(佛头果),此外还有吸嗜品“淡巴菰”(烟草)。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丰富了中国的粮食、蔬果、油料品种,增加了中国粮食的总产量,缓解了明末以来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粮荒,有效地改善了中国传统的膳食结构,对增强中国人的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不仅对中国饮食文化有重大的影响,对整个明清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不过,从引进美洲农作物到明朝灭△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亡,由于时间较短,除番薯获得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外,其他农作物在明末大多处于刚刚引进的“尝鲜”阶段,并未获得广泛的传播,其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二)国内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明朝建立后,沿袭唐宋时期的“茶马贸易”,对边疆游牧民族实行羁縻政策,促进了内地汉族与边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
在明代的边疆游牧民族中,蒙古族与明中央政权交往最为密切。
明初,占据中原的蒙古贵族北遁大漠。
明中期后,瓦刺、鞑靼两部,先后称雄于北方草原。
明朝与蒙古诸部时有和战。
战争时期,掠夺是双方饮食文化交流的暴力形式,如明初蓝玉率大军攻破北元,获马驼牛羊十万。
和平时期,双方多以贡赐和贸易的形式进行饮食文化交流。
永乐十二年(1414年),鞑靼的阿鲁台派遣使者来明朝会,永乐皇帝赏赐给50石米和一些干肉、酒糗等。
产品。
明朝政府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后,双方开市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内地汉族和蒙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内地,汉族与兄弟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也十分密切。
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
羊方藏鱼
霸王别姬
金陵盐水鸭
梁溪脆鳝
三套鸭
狮子头
水晶肴蹄
松鼠鱼
浙菜
浙江菜,简称浙菜,是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其地山清水秀, 物产丰富佳肴美,故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浙江省位 于我国东海之滨,北部水道成网,索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西南 丘陵起伏,盛产山珍野味。东部沿海渔场密布,水产资源丰富, 有经济鱼类和贝壳水产品500余种,总产值居全国之首,物产丰富, 佳肴自美,特色独具,有口皆碑
中国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
张昆,费涛,狄宇飞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 中国饮食文化现状 中国饮食文化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
目录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
早在十万年前 , 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 陶器、陶罐 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 后 , 人们能较为方便地 煮、调拌和收藏食 物 , 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 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 夏商时代已经有王 者 " 十二鼎食 " 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 并充分掌握了 炖、炒、煎、煮、酱、腊、炙 等烹调方法 , 并外传到中亚、西 亚和东南亚。 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 , 都代表了当时 的饮食最高水平。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 长 , 内容又相当丰富。
六、葱与蒜 南方人喜欢吃葱,北方人喜欢吃蒜
七、腌菜各不同 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咸菜
八、鸡和鸭 北方人多喜欢吃鸡,南方人多喜欢吃鸭,这是由于南方水多,出产 鸭类多,而北方陆地饲养鸡类容易,不过北京烤鸭似乎是个另类。
九、咸与淡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口味越来越咸,味道越来越重,或许是因 为沿海鱼类里面本来就含有很多从海里带的盐的原因吧!
炸酥凤翼
腐乳鸡
雪冬山鸡
云雾肉
双爆串飞
中国饮食文化 (4)ppt课件
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
以苏、浙、皖为代表。特点: • 饮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 兼有华夏文化(古朴)和
江南文化(细腻)的食文 化特质
荷 叶 包 鸡 皖 菜
一品罗汉菜 苏菜
东 坡 肉 浙 菜
东南饮食文化圈
以闽粤为中心地区。特点: • 物产丰饶,重鲜活,尚食事 • 大胆改良、锐意创新,呈现较强的开放性饮食文化特质 • 食风讲究,商贾气息浓郁
以新疆地区为中心。特点:
• 以畜牧业原料为主,以农 业种植原料为辅,以果品 为特长;“食肉饮奶”
• 食文化丰富多彩,民族风
味食品琳琅满目;(外域
文化影响早,少数民族多
)
羊
• 食俗受宗教影响大,伊斯 兰教
肉 串
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
陕 西 小 窝 头
以陕、晋为代表。特点: • 中华饮食文化的摇篮 • 面食制作见长,品种丰富,善用杂粮 • 食俗粗犷、豪放、节俭;“面条象皮带,烙饼象锅盖”
格拉条(搁拉条) 阜阳特有面食
以味道香辣著称 一咸三分味 一辣到十成
有东方意大利面之称
“撒”汤
羊龙骨(羊蝎子) 味道鲜辣爽口
因其形状酷似蝎子 故俗称“羊蝎子”
阜阳 地锅鸡
视频欣赏
• 嗜饮酥油茶
酥
• 食礼受喇嘛教影响较深
油
茶
风干肉
青稞酒
酥油
素食饮食文化圈
素食 • 以植物性原料制成的菜品 • 食素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方
式 斋食 • 古人祭祀之前不饮酒、不 吃荤的素食行为和所食食 物 • 佛门弟子中午之前所进用 的食物 • 伊斯兰的斋戒之食
1、 川菜 2、 粤菜 3、 鲁菜 4、 苏菜
中国饮食文化
牛羊肉、各种面食品是藏民的主食料 ,糖、蛋、盐等是高原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 的食料。生冷食物比重较高,每人都有自己专用的碗,吃菜时每人一份。
“敬特此食的精华,供献佛法僧三宝”,是藏族人在餐前必先颂念的经语,它表明佛
教思想和意识已深深地渗入到高原人们的食生活和食文化之中。 以西藏为中心。特征: 以牛羊肉、奶、糌粑为主要食原料,瓜果蔬菜少 嗜饮酥油茶 食礼受喇嘛教影响较深
金陵三叉
叉烤鸭 叉烤桂鱼
叉烤乳猪
川菜
又称四川菜、巴蜀风味或天府风味,西南风味的典型代表。 起源:周秦时期(先秦 前246年)的巴国和蜀国,汉时形成, 宋时影响很大。现影响到云贵、甘南、藏北、湘鄂陕边界,京、 津、沪、穗等都会,在美国、加拿大、西欧、日本有一定市场。
中国的菜系
按地域分
四大菜系
鲁 ( 山 东 )
扬 ( 淮 扬 ) 川 ( 四 川 ) 粤 ( 广 东 )
八大菜系
浙 ( 浙 江 ) 徽 ( 安 徽 ) 湘 ( 湖 南 ) 闽 ( 福 建 )
十大菜系
京 ( 北 京 ) 沪 ( 上 海 )
十二大菜系
豫 ( 河 南 ) 陕 秦 ( 陕 西 )
四大菜系
九、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东南饮食文化团大致包括闽、粤、台、琼以及浙、赣、湘、桂局部, 以闽粤为中心地区。
该地区以稻米为主食,以丰饶的蔬果、海产、禽畜为副食。繁盛的海 外贸易和便利的域外交通,以及相对长久稳定的社会环境,丰富的物 产,形成了这一地区饮食文化的特点:喜食稻米、重鲜活、尚茶饮、 喂槟榔,蔬果与海产比重高,俗尚食事。 广东谣谚“饥食荔枝,饱食黄皮”;“秋冬食獐,春夏食羊”;“霜 蟹雪螺,味不在多”;“雨水漫漫,鱼蟹满盘”等正足以表明物产及 人们食尚的特点。 有人曾开玩笑说,广州人什么都敢吃,天上除了飞机、地上除了四脚 的家具之外,蛇、猴、猫、鼠、禾虫等都成了席上佳肴。“广州人好 吃,上海人好穿”,“食在广州”。
(2021年整理)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的全部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姓名:周源学号:08011405指导老师 : 张小强日期:2013年 4月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周源摘要: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统计、收集与分析,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出发,以饮食和文化的互融关系为主线,对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基本状况、饮食文化的区域性、饮食文化的层次性、中国饮食民俗、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学术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层次性、饮食民俗、文化差异 1饮食文化概述1.1 饮食文化概念“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的概念, 是介于狭义和广义的“文化"二者之间而又融合两者的一个边缘不十分清晰的文化范畴.普遍理解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 1 ].总言之,它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中性等特点[ 2 ]。
周全霞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层次性、地域性和宗教性特征[3 ].1。
2 饮食文化研究内容及现状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有: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 (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简介
中国古代饮食简介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绵延不断。
历代都有所发明、创新,并兼收并蓄外国及国内各民族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管子》中也有:“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孟子》中也说:“食色,性也。
”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将饮食与生存、发展、享受融为一体,中国饮食文化散发着浓郁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中国人的吃不单单是吃食物本身,更是在吃文化、吃科学、吃艺术。
中国饮食之考究,烹饪技术之高明早已是举世闻名,其饮食种类之繁多、吃法之多样亦令人叹为观止,林语堂曾形容中国人“是地球上唯一无所不吃的动物”。
孙中山也曾赞叹中国烹调之妙足表明文明进化之深。
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动植物种类,中国人对新食物始终保持浓厚兴趣,中国发达的烹饪技术也使得许多在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用的东西,经中国厨师的手艺而变得美味可口。
同时,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多最好的食谱,并在古代优秀的诗文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饮食的记述与描写。
第一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兴起、发展一、史前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数十万年前,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洞穴中有烧石、烧骨等遗迹,证明当时的北京猿人已经能使用火。
河套人遗迹中也发现了使用热石片烤食物的迹象。
其他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国开始养猪,至少有5600年历史。
在古代,已掌握煮和蒸两种烹饪方法,也能酿酒。
商代时期开始耕种小麦、大麦、小米、大米等谷类和野菜,并将野生的牛、马、羊、猪驯化,开始实行人畜分居、牲畜圈养。
商代也具备了人类进入饮食文明时代的三个条件,即烹饪用的陶器、切割食料的铜刀,以及来自海水的盐。
二、西周(约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770年)西周时期在饮食文化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诗经》和《周礼》中记录了许多与食物相关的文字和诗句。
比如关于谷物栽培的有“黍、稷、稻、粱,农夫之庆”等;关于蔬菜的有“七月烹葵及菽。
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
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
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
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
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
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_地理环境
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_地理环境1、引言饮食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可一日缺少,因而饮食向来受到普遍的注意和重视。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生理的需要,而且长期历史开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开展,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吃的技巧、吃的文化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今天老百姓吃什么,喝什么,与以前相比从形式到内容都大有不同了,已经从讲求温饱,转向了讲究色、香、味俱全,讲究精工细作,讲究营养和保健。
而饮食文化的本质就是探讨在何种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和吃了如何等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食色,性也等关于美食的说法,汉语的许多词汇都与吃有关(如脍炙人口、味同嚼蜡、吃得开、吃香等),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可谓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目前许多国家所不能企及的。
1.1饮食文化的根本概念1.2饮食文化的特点人们的饮食行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了种种属于本群体的特色,反过来这些特色也成为了特定群体的文化标识与其他群体的不同之处。
当以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作为人类文化研究对象时,其饮食行为自然也就成为了文化研究根本内容之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常常将与人类饮食活动相关的诸事项称之为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有诸多特征,但学者们关于饮食文化特征的表述都各不相同。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社会层次性、公共娱乐性、审美性、传承性、交流性等特征。
也有的学者认为饮食文化最主要的特性是民族性与涵摄性。
王焰安认为中国饮食的民俗特点一般来说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由饮食事项本身内在的属性所显示出来的;一是饮食事项在时间、空间及开展过程中所显示出来。
总而言之,它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中性等特点。
对于中国的饮食,王学泰认为有它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从一些最外表现象中都可以看得见,往往是形而下的,停留器的层面东西,所以大家习见而不鲜。
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的饮食不仅有主副食之分,而且主食高贵,副食低贱(不是指价格,而是指地位)。
江苏民俗服饰饮食婚丧习俗
中外民俗概论民俗考察报告我们选择了这一江南水乡,分别从饮食、服饰和岁时节日三个方面加以概述。
一、饮食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了民俗事项的地域性很强,自然环境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环境,成为当地居民民俗心理的定向。
可见地理背景决定了表现民族风俗特征的例。
大的地理区划造成的风俗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如饮食风俗中,北方人以面粉为主食,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东北人以玉米为主食,、蒙、的放牧人以牛羊肉为主食。
同样,同一省区的各市县,风俗特征也是有差别的。
区域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带有区域传统文化的强烈特征。
所以,近代大体可分为四个饮食文化圈:锡常饮食文化圈、徐海饮食文化圈、宁镇扬淮饮食文化圈与通盐饮食文化圈。
在主食方面,除徐海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主食以米饭、米粥为主,佐以面粉制作的面点,米以粳米和籼米为多,南地区更多地偏爱粳米,而北广区大多偏爱籼米。
南、北人爱吃糯米,北地区往往将糯米用于妇女生孩子后遍送亲朋庄邻和腊月祭送灶王爷,以及平日酒宴中的甜食—八宝饭,故消费量不很大;而南的面食糕团中均要用糯米兑粳米,以6 :4 或7 :3 掺好,磨粉制作,需求量较大。
徐海地区的主食以麦面和杂粮面为主,主要制作成馒头、馄饨、饺子、煎饼等品种。
俗称“非干不饱”,干食有三种:一是炕、烙、烤出的各种发酵饼和呆面饼;二是蒸出来的糕馒;三是去皮壳的粮食仁子煮的干饭,有大米干饭、小米干饭、豆干饭、麦仁干饭,以及用粘、粘秫等杂粮煮成的干饭,与南地区干饭的概念大相径庭。
其特色主食是煎饼,即将面粉糊摊在鏊板上,烙成一直径二尺左右的薄面片。
摊煎饼时可加入鸡蛋、葱花、虾皮,制成高档的蛋煎饼;煎饼卷大葱、甜面酱为中档;最不济的是“小鬼裹单被”,即煎饼卷油条一根。
煎饼有咬劲、耐饥,极符合徐海人刚强、爽直的性格。
在小吃方面,锡常相对徐海地区的主食差异是明显的,而相对于宁镇扬淮、通盐等地,其差异突出地表现在米食糕团的广泛使用上。
南米粉制成的食品主要有各式糕团、汤圆(无馅,一称元宵) 、汤团(有荤素各式馅心) 、船点。
中国饮食文化介绍PPT
中国菜系划分
宫廷
民族
六
系
苏
川
说
粤
鲁
中国菜系划分
川菜
八
鲁菜
系
说
浙菜
苏菜
徽菜 闽菜 粤菜 湘菜
关于“菜系”的种种歧义
到底什么是“菜系”、“菜系”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并有多种观点,代表性的意见有:
菜肴体系说 风味菜肴体系说 烹饪技艺与地方菜说 烹饪风味流派说 地方风味说 系统说
关于“菜系”的种种歧义
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
以两湖和江西为代表。
饮食文化历史悠久。
自然条件优越,物 产丰富,菜品精美。
餐饮器具(青铜、漆 器)、烹调技艺先进。
鲜明的地域文化 风格,区域饮食 风俗厚重,食品 繁多,名肴瞩目。
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
以苏、浙、皖为代表。
饮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白族 朝鲜族 壮族
藏族 布朗族
布依族 阿昌族 达斡尔族 傣族 满族27
案例--苗族服饰
现有的苗族服饰,主 要以地域而定,分为 黔东南型、黔中南型、 川黔滇型、湘西型和 海南型五种。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 200种,是我国和世 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 多、保存最好的区域, 被称为“苗族服饰博 物馆”。
8
二、 中国民俗的特征
阶层性和地方性 多元性和复合性 传承性和传播性 稳定性和变化性
9
不同的婚俗
10
三、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释义:
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 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 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
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 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17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贴春联 、 贴窗花和倒贴 “福”字 、年 画 、守岁、爆 竹、拜年等;而 春节食俗就有吃 年糕、饺子、汤 团等。
18
二月初九惊蛰日 吃梨 扫虫炒虫 祭白虎
惊蛰是一年的第三个 节气,此时“万物出 乎震,震为雷,故曰 惊蛰,是蛰虫惊而出 走矣。”
惊蛰落雨到清明,一 日落雨一日晴。惊蛰 过,暖和和,蛤蟆老 角唱山歌。
中国民俗文化
1
目录
导言: 一、七个风俗文化圈 二、民族旅游区 第一节 中国民俗 一、民俗的概念 二、民俗的特征 三、中国的民风民俗 四、吉祥文化 第二节 民俗文化与旅游 一、民俗文化中旅游中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审美体验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
2
导言 •民俗旅游 •自然风光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 并列为我国旅游 的三大支柱。
民间民俗文化具有传统性、民间性和通俗性的特点, 对一般民众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中国饮食文化-PPT课件
敦,青铜质盛食器 ,呈圆球状或椭 圆状,由上下两 个造型完全相同 的三足深腹钵扣 合而成,上体为 盖,倒置后可盛 食,与器身完全 相同。
斝(jia)外形似鬲而 腹与足分离明显 。作为炊具的陶 斝只存在于新石 器时代晚期,作 为温酒和盛酒的 小型容酒器则盛 行于商周两代。
尊,今作樽 ,是中国 古代的一 种大中型 盛酒器。 尊盛行于 商代至西 周时期, 以牺尊为 常见形式 。
瓿(bu),盛酒 器和盛水器, 亦用于盛酱。 流行于商代至 战国。器型似 尊,但较尊矮 小。
匜(yi)中国古 代贵族举行礼 仪活动时浇水 洗手的用具, 相当于后世的 瓢,盛行于东 周。
三、蔬菜、水果产地
大蒜: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种子种的。 香菜:原产地中海沿岸,张骞出使西域后引入我国。 西芹:传入不足百年。 金花菜:原产印度,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已是人工栽培。 大白菜:古名崧,我国人工培育产品,地道中国原产菜。 黄瓜:又叫胡瓜,原产东印度的西北部,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带入我 国。 蚕豆:又名胡豆、寒豆、罗汉豆等。原产亚洲西南部到非洲北部一带,张骞 出使西域时引入。 豌豆:原产地中海沿岸,汉代引入我国。 蕹菜:就是空心菜,产于我国南方多雨地区,被称为南方奇蔬。 扁豆:原产印度,汉、晋时传入。
肠粉
(五)浙菜 由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组成。
代表菜:龙井虾仁、西湖莼菜汤、炸响铃 西湖醋鱼、咸菜大汤黄鱼、 冰糖甲鱼、霉干菜焖肉
龙井虾仁
炸 响 铃
浙江面食小吃, 著名的有:
虾爆鳝面、猫耳
(六)闽菜
以福州、闽南、闽西三种地方风味组成。 福州菜清鲜、爽淡,偏于甜酸,尤其讲究 调汤,另一特色是善于用红糖作配料,具 有防变质、去腥、增香、生味、调色作用。
05——第五章:《中国的物态文化》
形成因素
发展、交融因素
地理、气候 物产
政治经济科技
巩固因素
民族 信仰
按地域划分
地域
功能
民族 时代
四大菜系 八大菜系
鲁 ( 山 东 ) 扬 ( 淮 扬 ) 川 ( 四 川 ) 粤 ( 广 东 ) 浙 ( 浙 江 ) 徽 ( 安 徽 ) 湘 ( 湖 南 ) 闽 ( 福 建 )
十大菜系
京 ( 北 京 ) 沪 ( 上 海 )
• 五菜为充指食用一定量的蔬菜作为粮食和
肉食品的补充,可以使人体对所需的营养 得到充实、完善,有效地促进人体健康。
• 在饮食烹饪中的运用: • ①蔬菜成为菜肴原料的又一个核心。 • ②蔬菜成为施展烹饪技艺的主要加工对象。
素食文化圈形成的原因
• 1.广大民众“蔬食饮水”的贫困生活 • 2.“金字塔结构”的膳食理论 • 3.佛教、道教的兴盛、主张 • 4.统治阶层的极力倡导和身体力行
金字塔式 膳食结构
(二)、中国食物结构
• 食物结构又称饮食结构、膳食结构,指人
们饮食生活中食物种类和相对数量的构成。 中国人从天人相应、食治养生与五味调和 的思想观念出发,选择了一个独特的食物 结构。
(9)东南饮食文化圈
以闽粤为中心地区。 特点: 1.物产丰饶,重鲜活,尚食事; 2.大胆改良、锐意创新,呈现较强的 开放性饮食文化特质 3.食风讲究,商贾气息浓郁
(10)西南饮食文化圈
以滇、川为中心。特点: 1.嗜饮茶,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 2.菜品口味突出,尤以辣、酸、麻见长; 3.饮食风格有强烈的历史传承性,食风诚 朴敦厚,乡土气息浓郁 ; 4.多民族聚居,但饮食禁忌少。
• 2、勤俭、务实、保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民族性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昭公十二年》引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礼与仁都是讲人际的关系,礼用以建立人与人间的秩序,仁则寻求人与人间的和谐。从自己做起,立己、克己,方能达到仁的层次。
此外,中国礼仪文化还强调礼乐互补。所谓礼乐,并非仅指具体的礼仪典章,更指履行道德与对这一履行的爱好与情趣。因为没有情感的参与,道德的内化是难以完成的。先秦时期学校教育就开设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里,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伦理价值,礼是人与人间秩序的建立。礼源于生活,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仪式,最后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传统礼仪文化的主旨的文章,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里,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伦理价值,礼是人与人间秩序的建立。礼源于生活,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仪式,最后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古代家礼包含许多日常生活中子女的衣、食、居、行、立、坐等各种生活行为和习惯,都有一套礼节规范,不能随意而行。《周礼?师氏》中记载,当时的国学教国子以“三德”和“三行”。“三德”,即至德、敏德、孝德。“三行”,即“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乡学中则实行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等七项人伦之教。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把守礼行礼作为个人立身之本。“礼”主要是关于个人修身养性之道德,
强调内圣、内省和自律。孔子曰:克己功夫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视听言动是乃人之具体行为,使之约制于礼教之中,逐步内化,久而成性。通过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行为处处符合礼,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才具有“君子”的风度。礼仪的本质是指导个人通过不断的修身,反省、自律来实现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十二大饮食文化圈所谓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
得益于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不断交融的历史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从形式和容上都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烹调艺术主要是根据各地饮食特色,如味觉习惯、选料方式、色泽搭配等,并逐渐形顾了区域性菜系。
生活在大陆各地、各民族的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大多就地取材,制作了了许多带有浓重的地方和民族风味的食品。
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物产富饶,不仅禽兽佳蔬品种繁多,土特产十分广泛,加之地处盆地,多雾气重湿润,所以,人多嗜辛辣也就习以为俗了。
而地处岭南夏长冬暖,气温偏高,烹饪上故而逐渐形成了清淡、生脆、爽口的风味特色。
湘菜以辣味和熏腊为主要的饮食特色,这是大部分地区地势偏低,气温热而潮湿的原因。
试想,如果我国自然条件不具备多样性,那么,中国饮食文化也不会如此丰富多彩。
地域性差异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其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及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并非以行政区划来区分的,而是从历史和自然的角度来讲的。
很多饮食文化的学者,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用12个饮食文化圈来表示饮食的地域性差别,各个饮食文化圈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影响,甚至国界外的部分地域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
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包括今、、三省全部及自治区昭乌达、哲里木、呼伦贝尔二盟在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
“棒打獐子瓢淘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过去人们对于东北地区的描述。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最理想的狩猎、畜牧、渔捞、种植业天然综合性的经济区,人们将东北地区总结为“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畜群,东有果园”,也正是因为如此,东北地区居民形成了以肉食(兽、禽、鱼、乳)为主,植物食物(五谷、蔬果)为辅的合理的食物结构。
丰厚的冬贮,是东北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聪明创造。
由于东北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短,人们能吃到新鲜蔬菜的时间只有6个月左右。
为解决冬季对蔬菜的需要,东北人都要在夏季里蔬菜价格低廉的时候大量晾制干菜,入秋之时则要大量窑藏白菜、萝卜、马铃薯等越冬蔬菜。
同时要大量渍酸菜、腌制品种丰富的各种咸菜。
这是历史传统,也是直到今天仍在广大农村保留着的风俗。
冷冻食品是东北地区人民的典型食俗之一。
漫长的寒冷冬季,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但也因此决定了特异的文化风格。
严寒使得东北地区整个成了一个天然的大冷库,可以无限量、无代价的储存各种食品和原料。
肉类可以埋在雪下或淋水挂上冰衣长久保鲜,蔬菜也可以埋在雪下保鲜保色。
可以冻豆腐、冻奶、冻干粮(馒头、豆包、饺子、年糕)、冻水果。
东北人不惧冰雪,喜爱冰雪,不仅夏季里嗜食冷冻食品以降温防暑特色,冬季里也喜欢冷冻食品爽口开胃。
总的来说,东北地区的饮食主要以炖、酱、烤为主要特点,色重味浓,不拘泥于细节,颇像粗线条的东北人,令人胃口大开。
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
烹调方法长于扒、炸、烧、蒸、炖、锅,一菜多味,咸甜分明,许多菜肴表现了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烂而不化或者外脆里嫩、外酥烂的特征,口味醇厚香浓,菜肴丰富又实惠。
2、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一个在历史上地域文化较频繁且较大变化的饮食文化区位,是以游牧和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草原文化类型。
而在今天,则主要是指以为中心,包括毗邻的东北三省、宁、陇、青、新等省区局部在的畜牧业地区,并且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有深入的文化交叉。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限制,过去中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主要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记载“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
他们通过对中原民族的交换或征掠来获得足够的盐、粮食和酒。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族文化对游牧民族的影响日益明显,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开始慢慢发展成为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的饮食结构。
但牧区仍然保留了以牛羊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的饮食结构。
中北地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奶食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奶食有黄油、白油、奶皮子、奶豆腐、酸奶酪等。
饮料主要有两种:奶茶和奶酒。
肉食主要是吃牛、羊肉、也吃骆驼肉、马肉、黄羊肉、野免肉等等。
吃法有几十种,享有盛名的有烤全羊、手扒肉、烤羊背子、羊肉捣蒜等等。
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口味以咸重为主。
3、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以今天的新疆地区为主,并兼及陇、青、藏等省区邻近地带构成了历史上的西北饮食文化圈。
地广人稀、少数民族分布较广、地们及中亚和西方文化积淀是这一区域饮食文化的几大特点。
西北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史称“西陲”或“回疆”,与其它地区相比,西北一带的食风显得古朴、精犷、自然、厚实。
其主食是玉米与小麦并重,也吃其它杂粮,小米饭香甜,油茶脍炙人口,黑米粥、槐花蒸面与黄桂柿子馍更独具风情。
受气候环境和耕作习惯限制,食用青菜甚少,一年四季有油泼辣子、细盐、浆水和蒜瓣亦足矣。
在肴馔风味上,西北地区的肉食以牛羊肉为主,间有山珍野菌,淡水鱼和海鲜甚少,果蔬菜式亦不多。
其技法多为烤、煮、烧、烩、嗜酸辛,重鲜咸,喜爱酥烂香浓。
配菜时突出主料,“吃肉要见肉,吃鱼要见鱼”。
西北菜滋味很明确,上桌一个菜,尝起来调味丰富,但实际主味却只有一个,酸辣苦甜咸只有一味出头,其它味居从属地位。
西北菜善用香料,除多用香菜作配料外,还常选干辣椒、花椒等。
4、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洒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在地域上大致包括陕、晋大部以及豫、陇、青、宁诸省区的饮食文化风格接近的地带。
这里一直是中华上最为繁荣的饮食文化区域。
黄河中游地区居民以善制和喜食面点小吃而著称,并以、两省最具代表性。
以炸、爆、熘、烩、扒、炖闻名,尤其擅长用酱,五味调和,成为黄河中游地区烹饪的总体特色。
在日常饮食上,黄河中游地区的人们多重主食,主食以面食为主,且花样繁多,有“一面百样吃”之说;副食菜肴多重数量,轻质量。
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
在黄河中游地区部各地,因物产、气候、风俗习惯的不同,在饮食文化生活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如菜素油低盐,调味适中,鲜香清淡,色形典雅;菜酸味十足;菜讲究火功,能保持原料的原有色泽,以咸定味,以酸辣见长。
伴随着地方风味的形成,名食佳馔大量涌现,如的小吃、的水席、的刀削面、头脑、的羊肉泡馍、胡芦头等。
5、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是以今天津、两大中心城市为中心,包括其日常食生活赖以依存并同时受其经济、文化直接辐射影响的周围地区。
自元、明、清以来,蒙古人、汉人、满人先后在此建都,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天津是漕运、盐务和商业发达的都会,与共构经济一体和京畿文化。
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京津地区成为人口与文化的输入地区,来自各地的移民带来他们原有的饮食文化,参杂而成京津的饮食文化。
蒙古、汉、满、回等民族的交融,构成了京津饮食文化汇集南北风味,而后自成一家的特点。
明清两代,鲁菜成为皇家御膳的主流,并且在达官显贵的支持下,进一步形成更加精致的“京鲁菜系”。
而进入天津的鲁菜则与士兵的家乡口味结合,成为早期的天津风味。
因此京津两地的饮食文化均是以传统鲁菜为基础的京津菜系的代表,当中都残存着清末满蒙饮食文化特点。
政治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自然环境对饮食风格的影响,但食料还是以周边地区为主,兼辅以全国各地精华物产。
口味以咸香为主,兼容并蓄八方风味。
6、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固大致包括以及晋、豫、冀、皖、部分地区,主要依托现今的省。
古以太行山以东地区为,春秋时代这里曾为齐国、鲁困所在地,故又称齐鲁,这一地区属于齐鲁文化圈,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因而这一区域饮食的文化味较浓。
而鲁菜便是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的代表菜系。
该地区饮食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性,这是因为这里的政治、文化、交通、商业均十分发达,社会阶层较多,因此既有王公贵族的穷奢极欲,又有普通百姓的简朴平实。
半岛食料广泛、水陆杂、五谷蔬果、鱼盐海味等都很丰富,为其成为四大菜系之一提供了基础。
普通百姓以五谷杂粮,寻常菜蔬为主副食,味喜五辛,习尚海产,俗沿俭朴之食。
无论富贵贫贱之家,每饭必具葱蒜,具有典型的特色。
7、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在区域上大致包括今之、、大部。
地形以丘陵、低山、平原为主,境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地处亚热带,有着雨热同季、光照协调的气候资源,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热最、雨茸充沛,物产丰富。
古人常说:“两湖熟,天下足”,可见这一区域的物产之丰饶,足可影响全国。
荆楚文化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其部又因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不一,又表现出若干差异性,形成了江汉文化和湖湘文化,这在饮食文化上的表现就是形成了两大菜系--湘菜和鄂菜。
地多山区和僻湿之地,因此湘菜偏重酸辣,以此达到祛湿、驱风、暖胃、健脾之功效。
而有"九省通衢"的雅称,淡水鱼虾资源丰富,形成了饭稻羹鱼的特色,口味也以咸鲜,微辣为主。
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历史上有"吴头楚尾"之称,部分地区又曾属越,所以的饮食习俗兼有吴、楚、越的特点。
8、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大致围包括今长江下游两岸的、浙、皖大部,沪,赣局部等地区。
这里土地肥沃,农业和航运事业特别发达,仅仅一条大运河,就串连了、、、、、这么"人间天堂"般的城市从古至今都是美丽富饶的代名词。
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
稻谷、油菜、猪肉、淡水鱼虾、茶叶是五大优势原料,各种禽类蛋类及海产品也相当丰富,蔬菜、瓜果四季不断。
这一区域的饮食具有灵巧、雅致的特点,其风格神韵被人誉为“江南才女”,呈现出小桥流水式的秀美,同时,吴越地区饮食的文化味也很浓,强调精致细腻,注重色形味质,讲究饮食环境的韵味,强调“冰盘牙箸,美酒精肴”,口味多清鲜淡雅与甜美。
9、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历史上的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主要包括今滇及桂、黔、川大部。
在整个文明史上,这里都是气候适宜、生物丰厚的生态区域。
除了盆地等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发达农业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是高山峡谷,地域封闭,交通不便,不同地区的文化联系也很薄弱,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都分布于此。
由于地形参差、气温殊异物产丰寡不均和少数民族众多等原因所致,促成食俗风情的多样性与奇异性。
从膳食结构看,西南地区的居民重视大米和糯米,兼食小麦,玉米、红苕、蚕豆、青稞、荞麦、土豆、红稗和高梁,还有些少数民族采取野生植物的根茎以代粮。
由于该区域空气潮湿、瘴气四溢,为了散寒去湿、避辛解毒、调味通阳,西南地区人们大多嗜酒和喜好辛辣刺激之物,善于运用辣椒、花椒、茱萸、生等调味料,以麻、辣、酸、香的民间菜式著称于世,有“料出云贵”、“味在”、“吃在山城()”的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