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三重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重维度
作者: 乔荣生
作者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9
出版物刊名: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61-61页
主题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维度;科学维度;价值维度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伟大社会实践的不懈探索中,即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总结、升华和提炼出来的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其历史的形成过程而言,具有历史的维度;就其实践的客观性而言,具有科学的维度;就其实践的主体而言,具有价值的维度。
正是这三个维度分别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
道路、理论、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维度
斗、 创造 、 积 累 的根 本 成 就 , 必须 倍 加 珍 惜 、 始终 坚 持、 不 断发 展 。 ” l 1 ] 这 一 重 要 讲 话 深 刻 揭 示 了 中 国
特 色社 会 主义 的 三重 维 度 , 即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道路、 中 国特 色 社会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和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制 度 。深 刻 把 握 这 三 重 维 度 的 内涵 、 关 系 到 以后怎样 坚 持 、 拓展 、 丰 富 和 完 善 这 三重 维 度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2 3
基金项 目: 国 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重 点 项 目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政 治发 展 道路 研 究 ( 1 1 AZ D 0 4 1 )
作者简 介 : 许凤呜 ( 1 9 8 7 ~ ) , 男, 安徽枞 阳人 , 南京师范 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硕 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思想政 治教 育理 论与
进一 步深 化 对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认 识 , 更 加 坚
定不 移定 地 高 举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伟 大 旗 帜 ,
开创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新 局 面 , 为 全 面 建 成 小
*
力, 建设社 会 主义 市 场 经 济 、 社 会 主 义 民 主政 治 、 社会 主义 先进 文化 、 社 会 主义 和 谐 社会 、 社 会 主 义
实践 研 究 。
・
8 ・
生态 文 明 , 促进 人 的全 面 发展 , 逐 步 实现 全 体 人 民
命 不失 败 的 。 - E z J 中 国共 产党 领 导 中国革 命 、 建设、 改革 事 业 , 都 经历 了寻找 正 确道 路 的艰 难 过 程 , 在 寻 找道 路 的过 程 中也 出 现 过失 误 , 曾一 度 使 社 会 主 义道 路脱 离 了正确 的轨道 和方 向。直 至 党 的十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认识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热潮的兴起,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再次成为国内外、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坚定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自信,是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的重大问题。
上,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更有效地发挥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有助于将新时 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深入。在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 历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 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 面,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 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虽然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 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虽然攻克了不少难关,但 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方向不变、道路 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 远”。新时代坚定制度自信,有利于凝聚全社会对全面 深化改革的共识,有效解决底气不足的问题,增强全面 深化改革的坚定信念,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被 各种杂音所困扰,集中力量推进改革事业向广度和深度 拓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体现为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遵守。《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 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 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 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自信的四重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自信的四重维度作者:任晒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第1期任晒法治作为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不同国家基于政治背景、思想渊源、现实国情和文化根基的不同,法治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理论与实践是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体两面,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维度出发,中国法治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独特的生成路径。
一、道路自信之维: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法治道路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前行道路自信关乎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法治道路自信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政治基础中国的法治道路以中国的政治体制为基础,政治体制是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中生成的。
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百年的时代主题。
与西方“先市民社会后政治整合”的发展逻辑不同,民族危机将中国引向“先政治整合再社会发展”的历史路径[1]。
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领导者,整合了各种政治力量,挽民族于危亡,并以强大的政治号召力推动了经济发展、文化革新、社会建设等各项事业。
“政党推动国家建设”这一特殊历史逻辑架构起中国政治体制的主体框架,也由此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
世界上每一条法治道路都有自己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耕于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需求之中,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法治道路的本质属性与西方在成熟的市民社会中孕育出的内生型法治道路不同,中国的法治道路是一条“政党推进型”的法治道路。
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深刻认识人类发展规律,反思自身执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了推翻深深压迫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革命者思维充分发动群众,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不受法律约束的直接使用暴力[2],最终推翻了旧法统,建立了新政权。
把握一条主线 坚持三个自信——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文建国
把握一条主线坚持三个自信——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文建国2012-12-25 9:10:5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更加深入学习、全面理解、透彻领会、自觉贯彻,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鲁迅曾经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对于这样一条来之不易的光辉道路,我们必须清楚来龙去脉,坚定道路自信。
1、回顾光辉历程,增强底气。
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自此,党的十三大到十八大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题词和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何而来呢?十八大报告以简明的语言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总结历史的角度,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全面反映出这条道路的坚实基础、历史进程和实践成就,更有厚重感,更具说服力。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从内心深处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指中国人民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这种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重价值维度。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以让不同民族的人们更加认同自己的文化,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促进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具有巨大的经济和文化实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增强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好感度,从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以让人们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从而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文化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以成为一种动力和支撑,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觉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以让人们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从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觉性。
在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觉性的提高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以成为一种引领和榜样,促进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觉性的提高。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多重价值维度,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觉性。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维解读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维解读作者:魏海青徐常勇张志华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4年第03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新论断。
“三个自信”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蕴涵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
“三个自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在改革与实践中,才能不断检验和提升“三个自信”。
[关键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改革与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新观点和新论断。
“三个自信”来源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社会发展实践的自我论证,蕴含着推动历史进步、实现人类福祉的美好愿景,为构筑伟大中国梦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个自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在改革与实践中,才能不断检验和提升“三个自信”的信心指数和价值含量。
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社会发展实践的自我论证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找到的一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紧紧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任务,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入手,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又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和实践运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进步最快、人民生活改善最大的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主政治蓬勃发展,文化日益繁荣,社会和谐有序,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成功之路,这也是坚定道路自信的底气所在。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意蕴的三重维度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意蕴的三重维度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要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蕴含的人民性,要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逻辑起点,尊重人民群众生动实践的动力源泉,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向努力,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才能更好更多的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效能。
标签:中国特色;制度;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秉承着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党始终践行“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在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必然要抓住贯穿其中的人民性意蕴。
当前,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同样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理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意蕴。
唯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始终坚持巩固与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治理效能中的根本优势。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坚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起点“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作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时刻牢记她的创党立党初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她永远不变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她深深的人民性为我们党不断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制度保证,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根本宗旨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了“为了谁”的问题。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同样也服务于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而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党始终做到不能脱离人民和凌驾于人民之上,否则的话,我们党就会失去力量源泉,就会像安泰一样被扼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李娜(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所取得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与制度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内核提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扎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长期实践逐步探索出来的,是党和人民不懈奋斗丰富经验和科学智慧的总结,具有涵容多重价值维度的显著优势。
整体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辩证知悉制度建构和治理效能内在逻辑关系,须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三者相统一的成果,从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进行精准把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0)04-0021-07DOI:10.19499/ki.45-1267/c.2020.04.00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和集中论述。
党中央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思维和整体视野,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社会、生态、军事等多重逻辑维度,以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为客观要旨和目标指向,经过召开多次专题研究会议反复讨论修改和党内一定范围内的意见征集反馈,将全会主题确立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关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会议是“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1]的一次会议,第一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问题高度进行讨论、研究与部署,是针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指向和战略规划作出的更为清晰细密的顶层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个自信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
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
一、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
90多年来,我们党勇敢承担起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艰巨历史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同样也将不可逆转地书写社会主义中国生机勃勃,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光明前景。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强大的创新力,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三个维度看信仰、信念、信心
从三个维度看信仰、信念、信心作者:吴耀明来源:《党政论坛》 2020年第1期吴耀明[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了信仰、信念、信心的重要性。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历史维度看,信仰、信念、信心是经过历史选择和检验的,反映了历史必然性;从现实维度看,信仰、信念、信心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有着现实合理性;从理论纬度看,信仰、信念、信心是建立在科学真理基础之上的,符合逻辑必然性。
[关键词]信仰;信念;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①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信仰、信念、信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历史、现实和理论三个维度来理解其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一、从历史维度看信仰、信念、信心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屡遭西方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很长一段时间内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消沉低落,“全盘西化”“文化虚无主义”喧嚣一时。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
三个“为什么”与中国发展的三重维度
三个“为什么”与中国发展的三重维度作者:石琳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问题是总书记多次提及并且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的重大问题。
回顾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光辉历程,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产生、发展都与这三个重大问题息息相关。
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这三个问题的理论精髓,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拥护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理论与信仰相统一的现实维度三个“为什么”从理论高度解答了中国的发展逻辑,又从根源上提供了不竭的信仰动力,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支持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行动指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各项工作。
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更具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特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上的坚定性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根本原因。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研究社会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得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取得成功,从理论层面来看,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美好发展前景,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坚定的信仰的力量坚定的信仰源自于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过历史和实践的反复探求,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就使得中国共产党不仅具备了理论上的坚定性,同时也具备了信仰的坚定性。
道路、理论、制度: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维度
道路、理论、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维度作者:许凤鸣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作者简介:许凤鸣(1987),男,安徽枞阳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维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重维度之间相互关联,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时期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关键词:道路;理论;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3000805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1]这一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维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深刻把握这三重维度的内涵、关系到以后怎样坚持、拓展、丰富和完善这三重维度,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坚定不移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维度的基本内涵(一)道路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进行了全新、科学的界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性的三重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性的三重维度作者:郑云天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02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表现为指导能力、外在支持和实现价值。
这三重维度尊重中国国情、迎合人民意愿、符合社会发展所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提供强劲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思想指导。
[关键词]理论体系;实践性;三重维度[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2-0030-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改革开放30年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用于指导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
这种特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现为三重维度:指导能力、外在支持和实现价值,它们以特定结构凝聚成一种正向驱动力,推动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较强的指导实践能力表现为能够解答和应对时代主题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的问题、情况,并通过自我完善实现理论创新、推动发展和凝聚力量。
1.与时俱进: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力。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明确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1]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者,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创新的理论品格,通过分析国内“文革”后百废待兴的局面和国际上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并发展出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一国两制”论等一系列新颖又实用的理论,使中国重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创造性回答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大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实践性思考,继承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三个维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从三个维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作者:王梅枝来源:《学习月刊》 2020年第1期王梅枝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13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认识和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势。
一、历史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历史的传承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
”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任何制度体系都难以企及的。
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建立起来的。
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为中国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
比如孔子倡导的“政者、正也”“施仁政”的政治道德;孟子的“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强调国家统一的“大一统”国家观;老子治理国家“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艺术;“以德为先,任人唯贤”、选贤任能的机制以及有事好商量的协商机制;协和万邦、以和为贵的思想以及郡县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关系中的人文、孝悌、礼义廉耻等。
这些为中国式治理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融入到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当中。
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建立起来的。
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维度
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维度作者:夏泽宏来源:《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维度夏泽宏(湖南大学,湖南长沙 410082)【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范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视角,传递出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见解和治国理政主张。
在历史视界,表现为一个带有时间指向的概念,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新生的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在制度之维,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的发展形态,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总方向;在社会视域,表现为新时代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所要建设的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状态,勾勒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及其远景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制度;社会【DOI】10.3969/j. issn.1009-2293.2018.05.003【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93(2018)05-0013-04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审时度势、因时制宜地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要判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要范畴。
该范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视角,传递出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见解和治国理政主张。
鉴于此,要全面领会其丰富内涵,必须从多维着手,立体透视。
因此,可以从历史、制度和社会三维致思,对其作一整体认知和把握。
一、历史视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生的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历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相关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等。
历史为解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纵向的时间视角。
透过该视角,为澄明其理论来源、生成逻辑、发展赓续关系等,提供了一种分析方式;为比较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代”所呈现的新特征、新变化、阶段性等,提供了历史参照。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价值的三重维度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价值的三重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和人们行为的根本价值准则。
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
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价值的三重维度,则在于深入挖掘自由价值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其多方位的丰富含义。
本文将从自由的政治维度、精神维度和个体维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价值的多元特征。
自由的政治维度是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价值的重要角度之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的自由始终是国家的根本宗旨。
这种自由不仅包括了政治自由,更体现在法制的保障上。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中国积极构建法治国家,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于是,人民可以在法律的保护下,充分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组织自由等等。
这种政治自由并不是无序的自由,而是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是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框架内行使的自由。
这种政治自由的实现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自由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自由的精神维度也是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价值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自由,是指引个体具有健康、积极的心灵状态,追求人生价值的真正自由。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积极的价值观念。
一方面,这表现在追求精神自由上,鼓励个人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和人生道路,体现了精神上的追求和自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鼓励人们拥有积极的,向上的价值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奋斗精神、诚信守法、友爱互助等正面精神,这也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的自由表达和选择。
这种精神自由不但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和心灵境界,更塑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心态,对于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论中国梦的人民性之三重维度
的具体 内涵可 以从 三个 维度 来理解 。
一、实 践Fra bibliotek 维度 : 从 群 众 的 实 践 出发并 回到群 众
论一 经掌 握 , 群 众 也会 变 成 物 质 力 量 。 ” _ 1 因 此 ,
投 身实践 就是 走 向群众 , 引领 实践 就是 掌握群 众 ,
中国梦是 新一 届 中央领导 集体 提 出来 的一个 重 大命题 , 中国梦 的理 论 清 晰勾 画 了 中国近 代 以 来 历史 发展 的主 题 主 线 , 深刻 叙 述 了 中国人 民不
懈 奋斗 的光 辉 历程 。当前 , 中 国梦 的理论 成 为学
存 世界 革命 化 。正 是这 种实 践性决 定 了 中国梦不 是“ 世 界之 外 的遐 想 ” , 而是“ 自己 时 代 精 神 的 精 华” 。因此 , 中国梦 必 须 自觉植 根 于实 践 、 引 领 实 践, 在 实 践 中 发 展 自身 、 检 验 自身 并 最 终 实 现 自 身, 这 是 中 国梦 的生命 之基 和活 力之 源 。
第 1 7卷第 2 期 2 0 1 5年 4 月
武 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f Wu h a n Un i .o f S c i . & Te c h .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
极 回应 , 直 面经 济社会 发展所 带来 的新 情 况 、 新 问
品格 , 也 道 出 了作 为 马 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最 新 体
现—— 中 国梦 理论 的实践 品格 和群 众基 础 。中 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三重释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三重释义
武昕;康秀云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8(034)004
【摘要】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内在要求,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增强软实力的关键环节,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人们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
根本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在理性认知、实践验证、比较研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主体、内容和发展趋势的坚定信仰和执着坚守.其在主体
上体现为对于党和人民主体地位的自信,在内容上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
的坚定信仰,在比较视域下体现为全球化视野下对"本来"和"初心"的执着坚守.
【总页数】6页(P33-38)
【作者】武昕;康秀云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130024;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 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重审视:依据、内涵和意义
2.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觉与自信——读黄明理《角度视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释讲》3.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困境与应对4.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确立——基于西方“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视阈5.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新时代中职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评《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6)02―005―06[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坚定制度自信要深刻把握历史维度,从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演进中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深刻把握世界维度,从世界各国制度比较中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色;深刻把握价值维度,从价值遵循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的引领性和对世界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历史维度;世界维度;价值维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成就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坚定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增多、生态破坏严重等矛盾和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信任危机、信仰危机、信心危机等,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制度自信。
因此,要深刻地把握制度自信的历史、世界和价值维度,为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提供基本的方法论和思想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历史维度有人无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过分夸大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等消极因素,从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这种观点割裂、颠倒甚至否认历史,是近年来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其实质是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
由于腐朽的封建统治和落后的封建制度,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了世所罕见的屈辱和苦难。
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的国民政府,并没有使中国社会矛盾和冲突缓和,相反使社会陷入更为混乱的局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1953年到1957年的“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9%,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
1956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了21.3%,其中农民提高了14.6%,非农业居民提高了28.6%。
[1] 毛泽东高兴地说:“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
” [2] 然而,由于照搬苏联模式和后来不断出现的“左”的错误,使社会主义制度严重僵化。
虽然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制进行了认真地探索,但最终没有摆脱苏联模式束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强调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各个领域的制度体制进行改革。
经济上,逐步摆脱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配套法规的制定取得新进展,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确立。
我国逐步形成了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机制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充满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
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有人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归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不能把具体制度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区别开来,从而导致对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否定。
同时,持这种观点的深层次原因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看成是僵化的和封闭的制度,否认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针对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加强顶层设计,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加强文化、社会和生态制度建设,防止和克服制度僵滞、失灵和欠缺。
同时,大胆借鉴其他国家的制度文明成果,但不妄自菲薄,不走邪路。
还有人试图通过否定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制度,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也有人试图通过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成就,主张应该回归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社会主义制度。
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是割裂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并使我国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前进。
没有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各个领域的制度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过程。
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基本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创新。
既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也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不仅为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实践动力和理论支持,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而且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为社会主义各国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俄国学者季塔连科指出:“从社会主义的历史来讲,中国的探索不仅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革命运动都具有伟大的现实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3]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世界维度有人把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具体制度作为标准,来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种观点,只看到资本主义国家某些具体制度的优势,而没有看到其劣势和不足,甚至笼统地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等同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坚定制度自信,要通过与其他国家制度,特别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进行比较,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势。
制度价值能够发挥超越性功能,给人们以精神支撑和希望。
德国哲学家洛尼说:“价值领域的特征首先是它的理想性和目的性,价值同意图、目的、理想、意义不可分离,这正是价值与事实的主要区别所在。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构成人们生存和行动的基本依据,又能够超越现实,给人们提供美好的未来图景。
从而使人们在制度尚存在不完善之时,能够始终对制度坚定自信,并为之不懈奋斗。
邓小平曾经说过:“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14]正是由于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美好向往,即使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现严重失误,导致生活水平下降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也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而是始终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并以追求制度价值为动力去探索更加完善和完备的制度。
发挥制度价值的超越功能,不是制度乌托邦。
一方面,从根本上讲,制度价值超越功能的发挥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
这种现实基础既包括现实的客观实践,也包括社会发展和制度演进的客观规律性。
超越于现实基础上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必然造成制度乌托邦。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过程中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
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条件制约,限制了制度价值的实现,不会影响人们的制度自信。
但是短期可以,长期不行。
如果一种制度设计和安排使制度价值长期得不到实现,不能较好地体现出这种制度设计和安排的优越性,人们就会对该制度产生失望、自卑和怀疑。
因此,从长远看,只有持续推进以人为本的价值的实现,才能给人们以制度自信和希望。
当然,把握制度的价值维度还要有制度价值自觉。
一方面,对制度价值的理性自觉。
也就是由对制度价值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走向有意识或显意识状态,深刻把握制度价值的本质和规律,并充分汲取西方先进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对制度价值的内容进一步提炼和完善。
既要概括和集中反映社会主义价值的现实要求,也要呈现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愿景。
另一方面,对制度价值的实践自觉。
也就是党和人民在对制度价值以及制度发展前景的理性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自觉地以制度价值为信念准则和评价标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自觉的价值实践和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
使自身实践趋于价值,在制度价值的践行中坚定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363[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l.2012-11-07[4]宋鲁郑.中国能赢――中国的制度模式何以优于西方[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1-2[5][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帕斯夸里?帕斯奎诺.中国无须复制西方竞争式民主政治[n].光明日报,2013-08-2041.sl.2012-11-07[8]季小江、尚会永.论“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特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0)[9]杨雪冬.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度优势[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4)[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7[1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40[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张登巧.价值论视野中的社会认识论研究[j].新华文摘,2009(15):14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13cks014)和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我国农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研究”(晋规办字[2012]3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