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摄影到摄影的艺术
电影艺术与摄影技巧
![电影艺术与摄影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8b91c5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5.png)
电影艺术与摄影技巧摄影是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创造各种视觉效果,将故事情节传达给观众。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摄影技巧的运用对于创造出精彩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传递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电影艺术与摄影技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介绍一些重要的摄影技巧和其在电影中的应用。
一、电影艺术与摄影技巧的关系电影艺术是一种通过影像、声音、故事情节等元素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和艺术感受的艺术形式。
而摄影技巧,则是通过摄像机的运用和光线的控制等手段,达到表现电影艺术的目的。
两者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电影的核心。
摄影技巧对于电影艺术的表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光线的运用、画面的构图、镜头的运动等,都能够通过摄影技巧来实现。
良好的摄影技巧可以使得电影画面更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增添电影的艺术价值。
而相反,电影艺术也为摄影技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电影所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和意境,都需要通过摄影技巧来实现。
例如,通过色彩的运用可以刻画出不同的情绪氛围,通过镜头的选择和运动可以突出故事情节的重点,通过画面的构图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意象等。
电影艺术为摄影技巧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领域,推动了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
二、重要的摄影技巧及其应用1. 光线的运用光线是摄影的基础,也是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光线的不同角度和强度,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并且对于情感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电影中,光线的运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
背光、逆光和侧光等技巧,可以产生不同的光线效果,例如产生轮廓效果、增强层次感和表达主题等。
而光线的柔和与硬朗、明暗对比的掌握,也能够影响到观众的情绪和感受。
2. 画面的构图画面的构图是电影中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选择,可以使得画面更具有层次感和平衡感,突出主题和情节。
对于画面构图而言,比例、对称和对角线等原则都是需要考虑的要素。
通过对画面元素的布置和运用,可以达到平衡和谐、张力十足的画面效果。
摄影术对艺术的影响
![摄影术对艺术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7f7db4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61.png)
摄影术对艺术的影响摄影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捕捉光线和影像,将现实世界转化为静态的图像。
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的方式。
摄影术的出现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传统绘画到现代艺术,摄影术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摄影术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工具。
在摄影术出现之前,艺术家们主要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观点。
绘画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技巧的积累,而摄影术则相对容易上手,只需要按下快门即可捕捉到瞬间的画面。
这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摄影术的出现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其次,摄影术改变了艺术家们的观察方式。
摄影术要求艺术家们更加关注细节和构图,通过选择不同的角度和光线来呈现主题。
这种观察方式也渗透到了其他艺术形式中,例如绘画和雕塑。
艺术家们通过学习摄影术,更加注重细节的表达和构图的创新,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张力。
此外,摄影术还对艺术的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摄影术的出现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触和理解。
相比于绘画和雕塑,摄影作品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使得观众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
摄影术通过记录现实世界的瞬间,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此外,摄影术还对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启发和影响。
例如,在电影和广告等领域,摄影术的运用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艺术创作。
电影摄影师通过选择不同的镜头和光线来塑造电影的氛围和情感,广告摄影师通过构思创意和拍摄技巧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摄影术的运用使得电影和广告等艺术形式更加生动和有趣。
然而,摄影术对艺术的影响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摄影术过于注重现实的呈现,忽略了艺术家的主观表达。
他们认为摄影术过于依赖技术和机器,缺乏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然而,摄影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例如后期制作和数字艺术等,使得摄影术更加多样化和创新。
综上所述,摄影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艺术摄影的发展
![艺术摄影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1c713b8fd0a79563c1e720d.png)
艺术摄影的发展一、画意派摄影“高艺术”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印象派接影二、连环会和摄影分离派连环会摄影分离派三、纯粹派摄影新客观主义f/ 64小组四、20世纪上半叶来,艺术摄影的其它重要发展本来派摄影物影照片剪辑与拼贴抽象与超现实主观摄影摄影在追求艺术的实践中,在与绘画亲缘的交融和繁衍中,不断形成表现上的风格和流派,逐渐发展和演绎成艺术摄影。
艺术摄影不论题材如何,在技法上,主要突出摄影本体语言中有关艺术造型的光、影调和构图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同时,注重以二维平面来展现三维空间的绘画性。
在观念和格调上,强调创意和实验性,轻视功利性甚至实用性。
艺术摄影就是在表现形式上,突出地使用艺术语言和手法,侧重主观意念和视觉美感的一门摄影。
画意摄影运动兴盛至19世纪末,消退于20世纪20年代间。
在兴盛时期,产生的主要支流有“高艺术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和“印象派摄影”。
高艺术摄影力求摄影具有绘画的效果,以争取使摄影也达到像绘画那样的艺术地位,但实现的只是对绘画语言的简单模拟和借用。
自然主义摄影追求的是以自然环境、自然情趣和自然手法表现的画意摄影。
自然主义摄影对以后的摄影发展影响颇多。
印象派摄影主要以焦点视觉论和用绘画印象派的表现形式,来创作具有印象派绘画效果的摄影。
印象派摄影做为摄影在艺术表现上的一种尝试,是对艺术摄影的丰富,但印象派摄影的模糊、朦胧效果,却是对艺术摄影的局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纪元之交期间艺术摄影的发展,则是经历了由画意摄影往纯摄影方向的过渡。
在这个转折时期里出现的连环会和摄影分离派则分别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连环会在活动中,坚持对凡是强调艺术表现的摄影,都支持和鼓励。
在连环会的努力下,以画意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至20世纪初的十年前后,达到空前兴盛。
摄影分离派存在时期所焕发的艺术前卫精神和推动艺术摄影向前发展的先锋作用,使得世界艺术摄影的中心自20世纪起逐渐由英、法转移往美国。
20世纪1 0年代以后,艺术摄影开始出现重大转变。
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8c69097a8956bec0875e310.png)
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摄影艺术的发展,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近代,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对这一内在发展逻辑的把握有助于不仅仅有助于巩固摄影学科的理论根基,更有助于将其转化为方法论指导新的艺术创作。
标签:摄影艺术;分离派;艺术发展1、西方摄影艺术发展概观摄影诞生之初,对当时的画家而言,其精确再现物体形象的能力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很多画家在参与“禁止摄影”活动的同时,却悄悄的使用摄影技术为绘画提供素材。
例如当时的画家欧人·德拉克洛瓦、胡斯塔夫·库尔贝以及19世纪拉斐尔前派的很多画家都将这一技术手段运用在他们的绘画创作之中。
他们惊叹摄影术再现事物的“神奇”能力,充分享受这一新的观察方式,通过摄影这一新兴媒介将他们追求完美形态的热情体现在绘画上。
他们大胆参考照片,一方面促进了绘画形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画家的现实地位构成了威胁。
当时一个普遍的观念认为,摄影作为一种机械的手段无法与艺术家的创作相提并论。
形成此种看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人们只看到了摄影客观再现的能力,而忽视了创作主体主观能动的特性。
认为摄影只是技术而非艺术,这种“蔑视”的观点无疑令人难以接受,但也正是此种观点反而成为摄影发展的动力,促使许多摄影师把提升摄影的艺术地位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
例如英国摄影师奥斯卡·雷兰德,他被誉为欧洲艺术摄影发展的重要人物。
雷兰德认为“摄影能够促使画家成为更好的艺术家”,而他的《人生兩条道路》则是此般自信的最有力的论证。
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摄影与绘画可谓达到了一种“拥有彼此”的“两忘”境地。
绘画通过摄影的观察方式与摄影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而摄影从内容到形式都模仿绘画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画意摄影表达方式。
并且就画意摄影的美学趣味而言,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扩展,摄影揉入了印象派、新艺术运动、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诸多艺术风格,追求一种与绘画形式异曲同工的境地。
到了1902年,由于艺术中心从欧洲转向了美国,画意摄影在美国大陆广泛传播。
浅谈艺术摄影与摄影艺术的异同
![浅谈艺术摄影与摄影艺术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30d22dacd1f34693daef3e47.png)
浅谈艺术摄影与摄影艺术的异同2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最早在1837年由达盖尔发明的银盐摄影法算起已有172年历史,而最早的摄影艺术流派是由欧洲的绘画派画家所创立,代表作为《人生两条路》,到现在发展经过了14个流派,他们分别是:1、绘画派摄影(又称绘画主义摄影)2、写实派摄影(又称纯粹派摄影)3、印象派摄影4、自然主义摄影:5、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新现实主义摄影)6、未来派摄影7、达达派摄影:8、抽象派摄影(源自现实派摄影)9、结构主义摄影10、象征主义摄影:11、超现实主义摄影12、集锦摄影:创造了意境之美13、“堪的”派摄影14、主观主义摄影(又称为“战后派“摄影)虽然流派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已经被社会所接受。
很多人都说艺术没有标准去衡量,不能像工程构件那样用一个标准的尺度去衡量,但是也不是无章可循的。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艺术美的不懈追求。
而对于美的事物与作品大家有共同的追求,只是如何确定摄影艺术的美与不美还是应该有一个标准的。
在摄影美学研究的对象应该包含下面三个方面:1、从摄影家和摄影作品的欣赏者角度来进行探讨,说明摄影美的最根本本质,以及摄影第一审美主体(专门从事摄影审美创造的摄影艺术人士)的审美意识、审美心里素质和审美标准;2、探讨第一审美客体(可供摄影创作的具有审美特征的一切自然原型或社会生活原型以及那些以视觉形式存在的艺术形式,病与摄影家这个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的审美因素的总和)、第二审美客体(以摄影作品方式存在的审美对象),说明摄影艺术的美的本质,以及摄影艺术美的各种存在形式和摄影艺术美的范畴;3、从摄影艺术美的创造方面,研究摄影物化的表现形式,说明摄影艺术的各类题材,以及摄影艺术创造的各种流派的活动规律。
美的存在(自然美和社会美)、美的感受(摄影家和欣赏着)、美的创造(摄影艺术美),就是摄影美学所要研究的范围中国东晋画家顾恺之就当时的绘画提出了“以形写神”的主张,要“形”、“神”并重,强调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时眼睛的处理最为重要。
第一讲、摄影与摄影艺术1
![第一讲、摄影与摄影艺术1](https://img.taocdn.com/s3/m/5c40964ffe4733687e21aa65.png)
第一讲、摄影与摄影艺术一、摄影与摄影艺术摄影是一种最通俗易懂的世界语言,它不受国界、民族、语言的限制,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的,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扫除了人们跨入摄影大门的一切障碍,是参与的人数最多,人们投入的兴趣最大的一门艺术。
因此,每个学期选修摄影艺术与技法的同学都很多。
什么是摄影、摄影与摄影艺术的关系?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科学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光学研究的成果,感光化学的结晶、精密加工技术的进步,微电子的发展都无一例外地被应用于摄影领域。
现代摄影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科研、生产、生活和文体娱乐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感情、积累知识、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
因此,摄影首先是一门技术。
含义一,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它是建立在现代物理学、感光化学、机械制造、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的基础上,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
摄影机、感光材料等物质条件,只是一种工具手段,在没有外部条件影响的情况下,它的机械、物理、化学等效应具有“千篇一律”的重复性,只是一种复制工具。
这同画家所用的画笔、颜料、纸墨等具有相似、相同的物质性与效应。
摄影术这类记录、复制工具,由于使用的目的、条件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如果把它作为记录手段,诸如翻拍文件、图纸等,虽然根据需要可以呈现大小不等的变形,但是基本上仍然是原物的复写,这同复印机进行复印的性质一样,所以,它仍然没有超出纪录手段的界限。
含义二,会用、用好照相机是一门技术,现代照相机型号五花八门,多得不胜枚举,有机械的、有数字式的,有专业的、有发烧友的、有普及型的,了解各种各样的照相机,掌握它们的性能,会用、用好这些不同相机是一门技术。
估计曝光是一门技术,一年有四季,天有阴晴雨雪,一天当中,光线条件不同该怎样曝光,而且同一时间,不同景物该如何曝光?掌握好,运用好是一技术。
暗房工艺是一门技术,暗房分为传统暗房,电子暗房,传统暗房是传统摄影的后道工序,电子暗房就是计算机中的图像处理器。
摄影中的艺术与设计
![摄影中的艺术与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324f75a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a.png)
摄影中的艺术与设计摄影是一门能够通过镜头将美丽、瞬间和情感凝聚于一张照片的艺术形式。
在摄影创作中,艺术与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构图、光线、色彩和主题等方面探讨摄影中的艺术与设计,以及如何将它们融合于作品中。
一、构图的艺术与设计构图是摄影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决定照片的视觉效果和观赏体验。
在构图中,我们需要考虑元素的位置、大小和比例等因素。
首先,准确捕捉主题,使其成为照片的焦点。
其次,利用线条和形状等元素来引导观众的目光。
最后,通过透视和对角线等构图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画面效果。
例如,在一张风景照中,我们可以运用“三分法则”,将画面分成三个部分:前景、景物和背景。
这种构图方式能够带来平衡和美感。
另外,在人物摄影中,我们可以运用“头部空间”和“线条引导”等技巧,将焦点放在主体物上,突出主题。
构图的艺术与设计能够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
二、光线的艺术与设计光线是摄影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充分利用光线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层次感。
光线的强弱、方向和颜色都会影响照片的效果。
在摄影中,我们需要关注自然光和人工光的运用。
自然光具有丰富而多变的特点,如黄昏的暖光、正午的强烈光线和朝阳的柔和光线等。
在摄影中,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天气、时间和季节来捕捉不同的光线。
例如,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拍摄人物,能够创造出温暖、迷人的效果。
此外,人工光也是常用的光源之一,如闪光灯、灯泡和照明设备等。
通过调节亮度和角度,我们可以在摄影中创造出特定的光线效果。
三、色彩的艺术与设计色彩在摄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传达情感、强调主题和创造视觉效果。
在摄影中,我们需要关注颜色的对比、配合和饱和度等因素。
颜色对比是利用不同色调和互补色来突出照片中的主题。
例如,将一个红色的花朵放在绿叶的背景上,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同时,色彩的配合也是摄影中的一种技巧。
我们可以选择同种或相似的色调来创造和谐的效果。
此外,通过调整饱和度,我们可以增强或减弱颜色的强度,从而影响照片的感觉和氛围。
摄影的流派有哪些
![摄影的流派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259ac9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0.png)
摄影的流派有哪些流派是由具有某种共同艺术观念、共同美学思想、共同审美趣味、共同创作倾向和共同艺术特色的艺术家形成或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艺术团体或派别。
因此,下面小编从摄影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下摄影的流派,希望对你有帮助!1.摄影的流派: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流行于20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菜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的,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告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表、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
”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摄影美学的四个阶段
![摄影美学的四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a875151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f.png)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摄影进入当代摄影时期。一方面,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嫁接融 合,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艺术混合体”;另一方面作为“摄影”继续探索自身的艺术疆界与艺术可能 性。
当代摄影进入到一个“大时代”,摄影从热衷于使用小型照相机对世界的“快速一瞥”,逐渐演变为 用大画幅照相机对世界进行“凝视端详”。为了适应艺术馆、博物馆等艺术场所的大型空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适应艺术市场运作的需要,当代摄影常常以大作品、大展览的面貌出现,彻底终结了摄影在 绘画面前的“自卑”。“大画幅+彩色”成为当代摄影的主流摄影美学。
这两种摄影思想构成了摄影本体美学体系的主干,确立了摄影的基础审美——“精细审美”与“瞬 间审美”。
罗伯特·弗兰克摄
威廉·克莱因摄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罗伯特·弗兰克、威廉·克莱因的摄影的“个人化”,内容的“日常 化”,影像的“粗糙多义化”思想,深刻影响了此后的摄影走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称为摄影的“新时代”。此时居于世界艺术核心地位的美国出现了“新风 景”、“新纪实”、“新彩色”、“新地形学”、“私摄影”等一系列新思想和新实践。
摄影美学的四个阶段
摄影起源:19世纪三四十年,“达盖尔法摄影术”和“卡罗法摄影术”相继问世,拉开了人类“影像 时代”的大幕。
摄影史从早期摄影到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品
![摄影史从早期摄影到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bec3567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47.png)
摄影史从早期摄影到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品摄影艺术作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视觉表达方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摄影技术问世,到现代的影像艺术创作,摄影在社会和艺术领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摄影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早期摄影的发展19世纪初,摄影技术的发明为摄影史的起点。
法国化学家尼埃普斯·尼埃普斯于1826年发明了银版减色术,开创了世界上第一张摄影作品,这一创举被视为摄影技术的开端。
随着技术的进步,摄影师们开始探索更多的摄影方法和主题。
1851年,英国摄影师罗杰·弗恩特利利用碘和汞的光敏度,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这一突破性的发明让摄影技术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二、摄影技术的革新与实验20世纪初,摄影技术开始发生重大革新。
著名摄影师曼·雷发明了著名的Leica相机,开创了35毫米胶片摄影的时代。
这种相机不仅便于携带,还能够拍摄高质量的影像,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同时,摄影师们开始在摄影中添加更多的实验元素。
达达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多布布斯将摄影与绘画相结合,创造了以实验手法和抽象形式为特点的摄影作品。
这种实验性的创作方式为当代摄影带来了新的风貌。
三、新技术与商业化摄影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摄影技术也随之发展。
20世纪中叶,彩色摄影成为了主流。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更真实地还原场景的色彩,还能提升观看者的视觉体验。
商业化摄影的发展也为摄影带来了新的趋势。
摄影师开始积极参与广告、时尚、纪实等领域的创作,通过商业化的手法将摄影作品推向了更广泛的受众。
四、当代影像艺术的崛起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当代影像艺术开始崛起。
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使摄影师们可以更方便地拍摄、编辑和分享作品。
此外,数字技术还赋予了摄影师更多的后期处理和创作的自由度。
当代影像艺术以多种形式呈现,如摄影装置、数字合成、数据可视化等。
摄影师们通过技术的创新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创作出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
![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a5e8f62d482fb4daa58d4bc5.png)
摄影艺术发展简史要点所谓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所谓流派,是指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在共同的理论旗帜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同创作风格特点的派别或群体。
摄影艺术风格与流派发展的两条道路:一条是与绘画艺术同步发展并且深受绘画影响的画意主义摄影;另一条是遵循摄影自身规律寻找摄影自己语言的写实主义摄影。
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20年代早期,风格与流派的脉络比较清晰,此后就很难归纳了。
但是在创作手法上和艺术风格上,依然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创作领域,摄影大师们不同的追求。
一、画意主义摄影1、画意主义摄影的发端:高艺术摄影高艺术摄影派,受绘画领域拉斐尔前派影响,在选取题材方面要求崇高而富有诗意,力求哲理、感伤,以阐述精神与道德观念。
创作风格:彻底摒弃现实生活,画面上不能出现日常生活场景。
主题宏大,富于哲理。
多从历史传说、《圣经》、流行诗歌里寻找题材。
希尔(David Octavius Hill)(1802—1870)是早期著名的画意主义摄影师,他运用碘化银照相纸拍摄了许多优秀的肖像照片,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希尔的人像摄影,是最早在画意主义摄影中带有写实特点的作品。
瑞典摄影家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ilander,1813-1875)被后世尊为“艺术摄影之父”,他的代表作是《人生两条路》(又译《两种生活方式》)。
这是一幅16×31英寸的照片,模仿拉斐尔《雅典学院》的绘画风格,以道德寓意为题材,构图颇具有诗意,左边是勤勉,右边是娱乐,中间是悔恨。
照片根据北欧的一个古老传说,老父亲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个儿子满怀信心地走向了勤奋好学、成家信教的生活道路,另一个则滑向了懒惰好色、酗酒赌博的深渊。
这张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摄影作品在展出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获得了社会舆论的普遍赞赏。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对《人生的两条道路》的象征意义评价极高,专门把这张照片购买下来,送给丈夫艾伯特公爵。
摄影艺术概论
![摄影艺术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e1b4f30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b.png)
摄影艺术概论人们知道,不是每个会唱歌人,都能称为歌唱家,每个会写字的人都能称为作家。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摄影艺术概论的小部分介绍,供大家参阅。
摄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摄影艺术是从绘画艺术脱胎而来的,就象电影是从摄影脱胎而来的一样。
就连摄影的创始人也是一位画家;摄影史料上有这样一段描述:“法国达盖尔氏,以善画著名。
绘画剧场景幔明暗向背,酷似真景。
尝因绘画取形,难肖实物,欲考求摄影法,辅助画理。
实验多方,迄无功效。
在1825年间,同国中有德麦(J· Baptiste Dumas)氏,为著名之化学家兼政治学者,一日授课方毕,有一妇人请见曰:先生博学多能,景仰久矣,今来相访,有一疑问,求为解决。
妾夫曾为画家,现欲以暗箱所现之影,摄之而留于它物,不便混灭,是果为可能之事乎?仰其所事者,为狂人之梦想乎?德氏答曰,事虽奇特,然他年学术渐进,安敢逆料此事之终不能成功。
但专心考学求理,由未知以求其可知,亦学者就有之事。
夫人以狂人目之,无乃所见之未得其当欤。
’此妇人,即达氏之妻也。
由是追想达氏当年,专心一志,期以必得,其累日管管之态度,可推而知之矣。
”这段故事讲的是达盖尔的苦心追求。
后来达氏又与尼普斯氏合作,终于在1839年2月被法皇赐以发明奖,并定于1839 年为摄影术发明年。
后来又为画家作画所用,如早期的绘画派摄影艺术就是其例。
由于艺术是相通的,互相借鉴,除绘画外,其它艺术也不断向摄影艺术渗透,这就是摄影艺术的发展史。
绘画艺术对摄影的影响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视觉艺术,同属于二度空间的视知觉表现,摄影,至少可以在十个方面从绘画中得到借鉴,因而,画家学摄影可以事半功倍。
一、关于形状的表现形状是眼睛所把握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没有形状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
如果在某一个特定的点上看三维物体,要视点不动,只能看到物体的一半,绘画、摄影和眼睛一样只能摄取物体的半面,不可能是该物体的全部轮廓线。
绘画在表现形状时,普遍利用简化原则,这是绘画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摄影的诞生与艺术发展史
![摄影的诞生与艺术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a05e2dc126fff705cc170a89.png)
干板1932),从年轻时
期就喜欢摄影。当时仅仅是一 名小职员的伊斯曼却和许多商 界巨子一样,有着取之大众、 服务大众的商业理想,他那时 的雄心壮志便是将这种只有富 人们才能享受的奢侈品摄影放 到普通的百姓的生活里去,他 的目标是使照相能够成为和使 用铅笔一样简单。1877年开始 研究改良底片,几经研究,制 成胶卷底片。1881年1月,27 岁的伊斯曼把自己节衣缩食省 下的5500美元积蓄,在罗契斯 特创立了照相机干版制造公司, 改进照相干版的制造方法,并 开始生产。这个干版制造公司 便是伊斯曼·柯达公司的前身。
一架复杂的照相机,其成像原理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示意图来表 示,如图所示:
直到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人们掌握了平板玻璃和玻 璃透镜的制造技术,有人利用暗室小孔成像的原理制 作一个暗箱,箱子上装了一面凸透镜,另一头则装了 一块平板毛玻璃,凸透镜汇聚入射的光线在毛玻璃上 可以显现影像,并被外面的人们看到。当时,已有许 多画家利用这种暗箱描摹各种影像。
马克斯维尔用红绿蓝三种滤色镜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一次偶然的机会,美国的两个音乐家在看一部彩色短片时,激发了 改良彩色摄影的想法。于是,他们把德国科学家配制的乳剂分成三层, 终于发现它们对光源的红、绿、蓝三色产生感光作用,他们没有想到的 是,这个发现对伊士曼有多么重要。
当时的彩色摄影,摄影师要在镜头装上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 滤色镜,工具复杂,费用高昂,而且颜色是人工涂画的,拍出的效果不 是很好。伊士曼在杂志上一看到他们的新成果,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一 研究继续下去,将给彩色照相带来一场改革。
➢火棉胶摄影法--湿版时代
19世纪50年代初期,摄影经 历了一场重大的改革。达盖尔和 卡罗式两种摄影方法都存在各自 的缺点。前者影像不能复制;后 者虽然能复制,但所得影像模糊 不清。
摄影艺术的三大形式
![摄影艺术的三大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1d8de23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8.png)
摄影艺术的三大形式关于摄影艺术作品意境,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意境一致的艺术形式。
”那么,摄影艺术形式有哪些?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
摄影艺术形式一、体验生活的意境注入摄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突出特点是把摄影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摄影创作之中,并且“ 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因此,摄影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
故摄影家自身的感受、意境、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于摄影创作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因如此,摄影家必须具有超出常人的丰富意境。
杜勃罗留波夫曾经说过,在思想家与艺术家之间,还有这种区别,后者的感受力要远比前者生动得多,强烈得多,他们两者都是根据他们的意识已经接触到的事实,来提炼自己的世界观的。
可是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的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
由此可见,作为摄影创作主体的摄影家,对待生活绝不能冷若冰霜,也不应象思想家、科学家那样冷静客观地对待事物。
摄影家艺术修养的全过程,也是培养和陶冶自己深挚的艺术意境是伴随着体验生活能力、艺术构思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而逐步丰富和深挚起来的,在摄影创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充满着艺术意境,没有意境的艺术形象是苍白的、无力的、没有生气和神韵的。
摄影作品之所以能以情动人,就在于摄影家在其中饱含着、凝聚着、燃烧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艺术意境之所以成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在于在艺术思维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渗透着、伴随着与之相应的艺术意境。
因为艺术意境是摄影工作者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情绪体验,所以,只有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认识深刻的摄影家,才会在摄影创作中产生深刻而真挚的意境;才会在生活对象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的艺术创作激情,才会在摄影作品中表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摄影技术的革新与艺术性结合
![摄影技术的革新与艺术性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39d7561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b.png)
摄影技术的革新与艺术性结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革新。
然而,技术的进步是否会对摄影艺术产生影响,是否会改变摄影的本质呢?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摄影技术的革新和艺术性结合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摄影技术的发展历程,现代摄影技术的革新以及摄影艺术的特点三个方面探讨摄影技术的革新和艺术性结合。
一、摄影技术的发展历程现代摄影技术从老式相机发展到数码相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相机设备体积庞大,操作相对复杂,需要使用底片进行取景和拍摄,而拍摄出来的照片需要进行冲洗,并且无法进行后期处理。
进入20世纪以后,相机设备越来越小巧,操作也越来越简便,而且相机的取景器逐步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是液晶屏幕。
而随着数码设备的普及,数码相机逐渐成为了主流。
相对传统的底片相机,数码相机的优势显而易见。
不但方便快捷,而且具有更高的照片质量,并且能够进行后期处理。
二、现代摄影技术的革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数字摄影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
数码摄影技术的革新,使得摄影师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照片的艺术性,而且拍摄效率也大大提高。
例如,在数码相机中,每一张照片都被记录下来,照片的属性信息,参数设置也都可以被保存。
这使得摄影师们可以在后期制作中对照片进行任意调整、修改。
而且相对传统的胶片照片,数码照片的色彩表现和细节表现都更加出色。
三、摄影艺术的特点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
这些特点正是摄影艺术与技术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体现。
摄影艺术第一特点就是“真实性”。
摄影是通过感光材料记载下的事物显像组成的艺术形式。
摄影除了记录下来的图像本身具有真实性,还能够捕捉到现实世界中那些瞬息即逝的瞬间。
另外,摄影艺术的第二特点就是“创造性”。
摄影艺术家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摄影技术进行构图、调色等方面的创造性设计。
最后,摄影作品还必须具有时间性、空间性、个性化等方面的艺术特点,才算是一张优秀的艺术照片。
现代摄影和传统摄影的艺术风格比较
![现代摄影和传统摄影的艺术风格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7a76e9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c.png)
现代摄影和传统摄影的艺术风格比较摄影是一种介于艺术和科技之间的创造性活动,它记录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从照相机发明以来,摄影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由此出现了现代摄影和传统摄影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技术手段、主题选择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比较现代摄影和传统摄影的艺术风格。
首先,现代摄影和传统摄影的技术手段截然不同。
在传统摄影时代,摄影师主要使用的是胶片相机,而现代摄影则是以数码相机为主要手段。
因此,现代摄影能提供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图像质量。
数码相机可以直接拍摄并显示照片,而传统摄影必须通过暴光、显影等步骤才能得到最终成品。
同时,现代摄影的后期处理也非常便利。
通过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摄影师可以对色彩、对比度和饱和度等图像元素进行微调和修改,以实现更多的创意表现。
然而,传统摄影的基本工艺和手技仍是现代摄影无法超越的技术优势。
其次,现代摄影和传统摄影的主题选择也存在差异。
传统摄影通常关注人文主题、自然景观和历史遗产等,这些主题多为静物类或人像类,以情感、思考、反思等感知为由,呈现照片的生动和艺术性。
而现代摄影则更加多元化,既可拍摄物体、风景,也可拍摄人物和生活场景等主题。
现代摄影的中心是记录现实,通过摄影的方式表达社会所发生的各种事件、问题和现象,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因此,现代摄影注重表现时代变迁和社会问题,具有批判思考和反映现实的社会性质。
最后,现代摄影和传统摄影的表现形式也截然不同。
传统摄影侧重于孕育和培养摄影师的个性风格,强调照片的美感和意境的表现,常采用黑白和柔和的自然光线,使画面呈现出来的质感更轻柔、温和。
而现代摄影则以记录性和真实性为主要表现形式,常采用大光圈小光圈和快门速度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表现人类生存的各个角落。
同时,现代摄影也会运用抽象和符号化的表现手法,以呈现出复杂的思想和感觉。
综合来说,现代摄影和传统摄影的艺术风格不同,各有优劣,彼此不存在优劣比较的关系。
现代摄影和传统摄影的表现手段、主题选择和表现形式都各自存在特点和优势,需要摄影师根据拍摄所要呈现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实现其目的。
摄影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摄影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60fb2027168884868662d645.png)
9、拍摄时的正确曝光和正确曝光是相对 的的概念及使用。
10、摄影用各种滤色镜(UV镜、偏振镜、 星光镜、渐变镜等)的用途,有的数码照相机 有滤色镜功能,应会用并知道用途。
(2 ).专业摄影技术: A.120照相机的知识和运用。 B.大型照相机的知识和运用。 C.胶片的冲洗知识。 D.放大照片的知识和方法。 E.黒白摄影的技术。 F.翻拍基夲知识和技术。 G.彩色摄影技术和原理
哈尓斯曼说:如果一张人像不能体现人物内心 深处,那它不是一张真实的肖像。因此我的肖像主 要目标既不是构图,不是光的摆布,也不是在有意 义的背景前表现主题,更不是新的视觉图像的创造 。所有这些要素都能使照片成为一张有意义的图像 ,但是、要成为一幅肖像作品必须捕捉人物的本质 。这就是肖像摄影中主要的、高难度的标准—摄影 师探究的是人物的内心最深处。
C、人类己进入[读图时代],现代人 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水平大大提高,人们 追求真实和追求时尚并存 。因而、摄影 队伍状大了,但是.摄影 的门槛看似低 了,而对摄影家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了。
D、数码和传统并存,专题和单幅 并存,娱乐欣赏和功利并存,纪实和追 求审美并存,网络传输和照片保存并 存……。使摄影存在形式和作品内容呈 现形式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摄影技巧阶段要求摄影者做到: 技术熟练、技巧纯熟、观察细致、反 应迅速、拍照果断。只有这样才能出 更多、更好的摄影作品。
三、创作成熟阶段:
凡爱好摄影或从事摄影连续拍照10年左右的 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当在报刊上、展览上、 比赛上发表、参展、获奖了一些作品、取得一些 成绩之后,常常会陷入困惑或出作品比较少的阶 段。在这亇阶段里摄影者往往会对自己的作品不 太满意,拿出去的作品入选率又不太高,对怎么 拍的向题已不成问题,而往往对“拍什么”的问题 较为困惑、思考较多。
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
![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183bd3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f.png)
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摄影是一门艺术,它通过镜头捕捉到瞬间的画面,记录下历史的瞬间和人类的生活。
中国摄影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了交流,摄影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也开始传入中国。
最早的摄影作品可追溯到1840年左右,但起初主要是外国摄影家在中国的活动,如法国人法羅、瑞士人李格和英国人尤瑞贝瑞等。
到20世纪初,中国本土摄影家开始走上创作的道路,探索中国摄影的独特之处。
20世纪初中国的摄影作品大多数是以记录社会生活为主,照片的主题大多涵盖人民生活,政治宣传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如著名的李宗仁将军家庭照片、民族英雄孙中山的庄重像等,这些摄影作品成为记录当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1949年后,中国开始进行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摄影作为艺术形式也随之发展。
新时期的摄影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结合,注重捕捉人类命运和社会生活中的情感瞬间。
例如,鲁迅先生生活的街区、文艺工作者的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等,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同时,摄影作品中的人物、景色、物件等调性也更加多元化。
中国的摄影技术逐渐进步,其摄影理论也不断得到完善。
在摄影理论方面,中国的先辈们积极研究和借鉴西方摄影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摄影理论体系。
例如,中国摄影家李伯元长期从事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的研究,提出“看音”、“听象”等概念,探寻了摄影和艺术的关系。
目前,中国摄影理论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可以更好地指导摄影艺术的创作。
在摄影技术方面,中国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技术手段,如黑白和彩色摄影技术、照相机设计和制造技术、摄影后期处理技术等。
特别是在摄影后期处理技术方面,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更为迅速,多种图像处理软件得到广泛使用,为摄影后期制作和编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操作空间。
在风格特点方面,中国的摄影风格结果受到中国历史文化及摄影理论的影响,具有丰富的写实性和审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蒙太奇的发展除了在政治批判(或宣传)上留下了不可抹灭的痕迹外,在商业广告上的应用更是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大量的美术、广告设计甚至艺术创作都延续摄影蒙太奇的创作风格。
从十九世纪中叶的艺术摄影发展到一九二O年代的摄影蒙太奇,这之间是摄影溶入各种社会层面的过程。不管摄影者如何去思考摄影在艺术定位上的问题,社会上其他阶层都以各自需要来使用摄影(或其他相关的产物)。就艺术创作而言,这个阶段的发展已经为摄影开了另一条路。摄影创作不再是摄影者的专利,任何人都可以直接撷取照片影像来做为创作的素材。相对于传统上以拍照的方式来创作的摄影者,摄影上的技术问题不再是这类创作者关心的方向,在思考的层面上他(她)们可能还比较接近画家一点,当然这样的发展也造成了摄影和其他媒体间的灰色区域。
●影像的新世界
将多个影像合成在同一个画面上并不是摄影蒙太奇的发明,十九世纪中叶的艺术摄影者早就流行多张底片合成的「复合照片」,但摄影蒙太奇这种刻意用「粗糙」的方式组合的影像,在企图心及效果上和前人有截然不同的方向。摄影蒙太奇呈现了如万花筒般的视觉效果,这是许多不同时空的片断在累积及延伸之後,指向超越平面的另一个世界。
摄影蒙太奇除了视觉的新奇和多层的意涵外,对艺术家而言,这是一种可以拉近群众距离的创作方式。在二十世纪初的欧美国家,由于网版印制的普及,各种以刊载照片(图片)为主的画报大量出现,加上用相机记录各种事物已成为传统,摄影早已经是社会文化中不可缺的部份。摄影蒙太奇利用一般人对照片的熟悉,藉著改变比例及重新组合来产生一个既熟悉又新奇的图像世界。
尽管出发点有问题,但是在争取摄影的艺术地位上,画主义是一个成功的开始。绘画主的成就不完全是提倡者的功劳,艺术界的改革创新才是最大的助力。一九七O年起,在法国兴起的印象派虽然是以反沙龙展为目的,由于这些画家(特别是艾得格、狄嘉Edgar Degas)常引用摄影的构图方式(大胆的人物切割、高空俯视的景等等),在无形间等于认同了摄美学。此外,当时许多绘画主义加入了反学院派年轻艺术家组织的「分离」(Secession)运动,如美国的阿弗列德、史帝格力滋(Alfred Stieglitz)在纽约成立的「摄影分离」(Poto-Secession),英国伦敦的「联圈」(Linked Ring)都是当时活跃的团体。特别是史帝格力兹除了推展摄影之外,对引进欧洲前卫艺术到美国的工作也非常热心。像罗丹(Augusts Rodin )、马蒂斯( Henry Matisse)及毕卡索的作品是在「摄影分离」的小画廊内对美国首次展出。由于绘画主义者和当时前卫艺术家的交流,因此在提高摄影者的艺术地位上有很大的助益。
●前卫艺术在影上的应用
虽然绘画主义者和当时的前卫艺术家曾经并肩作战过,但摄影者来的发展却停滞下来。在二世纪初艺坛上百花争艳之际,绘画主义者却沈溺于如印象派画作的照片风格。在不断的重复下,提倡回归摄影本质的「纯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终于取代绘画主义而成为主流。「纯摄影」当然不是二十世纪才出现的,它历史和摄史一样久。但是长久以来摄影者在追求艺术认同时,却往往抛弃摄影最基本的特质-影像记录的功能,因此要经过大半世纪之後,「纯摄影」才重获青睐。「纯摄影」的兴起和二十世纪整代的变很密切的关系。当时的前卫艺术家延续十九世纪末现代主义的发展,在重新思考各种媒体(媒材)特有的美学时,逐渐打破了绘画和雕塑「具象的」(Representational)限制,因为最适合「具象」表现的媒体当然非摄影莫属。也因为这个观念的转变,「抽象」的艺术表现因而产生。
「纯摄影」虽然持续到一九七O年以後,但是为摄影创作注入最多生命力的却是廿世纪初欧洲的前卫艺家们。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和毕卡索都曾尝试把小片的报纸或是其他的小物件(一般和艺术无关的)放到画布上,创造出被称为「拼贴」(Collage)的表现方式,但是影响最深远的却是由马歇、杜象(Marcel Duchamp)发出来的观念。杜象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通常是大量制造的工业品)签名并加上标题後,就当成他的作品展出(所谓的Ready-made,如一九一七年震惊世人的「喷泉」就是一个签上名字的小便池)。杜象的目的当然不是恶作剧,他所强调的是艺术应该基于理念或哲学思维。种种新思潮的冲泪下,一度被认为是科学及实用性的摄影,这时候开始成为符合现代神的创作媒介。不过大部分的艺术家在使用摄影时并非亲自去拍照,而是把影(照片)当作素材来加工。这样况下,至今仍在各种传播媒介及艺术创作中盛行不衰的「摄影蒙太奇」(Photomontage)因而产生。
从艺术摄影到摄影的艺术
1970-01-01 08:00
自从摄影术发明以後,有很多者一宜在探索摄在创作上的可能。从十九世纪中延续到二十世纪,不断的有摄影者提出新的理念来争取艺术界的认同。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尽管摄影作品已成为部份美术馆的收藏项目之一,但也有以摄影创作的艺术家拒绝到摄影美术馆展出的情形。这种现象的产生和长久之来摄影者争取艺术认同所留下的後遗症有关;当前形形色色的摄影创作形式也各有其历史根源。摄影者在思索创作上的突破之际,前人走源:
由于摄影材发展,如白金版(Platinum Print)、胶彩版(Gum-Bichrom- ate Print)及照相蚀(Photogravure)刻的出现,使得摄者可以很容易达到绘画的效果,因此也助长了绘画主义的盛行。当时为了推展此类摄影而举办的「摄影沙龙」展(通常由画长或雕塑家担任评审)也成了「摄影沙龙」这个名词的起源。绘画主义摄影和早期艺术摄影最明显的差别是大量使用柔焦所造成光晕染,以及特殊纸产生的绘画质感。在意识□,绘画主义者已经不能满足于仅在构图和主题上仿效绘画,让相片生如绘画般觉效果才是目的。这种方式比艺术摄影要放弃更多摄影的特质,而且这样的要求下,最成功的摄影最好就是一张画,而看不出是照片。绘画主义提高摄影地位的方式和艺术摄影者都陷入了同一个困境中。因为在立足点上,两者均认为摄影比绘画低了一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体,硬用摄影来摹仿绘画,自然是无法超越而且吃力不讨好。
不同于其他创作形式,大部分的影蒙太奇是政治及社会批评(特别是二O~三O年代),而且大量出现在印刷媒体上。如致力于反法西斯主义的约翰、哈特菲尔得(John Heartfield)他最著名的作品大多是「工人画报」(AIZ,德国共产党的外围团体)的封面。
这些作品除了反纳粹的宣传外,另还负吸引读者的使命。德国在二次大战前的威玛共和时代,报摊上陈列的画报至少有二十种以上,封面图片就成了竞争的主要武器,不仅社会主义者使用蒙太奇,连纳粹的宣传品也采用同样的方式。
●後记
在八O年化以後纷乱的艺术潮流中,摄影创作者难免会受到影响,混合其他媒体的摄影作品(或是其他媒材混合摄影)也因此不断出现在摄影展中。就像安瑟、亚当斯的细致、逼真的影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而同时代的约翰.哈特菲耳得的唐突、刺人的蒙太奇也能唤起群众的政治意识。摄影和其他的传播媒体一样,在社会上无所不在。在创作上也没有人可以规定摄影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形式,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媒体混合的情形是不断出现的。二十世纪初各种艺术潮流,其背後的动机不外是反应时代的脉动。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创作者仍未脱离世纪初前卫艺术家的影响。在回顾历史之际,不管是使用摄影或其他媒体的创作者,都应该思考什样的作品才能跨入下一个世纪。
●从艺术摄到绘画摄影
十九世纪中叶起,欧洲的摄影者们(特别是英国)开始摹仿学院派绘画的构图和主题,希望以此来提摄影的艺术地位。这个运动在经过十年之後,不但未到艺术家的肯定,而且在意仿效绘画之际,也限制了摄影者的表现。到了一八八O年後,这个被称为「艺术摄影」(Art Photography)的风潮已经名存实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