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ppt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薄西山(迫近)
穷得多少义理(穷,尽)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完,尽) (5)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
图穷而匕首见(尽)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极,尽)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4.分古今 (1)也知此为天.理. 古义:指的是心之本然。今义:天然的道理。 (2)不得苟.且.放过 古义:姑且。今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3)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普通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 (4)须大.段.著力 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 (5)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古义:照应。今义:照料管理。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相关链接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 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著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书,是程 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 “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 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乃为人欲引去(引诱) 引毅以进(延请)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引、拽) (3)引 语竟,引别东去(避开,退却,后退)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伸长) 引壶觞以自酌(取过来)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序言)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厚”相对)
(4)薄
事力劳而供养薄(少)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草木丛生处)
1.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 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译文: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 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那么,就是 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
点评:常言道:“好书不厌百回读。”朱熹认为,书须精读,反复读,深思,不 贪多,要勤奋。因为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只有从反复 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 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5.析活用 (1)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 (2)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名词作动词,踩) 6.明句式 (1)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判断句) (2)乃为人欲引去(被动句) (3)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介词结构后置句)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学习《童心说》这篇文章,要明确它所出现的思想史背景,即针对程朱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而发, 准确理解李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经典原文
7 《朱子语类》三则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 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 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 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 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朱熹 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1.《<朱子语类>三则》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内容分别涉及理欲 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在自我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注意 联系朱熹的思想体系来剖析课文,领会它们真正的含义。同时,要注意联系 现实,思考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经典原文”选择了反映宋代理学家朱熹思 想的著作《朱子语类》中的三则语录,“相关读物”所选的是论及明代思想发 展必提到的《童心说》。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 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 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 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 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 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 想学术领域衰落了。学习时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选文的思想内容。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3.解多义
欲别求书看(寻找,寻求) (1)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乞求)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求,需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探求,探究)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2)已
事已却悔(完,结束) 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已经)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通“矣”,语气
助词)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愦.愦(kuì) 芜.秽(wú) 不肖.(xiào)
只恁.(nèn)
昏塞.(sè)
战战兢.兢(jīng) 如履.薄冰(lǚ)
札.定脚(zhá)
2.识通假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课 序
经典 原文
相关 读物
题目
7 《朱子语 类》三则
童心说
作 学习目标

1.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实词,把握文章重点句子 的含义。
朱熹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根据所给材料拓展 理解并阐述。
李贽
1.梳理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探究“童心 说”对教育及文学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以实行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 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 点评:朱熹在此引用曾子的话,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核心的, 遵从天理即践行“仁”的学说。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串一生的必须承担的 责任,只有毕生追求“仁”,才能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境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