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三重维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6)02―005―06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坚定制度自信要深刻把握历史维度,从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演进中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深刻把握世界维度,从世界各国制度比较中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色;深刻把握价值维度,从价值遵循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的引领性和对世界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历史维度;世界维度;价值维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成就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坚定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增多、生态破坏严重等矛盾和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信任危机、信仰危机、信心危机等,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制度自信。因此,要深刻地把握制度自信的历史、世界和价值维度,为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提供基本的方法论和思想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历史维度

有人无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过分夸大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等消极因素,从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这种观点割裂、颠倒甚至否认历史,是近年来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其实质是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由于腐朽的封建统治和落后的封建制度,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了世所罕见的屈辱和苦难。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的国民政府,并没有使中国社会矛盾和冲突缓和,相反使社会陷入更为混乱的局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1953年到1957年的“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9%,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1956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了21.3%,其中农民提高了14.6%,非农业居民提高了28.6%。[1] 毛泽东高兴地说:“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 [2] 然而,由于照搬苏联模式和后来不断出现的“左”的错误,使社会主义制度严重僵化。虽然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制进行了认真地探索,但最终没有摆脱苏联模式束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强调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各个领域的制度体制进行改革。经济上,逐步摆脱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配套法规的制定取得新进展,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机制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充满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有人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归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不能把具体制度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区别开来,从而导致对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否定。同时,持这种观点的深层次原因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看成是僵化的和封闭的制度,否认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针对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中国共

产党始终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加强顶层设计,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加强文化、社会和生态制度建设,防止和克服制度僵滞、失灵和欠缺。同时,大胆借鉴其他国家的制度文明成果,但不妄自菲薄,不走邪路。

还有人试图通过否定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制度,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也有人试图通过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成就,主张应该回归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社会主义制度。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是割裂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并使我国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前进。没有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各个领域的制度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基本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创新。既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也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不仅为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实践动力和理论支持,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而且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为社会主义各国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俄国学者季塔连科指出:“从社会主义的历史来讲,中国的探索不仅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革命运动都具有伟大的现实与深远的历史意义。”[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世界维度

有人把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具体制度作为标准,来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种观点,只看到资本主义国家某些具体制度的优势,而没有看到其劣势和不足,甚至笼统地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等同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坚定制度自信,要通过与其他国家制度,特别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进行比较,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制度价值能够发挥超越性功能,给人们以精神支撑和希望。德国哲学家洛尼说:“价值领域的特征首先是它的理想性和目的性,价值同意图、目的、理想、意义不可分离,这正是价值与事实的主要区别所在。”[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构成人们生存和行动的基本依据,又能够超越现实,给人们提供美好的未来图景。从而使人们在制度尚存在不完善之时,能够始终对制度坚定自信,并为之不懈奋斗。邓小平曾经说过:“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14]正是由于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美好向往,即使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现严重失误,导致生活水平下降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也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而是始终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并以追求制度价值为动力去探索更加完善和完备的制度。

发挥制度价值的超越功能,不是制度乌托邦。一方面,从根本上讲,制度价值超越功能的发挥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这种现实基础既包括现实的客观实践,也包括社会发展和制度演进的客观规律性。超越于现实基础上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必然造成制度乌托邦。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过程中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条件制约,限制了制度价值的实现,不会影响人们的制度自信。但是短期可以,长期不行。如果一种制度设计和安排使制度价值长期得不到实现,不能较好地体现出这种制度设计和安排的优越性,人们就会对该制度产生失望、自卑和怀疑。因此,从长远看,只有持续推进以人为本的价值的实现,才能给人们以制度自信和希望。

当然,把握制度的价值维度还要有制度价值自觉。一方面,对制度价值的理性自觉。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