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ppt2
朱子语类三则ppt10 人教课标版
在各种利益泛滥的今天,我们应鼓 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 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天理”与“人欲”上实现双赢。然 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 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 养,坚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1、完成《非常学案》上的习题。 2、课外阅读《童心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 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于潜僧绿筠轩
——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宁可食无肉, 无肉令人瘦, 人瘦尚可肥,
不可居无书。 无书令人愚。 士愚不可医。
第二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 实现仁德 以为: 以……为。古今异义。 自家: 自己。古今异义 大段: 仔细。古今异义 学者: 求学的人。古今异义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何必曰利。
朱子:
重义轻利。
义:天理之所宜 利:人情之所欲
(天理)
(人欲)
总结全文:
❖第一则: ❖ 熟读精思→穷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拓展探究:】
阅读下面新闻,谈谈在 当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朱 子的“天理”“人欲”?并 举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 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 这 两 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 不才,不正派
《天理人欲》 课件(59张)
朱熹在10岁时就“厉 志圣贤之学”,每天 如痴如迷地攻读《大 学》、《中庸》、 《论语》、《孟子》。 他自己回忆说:“某 十岁时,读《孟子》, 至圣人与我同类者, 喜不可言”。从此, 便立志要做圣人。以 后他又教育学生说: “凡人须以圣人为己 任”
1178年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 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 “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谨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 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 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 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 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 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 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 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 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 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 堆砌之病。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 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 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 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 主义思想的核心。
宋明理学产生的学术思想背景: 1、传统经学笺注的没落;
到了北宋时期,汉唐以 来以训诂、解释名物制度为 主的经学逐渐衰落,学者敢 于对传统的经学笺注提出疑 问。传统的经学笺注衰落, 需要有新的学术思想来替代 旧有的学术思想。
2、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
天理人欲ppt2 人教课标版1
童心说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X 学习导引 S 深入探究
UE XI DAO YIN
HEN RU TAN JIU
2.有人说《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战斗檄文,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 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 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 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 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 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 非”。 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 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 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说》,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 为千古之至文。 -16-
-7-
童心说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制定) (4)立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即刻、马上) 大石侧立千尺(直立) 燕王,吾所立(登上帝位或诸侯的位置) 非童心自出之言也(不是) 觉今是而昨非(错误) (5)非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难)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没有)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不)
-4-
童心说
《朱子语类三则优秀课件》ppt课件
第二则重点字词:
中人:普通人 大段著力:仔细用心 照管克制: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 以为:作为 任: 使命 而今而后: 从今以后 免夫:免于(祸害)
第二则1
问(弟子)问道: :“寻常一般情 况遇事时,“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此为 天理,彼为人欲。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 及到做时,等到做事情时,乃为人欲引去, 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已完毕却悔,事后却后悔莫 及,如何?” 怎么办呢?”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 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 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 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 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朱子语类》是 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 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 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 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 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 为平易而实用。
第二则重点字词:
寻常:一般情况 事已:事后 如何:怎么办呢 工夫:功夫 埽除打叠: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 方得:才能够(做到) 合: 应该 行从小路:顺着 芜秽:杂草丛生 机: 关键
第二则重点字词:
便与克下: 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
存天理:依照 固:固然
分别教是: 分辨教会这些(什么 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理学发展概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ppt
告诉假人,假人也很高兴;与假人谈假文章,假
人也很高兴。没有什么不是假的,那么也就没有
什么不高兴的,满场都是假把戏,那普通的庸人
又2怎020么/4/17能分辨得出来呢?
2020/4/17
1
童心说
——李贽
2020/4/17
2
一、文化背景
•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朱子学 本来自有其丰富、深刻之处,朱熹的理性主义精 神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但是,当程朱理学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 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 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
• 李贽(1527—1602),本姓林, 原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卓 吾,号宏甫,福建泉州晋江人,回 族。
• 26岁时中福建乡试举人。
2020/4/17
5
• 后历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 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 姚安知府等。万历八年 (1580),辞姚安知府。李贽辞 官后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2020/4/17
8
• 后代对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 具有自由精神的学者,尤其是一些文学 家,对李贽评价极高,同时也受到了他 的影响。
• 如汤显祖的浪漫主义唯情论文学主张, 受李贽的“童心说”影响极大。
• 公安派的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与李贽交 游,其“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也受 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 万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 下令逮捕他入狱,罪名是“敢倡 乱道,惑世诬民”。李贽在拘押 北京期间,在狱中用剃刀自刎。
2020/4/17
6
• 李贽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反道学。 • 他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虚伪、丑陋的道学
先生, • 批判了儒家所尊奉的孔子及六经, • 颠覆了宋明理学家所深信不疑的道统, • 这些言论和行为都是十分大胆的。 • 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
天理人欲ppt2 人教课标版
7
《朱子语类》三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首 页
X 学习导引 S 深入探究
UE XI DAO YIN
HEN RU TAN JIU
句段点评
1.说说《朱子语类》在说理与结构方面有何特点。 提示:朱熹文章长于说理,结构谨严,逻辑周密,风格近似曾巩。 如在第二 则中,他要说明“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先从一般情形下谈起,指出“知”与 “行”的区别。接着运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好比走路,明知应走大道,却往往 为小道上的某种东西所迷惑,等到无路可走方后悔莫及。由此引出结论:人, 必须能控制自己的私欲。接下来又从“上智圣人”“贤人”“中人”三个不同层 次的人,三个不同的侧面来论述“私利”当前,必须作出明智选择。这很能代 表其文章风格。
-16-
7
《朱子语类》三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首 页
X 学习导引 S 深入探究
UE XI DAO YIN
HEN RU TAN JIU
句段点评
3.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 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 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 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译文: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 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 点评:“义利”源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把义利对立起 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 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 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他郑重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 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 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为 “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ppt精品课件
第二段
• 童子,是人最初的本真状态;童 心,是人心最初的本真状态。人 心最初时的本真状态,如何会失 却了呢?童心为什么也会很快丧 失呢?
2019/3/29 14
• 大概是因为,人开始懂事的时候,一些所 见所闻就会从耳目中灌入,并且成为他内 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随着年龄 的增长,又从所见所闻中了解到一些道理, 这些道理又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 就丧失了。天长日久,懂得的道理、所见 所闻逐渐增多,认识到的、感觉到的范围 也逐渐宽广,于是又知道有美名的好处, 并且一定要张扬自己的美名,这样童心便 丧失了。知道不好的名声是可耻的,便一 定要去遮掩它,这样童心便丧失了。
2019/3/29 15
• 所谓的道理和闻见之知,都是从多读 书、识义理处得来的。古代的圣人, 他们何尝不读书呢?但是,即便他们 不读书,童心本来就在;即便他们也 是多读书,也是以此保护童心,不使 它丧失,这和现在的学者们因为多读 书、多识义理,反而却蒙蔽了童心是 不一样的。
2019/3/29 16
2019/3/29
1
童心说
——李贽
2019/3/的时期。朱子学 本来自有其丰富、深刻之处,朱熹的理性主义精 神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但是,当程朱理学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 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 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 • 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 • 程朱理学一方面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也开始走向 衰落。
2019/3/29 6
• 李贽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反道学。 • 他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虚伪、丑陋的道学 先生, • 批判了儒家所尊奉的孔子及六经, • 颠覆了宋明理学家所深信不疑的道统, • 这些言论和行为都是十分大胆的。 • 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 学思想所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
天理人欲ppt(课件+检测,5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
2021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7.1《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名词,关键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名词,事务 机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名词,织布机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名词,命运,天数 不流于人欲 动词,向坏的方面转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动词,流淌 流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名词,水流 而用流俗人之言 形容词,一般的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课标定位 学习建议
本单元内容涉及了宋明理学。理学,亦称“道学〞,指宋元明清时 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理学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 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经学为主干的 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 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以及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 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狭义的理学那么 专指程朱学派。其代表人物有“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王 阳明等。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因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 同。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 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产生的哲学智慧,深深影响了 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开展和文明走势,在使儒学重新走上正 统地位的同时,也改换了先秦儒学的积极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 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颓废,因而就其后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也具有
3.对于李贽的?童心说?,首先要明确它出现的思想背景,即针对程 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 思想而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李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 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7 ?朱子 语类?三那
朱熹提出的“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秩序。他认为理是产生万 物的根源,“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以他强 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 “格物致知〞的理论,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学习 本文,要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开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 的历史意义,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根 本思想。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大凡为 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 亦步亦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 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于 不肖之途.这里只在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是已 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
孟子这话当时虽然是对梁惠王说的.但是,带学者来说 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 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 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 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 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 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清 楚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 论.”
朱熹 《朱子语录》
【 原文】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 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於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著 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 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
【 翻译 】 第一则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 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 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 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 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 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如此昏昏沉沉, 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分析
第二则
讨论天理与人欲.
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 之间的关系.
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
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PPT文档48页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叔本华
谢谢!
48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力行中的天理人欲
力行中的天理人欲发表时间:2018-04-11T15:28:43.870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下作者:吴高秀[导读] 对人欲和天理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才能更明确的理解天理之所当明与人欲之所当去,并去存天理、去人欲。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摘要: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唯称颜回好学,而颜回所好者:“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朱熹,吕祖谦编,叶采集解《近思录》,页40,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圣人生而知之,全其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今之为学者多为“学而知之”“困而学之”者,虽资质各异,但最终目标都应该是“学以至圣人”。
在这条“学以至圣”的道路上,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灭人欲、存天理,最终使自己的人欲渐减以至于无,天理渐明以至于全。
在存天理和去人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是对天理和人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天理本是天所赋予每个人的,是使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东西,只是在后天被蒙蔽了。
知道人欲对人的危害,会使人最终溺于其中,为物所化,最终至于丧己。
对人欲和天理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才能更明确的理解天理之所当明与人欲之所当去,并去存天理、去人欲。
关键词:力行;天理;人欲一、天理与人欲浅析对天理和人欲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对二者的力行,而对它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去探寻。
周子曰:“诚无为;几善恶。
”[《近思录》,页6.]《中庸》注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页31,中华书局,2012.]所以从体上来说,只有“诚”,诚即是天理之本然。
人之性本于天至诚之道,故人生而静,孟子说“性善”。
但人却不能免于交感外物,感于物而动,而就在这动的几微之间,善恶已分,其中“天理固当发见,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间矣,此阴阳之象也。
”[《近思录》,页6.]所以说善恶是天理的现象学,而天理人欲之分则是从用的层面来说的。
从用的方面来看,天理人欲是相伴而生的,人欲中有天理并不是说人在受是理而生的时候,同时禀了天理人欲两者,而是只禀天理。
金版学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相关读物童心说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215141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 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 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 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 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 “万世之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第八页,共52页。
四、名句积累 1.若失却童心,____________;失却真心,____________。 2.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____________;见而为 政事,______________;著而为文辞,____________。 答案:1.便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 2.则言语不由衷 则 政事无根柢 则文辞不能达
第三页,共52页。
他肯定人的欲望,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和“人 必有私”的论断;他重视自我,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 李贽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因此触怒了地主 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遗世著作 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 等。
第四页,共52页。
第二十七页,共52页。
犹如矮子观场,随人言说,“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进而明确地揭示了假人假言假事的来源,一针见血地说: “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这无疑成为一颗重磅炸弹,轰塌了儒家经典及其义理神圣 的殿堂,从而把“异端”的思想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十八页,共52页。
第二十五页,共52页。
3.为什么文中说孔孟义理的道理闻见会障泯童心 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由于孔孟的学说已经变成了假道学的道理闻 见,而假道学的道理闻见的影响,致使人们从小开始就被 外界的假人假言假事所左右,不断地掩饰自己的本真,从 而逐步地丧失童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3.解多义
欲别求书看(寻找,寻求) (1)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乞求)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求,需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探求,探究)
(2)已
事已却悔(完,结束) 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已经)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通“矣”,语气
助词)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1.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 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译文: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 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那么,就是 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
点评:常言道:“好书不厌百回读。”朱熹认为,书须精读,反复读,深思,不 贪多,要勤奋。因为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只有从反复 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 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择了反映宋代理学家朱熹思 想的著作《朱子语类》中的三则语录,“相关读物”所选的是论及明代思想发 展必提到的《童心说》。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 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 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 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 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 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 想学术领域衰落了。学习时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选文的思想内容。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愦.愦(kuì) 芜.秽(wú) 不肖.(xiào)
只恁.(nèn)
昏塞.(sè)
战战兢.兢(jīng) 如履.薄冰(lǚ)
札.定脚(zhá)
2.识通假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5.析活用 (1)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 (2)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名词作动词,踩) 6.明句式 (1)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判断句) (2)乃为人欲引去(被动句) (3)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介词结构后置句)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乃为人欲引去(引诱) 引毅以进(延请)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引、拽) (3)引 语竟,引别东去(避开,退却,后退)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伸长) 引壶觞以自酌(取过来)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序言)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厚”相对)
(4)薄
事力劳而供养薄(少)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草木丛生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以实行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 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 点评:朱熹在此引用曾子的话,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核心的, 遵从天理即践行“仁”的学说。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串一生的必须承担的 责任,只有毕生追求“仁”,才能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境地。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课 序
经典 原文
相关 读物
题目
7 《朱子语 类》三则
童心说
作 学习目标
者
1.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实词,把握文章重点句子 的含义。
朱熹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根据所给材料拓展 理解并阐述。
李贽
1.梳理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探究“童心 说”对教育及文学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1.《<朱子语类>三则》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内容分别涉及理欲 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在自我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注意 联系朱熹的思想体系来剖析课文,领会它们真正的含义。同时,要注意联系 现实,思考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日薄西山(迫近)
穷得多少义理(穷,尽)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完,尽) (5)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
图穷而匕首见(尽)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极,尽)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4.分古今 (1)也知此为天.理. 古义:指的是心之本然。今义:天然的道理。 (2)不得苟.且.放过 古义:姑且。今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3)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普通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 (4)须大.段.著力 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 (5)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古义:照应。今义:照料管理。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相关链接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 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著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书,是程 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 “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 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2.学习《童心说》这篇文章,要明确它所出现的思想史背景,即针对程朱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而发, 准确理解李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经典原文
7 《朱子语类》三则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 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 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 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 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朱熹 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