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考点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归纳高中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万有引力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_4π^2(R+h)/T^2h≈3、6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心=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

(5)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匀加速直线动动的公式1.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0t+(at^2)/2=(vt^2-v0^2)/2a=(v0+vt)t/2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v0+at3.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也是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v0+vt)/2其中v0为初速度,vt为t时刻的速度,又称末速度。

4.匀加速度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1)V末^2-V初^2=2as(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2)A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高中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归纳1500字高中物理必修一主要包括运动学、力学、能量与动量、电学四个部分。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

一、运动学1. 物体的位置:位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速度、加速度。

2. 运动的规律: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速曲线运动、变速曲线运动。

3. 运动的描述:用图象来描述运动、用函数来描述运动。

二、力学1. 牛顿的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弹簧力与摩擦力:胡克定律、摩擦力的类型及计算。

3. 静力学:静平衡、平衡力的条件。

4. 动力学:动量的概念、动量守恒定律、冲量及冲量定理。

5. 万有引力:质点的万有引力、行星的运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重力、弹力与重力的比较。

三、能量与动量1. 功与机械能: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功的单位、功率的定义及计算、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动能与重力势能、机械能的守恒、机械能的应用。

2. 惯性力与非惯性力:匀速圆周运动、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四、电学1. 电流与电阻:电流的概念、电路的基本组成、电阻和电阻器。

2. 电压与电功:电压的概念、电压和电动势、电功和功率。

3. 理想电源电路:理想电源的作用、电流分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 半导体与 PN 结:半导体的性质、PN 结的形成、PN 结的特性与应用。

以上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梳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建立起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同时,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学习物理过程中要善于与实际应用结合,通过观察、实验和实际操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二物理必修一必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必修一必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必修一必学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基础1. 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常见的矢量有力、加速度、速度等。

2. 两个力矢量的和力可以用图矢法、力的三角法则或力的分解法来求解。

3.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只会在外力作用下改变。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F = ma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大小上相等、方向上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6.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 = 1kg·m/s²。

第二章热学基础1. 温度是表征物体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和开尔文(K)。

2. 热量是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传递的能量,常用单位是焦耳(J)。

3. 热平衡是指两个物体或物体内各部分之间没有热传递的状态,热平衡温度相等。

4. 物体的温度上升是因为吸收热量,温度下降是因为释放热量,与物体的热容有关。

5. 热传递有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6. 热量的传递方式可以用热传导方程、热对流方程和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来描述。

7.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量交换等于内能变化加做功,ΔQ = ΔU + W。

8.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会自发地从冷物体传递到热物体,熵随时间单调增加。

第三章光学基础1. 光是一种波动现象,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2. 光的传播速度是光速,即3 × 10^8 m/s。

3. 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可以用光线模型或光的波动模型来解释。

4. 光的反射规律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5. 光的折射规律是:入射角的正弦值与折射角的正弦值成正比。

6. 光根据其波动性质可以被分为: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7. 可见光在空气中的折射率为1,不同介质中的光的折射率不同。

8. 聚焦是指光线经过透镜或曲面反射后被聚集到一点上。

9. 焦距是指透镜或曲面反射器对平行光线所集聚的焦点与透镜或反射面的距离。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整理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整理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一)力: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

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二)标量和矢量:(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力的合成方法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三)弹力:(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质点2、参考系3、坐标系4、时刻和时间间隔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某某某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某某某象(即位移某某某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某某某象(速度某某某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

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2、纸带分析;(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特定点的瞬时速度(3)、可计算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基本关系式v=v0+atx=v0t+1/2at2v2-vo2=2axv=x/t=(v0+v)/2二、推论1、vt/2=v=(v0+v)/22、vx/2=3、△x=at2 { xm-xn=(m-n)at2}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某某某。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归纳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_整理版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_整理版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1、参考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2、质点: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关键一点](1)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3、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4、位移和路程: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5、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vxt∆=∆,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v at∆=∆.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 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高中物理重点知识点必修一

高中物理重点知识点必修一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高中物理重点总结(必修一知识点及解题思想)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一章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 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是矢量.(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1.定义式:a =Δv Δt ;单位是m/s 2.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0时的平均速度.(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考点三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比较2.物体加、减速的判定(1)当a与v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加速.(2)当a与v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3)当a与v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减速物理思想——用极限法求瞬时物理量1.极限法: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极限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包含了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想方法.极限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的情况.2.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1)公式v =ΔxΔt 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2)公式a =ΔvΔt中当Δt →0时a 是瞬时加速度.第一章 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 2-v 20=2ax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v =v t 2=v 0+v2.2.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 (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 3∶…∶v n =1∶2∶3∶…∶n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x 1∶x 2∶x 3∶…∶x n =1∶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gt . (2)位移公式:h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v 0-gt .(2)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0=-2gh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v 202g.(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v 0g.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速度时间公式v =v 0+at 、位移时间公式x =v 0t +12at 2、位移速度公式v 2-v 20=2ax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3.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画过程分析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解方程并讨论4.应注意的问题①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②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时间,再选择合适公式求解.③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1.推论公式主要是指:①v =v t 2=v 0+v t2,②Δx =aT 2,①②式都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注意v 0与v t 、Δx 与a 的方向关系.2.①式常与x =v ·t 结合使用,而②式中T 表示等时间隔,而不是运动时间. 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1)对称性①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 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 CA相等,同理t AB=t BA.②速度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3.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全程法将上升和下降过程统一看成是初速度v0向上,加速度g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v=v0-gt,h=v0t-12gt2(向上为正)若v>0,物体上升,若v<0,物体下落若h>0,物体在抛点上方,若h<0,物体在抛点下方物理思想——用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取代多个物体的运动.(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第一章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直线运动的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直线运动的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②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方向.(4).相同的图线在不同性质的运动图象中含义截然不同,下面我们做一全面比较(见下表).二、追及和相遇问题1.两类追及问题(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2.两类相遇问题(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对运动图象的理解(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2.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考点二追及与相遇问题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B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2)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注意三类追及相遇情况(1)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运动中被追上还是停止运动后被追上. (2)若追赶者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在加速过程中追上还是匀速过程中追上.(3)判断是否追尾,是比较后面减速运动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速度相等的位置关系,而不是比较减速到0时的位置关系.4.解题思路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2)解题技巧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 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1)两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两物体的加速度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并且两个加速度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公式法,运算量比较大,且过程不够直观,若应用v -t 图象进行讨论,则会使问题简化.(2)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等含义分别画出相应图象,以便直观地得到结论.巧解直线运动六法在解决直线运动的某些问题时,如果用常规解法——一般公式法,解答繁琐且易出错,如果从另外角度入手,能够使问题得到快速、简捷解答.下面便介绍几种处理直线运动的巧法.一、平均速度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v 0与末速度v 的平均值,也等于物体在t 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x t =v 0+v 2=v t2.如果将这两个推论加以利用,可以使某些问题的求解更为简捷.二、逐差法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x n+1-x n=aT2,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应优先考虑用Δx=aT2求解.三、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比例关系求解.四、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五、相对运动法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六、图象法应用v-t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第二章相互作用第二章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一、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二、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1)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2)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四、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滑动摩擦力F f=μF N,静摩擦力:0≤F f≤F f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3.计算弹力大小的三种方法(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方法技巧:(1)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3)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1.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因其他外力的突变而突变.(2)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物理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只能发生微小柔软,只能发生微小既可伸长,也可压弹簧与橡皮筋的弹力特点:(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kx.(2)橡皮筋、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轴线),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4)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第二章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3.力的运算法则(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所示)(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2.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2)正交分解. 三、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考点一 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 (1)作图法(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题的常用方法.2.重要结论(1)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 (2)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1)两分力F 1、F 2互相垂直时(如图甲所示):F 合=F 21+F 22,tan θ=F 2F 1.甲 乙(2)两分力大小相等时,即F 1=F 2=F 时(如图乙所示):F 合=2F cos θ2.(3)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120°时,可得F 合=F .解答共点力的合成时应注意的问题(1)合成力时,要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要视情况而定,不能形成合力总大于分力的思维定势.(2)三个共点力合成时,其合力的最小值不一定等于两个较小力的和与第三个较大的力之差.考点二 力的两种分解方法 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 1、F 2、F 3…,求合力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 轴、y 轴分解.x 轴上的合力: F x =F x 1+F x 2+F x 3+… y 轴上的合力: F y =F y 1+F y 2+F y 3+…合力大小:F =F 2x +F 2y合力方向:与x 轴夹角为θ,则 tan θ=F yF x.一般情况下,应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时,应尽量使所求量(或未知量)“落”在坐标轴上,这样解方程较简单,但在本题中,由于两个未知量F AC 和F BC 与竖直方向夹角已知,所以坐标轴选取了沿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方法技巧——辅助图法巧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对力分解的唯一性判断、分力最小值的计算以及合力与分力夹角最大值的计算,当力的大小不变方向改变时,通常采取作图法,优点是直观、简捷.第二章 第三节 受力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一、受力分析 1.概念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2.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然后按接触面分析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已知力.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 合=0或者⎩⎪⎨⎪⎧Fx 合=0Fy 合=0三、平衡条件的几条重要推论1.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受多个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考点一 物体的受力分析1.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即确定分析受力的物体,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2)隔离物体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物体有哪些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3)画受力示意图——边分析边将力一一画在受力示意图上,准确标出力的方向,标明各力的符号.2.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1)整体法和隔离法①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力;②研究系统内部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2)假设法在受力分析时,若不能确定某力是否存在,可先对其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假设,然后再就该力存在与否对物体运动状态影响的不同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3.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考点二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考点三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4.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的步骤(1)选某一状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2)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平行四边形;(3)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再画出一系列状态的平行四边形;(4)判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变化.考点四隔离法和整体法在多体平衡中的应用当分析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整体的受力情况及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宜用整体法;而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常用隔离法.整体法和隔离法不是独立的,对一些较复杂问题,通常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交替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解决动态平衡、临界与极值问题的常用方法:求解平衡问题的四种特殊方法求解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有合成与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图解法、整体与隔离法,前面对这几种方法的应用涉及较多,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介绍四种其他方法.一、对称法某些物理问题本身没有表现出对称性,但经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转化,把不具对称性的问题转化为具有对称性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开繁琐的推导,迅速地解决问题.二、相似三角形法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画出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2.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的分类- 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3.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二、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三力平衡的条件2. 摩擦力-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3.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常数- 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三、功、能和功率1. 功的概念- 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 功的单位和物理意义2. 能的概念- 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3. 功率-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 功率与能量的关系四、简单机械1. 杠杆原理- 杠杆的分类- 杠杆平衡条件- 力臂的概念2. 滑轮和斜面- 滑轮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 斜面的功和效率五、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基本概念- 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液体压强的特点2. 浮力的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计算- 浮沉条件六、功和能的综合应用1. 机械功的计算- 机械功的概念- 机械功的计算方法2. 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定义- 机械效率的计算3. 能量转换和守恒- 能量转换的实例分析-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结束语以上是对高中物理必修一课程中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至关重要。

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简化的框架,具体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和示例。

此外,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可能还会有其他知识点需要包含。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 引言- 课程目标- 物理学科的重要性2. 第一章力学基础- 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合成与分解- 摩擦力- 弹力- 力的平衡条件-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3. 第二章直线运动- 描述直线运动的物理量- 位移、速度、加速度- 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4. 第三章牛顿定律的应用- 重力和万有引力- 弹性力和胡克定律- 摩擦力的性质和计算- 浮力的计算- 牛顿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第四章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 向心力的作用- 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 - 角速度和周期- 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6. 第五章功和能- 功的概念和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 功率- 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7. 第六章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杠杆的种类和平衡条件- 滑轮和滑轮组- 斜面和楔子- 螺旋和齿轮8. 第七章压强和流体静力学- 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计算公式- 液体的压强分布- 马里奥特定律- 阿基米德原理- 流体静力学的应用9. 第八章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波的类型和特性- 声速和介质的关系- 共振和声波的干涉- 声音的强度和响度- 声音的利用和防护10. 结论- 必修一课程的总结- 物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11. 附录- 重要公式汇总- 常见习题解析- 实验指导和注意事项请注意,这个大纲只是一个框架,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调整和补充内容。

在撰写文章时,确保每个章节都有详细的解释和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同时,为了确保文档的可编辑性和可操作性,建议使用Word或其他文本编辑软件来撰写和编辑内容,并保存为.docx或类似的格式。

2025版高中物理考点总结(必修一)

2025版高中物理考点总结(必修一)

2025版高一物理考点总结(必修一)目录专题01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4)考点1:质点和参考系位移和路程 (4)考点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4)考点3:加速度 (4)专题02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运动规律公式 (6)考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6)考点2:匀变速直线运动三个推论 (6)考点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7)考点4:刹车类问题 (7)专题03 自由落体运动 (8)考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8)考点2:自由落体运动的三种常见情况: (8)专题04 竖直上抛运动规律及相遇问题 (10)考点1: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0)考点2:竖直上抛运动中的相遇问题 (11)专题05 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13)考点1:多过程问题 (13)考点2:追及相遇问题 (14)专题06 运动学图像 (15)考点1:v-t图像 (15)考点2:与位移和时间有关的图像 (15)考点3:与v2−v02=2ax有关的图像 (16)考点4:a-t图像 (18)专题07 重力和弹力 (19)考点1:重力和重心 (19)考点2:判定弹力有无 (19)考点3:弹力的方向 (19)考点4:弹力的大小 (19)专题08 摩擦力 (20)考点3:全反力和摩擦角 (21)专题09 力的合成与分解 (22)考点1:力的合成 (22)考点2:力的分解 (22)专题10 活结与死结绳模型、动杆和定杆模型和受力分析 (24)考点1:活结与死结绳模型 (24)考点2:动杆和定杆模型 (24)考点3:受力分析 (25)专题11 共点力的平衡问题 (26)考点1:整体法和隔离法在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26)考点2: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26)考点3:解析法在动态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26)考点4:图解法在动态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26)考点5:相似三角形法在动态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26)考点6:拉密定理在动态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27)专题12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28)考点1:教材经典实验方案的原理、步骤和数据处理 (28)专题13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29)考点1:教材经典实验方案的原理、步骤和数据处理 (29)专题14 牛顿三大定律 (30)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30)考点2:牛顿第三定律 (30)考点3:牛顿第二定律及瞬时加速度问题 (30)专题15 超重失重、等时圆和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 (32)考点1:超重失重 (32)考点2: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 (32)考点3:等时圆模型 (33)专题16 动力学动态分析、动力学图像问题 (34)考点1:动力学动态分析 (34)考点2:动力学图像 (34)专题17 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临界极值问题 (36)考点3:平衡中的连接体模型 (38)1.轻杆连接体问题 (38)2.轻环穿杆问题 (39)考点4:绳杆弹簧加速度问题模型 (39)1.悬绳加速度问题 (39)2.类悬绳加速度问题 (40)考点5:轻绳绕滑轮加速度相等----“阿特伍德机”模型 (40)考点6:弹簧木块分离问题模型 (41)考点7:“关联速度与机械能守恒”连接体模型 (41)1.绳、杆末端速度分解四步 (41)2.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三种方法 (42)考点8:轻绳相连的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模型 (43)考点9:轻杆相连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模型 (43)专题18 传送带模型 (44)考点1:水平传送带模型 (44)考点2:倾斜传送带模型 (45)专题19 板块模型 (46)考点1:滑块—木块模型的解题策略 (46)模型一光滑面上外力拉板 (46)模型二光滑面上外力拉块 (46)模型三粗糙面上外力拉板 (46)模型四粗糙面上外力拉块 (47)模型五粗糙面上刹车减速 (47)考点2:常见问题分析 (47)问题1.板块模型中的运动学单过程问题 (47)问题2.板块模型中的运动学多过程问题1——至少作用时间问题 (48)问题3.板块模型中的运动学多过程问题2——抽桌布问题 (48)问题4.板块模型中的运动学粗糙水平面减速问题 (49)专题20 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 (50)考点1:教材经典实验方案的原理、步骤和数据处理 (50)专题01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考点1:质点和参考系 位移和路程1.对质点的三点说明(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 定义:有质量但不存在体积与形状的点。

- 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研究的问题中能忽略,物体可以看成质点。

1.2 参考系- 定义: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定做为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

- 选择:一般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1.3 位置、位移和路程- 位置:物体所在的空间位置。

- 位移: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矢量。

- 路程: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标量。

1.4 速度和平均速度- 速度: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矢量。

- 平均速度: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1.5 加速度- 定义: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矢量。

- 表达式:a = Δv/Δt第二章:力和运动2.1 力的概念- 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分类: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非接触力(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

2.2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F = ma,其中F为合外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3 摩擦力- 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 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2.4 重力-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表达式:F = 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²。

第三章:能量与动量3.1 功和能量- 功:力与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乘积。

- 能量: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

3.2 动能和势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3.3 动量和冲量- 动量: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矢量。

- 冲量: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知识点复习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知识点复习

运动的描述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 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6.速度(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

高中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

高中物理必修一要点知识高中物理必修一要点知识( 一 )1、电子与电荷电子是物质中的一种基本粒子,它带负电。

电荷是人们对电的一种传统的认识。

在古代,因人们对电的本质缺少认识,以为电是附着在物体表面上的,因此把电称为电荷。

物体“带电”和“带了电荷”是同一个意思。

此刻大家所说的电荷,一般是指带电的物质微粒,如带电的原子核、质子、电子及正、负离子等。

明显电荷这一观点的范围要比电子大。

2、自由电子与自由电荷自由电子是指离开了原子核约束的电子,而自由电荷既能够是自由电子,也能够是正、负离子。

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是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中的自由电荷则主要是正、负离子。

3、带电与导电带电是指物体失掉电子或获得剩余的电子,进而使物体对外显电性。

导电则是指导体中有电流,其本质是导体中有大批的自由电荷作定向挪动。

4、导体与绝缘体简单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不简单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导体简单导电是由于导体内部有大批能够自由挪动的电荷,而绝缘体不简单导电是由于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无绝对的界线,在必定条件下两者可相互转变。

如在常温下玻璃是一种特别好的绝缘体,但在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它就变为了导体。

5、导体与导线导体是指简单导电的物体。

而导线则是指用导电性能较好的金属制成的电线,它一般用来连结电路元件使之构成电路,一般导线的电阻很小,经常能够忽视不计。

6、电中性与电中和电中性是指一种状态,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与核外电子总合带的负电电量相等,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电中和是指一种过程,当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带负电的物体上剩余的电子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进而使两个物体都恢复成不带电的状态。

7、电源与电压电源是指能够供给连续电流的装置,或定义为是把其余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电源的作用是在电源的内部不停地使正极齐集正电荷,负极齐集负电荷,以连续为电路两头供给电压。

电压是使电荷发生定向挪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必修一必考物理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必考物理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必考物理知识点归纳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和能量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的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许多基础的物理概念和原理,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力学基础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方向垂直向下。

二、运动学1. 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直线距离。

2. 速度: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是位移对时间的导数。

3.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是速度对时间的导数。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以恒定速度沿直线运动。

5.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三、动力学1. 功和能:- 功:力在物体上产生位移时所做的工作。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

2.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四、圆周运动1. 圆周运动:物体沿圆周轨迹的运动。

2. 向心力:使物体沿圆周轨迹运动所需的力,指向圆心。

3. 角速度:物体绕圆心旋转的速度,是弧长对时间的导数。

五、简谐振动1. 简谐振动:物体在回复力作用下,沿直线做周期性往复运动。

2. 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3. 周期: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

六、机械波1. 波的形成:介质中能量的传播。

2. 波的类型:- 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 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平行。

3. 波速: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七、热学基础1.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度。

2. 热量:物体间能量转移的量度。

3.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在热力学过程中的表现。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 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可视为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不能将地球视为质点。

2. 参考系。

- 定义: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 性质: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考系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考系是运动的。

3. 时间和时刻。

-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如第2s末、第3s初等。

- 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如前2s、第2s内等。

4. 位移和路程。

- 位移: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其大小等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 路程:是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5. 速度。

- 平均速度:定义为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 (Δ x)/(Δ t),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当Δ t趋近于0时,平均速度就趋近于瞬时速度。

-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

6. 加速度。

-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即a=(Δ v)/(Δ t),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 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 速度公式:v = v_0+at,其中v_0为初速度,v为末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 位移公式:x = v_0t+(1)/(2)at^2。

- 速度 - 位移公式:v^2 - v_0^2=2ax。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力学1.1 牛顿三定律1.1.1 第一定律1.1.2 第二定律1.1.3 第三定律1.2 动能和势能1.2.1 动能的计算公式1.2.2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1.2.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1.3 力的合成与分解1.3.1 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1.3.2 斜面上的力的合成与分解1.3.3 其他情况下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二、热学2.1 内能和热量2.1.1 内能的定义2.1.2 热量的概念和计算2.1.3 内能和热量的转化2.2 热力学第一定律2.2.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2.2.2 等温过程与绝热过程2.2.3 热机效率和制冷系数2.3 热传递2.3.1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2.3.2 热传递的计算公式2.3.3 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对热传递的影响三、电磁学3.1 电荷和电场3.1.1 电荷的基本性质3.1.2 电场强度的定义和计算3.1.3 电场中的电荷受力分析3.2 电流电路3.2.1 电流的定义和计算3.2.2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3.2.3 电阻和电阻率3.3 磁场和电磁感应3.3.1 磁场的产生和性质 3.3.2 电磁感应现象3.3.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四、光学4.1 光的反射和折射4.1.1 光的反射定律4.1.2 光的折射定律4.1.3 高级定律和全反射4.2 光的成像4.2.1 凸透镜成像规律4.2.2 凹透镜成像规律4.2.3 光学仪器的应用4.3 光的波动性4.3.1 光的双缝干涉4.3.2 光的单缝衍射4.3.3 光的偏振现象五、原子物理5.1 原子结构5.1.1 原子核和质子中子的结构5.1.2 原子的电子排布5.1.3 元素的光谱特性5.2 放射性和核能5.2.1 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5.2.2 核能的应用和风险5.2.3 核聚变和核裂变的区别结语:以上便是物理必修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物理是一门探求自然规律的学科,通过学习物理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并且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量度,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物体的形状。

2.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 摩擦力:物体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与接触面间的正压力成正比。

- 万有引力: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吸引力,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率,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 加速度: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是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4.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 合力: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

2. 力的分解- 分力: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分力的合力等于原力。

三、功、能和功率1. 功- 功是力在物体上做功的量度,当力使物体沿着力的方向产生位移时,力对物体做了功。

-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d × cosθ,其中W是功,F是力,d是位移,θ是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2. 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势能)保持不变。

3. 功率-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是做功的速率。

- 功率的计算公式:P = W / t,其中P是功率,W是功,t是时间。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每天坚持,久而久之,不管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必修一学问点,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高一物理必修一学问点11、动力学的两类根本问题:(1)确定物体的受力状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况.根本解题思路是:①依据受力状况,利用牛顿其次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②依据题意,选择恰当的运动学公式求解相关的速度、位移等.(2)确定物体的运动状况,推断或求出物体所受的未知力.根本解题思路是:①依据运动状况,利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②依据牛顿其次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从而求出未知力.(3)留意点:①运用牛顿定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展受力状况分析和运动状况分析,要擅长画出物体受力图和运动草图.不管是哪类问题,都应抓住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通过加速度这座桥梁联系起来的这一关键.②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力状况发生改变,要分段进展分析,每一段依据其初速度和合外力来确定其运动状况;某一个力改变后,有时会影响其他力,如弹力改变后,滑动摩擦力也随之改变.2、关于超重和失重:在平衡状态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对其理解应留意以下三点:(1)当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2)物体是否处于超重状态或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即不取决于速度方向,而是取决于加速度方向.(3)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时,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逝,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易错现象:(1)当外力发生改变时,假设引起两物体间的弹力改变,那么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必须发生改变,往往有些同学解题时仍误认为滑动摩擦力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知识点1:质点质点是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形状大小或质量轻重,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

练习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B.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C.凡轻小的物体,皆可看作质点D.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可把物体看作质点知识点2: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参考系可任意选取,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练习2:关于参考系的选择,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参考系必须选择静止不动的物体B.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考系C.一个运动只能选择一个参考系来描述D.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知识点3:时间与时刻在时间轴上时刻表示为一个点,时间表示为一段。

时刻对应瞬时速度,时间对应平均速度。

时间在数值上等于某两个时刻之差。

练习3:下列关于时间和时刻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在5 s时指的是物体在第5 s末时,指的是时刻B.物体在5 s内指的是物体在第4 s末到第5s末这1 s的时间C.物体在第5 s内指的是物体在第4 s末到第5 s末这1 s的时间D.第4 s末就是第5 s初,指的是时刻知识点4:位移与路程(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路程一定大于等于位移大小(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不能说位移就是(或者等于)路程。

练习4:甲、乙两小分队进行军事演习,指挥部通过通信设备,在屏幕上观察到两小分队的行军路线如图所示,两分队同时同地由O点出发,最后同时到达A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分队行军路程s甲>s乙B.小分队平均速度V甲>V乙C.y-x图象表示的是速率v-t图象D .y-x 图象表示的是位移x-t 图象知识点5: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等于位移和产生这段位移的时间的比值,是矢量,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也是矢量。

方向与此时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练习5: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1=10 m/s 和v 2=15 m/s ,则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 .12.5 m/sB .12 m/sC .12.75 m/sD .11.75 m/s 知识点6:加速度0t v v v a t t-∆==∆ (1)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和时间的比值(称为速度的变化率)。

(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加速度与速度无必然联系。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a 、v 同向加速,反向减速 练习6-1: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物体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也越大B .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为零C .物体的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D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练习6-2:对以a=2 m/s 2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任意1 s 内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 m/sB .第n s 末的速度比第1 s 末的速度大2(n-1) m/sC .2 s 末速度是1 s 末速度的2倍D .2 s 末的速度是1 s 末速度的的4倍 练习6-3:一质点作直线运动,当t=t 0时,位移x>0,速度v<0,加速度a>0,此后a 逐渐减小,则它的( )ABA .速度变化越来越慢B .速度逐渐减小C .位移继续增大D .位移、速度始终为正值知识点7: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 图象和v-t 图象练习7-1:如图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 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 =1 s 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B .t =5 s 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0.75 m/s 2C .第3 s 内物体的位移为1.5 mD .物体在加速过程的位移比减速过程的位移大练习7-2: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速度为v 、位移为x.现有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图象如图所示,假设物体在t =0时的速度均为零,则其中表示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知识点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括号中为初速度00v =的演变)(1)速度公式:0t v v at =+(t v at =) (2)位移公式:2012s v t at =+ (212s at =) (3)课本推论:2202t v v as -= (22t v as =)(4)平均速度:02t v v v +=(这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才可以用)(5)中间时刻的速度:0/22t t v v v v +==。

此公式一般用在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求某点的速度(或类似的题型)。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6)221321n n s s s s s s s aT -∆=-=-==-=……这个就是打点计时器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的基本原理。

相等时间内相邻位移差为一个定值2aT 。

练习8-1:以54 km/h 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汽车在刹车后第2 s 内的位移是6 m ,则刹车后5 s 内的位移是多少?练习8-2:甲车以10 m/s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乙车以4 m/s 的速度与甲车平行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经过乙车旁边开始以0.5 m/s 的加速度刹车,从甲车刹车开始计时,求:(1)乙车在追上甲车前,两车相距的最大距离;(2)乙车追上甲车所用的时间.知识点9: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实验步骤:关键的一个就是记住:先接通电源,再放小车。

常见计算:一般就是求加速度a ,及某点的速度v 。

T 为每一段相等的时间间隔,一般是0.1s 。

(1)逐差法求加速度如果有6组数据,则4561232()()(3)s s s s s s a T ++-++= 如果有4组数据,则34122()()(2)s s s s a T +-+= 如果是奇数组数据,则撤去第一组或最后一组就可以。

(2)求某一点的速度,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即12n n n S S v T ++=比如求A 点的速度,则2OA AB A S S v T+= (3)利用v-t 图象求加速度a 根据描绘的这些点做一条直线,让直线通过尽量多的点,同时让没有在直线上的点均匀的分布在直线两侧,画完后适当向两边延长交于y 轴。

那么这条直线的斜,求斜率的方法就是在直线上(一定是直线上的点,不要取原来的数据点。

因为这条直线就是对所有数据的平均,比较准确。

直接取数据点虽然算出结果差不多,但是明显不合规范)取两个比较远的点,则2121v v a t t -=-。

知识点9: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 表示。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略有不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 t =gt .H=gt 2/2,v t 2=2gh练习9-2:雨天后一房檐滴水,每隔相等的时间积成一滴水下落,当第一滴水下落到地面时,第五滴水刚好形成,观察到第四、五滴水之间的距离恰好为1 m ,则此房子的高度是( )DA .2 mB .4 mC .8 mD .16 m练习9-3: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 的杆,在杆的正下方5 m 处有一观察点A ,当杆自由下落时,杆全部通过A 点用多长时间(不计空气阻力).(g=10 m/s 2) 答案:1 s知识点1:力图2-5练习1: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手压弹簧,手先给弹簧一个作用力,弹簧受力之后再反过来对手有一个作用力B .运动员将篮球投出后,篮球的运动状态仍在变化,篮球仍为受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不是运动员C .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本身可能不受力的作用D .某物体作为一个施力物体,也一定是受力物体知识点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G=mg 。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

练习2:关于重力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不能用天平测量B . 物体放在支撑面上,重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撑面C . 如果物体有对称中心,则该对称中心就是重心D . 物体形状固定不变,物体运动时,重心相对物体的位置不变知识点3:弹力(1)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力的产生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

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弹簧弹力: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5)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假设法练习3-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轻杆一端所受弹力的作用线一定与轻杆方向重合B . 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这是由于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C . 绳对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D . 形变大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一定比性变小的物体产生的弹力大知识点4: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N F f μ=说明 : a 、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b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 N 无关。

(2)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f 静≤f max (f max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注意: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Ob、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