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疫名词解释
食品微生物检验名词解释
食品微生物检验名词解释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指通过检测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数量、活性等指标,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微生物污染,并保证食品安全。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名词包括:
1. 细菌:指能够在食品上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 病毒:指能够在食品中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3. 真菌:指能够在食品上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如霉菌、酵母菌等。
4. 寄生虫:指能够在食品中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如阿米巴原虫、肠道蠕虫等。
5. 酶:指能够参与微生物代谢过程的微生物,如乳酸杆菌、嗜酸乳杆菌等。
6. 指示剂:指用于指示微生物生长和活性的化学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氨基酸等。
7. 培养基:指用于培养微生物的混合物,如蛋白质培养基、淀粉培养基等。
8. 采样:指从食品中提取样品的过程,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口腔采样、鼻腔采样、皮肤采样等。
9. 检验方法:指用于检测食品微生物的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光学显微镜等。
10. 检验结果:指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获取的检测结果,包括细菌总数、大肠杆菌计数、沙门氏菌鉴定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在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标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也需要不断
提高检验水平和技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食品安全形势。
微生物检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微生物检验:(microbiology detection):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测定食品中的微生物,特别是致病微生物的数量、种类、性质,从而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3、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
4、菌落: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单菌落: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用于计算细菌数量的一种方法。
5、菌落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使每一个活菌只能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然后进行菌落计数所得的菌落数量。
通常以lg或1ml或lcm2样品中所含的菌落数量来表示。
6、细菌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直接计数。
其中包括各种活菌数和尚未消失的死菌数。
细菌总数也称细菌直接显微镜数。
通常以1g或1m1或lcm2—样品中的细菌总数来表示。
7、细菌相:指存在于某一物质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
8、指示菌:是在常规安全卫生检测中,用以指示检验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指示性微生物。
检验指示菌的目的,主要是以指示菌在检品中存在与否以及数量多少为依据,对照国家卫生标准,对检品的饮用、食用或使用的安全性作出评价。
9、动物性食品:又叫动物源性食品(Animal Derived Food)是指全部可食用的动物组织以及蛋和奶,包括肉类及其制品(含动物脏器)、水生动物产品等。
10、食源性疾病: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
11、食物感染:通常是指因摄入感染性微生物引起的疾病,而不是由细菌副产物引起的疾病。
12、食物中毒性感染:是指因食物中毒和食物感染共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13、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是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名词解释(一)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名词解释(一)微生物限度检查法1. 介绍微生物限度检查法(Microbiological Limit Test)是用于评价药品、食品和化妆品等产品中微生物质量的检验方法。
它能够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并对其数量进行定量评估。
2. 相关名词以下是与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相关的一些常见名词:•微生物限度:指产品中允许存在的微生物或菌群的数量上限。
不同产品类型有不同的微生物限度标准,例如菌落数、霉菌数和大肠菌群数等。
–例如,某药品的微生物限度为每克不超过10个细菌。
•菌落总数:指在特定培养基上,某一样品中培养出的微生物菌落的总数。
–例如,通过菌落总数检验,发现某食品样品中每克菌落总数为100个。
•霉菌数:指在特定培养基上,某一样品中培养出的霉菌菌落的数量。
–例如,某化妆品样品中每克霉菌数为5个。
•大肠菌群数:指在特定培养基上,某一样品中培养出的大肠菌群的数量。
–例如,某食品样品中每克大肠菌群数为0。
3. 检验流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具体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样品准备:从被检测产品中取样,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样品的准备和处理,以便进行后续分析。
2.菌落计数:将样品分别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孵育。
孵育结束后,利用显微镜和计数板等设备,对培养出的微生物菌落进行计数和记录。
3.菌种鉴定:根据菌落的形态、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等,对菌落进行鉴定,以确定菌落的种类和数量。
4.结果评价:根据相关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将检测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评价样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5.结果记录:将检测数据和结果进行记录,并生成相应的报告。
4. 应用领域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药品:验证药品是否符合微生物限度,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食品: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致病菌乃至变质微生物,保障食品的卫生和质量。
•化妆品:评价化妆品中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是否超过限度,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以上就是关于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相关名词和解释,以及检验流程和应用领域的简要介绍。
复试 微生物传染病
兽医微生物学部分(75分)一、名词解释1.细菌质粒:位于细菌染色体外,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给予细菌生命非必需的性状。
2.消毒: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使其没有传染性)。
3.无特定病原菌(SPF)动物: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微生物的动物。
4.病原菌的侵袭力: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并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5.菌株:不同来源的某一种细菌的纯培养物。
(同种微生物中不同来源的个体的总称。
)6.免疫:机体识别异己并排除异己的生理学过程。
7.细胞因子:由细胞产生的,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因子。
8.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快而强烈移植排斥反应的很多抗原。
9.佐剂: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10.病毒囊膜:某些病毒核衣壳外面的一层脂类膜。
(囊膜:病毒在成熟过程中从宿主细胞获得的膜状物,是病毒核衣壳外面的一层脂类膜,有的囊膜表面具有突起,称为纤突或膜粒。
)11.L型细菌:没有细胞壁或细胞壁缺损的细菌。
1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13.悉生动物:狭义的悉生动物是指无菌动物,广义的指有目的地带有某种或某些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14.病原菌的毒力:指同一种病原微生物不同分离株的病原性在程度上的差异。
(是指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强弱程度,是微生物菌株或毒株的“个性”特性。
)15.细菌的种:是微生物学分类的最基本单元,种可认为是一群性质相似的菌株,它与其他菌株群体有明显差异。
16.抗原: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17.白细胞介素: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主要负责信号传递,联络白细胞群,调节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一组由多种类型细胞所分泌的、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可溶性蛋白。
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换,目前已发现IL-1~IL-33。
微生物检验的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检验的名词解释大全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种:亲缘关系较近的微生物群体在进化发育阶段上有一定的共同形态和生理特征微生物学: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特性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微生物之间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互相关系的一门科学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某些其他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细菌素: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在宿主体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致病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的方法防腐: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无菌:指没有货的微生物的存在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也是环状闭合的双联DNA分子比染色体小存在于细胞质中可自主复制突变:是指细菌遗传物质的机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所致的变异现象可遗传给后代基因转移:外源性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细胞内的过程基因重组:供体菌的基因进入受体菌细胞并在其中自行复制与表达或矛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的过程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复制周期:病毒的增殖被人为分成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成熟与释放七个步骤的完整过程缺陷病毒:是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因基因某一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必要成分等则病毒无法合成自身成分不能够装配和释放子代病毒的现象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人工自动免疫:是将疫苗等免疫原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人工被动免疫:是指注射含某种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的免疫血清等一系列细胞因子是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于中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或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半数致死量: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病原体数量或毒素量急性感染:发作突然病程较短一般是数天或数周局部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局限就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毒性症状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毒素也可有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培养基:是指人工方法配制的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CFU:菌落形成单位细胞病变效应(CPE):是指某些病毒感染组织细胞后正常生长的梭形细胞变圆变性坏死溶解及从培养瓶壁脱落细胞堆积形成葡萄状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在细胞核或细胞质中形成包涵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在入院前已开始或住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部、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遗传、进化,以及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是研究与医学和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的学科,目的是控制和消灭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保证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4。
细菌L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在体内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
5。
☺原生质体protoplast:细菌变成为L型后,细胞壁完全缺失,细菌仅被一层细胞膜包裹。
6。
原生质球spheroplast:源于革兰阴性菌的L型。
7。
中介体mesosome:细菌细胞膜可内陷形成一种特有的结构,是部分胞膜折叠形成的泡囊状、管状或薄层状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方能看到。
8.☺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是小的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存在并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9。
芽孢:很多革兰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原型或卵圆形的小体,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抵抗力的休眠结构。
10。
热原质pyrogen: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的的物质。
11.☺噬菌体bacteriophage or 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只能在活的宿主菌内复制,噬菌体的DNA不仅随着它的感染可在宿主菌之间及宿主菌与噬菌体之间传播,而且还能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兽医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兽医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兽医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兽医微生物学名词的解释:1. 微生物(Microorganism):一种极小的生命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原生动物等。
在兽医微生物学中,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动物病原微生物。
2. 病原微生物(Pathogen):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食物、水源、气溶胶等途径传播给动物,引起相应的疾病。
3. 病原体(Pathogen):与病原微生物类似,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生物体。
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4. 传染(Infection):指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内并繁殖,引起相应的病变过程。
传染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者水源传播。
5. 疾病(Disease):指动物体内正常生理状态的改变,包括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改变。
6. 抗原(Antigen):指能够激发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分子。
抗原可以是微生物的表面蛋白、多糖等产生的物质。
7.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动物体内的一组细胞、组织和器官,能够识别和应对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和感染。
8.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免疫系统对抗原的应答。
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对各种微生物的一般性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则是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针对性应答。
9. 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当免疫系统遭遇抗原后,会生成一种对该抗原的记忆性免疫细胞,以便未来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应对。
10. 疫苗(Vaccine):一种能够激发动物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是微生物的部分或者抗原的组合。
疫苗可以预防对应疾病的发生,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11. 抗生素(Antibiotic):一类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动物的细菌感染,但对于其他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如真菌和病毒则无效。
检疫名词解释
1、检验: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数量、质量的检验、分析和测试2、检疫:对动物及其产品可能携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等有害生物进行检测,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保证动物产品质量。
3、免疫接种:是根据特异性免疫原理,采用人工方法给动物接种病毒苗、细菌苗、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使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力,使易感动物机体状态转为非易感动物机体状态,从而对相应疾病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4、主动免疫:用人工制备的病毒苗、细菌苗、亚单位苗、类毒素、重组苗等抗原接种动物,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称为人动自动免疫(主动免疫)。
5、被动免疫:通过特异性抗体、抗毒素、干扰素和转移因子等活性因子,可使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以这种方式获得的免疫称为人工被动免疫(被动免疫)。
6、动物疫病:是指危害或可能危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任何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具有群体暴发的特点,因此危害严重。
7、动物疫病预测:依据历史资料及疫病内部发展规律,对疫病未来发展的趋势或强度进行定性或定量估计,是当前对疫病的未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8、动物疫病预警:对疫情发生的地域、规模、性质、影响因素、辐射范围、危害程度、可能造成的后果、发展趋势等进行预测和风险评估,由行政决策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发布警告并采取相应级别的预警行动。
9、现场检疫:是指动物在交易、待宰、待运或运输前后以及到达口岸时,在现场集中进行的检疫方式。
10、隔离检疫:是指将动物放在一定条件的隔离场或隔离圈(列车箱、船舱)进行的检疫方式。
11、净化检疫:亦称疫区检疫,是指在国内某地发生规定的检疫对象流行时进行的检疫。
12动物检疫处理:是指检疫检验机构单方面采取的强制性措施,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包括动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采取的除害、扑杀、销毁、退回、截留、封存、不准入境、不准出境、不准过境、不准出入疫区等措施。
13、产地检疫:是指动物及其产品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官方兽医所进行的到现场或指定地点实施的检疫。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微生物检验是一种使用显微技术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和测量的方法。
以下是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
1.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微小的生物,通常需要使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它们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藻类等。
2. 微生物检验的分类:微生物检验可以分为细菌检验、病毒检验、寄生虫检验和真菌检验等。
3. 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生化反应等。
4. 微生物检验的步骤:微生物检验的步骤包括采集样品、制备培养基、接种、培养、观察和鉴定等。
5. 微生物检验的应用:微生物检验在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卫生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医学领域中,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监测感染情况,并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在环境监测中,微生物检验可以用来检测水源、土壤等环境的污染情况。
6. 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具有体积小、数量大、繁殖快等特点。
同时,它们也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多样的种类,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通过以上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对微生物检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如有更深入的学习需求,建议阅读微生物检验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微生物检验名词解释(Ⅰ)
微生物检验名词解释(Ⅰ)1.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了微小生物的总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才能观察到2.非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可由一种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有的仅有一种核酸或仅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他们必须寄生于活的易感细胞中生长繁殖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由单细胞组成,细胞核分化程度低,无核膜核仁,染色体为裸露的DNA分子,缺乏完整的细胞器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染色体体,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5.亚种:从自然界分离到的微生物的纯种,如果与典型种之间存在某些特征的差别,而这些特征又是稳定遗传的,则称为典型的亚种6.型:自然界中存在差异较小的同种微生物的不同类型,7.菌株:来源不同的同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8.标准菌株:具有某种菌种典型特征的菌株9.正常菌群:在人和动物的体表和腔道中有许多微生物,这些和我们紧密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正常情况下是对人体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10.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而在特定条件下如微生物寄生部位改变,大量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时可引起疾病,成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11.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和产生毒性产物,同时与宿主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引起宿主病理变化的过程12.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感染量(LD50/ID50):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了需要的最少细菌数或毒素量13.侵袭力:病原微生物能突破宿主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14.内化作用:指某些病原体粘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15.类毒素:外毒素在0.4%的甲醛溶液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使其毒性丧失而保留原有抗原性16.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17.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一过性的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18.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19.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20.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所致21.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我在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生的,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22.一级屏障: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的使用可实现将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之间隔离以防止操作者被感染23.二级屏障: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24.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粒径一般为0.001-100纳米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25.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6.细菌非典型形态:通常在条件适宜培养8到18小时细菌形态较为典型,但细菌的形态又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27.周浆间隙:革兰阴性菌在磷脂双层与细胞膜间有一空间,含有某些破坏抗生素的酶,与细菌的耐药性、获得营养、解除毒物有关28.细菌L型:即细胞壁缺陷型,在人工诱导或自然情况下,细菌L型在体内或体外均能形成,其子代仍保留亲代的遗传特性但在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等生物学性状上均与亲代有明显差异,尤其对β内酰胺类,或其他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具有抵抗力29.中介体:又称拟线粒体,是细胞膜内陷折叠而成的囊状结构可随细胞分裂到子代细胞,多见于革兰阳性菌30.你染颗粒:白喉棒状杆菌胞质所含的异染颗粒主要成分是核糖核酸和多偏磷酸盐,嗜碱性强着色较深,经特殊染色后可与菌体成不同的颜色,故称异染颗粒31.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携带某些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的表达32.芽孢: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浓缩,脱水而形成一个则光性强,具有多层膜状结构通透性很低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33.细菌的生长曲线: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在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间隔一定时间取样检测活菌数目,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34.热原质:是许多革兰阴性菌合成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的物质,为脂多糖35.菌群失调症:严重的菌群失调可导致宿主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病症36.转座因子:是一段具有自行转位特性的独立DNA序列,可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之间移动37.突变:是指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所致变异可以传给后代。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名词解释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CPE:细胞病变效应,当病毒在宿主细胞增值时引起的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常见细胞变圆,聚集,坏死,脱落等.2、Dane颗粒:又称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感染性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为42nm,具有双层衣壳.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镶嵌有HbcAg前S抗原.3、EB病毒:一种疱疹病毒。
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与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以及多种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4、E实验:是一种结合稀释法和扩散法原理对抗微生物药物直接定量的药敏实验技术.5、H3N2型流感病毒的检验步骤:①标本采集与处理:无菌收集拭子或咽喉含涑液,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处理消除杂菌;②鸡胚接种:将标本接种于9-11日的鸡胚中,初次接种于鸡胚的羊膜腔,传代培养接种尿囊腔,33-34℃培养2-3天,收集羊水或尿囊液;③血凝试验:甲型流感病毒能凝集人O型,鸡和豚鼠的红细胞,显阳性接着作血凝抑制试验;④血凝抑制试验:可确定病毒的型和亚型,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如抗体H3去做试验,阳性者再确定N2.6、HbsAg:表面抗原,大量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也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7、HIV:又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引起艾滋的病原体,形态为球形,包膜含有两种蛋白gp120和gp41,容易发生变异,病毒核心呈圆锥状,含有两条相同的RNA、核衣壳蛋白及逆转录酶等.8、Nagler反应:卵磷脂酶具有抗原性,它的活性可被相应的抗血清所抑制.测定时在乳糖卵黄牛乳琼脂平板的半侧涂以A型产气荚膜梭菌与A型诺维梭菌混合抗毒素,而后从未涂抹康堵塞的一侧向涂抹抗毒素的一侧接种待测菌,厌氧培养18h后观察.9、OT试验:是用结核菌毒素来测定机体能否引起皮肤迟发性过敏反应的一种试验,以判断机体对结核杆菌有无免疫力.10、O抗体和H抗体的变化特点判断肥达试验的结果?若O、H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肠热症的可能性大,若两者均低,肠热症的可能性小,若O不高H高,可能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若O高H不高,则可能感染早期或与伤寒沙门菌O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感染。
微生物限度检查名词解释
微生物限度检查名词解释
微生物限度检查是指检验食品、药品、化妆品、水处理、环境监
测等领域中的微生物污染水平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一项检测方法。
其
目的在于评估产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性,保证产品不会对人类和环境
造成危害。
在微生物限度检查中,常见的测试项目包括总菌数、大肠菌群、
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指标。
总菌数是评估产品中存在的微生物总数,包括细菌和真菌等。
大肠菌群则是评估食品和水中是否存在可能导致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例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霉菌和酵母菌则
对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的霉菌和酵母菌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查,这些
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繁殖并引起产品的腐败。
在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时,通常采用标准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将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然后根据培养的结果进行计数、观察和
鉴定。
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常常会采用复制试验和平行试验,进
行多次测试,并与标准值进行对比,以确定产品是否合格。
微生物限度检查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行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产品中微生物的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控制微生物污染的风险,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此外,也可以辅助指导
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的改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动物微生物学检验常考的名词解释
动物微生物学检验常考的名词解释动物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微生物的分布、种类、数量以及与动物健康、疾病关系等的学科。
在动物微生物学检验中,有许多常见的名词,它们是我们理解和解释检验结果的基础。
以下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
1. 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它们在动物体内生活,有些对动物的健康有益,而有些可能引发疾病。
2. 菌落形态菌落是指微生物在寻找适宜的生长环境下,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而形成的细菌群体。
菌落形态是指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通过观察和描述菌落形态,可以初步鉴定菌株的种类。
3. 培养基培养基是供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营养物质。
常见的培养基包括富含营养物和鉴定特定微生物的选择性培养基。
通过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微生物,能够帮助鉴定和筛查不同的微生物种类。
4. 纯培养纯培养是指将单一微生物菌株培养至纯净状态的过程。
纯培养是进行微生物学鉴定和研究的基础,只有获得纯培养后,才能进一步进行对微生物的鉴定和性状分析。
5. 鉴定微生物鉴定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特性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确定其种属和亚种的过程。
鉴定结果能够指导动物医学诊断和治疗。
6. 血清学检验血清学检验是通过检测动物的血液中的特定抗体或抗原来确定疾病的诊断方法。
常见的血清学检验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等。
7. PCR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通过体外扩增目标DNA序列的技术。
PCR能够帮助检测和鉴定动物体内的微生物,例如病原菌、病毒等。
8. 骨架形态学骨架形态学是研究骨骼结构和形态的学科。
在动物微生物学检验中,通过对动物骨架进行形态学分析,可以了解动物的种属和进化关系。
9.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是通过检测动物的免疫反应来确定病原微生物存在和感染情况的方法。
常见的免疫学检测包括免疫沉淀、免疫电泳、免疫印迹、免疫组化等。
10.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是通过将不同的抗生素施加在微生物上,观察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指导临床应用抗生素治疗。
微生物与检验名解
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方达数百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和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的学科,目的是控制和消灭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保证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4.临床微生物学又称诊断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检查以及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一门医学专业和应用学科。
5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6肽聚糖:又称胞壁质,为细菌细胞壁所特有,主要是由包含两种糖衍生物的聚糖骨架和几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几种不同的氨基酸可以组成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
7 脂多糖(LPS):为细菌所特有,主要是由包含两种衍生物的聚糖骨架和几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几种不同的氨基酸可以组成四肽侧链和五胎交联桥。
8 质粒:使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是小的闭合环状dna 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存在并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9 异染颗粒:有些细菌的内含体主要成分是多聚磷酸盐,主要用于磷的贮存,在细菌合成细胞组分时提供磷酸盐,同时在细菌代谢时作为能量来源。
这些颗粒用蓝色染料甲基兰或甲苯胺蓝染色时可被染成不同深浅的蓝色,与菌体其他部分不同,显示异染效应,称为异染颗粒。
10 革兰染色:是细菌学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11 芽胞:很多革兰阳性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内生孢子,简称芽孢。
12.荚膜: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物质,称为荚膜。
13芽孢:很多革兰阳性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荚膜包裹的的圆形的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内生孢子简称芽孢。
进境检疫的名词解释
进境检疫的名词解释进境检疫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农业、畜牧业、水产业以及人类健康而进行的一系列防疫措施。
其目的是防止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病原体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引入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并遏制疫病在境内传播的风险。
一、进境植物检疫进境植物检疫是指针对植物及其产品进口时进行的检疫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预防植物疫源性病害和有害有机体的传入,防止疫源性病原微生物、有害有机体以及其传播介体通过这些植物及其产品进入国境。
植物检疫所检疫的对象包括活体植物、种子、果实、木材、花卉等。
针对进口植物材料的检疫工作主要包括检查货物的种类、数量、合规性以及植物身份的确认等。
此外,检疫还包括对植物类病原菌、昆虫及其它有害生物的筛查、检验和清除。
二、进境动物检疫进境动物检疫是指国家对进口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的检疫措施。
其目的是防止动物病原体、寄生虫和其他有害生物进入国境,以及遏制动物疫病的传播。
同时,进境动物检疫也有助于保障国内畜牧业和食品安全。
进境动物检疫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查动物的健康状况、食物来源、接触史等。
检疫人员会对进口动物进行病理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以确保其不携带致病病原体。
此外,进境动物检疫还对动物货物的处理、隔离措施以及清洗消毒等工作进行监督。
三、进境水产品检疫进境水产品检疫是指国家对进口水产品进行的检疫措施。
由于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为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各国都采取相应的检疫措施来防止水生生物病原体及有害有机体的传入。
进境水产品检疫主要包括对水产品来源、养殖环境、养殖方式、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检查。
此外,对进口水产品进行检疫还包括疫病筛查、疫情监测以及水产品的处理和清洗消毒等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国家可以确保进口水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并减少潜在的疫病传播和安全风险。
四、进境微生物检疫进境微生物检疫是指国家对进口微生物及其制品进行的检疫措施。
微生物是一类使人类和动植物感染多种疾病的病原体,也可以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
聊一聊微生物检验
聊一聊微生物检验微生物检验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对人体致病微生物等进行检查,其可为医生提供具有较高正确性的检查结果,以为临床诊断提供相应的依据。
下文中就微生物检验相关知识进行简单介绍,欢迎大家阅读!1什么是微生物?说到微生物检验,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指形体比较细小,结构简单,且必须要借助于显微镜放大几千甚至几万倍才能看到的生物,微生物具有分布广、种类多、变异繁殖快的特点,主要包括藻类、朊病毒、藻类、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中可以形成菌落的只有细菌以及真菌,像原生生物、藻类等并不能形成菌落,所以在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主要接触的是细菌、病毒以及酵母。
2微生物检验的作用有哪些?近几年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存在致死率较高的问题。
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开展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用以指导抗生素药物的选择。
同时随着抗菌药物应用普遍化,抗药株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也导致了抗生素使用失败率提升,一些重症感染病例可能会因为治疗无效造成病情加重。
微生物检验能帮助医生合理的选择抗生素,使抗生素的应用更加符合患者实际情况,并能获得理想治疗效果。
此外,临床微生物检验还可实现对医院感染情况的监控,医院感染范围相对较大,除内源性感染外,也包括器械操作不当所带来的外源性感染,且病原体的种类是比较多的,而通过微生物检测则能对医院存在感染的原因进行查理,之后再结合具体特点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3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知识3.1接种接种是指将微生物接到活的生物体内,亦或是接种到适宜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接种方法如下:一是划线接种,这种接种方法会使用到接种环、接种针等工具,一般情况下划线接种方法会被应用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
二是3点接种方法,一般情况下,3点接种法会应用在研究霉菌形态时,其是在平板表面等边三角形的3点位置接种少量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能独立的形成菌落,之后再对其形态进行观察及研究。
三是穿刺接种。
兽医微生物常考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微生物: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指生物界中所有形体细小、结构简单、直接用肉眼看不见、只能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芽胞: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称为芽孢,又称内芽孢。
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的外周产生一层包围整个菌株,边界清楚的粘液样物质。
鞭毛:多数弧菌、螺菌、许多杆菌、个别球菌的菌体表面长有一至数十根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大多数G-菌和少数G+菌的菌体上生长有一种比鞭毛短的毛发丝状细丝,又称纤毛或伞毛。
是一种空心的蛋白质管。
生长曲线: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的温度,定期取样检查活菌数,以时间为横坐标,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得出一条生长曲线。
根据曲线可将细菌生长繁殖过程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4个期。
菌落:细菌在适宜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分裂繁殖出巨大数量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独立的群体。
若长出的菌落连成一片称为菌苔。
纯培养:对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挑取可疑菌落接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如耐药、毒力等。
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 L 型细菌。
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需营养物质的基质。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如注射使用的酒精。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常需湿热121℃/15min或干热170℃/2h。
噬菌体:是一类侵袭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病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检验:(microbiology detection):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测定食品中的微生物,特别是致病微生物的数量、种类、性质,从而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3、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
4、菌落: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单菌落: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用于计算细菌数量的一种方法。
5、菌落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使每一个活菌只能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然后进行菌落计数所得的菌落数量。
通常以lg或1ml或lcm2样品中所含的菌落数量来表示。
6、细菌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直接计数。
其中包括各种活菌数和尚未消失的死菌数。
细菌总数也称细菌直接显微镜数。
通常以1g或1m1或lcm2—样品中的细菌总数来表示。
7、细菌相:指存在于某一物质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
8、指示菌:是在常规安全卫生检测中,用以指示检验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指示性微生物。
检验指示菌的目的,主要是以指示菌在检品中存在与否以及数量多少为依据,对照国家卫生标准,对检品的饮用、食用或使用的安全性作出评价。
9、动物性食品:又叫动物源性食品(Animal Derived Food)是指全部可食用的动物组织以及蛋和奶,包括肉类及其制品(含动物脏器)、水生动物产品等。
10、食源性疾病: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
11、食物感染:通常是指因摄入感染性微生物引起的疾病,而不是由细菌副产物引起的疾病。
12、食物中毒性感染:是指因食物中毒和食物感染共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13、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是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
14、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入细菌性中毒食品所引起的食物中毒。
15、真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入真菌性中毒食品所引起的食物中毒。
:
16、动物性食物中毒:是指摄人动物性中毒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17、有毒植物中毒:是指摄人植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
18、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摄人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
19、微生物性食物中毒:食用被微生物或微生物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称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发病原因多见于食用了食物中毒性微生物或其毒素,有毒化学物质等。
20、食品腐败变质(food spoilage):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品发生腐效变质的根源。
21、毒素(toxin)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另一种生物体有毒性的产物,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
22、外毒素是病原菌在生长繁殖期间分泌到周围环境种的一种代谢产物,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产生,少数革兰氏阴性菌也能产生。
其化学组成是蛋白质,抗原性强,毒性也强,但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
23、内毒素:大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能产生内毒素,实际上它存在于细菌细胞壁的外层,属于细胞壁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并不分泌到环境中,只有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
内毒素性质稳定,耐热,毒理较外毒素弱。
24、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内引起,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
25、传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与宿主发生斗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26、灭菌:将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全部杀死或除去的措施
27、消毒: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28、防腐:采用理化或生物因素,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29、无菌:物体中无活的微生物存在
30、商业无菌:经过适度的杀菌后,不含有致病性微生物,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下能在其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
这种状态叫做商业无菌。
例:罐头食品
31、过滤灭菌:有些需要灭菌的材料不能受热,例如许多维生素溶液。
除在饮料、药物生产中使用外,空气也常常用过滤法除菌。
我们通常做微生物学实验时灭过菌的容器一般用棉花塞堵在出口处,实际上就是过滤除去空气中的微生物,使进入容器的空气中没有微生物污染。
32、生长曲线:将少量细菌接种到一个恒定容积的新鲜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菌含量,如果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度为纵坐标作图,可以得到曲线,这称为生长曲线。
33、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ivation)是指在一个恒定容积的流动系统中培养微生物,一方面以一定速率不断地加入新的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速率流出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以使培养系统中的细胞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即处于稳态。
可分为: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
34、同步培养法:(synchronous cultivation)能使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都处于相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同步培养法通常分为选择法和诱导法。
35、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分存在的状态,即水分与食品结合程度(游离程度)。
水分活度值越高,结合程度越低;水分活度值越低,结合程度越高。
36、芽孢:某些菌生长到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的内生孢子,是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
37、大肠菌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一般认为该茵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茵、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茵和阴沟肠杆菌等。
38、平盖酸败:指罐头外观正常、而内容物酸败变质的一种变质现象。
39、培养基:是指人工配制而成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基质。
40、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
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
41、生长曲线:将少量细菌接种到一个恒定容积的新鲜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菌含量,如果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度为纵坐标作图,可以得到曲线,这称为生长曲线。
42、D值:是指在一定的处境和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某细菌数群中90%的原有残存活菌被杀死所需的时间(min )。
D值是细菌死亡率的倒数,D越大死亡速度越慢,该菌的耐热性越强,并且D不受原始细菌总数的影响。
但是受到热处理温度、菌种、细菌或芽孢悬置液的性质影响,所以D值是指在一定的处境和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才不变,并不代表全部杀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