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一)
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5c3994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a.png)
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人口迁移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而这种人口迁移现象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具有推动作用。
随着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这些人口迁徙到城市后,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乡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迁移,使中国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许多城市化的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其次,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社会文化的变化。
随着人口的迁移,不同地区的人口聚居在城市,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
这种多元化使得城市成为一个容纳不同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地方。
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创新。
例如,纽约是一个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城市,其独特的多元文化成为了城市的魅力所在。
然而,人口迁移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首先,大量人口迁入城市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例如,人口剧增会导致城市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需求,交通拥堵、居住困难等问题凸显。
此外,人口迁入城市也会增加城市的社会安全隐患,刑事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问题等都是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应对的挑战。
另外,人口迁移对农村地区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会导致农村经济的停滞和农民收入的下降,加剧了城乡差距。
此外,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也因为人口迁移而变得更加严峻。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政策。
首先,城市规划应注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不断迁入的人口的需求。
其次应加强城市治理,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创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创新驱动型发展,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在城市。
综上所述,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具有推动力和社会文化的变迁。
然而,人口迁移也给城市和农村地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城市化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城市化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b7fab1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f.png)
城市化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城市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等。
但是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人口迁移。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一、城市吸引力城市化使城市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具有吸引力。
城市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和更好的医疗资源。
这些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
但是,这也意味着许多农村地区的人口持续流失,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不断减少。
这也加速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
二、人口集聚效应城市的人口集聚效应也是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之一。
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口,这使得许多行业和企业可以在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这又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城市。
但是,这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城市数量有限,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土地的增长是难以保持平衡的。
这就导致了城市资源的短缺和城市环境的恶化。
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吸引更多的人口来到城市,城市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扩大,这又会加剧城市人口的集聚。
这个恶性循环无法避免。
三、长期的影响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不只在短期内体现。
城市化也会影响着未来的人口分布和城市的发展。
一般来说,城市化会导致城市的人口增长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
城市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则受到了限制。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将导致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因而需要更多的城市资源去满足这些人口的需求。
但是,城市化也会引起许多问题。
城市化导致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且影响着未来的城市发展和人口迁移。
四、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是对人口迁移的一种影响,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影响。
城市化所造成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问题,而是整个城市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所反映出来的。
对于城市化的发展问题,许多国家都已经意识到了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
浅析我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浅析我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299fb527ed630b1c59eeb57a.png)
放松 的户 籍 管理 制 度 会带 来 城市 化 的 加速 发 展 。 随着 市 场经 济 体 制的 逐步建立和完善 , 划分 “ 农业户 口”和 “ 非农业户口” 实行城 乡分割的户 、 籍管理 二 元 结构 , 阻碍 了 人力 资 源的 优 化配 置和 地 区 间的 合理 流动 , 不利 于 城 市 化 建 设和 农 村 经济 的发 展 , 阻碍 着 城 市化 的发展 。 ( )流动 人 口与 农 民工 问题 2 我国存在着一股规模庞 大的流动人 口: 农民工 , 它是指从农村进入城 市, 依靠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 , 但不具备非农业户 口的社会群体, 学者们 将 其划 为边 缘 人 、 势群 体 之 中 。 弱 农 民大量 转 为 产业 工 人 是 任何 一 个 工业 化 国 家所 必 然 经历 的 阶段 , 是 城 市化 所 必 经 的 阶段 。 据有 关 方 面 测算 , 0 5 农 民工 数 量估 计 i5 20年 . 亿人 , 他们主要分布于城市的建筑业、 采矿业 、 第三产业和其他产业链低端或劳动 力密集型产业。 一直以来 , 民工离开农村 , 农 迁入城市 , 生活在城市 , 由 但 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就业 、 福利歧视 、 社会歧视等原因, 民工生活在我 国城 农 市最 底层 , 多人 处于 非 常艰 难 的生 活 和 工作状 况之 中 , 许 尽管 我 国 以城市 化 率 表现 的 城镇 人 口比例 超 过4%, 我 国 城市 化 水平 还 依 旧低 下 , 实质 意 0 但 离 义上 的城 市化 水平 要求 尚有 差距 。 民工 问题 在一 定 程度上 阻碍着我 国城市 农
浅 析 我 国 人 口迁 移 与 城 市 化
梁 青 兰州商 学院 经贸 学院 甘肃 兰 州 7 0 2 300
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区域、城市与都市圈视角
![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区域、城市与都市圈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ef8791f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f.png)
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区域、城市与都市圈视角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区域、城市与都市圈视角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现象使其成为一个有趣且复杂的研究领域。
人口迁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从区域、城市和都市圈的视角来看。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一些有关政策建议。
二、中国人口迁移的背景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悠久,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性增强,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人口迁移模式。
人口迁移现象主要分为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和城市到城市的流动。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主要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而城市人口流动则是因为城市间的经济差异和资源配置的不均。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人口迁移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人口迁移会导致劳动力的流动,从而改变不同地区的劳动力供需关系。
如果某个地区的人口流入远大于流出,将导致该地区的劳动力供应过剩,劳动力价格下降,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到该地区进行投资。
其次,人口迁移还会改变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和需求结构,进而影响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市场规模。
四、不同视角下的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区域、城市和都市圈的视角下,人口迁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1. 区域视角从区域的角度来看,人口迁移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一方面,人口流动会促进资源的集中和优化配置,从而推动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人口流出地区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经济衰退等问题。
因此,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2. 城市视角从城市的角度来看,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首先,人口流入会增加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规模,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
其次,人口流入还会对城市的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给城市发展带来挑战。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e8002876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6.png)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分布与迁移则是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迁移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分布与迁移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以及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1.1 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西部内陆地区拥有更密集的人口。
这主要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工业与服务业发达,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同时,东部地区拥有更多的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1.2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
大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外来人口涌入。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城市还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吸引了人口流入。
1.3 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相对于东部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疏。
这主要与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有关。
西部地区山地和沙漠较多,资源相对匮乏。
同时,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欠发达,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吸引力较小,人口流动性相对较低。
1.4 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农民工是中国人口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到城市打工,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
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可以带动目的地地区的经济发展。
大规模的人口流入为目的地地区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人口迁移还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增加,推动当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2 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人口迁移可以缓解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人口外流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减轻了农村地区人口压力。
同时,人口流入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更好地满足了城市经济的需求。
2.3 影响人口结构与社会均衡人口迁移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口的结构和社会的均衡状况。
城市化与人口迁移2024年城市发展的趋势
![城市化与人口迁移2024年城市发展的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546a75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8.png)
完善城市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 城市对人口的集聚和承载能力。
03
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广泛 吸纳农村转移人口。
优化人口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01 制定差异化的人口迁移政策,引导人口向中小城 市和重点镇有序转移。
02 加强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 动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城市发展。
动态平衡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 规模和速度与城市的经济、社 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需
要保持动态平衡。
政策引导
政府政策在城市化与人口迁移 的互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人口
分布和城市化进程。
06 政策建议与未来 展望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战略
0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进 人口自由流动。
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推动作用
就业机会
城市化进程中,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为 迁移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公共服务
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吸引了更多人口迁入。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城市的宜居性,进一步推动了人 口迁移。
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人口集聚
人口迁移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挑 战,如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 、教育资源紧张等问题。
04 2024年城市发展 趋势预测
城市化率及人口规模预测
城市化率持续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预计2024年 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左右,将有更
多人口聚集在城市中。
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规模不 断扩大,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 数量将持续增长。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c07b112fad6195f302ba605.png)
上海金融学院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答题纸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
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
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
“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
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南北人口盛衰消长的过程完成了中国社会的人口、经济、文化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由于南方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以及东南部的地理位置,人口南迁的梯度节节攀升,这也为后来中国大量人口南迁的状况打下了铺垫效应。
中国的人口迁移
![中国的人口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240d51e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6.png)
中国的人口迁移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数量和分布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也越发显著。
本文将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以及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随着农村经济收入增加、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这种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
农民工流动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他们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他们也面临着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的问题。
政府应重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平的就业机会,确保他们在城市中获得公平、稳定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二、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相对更加发达,而西部地区相对较为欠发达。
因此,东部地区成为了一个吸引人才和资源的热门地区,西部地区则成为了人口外流的主要源地。
这种东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具有双向性。
一方面,东部地区的高工资、优质教育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的西部人口前往东部谋求更好的发展。
另一方面,一些东部地区的人口也选择迁往西部,参与西部地区的创业和发展。
人口流动对于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提高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人才回流和留下。
同时,也需要加强东部地区的扶贫和助学计划,减少贫困地区人口的流失。
三、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流动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的涌入为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城市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其次,人口流动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
农民工通过在城市工作带回的收入,改善了自己在农村的生活水平。
他们购买了家庭必需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天津市考研地理人文地理复习资料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关系剖析
![天津市考研地理人文地理复习资料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关系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5168b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9.png)
天津市考研地理人文地理复习资料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关系剖析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一个居住地向另一个地区或居住地的流动。
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天津市考研地理方向的人文地理题目,分析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供相关复习资料。
一、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经济影响1. 人口迁移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人口迁移会增加城市的人口规模,进而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
增加的人口数量意味着增加了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为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2. 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的就业机会人口迁移使得城市的就业机会增加,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同时,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增加,城市劳动市场的竞争也在加剧,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产业发展。
3. 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的消费市场人口迁移增加了城市的消费人口,拉动了城市的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的扩大不仅有利于城市商业业态的发展,也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社会影响1. 人口迁移影响了城市的社会结构人口迁移导致了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的人口组成、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都会发生调整。
这种调整不仅对城市社会秩序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人口迁移增加了城市社会的多样性人口迁移使得不同地区的人口文化、民族和宗教等差异在城市中得到表现,城市的多样性得到了进一步丰富。
多样性的存在既带来了文化共融与交流,也带来了社会问题与挑战,城市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多样性的和谐发展。
三、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1. 人口迁移加剧了城市的环境压力人口迁移使得城市的人口密度增加,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剧了城市的环境压力。
比如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垃圾处理难题等,都是人口迁移对城市环境产生的影响。
2. 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的环境改善人口迁移使得城市的经济得到发展,为城市的环境治理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d9e984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f.png)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口发展研究报告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基本的资源之一,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中国的人口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1950年中国人口为5.8亿,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14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规模。
然而,由于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增长正逐渐趋缓。
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4.3亿左右,之后将开始下降。
这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人口质量的改善除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质量的改善也是中国人口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口也越来越健康和寿命更长。
同时,由于城市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老龄化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需要加强养老服务和照顾。
三、人口结构的调整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上的分布情况。
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双峰形特点,即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较高。
这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年轻人生育,并提供良好的养育和教育环境。
四、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国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迁移,这对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城市人口过剩、城市贫困问题和城市环境污染等。
因此,中国需要在推动城市化的同时,注重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城乡人口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它既是一个重要的资源,也是一个需要加以管理和调控的领域。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人口管理和政策制定,创造有利于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发展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从中国人口迁移看未来人口城镇化路径——基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
![从中国人口迁移看未来人口城镇化路径——基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13e7d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c.png)
从中国人口迁移看未来人口城镇化——基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第一篇范文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不仅关系到城乡发展的均衡性,更预示着未来人口城镇化的。
本文将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角度,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启示。
一、人口迁移的新特点过去几十年,我国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
如今,这一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 人口向高行政层级城市集中:一线城市和部分新一线城市人口吸引力持续增强,而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2. 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加剧: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群内部的人口流动愈发频繁,城市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3. 人口迁移的“逆向流动”: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这部分人口主要是在外务工多年的劳动者。
二、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城市行政层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配置:高行政层级城市拥有更优质的资源配置,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这成为吸引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
2. 发展机会:高行政层级城市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大,进而吸引大量劳动力涌入。
3. 政策优势:高行政层级城市在政策支持、产业布局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吸引人口流动。
4. 生活品质:高行政层级城市生活品质较高,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三、未来人口城镇化预测基于以上分析,未来我国人口城镇化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趋势:1. 高行政层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优势的驱动下,一线城市和部分新一线城市人口将持续增长。
2. 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现象加剧:在竞争压力和发展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现象将更加严重。
3. 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加剧:随着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将更加频繁。
4. 农村人口回流现象逐步显现: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村人口回流现象将逐步显现。
四、政策建议针对未来人口城镇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力度,提高其人口吸引力。
人口问题与城市化
![人口问题与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cedad2a133687e21ae45a97e.png)
人口问题与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中国古代城市化——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1、表现:(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
(2)隋唐的长安、洛阳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商业大都会实行坊市制;经济重心南移,扬州、益州工商业地位重要,出现“扬一益二”;(3)北宋时期,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出现了街市、夜市、晓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商业名镇;(4)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5)明清时期,城镇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区域性市镇网络的形成;明中叶以后,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发展趋势:(1)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但进程缓慢;(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3)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4)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3、促进古代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1)国家统一;(2)交通发达;(3)政策开明;(4)商业环境相对宽松;(5)封建经济的发展;(6)统治者对奢侈生活品的需求;4、古代城市化发展导致的影响。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壮大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如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
(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瓦解作用。
中国人口迁移对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
![中国人口迁移对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5d0f286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5.png)
中国人口迁移对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近年来,中国人口迁移不断增加,这一现象对环境保护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推进,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趋势愈发明显。
这种人口迁移对环境保护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迁移对环境保护带来的具体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土地资源压力增加人口迁移导致城市扩张、工业发展和建筑用地的增加,这进一步加剧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大量农田被开发用于工业和住宅建设,使得土壤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受到限制。
此外,大规模人口迁入城市也对城市周边自然环境造成了威胁,例如湿地和森林的破坏,生态系统的破碎化等。
因此,人口迁移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给环境保护带来了挑战。
二、能源消耗增加随着人口迁移到城市,城市能源需求增加,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增加,这对环境保护构成了巨大挑战。
城市内的交通需求增加,汽车数量激增,石油和其他能源资源的消耗剧增。
这不仅导致了空气污染的加剧,还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人口迁移对能源消耗的增加,加大了环境保护的难度。
三、废弃物处理困境人口迁移带来的庞大人口规模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废弃物的产生量迅速增加。
但相对于废弃物处理能力的不足,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的滞后,废弃物处理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大量未经妥善处理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威胁着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因此,人口迁移对废弃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水资源短缺人口迁移导致城市水资源需求的大幅增加,尤其是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
大量人口迁入城市增加了用水需求,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污染和浪费问题更加突出。
这导致了水资源供应紧张,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受到了严重破坏,河流和湖泊干涸,水生生物灭绝。
因此,人口迁移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对环境保护构成了严峻挑战。
应对策略:1.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行节约用地政策,加强农田保护和耕地保护,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减少生态破坏。
2. 提倡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制定和执行环保政策,推动企业和居民节能减排,减少对能源的依赖。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ad0eae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5.png)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源,也是国家竞争力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是国家面临的重要难题。
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总量庞大、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问题突出和人口迁移等方面。
首先,中国的人口总量十分庞大。
截至2020年底,中国人口总量约为14亿,仍然位居全球之首。
这一庞大的人口数量给中国带来了诸多挑战。
由于资源环境有限,人口增长过快往往会导致资源的供求矛盾和环境的恶化。
因此,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人口控制和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其次,中国的人口结构失衡现象十分突出。
受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中国的人口结构出现了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和老龄化问题。
男女比例失衡主要是由于许多家庭倾向于生育男孩,导致女孩被流产或者弃养。
这一现象不仅导致了社会性别比例失衡,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男性过剩、婚恋压力增大和人际交往困难等。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老龄化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老年人口比例越来越高。
这给社会养老保障、劳动力供给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外,中国人口迁移现象十分普遍。
由于城市的经济、教育和医疗等条件更好,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这种人口迁移现象既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也反映了农村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机会的不足。
然而,人口迁移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剩、资源紧张、基础设施压力增大和社会矛盾等。
面对这些人口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首先,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旨在调整人口总量和结构。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阶段分为计划生育开始、二胎政策鼓励和全面二孩政策全面开放三个阶段。
这一政策通过减少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来缓解人口问题。
其次,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教育和医疗等条件,吸引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这一举措旨在缓解农村地区的人口压力,同时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高中地理教案:研究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研究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5367fa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5.png)
高中地理教案:研究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一、引言•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教案关注的内容: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二、人口迁移的概述•定义人口迁移:指人们从一个地区永久或暂时性地搬到另一个地区居住•分类人口迁移:•内部人口迁移:城市化导致农民工流动增加;区域发展不平衡引发劳动力外流等•国际人口迁移: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驱使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跨国界迁徙三、人口迁移的原因3.1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劳动力进入城市•薪酬差异:寻求更高收入是劳动者流动的一大原因,尤其在国际间有着明显差距的情况下•教育机会: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家庭会选择迁移到教育条件更好的地区•医疗条件:寻求更好的医疗服务是人们迁移的一大动力因素之一3.3 政治因素•战争和冲突:战争、政治迫害等因素引发大规模人口流离失所和难民潮•国家政策:政府制定各种政策来调控人口流动,如优惠政策、限制性政策等3.4 环境因素•自然灾害:洪涝、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引发大规模人口流动•环境恶化:环境质量下降使得居住地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促使人们选择搬离四、人口迁移的影响4.1 经济影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流动对源地和目的地经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变了就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变化:人口迁移导致消费市场扩大或缩小,促进或阻碍了经济增长•文化冲击:不同地区背景的人口迁移会带来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冲突和碰撞•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迁移使得目的地的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可能导致社会问题和挑战4.3 环境影响•资源压力:人口迁移增加了目的地地区对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需求,增大了环境压力•生态破坏:大规模人口流动可能导致土地开垦、森林砍伐等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五、教学活动建议1.同学分组讨论:请同学分组讨论一个具体案例,如中国内部人口流动或国际难民问题,并分析案例中的人口迁移原因和影响。
2.小组报告分享: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报告和分享,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c23dfd8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1.png)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热点指引热点概述——中国人口现状——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中国人口转变的问题名师解读热点集训(40分钟)【中国人口现状】中国已经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新常态背景下人口呈现出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3》提出,近12年来,中国先后出现了劳动年龄人口达峰和人口总量达峰两个重大转折点,当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已处于峰值期,未来较长时间内将保持下降趋势。
而在人口总量仍然较大的背景之下,人口发展新形势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正面影响,但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存在不确定的影响,在变局中孕育着机遇。
人口情况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中央已经明确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正在陆续出台包括生育支持、人力资本提升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在内的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
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受到育龄妇女人数、生育意愿、生育政策、初婚初育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当前,我国处在“生育政策转制、生育观念转型、生育率发生结构性与交错性变化”的时期,因婚育年龄的大幅推迟,育龄妇女的生育模式正由“窄峰型”向“宽峰型”转变,加之育龄妇女人口规模下降,我国人口出生率在近一段时期内保持着较低水平。
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死亡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
较低水平的生育率和平稳上升的死亡率叠加影响,导致未来我国人口规模将呈现持续萎缩态势。
预测结果如图2所示:在中方案下,即使总和生育率到2050年提升至更替水平,2023-2050年我国人口总量仍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率保持“零”以下先升高后下降趋势。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8e7c46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6.png)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借鉴国际经验,并对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提出启示。
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迁移的内在动力和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回顾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和动力机制。
我们将关注当前人口迁移的新趋势,如城乡迁移、区域迁移等,并探讨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
本文还将对国际人口迁移的经验进行总结,特别是那些在人口迁移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和地区。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人口迁移的异同点,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本文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针对人口迁移流动的启示和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促进人口迁移的有序、合理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历经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从传统的农耕文明时期的定居模式,到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性增强,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迁移多因自然灾害、战乱等被迫性因素引起,迁移规模相对较小,且多为短距离、临时性的迁移。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迁移流动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
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以农村向城市、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为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的动因也日趋多元化,包括就业、教育、医疗、居住等各方面的因素。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60d2601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3.png)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人口迁移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口迁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种相互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方面,人口迁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支持和补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倾向于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这种迁移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得经济活动得以规模化和持续发展。
例如,中国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将农村的劳动力转移至城市,为城市的工业、建设和服务业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种人口迁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引起人口的迁移。
经济发达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水平,这吸引了许多人前往这些地方寻求更好的生活。
人们常常会选择离农村或欠发达地区较近的城市,这种人口迁移带动了城市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像中国的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等,以及美国的纽约、洛杉矶等,都吸引了大量人口迁移,进一步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
然而,人口迁移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人口迁移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虽然人口流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但在一些地区,过多的人口迁入可能会导致劳动力就业形势的紧张和就业机会的稀缺,使得一部分人陷入贫困。
其次,人口迁移也会对当地的社会和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随着不同地区人口的交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可能会受到改变,这在一些地方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处理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人口流动的管理和规划。
在吸引人口迁移的同时,应考虑就业和社会福利等因素,保障迁入人口的生活质量。
此外,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减少人口的迁出。
另外,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口的技能水平,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一)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一)](https://img.taocdn.com/s3/m/60938ca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7.png)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一)【摘要】中国的人口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本文从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中国人口转变的背景入手,分析了中国人口转变的历史演变、特点、成因以及人口政策的影响和城乡人口转变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人口转变的意义和未来人口问题的应对策略。
中国的人口转变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对政府决策、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深入研究中国人口问题,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伴随的影响,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人口转变、历程、特点、成因、人口政策、影响、城乡人口转变、意义、应对策略1. 引言1.1 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人口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口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竞争力。
人口问题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长远发展战略。
人口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对于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引发种种问题和危机。
人口问题关系到每个家庭和每个个体的利益。
人口问题的解决直接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人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前提下,个人的发展空间和选择范围会更大,生活品质也会更高。
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充分认识到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1.2 中国人口转变的背景中国人口转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面临着严峻的人口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给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资源环境带来了严重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口增长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给国家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政策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与创新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与创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20707f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1.png)
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与创新研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也从传统思维逐渐转向创新思维,并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以推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一、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新形势下的区域经济问题分析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
因此,重视新形势下的区域经济问题分析,是完善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关键。
(二)新技术、新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科技与产业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需要探讨新技术和新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
(三)地方政府角色与城市群发展在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中,地方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了解地方政府的职能、角色,进而研究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为加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四)特别经济区政策优势分析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特别经济区在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分析特别经济区政策的优势,对完善和推动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五)区域差异化经济体系建设区域经济体系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但在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建立差异化的区域经济体系,以实现不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在中国,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迁移成为研究的热点。
因此,需要加强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现象的研究,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应的理论。
(二)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因此需要加强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并探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以来,从不同学科研究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①的成果迅速涌现。
作为经济和社会双重转型条件下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以及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的迁移和流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等多方面正在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由此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在最近20年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在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不成熟的色彩。
在经过早期以数量型为主的迅速发展后,现在是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本身进行回顾与总结的时候了。
本文将对1978至1998年中国(大陆)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专题研究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的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资料来源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专题②,根据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另外也补充了一些《人口学》专题中没有收录的论文,由于迁移研究、特别是城市化研究散布于众多学科,以及检索手段的不完备,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
一、关于人口迁移研究的简要回顾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科学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由宏观背景和政策需要等因素所决定,早期人口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口再生产方面,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很少见,只有一些介绍国外人口迁移状况和政策的资料零星散布于各类期刊。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特别是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迁移调配纳入了国家计划之中,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口自由流动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有关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显化及其转移问题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逐步向相关问题和学科扩展,形成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格局。
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强化了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对人口流动问题的关注,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东中部若干特大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流动人口调查。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全面调查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为迁移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支持。
进入90年代以来,政策研究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继续对80年代后期开始对社会形成强烈冲击的“民工潮”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带有浓厚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特色。
仇为之(1981)发表的“对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初步研究”,是可检索到首篇对当代中国人口迁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
从1981到1983年,检索到的迁移和流动研究论文仅有5项。
从1984年开始,迁移和流动研究开始迅速发展:1984年检索到11篇论文,1985年为22篇,1988年成为迁移和流动研究的一个高潮,有41篇论文。
1995年形成一个新高潮,论文达到65篇。
由此大致形成三个阶段:1981至1987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迁移和流动方面的资料极其缺乏,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很薄弱,因此,论文主要是一般性分析或小规模的调查,但这一阶段为后期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专著方面,田方等(1986)主编的《中国人口迁移》较系统地总结了建国后至80年代中期的主要迁移活动,包括边疆地区的开发型移民、水库移民、自流人口问题等。
胡焕庸等(1984)编著的《中国人口地理》和孙敬之(1987)主编的《中国人口》丛书,都有专门章节讨论人口迁移,为之后的人口迁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资料基础。
李德滨(1987)的《黑龙江移民概要》总结和分析了解放后至80年代初自发或组织迁入黑龙江的移民,也具有重要价值。
1988到1995年为人口迁移研究大发展阶段,研究成果迅速涌现,初步确定人口迁移和流动研究的框架地位。
这一阶段的大发展,除了学科发展的自身要求外,还有几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方面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加强,要求学术界对此问题开展专门研究;另一方面资料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主要如《中国人口》丛书,户籍迁移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发布,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持的“74城镇迁移调查”,若干特大城市“流动人口调查”,以及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都为迁移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庄亚儿1995)。
综合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的研究如李梦白等(1991)对大城市流动人口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杨云彦(1994)主要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抽样数据对人口迁移状况作了较详实的分析;彭勋等(1992)从理论上探讨了人口迁移的学科体系。
1996年以来是人口迁移研究开始走向深入的阶段,研究成果在数量上的扩张已经明显缓慢,而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外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从研究内容上看,其覆盖的内容广泛。
其中,主要可分为三大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为对迁移进行综合性研究的论文,约占总数的37%,包括全国或地区性人口迁移的状况、过程、流向及其结构特征,迁移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对人口流动、暂住人口、“民工潮”等课题进行研究的成果,这一部分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47%,其中相当部分是对流动人口管理、包括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提出的设想和建议等;第三部分为专题研究,包括环境移民、开发移民、水库移民、婚姻迁移、跨国迁移和流动等,这一部分约占16%。
[!--empirenews.page--]二、迁移研究的主要进展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基本上弄清了建国以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过程、基本特征以及主要的机制等。
对迁移所产生的复杂的社会经济效应开始较深入的探讨,在引入并改进国外研究理论和分析方法方面有初步的尝试。
对迁移和流动的管理和战略进行了较广泛的探讨,其主要进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状况: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人口分布起着重要影响。
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一直缺乏清晰的认识。
由于缺乏直接的资料,对一些情况只能根据间接的推算来判断,特别在早期的研究中更是如此。
仇为之(1981)根据各省、区1949至1979年人口增长速度和比重的变化,考察了建国以来至70年代末的迁移状况,总结了省际迁移的两种方式,即组织移民和自发迁移,认为主要的迁出区有3个,即黄河、长江下游地区、四川与湖南。
文中还首次绘出迁移流向(示意)图。
在当时资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该文较准确地刻划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殊属不易。
魏津生(1984)、张庆五(1988)对中国人口迁移的概念界定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迁移”和“流动”的定义问题。
魏津生将迁移定义为“发生在国内不同省区或县(市、市辖区)之间的各类改变户口登记常住地的人口移动以及发生在各经济类型地区之间的和各自然类型地区之间的具有人口学意义的改变户口登记常住地的人口移动”。
这种划分在其后我国迁移与流动的统计、调查及研究中被较普遍采用。
马侠(1987)利用户籍迁移统计资料,首次通过数据反映了1954至1984年的迁移状况,是总量研究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但该文所用1966至1968年的数据是不完整的(杨云彦 1994)。
杨云彦(1992)利用1987年1%人口抽样资料和1990年普查资料推算了改革开放以来迁移规模的变化,认为改革开放后迁移流向、机制及类型都发生了重大逆转。
但时至今日,关于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混乱,这种混乱首先反映在人口迁移流动的概念界定和统计口径上,如把人口迁移仅仅局限于完成了户口迁移的那一部分人,而将没有完成户口迁移手续的所有移动人口全部称之为“流动人口”;把城镇功能性的短期驻留或过境人口与就业型、定居性的常住人口也统称为“流动人口”等等。
由于界定上的混乱,导致调查和统计工作的困难,一方面取得了有关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的深入细致的资料,另一方面却连最基本的总量指标至今都无法确定。
虽然有关部门发布了一些资料,但这些资料的质量不高、口径不一,往往不具备可比性,无法由其整理出连续资料。
公安部门公布的有关人口迁移的资料,不仅存在统计质量上的问题,而且其覆盖面有限,它所包括的只是有户口迁移的那部分人口,其占总人口的比重甚至呈下降趋势,这和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性大大提高的现实是不相符的(于蜀等 1998)。
关于暂住人口,公安部门公布的城镇暂住人口数字统计口径过宽,而且漏报现象比较严重。
各次普查和全国性的抽样调查得到的多是存量指标,口径也多有变化,影响到资料的可比性。
2.流动人口与“民工潮”:一般来说,流动人口特指那些临时性的人口移动,而在目前情况下,通常使用的“流动人口”概念包括了所有没有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人口移动,无论这种移动是短暂的或长期的。
资料表明,目前急剧增加的人口流动实际上包含着两种主要的类型:一种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增加的城市功能型流动人口,他们在城市滞留的时间一般较短,这类流动人口的流向由城市功能、城市辐射范围所决定,时间和空间分布相对平衡;另一类就是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的劳动力,这类“流动人口”规模大,在城市滞留时间长,且流向相对集中,因而产生的社会震荡也更大。
后者通常依其户口登记状况被称之为“暂住人口”或“外来人口”,由于这一特殊群体符合人口学研究中人口迁移的基本特征,于是他们也被看作一种特殊形式的迁移,即相对于“计划迁移”而言的“非正式迁移”,其与计划内迁移的不同主要通过户口登记状况的差异反映出来。
由于户口至今仍然在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非正式迁移”人口无法享受和城镇“正式”居民同等取得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机会和权力,于是形成不同户口状况的移民在就业机会、行业和职业流向、福利与社会保障等多方面迥然各异的移民群体(杨云彦1996)。
[!--empirenews.page--]“非正式迁移”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存在。
李德滨(1983)探讨了计划经济时期向黑龙江的自流人口问题。
陈郁(1984)首次利用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人户分离”①的状况进行了研究,郑桂珍(1985)首次对上海市1984年时点流动人口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估计流动人口规模为70万。
之后有关城镇流动人口的调查分析和文章急速涌现,李梦白等(1991) 对此有全面的总结,陈贤寿等(1996)指出近年来流动人口“移民化”、“家庭化”的趋势。
进入90年代以来,有关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即“民工潮”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
这些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角度出发,研究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暂住人口”问题;一是从跨区域流动角度出发,研究“外来劳动力”或“民工潮”问题(中央政研室 1994)。
这方面的研究,已从早期关注的流向、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行业分布、职业状况、婚姻、家庭等一些静态的人口学特征,逐步深入到流动的过程、在流入地的收入与消费状况、行为方式的变化、社会冲突与整合等社会经济动态特性(韩晓耘1995),以及劳动力外流对流出地的资金、信息、技术回馈,乃至对流出地的社会经济影响(秦德文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