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近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亦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时间段出发,探讨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背后的原因。
一、二战后的国际贸易体系重建在二战结束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核大国和经济强国,主导了国际贸易体系的重建。
1944年,在美国的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确立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并制定了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的原则。
此时期,美国积极主张以自由贸易为基础,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二、冷战时期的保护主义倾向然而,在冷战时期,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有所转变。
为了应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
此外,美国还实施了一系列针对特定产业的保护政策,以确保本国工业的竞争力。
三、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再次发生了变化。
里根政府的上台,标志着贸易保护主义的起飞。
里根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关税壁垒,以保护美国本土产业。
然而,由于全球化浪潮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美国逐渐调整了对外贸易政策,转向了更加开放的立场。
四、长期以来的自由贸易倾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坚持以自由贸易为主导的对外贸易政策。
比如,克林顿政府推动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从而促进了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自由化。
此外,美国还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谈判。
五、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然而,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再次发生了改变。
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如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等,旨在保护美国国内产业和减少贸易逆差。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引起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并导致了一系列的贸易战。
六、新冠疫情对贸易政策的影响最近的新冠疫情对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减少对中国和其他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的依赖,美国加速了对国内生产的重视,并尝试拉回一部分产业回到本土。
国际贸易历史发展历程
国际贸易历史发展历程
1.古代国际贸易:早期的国际贸易主要是沿着陆路或海上贸易路线完成的,如古代的丝绸之路,希腊和罗马的贸易贸易活动等。
2. 中世纪国际贸易:在中世纪,欧洲兴起了一批城市国家,如威尼斯、热那亚等,这些城市国家经由水路成为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他们也实行海上殖民政策,开拓贸易市场。
3. 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在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西欧各国的工业产品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
同时,工业革命也注定了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从欧洲转向全球化,东西方贸易得以发展。
4. 二战后国际贸易:二战后,国际贸易飞跃式发展,尤其是GATT(关贸总协定)的创建和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打破了贸易障碍和壁垒,加速了世界贸易流通,逐步形成了全球繁荣的经济体系。
5. 当代国际贸易:随着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当代国际贸易也发生了变化,例如电子商务与跨境商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互联、智能物流及实质性进展,为国际贸易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6)战后贸易自由化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
贸易的高速发展。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战后贸易自由化作用评价见图。
国际贸易政策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用“海外贸易”表示对外贸易 判断对错:
的国家有_______(多选) 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推动者 A 中国 是美国。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2)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基础雄厚,贸 易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 (3)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反映了 垄断资本的利益。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4)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国际多边
贸易协定——关贸总协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国际贸易概述
新课导入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 命的出现,加之美国对外扩张的 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贸易 自由化,它有哪些特点?
世界贸易组织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见图。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战后贸易自由化与历史上的自由贸易政策 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1)历史上的自由贸易政策倡导者是英国, 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倡导者是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美国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小问题: 用“海外贸易”表示对外贸易
的国家有 _______(多选) 战后贸易自由化只要是通过谁 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 A 中国
B 英国 GATT(关贸总协定) C 日本
D 美国
国际贸易概述
1. 第二次世界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
(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
燃料在初级产品中比重剧升 机械产品比重快速增长 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年份
初级产品在世界出口值中所占比 重(%) 61.9 61.2
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出口值中所占比重(%)
1876——1880 1886——1890
38.1 38.8
1896——1900
1911——1913 1926——1929 1936——1938 1950 1955 1960 1965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东亚的韩国、 新加坡、中国的台湾、香港(亚洲四小 龙); 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 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 (亚洲四 小虎)
背景:科技革命引起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 调整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工业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大 超过了初级产品。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增大。
62.8
62.2 60.8 60.4 59.0 51.0 45.0 41.0
37.2
37.8 39.2 39.6 41.0 49.0 55.0 59.0
1970
35.0
65.0
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的变化
垂直→水平(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比增 大)
原因:经济一体化进程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需要发达国家的合作 和配合
世界经济高通货膨胀率和低速增长、能源危机的 爆发、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等等
1900年国际贸易又恢复了快速增长的速度。
出口导向战略在一部分国家获得成功
进口替代战略,即发展本国的工业部门, 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品来代替原先依靠进口 的工业品。(缺点:遭受外汇短缺之苦 ) 出口替代战略,即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部 门,用本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原 先的初级产品的出口。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作者:————————————————————————————————日期: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刘朝阳教改经144第一次国贸作业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国际贸易产生的三个前提条件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的扩大,剩余产品的出现,商品交换的产生;以及国家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国际贸易;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
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首先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的地位很小,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广泛的发展,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才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
同时,对外贸易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将着重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展开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00年)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第一个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黄金时期)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5.2%,也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形成了以美国为重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国际贸易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对优势,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在国际贸易中占很一部分比重;商品输出依然以农产品等初级商品为主;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绝对份额。
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
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二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混乱。
为了实现战后的重建和发展,各国开始积极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增长。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影响。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二战结束后,各国之间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以促进国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建立了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世界货币供应的稳定以及国际贸易的平衡。
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固定汇率制度。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成立,其职责是监督国际汇率和提供紧急财政援助。
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为了推动战后欧洲的重建和发展,美国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
1947年,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了这个计划,旨在为欧洲提供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其恢复经济和推动一体化进程。
马歇尔计划为战后欧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援助,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复苏。
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输送,马歇尔计划为欧洲国家提供了重建的资金和资源,并帮助他们建立了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
三、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减少为了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合作,各国开始着手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限制。
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减少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提高商品的流通性和市场的竞争性。
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GATT)成为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机构。
GATT的成员国通过多轮的谈判,逐步减少了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为国际贸易创造了更加开放和稳定的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GATT也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全球贸易规则的主要制定和执行机构。
四、多边开发银行的建立为了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二战后成立了一系列多边开发银行。
这些机构的目标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实现经济的独立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特点和变化,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特点:1.经济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更加密切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贸易壁垒的降低、通信和交通技术的进步以及国际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等活动迅速发展,各国经济相互关联,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复杂的供应链网络。
2.工业化和城市化:战后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加速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改变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格局和社会结构。
同时,城市化现象迅速发展,人们从农村迁往城市,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中心。
3.科技革命:二战后,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如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普及,催生了数字化经济的崛起。
科技的推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创新和产业结构的变革。
4.跨国公司的兴起:二战后,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角色。
跨国公司利用市场开放和全球资源配置,跨越国界进行生产、销售和投资,形成了跨国经济网络。
跨国公司的兴起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技术转移,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发展。
5.经济不平等与发展差距:尽管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不平等和发展差距的问题。
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强劲增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及贫困地区面临着经济困境和发展挑战。
这导致了全球经济不平等的加剧和发展差距的扩大。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了全球化的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科技革命的影响、跨国公司的兴起,以及经济不平等与发展差距的存在。
这些特点深刻地塑造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并对全球经济的繁荣和不平等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它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从贸易的起源到全球化时代的发展。
1. 古代贸易时期古代贸易时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代文明时期。
在这个时期,贸易主要是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的。
丝绸之路是古代贸易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东方和西方文明。
古代贸易主要以物物交换为主,如丝绸、香料、黄金等商品的交换。
2. 殖民地贸易时期殖民地贸易时期是指欧洲国家在16世纪至19世纪期间对殖民地的控制和剥削。
在这个时期,欧洲国家通过殖民地贸易获取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如烟草、咖啡、糖等。
这种贸易模式导致了欧洲国家的经济繁荣,但也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和剥削。
3. 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生产力和商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中心,大量的工业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同时,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如蒸汽机的发明和铁路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4.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体系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经历了重要的变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成立,负责管理国际金融和贸易事务。
同时,关税壁垒的逐渐降低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全球供应链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5.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贸易全球化时代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新阶段。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跨国贸易的便利化和效率提升。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
同时,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更加紧密,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总结: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
从物物交换到现代的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其特点
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其特点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是指国际贸易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自17世纪以来,国际贸易格局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在贸易方式上有所差异,也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地位的演变。
以下是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其特点的详细讨论。
17世纪和18世纪是欧洲殖民扩张的时代,主要由欧洲国家控制着全球贸易。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格局以殖民贸易为主导,主要是欧洲国家通过殖民地获取原材料,并将制成品销售到殖民地。
例如,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殖民南美洲和非洲,从中获取大量黄金和银矿石,然后将这些贵金属运往欧洲。
此外,欧洲国家还通过大规模的奴隶贸易,将非洲人贩运到美洲从事种植和采矿等劳动工作。
19世纪是工业革命的时代,国际贸易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工业革命使得欧洲国家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他们开始将制成品输出到其他国家甚至殖民地。
这一时期,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国,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大规模输出纺织品、机械设备等制成品。
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的改善,国际贸易的规模和速度都大幅增加。
20世纪初,二战前后,国际贸易格局再度发生巨大变化。
由于战争的破坏,欧洲和日本等传统大国的经济衰退,而美国成为全球经济的新中心。
美国通过对外援助和经济合作项目,推动了战后的经济复苏,并与西欧建立了紧密的贸易关系。
此外,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也逐渐加入全球经济体系,实施工业化战略,提高了自身的生产能力,并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形成了全球供应链网络。
此外,全球经济实力的转移也给国际贸易格局带来了新的特点。
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崛起,使得亚洲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中心,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并与拉美、非洲等地区加强了贸易合作。
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也开始崛起,如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它们通过提供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吸引了全球投资和贸易。
二战后国际金融的演变趋势
二战后国际金融的演变趋势二战后国际金融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受到战后恢复和冷战时期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国际金融面临了一系列挑战和变革,同时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发展。
以下将分别从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金融自由化、全球化、金融监管等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二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华盛顿共识和金融危机等阶段。
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布雷顿森林体系由此诞生。
该体系以美元为基础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围绕着固定汇率、开放贸易和国际金融合作展开。
然而,1971年美国宣布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国际金融体系进入了混乱期。
随后,推行自由化金融政策的华盛顿共识成为了主导思想,金融市场逐渐放开管制,自由化的金融体系成为了全球主导模式。
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金融危机,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等,这些危机加速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和调整。
其次,国际金融在自由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全球化的趋势。
全球化对国际金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本、货币和劳动力市场的全球性整合,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等方面。
自由化和全球化使得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和竞争,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资金流动更加自由,金融创新更加迅速。
但是,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如贸易不平衡、资本流动过度等问题,需要国际金融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推动了金融监管的全球化趋势,但是在全球金融监管的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存在差异,国际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大大增加。
例如,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监管不力被认为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国际金融制度需要加强国际性的监管协调,提高金融监管的效能和适应性,以应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挑战。
总的来说,二战后国际金融的演变趋势体现了自由化、全球化和监管的三大特点。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史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史国际贸易产生的三个前提条件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的扩大,剩余产品的出现,商品交换的产生;以及国家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国际贸易;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
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首先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的地位很小,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广泛的发展,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才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
同时,对外贸易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将着重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展开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00年)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第一个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黄金时期)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5.2%,也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阶段划分和数据来自于《国际贸易法学》髙永富、余先予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形成了以美国为重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国际贸易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对优势,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在国际贸易中占很一部分比重;商品输出依然以农产品等初级商品为主;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绝对份额。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都饱受战乱之苦,都不再愿意轻易卷入大规模的战争,西方各国纷纷把各国的重心转移到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上来,大规模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战后西方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基本原因;其次是科学技术的推动:以原子弹,电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开拓国外市场,获得廉价的资源,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另外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国际分工的扩大,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刘朝阳教改经14414121095第一次国贸作业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国际贸易产生的三个前提条件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的扩大,剩余产品的出现,商品交换的产生;以及国家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国际贸易;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
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首先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的地位很小,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广泛的发展,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才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
同时,对外贸易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将着重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展开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00年)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第一个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黄金时期)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5.2%,也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形成了以美国为重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国际贸易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对优势,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在国际贸易中占很一部分比重;商品输出依然以农产品等初级商品为主;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绝对份额。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都饱受战乱之苦,都不再愿意轻易卷入大规模的战争,西方各国纷纷把各国的重心转移到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上来,大规模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战后西方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基本原因;其次是科学技术的推动:以原子弹,电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开拓国外市场,获得廉价的资源,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另外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国际分工的扩大,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论二战以来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
论二战以来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自二战以来,美国的贸易政策经历了多次演变和调整。
这些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国际形势等。
在以下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二战以来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一、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自由贸易政策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为了推动经济重建和全球经济增长,美国积极推动自由贸易政策。
这一时期,美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
例如,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降低了关税和贸易壁垒,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增长。
此外,美国还通过各种双边和多边协议,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和马歇尔计划,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二、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保护主义政策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和全球经济滞胀,美国的贸易政策开始发生变化。
保护主义情绪抬头,美国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
这些措施包括提高关税、实施进口配额、设立贸易壁垒等。
同时,美国也加强了对国内产业的补贴和支持,以增强其竞争力。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化与自由贸易政策的回归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美国贸易政策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推动全球化战略,主张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
这一时期,美国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
例如,通过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全球贸易协议,减少了贸易壁垒和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增长。
此外,美国还积极推动各种自由贸易协定(FTA),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和扩大美国的出口市场。
然而,近年来美国贸易政策又出现了一些变化。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开始推行“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主张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提高关税、限制进口、设立贸易壁垒等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
此外,特朗普政府还试图通过重新谈判和修改现有贸易协议来满足美国的要求,从而减少美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和提高就业机会。
国际贸易新理论
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保罗·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贸易地理及国际金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围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提出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引入了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用非比较优势的观点解释了当今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
新贸易理论也成为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二战后,国际贸易活动出现了新特点、新现象。
首先,1960年代末开始,由于日本、西欧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迅速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动摇,并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客观存在的贸易不等价交换,国际贸易活动在二战后大幅度增加,不是发生在经济互补的国家,而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这种贸易的相似性,改变了传统的对国际贸易的看法。
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贸易理论对世界贸易现象作更为客观和切合实际的解释。
其次,伴随国际贸易大幅增加的同时,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要素互补的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要素禀赋极其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各国之间进行的贸易之大多数也不是产业间贸易,而是发生在同一产品内部的产业内贸易。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势差异,而更多的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所具有的规模优势,比较典型的是大部分国际贸易活动是“飞机式的贸易”。
飞机制造所需要的经济规模使整个世界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制造者,而且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飞机制造中心,即使日本和美国两国之间没有差异,似乎也只有其中一个国家才会生产宽体喷气式飞机。
“新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
”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最后,许多商品市场中完全竞争不是经常存在的,而不完全竞争则经常存在,少数垄断企业由于规模报酬递增而获得市场地位,从而导致国际分工,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贸易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因此合理解释这些现象的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二战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二战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二战结束后,全球化发展趋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推动。
以下是二战后全球化发展的几个主要趋势:
1. 经济全球化:二战结束后,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增加,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国际贸易协定和自由化政策的推动使得货物、人员、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更加便捷,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互相依赖和发展。
2. 跨国公司的崛起:二战后,一些跨国公司迅速崛起并扩张到全球范围。
这些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间建立生产基地和供应链网络,实现了跨国经营和全球市场的开拓。
跨国公司的出现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也推动了经济整合和文化交流。
3. 信息技术的革命:二战之后,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高速传输技术的进步。
这使得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全球化,促进了跨国企业的合作和全球市场的融合。
4.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交流: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更加接触和交流。
同时,许多国家也采取了措施保护本国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保护与交流的平衡是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争议点。
5. 国际合作与机构的建立:为了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各国之间加强了合作,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和机构,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等。
这些机构在推动全球化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和金融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二战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增强和加速,跨国公司的崛起,信息技术的革命以及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交流。
这些趋势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整合和互动。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论述题汇总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论述题汇总1.试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贸易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4)答:(1)反倾销措施不断加强;(2)技术性贸易壁垒迅速发展;(2)绿色贸易壁垒名目繁多;(3)劳工标准的兴起。
2.试述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贸易自由化的表现、主要特点和作用。
(20.10)答:(1)贸易自由化的表现:①大幅度削减关税。
②降低或撤销非关税壁垒(2)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①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行者。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和贸易国家。
为实现对外扩张,美国积极主张削减关税,取消数量限制,成为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行者。
②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战后贸易自由化建立了物质基础。
③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
④各种区域性贸易集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都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
由于它们的建立而实现的地区、国际范围内的贸易政策协调为贸易自由化的开展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⑤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
(3)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作用及评价:①战后贸易自由化推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高速发展。
②战后贸易自由化确立了各国贸易政策发展的总趋向。
③战后贸易自由化为国家贸易、经济可通过协商、协调获得发展提供了先例。
3.试述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20.8)答: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2)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3)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4)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5)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4.试述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及其运行存在的问题。
(19.10)答:亚太经合组织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它是一个开放的区域性组织,不仅在内部成员间相互开放,对区域外的其它国家与地区也同样开放。
(2)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自愿合作组织,不具有强制性。
《世界经济概论》第6章思考题解答
第6章思考题解答1.简述二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二战以后,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细化,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同时,二战后一系列发展中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国际贸易更是蓬勃发展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一)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增长速度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是二战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世界生产的增长。
各国生产的扩大是以提高世界市场份额为导向的,这种世界生产对贸易的依赖,在某种程度上就反映为国际贸易的增长快于世界生产的增长。
(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明显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国际货物贸易结构改变明显;第二,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增长。
(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作用突出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即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原材料、中间产品、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跨国流动。
随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越来越多。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涵盖了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但主要是产品内贸易,即中间产品的贸易。
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世界范围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了,形成了全球产品价值链的分工。
(四)呈现北美、欧盟、东亚三大板块的国际贸易新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世界贸易中逐渐形成了北美、欧盟和东亚三大板块的新格局。
上述三大板块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全球贸易的发展,但也促进了贸易集中度的提高,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更加不平衡。
2.试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战后国际技术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技术贸易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
特别是在二战后,国际技术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二战后国际技术贸易的快速发展呢?让我们一起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来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一、全球化趋势加速1.1 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二战后,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在这种趋势下,各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更加密切,为技术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1.2 全球化加速技术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技术传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先进国家的科技成果可以更快地传播到其他国家,从而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的迅速发展。
二、科技创新助推2.1 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在二战后,各国纷纷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不断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
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2 技术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科技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也是国际技术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项技术的成功应用通常会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贸易,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国际合作增强3.1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在二战后,各国开始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加大了国际合作的力度。
国际合作的加强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2 跨国企业的兴起随着国际合作的增强,跨国企业开始兴起,成为了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主体。
这些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促进了技术的传播和交流。
四、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4.1 贸易政策的开放性在二战后,各国开始调整贸易政策,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态度。
这种开放性的贸易政策为国际技术贸易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2 贸易自由化的推动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也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逐渐消除,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加快,国际技术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二战后国际技术贸易迅速发展原因的全面评估,可以看出全球化趋势加速、科技创新助推、国际合作增强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刘朝阳
教改经144
14121095
第一次国贸作业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国际贸易产生的三个前提条件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的扩大,剩余产品的出现,商品交换的产生;以及国家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国际贸易;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
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首先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的地位很小,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广泛的发展,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才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
同时,对外贸易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将着重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展开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
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00年)
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第一个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黄金时期)
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5.2%,也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
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形成了以美国为重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国际贸易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对优势,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在国际贸易中占很一部分比重;商品输出依然以农产品等初级商品为主;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绝对份额。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都饱受战乱之苦,都不再愿意轻易卷入大规模的战争,西方各国纷纷把各国的重心转移到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上来,大规模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战后西方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基本原因;其次是科学技术的推动:以原子弹,电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开拓国外市场,获得廉价的资源,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另外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国际分工的扩大,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个阶段: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滞涨时期)
该时期内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其中1974-1979年世界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18.9%,世界贸易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远低于六七十年代的水平,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期,
国际贸易增长逐步恢复,整个80年代,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达到5%。
这个时期的特征算是: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出现,特别是西欧和日本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中心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亚洲四小龙迅速发展,在际贸易中占很大比重;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的力量;资本主义国家从以商品劳务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增长波动很大,但整体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该时期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期,超过了以前国际贸易发展的任何时期,国际贸易起伏增长率为4-10%,但始终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4%左右,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
发达国家之间贸易额所占比重继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下降。
这个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征有:知识对于国际贸易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服务业对于国际贸易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的贡献;发达国家的贸易成为主要贸易,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势;美国仍是头号贸易强,但领先地位有所下降,德国日本的贸易地位有所提高,形成美日欧三足鼎力的局面,亚洲的份额有所增加,而拉美,非洲的比例有所下降,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成为主要力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在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再只注重贸易增长量,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一些环境污染重,耗能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极大地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
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不升级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增加;跨公司的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产地,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但同时也加剧了地区发展不平衡;当代各国日益增长的国际联系,使世界各国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形成原因:
①战后,大量摆脱殖民国家奴役的国家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积极参加全球经济活动。
②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使世界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国家间的经济交流和国际分工,消除贸易壁垒,规范市场规则。
发展原因:
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②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物质条件。
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的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和全球化形势下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但在不同的阶段里,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并不一致。
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
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这一增长速度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
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基本原因。
(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90年)
1973年以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高通货膨胀率所致。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首先,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
其次,能源危机的爆发
再次,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
(3)199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战后初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总的变化趋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社会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从个别国家来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始终是占世界第一位的进出口国家但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50年代起,德国、日本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变化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反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各阶段的特征
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相互隔绝。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两极格局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经济区域集团化
(1)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
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基本特点:
①世界经济已形成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经济板块为中心的格局。
②集团成员国处理对外关系更加务实,意识形态色彩趋于淡化。
③各国经济融合程度明显增加,规模急剧扩大。
④区域经济集团的成员结构发生了变化。
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出现的原因
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是在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国际政治形势走向缓和的背景下产生的。
原因:
①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日本、西欧的兴起,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向美国、西欧和日本三极相互抗争的局面转变。
②随着世界军事和政治局势日趋缓和,国际斗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了经济和科技领域,各个地区的经济大国为了加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③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如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