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

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

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百家争鸣的背景2.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教学难点:1. 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2. 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历史》2. 参考资料3.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

2. 提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各种问题亟待解决。

2. 介绍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等。

3. 讲解各家的主要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四、合作探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加深记忆。

2. 强调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一课的内容,提问: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特点?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深入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各家思想的详细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儒家的思想:仁、义、礼、智、信等。

2. 讲解道家的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

3. 讲解墨家的思想:兼爱、非攻、节用等。

4. 讲解法家的思想:法治、权谋、严刑峻法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运用了哪家思想。

《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流派,理解各家学说的基本理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室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流派及其主要思想。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各家学说的异同,并尝试用摩登视角解读其意义。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安置学生自行预习相关内容,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和PPT,以辅助教学。

3. 准备教室讨论和辩论的题目,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邀请几位学生代表在教室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整体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社会影响等。

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历史视频片段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2. 介绍百家争鸣:重点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观点,同时简要介绍其他流派。

可以通过展示文献资料、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流派之间的异同和互相影响。

3.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思想流派进行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哪种思想最适合当今社会?”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4. 教室辩论:选择一个或多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教室辩论。

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辩论。

辩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尊重他人的观点。

5. 总结与评判: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总结和评判。

教师简要回顾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和观点,同时对学生的讨论和辩论进行评判,必定他们的积极思考和表现,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6.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其他思想流派和代表性人物,以及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附学案)

《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附学案)

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各家学说:‘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掌握利用图表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启发学生、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塞翁失马”的故事;课文相关内容的文字资料;PPT课件。

【教学过程】:导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空前自由和活跃。

各家学派为了让统治阶级接受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观点。

因此把这一时期的这些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你知道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吗?他们的思想主张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感知理解一、老子1.老子生平。

请同学们从课本的描述中,概括老子生平的基本内容。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

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藏书,知识非常渊博。

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而且对他评价很高。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留世。

2.从《道德经》看老子的思想。

(1)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把关于老子思想的描述找出来。

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讲解:老子的思想,主要通过<道德经》反映出来。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和无为。

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子的这种思想会不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不会。

因为诸侯争霸靠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

如果在当时主张清静无为,那就会被别国吞并。

因此,老子的思想不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3)老子哲学对中国文化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他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方案】百家争鸣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知道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2. 通过分析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百家争鸣的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诸侯争霸等。

2. 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

3. 各学派的主要思想:仁爱、无为、兼爱、非攻、尚贤、法治等。

4. 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诸子百家的交融与发展、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石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分析各学派的优缺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兴趣。

2. 讲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分别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分析各学派的优缺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5. 总结百家争鸣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如孔庙、道观等,以增强学生对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直观理解。

2.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儒家、道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2.7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2.7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1. 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学习百家争鸣,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背景以及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
2. 时空观念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了解百家争鸣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3. 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思想观点,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4. 文化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5. 批判性思维素养: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对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6. 创新性思维素养:引导学生从百家争鸣中汲取灵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当堂检测:
1. 请简述百家争鸣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2. 请列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请说明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4. 请分析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最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并说明原因。
5. 请举例说明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们在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贡献。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百家争鸣”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百家争鸣”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百家争鸣”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6. 请谈谈你对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7. 请描述你认为的最有影响力的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

百家争鸣说课稿

百家争鸣说课稿

百家争鸣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通过学习《百家争鸣》这本书,使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上的各个流派和学派;2. 培养学生批评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中各个学派的观点和争论。

教学难点是匡助学生理解并运用不同学派的思想来解释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百家争鸣》一书,多媒体设备,教学PPT等;2. 教学环境:教室内需要提供一个适合小组合作的环境;3.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引入课程内容:“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百家争鸣?它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引起学生的思量和讨论。

2. 学习百家争鸣(20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百家争鸣》一书的封面,并简要介绍该书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分小组让学生阅读书中的几个学派的观点,并讨论其各自的特点和争论点。

3. 学习各个学派的观点(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学派的观点。

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该学派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者发表自己的意见。

4. 总结(15分钟)通过讨论和展示,总结各个学派的观点和争论,并引导学生思量这些观点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五、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的读后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量如何运用其中的思想和观点解决现实问题。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中国思想史相关的书籍,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思维广度。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预度: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问的质量,评估他们的参预度。

2. 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读后感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于百家争鸣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评阅学生的读后感,评估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理解各个学派的观点和争论,并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7《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7《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百家争鸣教材分析(一)新课标中中国古代史内容总览《百家争鸣》节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为中国古代史内容部分,本册教材主要讲述了从史前文明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等内容。

(二)社会性质演变看《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节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早期王朝——夏商周。

夏商周时期是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夏朝至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周天子统治权威逐渐衰落,经济上的井田制逐步瓦解,政治上的分封制不断被侵蚀,思想文化上学在官府逐渐被打破私学逐步兴起,伴随着战国时期的各国改革原有的奴隶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百家争鸣》各家学说为适应社会变革回响时代变迁不断更新治国从政之方有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权术法令等众家学说,因此可看出《百家争鸣》在社会性质的演替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从思想解放看《百家争鸣》地位《百家争鸣》其本质上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各学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探讨政治形势、研讨学术、究习自然、社会与人性,提出各种治国理论,推动思想的空前繁荣了。

百家争鸣各家学派间相互问学,形成一种自由讨论、相互批判的学术氛围不仅对当时的学术研究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中国思想之源,源源不断涵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核心素养注重史料实证,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条件,理解百家争鸣的重要历史意义,理解思想解放运动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通过讲述老子、孔子及各家学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源流,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应确立基于核心素养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改变以往机械地分别列出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表述。

因此根据新课标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为:1.知道百家争鸣的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第7课 百家争鸣(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统编版2024)

第7课 百家争鸣(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统编版2024)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7课百家争鸣一、课标内容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2.时空观念: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认识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3.史料实证:结合史料分析“道”“辩证”“无为”等思想,感悟老子的智慧。

分析史料,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影响。

4.历史解释:讲述“问人不问马”“苛政猛于虎”“是可忍孰不可忍”等故事,理解孔子的思想。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5.家国情怀:联系生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拓片这是山东嘉祥武长祠的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拓片,展现了春秋晚期孔子年拜访老子的情形。

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

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这个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又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二)新课探究探究一: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简介教师讲解:老子,姓李名耳,即老聃(dan),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识渊博。

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

这部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

老子《道德经》2.思想主张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老子的思想主张?学生回答:(1)核心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2)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3)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2023最新-初一历史《百家争鸣》教案(最新5篇)

2023最新-初一历史《百家争鸣》教案(最新5篇)

初一历史《百家争鸣》教案(最新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初一历史《百家争鸣》教案(最新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初一历史《百家争鸣》教案篇一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与第1课相同)落实课标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教案范文

百家争鸣教案范文

百家争鸣教案范文主题:百家争鸣思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概念和历史背景;2.掌握百家争鸣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分析百家争鸣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4.培养学生分析思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百家争鸣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分析百家争鸣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百家争鸣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的深远影响;2.培养学生分析思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教师呈现一个问题:“你认为思想的多样性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几组学生进行发言。

Step 2:讲授百家争鸣概念和历史背景(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历史背景,解释百家争鸣的意义。

2.教师提供一些示例,如孔、孟、老、庄等不同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

Step 3:呈现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0分钟)1.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活动板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代表性的思想流派,包括其主要思想、关注点以及不同之处。

2.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和讨论,理解各家思想的特点和互相之间的关系。

Step 4:分析百家争鸣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3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百家争鸣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如儒家思想对教育、社会秩序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影响等。

2.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些影响,并指导他们撰写简短的分析文章。

Step 5:总结与讨论(15分钟)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百家争鸣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与评价1.教学资源:幻灯片、活动板、教科书、复印资料等。

2.教学评价:观察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的表现,以及他们书写的分析文章的质量。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本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百家争鸣》教案一、教材分析二、课标分析: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教材内容分析1.本专题地位:本课位于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的第一节。

2.地位:“百家争鸣”开启了我古代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许多思想流派在此开始形成。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形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产生了重大作用,并为本专题的后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本节知识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也占有一定的比列。

二、学情分析(以学定教)授课对象:四川省开江县某一高中普通班学生学生存在的优点:1.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在初中课程中已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了“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课有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了解。

2.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所增强,有一定的概括、总结能力;3.思维活跃,对问题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4.班上大约2/3的女生,合作能力较强。

学生存在的不足:1.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学习环节;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没有自我总结的习惯,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看书,有一大部分同学都无法集中注意力;3.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一些基本历史概念一知半解,对时间、空间的记忆似是而非。

4.对文言文的理解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通过学生对诸子百家及其思想的学习,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运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地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理解各种思想的自由碰撞,感受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2023年百家争鸣教案

2023年百家争鸣教案

2023年百家争鸣教案2023年百家争鸣教案篇1课题说明:本课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而来。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

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

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

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

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

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百家争鸣》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百家争鸣》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百家争鸣》教学目标和《百家争鸣》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百家争鸣》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百家争鸣》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1.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各家思想的起源、发展和主要观点,使学生能够对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介绍诸子百家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将百家争鸣放置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中进行理解和把握。
3.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百家争鸣思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各家的思想内涵。实验器材可以包括不同类型的道具、模拟实验材料等,以满足实验需求。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在教室内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舒适的讨论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同时,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空间的充足和实验器材的摆放有序。
作业反馈:
1.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并提供改进建议。
2.对于作业中的亮点和优秀作品,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
3.对于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强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问题,耐心解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难题。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导入利用课本导言的《老子见孔子画像石拓片》导入利用课本导言,
创设情境,营造
课堂氛围,引入
本节课课题。

新课讲述一、老子和《道德经》
任务一:阅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

任务二:研读《老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老子的哪些主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
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
弱处上。

①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法
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③哲学思想:道为核心,顺应自然
④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任务一:阅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

制作老子人物
小卡片,学会提
取有效历史信

研读老子名言,
感悟理解其中
蕴含的主张。

第7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7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①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教育成就。

(史料实证)②知道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培养社会责任感。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③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认识社会变革与思想发展的关系。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大家的座右铭都是什么?你知道座右铭的由来么?最早的座右铭并不是一句话,而是一件文物“欹器”。

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参观鲁桓公庙,看到欹器。

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右坐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

”孔子让弟子子路取水来试,果然如此,由此孔子借器寓意,告诉弟子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概念解析:百家争鸣答案提示:“百家”为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

教师指导:“百家争鸣”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实质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本质上争的是国家的治理方略。

2、先导阅读:阅读教材,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

答案提示:思想家:老子和孔子;学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老子和《道德经》1、自主学习:老子个人简介答案提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教师指导:①问题:【史料实证】从《道德经》看老子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先依据地图,向学生介绍春秋战国形势: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列国变革,百家争鸣。

一.变革的背景1.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都城由镐迁到洛邑,洛邑在镐的东面,史称东周。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大约500年左右)2.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人民都渴望安定,统治者渴望寻找强盛的出路,于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二.变革的内容及其意义1.政治上(1)国家体制A.内容:变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经历500年)B.意义: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2)内政改革A.内容a贬废无能旧贵族,起用贤士;b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c对官吏、行政、财政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B.目标:富国强兵2.经济上(1)内容A.新生产力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使用;(参见P18插图:战国时期的四种农具)B.开辟空旷生地为农耕熟地,耕地可以买卖转让;C.奖励农耕军功政策的实施;D.私人手工业和商业的活跃(2)意义A.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B.大片的生地被开垦,列国纷争多以争夺土地为目标;C.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这两种人,后来构成封建社会的统治与被统治阶级)D.整个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3.文化上:百家争鸣(1)原因A.政治体制的改革,引起社会的转型;B.列国经济实力的增长C.文化人士的活跃(2)共同目的:治理社会,安定人心。

(3)地位A.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B.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4)学派A.儒家a创始:春秋,孔子,发展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来塑造理想人格,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b发展:战国,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被视为儒家正统;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被视为旁支。

(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百家争鸣教案
促进了学术自由和创新精神
百家争鸣的精神内涵包括学术自由和创新精神,这些精神对现代社 会的学术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了优秀文化遗产
百家争鸣时期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对百家争鸣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推动文化创新
在传承百家争鸣时期的文化遗产时, 我们需要以批判性思维审视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儒家重视“礼”,即礼仪、礼节。通过礼 仪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政治、教育、文 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其强调的仁爱 、正义、礼仪等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和谐具
在传承和发扬百家争鸣精神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为现 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注现实问题
在借鉴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成果时, 我们需要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将传统 智慧与现代实践相结合。
THANKS
感谢观看
强化中央集权
法家认为,分封制导致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因此,他们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和管理。同时,法家还提倡君主专制,强调君主的权威和权力。
重农抑商
法家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商业则会破坏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因此,他们主张重视农业发展,限制 商业活动,以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稳定。
对后世的影响
墨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墨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兼爱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百家争鸣优秀教案

百家争鸣优秀教案

百家争鸣一、课题:百家争鸣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归纳“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2)重点掌握儒家三子的思想: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和“性本善”以及荀子的“性本恶”思想。

(3)了解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探究其在当世和后世的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2)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3)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七、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钟提供三则材料,让同学们猜是哪位大家。

然后从孔子引入。

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

材料: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名人之首2.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他那里寻找智慧。

”3.他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教授新课:百家争鸣1、概念:首先讲解百家争鸣的概念,简单介绍一下百家都有哪几家。

概念就是: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新部编版4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新部编版4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11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

过程与方法: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或自主阅读、或思考讨论,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探讨孔子言论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收集孔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各派学说的资料,在课上就班风建设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各派的政治主张,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学习方法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学习流程“三环五步”教学模式。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习导引明确目标】1、掌握孔子在思想与教育方面的贡献。

2、掌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相关思想。

3、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或手写。

学生根据目标自主学习。

【展示提升】导语: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

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是中国名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

孔子为什么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教师把教学过程内容分成六大块,分别交给六个小组去完成。

学生分六大组进行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

并把老师下发给戴,他为中国古代文化做出哪些贡献?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其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1、孔子生平: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案【教学内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

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

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各国竞相进行政治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

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因而出现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社会现象。

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导致了社会的转型,秦统一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这一课,在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它是中国历史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过渡时期。

遗憾的是这个课题把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并列说明,有点“混淆视听”,百家争鸣本身也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或者说它是社会变革在文化思想领域里的反映。

另外,课本“社会大变革”一栏目第二段内容的编写,我觉得不是很好,“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这句话是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总结,可以放在本篇结尾,或者放在秦朝部分来讲述。

因此,在本节内容教学中,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适当地调整教学次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学生情况分析】我校高一(5)班是一个普通班,全班40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历史学科知识准备严重不足,开学两个月来,历史学科一直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对重大的历史现象的分析和文献资料的阅读理解显然还是比较欠缺,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基础知识的铺垫和引导性材料的提供,深入浅出,让学生学会解读、分析历史,总结历史规律。

【指导思想和方法】立足于学生,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学资源的利用】教材,网络资源,文献资料,多媒体技术。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知道东周的建立;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推广;知道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知道列国战乱;知道列国政治改革;知道百家争鸣的出现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了解经济领域的变革和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之间的关系。

方法和过程:(1)在学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推广,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学会简单的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

(2)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的变革导致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的推动作用的史实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3)通过阅读诸子百家经典,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初步理解诸子思想的时代意义。

学会阅读文献,通过文献资料来分析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春秋战国前后500年的激荡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到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社会转型。

(2)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说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先秦的诸子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产领域的变革;政治领域的变革、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

难点:生产领域的变革;社会变革产生的背景和结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复习前面的内容导入新课。

讲述:我们今天学习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在学习这课内容之前,我们一起来回忆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夏商周的内容,夏朝是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商朝的内外服制确立了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商代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尤其是青铜制作技术和成熟的文字,确立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世界地位。

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和周公的德治与礼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属于哪个阶段呢?展示幻灯片2:中国历史朝代学习内容:1、西周的建立;2、东周的建立;3、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战国,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

通常将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间。

)展示幻灯片3:教学内容(二)讲授新课讲述: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我们从哪里开始呢?了解一个王朝或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状况,我们往往从经济领域首先开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文化、法律、宗教等往往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怎么样呢?展示幻灯片4:经济领域讲述: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样新东西,一个是体制农具,另一个是犁耕技术,(问:这两样都与什么有关?为什么?)铁制农具和农耕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量的荒地开垦为可供耕作的农田,这些耕地的出现不是一件小事,问题是这些耕地归谁所有。

按照西周井田制由公田和私田之分,(问:这些耕地属于公田还是私田?)大量私田的出现,客观商促见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整个社会经济活跃起来。

重要的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自耕农和地主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周以来农人的社会经济地位。

这是来自社会最基层的变化,这一变化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震动。

土地成了财富的代名词,竞相占地成了当时普遍的现象,各诸侯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身份和政治地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的战争频繁地发生,最终以列国争霸和七雄并起写入历史。

展示幻灯片5:春秋形势图展示幻灯片6:战国形势图展示幻灯片7:连年征战,社会动荡不安展示幻灯片8:政治领域讲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诸侯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争霸一方,纷纷进行内政改革。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国的内政改革,我们首先来认识几个人物。

展示幻灯片9:政治领域讲述:这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

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

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

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展示幻灯片10:政治领域讲述:李悝是战国初期有名的政治家之一,是战国初期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中第一个起来变法的人。

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

李悝在任相期间,得到国君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一个强盛的国家。

展示幻灯片11:政治领域讲述:战国时期改革最彻底的是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在经济方面的变革主要由: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社会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从以上几个人物,我们可以看出,列国内政改革的共同特点是展示幻灯片12:政治领域讲述:从刚才几个人物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各诸侯竞相起用贤人,进行变法改革,其共同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措施都有举贤人,奖励耕战,战国时期改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

这里有个问题,哪来那么多“贤人”?我们补充一点,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打破了原来“学在官府”的现象,掌握一定文化只是的“士”活跃起来。

当时兴起了“养士”之风。

这些“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不同,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这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政治统治的需要,对思想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诸子百家究竟有哪些学派,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什么看法或主张?展示幻灯片13: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讲述:我们通过一张表格来了解诸子百家中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

请同学们把预习填写的内容展示出来(学生回答)。

展示幻灯片14、16、18,讲解儒家法家道家的主要思想展示幻灯片19,讲解诸子思想的时代意义(三)小结展示幻灯片20:课堂总结结合幻灯片内容讲述: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

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

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各国竞相进行政治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

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变革对思想文化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出现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社会现象。

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导致了社会的转型,秦统一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四)巩固与提高展示幻灯片21:巩固与提高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时代,准确的讲,应该叫东周,始于“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得名于鲁史《春秋》,之所以历史上习惯于叫春秋,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现象有一个从萌芽开花到成熟结果的完整阶段,历史学者们认为;叫“春秋”更能体现出这一时期的人文实质,然而,能见于历史完整记载的则是孔子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修成了一部史书《春秋》,后人就把这一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段时间只有242年,如果真正要准确的计算历史周期的话,春秋时期应该是“平王东迁”(前770年)至“三家分晋”(前403年),共计368年。

(战国,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

通常将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